当前位置:首页>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剧,心血管疾病已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其中,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是最常见的心血管急症之一,其表现为突发性胸痛、胸闷等症状。无锡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中国心血管健康联盟、阿斯利康共同打造全国首个胸痛中心全市模式,旨在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胸痛患者救治的“全域覆盖、全民参与、全程管理”,提高救治成功率。
胸痛中心全市模式通过整合全市医疗资源,实现院前、院内、出院后无缝连接的一体化救治体系。患者一旦出现胸痛症状,即可通过“120”急救系统迅速转运至最近的胸痛中心。在院内,通过多学科协作,优化救治流程,缩短患者救治时间。同时,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患者救治信息的实时记录和共享,提高救治效率。
胸痛中心全市模式的建立,对于降低ACS患者的死亡率、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此外,该模式也为我国分级诊疗制度的实施提供了有益的探索。
在胸痛中心全市模式的建设中,无锡市卫生计生委、中国心血管健康联盟、阿斯利康等多方携手,共同推动该模式的落地实施。未来,该模式有望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应用,为更多胸痛患者提供及时、有效的救治。
此外,文章还介绍了胸痛中心全市模式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重要意义: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青少年时期,本应是充满活力的时光,但近年来,青少年心肌梗塞的发病率却呈现上升趋势。这一现象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青少年心肌梗塞的病因复杂,其中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危险因素是导致青少年心肌梗塞的主要原因。
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疾病会导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壁增厚、管腔狭窄,甚至形成血栓。这些病理变化会逐渐加重,最终导致心肌缺血性坏死,从而引发心肌梗塞。虽然心肌梗塞在成年人中更为常见,但青少年群体也不容忽视。
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肥胖儿童数量逐年增加。肥胖是导致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疾病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肥胖儿童更容易患上心肌梗塞。此外,患有高血压或糖尿病的儿童也更容易提前发生心肌梗塞。
青少年和成人心肌梗塞的病因基本相同。一旦发生心肌梗塞,应及时进行冠状动脉造影,确定狭窄部位,并尽快植入支架,以恢复心脏的血液供应。同时,患者需要长期服用药物控制危险因素,防止心肌梗塞复发。
对于年轻的心肌梗塞患者,特别是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应积极接受干预治疗。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应立即就医,尽快开放闭塞的冠状动脉。可采用紧急静脉溶栓或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尽早开放闭塞的心脏血管,可以挽救更多濒临坏死的心肌,减少心肌坏死面积,改善患者预后。
如果不积极治疗,即使患者存活下来,也可能导致生活质量显著下降,甚至诱发恶性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严重并发症,危及患者生命。
近年来,急性心肌梗塞发病年龄年轻化已成为一种趋势。许多看似健康的三十多岁和五十多岁的中青年男性,在常规体检中可能没有发现异常,但平时却可能存在胸闷、胸痛等症状。因此,平时无症状并不意味着健康。
为了预防心肌梗塞,青少年应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注意饮食,保持规律作息,放松心情。尽量避免食用生冷、辛辣刺激性食物,如冰激凌、辣椒、韭菜、生姜等。
心肌梗死是冠状动脉急性闭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性坏死的严重心血管疾病。支架手术是治疗心肌梗死的重要手段之一,能够及时恢复心肌的血液供应,挽救生命。
支架术后,患者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 严格按照医嘱服药:支架术后需要长期服用抗血小板药物、抗凝血药物等,防止支架内血栓形成。同时,需要控制血压、血糖、血脂等指标,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
2. 戒烟限酒:吸烟和饮酒会加重心脏负担,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患者应立即戒烟,限制饮酒量。
3. 保持良好心态:情绪激动、压力过大等心理因素会诱发心血管疾病。患者要学会调整心态,保持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
4. 适量运动:适当的运动有助于增强心脏功能,提高生活质量。患者应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如散步、慢跑、太极拳等,运动量以不感到疲劳为宜。
5. 定期复查:出院后,患者应定期到医院进行复查,包括心电图、心脏超声、冠状动脉CT等检查,评估心脏功能和支架内情况。
6. 健康饮食:患者应保持低盐、低脂、低糖的饮食原则,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物等富含纤维的食物,少吃油腻、辛辣、刺激性食物。
7. 积极康复治疗:患者应积极参与康复治疗,如心脏康复、心理康复等,提高生活质量。
对于冠心病患者而言,清晨的6时-11时被专家们称为“魔鬼时间”,这一时段是全天最危险的。这是因为人体在清晨时段,交感神经兴奋性提高,血压上升,心率加快,血液黏稠度增加,导致粥样硬化斑块破裂的风险增大,从而引发急性心肌梗死。
急性心肌梗死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导致心肌缺血性坏死的一种严重疾病。这种疾病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如年龄、性别、遗传、高血压、高血脂、吸烟等。因此,对于冠心病患者来说,了解并防范“魔鬼时间”至关重要。
除了“魔鬼时间”,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还与季节、天气、情绪等因素有关。专家指出,急性心肌梗死在冬春寒冷季节发病率最高,周日、周一发病率也相对较高。因此,冠心病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要特别注意防范这些风险因素。
为了预防急性心肌梗死,冠心病患者应采取以下措施:
此外,冠心病患者还应关注自己的身体状况,一旦出现胸痛、憋气、呼吸困难等症状,应及时就医。在日常生活中,冠心病患者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才能有效预防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
心肌梗死是一种严重的心血管疾病,主要由于冠状动脉阻塞导致心脏供血中断,从而引发心肌坏死。
当心梗堵塞超过75%时,就需要考虑放置支架以恢复心脏血液供应,避免病情恶化。
心肌梗死的治疗分为急性期和临床期。急性期主要目标是尽快开通阻塞的血管,恢复心肌血液供应,挽救濒死的心肌。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溶栓、急诊介入治疗以及药物治疗,如抗血小板药物、他汀类药物、血管扩张剂和β受体阻滞剂等。
度过急性期后,患者仍需持续关注,避免情绪激动,注意饮食和生活习惯,适当运动,以降低复发的风险。
心梗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心梗患者应及时就医,在心血管科接受专业的治疗和护理。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节奏的加快,心血管疾病已经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杀手’。其中,急性心肌梗死和心源性猝死是冠心病最严重的表现,也是心血管病死亡的主要原因。
中国工程院院士张运指出,预防冠心病应从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开始。首先,坚决不抽烟,包括二手烟在内。吸烟是冠心病的高危因素,而50岁前戒烟则可以被视为‘悬崖勒马’,避免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其次,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也是预防冠心病的关键。清淡饮食、少吃高能量食物,并多进行体育锻炼,如步行、爬楼梯等,都有助于降低冠心病的发生率。
此外,张运院士还强调,定期体检对于预防冠心病至关重要。35岁后应定期检查血压、血脂,高危人群在40岁以后应定期检查血管,并进行动脉彩色B超等无创性检查。
对于儿童,预防冠心病也应从娃娃抓起。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建立健康的饮食结构,并适当进行体育锻炼,都有助于预防冠心病的发生。
值得注意的是,易损斑块是导致心梗的主要原因。因此,在冠心病的防治中,稳定易损斑块至关重要。目前,他汀类药物、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阿司匹林等药物以及中药通心络胶囊等都具有不同程度稳定斑块的作用。
近年来,随着生物技术的飞速发展,生物治疗在医疗领域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然而,中国生物治疗行业在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如跟踪研究较多、临床应用开展较少、审批监督制度不规范等,这些问题将严重影响中国生物产业的健康发展。
生物治疗不仅仅是细胞治疗,它还包括治疗性干细胞技术、组织工程技术、细胞免疫治疗技术等多种技术。这些技术分别针对不同的疾病,如关节软骨损伤、急性心肌梗塞、GvHD、部分终末期肝病、部分免疫性皮肤疾病等,为患者带来了新的治疗希望。
我国政府对生物治疗产业给予了积极的支持,干细胞研究取得了显著成果,再生医学的发展前景广阔。然而,在生物治疗技术的研究和应用过程中,我们也应看到存在的问题,如跟踪研究较多,创新发现较少;个案报告较多,多中心对照较少;研究比较分散,缺乏有规模的研究基地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需要积极稳妥地开展生物治疗技术研究,加强产学研合作,形成产学研联盟,壮大学术技术组织,请相关审批、监管部门专家领导尽早介入研发,在符合伦理条件下进行小规模试验,拿出科学的资料,推动生物治疗技术的健康发展。
未来,生物治疗技术(再生医学)将为人类健康带来巨大的利益,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种严重的心血管疾病,主要发生在中老年人身上。它是指冠状动脉急性、持续性缺血缺氧所引起的心肌坏死。近年来,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和人口老龄化,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一、急性心肌梗死的先兆症状
急性心肌梗死在发病前往往会有一些先兆症状,如胸骨下或心前区剧烈而持久的疼痛,伴有面色苍白、心慌、气促和出冷汗等。有些患者可能会出现突发性上腹部剧烈疼痛,其他症状表现更加严重。休息和服用速效扩血管药物不能缓解疼痛。
二、急性心肌梗死自救方法
当出现急性心肌梗死的先兆症状时,患者应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在等待救援到来之前,患者可以采取以下自救方法:
三、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家庭护理
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家庭护理非常重要。以下是一些家庭护理建议:
四、预防急性心肌梗死
预防急性心肌梗死的关键是改善生活方式,包括戒烟限酒、合理饮食、适量运动、保持心情舒畅等。此外,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并治疗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也是预防急性心肌梗死的重要措施。
心肌梗死,作为一种严重的心血管疾病,其发病急、病情危重,对患者生命健康构成严重威胁。在过去的几十年里,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心肌梗死的治疗手段也取得了显著进步。那么,面对心肌梗死,我们应该如何进行治疗呢?本文将围绕这一话题展开讨论。
一、心肌梗死的病因及症状
心肌梗死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导致血栓形成,进而阻塞冠状动脉,使心肌缺血缺氧而发生的。常见的病因包括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吸烟等。心肌梗死的主要症状包括胸痛、胸闷、气促、出汗、恶心、呕吐等。
二、心肌梗死的治疗方法
1.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心肌梗死治疗的基础。常用的药物包括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抗凝药物、ACEI类药物、β受体阻滞剂等。药物治疗的目的在于控制病情、预防并发症、改善预后。
2. 介入治疗:介入治疗是通过导管技术将支架植入狭窄的冠状动脉,恢复血流,挽救濒临坏死的心肌。介入治疗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疗效显著等优点,是目前治疗心肌梗死的首选方法之一。
3. 开放手术:对于一些特殊类型的心肌梗死,如冠状动脉完全闭塞、心肌梗死面积较大等情况,可能需要通过开放手术进行冠状动脉搭桥手术。
三、心肌梗死的预防与康复
1. 预防:预防心肌梗死的关键在于控制危险因素,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吸烟等。同时,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等,也是预防心肌梗死的重要措施。
2. 康复:心肌梗死后,患者需要接受康复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心理干预、生活方式干预等,以提高生活质量,预防复发。
总之,面对心肌梗死,我们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并结合预防措施,才能最大程度地降低心肌梗死的发病率、死亡率和致残率。
46岁的李烈(化名)本应享受生活的美好时光,却因为突发的心梗和尿毒症,人生轨迹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半年前,李烈因为急性心梗入院接受冠脉支架手术。手术前,医生发现他的肾功能出现异常,血肌酐数值偏高。然而,李烈对这一情况并未引起重视,出院后也没有遵医嘱前往肾内科复查。
直到两天前,李烈出现胸闷、气短等症状,怀疑心梗复发,再次入院就诊。经过检查,他的血肌酐高达622µmol/L,血钾高达6.5mmol/L,已经发展到严重的肾衰竭和高血钾症阶段。最终被确诊为尿毒症。
天津市泰达医院肾内科主任李青教授表示,李烈的双肾已经出现萎缩,根据肾功能分级,属于慢性肾脏病5级,也就是尿毒症。
李青教授指出,李烈在患病过程中犯了四个错误:
1. 忽视病史
李烈小时候得过肾炎,曾复发两次,但由于病情“好转”,并未重视,也没有进行长期随访。
2. 忽视高血压
李烈20岁就出现高血压,由于认为是遗传因素导致,也没有及时进行治疗,导致血压控制不理想。
3. 忽视血肌酐升高
半年前手术时发现的血肌酐升高,是李烈最后的挽救机会,但他却选择了忽视。
4. 忽视血压控制
李烈在肾功能损害后,血压控制不佳,导致病情加速恶化。
李青教授提醒,肾脏疾病早期症状不明显,容易被忽视。以下症状提示肾脏可能出现问题:
1. 水肿
2. 蛋白尿
3. 血尿
4. 高血压
5. 血肌酐增高
6. 尿量改变
7. 贫血
8. 反复发生的骨折
李青教授建议,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肾脏问题,避免延误病情。
急性心肌梗死(简称心梗)是一种严重的心血管疾病,其治疗方式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介入治疗。
药物治疗方面,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 心梗溶栓药物:通过溶解冠状动脉中的血栓,恢复心肌血流,减轻心肌缺血。
2. 抗凝药物:预防血栓形成,降低心梗复发风险。
3. 抗血小板凝集药物:抑制血小板聚集,预防血栓形成。
心梗患者在发作期间应立即送往医院,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对于血管堵塞程度达到70%的患者,介入治疗是最有效的治疗方法。介入治疗包括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
介入治疗后,患者需按照医嘱服用抗凝药物,并定期复查。在治疗期间,患者需绝对卧床休息,控制情绪,避免焦虑,保持心态平和,并注意饮食调理,选择低盐低脂清淡易消化的食物。
急性心肌梗死是由冠状动脉急性持续缺血缺氧引起的心肌坏死。其临床表现包括胸骨后疼痛、心电图改变、血清心肌酶活性升高、心律失常、休克或心力衰竭等。
心梗的主要病因包括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过度体力劳动、情绪激动、紧张和疲劳等因素也可能诱发心梗。
为了预防心梗,建议高危人群定期体检,控制血压、血脂、血糖等指标,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