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小伙健身病危 科学运动该怎么做

小伙健身病危 科学运动该怎么做
发表人:病友互助家园

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自己的身体健康,投身于健身运动。然而,一些人在运动过程中却因为不当的方法或过度运动而遭遇危险。本文将结合案例,为大家介绍如何科学地进行运动,避免运动带来的伤害。

25岁的研究生小赵,因连续三天过度锻炼,导致横纹肌溶解,险些丧命。小赵原本有健身的习惯,但一段时间没有锻炼,突然开始高强度运动,结果导致肌肉损伤,肌红蛋白大量进入血液,堵塞肾小管,引发急性肾衰竭。经过及时治疗,小赵最终痊愈出院。

横纹肌溶解症是一种因肌肉损伤导致的疾病,主要症状包括肌肉疼痛、无力、尿液颜色异常等。过度运动、剧烈运动、长时间运动、缺乏运动等都是导致横纹肌溶解症的原因。为了避免此类情况的发生,以下是一些科学运动的方法:

1. 运动前做好热身运动,充分活动关节和肌肉,预防运动损伤。

2. 运动强度要适宜,避免过度运动。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和运动能力,选择合适的运动强度。

3. 运动时间要适当,避免长时间运动。一般来说,每次运动时间控制在30-60分钟为宜。

4. 运动后要做好拉伸放松,缓解肌肉紧张,预防肌肉酸痛。

5. 注意补充水分和电解质,保持身体水分平衡。

此外,以下是一些预防运动损伤的常见方法:

1. 选择合适的运动鞋和运动装备,提供足够的支撑和保护。

2. 注意运动场地安全,避免运动过程中发生意外。

3. 避免运动过度,合理安排运动时间和强度。

4. 保持良好的运动姿势,避免运动损伤。

5. 运动前后做好热身和拉伸放松,预防肌肉损伤。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猝死疾病介绍:
猝死,是指外观健康的人突然发生非暴力的死亡,即猝然死亡。引发猝死的原因,主要是心脏骤停,也就是各种心脏病导致的猝死,又称之为心源性猝死;其次还有近2成的非心源性猝死与肺、脑的急性病变有关,比如肺栓塞、急性中毒、触电等。猝死的治疗,主要是进行紧急的心肺复苏,以恢复心跳和呼吸,挽救生命。大部分猝死患者难以救回。
推荐问诊记录
猝死地区推荐专家
推荐科普文章
  • 8月18日,电影演员谢园因心脏病猝逝,年仅61岁。近期,高以翔也因心源性猝死离世,引发公众对心脏病的关注。据报告,我国每年心源性猝死发病人数超过54万,而心肺复苏成功率不到1%。本文将介绍心脏病突发的6种征兆以及急救方法,提醒大家关注心脏健康。

  • 猝死前可能经历心悸、胸痛、呼吸困难、意识丧失、瞳孔散大等症状,这些症状可能表明生命危险,应立即就医或拨打急救电话。

    心悸可能由心脏骤停前的心律失常导致,如室性心动过速、心房颤动等。胸痛是由于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脏无法获得足够的氧气和血液供应,在发生痉挛时会导致胸骨后方出现剧烈疼痛。呼吸困难是因心脏泵血功能衰竭,血液循环不畅,肺部因缺氧而出现水肿。意识丧失可能由大脑缺乏足够的氧气引起,瞳孔散大可能表明脑干功能开始衰竭。相关检查项目可能包括心电图、超声心动图以及血液生化检查,治疗措施需紧急处理。

  • 近期,一医生在手术前突然死亡的事件使“猝死”再一次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广东省中医院二沙岛分院急诊科主任医师、副教授张忠德医生提醒,猝死往往猝不及防,一向身体貌似健康的业务骨干们,如果经常出现胸口不适、心跳不规则等,千万不要以为自己仅仅是疲劳、熬一熬就能挺过去,因为这些可能就是猝死的先兆。另外,冠心病病人和呼吸道疾病病人在秋冬季节要特别保养,尤其要注意保暖。

    突然剧烈运动易猝死

    许多人往往把猝死和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联系在一起。张忠德医生说:高血压、高血脂等慢性病病人本身服食控制的药物相当于一种预防猝死手段,而且当感到不舒服的时候,他们会积极到医院治疗,因此这类人的猝死反而较少。

    张医生总结出了猝死高发人群的特点:年龄30岁至55岁,往往是公司的业务骨干,长时间像机器一样干活、不懂休息,偏肥胖,缺少适当的规律的运动,“这部分人长时间承受较大工作压力,不知道自己身体有病,即使感到胸口不舒服也觉得是疲劳引起、熬一熬就能挺过去,因此相比之下更容易发生猝死。”

    张医生还提醒要按照不同的年龄阶段选择合适的运动项目,比如人到40岁选择爬山、游泳、打高尔夫球等较为缓和的项目。他举例说,上个月某单位一名45岁的中层干部,不顾自己身体疲劳报名参加单位组织的篮球比赛,结果2分钟不到就倒下了,“不运动就一个月不去运动,一去运动就很剧烈,这样同样不行。”

    他提醒具有猝死危险因素的人们,千万不要仗着自己还年轻就觉得什么都能撑过去,“胸口不舒服、或者心跳不规律、起床和上厕所时感到头晕,都可能是猝死的前兆,一定要注意是否有脑血管疾病、是否血糖过高。”

    冠心病病人 起夜要注意保暖

    秋冬季节是冠心病高发期,张医生表示受气温变化影响,这段时间人体血压的波动也比较大,有冠心病的人,一定要留意血压变化。“再就是要注意保暖。一些冠心病发作在凌晨,就是因为病人晚上起床上厕所时,突然间从被窝里出来受凉,使血管收缩。另外还要注意作息规律,随身一定要带备急救药物。”

    呼吸病患者 出门戴口罩避开大风

    天气多变也容易引起各类呼吸道疾病发作。张医生提醒:“南北对流的风是最伤人的,老人和小孩不要当风吹。如果本身患有慢性肺病、肺气肿、哮喘、支气管扩张等,出门尽量避开刮大风的时候,而且要戴上口罩注意保暖。”

    张医生强调,保暖不只是多穿衣服,有句话说“寒从脚起”,因此秋冬季节一定要穿袜子为脚保暖。

  • 通宵熬夜后,人体处于极度疲劳状态,此时饮酒会加重大脑皮层的抑制,导致嗜睡、反应迟钝等症状,甚至可能出现昏迷。对于患有高血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来说,这种情况下饮酒更容易引发猝死。通宵第二天饮酒的风险因素包括睡眠剥夺、酒精中毒以及潜在的心血管或代谢疾病。长时间缺乏睡眠和过量饮酒都会增加健康风险,因此建议避免过度熬夜,并在饮酒后保证充足的休息,以降低不良影响。

  • 2019年,名人离世事件频发,其中包括高以翔的心源性猝死、崔雪莉和具荷拉的抑郁症自杀,以及医生陈培的过劳死。文章回顾了这些事件,并普及了心源性猝死的急救知识、抑郁症的识别与自救方法,以及过劳死的预防意识。文章强调了黄金4分钟抢救时间的重要性,并提醒人们关注心理健康和工作与生活的平衡。

  • 猝死前可能有明显的预兆,也可能没有。猝死的发生涉及复杂的生理过程,不同人的身体状况各异,因此无法准确预测每个人是否会提前出现预兆。对于存在心血管疾病风险因素的人群,关注自身症状变化并及时就医是预防猝死的关键。猝死前还可能出现胸痛、呼吸困难、心悸等症状,这些都可能是心脏或其他器官出现问题的表现。猝死是一种严重的紧急情况,如果怀疑或遇到这种情况,应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并在专业人员指导下进行心肺复苏等急救措施。

    猝死的发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可能没有明显预兆,但对于有心血管疾病风险的人群来说,注意身体症状变化至关重要。

  • 前天晚上,小王在刷手机时,社交媒体上的一条新闻引起了他的注意——一名25岁的程序员猝死。这让他突然感到胸口一阵刺痛,几乎无法呼吸。虽然疼痛很快消失,但小王仍然感到担忧。他上网搜索了类似症状,发现很多人都有过类似经历。北京安贞医院心内科主治医师白辰解释说,如果心脏出现针扎一样的刺痛,但没有其他症状,可能与不良姿势或习惯有关,一般不需要治疗。但如果刺痛频繁出现,则可能是原发性肋间神经痛或心脏神经官能症。值得注意的是,主动脉夹层和肺栓塞是导致胸痛的严重疾病,需要立即就医。近年来,年轻人猝死事件频发,这与不良饮食、久坐不动、压力过大、剧烈运动等因素有关。猝死发生前,可能会有胸痛、心慌、胸闷、持续疲乏等预警信号。在急救方面,应迅速拨打120,确保呼吸道畅通,进行心肺复苏,并在有条件的情况下使用自动体外除颤器(AED)。

  • 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是一种可能导致死亡的疾病,其特点是睡眠中反复出现呼吸暂停,长期缺氧会对心血管系统造成损害,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通过及时治疗,如使用持续气道正压设备或口腔手术,可以显著改善症状并预防并发症,降低死亡风险。肥胖、过度饮酒等因素可能诱发或加剧病情,增加猝死风险。患者应定期监测血氧水平,并避免睡前摄入镇静剂或酒精,保持规律作息。以下是对内容的详细描述:

    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OSA)是一种常见的睡眠障碍,患者在睡眠过程中会出现呼吸暂停现象,持续时间可能从几秒到几分钟不等。这种呼吸暂停会导致血液中氧气含量下降,长期缺氧可能引发高血压、心脏病、中风等心血管疾病,严重时甚至可能危及生命。

    治疗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的方法包括使用持续气道正压呼吸机(CPAP)、口腔矫治器、体重管理、戒烟和避免酒精等。其中,CPAP是最常用的治疗方法,通过提供一个持续的气流来保持呼吸道通畅。

    除了药物治疗和器械治疗外,患者还需要改善生活方式,如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避免睡前摄入可能导致嗜睡的药物或酒精,以及进行适量的体育锻炼。这些措施有助于减轻症状,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并减少猝死的风险。

  • 近年来,有关双下巴可能导致睡眠窒息猝死的说法在网络上引起了广泛关注。专家指出,双下巴可能是由肥胖、颌骨短小或皮肤松弛等多种原因造成的。当人平躺睡觉时,如果口腔空间有限或下颌部组织过厚,肌肉的移动可能会压迫呼吸道,导致呼吸暂停。长时间的呼吸暂停会导致缺氧,进而引发昏迷甚至猝死。因此,双下巴与睡眠窒息猝死之间确实存在一定的关联。

  • 熬夜可能会导致恶心、呕吐等症状,偶尔熬夜一般不会对身体造成严重伤害或导致猝死,但如果长期熬夜,可能会引起心肌缺血、缺氧、心绞痛、心律失常等,严重时可能导致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甚至猝死。因此,建议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保证充足睡眠,均衡饮食,适量运动,以提高身体抵抗力。

药品使用说明

快速问医生

立即扫码咨询
网站地图

营业执照 Investor Relations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561155 消费者维权热线:4006067733

医疗监督热线:950619(京东),0951-12320(宁夏),0951-12345(银川)

Copyright © 2022 jd.com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88号 京ICP备11041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