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第六届慢病管理大会北京召开

第六届慢病管理大会北京召开
发表人:智慧医疗先锋者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慢性病发病人数迅速增加,已成为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为应对这一挑战,第六届中国慢病管理大会于6月9日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隆重召开,为期两天的大会以“新规划 新实践 新技术助力慢病管理”为主题,汇聚了慢病领域管理者、知名专家、学者、优秀单位代表以及跨领域专家,共同探讨慢性病防治的新思路、新方法。

大会期间,与会专家针对我国慢性病防治现状、政策、新技术应用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国家卫计委疾控局慢病处处长吴良有透露,相关部门正在制定下一步慢病防治规划,预计2016年年底出台。该规划将全面覆盖慢性病体系建设,包括危险因素控制、高血压等基础性疾病人群知晓率、健康示范区建设以及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覆盖率等内容,并将与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2025年全球慢性病控制目标相衔接。

国家卫计委基层卫生司社区卫生处处长刘利群强调,慢病防控应发挥地市三级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作用,大力推进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病种的分级诊疗制度,搭建慢性疾病规范诊疗平台,提高慢病诊治水平。

此外,大会还邀请了多个地区分享健康促进和慢病管理实践经验,并设立了六大分论坛,通过具体案例解析最新慢病防控的发展趋势。据悉,中国慢病管理大会已成功举办五届,本届大会参会人数达2000人,为推动我国慢性病防治事业做出了积极贡献。

慢性病已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慢性病防治工作,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加强宣传教育、推广新技术等措施,积极应对慢性病挑战。相信在全社会共同努力下,我国慢性病防治工作必将取得更大成效。

慢性病防治,刻不容缓。让我们携手共进,为构建健康中国贡献力量!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慢快综合征疾病介绍:
推荐问诊记录
慢快综合征地区推荐专家
推荐科普文章
  •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慢性病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发病率逐年上升。这与人们不良的生活习惯,如久坐少动、缺乏锻炼密切相关。研究表明,我国市民中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比例仅为43%,其中老年人所占比例更高。

    久坐少动会导致能量摄入过多,无法及时消耗,从而造成脂肪堆积,引发肥胖。肥胖会进一步导致机体代谢紊乱,血压、血脂、血糖升高,增加患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此外,缺乏运动还会导致肌肉酸痛、僵硬,颈、腰椎退行性改变,引发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等老年病。

    为了预防和控制慢性病,中老年人应积极进行体育锻炼。快步走是一种简单、易行、有效的运动方式。快步走可以增强心肺功能,调节血脂,改善胰岛素敏感性,对心脑血管疾病和糖尿病具有良好的预防作用。

    进行快步走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 选择空气清新、视野开阔、安全的场所进行锻炼。

    2. 穿着舒适的鞋,避免长时间运动造成脚部伤害。

    3. 锻炼前进行热身运动,避免运动损伤。

    4. 锻炼时保持正确的姿势,挺胸抬头,展开双肩,避免脊柱和腰部负担。

    5. 锻炼强度以微汗、微喘、可交谈但不能歌唱为宜。

    6. 每天坚持快步走30分钟,可以有效降低患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血脂异常等慢性病的风险。

  • 我在一家互联网医院进行了线上问诊,向医生询问了关于开头孢丙烯片的处方。在问诊过程中,医生通过询问我的病情和病史,了解到我患有老慢支并长期服药,在江苏南通购药不方便的情况下,医生给予了我耐心的建议和支持。

    在医生的指导下,我向医生提出了开具处方或用药建议的请求,并且在医生的建议下,我成功预约了药品。虽然医生只能开具3盒,但我向医生提出了4盒的请求,医生也很快回复我可以过两天再开,这让我感到很满意。

    整个问诊过程非常顺利和高效,医生的专业知识和耐心细致的服务给予了我很大的帮助和支持。最终,我从问诊中得到了满意的解决方案,对医生的服务和建议感到非常满意。

  •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慢性病发病人数迅速增加,已成为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为应对这一挑战,第六届中国慢病管理大会于6月9日在北京国际会议中心隆重召开,为期两天的大会以“新规划 新实践 新技术助力慢病管理”为主题,汇聚了慢病领域管理者、知名专家、学者、优秀单位代表以及跨领域专家,共同探讨慢性病防治的新思路、新方法。

    大会期间,与会专家针对我国慢性病防治现状、政策、新技术应用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国家卫计委疾控局慢病处处长吴良有透露,相关部门正在制定下一步慢病防治规划,预计2016年年底出台。该规划将全面覆盖慢性病体系建设,包括危险因素控制、高血压等基础性疾病人群知晓率、健康示范区建设以及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覆盖率等内容,并将与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2025年全球慢性病控制目标相衔接。

    国家卫计委基层卫生司社区卫生处处长刘利群强调,慢病防控应发挥地市三级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作用,大力推进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病种的分级诊疗制度,搭建慢性疾病规范诊疗平台,提高慢病诊治水平。

    此外,大会还邀请了多个地区分享健康促进和慢病管理实践经验,并设立了六大分论坛,通过具体案例解析最新慢病防控的发展趋势。据悉,中国慢病管理大会已成功举办五届,本届大会参会人数达2000人,为推动我国慢性病防治事业做出了积极贡献。

    慢性病已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慢性病防治工作,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加强宣传教育、推广新技术等措施,积极应对慢性病挑战。相信在全社会共同努力下,我国慢性病防治工作必将取得更大成效。

    慢性病防治,刻不容缓。让我们携手共进,为构建健康中国贡献力量!

  •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慢性病发病率逐年攀升,已成为影响国民健康的重要因素。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慢性病,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制定了《慢性病防治管理办法》,并于2023年4月1日起正式实施。

    《慢性病防治管理办法》明确了慢性病防治工作的总体要求、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其中,重点强调了以下内容:

    1. 加强慢性病防治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健康素养。通过多种渠道,普及慢性病防治知识,引导公众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降低慢性病发病风险。

    2. 完善慢性病防治服务体系,提高慢性病诊疗水平。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慢性病防治能力建设,提高慢性病诊疗水平,确保患者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

    3. 加强慢性病监测和流行病学调查,掌握慢性病发病趋势。建立健全慢性病监测网络,开展慢性病流行病学调查,为制定慢性病防治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4. 强化慢性病防治政策支持,加大财政投入。加大对慢性病防治工作的财政投入,支持慢性病防治体系建设,提高慢性病防治水平。

    5. 落实慢性病防治责任制,加强部门协作。明确各级政府、各部门在慢性病防治工作中的责任,加强部门协作,形成慢性病防治工作合力。

  •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慢性病已经成为威胁人们健康的‘隐形杀手’。那么,如何预防和控制慢性病呢?以下是一些实用的建议:

    首先,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至关重要。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保证充足睡眠等,都是预防慢性病的重要措施。

    其次,定期体检能够及早发现潜在的慢性病风险。特别是中老年人,更应重视体检,及时发现并控制慢性病。

    此外,针对慢性病,合理用药也是关键。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合适的药物,并坚持规律用药,可以有效控制病情。

    除了药物治疗,心理因素也对慢性病的发生和发展起到重要作用。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有助于提高生活质量,降低慢性病风险。

    最后,关注慢性病患者的心理健康,提供心理支持和关爱,也是预防和控制慢性病的重要环节。

  •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环境污染等因素的影响,慢性病已经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公共问题。据统计,我国慢性病患者人数已超过3亿,且呈现年轻化趋势。慢性病不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还给社会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

    慢性病主要包括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高血压、癌症等。这些疾病的共同特点是病程长、病情反复、难以治愈。因此,预防和控制慢性病,关键在于早期发现、早期干预和长期管理。

    早期发现慢性病,主要依靠健康体检和疾病筛查。通过体检可以发现一些潜在的慢性病风险因素,如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等。疾病筛查则针对特定人群进行,如针对糖尿病高危人群进行糖耐量测试,针对肺癌高危人群进行低剂量螺旋CT检查等。

    早期干预慢性病,主要依靠生活方式的改变和药物治疗。生活方式的改变包括戒烟限酒、合理膳食、适量运动、心理平衡等。药物治疗则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具体疾病选择合适的药物,如高血压患者可选用ACEI、ARB、钙通道阻滞剂等药物。

    长期管理慢性病,需要患者、家庭和社会共同努力。患者需要定期复查,监测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家庭需要为患者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和心理支持。社会则需要提供必要的医疗保障和政策支持,如完善医疗保险制度、加强健康教育等。

    总之,慢性病的预防和控制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通过早期发现、早期干预和长期管理,可以有效控制慢性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 在4月17日开幕的第五届中华健康管理论坛开幕式上,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流行病学教授黄建始先生为大家作了题为《健康管理的当务之急是慢病管理》的主题报告。

    近年来,慢性病已成为影响人们健康和生活质量的主要因素。黄教授强调,慢性病管理是当前健康管理的重中之重。

    慢性病是指病程长、进展缓慢的疾病,主要包括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癌症、糖尿病、慢性肺病等。据统计,我国慢性病发病人数已居世界第一,慢性病已成为影响人们健康和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

    慢性病管理的关键在于“管理”,而不是“疾病”。黄教授指出,慢性病治疗难度大,需要患者长期服药,而国家投入和医疗费用也面临巨大压力。此外,慢性病的防控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如环境污染、食品污染、信息爆炸等。

    为了应对慢性病带来的挑战,黄教授提出了以下建议:

    1. 转变观念,重视慢性病预防和管理。

    2. 提高慢性病防治知识水平,增强自我管理能力。

    3. 加强慢性病筛查和早期干预。

    4. 建立健全慢性病防治体系。

    5. 加强多学科合作,共同应对慢性病挑战。

  • 在一次线上问诊中,患者向医生描述了自己射精太快的问题,而医生则耐心地询问了患者关于性生活频率、习惯等方面的情况,并细致地了解了患者的症状。经过详细的询问和分析,医生建议患者中西医结合治疗,使用达泊西汀和三鞭胶囊进行治疗。患者对药物的用法和疗程也有了详细的了解,最终对医生的建议表示满意,结束了本次问诊。

  •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慢性病已成为影响我国居民健康的重要问题。慢性病具有病程长、病因复杂、治疗难度大等特点,给患者和家属带来了沉重的经济和心理负担。为了提高慢性病患者的生存质量,我们需要了解慢性病的成因、症状、治疗和预防措施。

    慢性病的成因主要包括遗传、环境、生活方式等因素。遗传因素在慢性病的发生中起着重要作用,例如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具有一定的家族聚集性。环境因素如空气污染、水质污染等也会增加慢性病的发生风险。不良的生活方式,如吸烟、饮酒、缺乏运动、饮食不均衡等,是导致慢性病的重要原因。

    慢性病的症状多种多样,常见的有头痛、乏力、呼吸困难、消化不良、关节疼痛等。不同的慢性病具有不同的症状,需要通过专业的检查和诊断来确定。

    慢性病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康复治疗和生活方式干预等。药物治疗是慢性病治疗的重要手段,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选择合适的药物和剂量。手术治疗适用于一些需要进行手术治疗的慢性病,如肿瘤、心脏病等。康复治疗可以帮助患者恢复身体功能,提高生活质量。生活方式干预是慢性病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戒烟限酒、合理饮食、适量运动等。

    预防慢性病的关键在于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以下是一些预防慢性病的建议:

    1. 均衡饮食:保持饮食多样化,多吃蔬菜、水果、粗粮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少吃油腻、高热量、高脂肪的食物。

    2. 适量运动: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

    3. 戒烟限酒:吸烟和饮酒是导致慢性病的重要危险因素,戒烟限酒可以降低慢性病的发生风险。

    4. 保持良好的心态:学会调节情绪,避免过度紧张和焦虑。

    5. 定期体检: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和治疗慢性病。

  •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健康意识的不断提高,慢性病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据统计,我国慢性病患者已超过3亿,每年新增慢性病患者近千万。为了应对这一严峻形势,我国政府和社会各界都在积极探索有效的慢性病防治策略。

    近年来,我国慢性病防治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方面,政府加大了对慢性病防治的投入,完善了相关政策法规,提高了慢性病防治水平。另一方面,社会各界也积极参与慢性病防治工作,通过开展健康教育、推广健康生活方式、加强基层医疗服务等措施,有效降低了慢性病发病率和死亡率。

    在慢性病防治过程中,药物治疗是不可或缺的手段。然而,由于慢性病种类繁多,病因复杂,治疗方法也存在差异。因此,患者在使用药物治疗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1. 严格按照医嘱用药,不随意增减药量或更换药物;

    2. 选择合适的药物,避免盲目跟风或追求特效;

    3. 关注药物不良反应,及时与医生沟通;

    4. 定期复查,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除了药物治疗,慢性病患者还应注重日常保养。具体包括:

    1.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戒烟限酒;

    2. 合理膳食,保证营养均衡;

    3. 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

    4. 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面对疾病。

    此外,慢性病患者应定期到医疗机构进行体检,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并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同时,加强医患沟通,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治疗,也是提高慢性病治疗效果的关键。

药品使用说明

快速问医生

立即扫码咨询
网站地图

营业执照 Investor Relations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561155 消费者维权热线:4006067733

医疗监督热线:950619(京东),0951-12320(宁夏),0951-12345(银川)

Copyright © 2022 jd.com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88号 京ICP备11041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