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陈旧性心肌梗塞,顾名思义,是指在急性心肌梗塞发生后半年以上出现的心肌梗塞。在急性心肌梗塞的恢复期,坏死的心肌组织会逐渐形成瘢痕组织,缺血情况也会得到改善。这一阶段的心电图表现主要有:坏死型Q波可能不变或变浅,甚至完全消失;由于正常心肌逐渐包围坏死组织,坏死性疤痕也会逐渐减小。
陈旧性心肌梗塞的诊断主要依据心电图改变,患者可能没有急性心肌梗塞病史,也没有酶学变化。如果没有遗留心电图改变,可以根据早先的典型心电图改变或既往肯定性血清酶改变进行诊断。
预防陈旧性心肌梗塞的措施包括:
1. 避免搬抬重物:搬抬重物时容易弯腰屏气,这会增加心脏负担,诱发心肌梗塞。
2. 保持心情平和:保持愉快的心情,避免情绪波动,参加适当的体育活动,但避免剧烈运动。
3. 适度锻炼:每周至少进行三次体育锻炼,每次锻炼时间不少于20分钟,不超过50分钟。
4. 避免饱餐或饥饿时洗澡:洗澡时水温最好与体温相当,洗澡时间不宜过长。
5. 注意气候变化:在寒冷或强冷空气的影响下,冠状动脉可发生痉挛并继发血栓,诱发急性心肌梗塞。
6. 做好日常保护:冠心病患者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保暖,适当加服扩冠药物进行保护。
如果出现心肌梗塞的先兆症状,如突然明显加重的心绞痛、心绞痛性质程度较以往重、疼痛伴有恶心、呕吐、大汗或明显心动过缓等,应立即卧床休息,保持安静,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并及时就医。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急性心肌梗死是心血管疾病中的严重威胁之一,一旦发生,及时进行支架或溶栓治疗是挽救生命的关键。然而,临床研究发现,即便经过放支架或溶栓治疗,仍有高达37%的患者出现心肌无再流现象,即心肌并未恢复有效血流灌注,严重可导致死亡。针对这一难题,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副院长杨跃进教授带领团队进行了深入研究,发现通心络胶囊可有效防治心梗再灌注后心肌无再流,为心梗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传统治疗方法的局限性
目前治疗冠心病的传统方法主要针对冠状动脉狭窄,而研究表明,微血管障碍和冠脉痉挛也是冠心病治疗的重要环节。其中,微血管障碍的主要表现就是心肌无再流。这一现象在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治疗中尤为突出,成为治疗过程中的一个世界性难题。
通心络:改善微循环,预防心梗
杨跃进教授团队通过大量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证实通心络胶囊可通过保护微血管内皮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改善冠脉微循环,从而有效防治心梗再灌注后心肌无再流。研究表明,长期服用通心络胶囊的患者,其无再流面积和梗死面积均明显缩小,疗效确切。
预防心梗,从日常生活中做起
除了药物治疗,预防心梗也至关重要。中山大学中西医结合研究所所长吴伟康教授提醒,寒冷天气和过度劳累都是心梗的高危因素。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保暖,避免过度劳累,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并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并控制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
未来展望
通心络胶囊的研究成果为心梗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有望为更多患者带来福音。未来,研究团队将继续深入研究,以期开发出更多有效的心梗治疗药物,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更大贡献。
急性心肌梗死,这一听起来就让人心生恐惧的疾病,其严重程度不言而喻。许多人因急性心肌梗死或心律失常而猝死,这一现象引起了广泛关注。
在过去,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方法有限,主要以药物治疗和卧床休息为主,治疗效果不佳,死亡率较高。但随着医学的进步,溶栓和支架治疗等先进技术的应用,使得更多的患者得以受益,挽救了生命。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发病初期,病情复杂多变,需要密切关注。一周内,患者处于危险期,任何情绪波动、过度活动、大便不畅等因素都可能导致病情恶化。因此,在心梗一周内,患者需卧床休息,保持大便通畅,避免排便时发生意外。
急性心肌梗死后,患者需根据病情进展进行适量运动,增强体质。同时,要绝对卧床,保证睡眠质量,注意保持大便通畅。在医生的建议下进行适度锻炼,做好状态监测。如感到不适,应立即就医。
急性心肌梗死作为冠心病的急性发作类型,预防冠心病也就成为了预防急性心肌梗死的关键。保持规律的生活作息,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熬夜;坚持适度锻炼,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体育活动;合理清淡饮食,多吃蔬菜水果,避免高糖、高盐、高脂肪;戒烟、戒酒,避免二手烟;保持心态平衡,学会释放压力,积极与家人和朋友沟通,这些都有助于预防急性心肌梗死。
总之,急性心肌梗塞是一种严重的疾病,需要我们引起足够的重视。了解其病因、症状、治疗方法和预防措施,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预防和应对这一疾病。
心梗,全称为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种常见的急性心血管疾病。其特点是发病突然,病情进展迅速,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因此,掌握心梗的急救方法对于挽救生命至关重要。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突发心梗急救方法,帮助您在关键时刻挽救生命:
1. 立即拨打急救电话
一旦怀疑患者出现心梗症状,应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寻求专业医疗救援。
2. 保持冷静,避免恐慌
在等待急救人员到来时,保持冷静,避免恐慌,尽量让患者平躺,保持呼吸道畅通。
3. 服用硝酸甘油
如果患者随身携带硝酸甘油,可以遵医嘱服用,但需注意剂量,避免过量。
4. 保持呼吸通畅
如果患者出现呼吸困难,应立即采取措施保持呼吸道通畅,如解开衣领、清除口腔异物等。
5. 紧急转运
急救人员到达现场后,会根据患者病情进行紧急转运,将其送往医院进行进一步治疗。
除了急救方法,预防心梗同样重要。以下是一些预防心梗的措施:
1. 健康饮食
保持低盐、低脂、低糖的饮食,多吃蔬菜、水果、粗粮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
2. 适量运动
坚持适量运动,如散步、慢跑、游泳等,有助于降低血脂、血压,预防心梗。
3. 戒烟限酒
吸烟和过量饮酒都会增加心梗风险,应尽量戒烟限酒。
4. 控制体重
保持健康体重,避免肥胖,有助于降低心梗风险。
5. 定期体检
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并控制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
近年来,心肌梗死的发病率逐年上升,给人们的生命健康带来严重威胁。然而,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心肌梗死的治疗效果也在不断提高。为了降低心肌梗死的发病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预防工作至关重要。
以下是关于心肌梗死的预防知识,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二级预防措施
1. 加强健康教育:通过开展健康教育,提高公众对心肌梗死的认识,了解其危害和预防方法,消除患者和家属的顾虑,积极参与预防工作。
2. 调整饮食结构:合理膳食,降低总脂肪、饱和脂肪酸和胆固醇的摄入,控制体重,减少心血管疾病风险。
3. 戒烟限酒:吸烟是心肌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戒烟可降低再梗死风险。同时,限制饮酒,避免酒精对心血管系统的损害。
4. 适量运动: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增强体质,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
5. 控制血压和血糖:高血压和糖尿病是心肌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需积极控制血压和血糖水平。
6. 抗血小板治疗:使用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预防血栓形成,降低心肌梗死风险。
7. β-受体阻滞剂:β-受体阻滞剂可降低心肌梗死后再梗死风险,降低猝死率和死亡率。
8. 定期随访:心肌梗死恢复后,定期随访,观察病情,调整治疗方案。
二、心肌梗死的早期识别
1. 胸痛:胸痛是心肌梗死的典型症状,常表现为压迫感、紧缩感或烧灼感,可向左肩、颈部、上臂等部位放射。
2. 呼吸困难:部分患者可出现呼吸困难、气促等症状。
3. 恶心、呕吐:部分患者可出现恶心、呕吐等症状。
4. 出冷汗:部分患者可出现出冷汗、面色苍白等症状。
发现以上症状,应及时就医,避免延误病情。
总之,预防心肌梗死的关键在于早期识别、早期干预。希望大家重视心血管健康,积极预防心肌梗死,享受健康生活。
在传统观念中,急性心肌梗塞被视为老年人的专属疾病。然而,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中青年人成为急性心梗的受害者。
例如,48岁的王先生在睡梦中突然感到胸痛和胸闷,尽管他以前从未出现过类似症状。但他的警觉性让他及时拨打了120。在医院急救专车的途中,医生通过心电图初步诊断为心肌梗塞。王先生的血压迅速降至70/40mmHg,心跳仅30次/分,意识模糊。医生立即使用车载经皮起搏系统进行急救,并在到达医院后接受了急诊介入手术。由于救治及时,王先生目前恢复情况良好。
医生指出,我国中青年心肌梗死患者比例逐年增加。与十年前相比,现在40-50岁的患者数量明显增加,甚至30岁左右的患者也越来越多。年轻人一旦发生心肌梗死,病情更为严重,容易出现心律失常而猝死。
中青年人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的病例越来越多,这与他们的生活方式密切相关。年轻人经常摄入高脂肪和高胆固醇食物,工作压力大,精神紧张,缺乏运动,吸烟、饮酒等不良习惯都增加了心肌梗死的风险。与中老年人不同,年轻人发病前往往没有明显征兆,一旦发作就是大面积心梗,导致心衰、休克、猝死等严重后果。
专家提醒,市民在活动后出现胸闷、憋气、胸前区疼痛、大汗淋漓、头晕等症状时,应及早就医检查。一旦发病,要及时呼救,拨打急救电话。
除了及时就医,预防心肌梗死的关键在于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年轻人应保持健康饮食,加强锻炼,保持良好的作息时间,避免吸烟和饮酒。此外,定期进行健康体检,及时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也是预防心肌梗死的重要措施。
总之,急性心肌梗塞并非老年人的专属疾病,年轻人也应提高警惕。通过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加强预防措施,可以有效降低心肌梗塞的发生风险。
近年来,冠脉钙化作为一种无创的检查手段,在心血管疾病诊断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据《心脏》杂志报道,几乎所有出现首次无预兆心肌梗死的年轻病人都存在冠脉钙化现象。这表明,冠脉钙化可能成为预测年轻患者心梗风险的重要指标。
冠脉钙化是指冠状动脉内壁的钙质沉积,它是动脉粥样硬化的一种表现。研究表明,冠脉钙化的程度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密切相关。冠脉钙化越严重,患者发生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等心血管事件的风险就越高。
在临床上,冠脉钙化可以通过冠状动脉CT(CTA)等影像学检查来评估。对于首次发生心肌梗死的年轻患者,医生通常会建议进行冠脉钙化检查,以评估其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除了CTA,还有其他一些无创检查手段可以用于评估冠脉钙化,例如心脏超声、冠状动脉造影等。这些检查手段各有优缺点,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检查方法。
对于冠脉钙化患者,医生会根据其病情严重程度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治疗方案可能包括药物治疗、生活方式干预、手术治疗等。其中,药物治疗是最常见的治疗方法,常用的药物包括他汀类降血脂药、抗血小板药物、ACEI/ARB类降压药等。
除了药物治疗,生活方式干预也是治疗冠脉钙化的重要手段。患者需要戒烟限酒、控制体重、合理膳食、适量运动等,以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总之,冠脉钙化是一种重要的心血管疾病风险因素,对于年轻患者而言,早期发现和干预尤为重要。通过冠脉钙化检查,医生可以更好地了解患者的病情,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从而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在繁忙的医院里,医护人员用辛勤的汗水浇灌着生命的希望。在第107个国际护士节到来之际,让我们走进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南院区,感受医护人员为患者带来的温暖与关爱。
镜头一:温馨的问候
清晨,门诊大厅里,护士祁娇正耐心地解答着患者的疑问。突然,一阵花香飘来,原来是院领导带着鲜花来看望她们。领导的关心和问候让护理团队倍感温暖,纷纷表示要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镜头二:中医药进社区
中午,南海家园社区居委会的活动中心里,南院区的医护人员正在开展中医药义诊活动。他们通过视频教程和实操培训,将中医药知识带进社区,让居民在家就能享受中医特色治疗。
镜头三:急救演练
下午,南院区突然接到急救电话,综合内科李方凯医师接诊一名疑似心梗患者。医护人员迅速行动,启动急救预案,成功将患者转诊至附近医院。这次急救演练展现了南院区医护团队的专业素养和默契配合。
这就是南院区医护人员的一天,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着南丁格尔精神,为患者带来希望和温暖。
46岁的李烈(化名)本应享受生活的美好时光,却因为突发的心梗和尿毒症,人生轨迹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半年前,李烈因为急性心梗入院接受冠脉支架手术。手术前,医生发现他的肾功能出现异常,血肌酐数值偏高。然而,李烈对这一情况并未引起重视,出院后也没有遵医嘱前往肾内科复查。
直到两天前,李烈出现胸闷、气短等症状,怀疑心梗复发,再次入院就诊。经过检查,他的血肌酐高达622µmol/L,血钾高达6.5mmol/L,已经发展到严重的肾衰竭和高血钾症阶段。最终被确诊为尿毒症。
天津市泰达医院肾内科主任李青教授表示,李烈的双肾已经出现萎缩,根据肾功能分级,属于慢性肾脏病5级,也就是尿毒症。
李青教授指出,李烈在患病过程中犯了四个错误:
1. 忽视病史
李烈小时候得过肾炎,曾复发两次,但由于病情“好转”,并未重视,也没有进行长期随访。
2. 忽视高血压
李烈20岁就出现高血压,由于认为是遗传因素导致,也没有及时进行治疗,导致血压控制不理想。
3. 忽视血肌酐升高
半年前手术时发现的血肌酐升高,是李烈最后的挽救机会,但他却选择了忽视。
4. 忽视血压控制
李烈在肾功能损害后,血压控制不佳,导致病情加速恶化。
李青教授提醒,肾脏疾病早期症状不明显,容易被忽视。以下症状提示肾脏可能出现问题:
1. 水肿
2. 蛋白尿
3. 血尿
4. 高血压
5. 血肌酐增高
6. 尿量改变
7. 贫血
8. 反复发生的骨折
李青教授建议,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肾脏问题,避免延误病情。
近年来,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心肌梗死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并且呈现出年轻化的趋势。许多年轻人由于缺乏对心脏健康的重视,往往在发病初期没有明显症状,导致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心肌梗死是一种严重的心血管疾病,是由于冠状动脉急性闭塞导致心肌缺血坏死。常见的症状包括胸痛、胸闷、气短、出汗等。然而,由于个体差异和病变部位的不同,部分患者可能没有典型症状,而表现为上腹部疼痛、牙痛、咽喉痛、关节痛等,容易造成误诊。
年轻人发生心肌梗死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为了预防心肌梗死,以下建议供大家参考:
对于已经患有心肌梗死的人群,应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治疗,并做好日常护理,以降低复发风险。
总之,心肌梗死是一种严重的心血管疾病,需要引起大家的重视。通过加强预防措施,提高自我保健意识,可以有效降低心肌梗死的发病率,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
心脏健康是人体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许多人都可能面临着心脏疾病的风险。那么,如何判断心脏是否健康?早期心脏疾病有哪些征兆?心电图检查能否准确诊断心脏病?本文将为您一一解答。
早期心脏疾病征兆
心脏疾病早期可能出现的征兆包括:
需要注意的是,并非所有心脏疾病都会出现上述症状,且症状的严重程度也因人而异。
心电图检查与心脏病诊断
心电图是检查心脏疾病的一种常用方法,它可以通过记录心脏电活动来评估心脏功能。心电图检查可以帮助诊断以下心脏疾病:
除了心电图检查,医生还可能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病史等信息进行综合判断,以确定诊断。
预防心脏疾病,从生活做起
预防心脏疾病的关键在于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如果出现上述心脏疾病早期征兆,请及时就医,以便尽早诊断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