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小糖友也会患上抑郁症

小糖友也会患上抑郁症
发表人:生命守护者联盟

1型糖尿病,也称为青少年发病型糖尿病,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发生在35岁以下的青少年群体。这种疾病与生活方式、饮食习惯无关,而是由于患者体内胰岛素生成细胞受损,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需要终身使用胰岛素治疗。

张晓是一个热爱生活的年轻人,他活泼开朗,热爱运动,每天都充满活力。然而,在他18岁那年,他被诊断出患有1型糖尿病。从此,他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他需要每天注射胰岛素,时刻关注自己的血糖水平,甚至不敢参加一些户外活动,生怕血糖波动导致意外。

像张晓这样的患者并不在少数。由于1型糖尿病的病情隐匿,很多患者害怕别人知道自己的病情,选择隐瞒。这种做法不仅不利于病情的控制,还可能因为救治不及时导致严重的并发症,甚至危及生命。

据最新研究显示,中国1型糖尿病的发病率仍在持续增长,患者年龄有越来越小的趋势。此外,由于国内疾病管理和关护存在不足,很多1型糖尿病患者未能得到及时的治疗和关护,导致病情恶化,寿命缩短。

针对1型糖尿病的治疗,目前主要采用胰岛素治疗方案。患者需要根据自身情况调整胰岛素的用量,并定期进行血糖监测,以确保血糖水平稳定。此外,患者还需要注意饮食和运动,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以降低并发症的风险。

1型糖尿病虽然是一种慢性疾病,但患者可以通过合理的治疗和关护,控制病情,过上正常的生活。因此,我们呼吁广大患者,不要害怕病情,要积极面对,并寻求专业的医疗帮助。

以下是关于1型糖尿病的一些常见问题:

1. 1型糖尿病有哪些症状?

1型糖尿病的症状包括:多饮、多尿、体重减轻、疲劳、视力模糊等。

2. 1型糖尿病可以治愈吗?

目前,1型糖尿病尚无法治愈,但患者可以通过合理的治疗和关护,控制病情,过上正常的生活。

3. 1型糖尿病患者需要注意哪些事项?

1型糖尿病患者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1)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的睡眠;

(2)合理饮食,避免高糖、高脂肪食物;

(3)适量运动,控制体重;

(4)定期监测血糖,及时调整胰岛素用量。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尿糖阳性疾病介绍:
推荐问诊记录
尿糖阳性地区推荐专家
推荐科普文章
  •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其特征是血糖水平持续升高。运动是糖尿病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尤其是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研究表明,规律的运动可以有效改善胰岛素抵抗,减轻胰岛β细胞的负担,从而降低血糖水平。

    近年来,我国糖尿病防治专家提出了一种新的运动方案——每分钟快步走120步。经过多年的实践,这一方案在降低血糖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专家指出,参加适当的文体活动、体育运动和体力劳动,可以帮助糖尿病患者改善胰岛素抵抗,促进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来说,保持饮食、运动和胰岛素生物作用的平衡,是控制血糖的关键。

    如何才能达到每分钟快步走120步的标准呢?专家建议,可以通过练习一秒走两步的方法来提高步伐频率。可以先将时间控制在2分钟内,逐渐延长练习时间,最终掌握迈步的频率。

    在运动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 在原有药物治疗方案不变的基础上进行运动。
    • 每次运动时间控制在30~60分钟。
    • 运动前后要有充分的准备活动和整理活动。
    • 最好每天坚持运动,每周休息1~2天。
    • 避开胰岛素或降糖药物血药浓度达到高峰的时间进行运动。
    • 运动前后可适当调整胰岛素剂量和饮食,以避免低血糖的发生。

    定期检查血糖,观察运动过程中的身体反应,及时调节和掌握运动量,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至关重要。

  • 近年来,随着糖尿病发病率的不断上升,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关注中草药在降低血糖方面的作用。以下是一些具有降血糖功效的中草药,它们在临床应用中展现出良好的效果。

    1. 丹参

    丹参煎剂能够有效降低实验动物的血糖,并且作用可持续长达5小时。此外,丹参还具有降低血脂和血黏稠度的作用。在临床应用中,丹参常与花粉、葛根、黄芪等药材配伍,用于治疗糖尿病合并高凝血、高血脂等并发症。

    2. 地黄

    地黄(生地、熟地)具有显著的降血糖作用。研究发现,按2克/公斤体重计算,地黄喂服实验动物后,血糖明显下降,同时可抑制肾上腺素引起的血糖上升。地黄在临床应用中,常与天冬、枸杞子等药材配伍,用于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

    3. 玉米须

    玉米须发酵剂对实验动物糖尿病具有明显的降血糖作用,同时可改善糖尿病性高血压、肾病等并发症。在临床应用中,玉米须常与黄芪、白术、猪胰等药材配伍,用于食疗。

    4. 知母

    知母水提取物能够降低实验动物血糖,对药物引起的血糖升高作用更为明显。在临床应用中,知母常与天花粉、麦冬、黄连等药材配伍,用于改善糖尿病上消症状,如口渴、多饮等。

    5. 枸杞子

    枸杞子提取物能够促进实验动物糖尿病血糖持久下降,同时可改善糖尿性血脂升高、视力不佳等并发症。在临床应用中,枸杞子常与五味子、黄精、元参等药材配伍,用于改善消渴症状。

    6. 人参

    人参能够促进实验动物血糖降低,同时可降低糖尿性血脂升高及无力症状。在临床应用中,人参常与生地、黄芪等药材配伍,用于治疗早期轻症糖尿病。对于中、重症糖尿病患者,人参可与胰岛素合用,以增强降血糖效果。

    除了以上提到的中草药外,黄芪、淮山药、菟丝子、茯苓、黄连、石膏、乌梅、苍术、白术、玉竹、玄参、仙鹤草、地骨皮、苍耳子、麦芽、泽泻、桔梗、黄精、冬桑叶、仙灵脾等药材在临床应用中也具有一定的降血糖作用。

    需要注意的是,中草药的应用应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进行,切勿自行乱用。

  • 怀孕是人生中一段美好的时光,准妈妈们往往沉浸在喜悦和甜蜜之中。然而,孕期血糖偏高的问题却让不少准妈妈忧心忡忡。妊娠期糖尿病,这个看似陌生却又与准妈妈健康息息相关的问题,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妊娠期糖尿病是指妊娠期间发生的糖尿病,其发生率约为1%-3%,多在妊娠中后期出现。诊断妊娠期糖尿病的常用方法是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即孕24-28周时口服50克葡萄糖,1小时后抽血验血糖值,如果高于7.2mmol/l,就怀疑有妊娠期糖尿病。

    那么,为何原本健康的准妈妈会患上妊娠期糖尿病呢?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陈燕铭指出,这与妊娠期间激素的变化和孕妇的饮食不合理有关。胎盘分泌的激素会对抗胰岛素的降血糖作用,导致准妈妈血糖升高。而高糖、高脂肪食品过量摄入,则会加重胰岛负担,导致血糖升高。

    妊娠期糖尿病对母婴健康都有一定的影响,因此,控制血糖至关重要。陈燕铭建议,准妈妈们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控制血糖:

    1. 合理饮食:保证营养充足,避免进食过多高糖、高脂肪食品,选择纤维含量较高的未精制主食,如糙米、全谷类面包等。

    2. 适量运动:从妊娠3个月后开始,选择舒缓有节奏的运动项目,如散步、游泳等,有助于控制体重和降低血糖。

    3. 定期检查:定期进行血糖检测,及时发现并控制血糖。

    4. 适当治疗:在医生指导下,合理接受胰岛素治疗。

    妊娠期糖尿病并不可怕,只要准妈妈们积极应对,密切关注自身健康状况,合理调整生活方式,就能顺利度过孕期,拥有健康的宝宝。

  •   血糖控制是糖尿病患者管理自身疾病的重要环节。除了日常的血糖监测外,糖化血红蛋白检测也是评估血糖控制状况的重要手段。糖化血红蛋白,又称糖基化血红蛋白,是指血液中的葡萄糖与血红蛋白结合形成的物质。当血糖浓度较高时,糖化血红蛋白含量也会相应增加。

      糖化血红蛋白检测可以反映过去2-3个月内平均的血糖水平,而非单纯一次血糖检测的结果。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与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密切相关。研究表明,糖化血红蛋白水平越低,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风险越低。

      那么,糖尿病患者如何进行糖化血红蛋白检测呢?一般来说,非糖尿病人群的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为4-5.5%。而糖尿病患者,如果糖化血红蛋白水平能够控制在8.1%以下,可以有效地降低糖尿病并发症的风险。

      专家建议,糖尿病患者应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检测频率。如果血糖控制稳定,每年至少进行两次糖化血红蛋白检测;如果血糖控制不稳定,或者需要调整治疗方案,建议每三个月进行一次糖化血红蛋白检测。

      除了糖化血红蛋白检测外,糖尿病患者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 定期进行血糖监测,了解自身血糖水平变化;

      2. 坚持规律用药,按照医嘱调整治疗方案;

      3. 注意饮食控制,避免摄入过多高糖、高脂肪食物;

      4. 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提高身体素质;

      5. 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情绪波动过大。

      通过以上措施,糖尿病患者可以有效地控制血糖,降低糖尿病并发症的风险,提高生活质量。

  • 在糖尿病的治疗过程中,口服降糖药是许多患者的首选。然而,许多患者在服用口服降糖药时,往往存在一些误区,导致治疗效果不佳甚至病情加重。

    误区一:血糖水平恢复正常就可以停药

    许多患者认为,只要血糖水平恢复正常,就可以停药。但实际上,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疾病,目前尚无法根治。即使血糖水平暂时恢复正常,也需要长期服用药物,并配合饮食和运动等生活方式干预,才能维持血糖稳定,预防并发症。

    误区二:医生什么病都能看,没必要说的太清楚

    有些患者认为,医生经验丰富,看一眼就能知道病情。但实际上,医生需要了解患者的详细病情,包括患病时间、症状、用药情况等,才能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因此,患者应该详细向医生描述病情,并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治疗。

    误区三:一种药物降糖效果不好,就用两种

    有些患者认为,一种药物降糖效果不好,就联合使用两种甚至多种药物,以期达到更好的效果。但实际上,盲目联合用药可能会增加药物的副作用,反而影响治疗效果。正确的做法是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药物,并按照医生的指导进行治疗。

    为了更好地控制血糖,糖尿病患者应该:

    1.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包括规律作息、合理饮食、适量运动等。

    2. 定期监测血糖,并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3. 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治疗,并按时服药。

    4. 学会自我管理,了解糖尿病相关知识,提高生活质量。

  •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尤其是对于老年人来说,餐后血糖的控制尤为重要。许多老年糖尿病患者都面临着餐后血糖升高的困扰,这不仅影响了生活质量,还可能引发一系列并发症。其实,只要改变以下三个生活习惯,就能有效控制餐后血糖,远离疾病困扰。

    1. 重视餐后血糖监测

    除了常规的空腹血糖监测外,餐后血糖的监测同样重要。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来说,病情稳定时,建议每周至少监测一次空腹及餐后2小时血糖,每月至少监测一次全天空腹、三餐后2小时和睡前血糖。此外,每3到6个月左右,还应监测一次糖化血红蛋白,以全面了解血糖控制情况。

    2. 选择合适的降糖药物

    目前,市面上有许多降糖药物可供选择。对于餐后血糖控制不佳的患者,建议选择速效的降糖药物,如达美康缓释片或速效胰岛素类似物。这些药物可以有效补充早时相胰岛素,控制餐后高血糖。此外,拜唐苹等药物也能延缓餐后碳水化合物的吸收,有助于控制餐后血糖。新开发的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药物,则具有改善早时相胰岛素分泌的显著效果,能够有效预防餐后高血糖的发生。

    3. 调整饮食习惯

    饮食是影响餐后血糖的重要因素之一。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早餐的选择尤为重要。稀饭虽然易于消化,但容易导致餐后血糖升高。因此,建议早餐选择“稠的”食物,如燕麦粥、小米粥等,以主食为主,有助于控制餐后血糖。

    此外,糖尿病患者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 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避免熬夜。
    • 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增强体质。
    • 保持心情舒畅,避免过度紧张和焦虑。

    通过以上三个生活习惯的改变,相信糖尿病患者能够有效控制餐后血糖,远离疾病困扰,享受健康生活。

  • 血糖是人体重要的代谢指标,它对维持人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更好地了解和控制血糖,我们需要了解一些与血糖相关的指标。

    首先,我们来说说空腹血糖。空腹血糖是指隔夜禁食8~12小时之后于次日早餐前所测的血糖。这个指标可以排除食物摄入等因素的干扰,更真实地反映血糖控制情况。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空腹血糖的监测尤为重要,它可以帮助医生评估病情、调整治疗方案,还可以检验药物疗效,尤其有助于发现低血糖情况。

    除了空腹血糖,凌晨3时血糖也是监测血糖的重要指标。凌晨3时血糖可以鉴别清晨空腹高血糖的原因,是药物或胰岛素不足引起的,还是药物过量导致的夜间低血糖引起的。这两种情况的处理方法截然不同,因此,监测凌晨3时血糖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至关重要。

    餐前血糖是指午餐和晚餐前的血糖。这个指标可以帮助患者调整将要摄入的食物总量和餐前注射胰岛素(或口服药)的量。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餐前血糖的监测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控制血糖,避免餐后血糖过高。

    餐后2小时血糖是指从吃第一口饭开始计时,2小时后准时采血所测得的血糖值。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来说,餐后2小时血糖有时比空腹血糖更重要。因为这类患者空腹血糖可能并不高,但因其胰岛素分泌功能已经受损,受高糖刺激后反应较差,而出现餐后高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超过7.8mmol/L会明显增加心血管疾病发生的风险。

    睡前血糖反映机体对进食晚餐后高血糖的控制能力。监测睡前血糖主要是为了指导夜间用药或注射胰岛素剂量,以避免夜间发生低血糖。

  • 糖尿病患者常常被提醒要控制饮食,减少血糖波动。然而,除了食物的种类和分量,吃饭的速度也值得特别注意。吃饭过快,不仅会影响消化系统的负担,还会对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造成不利影响。

    首先,吃饭过快会增加胃的负担。食物在口腔内没有得到充分的咀嚼,淀粉等营养物质就无法被充分消化吸收,导致胃需要更长的时间来消化食物。这会增加胃酸分泌,可能导致胃胀、胃痛等问题。

    其次,吃饭过快会影响血糖的稳定。食物在口腔内没有得到充分的咀嚼,淀粉酶等消化酶就无法发挥作用,导致淀粉在胃中快速分解为葡萄糖,导致血糖迅速上升。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这会加重胰岛素的负担,增加血糖波动风险。

    此外,吃饭过快还会影响营养物质的吸收。食物在口腔内没有得到充分的咀嚼,消化酶就无法发挥作用,导致营养物质无法被充分吸收。这会影响糖尿病患者的营养状况,增加营养不良的风险。

    因此,糖尿病患者应该注意控制吃饭的速度。建议每口食物咀嚼30次以上,让食物在口腔内得到充分的咀嚼和消化。此外,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改善饮食习惯:

    1. 减少进食速度,细嚼慢咽,让食物在口腔内得到充分的咀嚼。

    2. 避免边吃边做其他事情,如看电视、玩手机等,以免分散注意力,导致吃饭过快。

    3. 注意饮食搭配,选择低糖、低脂肪、高纤维的食物,有助于控制血糖。

    4. 定期进行血糖监测,及时发现并调整饮食。

    5. 咨询医生或营养师,制定个性化的饮食计划。

  •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患者需要长期控制血糖水平以避免并发症。许多糖尿病患者常常感到饥饿,尤其是正在用药治疗的糖友。很多人会认为这是低血糖的信号,但实际上,高血糖也可能引起饥饿。

    一、低血糖引起饥饿

    低血糖是糖尿病患者常见的症状之一,当血糖水平过低时,脑细胞会缺乏能量,导致出现头晕、心慌、饥饿感等症状。低血糖的严重程度不同,可能只会出现轻微的饥饿感,也可能导致昏迷甚至死亡。

    二、高血糖引起饥饿

    高血糖是指血糖水平持续高于正常值。由于胰岛素相对或绝对不足,血糖无法被送入机体细胞,导致细胞能量不足。此外,高血糖还会引起渗透性利尿,导致大量葡萄糖丢失,进一步加剧细胞能量不足。细胞缺糖的刺激信号会不断传入大脑,产生“饥饿”信号。

    三、如何增加饱腹感

    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增加饱腹感有助于控制血糖水平。以下是一些增加饱腹感的方法:

    1. 选择低血糖生成指数的食物,如蔬菜、豆类等。

    2. 摄入一定量的蛋白质食物。

    3. 注意饮食搭配,如蔬菜与粗粮搭配。

    4. 降低吃饭速度,细嚼慢咽。

    5. 适当加餐,避免血糖波动。

    四、改善胰岛素抵抗

    胰岛素抵抗是糖尿病的重要病因之一。以下方法可以帮助改善胰岛素抵抗:

    1. 选择低血糖生成指数的食物。

    2. 增加运动量。

    3. 控制体重。

    4. 改善生活习惯。

    五、糖尿病患者的日常保养

    糖尿病患者需要做好日常保养,以控制血糖水平,预防并发症:

    1. 定期监测血糖。

    2.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3. 遵医嘱用药。

    4. 定期体检。

    5. 积极参加糖尿病教育。

  • 糖尿病作为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血糖控制一直是患者关注的焦点。然而,血糖波动对糖尿病患者的影响不容忽视,尤其是餐后血糖的升高,对血管的损害更为严重。因此,如何有效控制血糖波动,成为糖尿病患者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血糖波动的原因

    1. 餐后血糖升高:餐后血糖升高是导致血糖波动的主要原因之一,医学上称之为“餐后血糖漂移”。餐后高血糖对血管的损害明显大于稳定、持续的高血糖。

    2. 胰岛素和口服降糖药使用不当:胰岛素和口服降糖药是治疗糖尿病的主要手段,但使用不当会导致低血糖,进而引起血糖波动。

    二、精细调控血糖的方法

    1. 密切监测血糖:糖尿病患者应定期监测血糖,尤其是餐后血糖,以了解血糖波动情况。

    2. 选择合适的降糖药物: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降糖药物,如胰岛素类似物、新一代磺脲类药物等,以降低餐后血糖波动。

    3. 个体化治疗: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避免盲目跟风。

    4. 早期联合用药:对于血糖控制不佳的患者,早期联合用药可以提高疗效。

    5. 注意饮食和运动:合理饮食和适量运动有助于控制血糖,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三、糖尿病患者的日常保养

    1.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规律作息,避免熬夜,保持良好的心态。

    2. 定期体检:定期进行体检,了解血糖控制情况,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问题。

    3. 学习糖尿病知识:了解糖尿病相关知识,提高自我管理能力。

    4. 保持社交活动:积极参加社交活动,保持良好的心态。

快速问医生

立即扫码咨询
网站地图

营业执照 Investor Relations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561155 消费者维权热线:4006067733

医疗监督热线:950619(京东),0951-12320(宁夏),0951-12345(银川)

Copyright © 2022 jd.com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88号 京ICP备11041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