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在日常生活中,食物的保鲜是我们非常关心的问题。正确的储存方式不仅可以延长食物的保质期,还能保证食物的新鲜度和营养价值。以下是一些常见食物的储存方法,供大家参考。
一、蔬菜类
绿叶类蔬菜,如菠菜、生菜等,容易变质。这类蔬菜适宜的储存温度为0℃~4℃,最好不超过0℃。在放入冰箱前,不要用水清洗,直接将其装入留孔的保鲜袋中,放入冰箱保存。但要注意,不要贴近冰箱内壁,避免冻伤,储存时间最好不要超过3天。
根茎类蔬菜,如莲藕、竹笋、洋葱等,可以在冰箱冷藏室存4~5天。而土豆、红薯、胡萝卜、白萝卜等,在常温下保存较长时间,放在家里通风阴凉处即可。根茎类蔬菜以根部朝下的方式放置,这是因为蔬菜本身是竖着生长的,保持竖直向下能维持其生命力,保存时间更长。
二、肉类
生肉可以切成一次能吃完的量,放进冰箱冷冻室里,最好在1个月内吃完。如果忘了购买时间,可以看看肉有没有发黄、发干,如果有就说明其已不新鲜了。但排酸肉(冷鲜肉)因为一直处于0℃~4℃的冷藏条件下,冷冻储存会造成鲜肉收缩,一些水溶性的营养素也会相应减少。因此,排酸肉要现买现吃,吃不完的放在冰箱冷藏,且尽量在3天内吃完。
熟肉,如果是肉干类和肉脯类,以及火腿肠、罐头等,常温保存即可,开封后尽快食用,没吃完的放进冰箱冷藏室。如果是酱卤类肉制品,比如酱肉、卤猪蹄等,最好现买现吃。如果不能立刻吃,最好放入冰箱冷冻室。
三、水果类
保存水果,首先要分清楚水果是“已熟型”还是“后熟型”。“已熟型”是指在采收时已经成熟的水果,如葡萄、苹果、草莓等。最好先装进保鲜袋,防止水分流失,再放入冰箱冷藏。“后熟型”水果在采收时还未完全成熟,必须摆放在室温环境继续熟化,如香蕉、猕猴桃、柿子等。此外,还要注意一些水果不能和其他水果一起放,如苹果、香蕉等,它们在成熟过程中会释放“乙烯”气体,加速其他水果提早老化、腐烂。
四、豆制品类
豆制品蛋白质含量高,水分特别多,格外适合微生物繁殖,尤其在夏季高温里放上三五个小时,就很容易变质。因此,买回豆制品一定要尽快吃完。豆腐可以用烧开的盐水焯一下再放进冰箱,能保存两天左右。盐水焯可减少微生物滋生,防止豆腐发黏,延长保存时间;豆腐干则要放在冰箱最靠近内壁的位置,表面如果发黏就不要吃了;豆浆如果直接放冰箱冷藏,可以保存一夜。
五、奶制品类
牛奶特别容易感染细菌、吸附异味,特别是牛奶包装的开口处,最应小心。瓶装的牛奶,应该拧紧盖子再放入冰箱,而袋装的牛奶,一定要把封口折三下,再用小夹子夹好,竖着放入冰箱内保存,最好当天喝完。奶酪应密封在透气的包装材料中,再放进冰箱储存。
六、调料类
葱姜蒜中的水分含量会影响品质,如果放在阳台会变干,而放在冰箱又会发芽、长毛。可以把锡纸剪成合适的尺寸,将葱姜蒜分别包装,包裹时尽量将锡纸紧贴住食物,然后放在室内阴凉通风的地方即可,这样即使放2~3周也不会变质。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在当今社会,人们对健康越来越重视,关注饮食、运动等方面,但对于急救常识的了解却相对匮乏。近期,SH48成员唐安琪烧伤事件引发广泛关注,也让我们对烧烫伤有了更深刻的认识。那么,遇到烧烫伤该如何正确处理呢?
首先,我们要明确烧烫伤的分类。根据烧伤程度,烧烫伤可分为轻度烧伤、中度烧伤和重度烧伤。轻度烧伤主要表现为皮肤红肿、疼痛,中度烧伤会出现水泡,重度烧伤则可能导致皮肤坏死、肌肉骨骼损伤等严重后果。
当发生烧烫伤时,应立即采取以下五步急救措施:
第一步:冲洗。用冷水冲洗伤处20分钟左右,以降低温度,减轻疼痛、水肿和感染风险。注意,水温不宜过低,以免造成冻伤。
第二步:脱衣。小心地脱去或剪掉伤处的衣物,避免损伤创面。如果衣物粘在皮肤上,可用剪刀小心剪开。
第三步:浸泡。将伤处浸泡在冷水中,持续20分钟,以进一步降低温度,缓解疼痛。
第四步:包扎。用无菌纱布或干净布料包扎伤处,避免污染和感染。注意,包扎不宜过紧,以免影响血液循环。
第五步:就医。如果伤势严重,或有其他并发症,应尽快就医。
除了以上急救措施,以下是一些关于烧烫伤的常见误区,希望大家能够避免:
误区一:不痛不代表不严重。事实上,轻度烧伤往往疼痛感较明显,而重度烧伤可能导致局部麻木,疼痛感不明显。
误区二:烫伤后的水泡不能随意挑破。如果水泡较小,无疼痛感,可不必挑破;如果水泡较大,疼痛剧烈,可用无菌针头挑破,并挤出泡内液体。
误区三:用酱油涂抹烫伤部位。酱油并不能起到止痛作用,反而可能加重损伤和感染风险。
误区四:用冰块降温。过度使用冰块可能导致冻伤,建议使用冷水或流动的液体进行降温。
烧烫伤是一种常见的意外伤害,掌握正确的急救方法至关重要。希望大家能够提高对烧烫伤的认识,学会正确处理,避免悲剧发生。
寒冷的冬季,冻伤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特别是骑行族,由于长时间暴露在寒冷环境中,更容易受到冻伤的困扰。了解冻伤的症状,及时治疗,对于预防冻伤的严重后果至关重要。
冻伤是由于寒冷和潮湿共同作用,导致人体局部或全身损伤的一种疾病。根据损伤程度的不同,冻伤可以分为四度:
1. 一度冻伤:常见于冻疮,主要表现为皮肤红肿、充血、热痒、灼痛,症状通常在数日后消失,愈后不留疤痕。
2. 二度冻伤:伤及真皮浅层,除红肿外,伴有水疱,疱内可为血性液,深部可出现水肿,剧痛,皮肤感觉迟钝。
3. 三度冻伤:伤及皮肤全层,出现黑色或紫褐色,痛觉丧失。伤后不易愈合,除遗有疤痕外,可有长期感觉过敏或疼痛。
4. 四度冻伤:伤及皮肤、皮下组织、肌肉甚至骨头,可出现坏死,感觉丧失,愈后可有疤痕形成。
预防冻伤的关键在于保持身体温暖和干燥。以下是一些预防冻伤的建议:
1. 穿着保暖的衣物,特别是保暖手套、帽子、围巾等。
2. 避免长时间暴露在寒冷环境中。
3. 保持身体干燥,避免潮湿。
4. 定期进行皮肤护理,保持皮肤柔软。
5. 如有冻伤症状,应及时就医。
冻疮是一种常见的冬季皮肤病,尤其容易发生在耳朵、手、脚等暴露部位。耳朵冻疮的发生与冬季寒冷的气候密切相关,当耳朵暴露在低温环境中时,容易出现冻疮。
耳朵冻疮的症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瘙痒:耳朵冻疮最初的症状通常是瘙痒,轻微的冻疮可能只有轻微的瘙痒感,类似于蚂蚁咬的感觉。然而,严重的冻疮可能导致剧烈的瘙痒,尤其是在晚上睡觉时,当耳朵受到被子里热气的影响时,瘙痒感会更加明显。
2. 疼痛:当冻疮加重时,耳朵会感到疼痛。此时,耳朵上的冻疮可能会有明显的破裂,甚至可能流血。风吹或触碰都会加剧疼痛感。
3. 流血:在冻疮最严重的情况下,耳朵可能会有流脓水的症状。此时,除了上述症状外,耳朵上还会出现水泡,水泡破裂后就会流出脓水。这会导致耳朵又痒又痛,给患者的生活和工作带来很大困扰。
4. 预防措施:为了预防耳朵冻疮,有冻疮体质的人可以在入冬前一个月增加维生素A、C和矿物质的摄入。可以口服烟酰胺片(0.1克,每日3次)和钙片(0.5克,每日3次),以提高机体的耐寒力。此外,还可以在冻疮易发部位涂抹辣椒酊(取干辣椒20克,密闭浸泡于75%酒精500毫升中,7天后可用),每日涂抹2-3次。
耳朵冻疮的治疗方法包括局部涂抹药物、保持局部清洁干燥、保暖等措施。如果冻疮症状严重,应及时就医。
总之,耳朵冻疮是一种常见的冬季皮肤病,了解其症状和预防措施对于保护耳朵健康非常重要。
立冬过后,气温逐渐降低,冬季常见的皮肤病冻疮也开始进入高发期。冻疮是由于低温环境下,人体皮肤血管收缩、血液循环不畅导致的局部组织损伤。这类皮肤病多发生在体质较弱、血液循环不良的人群身上,尤其是手指、脚趾、耳朵等部位。
预防冻疮,首先要增强体质,提高机体抵抗力。平时可以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增强身体素质,改善血液循环。同时,要注意保暖,避免长时间接触寒冷环境。此外,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 保暖措施:冬季外出时,应佩戴手套、帽子和围巾,避免身体部位直接暴露在寒冷环境中。
2. 皮肤护理:保持皮肤干燥、清洁,避免潮湿环境。可以适当使用润肤露,保持皮肤滋润。
3. 饮食调理:多吃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如新鲜蔬菜、水果、坚果等,增强机体抵抗力。
4. 药物治疗:冻疮发生后,可以涂抹一些具有抗炎、促进血液循环作用的药物,如冻疮膏、辣椒酊等。
5. 寻求专业治疗:若冻疮症状严重,应及时就医,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
冬季是婴幼儿冻疮高发季节,了解冻疮的发生原因和预防措施至关重要。
冻疮好发于身体暴露部位和末梢部位,如面颊、耳部、手指、足趾等。寒冷环境下,血管收缩,血液流量减少,导致组织缺血缺氧,细胞受损,引发冻疮。
预防冻疮,首先要加强保暖,选择合适的衣物,避免长时间暴露在寒冷环境中。同时,要增强体质,提高耐寒能力。
若宝宝不幸患上冻疮,应及时治疗。未破溃的冻疮可涂抹冻疮膏,已破溃的冻疮需请医生处理,避免加重病情。
此外,保持皮肤干燥,避免过度洗澡,保持充足的营养摄入,也有助于预防冻疮的发生。
冬季预防宝宝冻疮,需要家长们的细心呵护和科学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