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新知:测颈围早知糖尿病

新知:测颈围早知糖尿病
发表人:绿色医疗倡导者

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的发病率逐年攀升。很多人认为,糖尿病只是与体重、饮食和运动有关,却忽略了颈围这一关键指标。

美国弗雷明汉心脏研究学会专家指出,颈围粗细可以反映上半身脂肪分布情况,进而影响血糖水平。研究表明,颈围过大的人更容易出现血糖偏高的情况。

北京同仁医院袁申元教授的研究也发现,2型糖尿病患者的颈围与体重指数、腰围、代谢综合征等指标呈正比。

那么,如何正确测量颈围呢?首先,被测者应保持身体直立,眼睛平视,两臂自然下垂。测量者将皮尺水平置于颈后第七颈椎上缘,前面于喉结下方进行测量。男性颈围大于等于38厘米,女性颈围大于等于35厘米,就是超重的临界值;男性颈围大于等于39厘米,女性颈围大于等于35厘米,则是代谢综合征的临界值。

如果您发现颈围达到临界值,请务必关注自己的血糖水平,及时就医,遵医嘱用药,并改变不良生活方式,预防糖尿病的发生。

除了颈围,以下是一些预防糖尿病的方法:

1. 保持健康体重:体重过重会增加患糖尿病的风险。

2. 合理膳食: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物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少吃高糖、高脂食物。

3. 适量运动: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

4. 保持良好的睡眠:缺乏睡眠会影响血糖水平。

5. 保持良好的心态:长期压力和焦虑会增加患糖尿病的风险。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尿糖阳性疾病介绍:
推荐问诊记录
尿糖阳性地区推荐专家
推荐科普文章
  • 近年来,2型糖尿病(T2D)和低骨骼肌质量(SMM)与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之间的关系引起了广泛关注。研究表明,这两种疾病之间存在复杂的相互作用,其中低骨骼肌质量与肝纤维化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2型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代谢性疾病,其主要特征是血糖水平持续升高。随着病情的发展,糖尿病患者容易出现多种并发症,其中最常见的就是心血管疾病和肾病。而低骨骼肌质量则是2型糖尿病患者的常见并发症之一,它会导致患者肌肉力量下降,进而影响生活质量。

    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是一种以肝脏脂肪沉积为主要特征的疾病,其病因可能与2型糖尿病、肥胖、高血脂等因素有关。研究发现,NAFLD患者更容易发生肝纤维化,甚至可能发展为肝硬化。而低骨骼肌质量与NAFLD之间的关系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本研究旨在探讨低骨骼肌质量与T2D和NAFLD患者肝纤维化之间的关联。研究结果显示,在患有NAFLD的个体中,低骨骼肌质量与临床相关肝纤维化和晚期肝纤维化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关联。即使在调整了混杂因素后,这种关联仍然存在。

    这一研究结果提示我们,低骨骼肌质量可能是T2D和NAFLD患者发生肝纤维化的独立危险因素。因此,在临床工作中,关注患者的骨骼肌质量,并及时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对于预防肝纤维化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具体而言,以下措施可以帮助降低T2D和NAFLD患者发生肝纤维化的风险:

    • 合理膳食:控制体重,减少脂肪摄入,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
    • 适量运动:进行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游泳等,每周至少150分钟。
    • 控制血糖:按时服药,监测血糖,保持血糖稳定。
    • 控制血脂:合理用药,控制血脂水平,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
    • 定期检查:定期进行肝功能、血脂、血糖等检查,及时发现并处理异常情况。

  •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是一种由胰岛素缺乏和反调节激素水平升高引起的严重糖尿病并发症,其特征表现为高血糖、酮症和酸中毒。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1型糖尿病青少年患者中DKA的发生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

    研究发现,2002年至2010年间,1型糖尿病青少年患者的DKA发生率稳定在30%左右。然而,从2010年至2016年,这一数字却逐年攀升。研究人员对7612例1型糖尿病患者进行了追踪调查,发现DKA发生率从2010年的35.3%增加到了2016年的40.6%。

    为了探究DKA发生率增加的原因,研究人员分析了患者的社会人口分布、年龄、性别、种族/民族、收入、教育、健康保险状况、语言、诊断季节和青年糖尿病研究网站的搜索等因素。结果显示,DKA发生率增加的趋势并未因社会人口因素分布的变化而改变。此外,研究人员还发现,在1型糖尿病确诊或接近确诊时,DKA的发生率每年增加2%。

    面对DKA发生率逐年增加的现状,我们需要采取积极措施预防和治疗。首先,患者需严格控制血糖,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饮食和运动管理。其次,患者应随身携带胰岛素和血糖检测设备,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最后,加强患者对DKA的认识和自我管理能力,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此外,研究人员还提出,针对DKA的预防和治疗,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 加强糖尿病教育,提高患者对DKA的认识。
    • 优化治疗方案,降低DKA的发生率。
    • 加强患者管理,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
    • 开展多学科合作,共同预防和治疗DKA。

    总之,1型糖尿病青少年患者DKA发生率逐年增加,这对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因此,我们需要关注这一问题,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和治疗DKA,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饮食控制是治疗糖尿病的重要环节。许多糖友都知道,吃饭过饱对病情不利,但往往忽视了吃饭的速度。事实上,吃饭速度过快对糖尿病患者来说,危害更大。

    最新研究表明,吃饭速度过快会导致胰岛素抵抗问题加重。这是因为,吃饭过快会增加消化道的负担,导致食物营养成分无法充分吸收。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食物中的有效营养成分更应被充分消化吸收和利用,因此细嚼慢咽更有助于控制病情。

    此外,吃饭速度过快还会增加糖尿病的患病风险。一项研究表明,吃饭速度过快的人发展为糖尿病前期的风险是健康人的两倍。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内分泌三病房主任闫爽教授分析认为,吃饭速度过快对糖友更不利。究其原因,中国人以粮食为主食,也就是淀粉,由于口腔中未充分嚼,口腔中淀粉酶未发挥作用,就快速下到胃中,那么就只有靠胰脏分泌淀粉酶来消化,这样导致三个不良后果:第一,糖分吸收延时,并且导致一次性大量糖分涌到血液中来,使糖友的胰岛素分泌缺陷暴露出来;第二,本来慢慢嚼,口腔中淀粉酶起作用,糖分是慢慢地到血液中,而到胃后由胰脏淀粉酶一下涌入,导致血糖迅速上升;第三,胰脏分泌淀粉酶加重了的负担。

    因此,糖友要把“吃饭速度”这一条加入饮食原则,每餐都要像控制饭量一样控制速度。10分钟风卷残云的速度不可取,每餐要有意识的将时间延长到20—30分钟。每口饭咀嚼30下,既利于营养的吸收也可降低胃的负担,更能远离高血糖。

    除了控制吃饭速度外,糖友还应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如规律作息、适量运动、戒烟限酒等,以保持血糖稳定。在日常生活中,糖友还应学会自我监测血糖,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总之,细嚼慢咽是糖尿病患者控制病情的重要措施之一。通过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糖友可以有效地控制病情,提高生活质量。

  • 在糖尿病的防治工作中,媒体与医疗行业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正如内分泌著名医学专家纪立农主任所言,媒体与糖尿病教育工作是一条战线上的伙伴。近年来,媒体在糖尿病宣传教育方面做出了诸多贡献,包括报道新学术进展、普及糖尿病知识等。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其治疗和康复与患者的认知态度、知识水平、自我管理能力等因素密切相关。因此,糖尿病教育工作的重点在于帮助患者掌握相关知识、技能,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纪立农教授强调,媒体在糖尿病宣传教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通过报道新学术进展,媒体可以帮助患者了解糖尿病的最新治疗方法和研究成果,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此外,媒体还可以通过普及糖尿病知识,提高公众对糖尿病的认识,减少误诊、误治的发生。

    糖尿病教育工作不仅局限于医务工作者,还可以由护士、营养师、药师等多方面人员共同参与。这些专业人员需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良好的沟通能力和耐心细致的工作态度,才能有效地开展糖尿病教育工作。

    此外,纪立农教授还指出,糖尿病教育工作需要关注患者的心理健康,帮助他们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在这个过程中,媒体可以发挥重要作用,通过报道成功案例、分享患者心声等方式,传递正能量,为患者提供精神支持。

    总之,媒体与医疗行业在糖尿病教育工作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只有双方共同努力,才能提高糖尿病防治水平,造福广大糖尿病患者。

  • 我一直认为自己身体健康,直到那天我在内分泌科做完检查后,医生告诉我我的尿糖检测结果为3+。我感到非常震惊和担忧,因为我从未有过这样的问题。即使医生说我的血糖是正常的,并且不需要太过担心,但我还是无法摆脱内心的恐惧。

    我开始在网上搜索相关信息,试图找到答案。然而,越搜越让我焦虑。我看到了一些文章说尿糖高可能是糖尿病的前兆,这让我更加害怕。于是我决定再去其他医院做一次检查,希望能够得到更明确的答案。

    在另一个医院,我做了尿常规和血糖测试,结果显示一切正常。医生告诉我不用担心,但我仍然无法释怀。我开始回想过去几个月的生活,是否有什么不寻常的地方。然后我想起了最近的生活习惯改变:白天不太想喝水,晚上散步回来口渴又想喝水,尿频但每次只能排出一点点尿液。这些症状让我更加不安。

    我决定再次咨询医生,希望能够得到更详细的解释。医生告诉我,我的血糖确实没有问题,可能是其他原因导致的尿糖高。他们建议我继续观察自己的生活习惯和身体状况,如果有任何变化或不适,及时就医。

    这次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健康问题不能被忽视。即使医生说没事,我们也应该保持警惕,关注自己的身体变化。同时,我也意识到互联网医院和线上问诊的重要性。通过这些平台,我们可以随时随地咨询专业医生,获取及时的医疗建议和帮助。

    尿糖高的原因和处理方法 常见症状 尿糖高可能伴随着口渴、尿频、尿量减少等症状。这些症状可能是糖尿病、肾脏疾病或其他健康问题的信号,需要引起重视。 推荐科室 内分泌科、肾脏科、泌尿科等科室都可以就诊,具体取决于病因和症状。 调理要点 保持健康的生活习惯,包括规律作息、合理饮食、适量运动等。 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和处理健康问题。 如果被诊断出糖尿病或其他相关疾病,按照医生的指导进行治疗和管理血糖水平。 避免过度焦虑和压力,保持良好的心态和情绪状态。 如果症状持续或加重,及时就医,寻求专业的医疗帮助。

  • 怀孕是人生中一段美好的时光,准妈妈们往往沉浸在喜悦和甜蜜之中。然而,孕期血糖偏高的问题却让不少准妈妈忧心忡忡。妊娠期糖尿病,这个看似陌生却又与准妈妈健康息息相关的问题,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妊娠期糖尿病是指妊娠期间发生的糖尿病,其发生率约为1%-3%,多在妊娠中后期出现。诊断妊娠期糖尿病的常用方法是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即孕24-28周时口服50克葡萄糖,1小时后抽血验血糖值,如果高于7.2mmol/l,就怀疑有妊娠期糖尿病。

    那么,为何原本健康的准妈妈会患上妊娠期糖尿病呢?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陈燕铭指出,这与妊娠期间激素的变化和孕妇的饮食不合理有关。胎盘分泌的激素会对抗胰岛素的降血糖作用,导致准妈妈血糖升高。而高糖、高脂肪食品过量摄入,则会加重胰岛负担,导致血糖升高。

    妊娠期糖尿病对母婴健康都有一定的影响,因此,控制血糖至关重要。陈燕铭建议,准妈妈们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控制血糖:

    1. 合理饮食:保证营养充足,避免进食过多高糖、高脂肪食品,选择纤维含量较高的未精制主食,如糙米、全谷类面包等。

    2. 适量运动:从妊娠3个月后开始,选择舒缓有节奏的运动项目,如散步、游泳等,有助于控制体重和降低血糖。

    3. 定期检查:定期进行血糖检测,及时发现并控制血糖。

    4. 适当治疗:在医生指导下,合理接受胰岛素治疗。

    妊娠期糖尿病并不可怕,只要准妈妈们积极应对,密切关注自身健康状况,合理调整生活方式,就能顺利度过孕期,拥有健康的宝宝。

  • 糖尿病作为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血糖控制一直是患者关注的焦点。然而,血糖波动对糖尿病患者的影响不容忽视,尤其是餐后血糖的升高,对血管的损害更为严重。因此,如何有效控制血糖波动,成为糖尿病患者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血糖波动的原因

    1. 餐后血糖升高:餐后血糖升高是导致血糖波动的主要原因之一,医学上称之为“餐后血糖漂移”。餐后高血糖对血管的损害明显大于稳定、持续的高血糖。

    2. 胰岛素和口服降糖药使用不当:胰岛素和口服降糖药是治疗糖尿病的主要手段,但使用不当会导致低血糖,进而引起血糖波动。

    二、精细调控血糖的方法

    1. 密切监测血糖:糖尿病患者应定期监测血糖,尤其是餐后血糖,以了解血糖波动情况。

    2. 选择合适的降糖药物: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降糖药物,如胰岛素类似物、新一代磺脲类药物等,以降低餐后血糖波动。

    3. 个体化治疗: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避免盲目跟风。

    4. 早期联合用药:对于血糖控制不佳的患者,早期联合用药可以提高疗效。

    5. 注意饮食和运动:合理饮食和适量运动有助于控制血糖,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三、糖尿病患者的日常保养

    1.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规律作息,避免熬夜,保持良好的心态。

    2. 定期体检:定期进行体检,了解血糖控制情况,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问题。

    3. 学习糖尿病知识:了解糖尿病相关知识,提高自我管理能力。

    4. 保持社交活动:积极参加社交活动,保持良好的心态。

  • 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糖尿病这一曾经被认为是老年病的疾病,已经逐渐趋于低龄化。根据最新数据显示,我国成人糖尿病患病率已经高达10.9%,也就是说,每10个人中就有1个患糖尿病。更令人担忧的是,“糖二代”的糖尿病患病率相对更高。

    那么,糖尿病会遗传吗?

    实际上,糖尿病本身并不会遗传,遗传的是糖尿病的易患病体质。现代医学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子女只是遗传了某些基因,而这些基因对糖尿病具有易感性。特别是2型糖尿病(T2D)的遗传倾向比1型糖尿病更强。这意味着,在特定环境下,这些基因可能会导致糖尿病的发生,而避免这种环境,则可能避免疾病的发生。

    为了探究饮食质量与T2D遗传易感性之间的相互作用,浙江大学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营养系的专家开展了一项研究。该研究发表在近期《Diabetes Care》杂志上。

    研究招募了357419名具有遗传和完整饮食数据的参与者,并前瞻性地跟踪到2017年。研究人员根据与T2D风险相关的424个变体计算出遗传风险评分(GRS),GRS越高,表明T2D的遗传易感性越高。同时,研究人员通过饮食质量评分来评估参与者的饮食质量,包括10个重要的饮食成分,分数越高代表整体饮食质量越高。

    结果显示,在平均8.1年的随访期间,有5663例T2D事件被记录下来。观察到GRS和饮食质量得分之间有明显的负向互动,即饮食质量越低,GRS越高,T2D的遗传易感性越高。在对主要风险因素进行调整后,GRS和饮食质量评分每增加一个标准差与T2D的风险分别增加54%和减少9%有关。此外,饮食质量评分和GRS同时增加1个标准差还与T2D风险降低3%有关。在分类分析中,在极高GRS组(GRS>95%)的参与者中,发现饮食质量评分增加1个标准差,T2D风险急剧下降23%。此外,研究人员还观察到GRS和饮食质量评分对基线血HbA1c水平有很强的负作用(P<0.001)。

    综上所述,在具有较高遗传风险的个体中,坚持健康饮食与血液HbA1c水平和随后的T2D风险的降低有关。该研究结果支持根据个人的遗传构成来调整饮食建议,以预防T2D。

  • 近年来,我国糖尿病患者的数量呈爆炸式增长,尤其是中老年人群中,每三个人中就有一人患有糖尿病。这种疾病对国人的身体素质造成了巨大的损害,因此了解糖尿病的成因和预防措施至关重要。

    那么,糖尿高究竟是什么引起的呢?以下是几个常见的病因:

    1. 遗传因素

    临床研究表明,糖尿病具有一定的家族遗传性。如果家族中存在糖尿病患者,那么其他人患上糖尿病的风险也会相应增加。

    2. 饮食因素

    不健康的饮食习惯是导致血糖升高的主要原因之一。过多摄入高糖、高脂食物,以及缺乏蔬菜和水果的摄入,都会导致血糖升高。

    3. 运动不足

    运动可以帮助身体消耗多余的糖分,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缺乏运动会导致体重增加,胰岛素抵抗增强,从而引发血糖升高。

    4. 精神压力

    长期的精神压力会导致血糖升高。这是因为压力会刺激肾上腺分泌皮质醇,而皮质醇会抑制胰岛素的分泌。

    5. 病毒感染

    某些病毒感染,如丙型肝炎病毒和HIV,与糖尿病的发生有一定的关联。

    为了预防和控制糖尿病,我们应该:

    1. 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多吃蔬菜和水果,少吃高糖、高脂食物。

    2. 增加运动量,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

    3. 保持良好的心态,减少精神压力。

    4. 定期进行血糖检测,及时发现并控制血糖。

快速问医生

立即扫码咨询
网站地图

营业执照 Investor Relations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561155 消费者维权热线:4006067733

医疗监督热线:950619(京东),0951-12320(宁夏),0951-12345(银川)

Copyright © 2022 jd.com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88号 京ICP备11041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