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近年来,我国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持续攀升,已成为严重威胁国民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霍勇教授指出,我国心脑血管疾病发病和死亡仍呈上升趋势,这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和基层医生及群众对“高胆固醇血症”的认识不足密切相关。
然而,与美国相比,我国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和死亡趋势却呈现不同景象。美国从1980年到2000年,冠心病死亡下降了50%,其中男性下降51%,女性下降49%。这一显著成果得益于美国对吸烟、血压、胆固醇等危险因素的有效控制。
为了提高我国基层医生对高胆固醇血症的诊疗水平,我国启动了“心航程”胆固醇全程管理基层行计划。该项目旨在通过培训、远程教育等形式,提升基层医生的血脂规范化诊疗技能,并加强基层医生与权威专家之间的沟通。
此外,我国在血脂异常防治方面还需遵循《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和《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为患者提供更加适合的诊疗建议。
针对患者教育,霍勇教授认为,应借鉴张悟本现象,运用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播正确的医学知识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冠心病,全称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它主要由于冠状动脉血管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导致血管腔狭窄或阻塞,进而引发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
那么,冠心病患者的血压水平如何呢?事实上,冠心病患者的血压水平并不固定,可以高也可以正常。高血压是冠心病的一个常见发病原因,但并非所有冠心病患者都伴有高血压。此外,冠心病的发生还与年龄、性别、家族史、肥胖、吸烟、糖尿病、高脂血症、高盐高糖饮食、久坐不动、焦虑紧张等因素有关。
对于冠心病合并高血压的患者,需要同时治疗两种疾病。在降压药物选择上,可以首选ACEI或ARB类药物,如贝那普利、厄贝沙坦等,并加用倍他受体阻滞剂,以改善心肌供血并控制血压。
除了药物治疗,冠心病患者的治疗还包括生活方式的改变、药物治疗和血运重建治疗。生活方式的改变包括戒烟限酒、低脂低盐饮食、适当体育锻炼、控制体重等。药物治疗包括抗血栓、减轻心肌氧耗、缓解心绞痛、调脂稳定斑块等。血运重建治疗包括介入治疗和外科手术。
值得注意的是,药物治疗是冠心病治疗的基础,即使在介入或外科手术后,也需要长期坚持标准药物治疗。
总之,冠心病是一种复杂的疾病,需要综合治疗。对于冠心病患者来说,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定期体检、遵循医嘱进行治疗至关重要。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不良的晚餐习惯已经成为影响人们健康的突出问题。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和中老年人,在晚餐方面存在着诸多问题,如晚餐吃得过晚、摄入热量过多、种类单一等。这不仅会导致肥胖、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病的发生,还会影响睡眠质量,甚至引发肠胃问题。
年轻人晚餐习惯问题主要表现为极端,要么不吃,要么大吃;老年人则习惯常年如一日地吃着几样菜,能凑合就凑合。晚餐时间一推再推,更是成为几乎所有人都存在的问题。调查显示,超过四成人表示,吃完晚饭后会选择坐着看电视或玩手机、电脑,这无疑会加重肠胃负担。
晚餐吃得过多、太晚、种类少,是当前晚餐习惯的三大问题。晚餐吃得过多,容易导致肥胖、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病的发生;晚餐吃得过晚,会影响睡眠质量,甚至引发肠胃问题;晚餐种类单一,会导致营养不均衡,影响身体健康。
为了改善晚餐习惯,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合理安排晚餐时间,尽量在晚上7点左右进食。
2. 控制晚餐热量摄入,避免暴饮暴食。
3. 保证晚餐营养均衡,多吃蔬菜、水果、粗粮等。
4. 避免边吃边看电视、玩手机等不良习惯。
5. 增加全家人一起吃晚餐的频率,营造良好的就餐氛围。
遗传性心脏病是指在家族中存在的心脏疾病,其发生与遗传因素密切相关。常见的遗传性心脏病包括先天性心脏病、冠心病、心肌疾病等。
一、先天性心脏病
先天性心脏病是指在胎儿发育过程中,由于母体因素、病毒感染等外界因素导致胎儿心脏发育异常,形成畸形。最常见的类型是房间隔缺损,具有明显的家族遗传倾向。先天性心脏病包括多种类型,如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法洛四联症等。
二、冠心病
冠心病是由于冠状动脉狭窄导致心肌供血不足,严重时出现心肌坏死。冠心病在临床上表现为明显的家族聚集性,父母患有冠心病,子女患冠心病的风险较高,可能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有关。
三、心肌疾病
心肌疾病包括肥厚型心肌病、扩张型心肌病、右心室发育不良性心肌病、左心室致密化不全等。这些疾病与染色体遗传有明显的相关性。
四、疾病诊断与治疗
遗传性心脏病的诊断主要依靠病史、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治疗方式根据具体病情而定,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生活方式调整等。
五、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包括抗血小板药物、抗凝药物、降血脂药物、ACE抑制剂等。药物治疗可缓解症状、降低并发症风险。
六、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适用于先天性心脏病和部分心肌疾病。手术方法包括瓣膜置换、冠状动脉搭桥、心肌成形术等。
七、生活方式调整
遗传性心脏病患者应注意生活方式调整,如保持健康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保持良好心态等。
八、定期检查
遗传性心脏病患者应定期进行心脏检查,以便及时发现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
九、心理支持
遗传性心脏病患者容易产生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需要给予心理支持和关爱。
男性胸口痛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以下是一些可能导致男性胸口痛的常见原因:
1. 心肌供血不足:冠心病是导致心肌供血不足的常见原因。当冠状动脉狭窄或阻塞时,心脏肌肉无法获得足够的氧气和营养物质,导致心绞痛或胸痛。这种情况下,患者可能会感到胸骨后或左胸部的压迫感或疼痛。
2. 情绪波动:情绪波动,如紧张、焦虑、愤怒或恐惧,可能导致胸痛。这种疼痛通常与情绪反应有关,并且可能在情绪缓解后消失。
3. 剧烈运动:剧烈运动时,心脏需要更多的氧气和能量来满足身体的需求。对于有冠状动脉疾病的人来说,这可能导致心肌供血不足和胸痛。
4. 胸部结构问题:肋骨、肌肉或关节的问题也可能导致胸痛。例如,肋骨骨折、肌肉拉伤或关节炎症都可能导致胸部疼痛。
5. 呼吸系统疾病:肺部疾病,如肺炎或肺栓塞,也可能导致胸部疼痛。这些疾病可能导致肺部扩张受限或疼痛。
如果男性出现胸口痛,建议尽快就医,以确定疼痛的原因并获得适当的治疗。医生可能会建议进行心电图、胸部X光或其他检查来诊断疼痛的原因。
对于有冠心病风险因素的人,如吸烟、高血压或高胆固醇,应采取预防措施,如戒烟、控制血压和胆固醇水平、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等,以降低心脏病发作和胸痛的风险。
总之,男性胸口痛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包括心脏疾病、情绪波动、胸部结构问题或呼吸系统疾病。如果出现胸痛,建议尽快就医,以确定疼痛的原因并获得适当的治疗。
近年来,我国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持续攀升,已成为严重威胁国民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霍勇教授指出,我国心脑血管疾病发病和死亡仍呈上升趋势,这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和基层医生及群众对“高胆固醇血症”的认识不足密切相关。
然而,与美国相比,我国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和死亡趋势却呈现不同景象。美国从1980年到2000年,冠心病死亡下降了50%,其中男性下降51%,女性下降49%。这一显著成果得益于美国对吸烟、血压、胆固醇等危险因素的有效控制。
为了提高我国基层医生对高胆固醇血症的诊疗水平,我国启动了“心航程”胆固醇全程管理基层行计划。该项目旨在通过培训、远程教育等形式,提升基层医生的血脂规范化诊疗技能,并加强基层医生与权威专家之间的沟通。
此外,我国在血脂异常防治方面还需遵循《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和《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为患者提供更加适合的诊疗建议。
针对患者教育,霍勇教授认为,应借鉴张悟本现象,运用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播正确的医学知识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心慌的难受症状在生活中并不罕见,它可能是由于多种原因引起的,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原因:
1. 甲状腺机能亢进:甲状腺机能亢进是一种常见的内分泌疾病,由于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导致新陈代谢加快,出现心跳加速、失眠、情绪波动等症状。严重者还可能出现眼睛水肿、视力下降甚至肾脏疾病。
2. 心律失常:心律失常是指心脏节律不正常,可能是由于心脏电活动异常或心脏结构异常导致。轻度心律失常可能没有明显不适,但严重心律失常可能导致晕厥、心绞痛甚至心脏骤停。
3. 贫血:贫血是指血液中红细胞或血红蛋白含量低于正常水平。贫血会导致氧气运输能力下降,引起心慌、气短、乏力等症状。
4. 冠心病:冠心病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心肌缺血性疾病。心慌是冠心病的常见症状之一,常伴有胸痛、胸闷、出汗等症状。
5. 压力过大:长期的精神压力、情绪波动也会导致心慌。此外,过度劳累、睡眠不足、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习惯也可能引起心慌。
针对心慌的难受症状,可以通过以下方法进行缓解:
1. 改善生活方式:保持良好的作息规律,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过度劳累。
2. 保持心情舒畅:学会调整心态,避免情绪波动过大。
3. 饮食调理:保持饮食均衡,多吃蔬菜、水果,少吃油腻、辛辣食物。
4. 适当运动:进行适量的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游泳等,有助于改善心血管功能。
5. 及时就医:如果心慌症状持续不缓解,应及时就医,查明原因,进行针对性治疗。
糖尿病并发心脏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针对这一疾病,我们可以采取多种治疗手段,包括一般治疗、药物治疗以及生活方式的调整。
首先,患者需要注意劳逸结合,合理安排工作和休息,避免过度劳累。同时,适当地进行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游泳等,有助于改善心脏功能和控制血糖。此外,患者还应逐渐减肥,保持健康的体重。
在饮食方面,患者应遵循低脂肪、高纤维的饮食原则,多吃蔬菜、水果和全谷物,减少高糖、高脂食物的摄入。戒烟戒酒也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吸烟和饮酒都会加重心脏负担,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除了生活方式的调整,药物治疗也是糖尿病并发心脏病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糖尿病患者,需要控制好血糖,可以通过口服降糖药物或胰岛素治疗来实现。同时,对于高血压患者,需要给予降压药物控制血压;对于血脂代谢紊乱的患者,需要给予降脂药物调节血脂;对于胰岛素抵抗的患者,需要采取措施降低胰岛素抵抗。
对于已经发生冠心病的患者,需要给予抗冠心病治疗。这包括扩张冠状动脉、降低血脂、抗血小板聚集等治疗措施。在心脏病发作时,患者需要立即卧床休息,以减少心脏负担。病情稳定后,应尽早进行适当的活动,但活动量应逐渐增加,并咨询医生的建议。
改善生活环境,降低噪音污染,保持良好的心态,也是糖尿病并发心脏病患者需要注意的。此外,患者还应注意预防病毒感染,避免去人多的地方,保持大便通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总之,糖尿病并发心脏病是一种需要综合治疗的疾病。患者需要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同时注意生活方式的调整,才能有效地控制病情,提高生活质量。
冠心病,又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一种常见的循环系统疾病。它主要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血管狭窄或闭塞,进而引起心肌缺血、缺氧甚至坏死。冠心病二级被认为是较为严重的阶段,患者的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已经较为明显。
冠心病最典型的症状是胸痛,通常在劳累过度或情绪激动时出现,表现为心前区或胸骨后的绞痛,有时伴有压榨感或紧缩感,并可能向左肩、上臂或小指放射。除了胸痛,患者还可能出现心慌、气短、出汗等症状。此外,一些患者可能会出现胃痛、牙痛、恶心、呕吐、反酸等非典型症状,甚至可能出现猝死、低血压、休克等严重情况。
冠心病二级患者在进行体力活动时,会出现胸闷、胸痛、气短、心慌心悸等症状。治疗方面,除了给予抗心肌缺血的药物外,患者还需要控制饮食,保持低盐低脂低糖的饮食结构,多吃豆制品、粗粮,尽量少吃含胆固醇和饱和脂肪酸较多的食物。戒烟戒酒、长期服用药物也是治疗的重要环节。如果药物治疗效果不佳,可能需要进行冠脉造影检查,评估血管狭窄程度,并通过支架植入等方式改善症状。
冠心病的预防与治疗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年龄、性别、病史、家族史等因素。建议患者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并控制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危险因素。同时,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适量运动、合理膳食、戒烟限酒等,也是预防冠心病的重要措施。
在我国,冠心病已成为导致心血管疾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提高公众对冠心病的认识,加强冠心病的预防和治疗,对于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右传导阻滞,又称右束支传导阻滞,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正常情况下,心脏的跳动就像时钟一样有规律,这种节律是通过心脏的传导系统传递的。然而,当心脏的传导系统受到损害时,就可能导致传导阻滞,从而引起心律失常。
右传导阻滞的病因多种多样,常见的包括先天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高血压性心脏病、冠心病、心肌病、肺梗死等。这种传导阻滞本身通常没有特异性症状,但如果伴有其他心脏病,则可能会出现心慌、心悸、头晕等症状。
对于右传导阻滞的治疗,主要分为一般治疗和特殊治疗。一般治疗包括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规律作息、适度运动、戒烟限酒等。特殊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和起搏器治疗。药物治疗主要是针对引起传导阻滞的原发疾病进行治疗,如冠心病、高血压、肺心病、心肌炎等。起搏器治疗则是通过植入起搏器来替代受损的传导系统,恢复正常的心跳节律。
此外,右传导阻滞患者还应注意日常保养,如饮食清淡、避免刺激性食物、保持心情舒畅等。同时,定期复查也是非常重要的,以便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问题。
总之,右传导阻滞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患者应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治疗,并注意日常保养,以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中风,作为中医学对急性脑血管疾病的统称,是一种以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口角歪斜、语言不利和半身不遂为主要症状的疾病。由于其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等特点,中风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之一。
那么,中风的症状有哪些呢?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中风症状:
1. 突然出现一侧肢体无力或麻木,特别是面部、手臂和腿部。
2. 突然出现言语不清或理解困难。
3. 突然出现视觉障碍,如一只眼睛或双眼视物模糊。
4. 突然出现头晕、失衡或行走困难。
5. 突然出现面部表情不对称,如嘴角歪斜。
6. 突然出现意识模糊或昏迷。
预防中风的关键在于早期识别和控制危险因素,以下是一些预防中风的建议:
1. 控制血压:高血压是中风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通过控制血压可以有效降低中风风险。
2. 控制血糖:高血糖会增加中风风险,通过控制血糖水平可以降低中风风险。
3. 控制血脂:高血脂会导致动脉硬化,增加中风风险,通过控制血脂水平可以降低中风风险。
4. 戒烟限酒:吸烟和过量饮酒都会增加中风风险,戒烟限酒是预防中风的重要措施。
5. 均衡饮食: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摄入丰富的蔬菜、水果和全谷物,限制高脂肪、高盐和高糖食物的摄入。
6. 适量运动:定期进行适量的运动,如散步、慢跑、游泳等,可以降低中风风险。
7. 控制体重:肥胖是中风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通过控制体重可以降低中风风险。
8. 保持心理健康: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减轻心理压力,有助于降低中风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