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分泌性中耳炎,这个看似不起眼的小病症,却可能成为威胁小儿听力的隐形杀手。许多家长往往忽视了早期轻微传导性耳聋的迹象,导致孩子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
广东省妇幼保健院耳鼻喉科邹宇副主任医师指出,分泌性中耳炎是一种常见的中耳非化脓性疾病,其发生可能与咽鼓管功能障碍、感染、免疫反应等因素有关。儿童由于咽鼓管直径较小,加上免疫系统尚未完善,更容易患上分泌性中耳炎。
早期分泌性中耳炎可能没有明显症状,但随着病情发展,会导致传导性耳聋,听力下降。家长需要关注孩子对声音的反应,如看电视时音量过大、经常听不清别人说话等,及时带孩子去医院进行检查。
鼓室声导抗测试是诊断小儿分泌性中耳炎的常规方法,简便无创。对于腺样体肥大的患儿,也应进行定期检查,以排除分泌性中耳炎的可能。
一旦确诊为分泌性中耳炎,应根据病情进行相应的治疗。对于不伴听力下降的患者,可以观察3个月,必要时进行手术治疗。对于伴有听力下降的患者,则需进行药物治疗,必要时进行鼓膜置管术等手术干预。
预防分泌性中耳炎,家长需要关注孩子的日常护理,如避免感冒、注意鼻腔卫生等。同时,定期带孩子进行耳鼻喉科检查,及时发现并治疗潜在疾病。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随着科技的发展,电脑、微波炉等家电产品已经深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然而,这些看似方便的家电产品却可能对孕妇和胎儿造成潜在的健康风险。近期,中国聋儿康复研究中心的调查结果显示,孕妇在怀孕期间长时间使用电脑,其下一代发生听力障碍的风险增加84倍。电脑辐射成为导致婴儿听力残疾的头号危险因素。
专家提醒,孕妇应尽量避免长时间使用电脑,尤其是怀孕前3个月的孕妇更应注意。此外,微波炉等家电产品也可能成为孕妇的健康杀手。以下是一些预防措施:
1. 挑选正规厂家的名牌家电产品,降低辐射风险。
2. 保持与电器的安全距离,远离微波炉、电视等辐射较大的电器。
3. 不要将家用电器集中摆放,尤其是孕妇的卧室。
4. 缩短使用电器时间,减少辐射暴露。
5. 穿戴防辐射服装,使用防辐射产品。
除了家电辐射,孕妇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1.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接触有害物质。
2. 定期进行产检,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的健康问题。
3. 遵医嘱,合理用药。
4. 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过度紧张和焦虑。
总之,孕妇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避免潜在的健康风险,确保母婴健康。
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加快,我国已成为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口老龄化已成为一个重要的社会性问题。
随着年龄的增长,各种感觉器官如视觉、听觉、味觉都会逐渐退化。许多人认为上了年纪后耳朵听不到是很正常的现象。然而,这可能是老年性耳聋的早期信号。
老年性耳聋是一种常见的老年性疾病,主要表现为听力逐渐下降,尤其是在高频声音方面。早期症状可能不明显,容易被忽视。随着病情的发展,患者可能会出现言语理解困难、耳鸣、耳闷塞感等症状。
老年性耳聋的原因主要包括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生活习惯等。长期接触噪音、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习惯都可能导致听力下降。
为了预防和治疗老年性耳聋,建议老年人注意以下几点:
1.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避免接触噪音,戒烟限酒。
2. 定期进行听力检查,及时发现听力下降。
3. 如果出现听力下降,应及时就医,寻求专业帮助。
4. 配戴助听器,改善听力。
5. 积极进行康复训练,提高听力。
那天,我像往常一样,坐在电脑前工作,突然感觉耳朵一阵轰鸣,紧接着听力逐渐下降,这突如其来的耳聋让我慌了神。第二天,我赶紧预约了附近的医院,但医生建议我去互联网医院寻求帮助。
在互联网医院,我遇到了一位非常专业和耐心的医生。他详细询问了我的病情,然后给我推荐了一位同样擅长治疗突发性耳聋的专家。通过视频咨询,医生对我进行了仔细的检查,并给出了治疗方案。
医生告诉我,这种病可能与压力、疲劳等因素有关,建议我调整生活作息,保持良好的心态。他还为我推荐了一些有助于恢复听力的药物,并叮嘱我要定期复查。
在治疗过程中,我时常通过互联网医院与医生保持沟通,询问病情进展和注意事项。医生每次都耐心解答我的疑问,让我感受到了家的温暖。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我的听力逐渐恢复,生活质量也得到了提高。
如今,我已经康复得差不多,回想那段经历,我深感感激。互联网医院为我提供了便捷、高效、专业的医疗服务,让我在家就能享受到优质的医疗资源。
耳鸣是一种常见的耳部症状,它通常被描述为主观性感觉,根据患者的主诉可以分为高音调和低音调。低音调的耳鸣可能类似于吹风声、火车和机器轰鸣声、流水声,通常与传导性耳聋有关;而高音调的耳鸣可能类似于蝉鸣、哨声、汽笛声,通常与感音性耳聋有关。
要诊断耳鸣的程度,首先需要去五官科医师那里接受外耳和中耳的检查,以排除由外耳和中耳疾患导致的传导性耳聋。其次,需要进行全身的化学指标测试,包括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血液生化、血清铁、血铁结合力、血栓测试、血气分析、血液纤维蛋白原、血小板聚集功能、血液免疫球蛋白补体(C3、C4)的测试、甲状腺功能的测试(T3、T4的检查)、血脂全套分析、血液流变学、血糖测试等。
此外,还需要进行物理检查,包括纯音测听(电测听)检查、耳鸣测定、声导抗测试(声阻抗)检查、电反应测听(脑干诱发电位、检查、脑电图、脑血流图、甲皱微循环测试、X接片颅底、内听道、中耳乳突许悔位)、CT扫描(头颅和内听道)检查、核磁共振的检查等。根据不同的病因和伴发病,还可能需要进行一些针对性的辅助检查。
仅凭患者的主观感觉和医师的主观评估来判断耳鸣的程度是不合理的。因此,我们可以使用纯音听力计,通过纯音的掩盖、响度的平衡和耳聋自由声场匹配的方法来精确测试耳鸣的程度。具体操作是,让听力计上的窄带噪音逐渐释放提高,直到耳鸣被掩盖住。根据不同的分贝和频率,我们可以通过图像来客观地反映耳鸣的程度。这种方法通过记录不同频率(人的听觉在20-赫兹的频率范围内,我们一般测试从人的语言最敏感频率500-2000赫兹范围左右,即125-8000赫兹测试)的不同声音强度(分贝)来进行计量。
那是2018年的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我独自坐在福州的一家小咖啡馆里,心中充满了困惑。自从二十多年前右耳突然失聪,我的生活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二十多年来,我经历了无数次的耳鸣和孤独,仿佛置身于一个无声的世界。
那天,我在朋友的推荐下,决定尝试线上问诊。我选择了京东互联网医院,注册并填写了相关信息。很快,一位来自耳鼻咽喉科的医生与我取得了联系。
医生的询问细致而周到,他询问了我是否有过右耳耳痛流脓的情况,我告诉他没有。他又问是否有过耳鸣,我回答说我经常耳鸣。医生建议我去线下检查一下听力,看看是不是神经性的耳聋。我虽然有些犹豫,但还是答应了。
当我把检查结果拿给医生看时,他告诉我,这种情况肯定需要测一下听力,看看是什么性质的耳聋。当我告诉他右耳一点都听不到时,他显得非常关心。他告诉我,二十年前我曾经检查过,而且用过一些贴耳朵的药,但都没有用。他建议我不要再继续使用这些药物,因为它们已经没有意义了。
医生告诉我,他需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让我去线下做一个听力学的检查,看看是不是神经性的耳聋。我虽然有些担心,但医生的话语里充满了温暖和信心,让我感到一丝安慰。我决定按照他的建议去做。
几天后,我拿到了检查报告。当我再次与医生联系时,他告诉我,大部分神经性的耳聋是不好治疗的,但他建议我可以考虑佩戴助听器,就像视力不行的人戴眼镜一样。听到这个建议,我感到一丝希望。虽然我无法回到那个有声的世界,但至少我可以通过助听器让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与医生交谈的过程中,我被他的专业和耐心深深打动。他不仅为我提供了专业的医疗建议,还给予了我无尽的关心和支持。在这个无声的世界里,他就像一束温暖的阳光,照亮了我的人生道路。
耳鸣和耳聋是常见的耳部疾病,它们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
耳鸣是指患者自觉耳内鸣响,而耳聋则是指不同程度的听觉减退,甚至完全丧失听力。
一、耳鸣耳聋的常见原因
1. 生活方式因素:长时间暴露在噪音环境中、过度疲劳、睡眠不足、情绪紧张等都是导致耳鸣和耳聋的常见原因。
2. 耳部疾病:中耳炎、外耳道炎、耳硬化症等耳部疾病可能导致耳鸣和耳聋。
3. 药物因素:一些具有耳毒性的药物,如庆大霉素、链霉素等,可能导致听力下降。
4. 全身性疾病:高血压、糖尿病、贫血等全身性疾病也可能导致耳鸣和耳聋。
5. 耳鸣和耳聋的遗传因素:部分耳鸣和耳聋可能与遗传因素有关。
二、耳鸣耳聋的治疗方法
1. 生活方式调整:改善生活方式,如避免噪音、保证充足睡眠、保持情绪稳定等,有助于缓解耳鸣和耳聋症状。
2. 药物治疗:针对不同原因的耳鸣和耳聋,医生会根据病情开具相应的药物,如抗生素、抗病毒药物、抗过敏药物等。
3. 手术治疗:对于某些耳部疾病导致的耳鸣和耳聋,手术治疗可能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4. 辅助治疗:对于听力下降的患者,助听器或人工耳蜗等辅助设备可以改善听力。
三、耳鸣耳聋的预防措施
1. 避免噪音:长时间暴露在噪音环境中容易导致听力损伤,应尽量避免。
2.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充足的睡眠、避免过度疲劳、保持情绪稳定等。
3. 定期检查:定期进行耳部检查,早期发现和治疗耳部疾病。
4. 注意用药:避免使用具有耳毒性的药物,如有必要使用,应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老年人听力下降和耳鸣的现象越来越普遍。许多老年人认为这是正常的生理现象,但实际上,耳鸣和耳聋可能是心血管疾病的早期信号。
耳蜗与心血管系统在神经分布上具有密切联系。在心血管疾病的影响下,耳蜗往往会比心肌更早地出现病理改变,从而引发耳鸣、听力下降等症状。
此外,神经细胞对缺氧的耐受性极差。听神经对缺氧的敏感程度更高,一旦完全缺氧超过一分钟,就可能造成不可逆转的病理损害。听神经的血管非常细小,当出现动脉血管硬化、血液黏度增高等问题,很容易导致血管腔狭窄、血流减慢,甚至血管闭塞,从而损害听神经,导致听力下降,甚至耳聋。
因此,对于中年以上的老年人来说,一旦出现耳鸣和耳聋的症状,应及时就医。除了五官科检查外,还应对心血管系统进行相关检查,以排除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除了及时就医外,以下措施也有助于预防和改善听力问题:
总之,老年人出现耳鸣和耳聋症状时,应及时就医,并采取积极措施预防和改善听力问题,以维护健康的生活质量。
近年来,青少年听力损伤问题日益突出,尤其是长时间使用耳机听音乐的学生群体。一项针对初中生的调查发现,96.7%的学生使用MP3/MP4,92.3%使用手机,46.7%选择耳塞式耳机,其中33.7%的学生平均每天使用时间超过1小时,甚至有5.6%的学生经常戴耳机入睡。同济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褚汉启教授指出,长时间戴耳机会导致听觉细胞损伤,进而引发听力下降甚至噪音性耳聋。预防听力损伤,需从增加营养、合理安排休息时间、避免长时间大音量噪音刺激等方面入手。
此外,使用耳机时应遵循“60-60原则”,即使用最大音量的60%音量,连续听音不超过60分钟。选择安静环境享受音乐,避免听觉器官疲劳。同时,避免使用耳毒性药物,并定期到医院进行听力检查。
对于已经出现听力损伤的学生,应及时进行干预和治疗。常见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听力训练、助听器等。此外,家长和学校也应加强对青少年听力健康的关注,共同营造良好的视听环境。
青少年听力损伤问题不容忽视,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和努力。通过科学合理的预防和治疗,可以有效降低青少年听力损伤的发生率,保障青少年健康成长。
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我像往常一样打开了电脑,开始了我的远程医疗咨询。屏幕那头,是***医生,一位和蔼可亲的耳鼻喉科专家。
自从2015年突聋以来,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左耳听力几近丧失,耳鸣严重,前庭功能低下,眩晕成了我生活的常态。虽然一直在接受治疗,但效果始终不尽如人意。
这次咨询,我带着满满的期待。***医生耐心地询问了我的病情,并详细查看了我过去的检查单。他告诉我,我的症状可能与耳石有关,建议我进行耳石复位治疗。
随后,***医生为我制定了详细的康复方案。他告诉我,前庭功能可以通过视觉和中枢神经代偿,需要我坚持做前庭功能锻炼。此外,他还建议我服用金纳多和甲钴胺来治疗耳鸣,并佩戴助听器来改善听力。
在咨询的过程中,我感受到了***医生的专业和耐心。他不仅为我提供了治疗方案,还耐心解答了我提出的每一个问题。他的鼓励让我重新找回了生活的信心。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我的病情有了明显的改善。耳鸣减轻了许多,听力也有所提高。我深知,这离不开***医生的精心治疗和鼓励。
远程医疗让我感受到了医疗的便捷和高效。在***医生的指导下,我学会了如何面对疾病,如何与它和平共处。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会更加坚强地走下去。
糖尿病,这一常见的慢性疾病,除了血糖控制外,还可能带来意想不到的并发症。其中,听力受损就是糖尿病患者需要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
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听力下降的发生率是正常人的两倍,且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中,高达48%的人存在听力困难。这与糖尿病患者常见的周围神经病变和冠心病并发症有关。
糖尿病引起的听力受损通常起病缓慢,不易察觉,且一旦出现,病情会逐渐加重,难以逆转。与老年性听力受损相比,糖尿病患者听力下降的发病年龄更早,程度更重,进展更快。具体表现为:能听见声音,但在公共场所辨音困难;说话发音不准,唱歌跑调;甚至出现眩晕症状,如旋转感、头晕等。
听力受损不仅影响交流,还会导致思维变慢、性格孤僻、自卑等心理问题,进而影响糖尿病病情的控制,形成恶性循环。
由于糖尿病引起的听力受损初期症状不明显,且容易与老年性耳聋混淆,早期发现难度较大。因此,专家提醒糖尿病患者,一旦出现耳鸣、耳聋、眩晕等症状,应警惕糖尿病听力受损的可能,并及时就医。
为了远离听力受损这一风险,糖尿病患者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防护:
1. 综合管理糖尿病:积极控制血糖、血脂、血压,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改变不良生活习惯,控制糖尿病病情,防止听力受损。
2. 树立爱耳、护耳意识:保持良好精神状态,避免使用耳毒性药物,远离噪声环境,不掏耳朵,定期按摩耳朵,科学饮食,补充微量元素。
3. 定期进行听力检查:早诊断早治疗,提高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