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近七成医生每周工作时间超50小时

近七成医生每周工作时间超50小时
发表人:李海燕

近年来,我国医护人员工作压力不断加大,普遍存在工作时间长、工作强度大、休息时间少等问题,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

以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急诊科主任李晶为例,他因连续值班24小时,在逝世前曾多次出现胸闷头晕等症状,却因工作繁忙无暇去检查,最终因心脏疾病不幸逝世,年仅43岁。这再次敲响了医护人员健康的警钟。

调查显示,我国八成医生每天工作8至12小时,近七成医生每周工作时间超过50小时,远超劳动法规定的标准。急诊科、儿科等科室工作强度更大,医护人员健康状况堪忧。

为缓解医生工作压力,专家建议,提升基层医疗水平,推行分级诊疗,让患者就近就医,减少大医院的就诊压力,是解决当前医生超负荷工作问题的关键。

同时,也要加强医患沟通,维护医疗秩序,保障医生职业尊严,为医护人员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猝死疾病介绍:
猝死,是指外观健康的人突然发生非暴力的死亡,即猝然死亡。引发猝死的原因,主要是心脏骤停,也就是各种心脏病导致的猝死,又称之为心源性猝死;其次还有近2成的非心源性猝死与肺、脑的急性病变有关,比如肺栓塞、急性中毒、触电等。猝死的治疗,主要是进行紧急的心肺复苏,以恢复心跳和呼吸,挽救生命。大部分猝死患者难以救回。
推荐问诊记录
猝死地区推荐专家
推荐科普文章
  •   近日,台湾艺人高以翔在录制节目时突然晕倒,经抢救无效不幸去世,令人惋惜。这起事件再次将猝死这一话题推上风口浪尖。那么,哪些人是猝死的高危人群呢?我们该如何预防和应对猝死呢?本文将为您一一解答。

      

      一、猝死的高危人群

      

      1. 生活不规律的人群

      如今,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忽视健康,熬夜、加班、饮食不规律等不良生活习惯导致猝死的风险增加。特别是那些经常加班、熬夜的年轻人,更容易成为猝死的高危人群。

      

      2. 患有慢性疾病的人群

      患有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人群,由于器官功能受损,更容易出现猝死。因此,这类人群需要定期进行体检,并积极治疗慢性疾病。

      

      3. 具有家族病史的人群

      猝死具有一定的遗传性,家族中有猝死病史的人群,患猝死的风险更高。这类人群需要更加关注自己的健康,并定期进行体检。

      

      二、猝死的预防和应对

      

      1. 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

      保持良好的作息规律,避免熬夜、过度劳累;合理饮食,多吃蔬菜水果,少吃油腻食物;适量运动,增强体质。

      

      2. 定期体检

      定期进行体检,特别是患有慢性疾病的人群,及时发现并治疗疾病,降低猝死风险。

      

      3. 学习急救知识

      学习心肺复苏等急救知识,以便在突发情况下进行自救或救助他人。

      

      4. 关注身体信号

      出现心慌、头晕、胸闷等症状时,要及时就医,避免延误病情。

      

      三、猝死的常见原因

      

      1. 心脏疾病

      心脏疾病是导致猝死的主要原因,包括冠心病、心肌梗死、心肌病等。

      

      2. 心律失常

      心律失常可能导致心脏泵血功能下降,引起猝死。

      

      3. 高血压

      高血压可能导致心脏负担加重,引发猝死。

      

      四、猝死的救治

      

      猝死的救治需要争分夺秒,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救治方法:

      

      1. 心肺复苏

      心肺复苏是救治猝死的重要方法,可以维持患者的生命体征。

      

      2. 电除颤

      电除颤可以终止室颤等心律失常,挽救患者的生命。

      

      3. 抗心律失常药物

      抗心律失常药物可以控制心律失常,降低猝死风险。

  • 不稳定型心绞痛(UA)是老年人常见的冠心病类型之一,其发病机制复杂,病情变化快,严重时可危及生命。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UA的病因、症状、诊断和治疗方案,帮助您更好地了解和应对这种疾病。

    一、病因

    UA的病因主要包括:

    1. 动脉粥样硬化:这是UA最常见的原因,是指动脉内壁出现脂质沉积,形成斑块,导致血管狭窄,影响血流。

    2. 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这些疾病会增加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

    3. 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习惯:吸烟会损伤血管内皮,加速动脉粥样硬化进程;饮酒会增加心脏负担,加重病情。

    4. 年龄和性别:随着年龄增长,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增加;男性患病率高于女性。

    二、症状

    UA的主要症状是胸痛或胸部不适,常在运动、情绪激动、寒冷或吸烟后发作。疼痛通常位于胸骨后,可以向左肩、左臂、颈部、下颌等部位放射。部分患者可能伴有出汗、恶心、呕吐等症状。

    三、诊断

    UA的诊断主要依靠病史、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

    1. 病史:询问患者是否有胸痛或胸部不适等症状,以及症状的特点。

    2. 体格检查:医生会检查心脏、血压、脉搏等,以评估心脏功能。

    3. 辅助检查:

    1)心电图:可以帮助诊断心肌缺血和心律失常。

    2)冠状动脉造影:是诊断UA的金标准,可以明确冠状动脉狭窄的程度和部位。

    3)心脏超声:可以评估心脏结构和功能。

    四、治疗方案

    UA的治疗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 生活方式干预:戒烟、限酒、控制血压、血脂、血糖等。

    2. 药物治疗:

    1)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可以预防血栓形成。

    2)抗凝药物:如华法林、肝素等,可以预防血栓形成。

    3)硝酸酯类药物:如硝酸甘油、硝酸异山梨酯等,可以扩张冠状动脉,缓解心绞痛。

    4)钙通道阻滞剂:如地尔硫卓、硝苯地平等,可以扩张冠状动脉,缓解心绞痛。

    5)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阿替洛尔等,可以降低心率、血压,减少心肌氧耗,缓解心绞痛。

    3. 介入治疗:如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可以改善冠状动脉血流。

    4. 康复治疗:包括运动训练、心理疏导、健康教育等,帮助患者改善生活质量。

    五、预后

    UA的预后与病情严重程度、治疗及时与否等因素有关。早期诊断和治疗可以显著提高患者生存率。

  •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节奏的加快,老年人群的数量逐年增加。然而,由于年龄的增长,老年人的生理功能逐渐退化,特别是钙质的吸收和代谢能力下降,导致缺钙现象愈发普遍。长期缺钙对老年人的健康造成严重影响,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这一问题的危害。

    首先,缺钙会导致骨质疏松症。骨质疏松症是老年人最常见的骨骼疾病之一,主要表现为骨骼密度降低,骨骼变薄,易发生骨折。据统计,我国每年有数百万人因骨质疏松症发生骨折,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和经济负担。

    其次,缺钙还会引发多种心血管疾病。研究表明,钙在维持血管壁的弹性和稳定性方面起着重要作用。长期缺钙会导致血管壁钙化,引起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冠心病等疾病。

    此外,缺钙还会影响老年人的神经系统功能。钙是神经递质释放的重要物质,缺钙会导致神经递质释放障碍,从而引起情绪低落、记忆力减退、失眠等症状。

    为了预防缺钙,老年人应注意以下几点:

    1. 适量补充钙质:老年人可以通过食物和钙剂来补充钙质。富含钙的食物有牛奶、豆制品、坚果、绿叶蔬菜等。

    2. 保持充足的日照:阳光中的紫外线可以帮助人体合成维生素D,促进钙的吸收。

    3. 增加户外运动:适量的运动可以增强骨骼强度,预防骨质疏松症。

    4.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戒烟限酒,避免过度劳累,保持心情舒畅。

    总之,长期缺钙对老年人的健康危害极大。老年人应重视钙质的摄入,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预防缺钙带来的疾病困扰。

  • 随着大学毕业生数量的几何级增长,就业岗位却未相应增加,导致大量毕业生失业或半就业,进而引发心理问题。湖北某大学毕业生兰明良因庆祝找到工作而饮酒过量猝死,引发社会对大学生就业心理的关注。调查显示,多数毕业生对就业形势感到不容乐观,存在焦虑、低沉等情绪。专家建议,毕业生应调整心态,认清自身能力与市场需求,避免盲目追求高学历,保持平常心面对就业压力。

  •   近年来,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猝死事件屡见不鲜。尤其是在高强度运动中,猝死事件更是频发。北京国际马拉松赛事中,就有两名业余选手在途中突然倒地,不治身亡。这为我们敲响了警钟,提醒我们在身体不适时,切不可盲目坚持锻炼。

      猝死是指由于潜在疾病导致的突发性死亡,常见于患有心血管疾病的人群。在运动过程中,由于心脏负担加大,容易引发心血管事件,导致猝死。因此,在进行高强度运动前,必须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避免因运动不当而引发意外。

      以下人群在进行高强度运动时需要特别注意:

      1. 患有心脏病、高血压、心血管疾病或心肌炎的人;

      2. 未经过系统训练的人;

      3. 年龄过大者;

      4. 糖尿病人;

      5. 近期有过剧烈运动的人。

      为了预防猝死,以下几点建议供大家参考:

      1. 在进行高强度运动前,务必进行体检,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

      2. 运动时注意循序渐进,避免突然加大运动强度;

      3. 运动时保持良好的呼吸,避免过度换气;

      4. 出现身体不适时,立即停止运动,并及时就医。

      此外,加强全民健康教育,提高大众对慢性疾病的知晓率,也是预防猝死的重要措施。让我们共同努力,远离猝死,享受健康生活。

  • 最近,杭州发生了一起令人痛心的猝死事件,一位28岁的年轻经理因疲劳、压力过大导致猝死。这位女士曾是农村出身,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了网络科技公司的经理,并在今年五一拍了婚纱照。然而,由于工作压力、生活不规律等原因,她在5月14日晚上发出最后一条朋友圈后,第二天凌晨不幸离世。专家指出,心梗在中青年人中发病率越来越高,年轻人由于缺乏预防意识,一旦发生心梗,病情往往更重,致命性更高。专家提醒,胸闷、胸痛等症状可能是猝死的前兆,需要引起重视。

  • 猝死的发生通常与复杂的心血管病理生理过程有关,如心律失常和脑部供血不足,这些情况可能导致患者迅速失去意识甚至心跳停止。由于这种情况发展迅速,患者通常无法自救。因此,预防措施至关重要,包括定期体检和心血管系统的监测,以及改善生活方式,如戒烟限酒、均衡饮食和规律运动。在极少数情况下,个体可能会在心脏骤停前感受到一些征兆,但这些通常不足以控制病情的发展。预防猝死的关键在于早期发现和及时治疗,以及减少压力和过度劳累。

  • 猝死,又称急死或暴死,是指看似健康的人因突发疾病而突然死亡的现象。了解导致猝死的原因对于预防猝死至关重要。

    一、不良生活习惯

    1. 缺乏运动:久坐不动、缺乏运动会导致血液循环不畅,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

    2. 长期吸烟:吸烟会损伤血管内皮,导致血管狭窄、血压升高,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

    3. 酗酒:长期饮酒会损害心脏功能,导致心律失常、心肌梗死等。

    4. 高盐饮食:高盐饮食会导致血压升高,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

    5. 睡眠不足:长期睡眠不足会导致免疫力下降、心血管疾病风险增加。

    二、疾病因素

    1. 冠心病:冠心病是导致猝死的主要原因之一,特别是急性心肌梗死。

    2. 心律失常:心律失常会导致心脏泵血功能下降,增加猝死风险。

    3. 高血压:高血压会导致血管硬化,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

    4. 糖尿病:糖尿病会导致血管内皮损伤,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

    5. 心脏瓣膜病:心脏瓣膜病会导致心脏泵血功能下降,增加猝死风险。

    三、预防措施

    1. 健康饮食:保持低盐、低脂、低糖的饮食习惯,多吃蔬菜水果。

    2. 适量运动: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

    3. 戒烟限酒:戒烟限酒,避免长时间暴露在二手烟环境中。

    4. 控制血压:定期监测血压,按照医生建议进行降压治疗。

    5. 定期体检: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并治疗疾病。

  • 猝死是一种突然发生的、非预期死亡的现象,通常由于心脏问题引起。在日常生活中,一些看似不经意的症状可能就是猝死的前兆。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猝死前兆:

    1. 身体疲劳:长时间工作或生活压力过大可能导致身体和精神疲劳,进而引发心脏病。
    2. 憋气和嘴唇发紫:长时间保持同一姿势可能导致血液循环不畅,出现憋气和嘴唇发紫。
    3. 暴饮暴食:不良的饮食习惯,特别是暴饮暴食,可能对心脏健康造成严重影响。
    4. 情绪激动:情绪波动,如紧张、焦虑等,可能增加猝死的风险。
    5. 头晕:无故出现的头晕,尤其是运动后,可能是猝死的前兆。

    了解这些前兆有助于我们提前预防猝死的发生。

  • 正常心律起源于窦房结,频率保持在每分钟60至100次之间,跳动规则有序。窦房结产生的冲动通过正常的房室传导系统依次激动心房和心室,传导时间稳定(成人约为0.12至1.21秒);冲动再通过束支及其分支以及浦肯野纤维到达心室肌,传导时间同样稳定(小于0.10秒)。

    然而,当心律出现异常时,就称为心律失常。它包括心律起源部位、心搏频率与节律以及冲动传导等任一项异常。心律失常并不局限于节律的失常,还包括频率的异常。据统计,在我国,32.2%和44.48%的中年和老年人会发生心律失常,这一数据令人担忧。

    心律失常不仅会导致心脏性猝死,还会引发多种并发症,例如房颤。房颤的发病率在我国高达0.8%至1%,患者人数众多。然而,许多人对心律失常的认识不足,导致预防和诊治困难重重。

    上海远大心胸医院倪幼方教授指出,心脏性猝死的救治成功率较低,因此预防工作尤为重要。他建议,我们要重视定期体检,注意保健和饮食起居,控制烟酒,保证睡眠。如果发现心律失常症状,应及时就医,并长期定期服用药物。

    目前,心律失常可以通过症状和心电图得到明确诊断。对于高危人群,预防措施尤为重要。例如,植入心脏起搏器、体内除颤器等,可以有效降低心脏性猝死的风险。然而,由于这些器材价格昂贵,许多患者只能选择药物治疗。

    此外,倪教授还强调,心律失常的防治需要多学科合作。除了药物治疗,还要关注患者的心理状况和生活质量。通过综合治疗,帮助患者战胜心律失常,回归健康生活。

    总之,心律失常是威胁人们健康的重大隐患。我们要提高对心律失常的认识,加强预防和诊治,降低心脏性猝死的风险,让生活更美好。

药品使用说明

快速问医生

立即扫码咨询
网站地图

营业执照 Investor Relations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561155 消费者维权热线:4006067733

医疗监督热线:950619(京东),0951-12320(宁夏),0951-12345(银川)

Copyright © 2022 jd.com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88号 京ICP备11041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