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如何买到真正挤干“水分”的药

如何买到真正挤干“水分”的药
发表人:医者仁心

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旨在降低药价虚高,保障人民群众基本用药需求。然而,要让基本药物真正惠及民众,还需多方共同努力。

首先,建立健全基本药物生产、供应、使用、定价、报销等环节的配套措施至关重要。同时,破除“以药养医”的体制机制障碍,也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

然而,仅有这些还不够。作为患者,我们也需要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用药意识。

首先,要摒弃“唯贵药为好”的误区。许多进口药、特效药价格昂贵,但并不意味着其疗效一定优于经典老药。事实上,许多经典老药疗效确切,价格低廉,且经过长时间的临床验证,安全性更高。

其次,要了解一些基本的医药学知识,避免盲目就医。例如,感冒发烧并不一定需要使用抗生素,滥用抗生素反而可能导致病情延误和抵抗力下降。

第三,要树立基本药物优先原则。基本药物目录中收录了许多经典老药,可以应对大多数常见病。通过基层医院就诊,并根据全科医生的建议到大医院就诊,可以有效降低药费负担。

此外,随着医改的深入,医院不再依赖“以药养医”,医生也不再依赖药品收入。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的推行,也将进一步规范用药管理。

总之,通过转变用药观念、了解医药学知识、树立基本药物优先原则,我们可以买到真正“挤干水分”的药品,实现健康生活。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药物滥用的咨询和监督疾病介绍:
推荐问诊记录
药物滥用的咨询和监督地区推荐专家
推荐科普文章
  •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保健品行业经历了诞生、发展、高潮、低谷等种种形态,在不同时期,不同的政策引导对保健品行业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解读政策成为保健品企业随时关注的一件事。本文将回顾中国保健品市场几十年的‘兴衰荣辱’,并对未来保健品发展趋势进行解读。

    一、‘药健字’制度打开保健品概念的大门

    20世纪80年代,我国实施‘药健字’制度,卫生部审批‘药健字’产品,各省卫生部门可审批‘药健字’‘卫健字’产品,保健品概念正式诞生,保健行业市场开始异军突起。然而,由于监管不力,市场乱象频生,为后续发展埋下隐患。

    二、《保健食品管理办法》给保健品发一张‘身份证’

    1996年,卫生部发布《保健食品管理办法》,为保健食品赋予‘身份证’。但该政策并未阻止保健品行业陷入长达10年的低谷期。媒体曝光和安全事件导致消费者对保健品市场产生信任危机。

    三、《中国行业调研报告》让保健品市场步入规范发展期

    2009年,《中国行业调研报告》重新定义保健行业范围,并纳入GDP,引起政府重视。保健行业走出低谷,步入规范发展轨道。《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将保健食品的法律地位保留下来。

    四、‘蓝帽子’非行政审批或再引行业地震

    2014年,国务院发布通知,‘蓝帽子’属于非行政审批。有声音认为,国家或将具有药物治疗功效的保健品纳入药物审批监管范围。这一政策变动引发行业热议。

    五、《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再掀健康产业发展新高

    2013年,《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发布,强调发展健康服务业。随着老龄化社会的推进,未来10-20年将是保健产业发展的黄金时期。

  • 近年来,保健品市场蓬勃发展,众多消费者为了追求健康,纷纷购买保健品。然而,保健品的效果并非都如宣传的那样神奇。黑龙江省消费者协会提醒,如果保健品起效太快太明显,就要怀疑其中添加了化学药物,应及时向药监部门举报。以下三类保健食品违规添加药物成分的现象比较突出。

    第一类:减肥保健品

    减肥保健品通常添加西布曲明和酚酞。这两种物质具有强烈的泻药作用,可以迅速降低体重,但长期使用会对肝脏、肾脏造成损害,且停药后体重容易反弹。因此,消费者在选择减肥保健品时,应警惕其宣传效果过于夸张的产品。

    第二类:降糖保健品

    降糖保健品主要添加的药物成分是格列本脲和格列奇特,此外,还有的添加苯乙双胍、格列甲嗪等。这些物质都是用于治疗糖尿病的药物成分,不属于保健食品范畴。消费者在购买降糖保健品时,应注意其成分是否合规,避免误食药物成分导致不良反应。

    第三类:性功能保健品

    性功能保健品如果宣称“X分钟见效,持续XX分钟”,那么该产品很可能添加了西地那非或西力士。这两种物质虽然可以改善性功能,但长期服用可能对人体健康产生不利影响。

    因此,消费者在选择保健品时,应理性对待其宣传效果,警惕过度夸大功效的产品。同时,如发现保健品存在违规添加药物成分的情况,应及时向药监部门举报,共同维护保健品市场的健康发展。

  • 近年来,我国医疗行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尤其在药品改革方面,国家出台了一系列重磅政策,旨在降低用药价格,提高药品可及性。然而,不少市民反映,药‘不好买’。这背后究竟是什么原因呢?本文将为您解析医药政策如何影响了买药难的问题。

    首先,零售药店分级管理制度实施后,患者买药体验感下降。为了规范药品经营行为,提高药品质量,国家推行了零售药店分级管理制度。根据规定,零售药店将被分为三类,不同类别的药店经营药品范围不同,对药师配备数量也有要求。这使得一些药店无法再销售处方药,患者需要去医院开具处方才能购买,给患者带来了不便。

    其次,分级诊疗制度实施后,患者需要‘千里迢迢’去拿药。分级诊疗制度要求不同级别的医疗机构承担不同疾病的治疗,导致一些药品只在特定级别的医院有售。患者需要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医院,并前往该医院购买药品,增加了患者的负担。

    此外,各地自行招投标导致患者买不到心仪的药。过去,药品定价权分散于多个部门和地区,各省自行举办药品招投标,导致药品在不同地区存在价格差异。一些患者需要购买特定药品,但由于各地招投标结果不同,导致他们无法在当地购买到心仪的药品。

    而4+7带量采购政策虽然降低了部分药品价格,但试点范围有限,且受限于一致性评价进展,其全面落地还需时日。因此,患者想要享受到政策红利,还需耐心等待。

    总之,医药政策的实施在降低用药价格、提高药品可及性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政府、医疗机构、药店等多方共同努力。

  • 近年来,随着我国医药产业的快速发展,药物不良反应(ADR)问题日益引起社会关注。为了更好地保障公众用药安全,中国医药报刊协会用药安全信息专业委员会在2013年3月4日举办的医药行业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座谈会上,提出了建立药物不良反应信息共享平台的重要建议。

    建议指出,当前我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信息公开制度存在诸多问题。首先,公众对不良反应存在误解,ADR表格设计不合理,监测信息公开容易暴露个人隐私,导致药品不良反应主动公开量受限,影响监测信息的公开。其次,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缺乏数据库公开机制,公开结果与生产企业信息互动不足,监测信息公开滞后,公开范围过小,严重制约公众对药品不良反应信息的获取。

    针对这些问题,建议建立药物不良反应信息共享平台。借鉴国外经验,由国家药监局牵头,建立药物不良反应信息共享网站,提供最新药物不良反应报道,并及时更新信息,保证更新的持续性。此外,建议修改ADR报告表,做好个人隐私保密工作,普及公众药物不良反应知识,使公众明确引发不良反应的实际因素并非药品质量问题。

    同时,建议鼓励所有药物不良反应信息应包括数据库检索调研、专家论证及继续跟踪监测等信息,提高其权威性。医疗机构要及时准确地了解药品不良反应,有利于临床药师、医生等研究者对ADR进行流行病学研究,将事后ADR监测变为事前ADR预警。这些举措可以提高药物不良反应信息资源的利用率,避免在信息采集、存储和管理上重复浪费,节约社会成本,创造更多财富。

    总之,建立药物不良反应信息共享平台,完善药物不良反应信息管理体制,对于保障公众用药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 近年来,我国针对含麻黄碱类复方制剂的滥用问题,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

    首先,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积极研究制定加强管理的新举措、新制度。2012年下半年,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了药品类易制毒化学品专项整治行动,重点针对含麻黄碱类复方制剂的滥用问题进行整治。

    其次,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公安部、卫生部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强含麻黄碱类复方制剂管理有关事宜的通知》,将麻黄碱类物质含量超过30mg的含麻黄碱类复方制剂列入处方药管理,必须凭处方销售。同时,规定销售含麻黄碱类复方制剂的药品零售企业应当查验、登记购买者身份证,进一步规范零售企业销售行为。

    此外,从严控制含麻黄碱类复方制剂单次零售数量,每次销售数量不超过2盒,严禁零售药店开架销售含麻黄碱类复方制剂。同时,会同公安部严控企业的原料药购用审批,对流失情况比较严重的部分企业,压缩产品产量,防止出现进一步流失。

    在专项整治行动中,各地药品监管部门以含麻黄碱类复方制剂为重点品种,以药品流通环节为重点环节,突出抓好批发环节监督检查,进一步规范零售行为,确保药品在合法渠道内流通。经过各级食品药品监管部门的共同努力,专项整治行动取得显著成效,含麻黄碱类复方制剂流失情况得到有效遏制。

    这一系列措施的实施,有效遏制了违禁药物滥用现象的蔓延,保障了人民群众的用药安全。

  • 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重庆市在保障人民群众基本用药需求方面做出了积极努力。2013年,重庆市卫生局正式发布了《国家基本药物重庆市补充药物目录》(以下简称新《目录》),该目录旨在进一步完善基本药物体系,提高药品可及性和安全性。

    新《目录》涵盖了化学药品和生物制品、中成药等2个大类310个品种,其中化学药品和生物制品159种,中成药151种。与2010年版相比,新增了105个品种,其中中成药新增76个,占比超过新增数量的7成。

    新《目录》的发布,为重庆市各级医疗卫生机构配备使用药品提供了更加明确和规范的依据。其中,中成药的增加,充分体现了中医药在防治疾病中的重要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新《目录》中的药品均纳入了重庆市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这意味着广大参保人员可以更加便捷地享受到基本药物带来的实惠。

    此外,新《目录》的实施,也推动了重庆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工作。根据要求,区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医院基本药物配备使用品规数、销售额均应达到相应总量的50%以上,其他二级医院应达到40%以上,三级医院基本药物销售额比例应达到25%以上。

    新《目录》的发布和实施,对于保障人民群众基本用药需求,提高医疗服务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 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频发,尤其是婴幼儿奶粉安全问题,更是牵动着无数家长的心。安徽阜阳劣质奶粉害死婴儿事件,再次将食品安全问题推上风口浪尖。

    这些劣质奶粉从原料供应到生产加工再到经营销售的整个产业链,都存在着诸多问题。从原料采购到生产加工,再到销售环节,各个环节都存在着安全隐患。

    首先,劣质奶粉的原料来源不明,很多原料不合格,甚至含有有害物质。其次,生产加工环节缺乏监管,生产条件简陋,卫生条件差,导致奶粉质量无法保证。最后,销售环节监管不力,劣质奶粉流入市场,最终导致婴幼儿受害。

    为了保障婴幼儿的健康,家长在选择奶粉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 选择正规渠道购买奶粉,避免购买低价劣质奶粉。

    2. 仔细查看奶粉包装上的生产日期、保质期、生产批号等信息,确保奶粉质量。

    3. 关注奶粉的营养成分,选择符合婴幼儿生长发育需要的奶粉。

    4. 定期带婴幼儿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并治疗营养不良等问题。

    5. 积极参与社会监督,共同维护食品安全。

  • 德国在医疗和制药领域拥有世界领先水平,然而,在电视或报纸上,药品广告却寥寥无几。这背后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德国对药品广告实施了严格的法律限制,另一方面则是德国独特的医药分离体系,使得药品宣传无法带来直接利益回报,从而挤掉了药品宣传中的“水分”。

    德国于1994年修订颁布的《医疗广告法》对药品广告进行了严格规定。处方药只能通过专业药店出售,并只能在专业杂志上做广告。非处方药品的广告虽然稍微宽松一些,但对广告描述仍有严格限制。此外,医药广告必须明确注明药品副作用和服用介绍等所有相关信息,否则将面临严厉处罚。

    例如,阿司匹林这类药物可以在非专业媒体上做广告,但广告只能说明阿司匹林是“治疗疼痛的选择”,而不能声称它可以“预防中风、心肌梗死等疾病”。这是因为前者只介绍了阿司匹林属于非处方药许可范围内的疗效,而后者所提及的疾病属于处方药范畴,因此是违法的。

    尽管法律对药品广告进行了严格限制,但真正从源头上挤掉德国药品广告“水分”的是德国完善的医药分离制度。德国法律规定所有国民都必须参加医疗保险。在通常情况下,所有投保者均可自由选择在被允许开业的医疗保险医生诊所处就医,只有急诊或得到诊所医生的转诊证明后才可前往医院继续治疗。医生虽然有给患者开具处方的权力,但病人前往哪家药店取药却是自由的。医疗和医药费用则由保险公司核对报销。这样的体制将整个社会医疗体系中的各个环节合理地衔接起来,并有效地剥离了医务人员、患者、药品销售者以及制药商四者之间的直接利益关系,保险公司在其中承担了一个监督者的角色。

    具体来说,在患者具有自由选择就医诊所的环境中,为了维护信誉以吸引更多病患前来就医,各诊所的医生在给病人开具药方时必须首先考虑如何做到“药到病除”。因为医生无法从开具的处方中直接获得“回扣”,因此也不可能成为制药商“利诱”的对象。药品的最终消费者即病人,只能通过前往诊所就诊才能获得处方,而在强制医疗保险体系下,保险公司承担了医药费用,因此即使有些药品广告宣传得天花乱坠,病人也很少会自己掏腰包购买。此外,药店受相关法律明确规定,处方药不得任意出售,否则将受到严格处罚,这些都使得整个医疗过程的三方成为制药商无法用利益直接攻破的堡垒。何况还有精明的医疗公司在旁“冷眼”监督,对一些明显不合理的医药消费会直接向各方投诉甚至拒付。

    对于德国制药商而言,广告只能起到品牌推介、树立形象的效果,希望靠宣传吸引病人直接购买药品,在理论与实际上都是不可能的。大笔资金是砸在广告市场里打水漂,还是投资到实验室里搞科研,答案简单而唯一。德国药品宣传的水分,自然就被挤掉了。

  •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药品。然而,市场上也存在着大量的假药,这些假药不仅会对患者的健康造成危害,甚至可能危及生命。因此,学会如何鉴别药品的真伪至关重要。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药品鉴别方法,可以帮助大家辨别真伪:

    1. 利君沙片

    正品利君沙片的外包装盒上有一个不易揭开的电话电码防伪标志,揭开表层可见一组21位数码,可通过电话查询真假。此外,侧面商标防伪志用钢笔涂抹后可见商标,包装内侧浅蓝色线状网组成的“利君集团”、“利君沙”,商标清晰有立体感;说明书所用纸张为专用水印纸、透光观察有水印“利君”二字,药片手摸无光滑感,火烧易燃,放入冷水中呈柱状膨大,伪品无此特征或不明显。

    2. 吗丁啉片

    正品吗丁啉片的批号压制清晰正规,字体细小,商标图案中间小方块上部为一只小鹿,说明书机器折叠;铝塑板上批号为黄色喷码;药片味微苦;火烧易燃,伪品无此特征或不明显。

    3. 妇科千金片

    正品妇科千金片的盒子外观为果绿色,伪品为深绿色,以荧光灯观察正品标签仙女手中的花篮在灯下显橘红色荧光,拼音字母显亮蓝色荧光,伪品均无上述特征。

    4. 地奥心血康胶囊

    正品地奥心血康胶囊的“地奥”二字金属光泽鲜艳,手摸突起感明显,胶囊内容物有酒腥气。

    5. 猴头健胃灵胶囊

    正品猴头健胃灵胶囊为二层防伪标志,外层锡箔上下部有两个拼音字母Th,需用放大镜才能看到,内容为棕黄色粉末,气芳香、味甜、微苦。

    ......

  • 广东省作为中国中医药产业的重要基地,近年来在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广东省人民政府高度重视发展健康服务业,将其作为新常态经济增长点和新的动力。本文将围绕广东省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行动计划,从政策解读、产业定位、发展目标、产业构成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政策解读:广东省健康服务业发展行动计划

    广东省发展改革委员会社会发展处副处长李连声在中医药创新创业论坛上解读了《广东省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行动计划(2015-2020年)》。该计划历时10个月调研,覆盖广东省21个市及北京、江苏、浙江等省市,召开60多场座谈会,邀请1100人参与调研。

    二、产业定位:覆盖全生命周期

    广东省健康服务业发展政策旨在通过政策引导,推动健康服务业覆盖全生命周期,建立内涵丰富、结构合理的健康服务业体系,打造知名品牌和产业集群。

    三、发展目标:2020年总规模达到1万亿元

    李连声指出,通过政策推动和企业努力,到2020年,广东省健康服务业总规模将达到1万亿元左右。其中,医疗服务是首要任务,社会办医是关键点和突破口。

    四、产业构成:多元化发展

    广东省健康服务业产业构成包括医药卫生服务、健康养老服务、中医药医药保健服务、商业健康保险、多样化健康服务、健康服务业相关支撑产业等。

    五、保障措施:八方面发展措施

    为保障产业发展,《行动计划》从准入与审批、规划与用地、投融资与财政、税收与价格、信息与技术、人才与就业、载体与创新、监督与推广等八方面提出了具体措施。

    六、健全中医药发展管理体系

    李连声指出,健全中医药发展管理体系需从完善中医药技术人员资格条件、提升基层中医医药服务水平、发展中医养生保健服务等方面着手。

药品使用说明

快速问医生

立即扫码咨询
网站地图

营业执照 Investor Relations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561155 消费者维权热线:4006067733

医疗监督热线:950619(京东),0951-12320(宁夏),0951-12345(银川)

Copyright © 2022 jd.com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88号 京ICP备11041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