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天坛医院发布卒中研究最新发现

天坛医院发布卒中研究最新发现
发表人:家庭医疗小助手

脑卒中,这一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在我国已成为百姓第一位死亡原因,并位居全球之首。据统计,每年约有175万人患有缺血性脑卒中,其中近一半患者合并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狭窄。这种狭窄不仅使卒中更加严重,还显著提高了卒中再发的风险。

一项由天坛医院牵头的大型、前瞻性、多中心队列研究揭示了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分布及预后。研究纳入了22家医疗机构、2864名缺血性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患者。结果显示,46.6%的患者合并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颅内外同时存在病变的患者占9%,单纯颈动脉狭窄患者占4%。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副院长王拥军教授介绍,研究显示,合并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患者与单纯缺血性卒中患者相比,卒中更为严重,且住院时间更长。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显著增加了卒中再发的风险。对于无颅内动脉狭窄的患者,一年后卒中再发比例为3.27%;狭窄程度为50%~69%、70%~99%的患者,一年后卒中再发风险分别为3.82%和5.16%;对于颅内动脉完全闭塞的患者,一年后卒中再发风险高达7.27%。

王拥军教授强调,单纯的颅内动脉硬化狭窄并不会引起脑卒中的复发增加。而一旦叠加其他独立危险因素,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发生卒中复发的几率将大大增加。例如,对于颅内动脉完全闭塞的患者,合并1个危险因素,年复发率为2.87%;合并两个危险因素,几率增为10.54%;合并3个危险因素,年复发率增加至19.05%。这提示我们,在治疗颅内动脉硬化时,单纯使用支架或其他方式来解除狭窄对脑卒中二级预防是无效的,只有同时控制危险因素才有效。

目前,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尚无有效治疗方法,也未引起公众及医务人员足够重视。尽管多数患者已普遍使用抗血小板药物、降压药物、他汀类药物等,但罹患严重颅内动脉狭窄且合并多重危险因素的患者,其卒中年复发率仍居高不下。因此,加强危险因素预防仍是未来我国脑卒中防控工作的重中之重。

为了降低脑卒中的风险,我们需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如戒烟限酒、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控制血压、血糖等。同时,对于已经患有脑卒中的患者,应积极进行治疗,并定期进行随访,以降低卒中复发的风险。

天坛医院的研究为脑卒中的防治提供了新的思路,有助于提高我国脑卒中的诊疗水平。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中风病疾病介绍:
脑卒中,是指脑血管发生破裂或意外阻塞而导致的急性脑损伤,并引起损伤或坏死脑组织所支配的躯体功能异常表现的疾病。该病的发作与年龄因素、生活习惯因素、药物因素、原发疾病因素等有关,是一种十分常见的疾病。临床表现包括头痛头晕、面瘫偏盲、麻木、意识障碍等。临床上有药物和手术疗法,及早治疗非常关键。预后情况总体而言不容乐观,若不及时接受正规治疗则随着病情发展可能导致卒中面积的增大,继发脑疝等危及生命的严重并发症。及时接受医学干预后部分轻症患者可治愈且无后遗症。重症患者不能完全治愈,且可能会遗留有偏瘫、失语等后遗症。该病有复发的可能,因此完全康复有一定的难度。影响正常生活质量。
推荐问诊记录
推荐科普文章
  • 不能走路的疾病与线上问诊

    本文将探讨那些可能导致患者无法行走的疾病,并介绍如何通过互联网医院或线上问诊寻求帮助。

    不能走路的疾病

    • 脊髓损伤
    • 帕金森病
    • 多发性硬化症
    • 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
    • 脑卒中

    线上问诊的优势

    1. 节省时间,避免排队等待
    2. 随时随地获取专业医疗建议
    3. 保护隐私,避免尴尬

    总结

    虽然不能走路的疾病可能给生活带来极大不便,但通过互联网医院或线上问诊,我们可以获得及时有效的帮助。请记住,在任何情况下,如果病情严重,请立即寻求专业医疗人员的帮助。

  • 脑血管病能活多久?这是一个常见的问题,特别是对于那些正在经历或担心自己可能患上这种疾病的人来说。虽然每个人的情况都是独特的,但我们可以从医学研究和统计数据中找到一些一般性的信息。

    首先,让我们明确一点:脑血管病并不等同于死亡。事实上,许多患者通过积极治疗和生活方式改变,能够显著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并延长寿命。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所有患者都能完全康复。有些情况下,脑血管病可能会导致永久性残疾或认知功能下降。

    那么,脑血管病患者的预期寿命是多少呢?根据美国心脏协会的数据,脑卒中(包括缺血性和出血性卒中)的总体五年生存率为67%。这意味着大约三分之二的患者在发病后五年内仍然活着。然而,这个数字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下降。例如,85岁以上的老年人的五年生存率仅为23%。

    影响脑血管病患者预期寿命的因素有很多,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点:

    - 病情严重程度

    - 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

    - 是否有其他慢性疾病

    - 是否接受过及时有效的治疗

    - 是否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长期管理

    此外,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也非常重要。这包括戒烟、限制饮酒、控制血压、血糖和胆固醇水平,以及定期锻炼。

    总的来说,脑血管病患者的预期寿命因人而异,取决于多种因素。然而,通过积极治疗和生活方式改变,许多患者都能够显著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并延长寿命。

  • 我父亲的健康状况急转直下,起初只是头晕和轻微的视力模糊,随着时间的推移,情况变得越来越糟。最近的检查结果显示,他的脑卒中有新发病灶,左侧颈内动脉不显影,这意味着他的血流受阻,可能会导致更严重的后果。我们一家人都非常担忧,希望能尽快找到有效的治疗方法。

    在这个关键时刻,我决定尝试使用互联网医院的线上问诊服务。通过京东互联网医院的平台,我联系了一位专业的医生。医生详细解释了我父亲的病情,并提供了治疗建议。医生指出,丁苯酞、尤瑞克林和银杏叶滴剂提取物是常用的药物治疗方案,阿司匹林和阿托伐他汀钙也需要口服。医生还建议在脑梗稳定后,到神经介入科进行进一步的评估和治疗,可能需要放置支架来改善血流情况。

    我父亲目前正在服用阿司匹林,并且医生开了依折麦布来降低血脂。医生强调,尽可能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到1.4mmol/L以下是非常重要的。虽然我父亲的认知不全让我们感到沮丧,但医生表示,随着治疗的进行,可能会有一定的恢复。然而,完全恢复的可能性目前还不确定。

    在医生的指导下,我们正在积极治疗我父亲的病情。虽然这段时间非常艰难,但我相信通过专业的医疗服务和家庭的支持,我们一定能够度过难关。

    脑卒中就医指南 常见症状 脑卒中常见症状包括头痛、眩晕、视力模糊、言语困难、肢体无力等。高血压、糖尿病、吸烟等都是脑卒中的危险因素。 推荐科室 神经内科、神经外科、心血管内科等科室都可以就诊脑卒中。 调理要点 1. 控制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 2. 使用丁苯酞、尤瑞克林、银杏叶滴剂提取物等药物进行治疗; 3. 口服阿司匹林和阿托伐他汀钙以防止血栓形成; 4. 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介入治疗,如放置支架; 5. 定期复查,监测病情变化。

  • 脑卒中,又称中风,是一种严重的脑血管疾病。了解脑卒中病人的存活时间,对于患者及其家属来说至关重要。本文将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分析影响脑卒中病人存活时间的因素,并探讨如何提高生存率。

    影响脑卒中病人存活时间的因素众多,包括一般情况、起病情况、临床表现和过程、脑卒中类型以及是否复发等。具体来说:

    1. 一般情况:年龄、性别等人口统计学因素对存活时间有一定影响。一般来说,年龄越大,存活时间越短;男性患者比女性患者存活时间略短。

    2. 起病情况:有TIA病史的患者,其脑卒中症状可能更严重,存活时间相对较短。

    3. 临床表现和过程:神志状况、病灶部位和范围、有无合并症、高血压、糖尿病等因素都会影响存活时间。

    4. 脑卒中类型:出血性脑卒中和缺血性脑卒中在存活时间上存在差异。出血性脑卒中病死率较高,而缺血性脑卒中存活时间相对较长。

    5. 是否复发:脑卒中复发患者的存活时间通常较短。

    国内外研究显示,脑卒中发病后存活时间存在以下特点:

    1. 急性短期观察:发病第一天病死率约为10%-30%,第一周为20%,第三周为30%,以后死亡速度减慢。

    2. 30天内病死率:脑出血为40%-80%,脑梗死为10%-30%。

    3. 1年生存率:意大利罗马人群脑卒中病人生存1年后与1985-1986年相比,男性为0.70,女性为0.69。

    4. 我国脑卒中病死率:16省市28天年龄调整病死率为23.8%-68.1%,南方省市病死率高于北方,多数省市女性病死率高于男性。

    5. 北京地区人群:1984-1999年共登记脑卒中病例13297例,发病后第一天内约有15.7%患者死亡,3天内约有20.9%死亡,1周内24.7%死亡,3周内29.2%死亡,28天内34.1%死亡。

    近年来,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和医疗条件的改善,我国和许多国家脑卒中病死率已明显下降。为了提高脑卒中病人的存活率,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加强预防意识,积极控制高血压、糖尿病等危险因素。

    2. 及时就医,尽早诊断和治疗。

    3. 加强康复训练,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4. 关注患者心理健康,提供心理支持和关爱。

  • 中风,这个名词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它是一种严重的脑血管疾病,严重时会导致身体瘫痪、失语等严重后果。而小中风,作为中风的一种早期信号,往往被人们忽视。那么,小中风到底是什么?它又为何会成为中风的前兆呢?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小中风。小中风,顾名思义,就是中风的一种轻微形式。它通常表现为短暂的头晕、肢体无力、口角歪斜等症状,持续时间较短,一般在几分钟到几小时内就能自行缓解。虽然小中风的症状较为轻微,但它们的出现往往预示着中风的风险。

    那么,小中风为何会成为中风的前兆呢?研究表明,大约有三分之一的小中风患者最终会发展为中风。这是因为小中风的发生,往往意味着脑血管存在一定程度的狭窄或阻塞,而这些狭窄或阻塞若不及时处理,就可能导致中风的发生。

    因此,当出现小中风症状时,一定要引起重视。以下是一些建议:

    1. 及时就医:一旦出现小中风症状,应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以便及早发现并处理潜在的风险。

    2. 生活方式调整:保持健康的饮食、适量的运动、戒烟限酒等,都有助于降低中风的风险。

    3. 定期复查:对于有中风家族史或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人群,应定期进行复查,以便及早发现并处理潜在的风险。

    4. 药物治疗:根据医生的建议,合理使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降血压药物等,有助于降低中风的风险。

    总之,小中风虽然症状轻微,但却是中风的前兆。只有引起重视,才能有效预防中风的发生。

  •   睡觉时流口水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很多人都有过类似的经历。偶尔一两次可能是由于睡姿不当导致的,例如趴在桌子上睡觉或侧卧位睡觉等。但如果长期如此或突然变得严重,则可能是一些身体疾病导致的,需要引起重视。

      1. **牙齿畸形**:牙齿畸形是引起睡觉时流口水的主要原因之一。尤其是牙齿呈凸面型的患者,其前牙向前凸出明显,容易导致唇部无法完全覆盖前牙面,从而出现流口水的情况。这类患者建议尽快矫正牙齿。

      2. **口腔卫生**:口腔卫生差也会导致睡觉时流口水。例如口腔溃疡、牙龈炎等口腔炎症会导致唾液分泌增加,从而引起流口水。保持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如饭后漱口、睡前刷牙等,有助于预防口腔炎症。

      3. **神经系统疾病**:面神经炎、脑卒中等神经系统疾病也可能导致睡觉时流口水。此外,一些药物副作用也可能导致流口水,如抗癫痫类药物。如果出现伴随其他神经系统症状,如眼斜口歪、头痛等,应及时就医。

      4. **睡眠障碍**:一些睡眠障碍,如睡眠呼吸暂停、磨牙等,也可能导致睡觉时流口水。改善睡眠质量,如保持良好的睡眠环境、避免睡前过度用脑等,有助于减少流口水的情况。

      5. **其他因素**:过度疲劳、紧张、压力大等心理因素也可能导致睡觉时流口水。此外,一些慢性疾病,如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等,也可能导致流口水。建议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及时就医,排除相关疾病。

      如果出现睡觉时流口水的症状,建议及时就医,明确病因,针对病因进行治疗。同时,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保持口腔卫生、改善睡眠质量、减轻压力等,有助于改善流口水的情况。

  • 脖子,这个看似平凡的部位,却承担着连接头颅和躯干的重要使命。它不仅关乎美观,更与我们的健康息息相关。

    首先,脖子是大脑供血的重要通道。颈动脉和椎动脉为大脑提供80%以上的血液供应,而颈部的淋巴结则是人体免疫防线的第一道关卡。此外,脖子还分布着密集的神经,调节着呼吸、心跳、血压等重要生理功能。

    然而,颈椎病等颈部疾病却成为了现代人的常见病。长期低头、不良坐姿、颈部受凉等都可能导致颈椎病的发生。颈椎病不仅会引起颈肩疼痛、手臂麻木等症状,还可能引发头痛、眩晕、失眠、消化不良等一系列全身性疾病。

    为了保护脖子的健康,我们需要采取以下措施:

    1. 保持正确的坐姿和站姿,避免长时间低头。

    2. 定期进行颈部锻炼,增强颈部肌肉的力量。

    3. 注意颈部保暖,避免颈部受凉。

    4.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过度劳累。

    5. 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并治疗颈椎病。

    此外,还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来缓解颈椎病症状:

    1. 按摩颈部穴位,如风池、风府、大椎等。

    2. 热敷颈部,促进血液循环。

    3. 进行颈椎牵引治疗。

    4. 遵医嘱使用药物治疗。

    脖子是人体的重要部位,保护好它,才能拥有健康的身体。

  •   糖尿病作为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其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是深远的。除了血糖控制不佳带来的并发症外,糖尿病患者的缺水问题也常常被忽视。事实上,缺水对糖尿病患者的危害不容小觑。

      【案例分析】

      张先生,65岁,患有糖尿病多年。最近一段时间,他发现自己的口渴感明显减弱,平时也不怎么喝水。然而,他并未意识到这可能是糖尿病并发症的前兆。在一次体检中,医生发现他的血糖控制不佳,同时存在脱水症状。经过询问,医生了解到张先生近期确实减少了水分摄入,这导致了血糖波动和脱水。

      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升高,肾脏会过滤出更多的葡萄糖,导致尿量增加,从而带走大量水分。而糖尿病患者往往存在口渴感减弱或消失的情况,容易忽视水分补充。长期缺水会导致以下危害:

      1. 影响血糖控制:脱水会导致血液浓缩,血糖水平升高,增加糖尿病并发症的风险。

      2. 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缺水会导致血液黏稠,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3. 加速肾脏损害:缺水会导致肾脏负担加重,加速肾脏损害。

      4. 影响消化系统功能:缺水会导致胃肠道功能紊乱,引起便秘或腹泻。

      5. 皮肤干燥:缺水会导致皮肤干燥、粗糙、失去弹性。

      为了预防缺水带来的危害,糖尿病患者应注意以下几点:

      1. 增加水分摄入:每天保证足够的水分摄入,可以通过饮用白开水、茶、汤等方式补充水分。

      2. 规律饮食:避免暴饮暴食,保持血糖稳定。

      3. 积极运动:适量运动可以改善血液循环,促进水分代谢。

      4. 定期监测血糖:及时发现血糖波动,调整治疗方案。

      5. 定期复查:监测肾功能、心血管功能等,及时发现并发症。

      总之,糖尿病患者应重视缺水问题,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才能有效预防和控制糖尿病并发症。

  • 夏季高温,人们普遍选择空调来降温,但过度使用空调也可能导致脑卒中风险增加。脑卒中,又称脑中风,是一种严重的脑血管疾病,其发病率、致残率和死亡率都极高。本文将介绍夏季脑卒中高发的原因,以及如何预防脑卒中。

    脑卒中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首先,夏季高温会导致人体血管扩张,血压升高,从而增加脑卒中的风险。其次,空调温度过低,室内外温差过大,容易导致血管收缩,引发脑卒中。此外,夏季人体出汗较多,血液黏稠度增加,也容易形成血栓,引发脑卒中。

    为了预防脑卒中,我们需要采取以下措施:

    • 控制室内外温差,避免空调温度过低。
    •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戒烟限酒,合理膳食。
    • 加强锻炼,增强体质。
    • 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情绪波动。
    • 定期体检,及时发现并治疗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

    如果出现头晕、头痛、肢体麻木等症状,应立即就医,以免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脑卒中是一种严重的脑血管疾病,预防脑卒中需要我们从日常生活做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关注自己的身体健康。

  • 脑卒中,又称中风,是当今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之一。在我国,脑卒中的发病率逐年上升,给患者和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传统的脑卒中治疗方式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然而,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神经介入治疗逐渐成为脑卒中患者的第三个选择。

    神经介入治疗是一种微创手术,通过导管技术将药物、支架等器械送入血管内部,对病变部位进行干预。相比传统的开颅手术,神经介入治疗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

    北京医院神经外科的王大明主任和王利军副主任医师在接受采访时,详细介绍了神经介入治疗的发展历程、技术优势、适应症、治疗效果等方面的知识。

    王大明主任表示,神经介入治疗在国外已有百余年历史,我国自80年代开始引进并逐步发展。目前,神经介入治疗在脑卒中治疗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包括动脉瘤、脑动静脉畸形、脑梗死等。

    王利军博士指出,神经介入治疗具有以下优势:

    • 微创手术,创伤小,恢复快
    • 直接作用于病灶,疗效确切
    • 并发症少,安全性高
    • 住院时间短,费用低

    神经介入治疗的适应症主要包括:

    • 颅内动脉瘤
    • 脑动静脉畸形
    • 脑动脉狭窄
    • 脑梗死

    王大明主任强调,神经介入治疗并非适用于所有脑卒中患者,需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医生的建议进行选择。

    近年来,神经介入治疗在临床应用中取得了显著成果。王大明主任介绍了一例国内首例“颅内动脉狭窄介入治疗”的病例,患者经过治疗后病情明显好转,未再有脑缺血发作。

快速问医生

立即扫码咨询
网站地图

营业执照 Investor Relations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561155 消费者维权热线:4006067733

医疗监督热线:950619(京东),0951-12320(宁夏),0951-12345(银川)

Copyright © 2022 jd.com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88号 京ICP备11041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