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什么是口服糖耐量试验

什么是口服糖耐量试验
发表人:医疗星辰探秘

口服糖耐量试验(OGTT)是一种用于评估人体对葡萄糖的代谢能力和胰岛素分泌情况的检查方法。通过观察给糖前后血糖浓度的变化,可以初步判断是否存在糖耐量异常或糖尿病等疾病。

正常人在服用一定量的葡萄糖后,血糖会短暂升高,随后通过胰岛素的作用将葡萄糖转化为糖原储存,血糖逐渐恢复至空腹水平。如果服用葡萄糖后血糖无法恢复正常,可能意味着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葡萄糖代谢异常,需要进一步检查。

进行OGTT检查时,受试者需要在试验前禁食8-14小时,然后服用一定量的葡萄糖溶液。随后在不同时间点采集血液和尿液样本,检测血糖和尿糖水平。根据检测结果,医生可以判断受试者的糖耐量是否正常。

除了血糖升高,OGTT检查还可以发现以下异常情况:

  • 胰岛素抵抗:指机体对胰岛素的反应减弱,导致血糖升高。
  • 胰岛素分泌不足:指胰岛素分泌量不足,无法有效降低血糖。
  • 糖代谢异常:指机体对葡萄糖的代谢过程异常,导致血糖升高。

OGTT检查对于以下人群尤为重要:

  • 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群
  • 有肥胖、高血压、血脂异常等代谢综合征症状的人群
  • 妊娠期妇女
  • 40岁以上的人群

如果OGTT检查结果显示糖耐量异常,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包括饮食控制、运动、药物治疗等。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糖尿病的特殊筛查疾病介绍:
推荐问诊记录
糖尿病的特殊筛查地区推荐专家
推荐科普文章
  •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血糖检测是诊断糖尿病的重要手段。那么,如何通过测血糖诊断糖尿病呢?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血糖的正常范围。正常情况下,空腹血糖在3.9~6.1mmol/L之间,餐后2小时血糖小于7.8mmol/L。如果血糖超过这个范围,就需要警惕糖尿病的可能。

    糖尿病的诊断主要依靠以下几种血糖检测:

    • 空腹血糖:指禁食8小时后的血糖值,如果空腹血糖超过7.0mmol/L,则可诊断为糖尿病。
    • 餐后2小时血糖:指餐后2小时的血糖值,如果餐后2小时血糖超过11.1mmol/L,则可诊断为糖尿病。
    • 糖耐量试验:指在空腹状态下,口服一定量的葡萄糖,然后定时检测血糖值,观察血糖的变化情况。如果糖耐量曲线异常,则可诊断为糖尿病。

    除了血糖检测,还有一些其他的指标可以辅助诊断糖尿病,如糖化血红蛋白、尿糖、尿酮体等。

    值得注意的是,偶尔一次的血糖升高并不能确诊糖尿病,需要多次检测才能确定。此外,对于一些特殊人群,如孕妇、老年人等,需要更加谨慎地评估糖尿病的风险。

    糖尿病的治疗主要包括饮食控制、运动治疗、药物治疗等。药物治疗主要包括胰岛素、磺脲类药物、双胍类药物等。

    总之,通过测血糖可以有效地诊断糖尿病,但需要结合其他指标和临床表现进行综合判断。对于血糖升高的人群,要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以便尽早发现并治疗糖尿病。

  • 糖尿病作为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已经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为了及早发现和治疗糖尿病,了解糖尿病的检查项目至关重要。那么,糖尿病检查项目究竟有哪些呢?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

    1. 糖耐量试验、胰岛素、C肽释放试验:这是糖尿病检查中最为关键的项目。糖耐量试验通过检测空腹血糖及餐后2小时血糖,判断是否达到糖尿病的诊断标准。同时,检测胰岛素和C肽水平,有助于评估胰腺β细胞的储备功能,为治疗提供指导。

    2. 糖化血红蛋白:糖化血红蛋白可以反映过去2-3个月内的平均血糖水平,是评估血糖控制情况的重要指标。正常值为4.0-6.5%。

    3. 空腹血糖检查:空腹血糖是糖尿病检查的常规项目,可以通过抽血检测静脉血糖或使用家用血糖仪检测指血血糖。

    4. 餐后2小时血糖检查:餐后2小时血糖是诊断糖尿病的重要指标之一。对于空腹血糖不高但餐后血糖明显升高的患者,也需要进行此项检查。

    5. 尿糖检查:尿糖检查曾是评估糖尿病控制情况的主要方法,但随着自我血糖监测的普及,其重要性逐渐降低。

    除了以上检查项目,医生还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建议进行其他相关检查,如血脂、血压、肝肾功能等。

    了解糖尿病的检查项目,有助于我们及早发现和治疗糖尿病,降低并发症的发生风险。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定期进行血糖监测和复查,是控制病情、预防并发症的重要措施。

  • 血糖仪准确性:如何与静脉血进行正确比对

    血糖仪准确性:如何与静脉血进行正确比对

    在糖尿病患者的日常生活中,血糖监测是至关重要的。然而,不少患者对于家庭使用的便携式血糖仪的准确性表示担忧。本文将探讨如何正确使用血糖仪,并介绍如何与医院的静脉血血糖值进行比对,确保监测结果的准确性。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便携式血糖仪和医院血糖仪的检测原理。便携式血糖仪通过指尖末梢血样进行检测,而医院的血糖仪则是通过静脉血样进行检测。由于两种检测方法的原理和条件不同,因此两者的结果可能会有一定的差异。

    那么,如何正确进行比对呢?以下是一些关键步骤:

    1. 确保血糖仪的准确性:定期检查血糖仪的校准,确保其测量结果准确。

    2. 选择合适的比对方法:可以采用静脉血样比对试验或毛细血管血与静脉血比对试验。

    3. 比对时间:在进行比对时,应尽量在短时间内完成,以减少误差。

    4. 比对结果判断:根据临床指南,血糖仪的测试结果与静脉血血糖值之间的误差应在允许范围内。

    5. 注意事项:如果血糖仪的测量结果与静脉血血糖值差异较大,应及时就医,查找原因。

    此外,以下是一些提高血糖仪准确性的建议:

    1. 正确使用血糖仪:按照说明书进行操作,确保采血量充足。

    2. 采血部位选择:尽量选择指尖末梢血样,避免因采血部位不当导致测量结果不准确。

    3. 避免外界因素干扰:在测量血糖时,尽量保持环境安静,避免外界因素干扰。

    4. 日常保养:定期清洁血糖仪,避免因污垢导致测量结果不准确。

    通过以上措施,我们可以提高血糖仪的准确性,为糖尿病患者提供更可靠的监测数据。

  • 糖尿病作为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其诊断和早期筛查至关重要。餐后血糖是评估糖尿病风险的重要指标之一。当餐后血糖值超过7.8mmol/L时,就需要引起重视,并进行相关排查。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餐后血糖的正常范围。一般来说,餐后2小时血糖的正常值应小于7.8mmol/L。如果餐后2小时血糖值介于7.8-11.1mmol/L之间,说明存在一定的糖尿病风险,需要进一步检查。如果餐后2小时血糖值≥11.1mmol/L,则应考虑糖尿病的可能。

    值得注意的是,单纯空腹血糖正常并不能完全排除糖尿病的风险。因为很多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正常,但餐后血糖升高。因此,餐后血糖的检测对于糖尿病的早期筛查具有重要意义。

    针对餐后血糖升高的患者,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 调整饮食结构,减少高糖、高脂食物的摄入。
    • 增加运动量,提高身体代谢。
    • 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降糖药物。
    • 定期监测血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此外,以下人群应特别关注餐后血糖:

    • 老年人
    • 肥胖、超重人群
    • 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群
    • 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群
    • 妊娠糖尿病患者
    • 运动量少的人群

    通过定期检测餐后血糖,可以尽早发现高血糖,并及时采取干预措施,降低糖尿病及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 糖尿病,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近年来,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和人口老龄化,糖尿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如何提前预测糖尿病风险,成为医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美国研究人员发现,人体血液中5种氨基酸水平高可能是罹患2型糖尿病的先兆,通过血检或可提前10年预测糖尿病发病风险。

    这项研究涉及2422名志愿者,经过12年的随访,结果显示,糖尿病患者血液中的异亮氨酸、亮氨酸、缬氨酸、酪氨酸和苯丙氨酸等5种氨基酸水平显著高于健康人群。

    此外,肥胖、缺乏运动、不健康的饮食习惯等因素也与2型糖尿病的发病风险增加有关。

    目前,医生主要通过监测体重和血糖水平来判断糖尿病风险。然而,这些方法往往无法提前预测糖尿病的发病。

    这项研究为糖尿病的早期诊断和预防提供了新的思路。通过血检检测血液中的氨基酸水平,有望提前发现糖尿病的高危人群,从而采取积极的干预措施,降低糖尿病的发病率。

    此外,研究还发现,保持健康体重、规律运动、均衡饮食等措施可以有效降低2型糖尿病的发病风险。

    总之,这项研究为糖尿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有望改善糖尿病患者的预后。

  • 糖尿病作为一种终身性疾病,其治疗和管理需要患者及家属的共同努力。住院期间,医护人员会教会患者进行自我管理,而出院后,家庭护理则成为维持血糖稳定的关键。以下八件宝,助糖友和家人轻松应对糖尿病:

    一、饮食管理:糖尿病患者应严格控制饮食,避免高糖、高脂食物。医护人员会指导患者制定合理的饮食计划,并介绍食物的成分、热量及三大营养素的搭配比例,帮助患者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二、血糖监测:掌握自己的血糖水平是控制糖尿病的关键。教会患者使用血糖仪进行自我监测,并学会解读血糖值,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三、胰岛素注射:对于需要胰岛素治疗的患者,学会正确的注射方法至关重要。医护人员会指导患者掌握注射技巧,包括计算剂量、注射部位及观察注射后的反应。

    四、药物治疗:按时服用降糖药物,了解药物的作用机制和副作用,有助于提高治疗效果。

    五、预防感染:糖尿病患者免疫力较低,容易发生感染。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避免去人群密集的场所,有助于预防感染。

    六、皮肤护理:糖尿病患者容易出现皮肤问题,如疖、痈等。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避免搔抓,有助于预防感染。

    七、适量运动:运动有助于控制血糖,提高生活质量。患者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如散步、慢跑、游泳等。

    八、随身携带急救卡:在紧急情况下,急救卡上注明患者的诊断、联系方式等信息,有助于医护人员快速了解病情,及时救治。

  •   孕期对于准妈妈来说,不仅要关注胎儿的健康,还要关注自身的健康。在孕期,准妈妈会接触到许多检查项目,其中“唐筛”和“糖筛”就是两个非常重要的检查项目。虽然这两个词只相差一个字,但它们代表的检查内容和意义却截然不同。

      “唐筛”,全称为唐氏筛查,是针对唐氏综合征(又称21-三体综合征)进行的一项检查。唐氏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先天性染色体异常疾病,患者通常智力低下,生活无法自理。虽然健康的父母也有可能生育唐氏儿,但通过唐氏筛查可以及早发现并采取相应措施,降低生育唐氏儿的概率。

      而“糖筛”则是指妊娠期糖尿病筛查,主要针对孕期糖尿病进行检测。妊娠期糖尿病是指孕妇在怀孕期间发生的糖代谢异常,可能导致胎儿发育不良、胎儿畸形等问题。糖筛的筛查时间一般在怀孕24周到28周之间,通过口服葡萄糖粉溶液后检测血糖值,可以初步判断孕妇是否存在妊娠期糖尿病的风险。

      对于糖筛异常的孕妇,需要进一步进行空腹血糖检测,如果空腹血糖值异常,即可确诊为妊娠期糖尿病。此外,还可以进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进一步评估孕妇的糖代谢情况。

      妊娠期糖尿病对孕妇和胎儿都有一定的影响,因此,一旦确诊为妊娠期糖尿病,孕妇需要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治疗。治疗措施主要包括调整饮食结构、增加运动量、监测血糖水平等。如果病情严重,可能需要使用胰岛素等药物进行治疗。

      除了孕期,孕妇分娩后也需要定期进行复查,以确保自身和胎儿的健康。通常在产后6周到12周时,孕妇需要再次进行糖耐量试验,以评估糖代谢情况。

      总之,准妈妈在孕期要重视唐筛和糖筛的检查,及时了解自身和胎儿的健康状况,采取相应的措施,确保母婴健康。

  • 我的互联网医疗之旅

    那是一个普通的晚上,我,一个27岁的护士,像往常一样,结束了一天的忙碌。那天,我突发奇想,决定测试一下自己的血糖。吃完半份糖醋排骨和一份炒面后,我好奇地用科室的血糖仪测了一下。结果让我大吃一惊:餐二7.6,餐二十五分钟又测6.4,餐三又变成了9.0左右,餐四6.4。这让我感到有些奇怪,于是决定去找医生检查。

    医生建议我做糖耐量测试。检查前两晚,我失眠了,没怎么睡,还挺焦虑的。检查前一天,我仅吃了一顿饭,下午14点半吃了两个素春卷。糖耐量测试的结果让我更加担忧:餐三反而升高了。

    我开始担心自己的胰岛素抵抗是否很严重,胰岛细胞是否受损严重,以及是否有机会逆转。医生耐心地为我解答,告诉我,虽然餐三升高,但并不代表问题很大。他建议我通过饮食和运动来控制血糖,并告诉我一些实用的方法,如定时定量吃饭,两餐之间适量吃水果等。

    在医生的指导下,我开始积极控制饮食,多做运动,早睡。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我的血糖水平逐渐稳定。在这个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医生的专业和耐心,也明白了健康的重要性。

    这次互联网医疗之旅,让我受益匪浅。我不仅学到了很多关于糖尿病的知识,还学会了如何更好地照顾自己。我相信,只要我们用心去关爱自己,就一定能拥有健康的身体。

  • 糖尿病作为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对人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造成了严重影响。据上海市糖尿病研究所所长贾伟平教授介绍,目前我国糖尿病的患病率高达9.7%,患病人数超过9240万,处于糖尿病前期的人数更是高达1.48亿。这一数据表明,糖尿病的防治形势十分严峻。

    糖尿病的长期高血糖状态会对人体多个器官造成损害,如眼病、代谢紊乱、神经病变、心脑血管疾病、肾病等。然而,如果能及早发现糖尿病并进行干预,就有可能将60-80%的糖尿病转变为可防可治。为此,我国糖尿病专家们对早期预警生物标记物进行了深入研究。

    贾伟平教授领衔的项目组在2型糖尿病及其慢性并发症的早期预警生物标记物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他们主要研究了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家族、脂肪细胞型脂肪酸结合蛋白、脂质运载蛋白三个血清标志物,并取得了以下成果:

    1.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1(FGF21)对非酒精性脂肪肝的发生具有早期预警价值,为糖尿病及高危人群的早期预警提供了新手段。

    2. 脂肪型脂肪酸结合蛋白(A-FABP)与肥胖、代谢综合征相关,能够预测心血管事件和心力衰竭,对糖尿病血糖并发症有重要的预警价值。

    3. 脂笼蛋白2(Lipocalin-2)与肥胖和代谢紊乱相关,血清脂质运载蛋白水平可独立预测远期心血管事件,与超敏C反应蛋白联用能显著增加预测作用。

    贾伟平教授表示,生物标志物研究是多样本集、大规模人群研究的验证,通过建立生物标志物检测方法的标准操作流程(SOP),加强了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具有临床应用的可行性。

  •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饮食习惯的改变,糖尿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成为严重影响人们健康的慢性疾病之一。对于普通人来说,如何判断自己是否患有糖尿病?如何进行针对性的检查并看懂检验报告呢?本文将为您详细解答。

    一、如何判断是否患有糖尿病?

    1. 糖化血红蛋白测定:糖化血红蛋白是反映过去2-3个月血糖控制水平的指标。正常值范围为4%-6%,若糖化血红蛋白超过6.5%,则提示可能患有糖尿病。

    2. 糖耐量试验口服法:糖耐量试验是检查人体血糖调节功能的一种方法。正常人在服用葡萄糖后,血糖浓度会暂时升高,但很快会恢复至正常水平。若血糖持续升高,则提示可能患有糖尿病。

    二、确诊糖尿病要测5次血糖的原因

    糖尿病早期,血糖变化不规则。为了更全面地了解血糖水平,医生通常会建议进行“五点”测血糖,即空腹时、餐后30分钟、60分钟、120分钟、180分钟的血糖检测。

    三、如何看懂糖尿病检验报告?

    1. 糖化血红蛋白:根据糖化血红蛋白的值,可以判断血糖控制情况。4%-6%为正常,6%-7%为理想,7%-8%为一般,8%-9%为不理想,大于9%为很差。

    2. 糖耐量试验:根据空腹血糖、口服葡萄糖后30分钟、60分钟、120分钟、180分钟的血糖值,可以判断糖耐量情况。正常糖耐量曲线为空腹血糖<6.1mmol/L,30分钟-60分钟血糖峰值<11.1mmol/L,120分钟时血糖<7.8mmol/L。

    四、糖尿病的预防和治疗

    1. 预防: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控制体重,避免肥胖。

    2. 治疗:糖尿病的治疗包括生活方式干预、药物治疗、血糖监测等。药物治疗包括胰岛素、磺脲类、双胍类等。

    总之,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早期诊断和积极治疗至关重要。如果您有任何关于糖尿病的疑问,请咨询专业医生。

药品使用说明

快速问医生

立即扫码咨询
网站地图

营业执照 Investor Relations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561155 消费者维权热线:4006067733

医疗监督热线:950619(京东),0951-12320(宁夏),0951-12345(银川)

Copyright © 2022 jd.com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88号 京ICP备11041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