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老年人群是卒中的高发人群,由于多种合并症的存在,临床管理颇具挑战。许多研究排除了80岁以上患者群体,导致临床医生在面对这一特殊群体时感到困惑。本文将探讨高龄人群卒中预防的特殊事项。
一、一级预防:防患于未然
1. **降压治疗**:对于收缩压大于160 mmHg的老年患者,降压治疗是必要的。然而,在选择药物时,需考虑潜在的药物相互作用和个体特点。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利尿剂或钙拮抗剂是不错的选择,但需从低剂量开始,谨慎加量。
2. **房颤的抗凝治疗**:随着年龄增长,由房颤引起的缺血性卒中比例也随之增加。对于80岁以上的患者,即使没有CHADS2或CHA2DS2VASc评分高危,也应考虑抗凝治疗。需评估出血风险和患者的认知能力。
3. **生活方式建议**:戒烟、健康饮食、避免肥胖和保持身体活动是预防卒中的重要措施。
4. **流感疫苗接种**:流感疫苗可以降低包括卒中在内的血管事件风险,建议所有高龄人群接种。
5. **降脂治疗**:药物降脂治疗在一级预防中存在争议,但考虑到卒中等血管疾病仍然是重要的死亡原因,应与老年人充分讨论降脂问题。
二、二级预防:降低复发风险
1. **降压治疗**:降压治疗的目标在二级预防中有所不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培哚普利和吲哒帕胺是老年人群耐受性良好的一线药物。
2. **降脂治疗**:降脂治疗在二级预防中的作用是确凿的。对于LDL-C水平>100 mg / dL的患者,进行卒中或TIA预防的降脂治疗是合理的。
3. **抗栓治疗**:对于无禁忌的患者,所有无禁忌的患者均应接受抗栓治疗。对于窦性心律患者,抗血小板治疗也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4. **颈动脉介入治疗**:对于严重颈动脉狭窄患者,颈动脉介入治疗可以预防卒中。
三、小结
高龄人群的卒中预防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包括降压、抗凝、降脂、抗栓和颈动脉介入治疗等。同时,生活方式的改善和疫苗接种也是预防卒中的重要措施。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房颤患者是否需要长期服用华法林,这取决于患者的个体情况,包括年龄、合并疾病、心功能等。
房颤,即心房颤动,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会导致心房收缩不规律,进而影响心室泵血功能。对于房颤患者,血栓栓塞风险较高,因此需要长期服用抗凝药物,如华法林,以预防血栓形成。
然而,华法林也存在出血风险,因此需要权衡利弊。如果血栓栓塞风险大于出血风险,则应持续服用华法林。如果出血风险增加,可能需要调整药物或暂时停用。
除了药物,房颤患者的日常保养也很重要。饮食方面,应限制食盐摄入,避免油腻、辛辣、刺激性食物,并戒烟限酒。此外,定期进行心脏检查和随访,有助于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房颤患者还应注意选择合适的医院和科室进行治疗。心内科是治疗房颤的主要科室,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总之,房颤患者是否需要长期服用华法林,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个体情况。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用药,并做好日常保养,才能有效控制病情,提高生活质量。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加剧,心血管疾病已成为严重威胁人民健康的慢性病之一。为了提高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和管理水平,中国心脏学会积极响应国家“健康中国2030”的号召,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社区心血管病防治基地建设。
2017年10月12日,中国心脏学会社区心血管病防治基地授牌仪式在京举行,北京市新街口卫生服务中心、北京邮电大学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16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被授予“心血管病防治基地”称号。
中国心脏学会理事长马长生教授表示,未来将把基地建设扩展到全国,并推动心脏专科与社区全科的结合,提升社区医疗的综合实力,降低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和致残率。
在授牌仪式上,多位心血管病专家就心血管疾病的预防、治疗和健康管理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他们指出,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和管理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加强健康教育,倡导健康生活方式,提高公众对心血管疾病的认识。
社区医院作为基层医疗机构,在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和健康管理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通过建立心血管病防治基地,可以加强社区医院与心血管病专家的交流合作,提升社区医院的服务能力和水平,为社区居民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心血管疾病诊疗服务。
中国心脏学会社区心血管病防治基地的成立,标志着我国心血管疾病防治工作迈上了新的台阶,为广大心血管疾病患者带来了福音。
急性房颤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其治疗方式主要包括药物转律和抗凝治疗。
在药物转律方面,倍他受体阻滞剂和地黄类药物是常用的药物。倍他受体阻滞剂可以降低心率和血压,有助于恢复正常心律;地黄类药物则具有强心、利尿、降压等作用,有助于改善心脏功能。
对于急性房颤患者,了解其发病时间对于制定治疗方案至关重要。若发病在48小时之内,可以选择药物或电转复治疗,使患者恢复窦性心律,并使用药物维持窦性心律。若患者血流不稳定,则需紧急进行直流电复律治疗。
针对急性房颤的病因,主要包括器质性心脏病、甲亢和肺脏疾病等。针对病因进行治疗,是改善患者预后的关键。
除了药物治疗外,射频消融手术治疗也是治疗急性房颤的有效方法之一。射频消融手术可以消除心房颤动的触发灶,从而恢复正常心律。
心房颤动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随着年龄的增长,其发生率也在不断增加。心房颤动会导致心跳频率过快、过乱,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心房颤动可分为阵发性、持续性、永久性三种类型,其治疗方式也各有不同。针对不同类型的心房颤动,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针对心房颤动患者,除了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外,日常保养也非常重要。患者应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过度劳累,减少心房颤动的发作。
心房颤动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治疗方式多样。了解其病因、治疗方法和日常保养,对于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那是一个平凡的下午,我坐在长沙市的家中,心情却如同被风暴袭击。自从2018年体检发现心房纤颤以来,我的生活被这场无声的战争所困扰。2023年8月的体检结果更是让我如坠深渊,房颤、室性早博、左室肥大、节律不齐、三高,这些字眼如同恶魔的诅咒,紧紧地缠绕在我的心头。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我接触到了线上问诊,那是一个全新的世界,让我能够与远在他乡的医生进行沟通。在京东互联网医院,我找到了一位心血管内科的专家,他耐心地听我讲述病情,为我分析病情,并给出了治疗方案。
医生告诉我,手术是治疗房颤的一种方法,但成功率并不高。他并没有因为我的年轻而轻率地建议手术,而是详细地解释了手术的利弊,并告诉我除了手术,还有药物治疗等手段。在医生的建议下,我调整了药物,开始了新的治疗。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的病情有所改善,虽然房颤并没有完全治愈,但我已经能够正常生活。医生的专业和耐心,让我深感温暖。在这个充满挑战的世界里,他是我坚强的后盾。
现在,我已经习惯了线上问诊这种方式。它不仅方便快捷,更重要的是,我能够随时找到专家,得到他们的专业建议。京东互联网医院,成为了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那天,我带着父亲走进了省人民医院的心血管内科。父亲今年61岁,患有病毒性乙肝多年,最近感觉走楼梯容易喘气,但并没有胸闷胸痛的症状。
1月18日,他在安徽淮南的医院做了CT检查,随后我和他回到武汉过年。在武汉期间,我给他量了体温和做了核酸检测,结果都正常。我还用血氧仪测了他的肺氧量,结果显示在96到98之间,脉搏在92到105之间。
后来,我带他去省人民医院挂了呼吸内科和心血管内科的号,并做了心电图、心脏彩超和血液检查。呼吸内科的医生建议他注意休息,安心过年,没什么问题。而心血管内科的医生则建议他回淮南住院治疗,因为存在血栓的风险,需要抗凝治疗。
今天,他去了淮南的医院门诊,医生给他开了脑心清片,并告诉他先将肝部转氨酶降下,才服此药。我担心他的情况,所以想咨询一下他现在的症状是否需要住院?应该如何治疗?用药方面有什么建议?
医生详细询问了我的父亲的病情,并认真查看了他的检查报告。他告诉我,心电图检查提示有房颤,心脏B超检查显示双房大,肺部有感染等问题。虽然父亲有乙肝,但目前肝功能正常,不存在相互影响的问题。医生建议父亲住院治疗,主要问题是房颤,需要控制心室率并抗凝治疗。
我感到有些担忧,但医生安慰我说,如果父亲复查心电图后不是房颤,可以不住院。他还告诉我,房颤的原因很多,包括冠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等,也有的原因不明。
我感谢医生详细的解答和专业的建议。在医生的指导下,我决定让父亲再去淮南的医院做复查,并注意他的饮食和生活习惯,保持低盐低脂饮食,适当活动,避免烟酒、劳累、熬夜,保持作息规律,保证休息,避免情绪波动,保持乐观心态。
房颤,即心房颤动,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其特点是心房收缩不规则、频率快。长期慢性持续性房颤容易形成血栓,血栓一旦脱落,可能堵塞脑血管,引发中风;堵塞肺血管,则可能导致肺栓塞。
达比加群是一种新型的抗凝药物,可用于房颤的抗凝治疗,但它并不能直接治疗房颤。对于房颤患者来说,抗凝治疗是预防血栓形成、降低中风风险的重要措施。
房颤的治疗方式多样,除了抗凝治疗外,还包括抗心律失常药物、减慢心率的药物等。对于部分房颤患者,还可以选择射频消融治疗。射频消融是一种微创手术,通过射频电流破坏心房内的异常电信号,从而恢复正常心律。
房颤患者需要定期复查,监测心脏功能和抗凝治疗效果。同时,患者还需注意生活方式的调整,如戒烟限酒、保持良好的心态、适当运动等,以降低房颤复发和并发症的风险。
达比加群等新型抗凝药物的使用,为房颤的抗凝治疗带来了新的选择。然而,并非所有房颤患者都适合使用达比加群。对于有风湿性心脏病、心脏瓣膜疾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可能需要使用其他类型的抗凝药物。
总之,房颤是一种复杂的心律失常,需要综合治疗。患者应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方案,并注意日常生活中的保健,以降低疾病风险。
心房纤颤,又称房颤,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其特点为心房快速而不规则地跳动。这种心律失常在老年人中尤为常见,可见于各种心脏病患者,包括器质性心脏病和非器质性心脏病。心房纤颤会导致心房收缩效率降低,进而影响心脏泵血功能,引发多种并发症,如心力衰竭、动脉栓塞等,严重威胁患者健康。
治疗心房纤颤的方法主要包括射频消融手术和药物治疗。射频消融手术通过精确的射频能量破坏心房内的异常电传导路径,从而达到治疗房颤的目的。该手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但存在一定的复发风险。药物治疗主要包括抗凝治疗和控制心室率。抗凝治疗可以预防血栓形成,降低脑卒中等并发症的风险;控制心室率则可以改善患者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常用的抗凝药物包括华法林和新型口服抗凝药,而控制心室率的药物则包括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等。
除了药物治疗和手术,日常的保养也非常重要。心房纤颤患者应戒烟戒酒,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波动,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此外,定期体检和门诊随访也是必不可少的,以便及时发现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
心房纤颤的治疗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方案。在治疗过程中,患者应积极配合医生,遵循医嘱,按时服药,定期复查。同时,患者也要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相信医生,相信自己能够战胜病魔。
心房纤颤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虽然病情严重,但通过合理的治疗和日常保养,患者可以控制病情,改善生活质量。在此,提醒广大患者,关注心房纤颤,关爱心脏健康。
房颤患者的心率控制是治疗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在静息状态下,房颤患者的心率一般应控制在每分钟60至70次,以确保心脏的稳定性和充足的血液供应。在运动状态下,心率不应超过每分钟110次,以防止心脏负担过重。
房颤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其特点是心房搏动频率过高且不规则。正常情况下,心房的搏动频率为每分钟60至100次,而房颤患者的心房搏动频率可达300至600次每分钟。这种不规则的心房搏动会导致心室搏动频率不一,进而引起心悸、气短、乏力等症状。
控制房颤患者的心率主要依靠药物治疗。常用的药物包括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和地高辛等。β受体阻滞剂可以降低心率和心肌耗氧量,减轻心脏负担;钙通道阻滞剂可以降低心率和心肌收缩力,改善心脏功能;地高辛可以增强心肌收缩力,提高心输出量。
除了药物治疗,生活方式的调整也是控制房颤患者心率的重要手段。患者应避免熬夜、饮酒、吸烟等不良生活习惯,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适当进行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等。此外,患者还应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情绪波动过大。
房颤患者应定期进行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检查,以监测心率和心脏功能的变化。如果出现心悸、气短、乏力等症状,应及时就医,避免延误病情。
总之,房颤患者的心率控制是治疗过程中的重要环节。通过药物治疗、生活方式调整和定期检查,可以有效控制房颤患者的心率,改善生活质量。
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心脏病诊疗领域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然而,由于心脏病的复杂性,单一学科的治疗往往难以满足患者的需求。为了更好地为患者提供全方位的诊疗服务,多学科诊疗模式(MDT)应运而生。7月14日,第二届哈特瑞姆心脏病MDT论坛在河北燕达医院成功举办,为心脏病诊疗领域的专家学者提供了一个交流平台。
论坛上,来自北京朝阳医院、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等知名医院的专家就房颤的规范化诊疗进行了深入探讨。他们认为,MDT模式在房颤诊疗中具有重要意义,可以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为患者提供更精准、更有效的治疗方案。
房颤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会导致心房收缩不规律,从而引起心悸、胸闷、气短等症状。严重时,还可能引发脑卒中等并发症。目前,房颤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导管消融、左心耳封堵术等。MDT模式可以将不同学科的专家聚集在一起,针对患者的具体病情,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专家们认为,MDT模式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哈特瑞姆心脏医生集团是国内首家致力于心脏病MDT的医疗机构,目前已与多家知名医院建立了合作关系。哈特瑞姆心脏医生集团创始人刘兴鹏表示,未来将继续推广MDT模式,为更多心脏病患者提供优质的诊疗服务。
此次论坛的召开,标志着我国心脏病诊疗领域MDT模式的进一步推广。相信在MDT模式的推动下,我国心脏病诊疗水平将不断提高,为更多患者带来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