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近年来,急性肠系膜缺血性疾病(AMI),俗称“肠卒中”,已经成为一种严重的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为了规范AMI的诊治,欧洲血管外科协会(ESVS)发布了《肠系膜动静脉疾病诊治临床实践指南》,为AMI的规范诊治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仁济医院血管外科在科主任张岚的带领下,对AMI的诊治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其中,杨硕菲医师总结的AMI腔内治疗经验,被《Thrombosis Research》杂志发表,并被ESVS指南引用6次,标志着仁济医院血管外科在AMI诊治方面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AMI是一种由于血栓形成、栓子阻塞等原因导致的肠系膜动静脉血流障碍,引起肠道急性缺血的疾病。其发病率虽然不高,但死亡率却高达50%。传统治疗方式主要依赖全身抗凝和手术切除坏死肠管,效果并不理想。
仁济医院血管外科通过采用腔内血管治疗、机械性血栓抽吸、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旋切等创新治疗技术,大大提高了AMI的治疗效果。其中,AMI快速反应团队的建立,确保了AMI病人在第一时间获得肠系膜血管的再通,有效恢复了肠道血供。
ESVS指南的发布,为AMI的诊治提供了重要的依据,也为仁济医院血管外科在AMI诊治方面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仁济医院将继续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AMI诊治路径,为更多AMI患者带来福音。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高血压患者常常会伴有心绞痛的症状,这主要是由于冠状动脉硬化和管腔狭窄所引起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是导致心绞痛的主要原因之一,而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和肥胖等因素都会增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
冠状动脉硬化会导致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这些斑块会导致血管腔狭窄,从而影响心脏的血液供应。根据狭窄程度,冠状动脉狭窄可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轻度狭窄通常不需要特殊治疗,而中度和重度狭窄则需要介入治疗。
高血压患者心绞痛的治疗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药物治疗:可以使用硝酸盐、β受体阻滞剂和抗血小板药物等药物来抑制血小板聚集,促进斑块消退,增加心肌供血,防止冠心病和心肌梗死的进一步恶化。
2. 生活方式干预:患者需要控制饮食,多吃蔬菜水果,摄入富含钾、钙和镁的食物,并保持适当的运动。
3. 心理调节:保持乐观的心态,避免情绪波动。
4. 定期复查:定期到医院复查,监测血压、血脂等指标。
除了药物治疗和生活方式干预外,患者还需要关注日常保养。以下是一些日常保养建议:
1. 喝更多的水,吃更多的水果和蔬菜,并且可以摄入大量的可溶性纤维。
2. 吃富含钾、钙和镁的食物,如牛奶、酸奶、芝麻酱、虾皮和绿色蔬菜。
3. 经常工作和休息,以确保充足的睡眠,避免熬夜。
4. 经常锻炼,健康的成年人每周应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体力活动。
5. 注意均衡饮食,多吃各种食物,避免暴饮暴食、高糖、高盐和高脂肪。
6. 停止吸烟和饮酒,避免二手烟。
7. 保持乐观,避免悲伤,控制兴奋和急躁,避免刺激和刺激环境,消除紧张,科学处理日常事务。
短暂性大脑缺血性发作(TIA)是老年人常见的脑部疾病之一,其发病原因复杂,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 微栓塞(20%):微栓子可来源于颅外动脉或心脏,以前者为多。这些由纤维素、血小板、白细胞及胆固醇结晶构成的微栓子循血流进入脑中形成微栓塞,出现局部缺血症状。栓子微小,易破裂,或经酶的作用而分解,或因栓塞远端血管缺血扩张,使栓子向血管末梢移动,致血供恢复,症状消失。动物实验证明,由于血管内血流呈分层流动,故将同一来源的微栓子一次又一次地送入同一脑小动脉,临床出现反复发作相应症状。
2. 血流动力学改变(15%):颈内动脉或椎-基底动脉严重狭窄或闭塞,多由动脉硬化引起。血管弹性差,自身调节能力减弱,平时靠侧支循环尚可维持该处的血液供应,一旦血压降低,脑血流量减少,靠侧支循环供血区即可发生缺血症状。血压回升,侧支循环恢复,症状消失。
3. 血管痉挛(10%):常由于严重高血压病和微栓子对附近小动脉的刺激所致。而严重的动脉硬化时,血管不容易出现痉挛,故有争议。但越来越多的临床和动物实验均证实脑血管可以发生痉挛,例如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管造影、外科手术、脑栓塞时均可发生。
4. 颈部动脉受压(5%):主要出现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椎动脉粥样硬化时,动脉扭曲、狭窄,合并颈椎病时,尤其是突然转头或过伸,即可压迫椎动脉出现TIA。此外,某些先天畸形,如枕大孔附近畸形、寰枢椎半脱位等亦可在头部活动过度时出现脑供血不足症状。
5. 血液成分改变(5%):各种影响血氧、血糖、血脂、血蛋白质的含量,以及血液黏度和凝固性的血液成分改变和血液病理状态,如严重贫血、红细胞增多症、白血病、血小板增多症、异常蛋白质血症、高脂蛋白血症等,均可能成为TIA发作的触发因素。
6. 其他(10%):心功能障碍及各种心律失常、心肌梗死、心肌炎或感染性心内膜炎、心血管手术操作所致空气、脂肪、去沫剂等栓子、心力衰竭导致肺淤血、血栓形成、栓子等,均可导致TIA。
以上几种学说无一能解释所有TIA的发生,不同病例有不同的发病机制,尚不除外病变可能位于脑部微循环系统之中,这一系统虽占脑血管床的80%~90%,但在脑血管造影上却不能显示。
肺动脉硬化,作为一种常见的血管疾病,其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保守治疗和综合治疗。
一、保守治疗
1. 肺动脉硬化可能与年龄有关。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血管壁的弹性会逐渐降低,从而导致肺动脉硬化。这种情况下,患者通常不需要特殊治疗,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即可。
2. 肺动脉硬化可能与不良生活方式有关。如吸烟、饮酒、高脂饮食等。通过改善生活方式,如戒烟限酒、低脂饮食、适量运动等,可以有效缓解肺动脉硬化的症状。
二、综合治疗
1. 手术治疗:对于肺动脉狭窄或肺栓塞引起的肺动脉硬化,手术是首选治疗方法。手术可以扩张肺动脉,缓解病情。
2.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主要包括抗血小板药物、降血脂药物等。抗血小板药物可以预防血栓形成,降血脂药物可以降低血脂水平,减少动脉硬化的风险。
三、日常保养
1. 合理饮食:患者应保持低盐低脂的饮食,多吃蔬菜、水果和豆制品,少吃油腻食物。
2. 适量运动:患者应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制定合理的运动计划,如散步、慢跑、游泳等,以增强体质,降低动脉硬化的风险。
3. 保持良好的心态:情绪波动过大也会影响血管健康,患者应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过度紧张、焦虑。
四、医院与科室
肺动脉硬化的治疗需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患者可以前往心血管内科或肺科就诊,接受专业治疗。
主动脉钙化是老年人常见的一种血管病变,但并非所有老年人都会出现。它可能是由于多种原因导致的,包括主动脉瓣的狭窄、老年退行性变、动脉粥样硬化等。
1. 主动脉瓣狭窄:这是由于瓣膜结构或功能异常导致的瓣膜病,常见原因包括风湿热、先天畸形、瓣膜钙化等。患者往往经历较长的无症状期,一旦出现症状,疾病会迅速发展,需要及时手术治疗。常用药物包括单硝酸异山梨酯、去乙酰毛花苷等。
2. 老年退行性变:这是由于长期慢性劳损、损伤、负重等原因导致的骨关节疾病。常见症状包括关节肿胀、疼痛、畸形等。常用药物包括氯诺昔康、西乐葆等。
3. 动脉粥样硬化:这是中老年人常见的血管疾病,男性多于女性。随着年龄增长,血管中的脂肪和脂质等物质会聚积成斑块,导致血管壁变厚变硬、失去弹性,形成动脉粥样硬化。常用药物包括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
除了药物治疗,患者还应注意日常保养,保持良好的作息规律,戒烟戒酒,避免生冷、辛辣、油腻等刺激性食物。
那天,我像往常一样打开了我的手机,突然收到了一条来自京东互联网医院的消息,通知我有一位医生助理想要了解我的病情。我有些惊讶,但还是礼貌地回复了医生助理,感谢他们的关心。
没过多久,医生助理便开始了我的问诊过程。虽然我们素未谋面,但通过线上沟通,我感觉他非常专业,很快就了解了我的病情。
医生助理告诉我,我已经80岁了,但我的身体状况还算不错。他说,我之前有过脑梗,现在还有斑块形成,但不需要手术,只需要通过药物治疗和生活方式的调整来控制病情。
医生助理推荐我服用瑞舒伐他汀钙片来软化血管,并建议我平时低盐低脂饮食,适当运动。我听着他的建议,心里感到一丝安慰,觉得自己的病情并没有那么可怕。
在沟通的过程中,医生助理始终保持着耐心和细致的态度,让我感到非常温暖。虽然我们只是通过屏幕交流,但我能感受到他的真诚和关心。
最后,医生助理告诉我,我已经用完了所有的沟通机会,这次问诊就到这里结束了。虽然有些不舍,但我还是感谢他为我提供了这么多有用的信息和建议。
这次线上问诊的经历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互联网医疗的便利和高效。在繁忙的生活中,我们只需要一部手机,就能享受到专业的医疗服务,这真是一个美好的时代。
颈动脉斑块脱落,犹如一颗定时炸弹,潜伏在血管中,随时可能引发严重后果。
颈动脉斑块是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一种表现,常见于颈总动脉分叉处。这些斑块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增大,导致血管狭窄,血液流通受阻。
当斑块脱落,随着血流漂移至远端血管时,就可能堵塞血管,引发各种严重后果。例如,堵塞脑部血管可能导致缺血性中风,堵塞心脏血管可能导致心肌梗死,堵塞下肢血管可能导致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颈动脉斑块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药物治疗主要是通过控制血压、血脂等危险因素,减缓斑块的生长速度;手术治疗则包括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和颈动脉支架置入术等。
除了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外,日常保养也非常重要。患者应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戒烟限酒,控制体重,合理饮食,适当运动,以降低颈动脉斑块脱落的风险。
颈动脉斑块患者应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并处理问题。一旦出现头痛、头晕、肢体无力等症状,应立即就医,以免延误病情。
颈椎动脉硬化,又称颈椎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常见的血管疾病,主要发生在颈动脉、基底动脉、大脑中动脉和Willis环等部位。它是由长期吸烟、高血压、糖尿病和高脂血症等多种因素引起的。
长期吸烟会导致血管内皮损伤,加速动脉粥样硬化进程;高血压会使得血管壁承受更大的压力,加速血管老化;糖尿病和高脂血症则会引起血脂升高,沉积在血管壁上,形成粥样硬化斑块。
颈椎动脉硬化早期通常没有明显症状,容易被忽视。但随着病情进展,可能会出现头晕、头痛、恶心、呕吐、肢体麻木、无力等症状,严重者甚至可能导致脑梗塞、脑出血等严重后果。
治疗颈椎动脉硬化,首先要积极控制血压、血糖和血脂。在医生指导下,合理使用降压药、降糖药和降脂药,将各项指标控制在正常范围内。其次,要改善生活方式,戒烟限酒,低盐低脂饮食,加强锻炼,保持心情舒畅。
除了药物治疗和生活干预外,以下方法也有助于缓解颈椎动脉硬化症状:
1. 佩戴颈托或围领,固定颈椎,减少颈动脉受到的刺激。
2. 外用跌打损伤膏药,配合按摩、针灸、艾灸等传统治疗方法。
3. 加强颈部功能锻炼,如颈部伸展、旋转等。
4. 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神经营养类药物,如维生素、微量元素等。
预防颈椎动脉硬化,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健康饮食:低盐低脂、粗细搭配、多吃蔬菜水果。
2. 适量运动: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
3. 戒烟限酒:吸烟和过量饮酒会加重血管损伤。
4. 积极治疗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慢性疾病。
近年来,高血压已经成为我国最为常见的慢性病之一,而其中一种特殊类型的高血压——H型高血压,更是引发了广泛的关注。据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主任委员霍勇在南方国际心血管病学术会议上表示,控制H型高血压可以有效降低我国脑卒中事件发生率,降低幅度高达近3成。
那么,什么是H型高血压呢?H型高血压是指伴有血同型半胱氨酸(Hcy)升高的高血压。Hcy是一种甲硫氨酸的中间代谢产物,对血管内皮细胞产生毒性作用,能刺激动脉平滑肌细胞过度增长,干扰血管平滑肌的正常功能,促进平滑肌老化、组织纤维化及变硬,致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心脑血管疾病剧增。据统计,H型高血压占高血压人群的6、7成。
由于H型高血压与心脑血管疾病密切相关,因此控制H型高血压对于降低脑卒中事件发生率具有重要意义。霍勇指出,控制H型高血压可以使中国人群脑卒中事件降低约25%-30%。目前,我国高血压患病人数已达3.3亿,控制H型高血压的任务十分艰巨。
那么,如何控制H型高血压呢?首先,要积极控制血压,将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内。其次,要关注Hcy水平,将Hcy水平控制在正常范围内。此外,还要调整生活方式,戒烟限酒,控制体重,增加运动,保持良好的心态等。
除了控制血压和Hcy水平外,单片复方制剂也是改善H型高血压患者依从性,提升血压达标率的有力武器。单片复方制剂是将不同作用机制的降压药组合在一起,患者只需服用一片药物即可达到联合治疗的效果,方便快捷。
总之,控制H型高血压对于降低我国脑卒中事件发生率具有重要意义。我们要积极行动起来,关注H型高血压,做好预防和治疗工作。
主动脉硬化,这一常见的血管病变,正悄悄影响着许多人的健康。它发生在主动脉,即人体最大的血管,由于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导致血管壁逐渐变厚、变硬,影响血液的正常流动。
研究表明,年龄、代谢异常、不良生活习惯、肥胖、社会心理因素、遗传因素等都可能是导致主动脉硬化的危险因素。其中,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慢性疾病更是加重了这一病症的进展。
主动脉硬化往往没有明显的症状,容易被忽视。然而,严重的病变可能导致主动脉瘤,出现胸痛、气短、吞咽困难、咯血等症状,严重威胁生命安全。
为了预防和治疗主动脉硬化,除了药物治疗外,生活方式的干预同样重要。戒烟限酒、控制体重、合理膳食、适当运动等都是有效的措施。例如,通过调整饮食结构,减少油脂摄入,增加蔬菜和水果的摄入,有助于降低血脂水平,改善血管健康。
此外,定期体检也是发现早期主动脉硬化的关键。一旦确诊,患者应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方案,包括药物治疗和生活方式的调整,以降低并发症的风险。
在治疗方面,医生可能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开具降脂药物、抗血小板药物等,以降低血脂水平、改善血液流动性。同时,患者应定期复查,监测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总之,了解主动脉硬化、关注自身健康、积极预防和治疗,才能有效降低这一病症对生活的负面影响。
近年来,关于高血脂的饮食误区一直备受关注。许多人认为,为了控制血脂,应该尽量避免食用肥肉,而选择瘦肉作为替代品。然而,最新的研究表明,这种观念可能存在偏差。事实上,过多摄入瘦肉也可能对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瘦肉中的脂肪含量。虽然瘦肉的脂肪含量普遍低于肥肉,但并不意味着瘦肉就一定是低脂肪的。以100克重量为例,兔肉的脂肪含量仅为0.4克,而瘦猪肉却高达28.8克。因此,过多食用瘦肉,同样可能导致血脂升高,引发心血管疾病。
此外,瘦肉在烹制过程中,还会产生一种名为杂环胺的致癌物质。动物实验表明,杂环胺会损害基因,导致DNA发生诱变。而瘦肉中的杂环胺能够被大肠直接吸收进入血液中,从而增加肠癌的风险。
瘦肉中的蛋氨酸含量也较高。蛋氨酸是人体必需的一种氨基酸,但在热理化处理过程中,蛋氨酸会产生一种名为同型半胱氨酸的有机物。同型半胱氨酸会直接损害动脉血管壁内的内皮细胞,促使血液中的胆固醇和甘油三酯等脂质沉积并渗入动脉血管壁内,形成动脉粥样斑块,从而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
相比之下,大豆及其制品则具有降低血脂、预防心血管疾病的作用。大豆中含有一种名为异黄酮类的抗癌活性物质,对乳腺癌和大肠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因此,建议人们适当减少瘦肉摄入,增加大豆及其制品的摄入,以维护身体健康。
总之,高血脂患者不宜过多食用瘦肉。在饮食方面,应遵循均衡饮食的原则,适量摄入各种食物,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才能有效控制血脂,预防心血管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