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6类人群小心疲劳引发猝死

6类人群小心疲劳引发猝死
发表人:生命之光传递者

近年来,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猝死事件频发,引发社会广泛关注。据统计,南京市第一医院急诊抢救室今年以来猝死病例数量激增,尤其在年底天气骤冷的时节,疲劳猝死成为高发疾病。本文将为您揭秘疲劳猝死背后的原因,并针对高危人群提出预防建议。

疲劳猝死为何年底多发?主要与以下因素有关:

1. 天气骤冷:寒冷天气会导致血管收缩,增加心脏负担,诱发心梗等疾病。

2. 工作压力:年底工作繁忙,人们容易出现过度劳累、精神紧张等情况,增加猝死风险。

3. 生活习惯:熬夜、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习惯会损害心脏健康,增加猝死风险。

以下六类人群尤其要小心疲劳引发猝死:

1. 冠心病患者:冠心病是猝死的主要危险因素,患者需定期检查,控制好病情。

2. “三高”患者:高血压、高血脂和糖尿病患者,需积极治疗,控制好血压、血脂和血糖。

3. 吸烟者:吸烟会损害心脏健康,增加猝死风险,戒烟是预防猝死的有效措施。

4. 不良饮食习惯者:过多摄入高脂肪、高蛋白食物会导致肥胖、高血脂等疾病,增加猝死风险。

5. 不良生活方式者:缺乏锻炼、过度劳累等不良生活方式会损害心脏健康,增加猝死风险。

6. 工作、精神压力过大者:长期精神紧张、焦虑会增加猝死风险。

如何降低疲劳猝死的几率?以下建议可供参考:

1.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熬夜、吸烟、饮酒等不良习惯。

2. 注意劳逸结合,适当休息,避免过度劳累。

3. 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并治疗疾病。

4. 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过度紧张和焦虑。

5. 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猝死疾病介绍:
猝死,是指外观健康的人突然发生非暴力的死亡,即猝然死亡。引发猝死的原因,主要是心脏骤停,也就是各种心脏病导致的猝死,又称之为心源性猝死;其次还有近2成的非心源性猝死与肺、脑的急性病变有关,比如肺栓塞、急性中毒、触电等。猝死的治疗,主要是进行紧急的心肺复苏,以恢复心跳和呼吸,挽救生命。大部分猝死患者难以救回。
推荐问诊记录
猝死地区推荐专家
推荐科普文章
  • 近年来,游泳猝死的报道屡见不鲜,而这些意外事件往往发生在40岁左右的中年人身上。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些原本健康的年轻人突然离世呢?

    解放军总医院心内科主任盖鲁粤指出,中年男性往往因为工作繁忙,生活节奏快,容易忽视身体发出的警示信号。而其中,隐匿性冠心病就是导致游泳猝死的一个重要原因。

    据统计,40~50岁人群中,约30%的人存在不同程度的冠状动脉硬化,但大多隐匿性,常规体检难以发现。这种情况下,患者可能伴有胸闷、胸痛等症状,但心电图却显示心肌缺血。一旦遇到剧烈运动等诱因,斑块脱落引发心梗的风险极高。

    游泳作为一种强度较大的运动,对心脏的要求较高。水中运动无法感受汗液排放和热量散失,容易导致体力消耗过大。因此,游泳时出现胸闷、心绞痛、冒冷汗、头晕等症状时,应立即停止游泳,并寻求专业救治。

    著名健身专家赵之心表示,运动虽然有益健康,但过度运动也会增加风险。他建议,中年男性应加强锻炼,提高身体素质,避免过度劳累。同时,洪昭光教授也强调,步行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有氧运动,适合大多数人。

    然而,游泳场馆的医疗急救保障却令人担忧。北京健身讲师团讲师陈志刚指出,救生员救助突发心脏病患者的时间可能过长,导致错过最佳抢救时机。

  • 近日,一则关于著名游戏制作公司金山西山居北京运营中心一名25岁IT人员上班时间猝死的消息,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这起悲剧再次敲响了年轻群体健康问题的警钟。

    据金山软件官方微博通报,该员工于9月4日上午不幸离世。公司已第一时间向其家人通报了情况,并积极配合警方调查事件原因。目前,警方调查仍在进行中。

    近年来,随着工作压力的增大,年轻人因工作劳累导致猝死的事件屡见不鲜。这起悲剧再次引发了网友对“透支生命”的讨论。那么,如何预防猝死,保障自身健康呢?

    一、了解猝死的原因

    猝死是指因自然疾病而突然死亡,通常在发病后1小时内死亡。常见的猝死原因包括冠心病、心肌炎、高血压、糖尿病等。

    二、预防猝死的措施

    1. 健康饮食:保持饮食均衡,多吃蔬菜水果,少吃油腻食物。

    2. 适量运动: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

    3. 保持良好心态:学会调整情绪,避免过度紧张和焦虑。

    4. 定期体检:及时发现并治疗慢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

    5. 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熬夜。

    三、提高猝死急救意识

    掌握基本的急救技能,如心肺复苏、人工呼吸等,关键时刻可以挽救生命。

    这起悲剧再次提醒我们,健康的重要性不容忽视。让我们共同努力,关注自身健康,远离猝死风险。

  • 薯类食品,如紫薯、山药、马铃薯等,因其低脂肪、低热量、高膳食纤维的特点,在夏季饮食中备受推崇。这些薯类食品不仅有利于肠道蠕动,还能提供丰富的营养,对身体健康大有裨益。

    紫薯富含铁、硒元素和花青素,具有抗氧化、抗疲劳、补血、护血管、抗过敏等作用。紫薯中的花青素还能增强血管弹性,改善循环系统,抑制炎症和过敏,改善关节的柔韧性。

    山药,又称蓣薯,含有薯蓣皂,被称为是天然的DHEA,能促进内分泌荷尔蒙的合成作用,促进皮肤表皮细胞的新陈代谢,提升肌肤的保湿功能,并对改善体质也有一定的帮助作用。

    马铃薯富含维生素C,发热量高,能改善精神状态,预防情绪中暑。马铃薯中的矿物质和营养元素能作用于人体,帮助人们缓解夏季常见的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

    此外,薯类食品还能帮助预防心脑血管疾病。薯类食品中的膳食纤维能降低胆固醇,预防心血管疾病;而薯类食品中的抗氧化物质则能清除自由基,预防氧化应激,保护心血管健康。

    因此,在夏季,我们可以通过增加薯类食品的摄入,来增强身体健康,预防疾病。建议每周至少食用5次薯类食品,每次50-100克。

  • 四年一度的世界杯狂欢即将拉开序幕,无数球迷沉浸在彻夜无眠的狂欢中。然而,长时间熬夜看球赛对身体造成严重损害,甚至可能引发猝死。

    熬夜看球赛可能导致多种健康问题。首先,熬夜会打乱生物钟,导致内分泌失调,影响睡眠质量。其次,熬夜看球赛时,人体会消耗大量能量,容易导致体力透支,免疫力下降。此外,熬夜看球赛时,情绪波动较大,容易引发高血压、心脏病等疾病。

    对于球迷来说,预防熬夜看球赛引发的健康问题至关重要。以下是一些建议:

    1. 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尽量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

    2. 看球赛时,适当休息,避免长时间连续观看。

    3. 看球赛时,注意饮食,避免摄入过多高热量、高脂肪的食物。

    4. 保持情绪稳定,避免过度激动。

    5. 如有身体不适,及时就医。

    此外,以下是一些针对熬夜看球赛的健康小贴士:

    1. 看球赛时,适当补充水分,避免脱水。

    2. 看球赛时,适当活动身体,避免久坐。

    3. 看球赛时,保持良好的坐姿,避免颈肩疼痛。

    4. 看球赛时,适当饮用茶水或咖啡,避免过度摄入咖啡因。

    5. 看球赛结束后,适当放松身心,避免过度劳累。

  •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肥胖问题日益突出,由此引发的各种健康问题也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其中,一种名为‘肥胖型无意识瞌睡症’的疾病,因其严重的危害性而备受关注。

    ‘肥胖型无意识瞌睡症’并非民间说法,而是指肥胖者由于呼吸道狭窄,导致睡眠过程中呼吸暂停,进而引发的一系列症状。这种疾病不仅会导致白天嗜睡,注意力不集中,甚至可能引发交通事故,严重危害患者及他人的生命安全。

    那么,肥胖型无意识瞌睡症究竟是怎么回事?如何预防和治疗呢?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

    肥胖型无意识瞌睡症的病因

    肥胖型无意识瞌睡症的病因主要包括:

    • 肥胖:肥胖者呼吸道狭窄,容易导致睡眠呼吸暂停。
    • 上呼吸道解剖结构异常:如鼻中隔偏曲、扁桃体肥大等。
    • 慢性炎症:如鼻炎、鼻窦炎等。
    • 其他因素:如吸烟、饮酒、服用安眠药等。

    肥胖型无意识瞌睡症的症状

    肥胖型无意识瞌睡症的主要症状包括:

    • 白天嗜睡: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反应迟钝、记忆力下降等。
    • 夜间睡眠呼吸暂停:表现为打鼾、憋气、夜间觉醒等。
    • 白天情绪波动:表现为易怒、焦虑、抑郁等。
    • 心血管系统疾病:如高血压、心肌梗塞、脑梗塞等。

    肥胖型无意识瞌睡症的治疗方法

    肥胖型无意识瞌睡症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

    • 减肥:减轻体重,改善呼吸道狭窄情况。
    • 改善睡眠姿势:采取侧卧位睡眠,避免仰卧位。
    • 戒烟限酒:避免吸烟、饮酒等不良习惯。
    • 药物治疗:如使用呼吸机、抗过敏药物等。
    • 手术治疗:如鼻中隔矫正术、扁桃体切除术等。

    总之,肥胖型无意识瞌睡症是一种严重的疾病,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通过合理的饮食、运动和生活方式的调整,可以有效预防和治疗肥胖型无意识瞌睡症,保护我们的健康。

  •   在医疗行业,27岁本应是职业生涯的起点,然而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放疗中心的俞萧开医生,却在2月25日因突发主动脉夹层离世,年仅27岁。

      主动脉夹层是一种常见的血管疾病,它指的是主动脉壁内部出现撕裂,形成两层或以上的夹层结构。这种疾病发病突然,进展迅速,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

      俞萧开医生在生前是一位优秀的医生,他不仅在学术上有着很高的造诣,还积极参与医院各项工作,深受同事和患者的爱戴。然而,由于工作繁忙,他忽视了自身的身体状况,最终导致悲剧的发生。

      主动脉夹层的早期症状并不明显,容易被忽视。常见的症状包括胸痛、背痛、腹部疼痛等,严重时还可能出现呼吸困难、晕厥等症状。因此,对于有高血压、动脉硬化等基础疾病的人群,一旦出现上述症状,应及时就医。

      目前,主动脉夹层的主要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介入治疗。药物治疗主要用于缓解症状,手术治疗和介入治疗则是治疗主动脉夹层的有效手段。

      为了避免类似悲剧的发生,我们建议广大医生和医务工作者,在忙碌工作的同时,也要关注自身的身体健康,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并治疗疾病。

      同时,我们也要加强对主动脉夹层的科普宣传,提高公众对该疾病的认识,以便及时发现并治疗。

  • 2024年9月4日晚上,徐汇区的李先生带着71岁的父亲来到京东互联网医院进行线上问诊。父亲最近数次晕厥,医院检查显示心脏有问题,需要动手术。李先生担心父亲的年龄和手术风险,决定先在线上咨询专业医生。

    医生详细询问了李先生父亲的病情和身体状况,告诉他主动脉瓣功能障碍是晕厥的主要原因,并且存在猝死的风险,建议进行瓣膜置换手术。李先生担心手术的危险性,医生解释说手术的风险与年龄关系不大,主要看身体状况,71岁是手术的常规年龄。李先生放心了,决定联系住院或门诊安排手术。

    这次线上问诊让李先生体验到了互联网医院的便利和专业性。他感谢医生的耐心解答和建议,认为线上问诊为他节省了大量时间和精力,避免了繁琐的挂号和排队过程。李先生表示今后如果有其他健康问题,会优先选择京东互联网医院进行线上咨询。

  • 随着气温逐渐下降,高血压患者数量也呈现出上升趋势。许多人不禁会问,为何一天中血压测量结果会有波动?这种波动是正常现象吗?

    事实上,血压的波动是人体生理活动的正常表现。正常人的血压在一天中呈现出‘双峰双谷’的规律,即早晨起床后血压升高,午后血压下降,傍晚再次升高,凌晨达到最低点。这种血压节律有助于保护心脏、大脑和肾脏等重要器官。

    然而,当血压昼夜节律消失时,则可能预示着心脑血管疾病和猝死的风险增加。研究表明,高血压患者中,58%的人血压昼夜节律消失;而高血压合并脑梗塞的患者中,有84%的人血压昼夜节律消失。

    清晨血压升高尤其危险。研究表明,早晨6时至12时,心血管疾病发作的风险高出40%,心脏性猝死发生的危险度高出29%,中风发生的危险度高出49%。因此,高血压患者应特别注意清晨血压的监测。

    以下是一些建议,帮助高血压患者平稳度过换季:

    1. 养成定期监测血压的习惯,尤其是清晨血压。

    2. 注意保暖,避免寒冷刺激。

    3. 限盐、适量运动,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4. 及时就医,根据医生建议调整治疗方案。

    5. 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情绪波动。

  • 在现代社会,竞争激烈,工作压力大已成为普遍现象。不少白领阶层因高压工作而猝死的新闻屡见不鲜,这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

    广东省人民医院省心研所心内科钱卫民主任医师指出,近年来,因工作压力大、情绪紧张而患病的人群比例逐年上升。这些人群普遍存在以下不良生活方式:暴饮暴食、吸烟酗酒、缺乏运动、长期睡眠不足、情绪不佳等,这些因素都可能导致心脏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女性并非心血管疾病的偏好人群,因为绝经前的女性可受到雌激素的保护。然而,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年轻职业女性因工作压力导致心脏问题。一些女性因过度劳累而出现心跳过快、血管收缩等问题,甚至出现冠状动脉痉挛,导致血运不畅,引发严重后果。

    钱卫民主任医师指出,压力对心脏健康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 五十岁以上人群:

    长期处于紧张状态会导致交感神经兴奋度升高,心率加快,外周血管收缩,血压升高,损害血管和心脏。同时,心率加快还会增加心律失常的发生机会。此外,长期处于紧张兴奋状态还会导致茶酚胺分泌增多,心肌细胞长时间处于兴奋状态,最终导致心脏病。

    2. 五十岁以下人群:

    五十岁以下的人群则表现为胸闷、心慌、胸痛、全身出汗、肌肉紧张等类似心脏病的反应。这些症状可能与精神压力有关,如焦虑、抑郁、躁狂、惊恐等。这些精神疾病会引发心脏问题,如室性早搏、心律失常等。

    钱卫民主任医师提醒,要预防心脏病,首先要学会缓解压力,保持良好的心态。其次,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如合理饮食、适量运动、保证充足睡眠、戒烟限酒等。此外,还要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并治疗心脏问题。

  • 随着夏季的到来,高温天气对老年人来说尤其危险,尤其是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老人更容易发生中暑,甚至导致猝死。

    中暑是由于高温环境下,人体体温调节中枢功能障碍,导致体内水电解质紊乱,引起的一系列症状。对于老年人来说,由于身体机能下降,对高温的耐受性较差,更容易发生中暑。

    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老人,如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等,由于血管弹性差,对温度变化的调节能力较弱,更容易发生中暑。当气温升高时,血管扩张,血压升高,容易诱发心脑血管疾病发作,甚至导致猝死。

    预防中暑,老年人应采取以下措施:

    1. 适当增加饮水量,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

    2. 避免在高温时段进行户外活动,尽量待在室内阴凉处。

    3. 保持室内通风,适当使用空调降温。

    4. 注意饮食清淡,避免过油腻、过咸的食物。

    5. 定期进行体检,及时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

    6. 出现中暑症状时,应及时就医。

药品使用说明

快速问医生

立即扫码咨询
网站地图

营业执照 Investor Relations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561155 消费者维权热线:4006067733

医疗监督热线:950619(京东),0951-12320(宁夏),0951-12345(银川)

Copyright © 2022 jd.com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88号 京ICP备11041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