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郭晓蕙:糖尿病教育要关注心理层面和行为改变

郭晓蕙:糖尿病教育要关注心理层面和行为改变
发表人:医疗科普小站

糖尿病作为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给患者的生活带来了诸多困扰。郭晓蕙教授指出,良好的糖尿病教育对于患者的治疗和康复至关重要。糖尿病教育不仅包括对疾病知识的普及,更要关注患者的心理层面和行为改变。

糖尿病教育的核心目标是通过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识,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治疗观念,从而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提高自我管理能力。

首先,糖尿病教育需要关注患者的心理层面。由于糖尿病是一种终身性疾病,患者常常会产生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因此,教育过程中要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通过心理疏导、心理支持等方式帮助他们建立积极乐观的心态。

其次,糖尿病教育要关注患者的行为改变。郭晓蕙教授指出,良好的糖尿病教育应包括以下内容:

1. 饮食管理:指导患者制定合理的饮食计划,控制血糖、血脂等指标。

2. 运动指导:鼓励患者进行规律的运动,提高身体素质,降低并发症风险。

3. 药物治疗:讲解糖尿病药物的用法、用量和注意事项,提高患者对治疗的依从性。

4. 自我监测:指导患者进行血糖、血压等指标的监测,及时发现病情变化。

5. 并发症预防:普及糖尿病并发症的相关知识,提高患者的预防意识。

通过糖尿病教育,患者可以更好地了解疾病,掌握自我管理的方法,从而提高生活质量。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糖尿病疾病介绍:
糖尿病是一种由多种原因引起的以高血糖为特点的代谢性疾病。正常情况下,胰腺释放胰岛素,帮助身体储存和利用食物中的糖和脂肪。当胰腺分泌胰岛素减少,或身体对胰岛素反应敏感性降低时,就会导致糖尿病。
推荐问诊记录
推荐科普文章
  •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除了血糖控制困难外,还会引发多种并发症,其中糖尿病足就是一种常见的并发症。糖尿病足不仅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还可能导致截肢甚至危及生命。那么,糖尿病足究竟是由什么引起的呢?本文将为您揭开糖尿病足的神秘面纱。

    一、糖尿病足的病因

    1. 神经病变:糖尿病患者的神经末梢容易受到损害,导致足部感觉减退,使得患者在受伤后难以察觉,从而加重病情。

    2. 血管病变:糖尿病患者的血管容易受到损害,导致血液供应不足,使得足部组织得不到足够的营养,容易发生溃疡和坏疽。

    3. 细菌感染:由于足部皮肤破损,细菌容易侵入,引发感染,加重病情。

    二、糖尿病足的症状

    1. 足部疼痛、麻木或刺痛感

    2. 足部皮肤颜色改变、溃疡、坏疽

    3. 足部感染、脓肿

    三、糖尿病足的治疗

    1. 严格控制血糖:血糖控制是治疗糖尿病足的关键。

    2. 抗生素治疗:针对细菌感染,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

    3. 切除坏死组织:对于严重感染和坏疽,需要切除坏死组织。

    4. 伤口护理:保持伤口清洁、干燥,促进伤口愈合。

    四、糖尿病足的预防

    1. 严格控制血糖,预防并发症。

    2. 定期检查足部,发现异常及时就医。

    3. 保持足部清洁、干燥,避免受伤。

    4. 穿合脚的鞋袜,避免挤压和摩擦。

  • 青年人中的成年发病型糖尿病鉴别

    成年发病型糖尿病(MODY)是一种相对较少见的遗传性糖尿病类型,主要发生在年轻人中。由于MODY的临床表现与2型糖尿病相似,因此鉴别诊断至关重要。

    非葡萄糖尿

    非葡萄糖尿是指尿液中含有葡萄糖,但血糖水平正常。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非葡萄糖尿类型:

    1. 乳糖尿

    乳糖尿常见于哺乳期妇女、孕妇及婴幼儿。这是由于乳糖代谢异常导致乳糖在尿液中积累。

    2. 果糖及戊糖尿

    果糖及戊糖尿是一种罕见的先天性代谢疾病,常见于进食大量水果后。这种疾病需要通过特定的生化及发酵试验进行诊断。

    非糖尿病性葡萄糖尿

    非糖尿病性葡萄糖尿是指尿液中含有葡萄糖,但血糖水平正常。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非糖尿病性葡萄糖尿类型:

    1. 饥饿性糖尿

    饥饿性糖尿常见于长时间饥饿后进食大量糖类食物。这是由于胰岛素分泌一时不能适应,导致血糖升高。

    2. 食后糖尿

    食后糖尿常见于进食大量糖类食物后,或因吸收太快,导致血糖浓度升高暂时超过肾糖阈。

    3. 肾性糖尿

    肾性糖尿是由于肾小管再吸收糖的能力减低,导致血糖虽正常而有糖尿。常见于妊娠妇女、肾炎、肾病等。

    4. 神经性糖尿

    神经性糖尿常见于脑溢血、脑瘤、颅内骨折、窒息、麻醉时。这是由于神经功能障碍导致血糖升高。

    继发性糖尿病

    继发性糖尿病是指由其他疾病或药物引起的糖尿病。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继发性糖尿病类型:

    1. 胰腺炎、癌、胰大部切除等引起的糖尿病

    这些疾病会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胰岛素抵抗,从而引发糖尿病。

    2. 血色病

    血色病是一种遗传性疾病,会导致铁在体内积累。血色病病员常伴有糖尿病和铁代谢紊乱。

    3. 应激性高血糖或妊娠糖尿病

    应激性高血糖或妊娠糖尿病是指由于应激或妊娠引起的血糖升高。这些情况通常在应激消失后2周或分娩后恢复正常。

    总之,青年人中的成年发病型糖尿病鉴别需要综合考虑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病史等多种因素。正确的诊断有助于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 生活中,许多人为了降低中药汤剂的苦味,往往会添加一些糖分,然而这种做法却会影响药效。中医认为,中药的不同性味具有不同的功效,如苦味药具有燥湿、泻火的作用,而甘味药则具有补益、止痛的功效。若在服用汤药时添加糖分,则会改变药液原有的药性,影响治疗效果。

    那么,如何减轻中药汤剂的苦味呢?以下是一些实用的小妙招:

    1. 控制温度:将药液冷却至20-36摄氏度之间,这样既容易快速服用,又感觉不太苦。因为正常人口腔内的温度为36.2-37.2摄氏度,当汤药温度与舌的温度相近时,味觉神经的感觉最灵敏,此时喝汤药感觉味道最苦。而汤药温度高于38摄氏度则可能会烫伤口腔黏膜,因此20-36摄氏度之间是最好的选择。

    2. 掌握位置:舌头上感受苦味的味蕾集中在舌根,因此喝药时应尽量避免舌根过多地接触药液;服用较苦的药丸时,也应将药放在舌尖,然后用温开水迅速送服。

    3. 喝药速度:喝药的速度越快,受苦味的影响越小。喝汤药时最好使用吞饮法,饮满一口后快速吞下;也可用汤匙直接将药液送至舌根而顺势咽下。

    4. 凉水漱口:喝药后立刻用凉水漱口,然后喝适量温开水,这样既有利于胃肠道对药物的吸收,又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药液的苦味。必要时可嚼一块口香糖,及时去除口腔中的异味。

    5. 适当添加调味品:在一些补益类汤药中加入大枣或甘草可减轻汤液苦味,还可以增强补益作用。但是在有海藻、大戟、芫花的方子中不宜加甘草。在晾凉的药汤中加一勺蜂蜜也可以减轻苦味,但是腹泻和糖尿病患者不适合。如果服汤药时出现了恶心、呕吐现象,可在喝汤药前喝少量生姜汁或嚼服2-3片生姜片。此外,在服药前不吃糖和其他甜味食品也很重要。

  • 糖尿病作为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对患者的身心健康都造成了很大影响。然而,许多糖尿病患者却容易陷入以下8大心理误区,不仅影响了治疗效果,还可能对病情造成更加严重的后果。

    误区之一:忽视早期症状。许多糖尿病患者早期症状轻微甚至没有明显症状,导致他们忽视病情,延误治疗。事实上,糖尿病早期症状包括多饮、多尿、体重减轻、视力模糊等,应及时就医。

    误区之二:过度焦虑。由于糖尿病难以根治,患者容易产生焦虑、恐惧等负面情绪,担心病情恶化、并发症发生等。然而,焦虑并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影响治疗效果。

    误区之三:消极对待。部分患者对糖尿病治疗持消极态度,认为病情无法控制,导致治疗依从性差。事实上,通过合理的饮食、运动、药物治疗等手段,可以有效控制糖尿病病情。

    误区之四:过度依赖药物。有些患者认为药物可以解决一切问题,过度依赖药物,忽视饮食、运动等其他治疗手段。这种做法不仅不利于病情控制,还可能导致药物副作用。

    误区之五:忽视并发症。糖尿病并发症严重威胁患者健康,但许多患者却忽视并发症的预防和治疗。定期检查、控制血糖、血压等指标,可以有效预防并发症。

    误区之六:饮食不当。部分患者认为糖尿病就是“不能吃”,导致饮食过于单一,营养不均衡。事实上,糖尿病患者应该遵循“适量、均衡、多样化”的饮食原则。

    误区之七:缺乏运动。运动有助于控制血糖、减轻体重、改善心血管功能等。糖尿病患者应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

    误区之八:忽视心理治疗。糖尿病治疗需要患者积极配合,而心理治疗可以帮助患者调整心态,提高治疗依从性。

    总之,糖尿病患者应树立正确的治疗观念,积极面对疾病,才能更好地控制病情,提高生活质量。

  •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血糖的监测对于糖尿病患者的治疗和管理至关重要。那么,糖尿病患者多久测一次血糖呢?这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决定。

    一般来说,如果患者的血糖控制良好,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都能保持在较为稳定的水平,例如空腹血糖在7.5mmol/L左右,餐后两小时血糖在8.5mmol/L左右,那么可以适当减少血糖检测的频率。例如,空腹血糖或餐后血糖可以每两周检测一次,或者每三个月检测一次。

    然而,如果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不佳,血糖值偏高,例如空腹血糖在10mmol/L左右,餐后两小时血糖在11mmol/L或12mmol/L以上,或者患者存在病毒感染、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肺部感染和糖尿病家族史等情况,那么需要更加频繁地检测血糖。在严重感染的情况下,可能需要每天检测5-7次。

    糖尿病患者多久测一次血糖,主要取决于血糖是否达标和稳定。血糖控制得越好,检测频率可以适当降低。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血糖的监测是治疗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只有通过监测血糖的变化,医生才能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治疗方案。

    此外,血糖偏高或正常时,很多患者可能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只有通过血糖检测,才能了解血糖的波动和升高的程度。例如,患者的血糖值是10mmol/L还是18mmol/L,只有通过检测才能确定。因此,患有糖尿病的患者需要定期监测血糖水平,明确药物的效果,并根据检测结果调整用药。

    除了血糖监测外,糖尿病患者还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生活方式调整: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适量运动,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避免过度劳累。

    2. 药物治疗:根据医生的建议,按时按量服用降糖药物。

    3. 定期检查:除了血糖监测外,还需要定期进行眼底检查、肾功能检查、血脂检查等,以了解病情的变化。

    4. 心理支持: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必要时寻求心理支持。

  •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对患者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产生重大影响。为了有效控制病情,糖尿病患者需要定期进行病情监测,包括血糖监测和并发症监测。

    血糖监测是糖尿病管理的重要环节。在初始调整阶段,患者需要每周至少3到5天测量空腹血糖和三餐后两小时的血糖。对于血糖控制稳定的患者,每周测量至少一天的空腹血糖和三餐后两小时的血糖,每三个月检测一次糖化血红蛋白。此外,睡前和清晨的血糖监测也是必不可少的。

    并发症监测同样重要。糖尿病并发症包括高血压、心脏病、肾病、视网膜病变等,对患者的健康构成严重威胁。因此,糖尿病患者需要进行血压监测、心电图监测、血脂检测、肝肾功能检测、尿常规检测、尿微量白蛋白尿检测、腹部彩超检查、胸片检查、眼底检查、下肢血管彩超检查等,以便及时发现并控制并发症。

    饮食疗法是糖尿病治疗的基本方法。患者需要合理安排饮食,注意蛋白质、脂肪和其他营养素的摄入比例,严格控制糖分摄入。此外,患者还可以通过运动疗法、药物治疗等方式控制血糖水平,降低并发症风险。

    在饮食治疗过程中,患者可以选择低糖、低脂、高纤维的食物,如蔬菜、水果、全谷物等。同时,患者还需要避免摄入高糖、高脂、高盐的食物,如甜点、油炸食品、腌制食品等。在药物治疗方面,患者可以选择磺脲类药物、格列齐特等药物,但需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

    运动疗法对糖尿病患者来说至关重要。运动可以改善胰岛素敏感性,降低血糖水平,增强心肺功能,提高生活质量。患者可以选择散步、慢跑、游泳等有氧运动,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的运动。

    总之,糖尿病患者的病情监测、饮食疗法、运动疗法和药物治疗等方面都需要引起重视,以有效控制病情,降低并发症风险,提高生活质量。

  • 内脏脂肪过多,已成为现代生活中一种常见的健康问题。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内脏脂肪过多不仅会导致体型臃肿,更会引发多种慢性疾病,如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甚至被称为“病态肥胖”。

    那么,什么是内脏脂肪?它为何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如此严重的影响呢?据最新研究,内脏脂肪原本是人体的一种保护机制。在生命早期,为了抵御感染和疾病,人体会将脂肪储存在内脏周围,形成一层保护膜。然而,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和饮食习惯的影响,内脏脂肪越来越多,超出了人体的正常范围,从而引发了一系列健康问题。

    首先,内脏脂肪过多会导致2型糖尿病。内脏脂肪会释放一种叫做“脂肪因子”的物质,这种物质会干扰胰岛素的正常功能,导致血糖升高,最终引发糖尿病。其次,内脏脂肪过多还会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内脏脂肪会释放一些有害物质,如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酯等,这些物质会损伤血管壁,导致动脉粥样硬化,从而引发心脏病和中风。

    那么,如何预防和控制内脏脂肪过多呢?首先,要改变不良的饮食习惯,减少高热量、高脂肪、高糖食物的摄入,增加蔬菜、水果、粗粮等富含纤维的食物摄入。其次,要加强体育锻炼,如慢跑、游泳、瑜伽等,增加能量消耗,促进脂肪燃烧。此外,还要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过度压力和焦虑。

    总之,内脏脂肪过多是现代生活中一种常见的健康问题,我们要引起重视,采取积极措施预防和控制内脏脂肪过多,维护身体健康。

  • 口干、口渴、眼干是生活中常见的症状,很多人可能对此不以为意,但实际上,这些症状可能是身体发出的警示信号。那么,经常出现这些症状的原因是什么呢?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什么是津液。津液是人体内重要的物质基础,它具有滋润、濡养的作用。当人体津液不足时,就会出现口干、口渴、眼干等症状。

    导致津液不足的原因有很多,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原因:

    1. 糖尿病: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升高,刺激口渴中枢,导致口渴、多饮。同时,高血糖还会导致尿量增多,进一步加重脱水症状。

    2. 尿崩症:尿崩症是一种内分泌疾病,患者体内缺乏抗利尿激素,导致水分从肾脏排出过多,引起口渴、多饮、多尿等症状。

    3. 脾胃虚弱:脾胃是人体消化吸收的主要器官,脾胃虚弱会导致津液生成不足,从而出现口干、口渴、眼干等症状。

    4. 肾脏疾病:肾脏是人体代谢废物的重要器官,肾脏疾病会导致体内水分失衡,引起口渴、多尿等症状。

    5. 生活习惯:长时间处于干燥环境、缺乏水分摄入、过度劳累等因素也可能导致津液不足,出现口干、口渴、眼干等症状。

    针对口干、口渴、眼干等症状,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 多喝水:每天保证充足的水分摄入,有助于补充津液,缓解口干、口渴等症状。

    2. 调理脾胃:通过饮食调理、中药治疗等方法,改善脾胃功能,促进津液生成。

    3.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过度劳累,保持充足的睡眠,避免长时间处于干燥环境。

    4. 及时就医:如果症状持续不缓解,应及时就医,排查潜在疾病。

  •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肥胖问题日益严重。肥胖不仅影响外观,更会引发一系列慢性疾病,其中肥胖相关性肾病就是其中之一。

    据统计,100个尿毒症患者中,至少有20个是由糖尿病引起的,而这些糖尿病患者大部分都有肥胖问题。此外,50%的高血压患者也存在肥胖问题。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的加快,肥胖、肥胖相关性肾病、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的多病共存现象将成为常态,给临床治疗带来巨大挑战。

    那么,肥胖是如何导致肾脏损害的呢?肥胖会引发胰岛素抵抗,导致血糖升高,进而引发糖尿病。而糖尿病又是引起肾脏损害的重要因素之一。此外,肥胖还会导致血压升高,增加肾脏负担,引发高血压肾病。肥胖还会引起血脂异常,导致动脉粥样硬化,进而引发肾脏血管疾病。

    因此,肥胖相关性肾病的治疗首先要减肥。减肥可以通过饮食和运动来实现。饮食上要控制热量摄入,增加膳食纤维摄入,减少油腻食物摄入。运动上可以选择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在医生指导下,制定科学饮食和运动方案,持之以恒,才能有效控制体重,减少肾脏损害。

    除了减肥,肥胖相关性肾病的治疗还需要控制血糖、血压、血脂等指标。对于已经出现肾功能损害的患者,还需要进行肾脏替代治疗,如血液透析、腹膜透析或肾脏移植。

    对于肥胖相关性肾病,早期发现、早期治疗至关重要。对于肥胖人群,尤其是已经患有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疾病的人群,应该定期进行肾脏功能检查,如尿常规、肾功能等,以便早期发现肾脏损害。

  • 口干唾液粘稠是常见的口腔症状,可能与多种疾病相关。本文将介绍口干唾液粘稠的常见原因、治疗方法以及日常保养措施。

    一、口干唾液粘稠的常见原因

    1. 干燥综合征:干燥综合征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可导致全身多个器官出现干燥症状,包括口干唾液粘稠。患者常伴有眼干、皮肤干燥等症状。

    2. 糖尿病: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内分泌代谢性疾病,可导致口干唾液粘稠。患者体内血糖升高,导致水分流失加快,引起口渴。

    3. 甲状腺机能亢进症:甲状腺机能亢进症是一种内分泌疾病,可导致代谢加快,产生大量热量,引起口干唾液粘稠。

    4. 口腔疾病:口腔疾病,如牙龈炎、牙周炎等,也可能导致口干唾液粘稠。

    5. 药物副作用:某些药物,如抗抑郁药、抗高血压药等,也可能导致口干唾液粘稠。

    二、口干唾液粘稠的治疗方法

    1. 针对病因进行治疗:针对干燥综合征、糖尿病、甲状腺机能亢进症等病因进行治疗,可缓解口干唾液粘稠症状。

    2. 口腔护理:保持口腔卫生,定期刷牙、使用牙线,避免口腔疾病加重。

    3. 使用人工唾液:人工唾液可缓解口干唾液粘稠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4. 药物治疗:针对药物副作用引起的口干唾液粘稠,可调整药物种类或剂量。

    三、口干唾液粘稠的日常保养

    1. 多喝水: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缓解口干症状。

    2. 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减少口腔刺激,缓解口干唾液粘稠症状。

    3. 戒烟限酒:烟草和酒精可加重口干唾液粘稠症状。

    4. 适度运动: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

药品使用说明

快速问医生

立即扫码咨询
网站地图

营业执照 Investor Relations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561155 消费者维权热线:4006067733

医疗监督热线:950619(京东),0951-12320(宁夏),0951-12345(银川)

Copyright © 2022 jd.com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88号 京ICP备11041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