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阵发性房颤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表现为心跳不规律、心率加快。对于患有阵发性房颤的患者来说,是否需要长期服药一直是关注的焦点。
一、阵发性房颤与药物治疗
阵发性房颤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电生理治疗和手术治疗。药物治疗是目前最常用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抗心律失常药物、抗凝药物和心室率控制药物。
1. 抗心律失常药物:主要用于控制心室率,减轻心悸、胸闷等症状。常用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包括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等。
2. 抗凝药物:用于预防血栓形成,降低脑卒中的风险。常用的抗凝药物包括华法林、达比加群酯等。
3. 心室率控制药物:主要用于控制心室率,减轻心悸、胸闷等症状。常用的心室率控制药物包括地高辛、比索洛尔等。
二、阵发性房颤用药禁忌
1. 抗心律失常药物:部分患者可能对某些抗心律失常药物过敏,或者在服用过程中出现不良反应,如心动过缓、心动过速等。此外,抗心律失常药物可能与其他药物相互作用,因此在用药过程中需遵医嘱,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2. 抗凝药物:抗凝药物可能导致出血风险,因此在服用过程中需定期监测凝血功能,并根据医生的建议调整药物剂量。此外,抗凝药物可能与其他药物相互作用,如非甾体抗炎药、抗血小板药物等。
3. 心室率控制药物:心室率控制药物可能对心脏产生一定负担,尤其在老年人中,需注意药物剂量和用药时间。
三、阵发性房颤治疗建议
1. 规律作息: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波动。
2. 健康饮食:保持低盐、低脂、高纤维的饮食,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
3. 戒烟限酒:吸烟和饮酒可能加重阵发性房颤的症状,因此患者应戒烟限酒。
4. 定期体检:定期进行心电图、心脏彩超等检查,监测病情变化。
5. 积极治疗:根据医生的建议,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控制病情。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预激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主要表现为心电图上的QRS波群形态异常。为了确诊和治疗预激综合征,需要进行以下几种检查:
一、心电图检查
心电图是诊断预激综合征最常用的检查方法。通过心电图可以观察到以下特征:
1. PR间期缩短:正常情况下,PR间期(即心房激动传导至心室所需时间)约为0.12-0.20秒。而预激综合征患者的PR间期通常会缩短至0.12秒以下。
2. QRS波群宽大畸形:预激综合征患者的QRS波群起始部会呈现出粗钝、顿挫的形态,与正常QRS波群形成明显差异。
3. ST-T波改变:部分预激综合征患者会出现继发性ST-T波改变,即ST段和T波形态异常。
4. 旁路定位:通过心电图可以初步判断预激旁路的位置,如左室后底部、右室前侧壁等。
二、动态心电图检查
动态心电图(Holter监测)可以连续记录24小时或更长时间的心电图,有助于捕捉到预激综合征的发作情况,判断病情的严重程度。
三、心脏彩超检查
心脏彩超可以观察心脏结构和功能,了解预激综合征对心脏的影响。
四、心脏电生理检查
心脏电生理检查是诊断预激综合征的金标准,可以明确诊断旁路的位置和类型,评估病情严重程度,并为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五、其他检查
根据病情需要,医生可能会建议进行其他检查,如血液检查、胸部X光等。
阵发性房颤是一种常见的快速性心律失常,其治疗方式多样,主要包括药物治疗、抗血栓治疗、电复律以及射频消融等。
1、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阵发性房颤治疗的基础,通过药物调节心脏节律,减少阵发次数。常用的药物包括普罗帕酮和胺碘酮等。
2、抗血栓治疗:阵发性房颤患者存在血栓形成风险,需要接受抗血栓治疗。常用的抗凝药物包括华法林和新型口服抗凝剂等。
3、电复律:当阵发性房颤导致患者出现心跳过快、血压低等严重症状时,需要紧急进行电复律治疗。
4、射频消融:射频消融是一种微创手术,通过电隔离治疗,有效改善阵发性房颤,甚至实现治愈。
5、日常保养:患者需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情绪激动、油腻食物等不良因素,有助于病情稳定。
6、医院与科室:阵发性房颤的治疗需要在专业的心内科进行,患者应选择正规医院就诊。
房性纤颤(AF)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其患者发生中风的风险较高。抗凝治疗是预防房性纤颤患者发生中风的重要手段。然而,研究发现,抗凝药物的使用存在一定风险,若抗凝不充分,将显著增加中风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
研究表明,房性纤颤患者口服抗凝药时,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比值(INR)若低于2.0,将显著增加中风的风险。此外,研究发现,即使INR未达到4.0,颅内出血的风险也不会增加。因此,医生在制定抗凝治疗方案时,应充分考虑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和剂量,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除了抗凝药物的使用,房性纤颤患者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总之,房性纤颤患者应充分了解疾病相关知识,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治疗,降低中风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提高生活质量。
【相关链接】
心房纤颤,简称房颤,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仅次于早搏,位居第二。房颤的发生,意味着心肌失去了正常的有规律的舒缩活动,代之以快速而不协调的微弱蠕动,导致心房失去正常的有效收缩。房颤持续三周以上,可称为持续性房颤。
房颤的症状表现多样,包括心悸、气短、心前区不适、忧虑不安等。阵发性房颤的症状较为明显,表现为发作突然,持续时间不一。持续性房颤的症状与原有的心脏病和心室率有关,患者常感心悸、气短,活动后心室率明显增快,易于发生心力衰竭。部分患者可能没有任何症状,在偶然的机会被发现。
房颤的病因复杂,包括饮酒、外科手术、电击、心肌炎、肺栓塞、甲状腺机能亢进等急性原因,以及瓣膜性心脏病、冠心病、高血压等心血管疾病。此外,自主神经系统的调节也可能导致房颤的发生。
房颤的诊断主要依靠病史、症状、体检和辅助检查。心电图是诊断房颤的重要手段,可明确诊断并了解心室率的快慢。心脏超声检查可发现心脏结构的变化,并了解心房内是否存在附壁血栓。
治疗房颤的方法包括药物治疗、电生理治疗和手术治疗。药物治疗主要针对心室率控制、抗凝治疗和心律转复。电生理治疗包括射频消融和起搏器植入。手术治疗适用于药物治疗无效的患者。
为了预防房颤的发生,建议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波动,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和治疗相关疾病。
去年秋天,我因为房颤问题找到了一位位于北京海淀区的中医心内科医生。这位医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那天,我带着之前在医院做的检查报告和用药记录来到了***医生的诊室。他首先仔细地询问了我的病情,然后根据我的症状,为我进行了中医辨证诊断。
在诊断过程中,***医生不仅耐心倾听我的描述,还细心地为我分析了病情,并给出了专业的治疗建议。他告诉我,我的房颤问题可以通过中成药进行调理,并开具了稳心颗粒和天王补心丹的处方。
在用药过程中,我感受到了***医生的关心。他定期询问我的病情,并根据我的恢复情况调整治疗方案。在他的指导下,我的病情得到了明显改善。
如今,我已经在***医生的治疗下,恢复了健康。他不仅让我在身体上得到了康复,更让我在心理上得到了安慰。我为能遇到这样一位好医生而感到幸运。
通过这次线上问诊的经历,我深刻体会到了互联网医院和线上问诊的便利。不仅节省了我的时间和精力,还让我得到了专业、贴心的医疗服务。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心脏起搏器技术也在不断进步。本文将为您介绍心脏起搏器的最新进展,包括其自动化功能、适应症的拓展等方面。
一、起搏器的自动化功能
1. 时间周期自动调节:根据患者的生理需求,自动调节起搏频率和时间周期,更符合生理状况。
2. 起搏方式自动转换: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自动切换起搏方式,例如从DDD转换为DDI,保证心脏的正常节律。
3. 自动阈值测定及自动夺获:自动检测起搏阈值,并根据阈值调整脉冲能量,提高起搏成功率。
4. 起搏器感知自动调节:自动调整起搏器感知功能,保证起搏的安全性。
5. 自动抗PMT功能:有效预防起搏器介入性心动过速的发生。
二、起搏器适应症的拓展
1. 慢性心力衰竭:心脏再同步治疗(CRT)可改善心衰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提高生活质量。
2. 心房颤动:通过心房起搏,抑制房早、消除短长周期现象,预防房颤的发生。
3. 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双心腔起搏可减轻左室流出道梗阻,改善症状。
4. 神经心源性晕厥:起搏治疗可刺激心脏,预防晕厥的发生。
5. 长QT间期综合征:起搏治疗可提高心率,减少心动过缓依赖型心律失常的发生。
6. 治疗性低血压:起搏治疗可纠正心动过缓,改善血压。
7. 长P-R间期:起搏治疗可校正血流动力学紊乱,改善症状。
房颤,即心房颤动,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其特点是心房跳动无规律且速度快。据最新数据显示,我国房颤患者人数高达260万,但知晓率却仅为40%,许多患者因对房颤认识不足而延误治疗,导致严重后果。
广州一家三兄弟都患有房颤,老大因房颤引发脑梗塞,老二因左下肢血栓栓塞被迫截肢,老三也刚刚被查出患有房颤。这一案例再次提醒我们,房颤的危害不容忽视。
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房颤中心负责人杨平珍指出,目前我国房颤诊疗存在诸多问题,如早期诊断率低、抗凝比例低于全球平均水平、长期综合管理不规范等。为提高房颤知晓率,规范诊疗,珠江医院成为广东省首家“中国房颤中心示范基地”。
房颤的危害不仅体现在症状上,更可怕的是其并发症。房颤容易并发血栓和栓塞事件,严重的会导致中风、瘫痪、截肢等。因此,预防血栓栓塞是房颤治疗的重中之重。
目前,抗凝治疗是房颤治疗的基础。然而,我国抗凝治疗率仅为30%,远低于全球平均水平。此外,射频消融术是恢复窦性心律最有效的治疗方式,但目前技术水平仍有待提高。
为了提高房颤知晓率,规范诊疗,我们需要加强房颤知识的普及,提高医生对房颤的诊疗水平,并积极推广新型治疗技术。
那天,阳光明媚,我像往常一样在手机上预约了线上问诊,因为最近身体有些不适。一位来自心血管内科的医生耐心地为我解答了我的疑问。他说,我目前的症状很可能是持续性心房颤动,需要调整药物并来医院做进一步评估。
他询问了我的详细病史,包括房颤多久了、有没有其他症状等。我告诉他,最近因为血糖高、血压低、头晕,才发现原来只有心律不齐的情况。他还了解到我有鼻窦炎,但并未因此忽略我的主要症状。
医生告诉我,房颤需要及时治疗,因为它最大的风险是栓塞血栓,脑血栓的风险会比较高。他建议我到门诊评估一下,并根据我的情况调整用药。
我询问房颤能否根治,医生告诉我,可以通过做消融手术,成功率大约80%。但考虑到我目前血糖较高,他建议我在医院控制血糖,暂时不检查会有危险。
在咨询过程中,医生始终耐心倾听,给予了我专业的建议和安慰。他让我感受到了医者的温暖和关怀。最后,他提醒我医生的回复仅为建议,如需诊疗,请前往医院就诊。
那天,我拖着疲惫的身体走进了京东互联网医院,心里满是焦虑。我感到头晕乏力,睡眠不好,已经持续了一段时间。我向医生详细描述了我的症状,他耐心地倾听,脸上始终挂着温暖的微笑。
医生告诉我,从超声检查结果来看,我的心脏瓣膜功能良好,不需要特别处理。但是,我患有房颤,需要接受抗凝治疗。我听到这里,心里不禁一紧,房颤?这可是个严重的病。
医生告诉我,药物治疗是房颤治疗的主要手段,他为我开具了利伐沙班。我对这种药不太熟悉,于是问他是否需要调整用药。医生告诉我,他的回复仅为建议,如果需要诊疗,请前往医院就诊。
我心里有些忐忑,房颤已经五年了,我感觉病情随着时间在加重。医生建议我可以改用华法林抗凝,他说,估计利伐沙班抗凝差点。我感到一丝安慰,至少医生在为我寻找更好的治疗方案。
在医生的建议下,我决定前往医院接受进一步的治疗。虽然路途遥远,但我相信,在京东互联网医院找到的这位医生,一定会给我带来希望。
心律失常,一种常见的心脏疾病,在我国影响着约1200万人的健康,老年人更是其中的高风险人群。他们常常出现心慌、胸闷、气短、乏力等不适症状。然而,心律失常的危害远不止于此。最新研究表明,心房纤颤(房颤)患者比普通人群更容易患上痴呆症,且伴发房颤的痴呆症患者死亡风险更高。
美国纽约市蒙迪菲奥里医学中心老年精神科主任加里·肯尼迪博士指出,房颤是痴呆症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研究发现,患有房颤的老年人患痴呆症的风险显著增加,特别是70岁以下的“年轻组”老人。究其原因,可能与房颤和痴呆症具有共同的风险因素,如高血压、炎症等因素有关。
为了降低老年人患痴呆症的风险,除了积极治疗心律失常,还应关注日常保养。在饮食上,应保持清淡,多吃富含钾、钙、镁的食物,如乳制品、坚果等。此外,预防感冒、发热也是降低心律失常风险的重要措施。当出现心慌症状时,可通过按压颈动脉窦、压迫眼球等方式缓解症状。若症状持续不缓解,应及时就医。
在治疗心律失常方面,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导管消融术等方法可供选择。药物治疗主要包括抗心律失常药物、抗凝药物等。手术治疗包括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心脏除颤器植入术等。导管消融术是一种微创手术,通过导管将心律失常的异常电路切断,从而恢复正常心律。
值得注意的是,心律失常的治疗需要个体化方案。患者应根据自身病情,在医生的指导下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同时,定期复查,监测病情变化,也是保证治疗效果的关键。
总之,老年人心律保健至关重要。通过积极治疗心律失常、关注日常保养,可以有效降低老年人患痴呆症的风险,提高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