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心脏病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尤其是在中老年人中,很多心脏疾病都可能导致心源性猝死,严重威胁生命安全。
以下是一些容易诱发心源性猝死的心脏病类型:
1. 瓣膜心脏病:瓣膜心脏病是指心脏瓣膜出现异常,导致瓣膜关闭不全或狭窄。这种疾病容易导致室性心律失常,主动脉瓣狭窄,血栓或栓塞等问题,从而增加心源性猝死的风险。
2. 扩张型心肌病:扩张型心肌病是一种心肌病变,会导致心脏扩大,心功能下降。随着病情的恶化,心脏功能逐渐丧失,心源性猝死的概率也随之增加。
3. 冠心病:冠心病是冠状动脉狭窄或阻塞导致的心肌缺血。长期的心肌缺血会导致心肌细胞损伤,甚至坏死,增加心源性猝死的危险。
4. 心律失常:心律失常是指心脏跳动节律不规律,如室性心动过速、心房颤动等。这些心律失常可能导致心室颤动,从而引发心源性猝死。
5. 心肌炎:心肌炎是指心肌受到炎症反应的损害。心肌炎可能导致心脏扩大,心功能下降,增加心源性猝死的可能性。
为了降低心源性猝死的风险,以下是一些建议:
1. 积极控制血压、血糖和血脂,预防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
2. 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并治疗心脏病。
3.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戒烟限酒、合理饮食、适量运动等。
4. 遵医嘱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控制心律失常。
5. 配合医生进行治疗,如心脏瓣膜置换、冠状动脉搭桥等手术。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近年来,我国心血管疾病患者数量持续攀升,其中心脏性猝死(SCD)成为心血管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据统计,我国每年约有54万人发生心脏性猝死,高居世界首位。面对这一严峻的形势,波士顿科学公司(Boston Scientific)的S-ICD系统应运而生,为心脏骤停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S-ICD系统是一种皮下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它无需通过静脉途径放置除颤导线,而是将电极植入皮下,通过采集心脏信号来实现心律转复除颤。这一技术的创新之处在于避免了传统除颤器可能带来的并发症风险,为患者提供了更安全、更有效的治疗方案。
据最新临床试验数据显示,S-ICD系统的长期安全性和有效性得到了充分证实。术后30天的无并发症发生率为99.7%,术后360天的无并发症发生率为98.0%。此外,对于能够导致猝死的自发性室速/室颤事件,S-ICD系统的转复率达到97.4%。这些数据表明,S-ICD系统是治疗心脏骤停患者的理想选择。
波士顿科学公司一直致力于心血管疾病治疗领域的研究和创新。S-ICD系统的成功上市,标志着公司在微创介入治疗领域的又一重要突破。相信随着S-ICD系统的广泛应用,将为更多心脏骤停患者带来生的希望。
除了S-ICD系统,我国在心血管疾病治疗领域也取得了显著进展。例如,我国研发的左心耳封堵器可以有效预防脑卒中,降低心血管疾病患者的死亡风险。此外,我国在心血管介入手术、心脏康复等领域也取得了世界领先水平。
总之,面对心血管疾病的严峻挑战,我国在心血管疾病治疗领域的研究和创新从未停止。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国将为全球心血管疾病患者提供更多优质的医疗服务。
心源性猝死是一种突发性、致命性心脏病,了解其征兆对于预防意外发生至关重要。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心源性猝死征兆:
1. 胸闷:活动后胸闷,休息后缓解,可能是冠心病或心肌梗塞的早期表现。
2. 心慌:心跳加快,常为心源性猝死的前兆。
3. 心跳过缓:心跳过慢,可能导致心脏停搏,血压下降。
4. 晕厥:由于心脏突然减慢或停止,导致脑部供血不足。
5. 眼前发黑、肢体麻木:可能由于心脏供血不足导致。
6. 嘴唇发紫:血液循环不良,血氧下降。
7. 脚部疼痛:可能与血液循环不良有关。
预防心源性猝死,建议定期体检,控制血压、血糖等慢性病,避免过度劳累,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开栏的话:
我们每天都在使用身体,但是你真的了解它吗?要想让身体更好地为我们服务,就必须先了解熟悉人体的结构与秘密。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探索未知的身体!
本期秘密:
猝死发生前,身体有哪些征兆?引起猝死的原因都有哪些?如何预防和识别猝死?
猝死,一个看似离我们很远的词语,却频频出现在新闻报道中。从年轻人到老年人,猝死的阴影笼罩着每一个人。那么,猝死究竟是什么?它为何如此可怕?
猝死,顾名思义,是指突然发生的、出乎意料的死亡。它通常发生在没有任何疾病症状的情况下,短短几分钟内,人的生命就会戛然而止。
那么,猝死发生前,我们的身体会有哪些征兆呢?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猝死征兆:
1. 胸痛:胸痛是猝死最常见的征兆之一,通常表现为胸闷、压迫感或疼痛感,有时甚至放射到颈部、肩部或手臂。
2. 呼吸困难:呼吸困难也是猝死的前兆之一,表现为呼吸急促、气短或呼吸费力。
3. 头晕:头晕、头痛或晕厥也是猝死的前兆之一,特别是突然发生的头晕,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4. 心悸:心悸,即心跳加速、不规律或感觉心跳停止,也是猝死的前兆之一。
5. 恶心、呕吐:恶心、呕吐也是猝死的前兆之一,特别是突然发生的恶心和呕吐。
那么,引起猝死的原因都有哪些呢?常见的原因包括:
1. 心脏疾病:如冠心病、心肌梗死、心肌病等。
2. 心律失常:如室性心动过速、室颤等。
3. 脑血管疾病:如脑出血、脑梗死等。
4. 呼吸系统疾病:如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
5. 消化系统疾病:如急性胰腺炎、急性出血坏死性肠炎等。
那么,如何预防和识别猝死呢?以下是一些建议:
1.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戒烟、限酒、合理膳食、适量运动、保持良好的心态。
2. 定期体检:及时发现并治疗疾病。
3. 学习急救知识:学会心肺复苏等急救技能,关键时刻可以挽救生命。
4. 关注身体变化:一旦出现上述征兆,应立即就医。
总之,猝死是一种严重的疾病,我们需要提高警惕,积极预防,才能远离猝死的威胁。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会遇到一些突发状况,其中猝死是最令人担忧的一种。猝死是指因心脏疾病突然发生,导致患者迅速死亡的情况。面对猝死,正确的急救方法至关重要。
一、快速识别心脏骤停并立即呼救
心脏骤停是猝死的主要原因之一。当患者出现意识丧失、无呼吸、无脉搏等症状时,应立即判断为心脏骤停。此时,周围人应立即呼叫急救电话120,并尽快进行心肺复苏。
二、旁观者参与实施心肺复苏
心肺复苏是抢救心脏骤停患者的关键。旁观者应立即开始胸外心脏按压和人工通气。胸外心脏按压的部位在胸骨下半部,按压频率为每分钟100-120次,按压深度至少5厘米。人工通气可以通过口对口呼吸或使用呼吸器进行。
三、尽早使用电击除颤
室颤型心脏骤停是电击除颤治疗的最佳时机。在心肺复苏的同时,应尽快使用除颤器进行电击除颤。如果现场没有除颤器,应尽快联系专业人员进行除颤。
四、心肺复苏的黄金时间
当发现患者猝死时,应在4分钟内进行心肺复苏。在这段时间内,脑部等重要器官的缺氧状况会逐渐加剧,导致脑细胞坏死,预后极差。
五、预防猝死,从日常生活中做起
预防猝死的关键在于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以下是一些预防猝死的方法:
1. 健康饮食: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物和低脂蛋白质,少吃油腻、高盐、高糖的食物。
2. 适量运动: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
3. 戒烟限酒:吸烟和饮酒都会增加心脏疾病的风险。
4. 控制体重:肥胖会增加心脏负担,增加心脏疾病的风险。
5. 管理慢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应积极治疗,控制病情。
猝死,又称心跳骤停,是突然发生的、未经预料的心脏停止跳动,导致患者迅速失去生命。引起猝死的原因多种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1. 心脏病变:这是导致猝死最常见的原因,包括冠心病、心肌病、心肌炎、心脏瓣膜病、心律失常等。
2. 大血管病变: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破裂等大血管疾病也可能导致心脏骤停。
3. 呼吸系统疾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哮喘等疾病可能导致呼吸衰竭,进而引发心脏骤停。
4. 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如低钾血症、高钙血症、酸中毒等,都可能影响心脏的电生理特性,引发猝死。
5. 药物过敏:某些药物如抗生素、抗心律失常药等可能导致过敏反应,引发心脏骤停。
6. 农药中毒:农药中的毒性物质可导致心脏毒性,引发猝死。
对于猝死患者,抢救的最佳时间窗口为4-6分钟。在此期间,应尽快进行心肺复苏(CPR)和除颤。CPR包括胸外心脏按压和人工呼吸,按压与呼吸的比例为30:2。
预防猝死的关键在于早期识别高危人群,并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高危人群包括有心脏病史、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慢性病患者,以及有猝死家族史的人群。
以下是一些预防猝死的建议:
1. 健康饮食:保持均衡的饮食,减少高盐、高脂、高糖食物的摄入。
2. 适量运动: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
3. 控制体重:保持健康体重,避免肥胖。
4. 戒烟限酒:吸烟和过量饮酒都是心脏病的危险因素。
5. 定期体检: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并治疗慢性病。
炎炎夏日,许多人喜欢通过运动来消暑解热,但你知道吗?高温天气下剧烈运动,尤其是年轻人,更容易引发心脏疾病,甚至心肌梗死。近日,就有一位年仅28岁的小周在打篮球时突发心梗,险些丧命。
武汉协和医院西院周子华教授指出,近年来,青壮年心梗患者越来越多。高温天气下,人体体表血管扩张,心脏、大脑血液供应相对不足;此外,剧烈运动后心脏负荷增加,供需失衡,容易诱发心绞痛,甚至心肌梗死。
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心内科主任周滔表示,年轻人心梗与以下不良习惯有关:吸烟、高脂饮食、高压力工作、熬夜等。这些习惯会导致血管堵塞、动脉粥样硬化,加速动脉硬化进程,增加心梗风险。
值得注意的是,年轻人心梗症状往往比老年人更凶险,发病急、症状明显,猝死几率更高。年轻人血管侧支循环的代偿功能尚未建立,心肌活动也更活跃,一旦发病,来势汹汹。
心源性猝死患者主要表现为意识丧失、心跳呼吸停止、皮肤发绀。一旦发生心源性猝死,应立即进行心肺复苏,并拨打120急救电话。研究表明,心源性猝死患者,如果能在1分钟内开始心肺复苏,成功率可达到90%以上。
叶远玲提醒,胸骨后持续闷痛、左臂内侧或左侧肩膀牵拉痛,都是心脏发出的危险信号。出现这些症状时,应及时就医,并服用硝酸甘油、速效救心丸等急救药物。
高温天气下,运动要适量,避免剧烈运动;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戒烟限酒,合理膳食,保持心态平和,预防心梗的发生。
冠心病,作为人类的“第一杀手”,每年夺走我国260万人的生命,平均每12秒就有1人因心血管疾病离世。了解冠心病的危险因素,是预防冠心病、避免踏入“雷区”的关键。本文将根据广东省中医院张敏州教授的讲座内容,详细解析冠心病的各种危险因素,帮助大家更好地预防和应对冠心病。
高血压:动脉硬化的加速器
高血压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研究发现,高血压可以损伤动脉内皮,引起动脉粥样硬化,并加速其进程。血压水平越高,动脉硬化程度越重,死于冠心病的风险也越高。因此,控制高血压对于预防冠心病至关重要。
糖尿病:冠心病等位症
糖尿病被认为是冠心病的等位症,即糖尿病患者的冠心病风险与冠心病患者相似。糖尿病可导致心血管、脑血管、肾血管等损害,最终引发更严重的后果。因此,糖尿病患者需要积极治疗,控制血糖,以降低冠心病风险。
高脂血症:血管阻塞的罪魁祸首
高脂血症是导致血管阻塞的重要因素。许多年轻人或中年人在体检中发现血脂高,但因为身体无明显不适,往往忽视治疗。然而,长期血脂高会导致血管阻塞,引发心肌梗死等严重后果。
吸烟:动脉粥样硬化的催化剂
吸烟是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吸烟可导致冠心病死亡率的增加,主要是由于心肌梗死和冠心病猝死。研究发现,吸烟者动脉硬化的程度比不吸烟者严重得多。戒烟是降低冠心病风险的有效方法。
肥胖:血压和胆固醇的“助推器”
肥胖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之一。肥胖会影响血压和血清胆固醇水平,从而增加冠心病风险。控制体重、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是预防冠心病的有效方法。
缺乏运动:冠心病的“导火索”
缺乏运动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之一。长时间缺乏运动可能导致急性心肌梗死发作。适当的运动可以降低冠心病风险,提高生活质量。
年龄和性别:冠心病的高危人群
随着年龄的增长,冠心病发病率逐渐升高。女性55岁以后,男性45岁以后冠心病风险将迅速增加。女性冠心病发病年龄约比男性晚10-15年。
家族史:冠心病遗传因素
冠心病家族史是一个重要的危险因素。研究发现,第一代亲属中,男性55岁以前或女性65岁以前有冠心病或心脏性猝死者,其子女患冠心病的风险更高。
饮酒:心血管健康的“杀手”
饮酒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尚有争议,但大量饮酒明显增加心血管病发病和死亡风险。建议适量饮酒或戒酒。
冠心病的威胁不容忽视,尤其是无症状冠心病,它就像一颗隐藏的定时炸弹,随时可能引发猝死。据统计,约25%的心源性猝死者生前并无任何冠心病症状,而几乎90%的无心脏病史心源性猝死者尸检中发现广泛冠状动脉病变。因此,关注无症状冠心病,及时治疗至关重要。
无症状冠心病患者与有心绞痛患者一样,同样面临心脏性猝死和心肌梗塞的风险。猝死型冠心病病人在家、工作地点或公共场所中突然发病,心脏骤停而迅速死亡,半数病人生前无症状。死亡病人发病前短时间内有无先兆症状难以了解,存活病人先兆症状常是非特异性而且是较轻的,如疲劳、胸痛、或情绪改变等,因而未引起病人的警惕和医师的注意。
目前认为,本型病人心脏骤停的发生是由于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痉挛或微循环栓塞,引起心肌急性缺血,造成局部电生理紊乱,引起暂时的严重心律失常(特别是心室颤动)所致。及时发现和治疗可以挽救生命。
猝死型冠心病的病因主要包括广泛性冠状动脉病变、冠状动脉内的血栓形成及冠状血管的痉挛等。常见诱因包括体力劳累、饱餐、饮酒及过量吸烟、精神神经过度兴奋、激动、严重的心功能不全、低钾、低镁血症、某些抗心律失常的药物等。
预防猝死型冠心病,我们需要警惕冠心病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长期吸烟饮酒等,并采取以下措施:控制血压、避免过度劳累、保持情绪稳定、戒烟限酒、保持大便通畅、定期进行心电图检查和随访、备好急救药品等。
此外,日常饮食也应注意:饮食宜清淡,多食易消化的食物,要有足够的蔬菜和水果;少食多餐,晚餐量要少;常食用植物油及维生素,如麦胚油、玉米油、花生油、芝麻油及莴笋叶、奶类等;宜食含镁丰富的食物,如小米、燕麦、大麦、豆类及肉类等食物;可少量饮啤酒、黄酒、葡萄酒等低度酒;宜食含降胆固醇及甘油叁酯的蔬菜,如香菇、木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