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棍棒底下出孝子”这句古话曾被许多父母当成教子“座右铭”。而对现代父母来说,“打孩子”恐怕是最不被认同、但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不少父母往往在忍无可忍的情形下动了手,事后又生怕给孩子留下心理阴影。针对年轻家长们的困惑,美国哈佛大学教育学博士、美国塔尔沙大学教育学院终身教授王涛表示,美国有句谚语是“把你的棍子闲置不用,就会宠坏你的孩子”,也就是说,孩子可以打,也应该打,但打孩子可是一门学问。
王涛认为,在没有规矩的爱中长大,孩子将失去感恩;在没有爱的规矩中长大,孩子将学会自卑;在没有规矩也没有爱中长大,孩子会失去敬畏;在规矩和爱中长大,孩子将学会谦卑和自信。没有不懂规矩的孩子,只有不会立规矩的父母。“打”是立规矩的一种重要手段,但打孩子需要掌握四个原则:
1. 打孩子不能带情绪。很多父母打孩子并不是出于立规矩等目的,而是被情绪所左右。他们在打的过程中很解气,但打完又心疼,这种感觉本身就是不正确的。正确的感觉是,决定打孩子之前很心疼,真正打孩子的时候更加心疼。有些家长可能会有疑问:假如气都消了,还有必要打吗?回答是肯定的,因为教育孩子的原则是:带着规矩去打,即使情绪没有了,但规矩还在。其实,当你很想打孩子的时候,往往是最不能打的时候,因为你有情绪。当你愤怒过后不想打孩子的时候,却是你应该打的时候,因为规矩不能随便改。
2. 打孩子前要交流。为了避免带着情绪打孩子,就需要事先跟孩子有语言交流。要清楚而理性地告诉孩子为什么要打他,打几下,这是立规矩的过程。要让孩子知道,不是爸妈要打你,是规矩要打你,规矩在父母之上。这个过程对父母的要求很高,父母要能控制情绪,言简意赅,但态度要坚决。
3. 不能用手或鞋子打,要“专物专用”。有些人在孩子不听话或犯错时,盛怒之下,一把就将孩子拉过来,抡起巴掌、抄起扫把、脱下拖鞋就打,但这种随意的做法只会让孩子害怕家长,而对自己的错误认识不足,对认错和改正错误更是没有任何帮助。打孩子的时候需要用特定的“道具”,比如木棍或藤鞭。新加坡人的家里都有一根藤鞭,当孩子犯错时,家长会先跟孩子交流,指出其错误。这样“专物专用”的目的是让孩子明白,不是父母不疼爱他才打他,而是因为他犯了错,父母不得不打他。父母充当的是一个执行者,而“道具”,如木棍等,就是规矩的具体体现。这样才能让孩子害怕规矩,而不是害怕父母。
4. 孩子犯错,父母也要一起受罚。正所谓“养不教,父之过”,孩子犯错,大多数情况下是父母教育存在纰漏。很多时候,孩子犯错是因为父母事先没有告诉孩子不能这样做,或者父母没有把话讲清楚。 还有时候,爸爸妈妈自己都没有很好地在这方面以身作则。所以,带着爱打孩子的原则之一就是,父母也要跟着受罚。比如惩罚孩子之后,父母可以告诉孩子,因为这件事过去强调得少,导致你犯了错,被惩罚,所以爸爸也要自罚不吃晚饭。这样会让孩子体会到爱,而不是恐惧。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长的角色至关重要。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一些家长可能无意中侵犯了孩子的权益,对孩子的身心健康造成负面影响。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侵犯孩子权益的行为:
1. 家庭暴力:家长通过打骂、讽刺等方式管教孩子,给孩子带来身心创伤。
2. 意外事故:家长对孩子保护不力或引导不当,导致孩子发生意外伤害。
3. 精神虐待:家长采取讽刺、挖苦、辱骂等方式对待孩子,导致孩子精神受到摧残。
4. 过度保护:家长过度干预孩子的日常生活,限制孩子的自由发展。
5. 侵犯隐私:家长偷看孩子的日记、信件等,侵犯孩子的隐私权。
6. 限制言论:家长限制孩子的言论自由,不允许孩子发表不同意见。
为了保护孩子的权益,家长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 尊重孩子:将孩子视为独立的个体,尊重孩子的人格和权利。
2. 学习家教知识:了解儿童心理发展规律,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
3. 加强沟通:与孩子保持良好的沟通,倾听孩子的想法和需求。
4. 培养孩子自我保护意识:教会孩子如何保护自己,防范意外事故。
5. 关注孩子心理健康:及时发现并解决孩子的心理问题,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压力已成为普遍存在的现象。不仅成年人会感受到压力,孩子们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压力。许多家长往往忽略了孩子的压力问题,认为孩子只是单纯的身体不适或闹脾气。然而,孩子也会像成年人一样,感受到压力带来的负面影响。
案例一中的婷婷,因为过度的学习安排和缺乏个人空间,产生了压力。她变得易怒,不愿意参加任何课外活动。案例二中的小立,因为生活习惯和依附关系的变动,产生了压力。他变得特别“黏”妈妈,害怕一个人独处。这些案例表明,孩子们也会面临压力,需要得到家长的重视和关爱。
那么,如何帮助孩子应对压力呢?以下是一些建议:
1. 给孩子足够的关爱和陪伴。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有助于减轻他们的压力。
2. 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兴趣爱好可以让孩子在压力面前找到宣泄的出口。
3. 教会孩子放松的方法。如深呼吸、冥想等,帮助孩子缓解压力。
4. 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与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了解他们的需求和感受。
5. 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定期带孩子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的健康问题。
此外,以下是一些与医疗相关的建议:
1. 如果孩子出现持续的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可以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
2. 如果孩子出现身体不适,应及时就医,排除器质性疾病。
3. 家长可以学习一些基本的医学知识,以便更好地照顾孩子的身心健康。
总之,关注孩子的压力问题,需要家长的共同努力。通过关爱、陪伴和引导,帮助孩子健康成长。
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家长的教育方式至关重要。正确的激励方法可以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积极性,而错误的教育方式则可能挫伤孩子的自尊心和积极性。本文将介绍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应避免的五种说法,帮助家长更好地引导孩子成长。
1. “给我好好看书!”
命令式的语言容易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不利于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家长可以尝试用更加温和的语气,例如:“我们一起看看这本书吧,很有趣哦。”
2. “你干XX真是差劲”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家长应该关注孩子的进步,而不是一味地批评。当孩子遇到困难时,家长应该给予鼓励和支持,帮助孩子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3. “你就不能向XX学习?”
将优秀的孩子作为榜样可以激励孩子,但过于强调对比可能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家长应该鼓励孩子发掘自己的优点,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4. “为什么不懂,为什么?”
孩子在学习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困难,家长应该耐心引导,而不是一味地责问。与孩子一起分析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更有助于孩子克服困难。
5. “还差那么几分就能拿满分了……”
追求完美不是坏事,但过分追求完美可能会给孩子带来压力。家长应该鼓励孩子尽力而为,而不是过分关注分数。
我家宝宝3岁9个月,最近出现了一些问题,让我们很是困扰。因为我和老公都是上班族,所以一直由外公照顾孩子,但最近发现孩子对外公的依赖性特别强。比如小便,一定要外公在旁边陪伴,并且点赞才肯尿,其他人在都不行,宁愿哭闹1小时尿裤子,也不肯单独去马桶小便,已经持续了3个月,特别是上幼儿园后更严重,已戒尿布半年现在幼儿园又重新穿上尿布。家长用奖励,读绘本,讲危害等各种手法试了都没效果,请问医生这种情况是正常吗,该用什么方法处理?
宝宝进入逆反期是每个家庭都会遇到的难题,面对叛逆宝宝,家长们往往感到束手无策。其实,只要掌握一些应对策略,就能有效地化解宝宝的叛逆心理。
1. **沟通技巧**:与宝宝沟通时,要避免使用命令式语气,多采用商量的口吻,让宝宝感受到尊重和信任。
2. **情绪管理**:宝宝逆反时,家长要保持冷静,避免情绪失控,以免加剧宝宝的逆反心理。
3. **以身作则**:家长要树立良好的榜样,用自己的行为引导宝宝,让宝宝学会正确的行为模式。
4. **制定规则**:与宝宝共同制定家庭规则,让宝宝参与其中,增强他的责任感。
5. **转移注意力**:当宝宝逆反时,可以尝试转移他的注意力,让他投入到其他活动中。
6. **尊重宝宝的意见**:在家庭决策中,适当尊重宝宝的意见,让他感受到被重视。
7. **培养兴趣爱好**:鼓励宝宝发展兴趣爱好,丰富他的生活,有助于缓解逆反心理。
8. **适当的惩罚**:对于宝宝的错误行为,可以给予适当的惩罚,让他认识到错误。
9. **寻求专业帮助**:如果宝宝的逆反行为严重,可以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
10. **家庭和睦**: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让宝宝感受到温暖和爱。
通过以上方法,家长们可以有效地应对宝宝的叛逆心理,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保障孩子的健康成长和安全至关重要。作为父母,除了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更要教会他们一些“保命”金言,帮助他们规避风险,健康成长。
首先,要让孩子明白,安全比成功更重要。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教会孩子识别潜在的危险,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其次,要教会孩子保护自己的身体。告诉孩子,背心裤衩覆盖的地方不允许别人触摸,这是对自己身体的尊重和保护。遇到陌生人,要避免接触,提高警惕。
在遇到危险时,要让孩子明白生命至上,财产第二。遇到暴徒时,要勇敢拒绝,并寻求他人帮助。遇到地震、火灾等自然灾害时,要冷静应对,学会自救和求救。
此外,要教会孩子不保守坏人的秘密,遇到危险时要及时向家长或其他信任的人求助。同时,也要告诉孩子,在紧急情况下,可以采取一些非常规手段保护自己,例如打破玻璃、破坏家具等。
总之,教会孩子这些“保命”金言,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各种风险,健康成长。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长往往希望孩子能够早日掌握各种技能,但事实上,孩子的成长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过早进行某些训练可能会对孩子的身心造成负面影响。
以下是一些孩子不适合过早进行的活动:
1. 1岁学走路:过早要求孩子学走路,可能会影响下肢骨骼发育,导致“O形腿”等问题。
2. 2岁画直线:过早要求孩子进行精细动作训练,可能会扼杀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3. 两三岁学外语:过早学习外语,可能会给孩子带来心理压力,影响语言学习效果。
4. 4岁能看电脑:电脑的电磁辐射会影响幼儿脑细胞发育,长时间使用电脑对眼睛也有害。
5. 5岁接触乐器:过早学习乐器,可能会影响孩子的手部骨骼发育,甚至引起心理障碍。
6. 五六岁骑脚踏车:过早学骑自行车,可能会造成腕部损伤、盆骨损伤等问题。
7. 6岁分左右:过早教孩子分左右,可能会造成孩子机械记忆,难以持久。
8. 7岁学轮滑:过早接触轮滑运动,可能会对孩子的骨骼发育造成不良影响。
家长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要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避免过早进行各种训练,以免对孩子的身心造成伤害。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长难免会遇到孩子调皮捣蛋、屡教不改的情况。此时,一些家长可能会采取简单粗暴的惩罚方式,如打骂、责备等。然而,过度惩罚会给孩子的心理带来负面影响,甚至可能产生敌意、仇恨、抗拒、罪恶感、无价值感、自怜等心理问题。
以王娣为例,她在餐厅教育孩子时,因孩子调皮捣蛋而情绪失控,采取了过度惩罚的方式。这种做法不仅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还可能对孩子的心理造成长期的负面影响。
事实上,过度惩罚并不能解决问题,反而可能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以下是一些更有效的教育方法:
1. 冷处理,让孩子体验后果。当孩子犯错时,家长可以先冷静下来,让孩子自己承担后果,从而学会承担责任。
2. 不当众惩罚,留下尊严。避免在公共场所或亲友面前惩罚孩子,保护孩子的自尊心。
3. 寓教于乐,让孩子在游戏中学习。通过游戏等方式,让孩子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正确的行为。
4. 制定规则,让孩子明确底线。家长可以制定一些明确的规则,让孩子知道哪些行为是不可接受的。
5. 增强沟通,让孩子表达想法。与孩子保持良好的沟通,了解他们的想法和感受,共同解决问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儿童教育的观念也在不断更新。越来越多的父母开始意识到,孩子并非一张白纸,他们拥有独立的思想和个性,需要被尊重和理解。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许多父母对孩子的“尊重”却常常被误解。
误解一:把尊重当娇惯
有些父母认为,尊重孩子就是无条件满足他们的要求,甚至纵容他们的错误行为。这种观念是错误的。尊重孩子并不意味着要对他们溺爱,而是要尊重他们的个性和选择,给予他们足够的信任和自由。
误解二:把尊重当忽视
有些父母认为,尊重孩子就是让他们自由自在地成长,不干涉他们的生活。这种观念同样是错误的。尊重孩子并不意味着要忽视他们的需求,而是要关注他们的成长,给予他们必要的引导和帮助。
那么,如何才能真正地尊重孩子呢?以下是一些建议:
1. 尊重孩子的个性,接纳他们的不同。
2. 给予孩子足够的信任,相信他们的能力。
3. 与孩子平等交流,倾听他们的想法。
4. 给予孩子适当的自由,让他们学会独立。
5. 关注孩子的成长,给予他们必要的引导。
6. 培养孩子的责任感,让他们学会承担。
总之,尊重孩子是一种教育理念,需要父母用心去实践。只有真正尊重孩子,才能帮助他们健康成长,成为优秀的人才。
近年来,儿童遭受家庭暴力的恶性事件频发,令人痛心。从2013年浙江金华4岁男孩被母亲强灌汽油烧伤致死,到河北8岁男孩被父亲割喉的惨剧,这些事件暴露了家庭暴力对孩子身心健康的严重危害。为了保护儿童,家长和社会都应共同努力,为孩子营造一个健康、和谐的成长环境。
一、关注儿童心理健康,预防家庭暴力
家庭暴力不仅会造成儿童身体伤害,更会对他们的心理健康造成严重创伤。家长应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及时发现并预防家庭暴力。可以通过以下方式:
1. 与孩子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倾听他们的心声,了解他们的想法和感受。
2. 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及时发现异常情绪,并给予关心和支持。
3. 教育孩子识别和拒绝家庭暴力,增强他们的自我保护意识。
二、加强家庭教育,营造和谐家庭氛围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家长应以身作则,树立良好的家庭教育观念,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以下是一些建议:
1. 父母之间要相互尊重、关爱,避免在孩子面前发生争吵或家庭暴力。
2. 教育孩子尊重他人,培养他们的同理心。
3. 鼓励孩子参加集体活动,培养他们的社交能力。
三、加强社会支持,共同保护儿童权益
除了家庭,社会也应为儿童提供必要的保护和支持。以下是一些建议:
1. 加强对儿童的保护立法,加大对家庭暴力的惩处力度。
2. 建立健全儿童保护机制,为遭受家庭暴力的儿童提供救助和庇护。
3. 加强对家长和教师的培训,提高他们对儿童保护的认识和意识。
四、提高儿童自我保护意识,学会应对家庭暴力
儿童要学会识别和应对家庭暴力,以下是一些建议:
1. 学会保护自己的身体,遇到暴力行为要及时逃离。
2. 学会寻求帮助,可以向老师、亲戚或有关部门报告。
3. 学会自我调节,保持积极的心态。
五、关注儿童心理健康,提供专业帮助
对于遭受家庭暴力的儿童,家长和社会应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提供专业的心理疏导和干预。以下是一些建议:
1. 带孩子接受心理咨询,帮助他们走出心理阴影。
2. 为孩子提供心理治疗,帮助他们恢复心理健康。
3. 加强家庭教育,帮助孩子建立健康的心理状态。
让我们共同努力,为孩子营造一个健康、和谐的成长环境,让他们远离家庭暴力,拥有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