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文章
昨晚,孩子突然哭了起来,说生活乏味,放假天天去托管班。这让我感到非常担忧。我了解到,孩子经历了一二三四五年级,这段时间一定是充满了挑战和压力。孩子不让爸爸知道自己情绪不好,一进房间就用被子盖住脸,装作开心的语气和爸爸说话。她只让我一个人知道她的情绪问题。我意识到她可能是厌学了。她不跟她爸沟通自己情绪不好的事,只让我一个人知道。我觉得这可能跟我之前对她的严厉管教有关。我要求她学课外知识,这让她感到很累。我后来才意识到这个错误。我开始寻求医生的帮助。在医生的指导下,我决定让她爸爸和她沟通一下,解开这个扣,不能压抑,要让她爸爸知道这个问题,而不是装作不知道。孩子需要得到及时的关怀和支持,这对她的健康成长非常重要。我很感激医生的专业建议和耐心倾听。我会认真执行医生的建议,帮助孩子度过这个情绪障碍的时期。
点击查看
近年来,自闭症的发病率逐年上升,我国自闭症患者数量已超过1000万,其中14岁以下的儿童超过200万。这一数字令人触目惊心,也提醒我们,关注自闭症、关爱自闭症儿童刻不容缓。自闭症儿童面临着诸多挑战,他们在语言、社交、行为等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障碍,需要全社会给予更多的关爱和支持。为此,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发起“为爱发声”专项基金,旨在通过凝聚社会爱心、整合专家资源,为自闭症儿童提供更多的帮助。“为爱发声”活动包括“家长分享会”、“爱心护照”等多个主题,旨在让自闭症儿童参与更多社交活动,打破封闭,融入社会。同时,活动还组织国家级权威专家为家长提供专业指导,帮助家长加强对自闭症的认知,为家长提供一个交流和互助的平台。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的贾美香教授指出,自闭症的早期干预至关重要。自闭症儿童在封闭别人的同时也封闭了自己,不仅会和社会脱节,还会对患儿的身心健康产生巨大的影响,甚至影响到整个家庭幸福。因此,呼吁全社会关注自闭症,关爱自闭症儿童,让更多的社会爱心人士加入到自闭症家庭的帮扶中来。北京语言大学康复科学学院教授高立群表示,我国自闭症相关专业人才紧缺,专业的语言师和康复治疗师极其匮乏。中国儿基会“为爱发声”专项基金的成立,将为自闭症儿童提供更广泛的关注,调动更多社会力量投入到自闭症救助事业中来,推动我国自闭症康复治疗行业的发展。让我们一起为爱发声,让自闭症儿童感受到社会的温暖,帮助他们走出困境,拥抱美好的未来。
点击查看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批评是不可避免的一部分。然而,错误的批评方式可能会适得其反,甚至对孩子造成负面影响。日本幼儿教育专家立石美津子在其著作《幼儿学前阶段家长禁做的115件事》中,提出了四种常见的错误批评模式,家长们需要引以为戒。 首先,态度不认真是许多家长容易犯的错误。批评时心不在焉,或者语气平淡,都无法引起孩子的重视。正确的批评应该是在孩子犯错误之后,选择合适的时机,以严肃认真的态度与他们进行沟通。 其次,批评后心软也是家长常犯的错误。孩子受到批评后,可能会表现出委屈和害怕,这时家长容易心软,改变态度甚至向孩子道歉。这样会让孩子感到困惑,对家长产生不信任感。 第三,光说不“惩罚”也是许多家长容易陷入的误区。威胁孩子,却无法真正执行惩罚措施,会让孩子觉得家长软弱,无法约束自己。 最后,只骂不夸赞也是错误的批评方式。只关注孩子的错误,却忽略他们的优点,会让孩子感到自卑,无法建立自信心。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家长们需要避免这四种错误的批评方式,以科学合理的方法进行教育,帮助孩子健康成长。
点击查看
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老人溺爱孩子是一种普遍现象。这种现象在育儿教育中尤为明显,也被称为隔代教育。老人溺爱孩子,一方面体现了对孙辈的关爱,另一方面也可能对孩子的成长产生不利影响。那么,作为医疗行业从业人员,我们应该如何对待老人溺爱孩子的现象呢?以下是一些建议:1. 深入了解溺爱的危害:溺爱会使孩子产生依赖心理,缺乏独立自主的能力,容易形成自私、任性的性格特点。此外,溺爱还可能使孩子缺乏责任感,影响其未来的社交和人际关系。2. 与老人沟通:与老人进行有效沟通,了解他们的关爱方式,并指出溺爱的危害。同时,要尊重老人的意见,寻求共同的教育理念。3. 提供科学的育儿知识:向老人传授科学的育儿方法,如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自主性,以及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等。4. 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定期带孩子进行体检,关注孩子的生长发育,及时发现并解决潜在的健康问题。5. 引导孩子学会感恩:教育孩子学会感恩,让他们明白父母的辛苦和付出,培养孩子的爱心和责任感。在医疗行业中,我们不仅要关注疾病的治疗,还要关注患者的心理健康。对待老人溺爱孩子的现象,我们要从多个角度出发,既要尊重老人的关爱,又要关注孩子的成长,为他们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点击查看
在儿科门诊,经常会有家长带着孩子前来就诊,抱怨孩子作息不规律,晚上不按时睡觉,白天精神状态不佳。其实,这并非孩子故意不听话,而是他们还没有完全建立对时间概念的认识。 孩子对时间的感知与成人不同,他们更倾向于通过具体事件来记忆时间。例如,当孩子完成一项任务,如吃完晚饭、完成作业后,他们会期待下一个活动,如洗澡、睡觉。这种通过事件来记忆时间的方式,有助于孩子形成稳定的生活习惯。 然而,当家庭中出现突发事件,如父母加班回家晚,打破了孩子习惯的时间顺序,就会导致孩子出现“时间混淆”,从而影响他们的作息。 因此,家长在帮助孩子建立时间观念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保持规律的生活作息,每天按时让孩子完成各项任务。 避免频繁改变孩子的作息时间,以免造成“时间混淆”。 当出现突发事件时,尽量保持孩子习惯的时间顺序,如提前准备孩子喜欢的读物,陪伴孩子度过。 与孩子共同制定作息时间表,让孩子参与其中,增强他们的责任感。 耐心引导孩子,让他们理解时间的重要性。 此外,家长还需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营造温馨的家庭氛围,让孩子感受到关爱和安全感,从而更好地适应时间规律的生活。 总之,帮助孩子建立时间观念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需要家长的耐心和关爱。通过科学的引导,相信每个孩子都能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健康成长。
点击查看
在儿科病房,小宇是个乖巧的孩子。其他孩子哭闹不止的时候,小宇总是安静地躺在妈妈的怀里。无论打针、吃药还是输液,他都很配合。甚至在做手术之前,他都没有表现出过多的紧张和恐惧。“看人家小哥哥多勇敢,你哭什么哭!”每当有妈妈抱着哭闹的孩子把小宇当成榜样的时候,我都会想提醒他们:先抱抱孩子吧!其实,在妈妈温暖的怀抱里,孩子才会更加勇敢。我们常常被告诫,对孩子不能溺爱。抱多了会抱坏,爱多了会宠坏。但有没有想过,什么才算多,什么才算少呢?心理学家研究表明,一个孩子一天需要4次拥抱,才能获得安全感;8次拥抱,才能健康成长;16次拥抱,才能建立自信。孩子一岁之前,还没有形成完整的自我意识。对他们来说,妈妈就是他们的一部分,他们渴望妈妈的拥抱,就像渴望生命一样。一岁之后,孩子开始探索世界,但又不愿意离开妈妈的怀抱。每一次拥抱,都像一颗种子,在他们的心中生根发芽。三岁之后,孩子开始独立面对世界。每一次回头,他们都会期待妈妈的怀抱,那是他们最安全的港湾。孩子长大成人后,拥抱会变成他们之间沟通的桥梁,传递着彼此的喜怒哀乐。时间是这世上最公平的法官,它无情地夺走了我们与孩子相处的时光。别等到错过了,才后悔没有给予孩子足够的拥抱。
点击查看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琚金民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很多家长都遇到过孩子抢玩具的情况。这不,妈妈带着4岁的小强到楼下玩,小强又把3岁的小雅的电动老虎抢走了。面对这种“霸道”的行为,家长该怎么办呢?以下是一些有效的干预方法: 1. **冷静观察**:家长可以先在旁边冷静观察,不急于干涉,让孩子自己尝试解决问题。这样既能锻炼孩子的社交能力,也能让他们学会如何处理冲突。如果孩子无法自己解决,家长再适时介入,保护受到攻击的孩子。 2. **引导换位思考**:在孩子玩得开心的时候,家长可以突然抢走他的玩具,并告诉他:“我抢了你的玩具,你不高兴。你抢了别人的玩具,别人会怎么想呢?”通过这种方式,让孩子切身体会到被抢的消极情绪,从而学会换位思考。 3. **建立规则意识**:当孩子情绪稳定后,家长要告诉他,别人的东西不能抢。如果想玩,可以和别人商量,得到允许才能玩。家长还可以和孩子约定,如果抢人家玩具一次,没收他一件玩具,这样有利于孩子形成规则意识。 4. **教孩子正确的方法**:如果孩子想玩别人的玩具,家长可以告诉他合理的方法:指导他学会与人商量,在玩具主人休息时借给自己玩一下;也可以让孩子与人商量互换玩具,这样一个人可以玩两种玩具;还可以把自己的玩具拿出来让大家一起玩,其他孩子受影响,也会主动拿出玩具分享,这样孩子更能体会到人际互动的快乐,有助于提高社交能力;或者教孩子把别人的玩具借回家玩,也可用互借法,把自己的玩具借给对方回家玩,但要告诉孩子,借东西要文明礼貌,用语言打动对方,而不能强求。 5. **抓住教育时机**:孩子第一次抢玩具的时候,是教育的最佳时机。要把孩子抢东西的不良行为消灭在萌芽状态,防止多次强化形成不良习惯。 除了以上方法,家长还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帮助孩子克服抢玩具的行为: - **培养孩子的分享意识**:家长可以定期组织家庭聚会或亲子活动,让孩子在互动中学会分享。 - **教会孩子表达需求**:家长要教会孩子如何用恰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需求,而不是通过抢夺来实现。 - **丰富孩子的兴趣爱好**:家长可以带孩子参加各种兴趣班或户外活动,让孩子将注意力转移到其他事物上,减少抢玩具的行为。 - **与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家长要多陪伴孩子,关心他们的需求,让孩子感受到家庭的温暖,从而减少抢玩具的行为。 总之,面对孩子抢玩具的行为,家长要采取积极的态度,引导孩子学会正确处理冲突,培养良好的社交能力。
点击查看
随着暑假的到来,儿童意外伤害事件也进入高发期。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重症监护室近期收治了多例意外伤害患儿,其中包括中毒、车祸、高坠伤和异物吸入等。为了应对这一现象,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与大慈公益基金合作,启动了“生命护航—儿童意外伤害救助基金”项目,旨在帮助贫困儿童和家庭应对突如其来的变故。该救助基金主要分为紧急救助和后续治疗支持两部分。紧急救助部分能够为患儿家庭提供及时的帮助,缓解经济压力;后续治疗支持则根据疾病危重度和需要使用特殊技术的情况进行基金支持。截至目前,该基金已帮助14名患儿,资助金额近10余万元。专家提醒,暑期是儿童意外伤害的高发期,家长们需要提高安全意识,注意孩子的安全,尤其是防止车祸和高坠伤等严重伤害事件的发生。以下是一些预防儿童意外伤害的建议:1. 加强安全意识,为孩子创造一个安全的生活环境。2. 教育孩子识别危险,学会自我保护。3. 做好儿童安全教育,教授孩子如何应对紧急情况。4. 定期检查家中设施,确保安全。5. 关注儿童心理健康,及时发现并解决潜在问题。
点击查看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与同龄人的交往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孩子很容易受到同伴的影响,甚至可能会模仿一些不良行为。例如,孩子可能在幼儿园里交了一个朋友,而这个朋友有不良的言行举止,孩子也可能会受到影响。那么,家长应该如何应对这种情况呢?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孩子为什么会受到同伴的影响。孩子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尚未完全形成,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此外,孩子之间的人际交往往往比较直接,不良行为更容易被模仿。 针对这种情况,家长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 增强孩子的自我认知能力。 家长可以通过与孩子进行沟通,帮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从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同时,家长也要引导孩子学会分辨是非,培养他们的道德观念。 2. 树立良好的榜样。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家长要以身作则,树立良好的榜样,为孩子树立正确的行为准则。 3. 加强亲子沟通。 家长要关注孩子的内心世界,与他们进行有效的沟通,了解他们的想法和需求。同时,家长也要倾听孩子的意见,尊重他们的选择。 4. 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 家长可以鼓励孩子参加各种兴趣班,培养他们的兴趣爱好,让他们在活动中结交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而减少受到不良影响的机会。 总之,家长在面对孩子受到同伴不良影响的问题时,要保持耐心和冷静,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帮助孩子健康成长。
点击查看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儿童健康问题日益受到关注。儿童暴力问题作为其中的一部分,引起了全球范围内的广泛关注。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最新报告显示,各国政府和社会各界都在积极采取措施,防止儿童暴力的发生及其对儿童健康造成的长期影响。 在墨西哥,国家福利部门平均每天就接到4份虐待儿童的报告。英国同样存在类似问题,为了引起社会对虐待儿童问题的重视,英国甚至专门制作了公益广告进行宣传。 暴力对儿童的伤害不仅仅是身体上的,更严重的是心理上的。WHO的研究表明,在儿童时期遭受过暴力的人,成年后,6%的人会出现抑郁症状、12%的人会滥用酒精和药物、8%的人会产生自杀意图、10%的人会出现精神紊乱、27%的人会因曾经受到的创伤而承受巨大的精神压力。 巴西、墨西哥、马来西亚等国家在预防儿童暴力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墨西哥,卫生部专门发布了《有关暴力与健康的国家报告》,对暴力伤害情况,尤其是对未成年人给予了高度关注。建议政府制定一个国家行动计划,预防任何形式的暴力伤害。同时,卫生部还承诺建立一个制止暴力伤害的国家级健康中心。此外,巴西对300多个暴力预防项目进行了登记。马来西亚则更关注受虐儿童,建立了危机中心为受虐儿童提供援助。 在我国,政府和社会各界也高度重视儿童暴力问题。各级政府加大了对儿童保护工作的投入,建立健全了儿童保护机制。同时,社会各界也积极参与,通过各种途径提高公众对儿童暴力问题的认识,共同为儿童营造一个健康、安全的成长环境。
展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