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心理 | 家长们,别“包办”孩子一生

心理 | 家长们,别“包办”孩子一生
发表人:医者仁心

  在当今社会,‘中国式父母’的育儿方式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与国外父母的自由式养育相比,中国的父母往往更倾向于包办孩子的方方面面,从小到穿衣吃饭,大到升学就业、婚姻大事,几乎都一手操办。这种过度保护的方式,是否真的能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呢?本文将探讨过度包办对孩子心理健康的潜在影响,并提供一些建议,帮助家长更好地引导孩子成长。

  一、过度包办的危害

  1. 削弱孩子的独立性

  过度包办会让孩子习惯于依赖父母,缺乏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当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时,他们往往无法独立应对,容易产生焦虑、无助等负面情绪。

  2. 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

  过度包办会导致孩子产生逆反心理,表现为顶嘴、逃学、易怒、沉默、啃老等行为。此外,长期处于被控制的氛围中,孩子容易产生压抑、焦虑等心理问题。

  3. 削弱孩子的幸福感

  过度包办会让孩子失去自我,无法体验到成长过程中的快乐和成就感。长期处于被安排一切的状态,孩子容易产生幸福感缺失的心理。

  二、如何引导孩子成长

  1. 尊重孩子的选择

  家长应尊重孩子的兴趣和选择,给予他们自主权。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长可以提供参考意见,但最终的决定权应交给孩子。

  2. 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家长可以通过让孩子承担一些家务、参与社会实践等方式,培养他们的独立生活能力。同时,家长要教会孩子面对困难时,如何调整心态,积极寻求解决方案。

  3. 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

  家长要注重家庭沟通,尊重孩子的意见,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家庭氛围。在这样的环境中,孩子更容易树立自信,健康成长。

  三、结语

  过度包办并非爱孩子的表现,反而会阻碍孩子的成长。家长们应学会放手,让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学会独立、自信,成为有担当的人。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虐待儿童综合征疾病介绍:
推荐问诊记录
推荐科普文章
  • 家庭环境对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不容忽视。一个和谐、温馨的家庭环境有助于儿童身心健康发展,并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家庭美德是良好心理素质形成的前提。家庭成员之间应相互尊重、理解、支持,共同营造一个充满爱的氛围。这种氛围有助于儿童学会关爱他人、乐于助人,并培养他们的同理心。

    父母的教养态度对孩子的影响至关重要。民主、平等、尊重的教养方式有助于培养孩子独立思考、勇于尝试的品质。相反,过于严厉或过于溺爱的教养方式都可能导致孩子出现心理问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家庭结构也发生了变化。单亲家庭、重组家庭等新型家庭结构不断涌现,这对儿童心理健康也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因此,家长和社会都应关注儿童心理健康,为他们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

    为了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素质,家长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 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
    • 尊重孩子的个性,给予适当的关爱和指导
    • 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及时沟通,解决问题
    • 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
    • 关注孩子的身体健康,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长难免会遇到孩子调皮捣蛋、屡教不改的情况。此时,一些家长可能会采取简单粗暴的惩罚方式,如打骂、责备等。然而,过度惩罚会给孩子的心理带来负面影响,甚至可能产生敌意、仇恨、抗拒、罪恶感、无价值感、自怜等心理问题。

      以王娣为例,她在餐厅教育孩子时,因孩子调皮捣蛋而情绪失控,采取了过度惩罚的方式。这种做法不仅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还可能对孩子的心理造成长期的负面影响。

      事实上,过度惩罚并不能解决问题,反而可能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以下是一些更有效的教育方法:

      1. 冷处理,让孩子体验后果。当孩子犯错时,家长可以先冷静下来,让孩子自己承担后果,从而学会承担责任。

      2. 不当众惩罚,留下尊严。避免在公共场所或亲友面前惩罚孩子,保护孩子的自尊心。

      3. 寓教于乐,让孩子在游戏中学习。通过游戏等方式,让孩子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正确的行为。

      4. 制定规则,让孩子明确底线。家长可以制定一些明确的规则,让孩子知道哪些行为是不可接受的。

      5. 增强沟通,让孩子表达想法。与孩子保持良好的沟通,了解他们的想法和感受,共同解决问题。

  •   近日,一起互联网公司幼儿园虐童事件引发社会广泛关注。

      监控画面显示,一名幼师将女童的书包摔在地上,并推搡孩子,致其撞到桌子角。其他两位老师似乎习以为常。

      更令人痛心的是,老师还往孩子们嘴里塞入不明食物,导致孩子们大哭不止。经家长指出,老师给孩子喂的是芥末。

      除了喂食芥末,老师们还给孩子喂安眠药、用栅栏关在角落、冲眼睛和嘴里喷消毒水等,导致一名2岁孩子产生应激反应,需要心理疏导。

      涉事老师下跪道歉,但难以平复众怒。家长们纷纷表示愤怒和质疑。

      近年来,幼儿园虐童事件屡见不鲜,虐童方式也不断翻新,令人痛心。

      如何预防幼儿园虐童事件发生?专家建议,家长要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学会识别孩子遭受欺凌的迹象,并采取积极措施。

      首先,家长要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如果孩子突然变得沉默寡言、不愿上学、情绪低落,要警惕孩子是否遭受欺凌。

      其次,家长要关注孩子的身体变化,如果孩子身上出现不明伤痕、头痛、胃痛等症状,要尽快带孩子就医。

      此外,家长要积极与幼儿园沟通,了解孩子在园情况,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最后,家长要教育孩子学会自我保护,遇到欺凌要及时向家长和老师求助。

      预防幼儿园虐童事件,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

      

  • 随着社会的发展,儿童心理健康问题逐渐受到重视。攻击性行为是儿童常见的行为问题之一,表现为易怒、冲动、好斗等。本文将围绕儿童攻击性行为的成因、表现、诊断以及干预措施进行探讨。

    一、儿童攻击性行为的成因

    1. 家庭因素:家庭环境不良、父母教育方式不当、亲子关系紧张等都可能导致儿童出现攻击性行为。

    2. 学校因素:同学关系紧张、学习压力过大、教师教育方法不当等都可能诱发儿童攻击性行为。

    3. 社会因素:社会不良风气、媒体暴力渲染等也可能对儿童产生负面影响。

    二、儿童攻击性行为的表现

    1. 情绪不稳定:易怒、冲动、焦虑等。

    2. 行为问题:打架、骂人、破坏公物等。

    3. 人际关系问题:与同学、老师关系紧张,难以融入集体。

    三、儿童攻击性行为的诊断

    1. 儿童行为量表:通过观察和评估儿童的行为表现,判断是否存在攻击性行为。

    2. 心理咨询:通过与儿童进行交谈,了解其心理状态,进行心理评估。

    四、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干预措施

    1. 家庭干预:改善家庭环境,调整教育方式,加强亲子沟通。

    2. 学校干预:加强师生沟通,改善同学关系,减轻学习压力。

    3. 社会干预: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减少媒体暴力渲染。

    4. 心理治疗:通过心理咨询、心理疏导等方法,帮助儿童调整心理状态,改善行为问题。

  • 近年来,随着社会对儿童心理健康和教育的重视,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开始关注并倡导不打骂的教育方式。西班牙的“教育但不打骂”运动就是其中之一。

    这项运动的核心观点是,打骂并不是有效的教育手段,反而会对孩子的身心健康造成负面影响。许多父母对此难以接受,认为偶尔的体罚是必要的。

    那么,如何在不打骂的情况下进行教育呢?以下是一些建议:

    1. 理解孩子的需求:家长需要耐心倾听孩子的想法和感受,了解他们的需求,从而更好地进行引导和教育。

    2. 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与孩子保持良好的沟通,让他们知道家长是值得信赖的倾诉对象。

    3. 设定明确的规则和边界:为孩子设定明确的规则和边界,让他们知道哪些行为是可以接受的,哪些是不可以接受的。

    4. 榜样作用:家长要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行为为孩子树立榜样。

    5. 惩罚与奖励:适当运用惩罚与奖励,让孩子明白自己的行为会带来相应的后果。

    6. 保持耐心:教育孩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家长保持耐心,不断尝试和调整方法。

    除了西班牙,许多国家和地区也出台了禁止体罚的法律。例如,以色列最高法院已禁止打孩子,而在瑞典、丹麦、挪威、芬兰、塞浦路斯、奥地利、立陶宛和克罗地亚也不能打孩子。

  •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任性的表现常常让家长们感到头疼。他们精力旺盛,似乎总是与父母唱反调,越是禁止的事情,他们越是要去做。面对这样的孩子,家长们该如何应对呢?接下来,让我们看看国外妈妈是如何处理孩子的任性行为的。

    有些孩子从幼儿园回来,就像脱了缰绳的野马,在家里又蹦又跳,一会儿坐在沙发上,一会儿又爬上床,房间里一片狼藉,他们自己也累得大汗淋漓,满脸通红。还有些孩子看电视时,喜欢把音量调得很大,让家里的人无法交谈、学习和休息。如果有人提醒他们,他们就会大吵大闹,不管地上是水还是泥,躺在地上又哭又叫。还有一些孩子喜欢“人来疯”,客人来了,他们就喜欢拿着东西乱扔,一会儿扔个布娃娃,一会儿又抛个小枕头,甚至能把一只拖鞋踢进一盆香喷喷的鸡汤里。

    根据国外一些行为科学家的研究,我们提出以下一些方法供家长们参考:

    一、强制休息片刻。

    对于精力过剩的孩子,可以采取把他们带进另一间小屋,让他们脱离让他们兴奋的环境,冷静地审视自己,强制他们休息片刻。

    二、转移注意力。

    如果孩子喜欢在客人面前扔东西,可以在屋里门上挂一只尼龙靶盘,当客人来时,征得客人的同意,大家一起投掷,看谁扔得准。这样既能满足孩子表现欲,又能让孩子从游戏规则中学会约束自己,使无序的乱动迁移成有序的竞赛。

    三、一个轻柔的暗示。

    如果孩子正在调整电视音量,不要大声斥责,可以做一个轻轻走动的动作,再问他:“你知道,妈妈最喜欢怎样看电视?”然后引导他把音量调小,问他:“为什么妈妈喜欢这样做?”

    四、培养自我管理的意识。

    任性的根本原因之一是孩子缺乏自我控制、自我管理的能力。平时注意培养孩子自我管理的意识,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例如,让孩子把玩完的玩具放进柜子里,睡觉起床后把小枕巾盖在枕头上,久而久之,他们会学会约束自己,形成良好的自我管理的习惯。

    只有孩子自我控制能力增强了,孩子的任性自然就会减弱了。通过培养孩子自我管理能力,往往能让孩子远离任性。

  • 如今,家长打骂孩子的现象已不多见,但有些家长可能会有意无意对孩子施加“冷暴力”,造成的身心伤害甚至不亚于打骂。家教“冷暴力”一般以父母漠不关心或威胁、恐吓孩子的形式居多。具体来说,主要分以下七种情况。

      1. 疏于沟通。许多父母因为工作压力大,对孩子疏于关心、态度冷漠,不注重他们的精神需求。久而久之,容易导致孩子性格孤僻、不合群。建议家长把和孩子的沟通交流纳入日程,利用吃饭时间、睡前时间和孩子聊聊学校的事,谈谈自己的见闻。

      2. 不尊重隐私。不少父母虽然疼爱孩子,但不够尊重孩子的隐私:孩子的房间想进就进,抽屉也是公然“检查”。还有的父母不尊重孩子的人格,在公共场合揭孩子短。长期下去,孩子会变得不自信、缺乏安全感,长大后可能没主见,刻意迎合他人,还可能走上叛逆的极端。建议家长多关注孩子的情感需求,尊重他的选择;孩子犯错误不能拿人格说事,要就事论事。

      3. 曲解动机。不少家长不愿听孩子解释,而是按自己的思维曲解孩子。比如孩子打破杯子,家长不分青红皂白就责骂,却不知道孩子是看他生病,想倒杯水给他喝。总被曲解动机,孩子会变得过于敏感,影响日后的人际关系。建议家长不要以大人的尺度去衡量孩子,给孩子说话的机会。

      4. 期望过高。许多家长把孩子当成自己的“脸面”,期望过高,经常把孩子批得一无是处。用过高的期望要求孩子,孩子容易变得敏感,性格胆小畏缩,缺乏自信,独立性差,做事缺乏主动性,不善与人交往。他们情绪不稳定、易自卑,严重时甚至出现抑郁症状。建议家长多信任孩子,让他有机会决定自己的事情。

      5. 过度保护。不少家长对孩子过分保护,可能导致孩子社会适应性差,缺乏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做事没主见,心理承受力差。还容易出现对抗行为。建议根据孩子的年龄和特点逐渐放手,给孩子适度的自由和信任。

      6. 老比较。常与别人的孩子对比,是中国家庭最常见的冷暴力,容易让孩子感到自我价值低,甚至自闭。孩子成年后还可能故意跟领导、优秀的同事作对,影响人际关系,甚至造成终生难以走出的阴影。

      7. 威胁恐吓。一些家长可能会用“我不要你了”、“你给我滚”等话语来威胁孩子,试图让孩子听话。然而,这种威胁会导致孩子与父母的关系疏远,长大后也可能变得事事谨慎,不敢冒险。建议改变这种教育理念,耐心地与孩子沟通。

  • 婴儿摇晃症候群,也被称为婴儿虐待综合征,是一种由于不当摇晃婴儿导致的严重疾病。这种摇晃行为可能导致婴儿的头部、颈部和脊椎受到严重损伤,甚至可能引发死亡。在郑州秋季,由于天气逐渐转凉,家长和照顾者更应注意预防婴儿摇晃症候群的发生。

    预防措施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 家庭教育:家长和照顾者应了解婴儿摇晃症候群的危害,避免在情绪激动或愤怒时摇晃婴儿。
    2. 照顾者培训:对于托儿所、幼儿园等机构的照顾者,应进行专业的照顾培训,确保婴儿得到适当的照顾。
    3. 安全的婴儿用品:使用适合婴儿的摇篮、婴儿床等安全用品,避免使用不安全的玩具或物品。
    4. 及时沟通:家长与照顾者之间应保持良好的沟通,确保婴儿得到适当的照顾。
    5. 关注婴儿行为:家长和照顾者应密切关注婴儿的行为,如出现异常哭闹、呕吐、意识不清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治疗策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急性期治疗:在婴儿出现症状后,应立即就医,进行紧急治疗。
    2. 长期治疗:对于严重受损的婴儿,可能需要长期的治疗和康复。
    3. 心理治疗:对于照顾者,可能需要进行心理治疗,以帮助其应对婴儿摇晃症候群带来的心理压力。
    4. 家庭支持:提供家庭支持,帮助家长和照顾者应对婴儿摇晃症候群带来的挑战。

  • 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保障孩子的健康成长和安全至关重要。作为父母,除了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更要教会他们一些“保命”金言,帮助他们规避风险,健康成长。

    首先,要让孩子明白,安全比成功更重要。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教会孩子识别潜在的危险,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其次,要教会孩子保护自己的身体。告诉孩子,背心裤衩覆盖的地方不允许别人触摸,这是对自己身体的尊重和保护。遇到陌生人,要避免接触,提高警惕。

    在遇到危险时,要让孩子明白生命至上,财产第二。遇到暴徒时,要勇敢拒绝,并寻求他人帮助。遇到地震、火灾等自然灾害时,要冷静应对,学会自救和求救。

    此外,要教会孩子不保守坏人的秘密,遇到危险时要及时向家长或其他信任的人求助。同时,也要告诉孩子,在紧急情况下,可以采取一些非常规手段保护自己,例如打破玻璃、破坏家具等。

    总之,教会孩子这些“保命”金言,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各种风险,健康成长。

  • 著名儿科医生张教授指出:儿童的健康成长离不开丰富的游戏体验,而游戏本身也是孩子认识世界、探索自我的重要途径。与假装游戏不同,它并非简单的儿戏,而是孩子认识成人世界的一面窗口。

    在儿童成长过程中,他们通过模仿周围的人和事物来逐渐认识自我,手中的玩具往往成为他们自我投射的载体。例如,一个洋娃娃可能就是孩子自己的缩影,而她所扮演的角色,可能就是她心中的妈妈。

    在假装游戏中,孩子不断进行角色扮演,学习换位思考,这对他们的想象力、观察力、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都有很大益处。

    家长可以积极参与孩子的游戏,与他们一起扮演,甚至可以倾听他们的奇思妙想,并为他们提供建议。这不仅有助于增进亲子关系,还能让孩子在游戏中学到更多知识。

    在陪伴孩子进行假装游戏时,以下建议可供参考:

    1. 鼓励孩子运用玩具进行想象,拓展他们的发散性思维。

    2. 引导孩子理解不同角色的意义,并帮助他们建立因果关系。

    3. 注重培养孩子的角色认知能力,帮助他们积累丰富的角色经验。

    4. 利用家中现有道具,与孩子共同演绎童话故事,培养他们的创造力。

    5. 在游戏过程中,家长应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避免过度游戏。

药品使用说明

快速问医生

立即扫码咨询
网站地图

营业执照 Investor Relations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561155 消费者维权热线:4006067733

医疗监督热线:950619(京东),0951-12320(宁夏),0951-12345(银川)

Copyright © 2022 jd.com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88号 京ICP备11041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