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急性心肌梗死,简称心梗,是一种严重的心血管疾病。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心梗的治疗效果有了显著提高。然而,由于心梗病情发展迅速,死亡率仍然较高。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许多心梗患者发病后没有及时就医,错过了最佳救治时机。
研究表明,心梗发病后3小时内是救治的黄金时间。在这段时间内,及时采取有效治疗,可以有效降低死亡率。然而,我国心梗患者中,仅有10%会主动拨打120急救电话,并乘坐救护车前往医院。超过60%的患者因没有得到及时救治而在入院前死亡,其中50岁以下的中青年患者,未到医院就死亡的比例超过80%。
与我国相比,发达国家的心梗救治率较高。例如,欧洲一些国家应用救护车就诊的病人比例能达到90%;在美国、加拿大和意大利,这一数字超过60%。这主要是因为这些国家的人们更加重视心梗的严重性,知道及时呼叫救护车可以获得更有效的救治。
那么,为什么我国心梗患者的救治率较低呢?一方面,许多患者对心梗的认识不足,不知道胸痛可能是心梗的信号;另一方面,一些患者即使知道心梗的危害,也因担心救护车费用而犹豫不决。
为了提高心梗患者的救治率,我们需要加强心梗的科普宣传,提高公众对心梗的认识。同时,也要完善急救体系,降低救护车费用,让更多患者能够及时获得救治。
对于心梗患者来说,以下是一些预防措施:
1.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戒烟限酒,合理膳食,适量运动。
2. 控制血压、血糖、血脂等慢性病。
3. 出现胸痛、胸闷等症状时,及时就医。
4. 如果身边有人出现心梗症状,应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并采取必要的急救措施。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急性心肌梗死是心血管疾病中的严重威胁之一,一旦发生,及时进行支架或溶栓治疗是挽救生命的关键。然而,临床研究发现,即便经过放支架或溶栓治疗,仍有高达37%的患者出现心肌无再流现象,即心肌并未恢复有效血流灌注,严重可导致死亡。针对这一难题,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副院长杨跃进教授带领团队进行了深入研究,发现通心络胶囊可有效防治心梗再灌注后心肌无再流,为心梗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传统治疗方法的局限性
目前治疗冠心病的传统方法主要针对冠状动脉狭窄,而研究表明,微血管障碍和冠脉痉挛也是冠心病治疗的重要环节。其中,微血管障碍的主要表现就是心肌无再流。这一现象在急性心肌梗死再灌注治疗中尤为突出,成为治疗过程中的一个世界性难题。
通心络:改善微循环,预防心梗
杨跃进教授团队通过大量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证实通心络胶囊可通过保护微血管内皮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改善冠脉微循环,从而有效防治心梗再灌注后心肌无再流。研究表明,长期服用通心络胶囊的患者,其无再流面积和梗死面积均明显缩小,疗效确切。
预防心梗,从日常生活中做起
除了药物治疗,预防心梗也至关重要。中山大学中西医结合研究所所长吴伟康教授提醒,寒冷天气和过度劳累都是心梗的高危因素。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保暖,避免过度劳累,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并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并控制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
未来展望
通心络胶囊的研究成果为心梗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有望为更多患者带来福音。未来,研究团队将继续深入研究,以期开发出更多有效的心梗治疗药物,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更大贡献。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心血管疾病的诊疗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其中,急性胸痛的救治尤为重要。为了提高急性胸痛的救治效率,我国于2018年11月20日正式发布了“中国胸痛中心急救地图”,为患者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急救服务。
“中国胸痛中心急救地图”覆盖全国31个省市的669家胸痛中心,实现了对急性胸痛患者的快速救治。该地图以信息化为支撑,将具备胸痛救治能力的医院纳入其中,并通过自动定位、搜索周边医院等功能,帮助患者快速找到最近的胸痛中心。
此外,地图还提供了一键拨打120的功能,以及胸痛急救知识和心梗术后康复要点等信息,让患者和家属能够更好地了解疾病,提高自救能力。
急性胸痛是一种常见的危急重症,包括心绞痛、心肌梗死等。这些疾病具有发病急、进展快、病死率高等特点,需要及时救治。而“中国胸痛中心急救地图”的发布,为患者提供了更加便捷的急救通道,有助于提高救治成功率。
为了更好地发挥“中国胸痛中心急救地图”的作用,以下是一些注意事项:
“中国胸痛中心急救地图”的发布,标志着我国急性胸痛救治水平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国心血管疾病的救治水平将不断提高,为更多患者带来福音。
急性心肌梗死,简称急性心梗,是一种严重的心血管疾病,其存活时间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首先,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是决定存活时间的关键因素。病情越严重,存活时间可能越短。其次,是否及时有效的给予治疗也是影响存活时间的重要因素。如果患者能够在发病后及时就医,并且接受规范的治疗,存活时间将大大延长。
在治疗方面,心肌再灌注治疗是急性心梗治疗的关键。这种治疗可以迅速恢复心肌血供,减少心肌坏死面积。此外,强化抗凝、抗血小板、调血脂治疗,以及改善心室重构治疗,也是提高患者存活率的重要手段。
除了及时有效的治疗外,患者的日常保养也对存活时间有着重要影响。患者应该限制食盐摄入,避免暴饮暴食,戒烟限酒,保持低糖低盐低脂的饮食习惯。此外,坚持有氧运动,增强心肺功能,也有助于提高患者的存活率。
急性心梗的治疗通常在心内科进行。心内科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患者应该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按照医嘱用药,定期复查。
急性心梗的预防也非常重要。高危人群应该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并控制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此外,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戒烟限酒、合理膳食、适量运动等,也是预防急性心梗的重要措施。
当老年人突然出现心肌梗死时,这种心血管内科急症需要立即采取行动。首先,应将患者迅速送往医院急诊科。在治疗过程中,医生会给予患者吸氧、心电监护和监测生命体征等对症治疗措施。
针对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医生会在时间窗内进行急诊介入治疗。而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和不稳定心绞痛患者,则需要根据危险分层进行个体化治疗。高危患者建议进行急诊冠状动脉造影和支架植入术,中危患者可择期手术,低危患者则可先药物治疗,必要时再进行介入治疗。
心肌梗死的发生原因多种多样,包括过度劳累、情绪激动、饮食不规律和便秘等。为了预防心肌梗死,老年人应注意保持大便通畅,遵医嘱用药,合理饮食,并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在日常生活中,老年人应避免过度劳累,保持情绪稳定,避免情绪激动。同时,要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避免晚餐过晚、过饱,少吃油腻食物,多喝水,保持大便通畅。此外,老年人还应注意定期体检,及时发现并治疗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
在心肌梗死的治疗过程中,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药物治疗包括抗血小板聚集药、抗凝药、硝酸酯类药等。介入治疗包括冠状动脉造影、支架植入术等。手术治疗则包括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等。
在心肌梗死患者的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同时,要为患者提供心理支持和关爱,帮助他们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心肌梗塞,又称心肌梗死,是一种严重的心血管疾病。它通常是由于冠状动脉的阻塞导致心肌细胞缺血、缺氧而引发的。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导致心肌梗塞的原因:
1. 动脉粥样硬化:这是心肌梗塞最常见的基础病因。动脉粥样硬化是指动脉内壁出现脂肪沉积、胆固醇堆积,导致血管壁变厚、狭窄,血液流通受阻。
2. 暴饮暴食:大量摄入高脂肪、高热量的食物,加上饮酒或长期吸烟,会导致血脂浓度升高,血液黏稠度增加,血小板聚集,形成血栓,引发急性心肌梗死。
3. 寒冷刺激:寒冷季节,尤其是冬天,是急性心肌梗死发病率较高的时期。长期的寒冷刺激会诱发急性心肌梗死。
4. 便秘:用力排便时,屏气、用力过猛,会导致心肌梗死的发生,尤其在老年人中较为常见。
5. 吸烟与饮酒:吸烟是冠心病和急性心肌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饮酒也会通过诱发冠状动脉痉挛和增加心肌氧耗量而诱发心肌梗死。
为了预防心肌梗塞,我们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戒烟限酒,低盐低脂饮食。
2. 定期进行体检,特别是中老年人,要重视心血管疾病的筛查。
3. 保持情绪稳定,避免情绪激动。
4. 注意保暖,避免寒冷刺激。
5. 保持大便通畅,预防便秘。
冬季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季节,其中急性心肌梗死(AMI)尤为突出。研究表明,冬季AMI的发病率较其他季节高出43%,尤其在上午7-9时达到高峰。这一现象可能与冬季寒冷的气候有关,低温会导致人体交感神经兴奋、血管收缩、血压升高,从而增加心脏负担,诱发AMI。
除了胸痛,AMI患者还可能出现以下症状:呼吸困难、恶心、呕吐、上腹痛、背部疼痛等。这些症状容易与其他疾病混淆,导致误诊和延误治疗。
为了预防AMI,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1. 注意保暖,避免寒冷刺激。
2.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戒烟限酒、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控制体重等。
3. 定期体检,及时发现并控制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慢性疾病。
4. 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过度紧张和焦虑。
5. 学习急救知识,如心肺复苏等,以便在突发情况下及时施救。
近年来,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不良生活方式的普遍存在,心肌梗死这一原本多发于中老年人的疾病,逐渐年轻化。据《江南时报》报道,南京一位年仅32岁的男子,因长期吸烟、熬夜等不良生活习惯,不幸患上心肌梗死。这为我们敲响了警钟,提醒年轻人要重视心脏健康。
患者李先生,32岁,是南京某软件公司的设计师,因工作繁忙,经常加班熬夜。近日,李先生突然出现胸闷、胸痛的症状,并晕倒在地。家人立即将他送往中大医院急诊中心。经过检查,医生确诊其为急性心肌梗死,并立即进行介入手术。术中发现,患者冠状动脉内形成巨大血栓,堵塞了冠状动脉,导致心肌梗死。
值得注意的是,李先生并没有冠心病家族史,发病前也没有高血压、冠心病等病史。这表明,不良生活习惯是导致心肌梗死的重要原因。中大医院沈成兴主任医师表示,近年来,他们医院也陆续接诊了一些30岁左右的心肌梗死患者,最年轻的患者年仅26岁。这说明,预防心肌梗死并非只是中老年人的事情,年轻人也要引起重视。
吸烟、高血脂、冠心病家族史、肥胖是导致心肌梗死的主要危险因素。专家建议,年轻人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定期检查血糖、血压和血胆固醇。一旦出现胸痛、胸闷等症状,要及时就医。此外,还要保证每天半小时的运动时间,远离高脂、高盐饮食,并戒烟。因为吸烟可引起冠状动脉痉挛,容易诱发心绞痛甚至心梗。
对于心肌梗死患者来说,及时的治疗至关重要。目前,介入手术是治疗心肌梗死的主要方法。通过介入手术,可以迅速开通堵塞的冠状动脉,恢复心脏血流,挽救患者生命。
总之,心肌梗死的预防和治疗需要我们从多个方面入手。年轻人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定期进行健康检查,一旦出现异常症状,要及时就医。只有这样,才能有效预防和治疗心肌梗死,保障我们的心脏健康。
心梗手术后恢复时间因人而异,通常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判断。
每个人的体质不同,恢复情况也会有所差异。一般来说,身体状况良好的患者,恢复速度较快,通常两个月左右就可以恢复正常工作和生活。而身体较为虚弱的患者,恢复速度较慢,可能需要三个月甚至更长时间才能恢复到正常工作状态。
心梗手术后常见的手术方式是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PCI),这种手术具有相对较高的临床安全性。因为心梗本身的风险要大于手术并发症的风险。对于心梗患者来说,手术的目的是为了挽救生命。如果不及时进行血管再通,患者死亡的概率非常高,尤其是在术后48小时内出现恶性心律失常的概率非常高。即使患者能够存活,如果没有进行血管再通,患者很可能会留下后遗症,如心力衰竭等,后期生活质量会非常差。
心梗手术后,患者需要注意防治并发症,如心脏破裂、心力衰竭、冠脉内支架内血栓形成等。术后早期需要避免用力、减少活动,保持排便通畅,避免大便干燥。同时,术后早期需要服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低分子肝素以及替罗非班等多种抗凝抗血小板药物,并注意警惕消化道出血。术后早期饮食以流食、软食为主,避免胃肠道刺激,并注意观察是否有黑便等症状。
心梗手术后,患者还需要定期复查,监测心脏功能和药物效果。在医生的建议下,进行适当的康复训练,如心脏康复、体力康复等,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心梗是一种严重的疾病,需要患者和家属的高度重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注意预防心梗的发生,如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控制血压、血脂、血糖等。一旦出现心前区疼痛、胸闷等症状,应及时就医,以免延误病情。
心梗手术后康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患者和家属的共同努力。只要患者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保持良好的心态,相信一定能够战胜病魔,恢复健康。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熬夜已成为许多人的常态。然而,熬夜对身体的危害不容忽视,尤其是对于有烟瘾的人来说,熬夜更增加了突发心梗的风险。
一、熬夜与心梗的关系
研究表明,熬夜会扰乱人体的生物钟,影响内分泌系统的正常运作,进而导致血压升高、心率加快、血管收缩等问题。对于有烟瘾的人来说,熬夜还会增加吸烟量,从而加重对心血管的损害。
二、吸烟是心梗的重要危险因素
吸烟是导致心梗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吸烟会导致血管内皮损伤,促进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变窄,血流受阻。同时,吸烟还会增加血液中的血小板聚集,形成血栓,阻塞血管,引发心梗。
三、如何预防心梗
1. 戒烟:戒烟是预防心梗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戒烟可以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改善心血管功能。
2. 限制熬夜:尽量避免熬夜,保证充足的睡眠,有助于调节生物钟,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3. 健康饮食:保持低盐、低脂、高纤维的饮食,有助于降低血压、血脂,预防心血管疾病。
4. 适量运动:适量运动可以增强心脏功能,改善血液循环,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5. 定期体检: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并治疗心血管疾病。
四、心梗的急救措施
如果出现心梗症状,如胸痛、胸闷、气促、恶心、呕吐等,应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尽快就医。在等待救护车到来期间,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 保持冷静,避免过度紧张。
2. 采取舒适体位,避免剧烈运动。
3. 吸氧: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吸氧,有助于缓解症状。
五、心梗的预后
心梗的预后与及时救治、患者年龄、基础疾病等因素有关。及时救治可以降低死亡率,改善预后。
冬季气温骤降,人体血管收缩,血流速度减慢,容易出现胸闷、胸痛等症状,这可能是心肌梗塞的前兆。心肌梗塞是由于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导致心肌缺血缺氧而引起的严重疾病。以下将从病因、症状、预防等方面为您详细介绍心肌梗塞的相关知识。
一、心肌梗塞的病因
1. 动脉粥样硬化:这是导致心肌梗塞的主要原因,高血脂、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都可能导致动脉粥样硬化。
2. 血栓形成:血栓是阻塞冠状动脉的主要原因之一,常见于高血压、高血脂等患者。
3. 冠状动脉痉挛:寒冷刺激、情绪激动等因素可能导致冠状动脉痉挛,引起心肌缺血缺氧。
二、心肌梗塞的症状
1. 胸闷、胸痛:是心肌梗塞最常见的症状,常表现为压迫感、紧缩感,可放射至颈部、肩部、手臂等。
2. 呼吸困难、出汗: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呼吸困难、出汗等症状。
3. 恶心、呕吐:部分患者可能出现恶心、呕吐等症状。
4. 头晕、乏力: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头晕、乏力等症状。
三、心肌梗塞的预防
1. 健康饮食:保持低脂、低盐、低糖的饮食习惯,多吃蔬菜、水果,限制烟酒摄入。
2. 适量运动:适当进行有氧运动,如散步、慢跑、游泳等,增强心肺功能。
3. 控制体重:保持健康的体重,避免肥胖。
4. 积极治疗慢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
5. 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情绪激动、过度劳累。
四、心肌梗塞的治疗
1. 抗凝治疗:通过药物抑制血栓的形成,改善心肌梗塞患者的预后。
2. 血管重建术:通过手术或介入治疗,恢复冠状动脉的血流,改善心肌供血。
3. 心肌保护治疗:通过药物或其他方法,减轻心肌损伤,改善心肌功能。
五、心肌梗塞的预后
心肌梗塞的预后与患者年龄、病情、治疗等因素有关。早期诊断、及时治疗是改善预后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