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近年来,大肠癌已成为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为提高大肠癌的诊疗水平,第十三届上海国际大肠癌高峰论坛在上海举行,吸引了众多国内外专家学者。
在此次大会上,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秦新裕、许剑民教授团队展示了他们13年倾心打造的肠癌治疗“中山模式”,该模式在多个方面取得了突破,将中国的肠癌治疗提升至世界水平。
首先,在肠癌肝转移的治疗方面,中山医院团队通过术前化疗、靶向药物等治疗方式,将病人术后肝转移风险降低55%,术后五年生存率提升约一倍,位居全国第一。其次,在机器人结直肠癌微创手术方面,中山医院许剑民教授团队已完成1300多例机器人结直肠癌根治手术,居全国首位。此外,中山医院还开创了病患全程化管理的先河,实现了快速康复和微创手术的结合,有效缩短了术后住院天数,降低了住院费用和并发症发生率。
值得一提的是,中山医院还成功打造了中国首个肠癌肝转移MDT,为2700多例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提供了有效的治疗方案。
中山医院的“中山模式”以其创新思维和精湛技艺,为我国大肠癌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也为世界医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近年来,世界卫生组织(WHO)下属的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将火腿、培根等加工肉类列为“一类致癌物”,引发了广泛关注。与此同时,红肉也被归类为“疑似致癌物2A级”。这让许多人对日常饮食产生了疑虑,担心食品安全。
那么,加工肉制品和红肉真的会致癌吗?我们该如何看待这一现象?本文将围绕这一问题,为您解答。
加工肉制品与红肉:致癌与否?
加工肉制品,如火腿、培根等,在制作过程中会添加盐、亚硝酸钠等成分,这些成分可能导致亚硝胺类物质的生成,增加患结直肠癌的风险。而红肉,如猪肉、牛肉等,本身并不含有致癌物质,但大量摄入红肉会增加肠癌风险。
如何安全食用肉类?
1. 限制加工肉制品的摄入量,每月2-3次为宜。
2. 控制红肉摄入量,每周不超过500克。
3. 多吃新鲜蔬菜水果,保证膳食纤维摄入。
4. 烹饪方式以蒸、煮、炖为主,减少煎炸。
食品添加剂:安全与风险并存
食品添加剂在食品加工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过量使用或滥用食品添加剂可能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我国对食品添加剂的使用有严格的规定,只要按照规定范围和用量使用,食品添加剂是安全的。
素食与营养均衡
素食可以降低患慢性病的风险,但长期素食容易导致营养不均衡。素食者应注意补充铁、锌、维生素B12等营养素,确保身体健康。
总之,关注食品安全,合理安排饮食,才能保障身体健康。
你是否也有过这样的经历:逢年过节,亲朋好友聚会,总是离不开大鱼大肉?然而,这样的饮食习惯却可能导致意想不到的健康问题。近日,台湾一名年轻女子就因为长期过量食用牛肉面,不幸罹患大肠癌。
这位年轻女子没有大肠癌家族遗传史,却因为每天至少吃一次牛肉面,最终被确诊为大肠癌二期。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研究表明,过量食用红肉(如猪肉、牛肉、羊肉)是导致大肠癌的危险因素之一。红肉中的某些物质在高温烹饪过程中容易产生致癌物质,增加患癌风险。
除了红肉,高脂肪、高糖、低纤维的饮食也是大肠癌的危险因素。因此,为了预防大肠癌,我们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 适量摄入红肉,建议每天摄入量不超过50-75克;
2. 多吃蔬菜、水果和全谷物,增加膳食纤维摄入;
3. 限制高脂肪、高糖食品的摄入;
4.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戒烟限酒、适量运动等。
此外,定期进行体检也是预防大肠癌的重要措施。如果出现排便习惯改变、便血、腹痛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肠癌晚期患者的饮食选择至关重要,这不仅关乎患者的生命体征,更影响疾病的康复。由于肠癌属于消化系统癌症,患者的饮食需要格外注意,既要满足营养需求,又要避免加重病情。本文将针对肠癌晚期患者的饮食选择进行详细介绍,帮助患者和家属更好地了解饮食对疾病康复的影响。
一、适宜的食物选择
1. 蔬菜:蔬菜富含膳食纤维、维生素和矿物质,有助于促进肠道蠕动,预防便秘。常见的适宜蔬菜有:菠菜、西兰花、胡萝卜、南瓜、黄瓜、西红柿等。
2. 水果:水果富含维生素、矿物质和膳食纤维,有助于提高免疫力。常见的适宜水果有:苹果、葡萄、火龙果、橙子、猕猴桃、草莓等。
3. 蛋白质:蛋白质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重要物质,患者可以选择低脂肪、易消化的蛋白质来源,如鸡蛋、豆腐、鱼肉等。
4. 粥类和汤类:粥类和汤类易于消化吸收,适合肠癌晚期患者食用。可以适当添加一些蔬菜和肉类,提高营养价值。
二、禁忌的食物
1. 坚硬、油腻、辛辣的食物:这些食物难以消化,容易刺激胃肠道,加重病情。
2. 高脂肪、高胆固醇的食物:高脂肪、高胆固醇的食物容易导致血脂升高,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不利于病情康复。
3. 油炸、烧烤等食物:这些食物含有较多的致癌物质,容易加重病情。
三、饮食注意事项
1. 保持饮食均衡:患者应保证摄入足够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维生素和矿物质等营养成分。
2. 少食多餐:患者可以采用少食多餐的饮食习惯,减轻胃肠道负担。
3. 饮食规律:患者应保持规律的饮食时间,避免暴饮暴食。
4. 注意食物的烹饪方法:患者应尽量选择蒸、煮、炖等烹饪方法,避免油炸、烧烤等刺激性烹饪方法。
近年来,结直肠癌在我国发病率持续上升,已成为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据最新数据显示,我国每年新发结直肠癌病例已超过13万。其中,年轻人发病比例逐年上升,令人担忧。
结直肠癌的发病原因复杂,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 饮食因素:高脂肪、高胆固醇、低纤维饮食是结直肠癌的主要危险因素。过多摄入动物性脂肪、胆固醇、加工肉类等食物,以及缺乏蔬菜水果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都会增加结直肠癌的发病风险。
2. 生活方式:缺乏运动、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方式也会增加结直肠癌的发病风险。
3. 遗传因素:家族中有结直肠癌病史的人,其发病风险较高。
4. 慢性炎症:慢性结肠炎、溃疡性结肠炎等炎症性肠病也与结直肠癌的发病风险增加有关。
那么,如何预防结直肠癌呢?以下是一些建议:
饮食方面:
1. 多吃蔬菜水果: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每天应摄入至少5份蔬菜和2份水果,以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降低结直肠癌的发病风险。
2. 健康饮食:减少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的摄入,增加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全谷物、豆类、蔬菜、水果等。
3. 限制红肉摄入:红肉(如猪肉、牛肉、羊肉等)的摄入与结直肠癌的发病风险增加有关,建议适量摄入。
生活方式方面:
1. 适量运动:保持规律的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有助于降低结直肠癌的发病风险。
2. 戒烟限酒:吸烟和酗酒是结直肠癌的重要危险因素,戒烟限酒有助于降低发病风险。
3. 保持健康体重:肥胖是结直肠癌的重要危险因素,保持健康体重有助于降低发病风险。
定期体检:
1. 定期进行结直肠癌筛查:对于高风险人群,如家族中有结直肠癌病史、长期吸烟、肥胖等,建议定期进行结直肠癌筛查。
2. 注意身体变化:如果出现排便习惯改变、便血、腹痛、体重下降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总之,预防结直肠癌需要从饮食、生活方式、定期体检等多方面入手,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才能有效降低结直肠癌的发病风险。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关注如何延年益寿,而一些关于寿命的民间说法也层出不穷。其中,有这样一个说法:如果一个人走路时总是脚后跟不着地,那么这个人可能是短寿的。
那么,这个说法是否有科学依据呢?我们可以从人类进化的角度来分析。人类从爬行进化到直立行走,脚后跟落地是直立行走的重要特征。如果走路时脚后跟不着地,可能是由于下肢肌肉力量不足、关节灵活性差等原因导致的。这些因素可能会影响人的运动能力和健康状况,从而对寿命产生影响。
此外,一些研究表明,走路时脚后跟不着地可能与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病有关。这些疾病的发生与寿命有很大关系。因此,关注走路姿势,保持良好的运动习惯,对于预防慢性病、延长寿命具有重要意义。
那么,如何改善走路姿势,预防短寿呢?以下是一些建议:
总之,走路姿势与寿命有一定关系。关注走路姿势,保持良好的运动习惯,有助于预防慢性病、延长寿命。
肠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早期症状可能并不明显,容易被忽视。很多患者在确诊时已处于中晚期,因此了解肠癌的早期症状对于早期发现、早期治疗至关重要。
一、常见症状
1. 消化道症状:胃纳减退、腹部不适、饱胀、便秘、腹泻或腹泻便秘交替出现等,肠梗阻症状:腹痛、便秘、腹胀、呕吐、肠蠕动亢进,有时可见肠型。
2. 全身症状:贫血、营养不良、全身衰竭,体重减轻和恶液质等。
3. 直肠癌症状:腹痛、大便带血、大便变细、腹泻等,便血、便不尽感、肛门下坠感、腹泻。
4. 中毒症状:贫血、低热、乏力、消瘦、浮肿等。
5. 腹部包块:腹部可触及肿块,肿块随病情加重而增大,中期可出现按压疼痛。
6. 消化道症状:腹胀、不适、消化不良等,排便习惯改变,便次增多,腹泻或便秘,便前腹痛。
二、预防与日常保养
1. 饮食宜多样化,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2. 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
3. 定期体检,及时发现并治疗消化道疾病。
4. 避免吸烟、饮酒等不良习惯。
三、就医指南
如果出现上述症状,应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如肠镜、CT等,以便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都市白领追求“小资”生活,享受咖啡、牛排、烧烤等西式美食。然而,这种饮食结构却可能隐藏着健康风险,肠癌正悄悄盯上这些追逐时尚的人群。
“无肉不欢”的年轻人成肠癌高危人群。不良生活方式是肠癌发生的重要因素,而高脂肪、高蛋白、高热量的肉食正是肠癌的“幕后推手”。中国人长期以植物性食物为主,突然增加肉食摄入,肠道负担加重,容易导致肠道菌群失衡,引发炎症和恶变。
烹饪方式也是肠癌的危险因素。油煎、烟熏、火烤等高温烹饪方式会产生大量有害物质,增加肠癌风险。相比之下,爆炒、清蒸、水煮等烹饪方式更健康。
肠癌的早期症状包括排便习惯改变、排便突然变细和伴有少量出血。这些症状容易被忽视,但及时就医可以早期发现肠癌。
肛门指检和大便隐血测试是早期筛查肠癌的有效方法。肠镜检查可以更全面地了解肠道情况。
预防肠癌,建议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适量摄入肉类,选择健康的烹饪方式,定期进行体检。
肚子疼和便意是常见的消化系统症状,它们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包括肠痉挛和肠癌。肠痉挛通常与肠道平滑肌的过度收缩有关,而肠癌则是一种恶性肿瘤,发生在结肠或直肠。
肠癌,也称为结直肠癌,是我国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它可能没有明显的早期症状,但肚子疼和便意可能是其中的一些早期信号。然而,这些症状也可能由其他原因引起,如肠炎、食物不耐受等。
为了确诊肠癌,医生可能会建议进行一系列检查,包括血液检查、结肠镜检查、CT扫描等。结肠镜检查是一种直接观察肠道内部的方法,可以帮助医生确定是否存在肿瘤或其他异常。
除了肚子疼和便意,肠癌还可能伴随其他症状,如消瘦、大便形状改变、贫血等。如果出现这些症状,应及时就医。
为了预防肠癌,建议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均衡饮食、定期锻炼、戒烟限酒等。此外,定期进行体检,特别是针对高风险人群的结肠镜检查,也是预防肠癌的重要措施。
在治疗方面,肠癌的治疗方法取决于肿瘤的类型、大小、位置以及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常见的治疗方法包括手术、化疗、放疗等。患者应与医生密切合作,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对于肠癌患者来说,日常保养也非常重要。建议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多吃富含纤维的食物,如蔬菜、水果、全谷物等。此外,保持适当的体重、避免肥胖、定期进行体育锻炼等也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总之,肚子疼和便意可能是肠癌的早期信号,但需要通过专业的检查来确诊。对于肠癌患者来说,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至关重要。
在日常生活中,饮食与健康息息相关。而一些不良的饮食习惯,如饮食过烫、过咸等,可能会增加患癌风险。本文将重点介绍几种与饮食密切相关的癌症,并分析其致病原因及预防措施。
食管癌——怕太烫
食管是食物进入胃肠道的通道,其黏膜较为娇嫩,对高温食物极为敏感。长期食用过热的食物,如火锅、烫食等,可能导致食管黏膜受损,引发食管炎。长期慢性刺激下,食管黏膜细胞可能会发生癌变,形成食管癌。
胃癌——怕太咸
胃癌的发生与饮食密切相关。高盐饮食、腌制食品、熏烤食物等,都可能增加胃癌风险。其中,腌制食品中含有大量的亚硝酸盐,是一种强致癌物质。长期摄入高盐食物,会导致胃酸分泌减少,胃黏膜受损,从而增加胃癌风险。
肠癌——怕肉多
红肉摄入过多,如牛肉、猪肉、羊肉等,会增加大肠癌风险。红肉中含有较多的脂肪和胆固醇,容易导致肠道菌群失衡,增加肠道黏膜的致癌物质,从而引发大肠癌。
肝癌——怕酒精
酒精是肝癌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长期饮酒,尤其是过量饮酒,会导致肝脏损伤,引发肝硬化,进而增加肝癌风险。
胰腺癌——怕太甜
胰腺癌的发生与饮食因素密切相关。过多摄入甜食、肉食等高热量食物,会导致胰腺负担加重,引发胰腺炎。长期慢性刺激下,胰腺细胞可能会发生癌变,形成胰腺癌。
为了预防癌症,我们应该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如:
1. 饮食清淡,少油少盐;
2. 少吃腌制、熏烤、油炸等食物;
3. 适量摄入红肉,多吃蔬菜水果;
4. 限制饮酒,不吸烟。
近年来,大肠癌的发病率逐年攀升,青年人患大肠癌的比例也呈现出上升趋势。由于大肠癌的早期症状并不明显,许多年轻人往往会将其误认为是消化不良等消化系统疾病,从而延误了病情。
大肠癌的早期症状主要包括大便习惯改变、腹泻或便秘、便血、腹痛、腹胀等。然而,由于这些症状在日常生活中较为常见,很多年轻人往往不会将其与大肠癌联系起来。
事实上,大肠癌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遗传、环境、饮食习惯等。其中,高脂肪、高蛋白的饮食、缺乏运动、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习惯都是大肠癌的重要诱因。
对于高危人群,如患有溃疡性结肠炎、家族中有大肠癌病史、年龄大于35岁的年轻人,应定期进行大肠癌筛查,以便早期发现、早期治疗。
预防大肠癌,首先要从改善饮食习惯开始。建议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类食物,少吃红肉和加工肉类。同时,保持规律的生活作息,戒烟限酒,适当进行体育锻炼,都有助于降低大肠癌的发生风险。
如果出现上述症状,应及时就医,避免因误诊而延误病情。
在大肠癌的治疗方面,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是提高生存率的关键。目前,大肠癌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手术、化疗、放疗等。具体治疗方案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年龄、身体状况等因素综合考虑。
总之,年轻人要重视大肠癌的预防,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定期进行健康体检,及时发现并治疗疾病,才能远离大肠癌的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