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细菌感染与用药--回归热

细菌感染与用药--回归热
发表人:医疗趋势观察站

回归热是一种由回归热螺旋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体虱传播,常见于南疆、山西等地区的春夏季。回归热螺旋体对干燥、热和多种化学消毒剂敏感,但在低温条件下仍可存活较长时间。

一、临床表现与诊断要点

1. 临床表现:潜伏期一般为1周,主要症状包括急起急退的发热、全身肌肉酸痛、脾大等。重症患者可能出现黄疸、出血倾向,以及支气管肺炎等并发症。

2. 实验室检查:外周血象白细胞总数升高,可通过厚血片或离心浓缩后染色检查发现病原体。此外,尿和脑脊液检查也可能发现病原体,血清免疫学试验结果为阳性。

二、防治措施与用药

1. 对症支持治疗:包括退热、缓解疼痛、补充营养等。

2. 抗菌治疗:虱传回归热和蜱传回归热的治疗原则相同。常用抗生素包括青霉素、四环素、多西环素、氯霉素和头孢曲松等。疗程一般为7~10天。

三、日常保养与预防

1. 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澡、勤换衣物,避免虱子叮咬。

2. 保持室内通风,定期消毒,防止虱子滋生。

3. 如有发热、肌肉酸痛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黄疸病疾病介绍:
黄疸是指血清胆红素(serumbilirubin,SB)增高致使巩膜、皮肤、黏膜以及其他组织和体液发生黄染(颜色变黄)的现象,是临床上常见的症状和体征。正常血清总胆红素浓度<17μmol/L,当胆红素在17.1~34.2μmol/L(1~2mg/dl)时,肉眼难以发现,称为隐性黄疸或亚临床黄疸;当血清胆红素超过34.2μmol/L(2mg/dl)时,出现肉眼可见的黄疸,称为显性黄疸,即临床上常说的黄疸。黄疸的治疗需要在明确病因后对症治疗,受原发病严重程度影响,预后也会有所不同[1,3]。
推荐问诊记录
推荐科普文章
  • 肝脏作为人体重要的消化系统器官,承担着分泌胆汁、代谢脂肪、储存糖原等功能。然而,由于各种原因,肝脏也可能出现一些疾病,如肝内胆管结石和钙化灶。

    肝内胆管结石是胆汁淤滞导致的疾病,表现为多发、呈串珠状的结石。这些结石可能引起肝痛、高热、寒战、黄疸等症状,严重者还可能导致急性化脓性感染、胆汁性肝硬化等。B超或CT检查可以观察到肝内胆管内有强回声团块,胆管远端扩张。

    肝内胆管钙化灶可能是先天发育,也可能是肝炎、肝脓肿后形成的瘢痕。钙化灶通常无症状,不需要治疗。但需要注意的是,如果钙化灶引起不适或疼痛,应及时就医。

    治疗肝内胆管结石和钙化灶的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介入治疗。药物治疗主要是通过利胆、消炎、止痛等药物缓解症状。手术治疗包括胆管切开取石、胆总管切开取石等。介入治疗则是在CT或磁共振引导下进行胆管结石取石或扩张胆管。

    预防肝内胆管结石和钙化灶的关键是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避免过度饮酒、保持饮食均衡、定期体检等。此外,对于患有胆道疾病的患者,应积极配合医生治疗,定期复查。

    总之,了解肝内胆管结石和钙化灶的病因、症状、治疗方法及预防措施,对于保障肝脏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 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常见的一种疾病,主要由新生儿肝功能发育不成熟、胆红素代谢障碍等因素引起。当新生儿出现皮肤、黏膜、巩膜等部位黄染时,通常被诊断为黄疸。那么,新生儿黄疸能否通过药物治疗呢?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

    一、新生儿黄疸的治疗方法

    1. 药物治疗:针对新生儿黄疸,目前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以下几种:

    (1)酶诱导剂:如苯巴比妥、尼可杀米等,通过诱导肝细胞滑面内质网中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的活性,降低血清非结合胆红素水平。

    (2)肾上腺皮质激素:如强的松、氢化考地松、地塞米松等,能阻止抗原与抗体反应,减少溶血,并促进肝细胞对胆红素的摄取。

    (3)中成药:如安宫牛黄丸、紫雪丹等,具有清热解毒、利湿退黄等功效。

    2. 日常护理:除了药物治疗外,新生儿黄疸的日常护理也非常重要,包括:

    (1)保持新生儿皮肤清洁,避免感染。

    (2)合理喂养,保证新生儿营养需求。

    (3)适当晒太阳,促进胆红素分解。

    二、新生儿黄疸的预防措施

    1. 孕期预防:孕妇在孕期应注意饮食卫生,避免感染,减少胎儿黄疸的发生。

    2. 产后护理:新生儿出生后,应及时观察其皮肤、巩膜等部位的颜色变化,一旦发现异常,应立即就医。

    总之,新生儿黄疸是可以治疗的,家长不必过于担心。但需要注意的是,治疗过程中应遵循医生的建议,切勿自行用药。

  • 乙肝,全称为乙型肝炎,是一种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肝脏疾病。这种病毒主要通过血液、精液、阴道分泌物和母婴垂直传播。乙型肝炎可分为急性乙型肝炎、慢性乙型肝炎和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三种状态。

    乙型肝炎的早期症状并不明显,很多人可能没有任何不适感。但以下症状可能是乙型肝炎的早期信号:

    • 疲劳:这是最常见的一种症状,患者可能会感到持续的疲劳和乏力。
    • 食欲不振:患者可能会出现食欲下降,甚至恶心、呕吐。
    • 黄疸:皮肤和眼睛变黄,尿液颜色变深。
    • 肝区疼痛:肝脏部位出现疼痛或不适感。
    • 肝掌和蜘蛛痣:手掌和面部出现红色斑点或蜘蛛状血管。

    乙型肝炎的治疗主要包括抗病毒治疗、免疫调节治疗和支持治疗。抗病毒治疗主要使用核苷(酸)类似物,如拉米夫定、恩替卡韦等。免疫调节治疗主要针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可使用干扰素等药物。支持治疗主要针对患者的症状,如保肝治疗、对症治疗等。

    为了预防乙型肝炎,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 接种乙型肝炎疫苗:这是预防乙型肝炎最有效的方法。
    • 避免与乙型肝炎患者共用针具、牙刷等物品。
    • 注意个人卫生,避免接触患者的血液、精液等体液。
    • 避免不安全的性行为。

    如果怀疑自己感染了乙型肝炎,请及时就医。医生会根据您的症状、体征和相关检查结果,为您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

  • 甲肝,又称甲型肝炎,是由甲型肝炎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了解甲肝的辅助检查方法对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一、血液常规检查

    甲肝患者的血液常规检查结果显示,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偏低,淋巴细胞相对增高,偶见异型淋巴细胞,一般不超过10%。

    二、尿常规检查

    甲肝患者的尿常规检查结果显示,黄疸前期后一阶段尿胆原及尿胆红素开始呈阳性反应,黄疸期尿胆红素阳性,而尿胆原减少。

    三、肝功能检查

    肝功能检查是诊断甲肝的重要手段,包括以下五项:

    (1)血清酶测定:于黄疸前期早期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开始升高,血清胆红素于黄疸前期末升高。测定ALT有助于早期肝炎的诊断。

    (2)色素代谢功能测定:常用有总胆红素和直接胆红素测定、尿三胆检查。黄疸型者血清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均升高。

    (3)蛋白代谢功能试验:麝香草酚浊度试验,血清透明质酸测定均有升高。血清白蛋白降低,球蛋白升高多反映慢性活动性肝炎及肝硬化的指标。

    (4)其他:凝血酶原活动度≤40%对诊断重型肝炎有重要意义,≤50%显示有发展为重型肝炎倾向。

    (5)特异血清学检查:检测抗-HAV IgM是确诊甲型肝炎的重要指标。

    四、影像学检查

    B型超声、CT等,可了解肝脏大小、形态有助于肝炎的判断。

    五、HAV抗原抗体及HAV-RNA检测

    (1)抗-HAV IgM:甲型肝炎特异性抗体-(抗-HAV IgM)出现早,一般在发病数日即可检出。

    (2)抗-HAV IgG:当急性甲型肝炎患者出现症状时,血清中即可检出抗-HAV IgG。

    六、免疫电镜检查HAV颗粒

    甲型肝炎患者粪便排毒高峰主在潜伏末期及急性期早期,故在前驱期和病后1周内采取粪便标本,可检测出甲肝病毒抗原。

    七、HAV-RNA

    利用克隆的HAV cDNA片段制成探针,采用cDNA-RNA分子杂交技术可检测甲型肝炎急性期血清和粪便中的HAV-RNA。

  • 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期常见的现象,由多种原因引起。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新生儿黄疸的成因、症状、诊断以及预防措施。

    新生儿黄疸的成因

    1. 生理性黄疸:由于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特点,50%-60%的足月儿和80%的早产儿会出现生理性黄疸。足月儿一般在出生后2-3天出现黄疸,5-7天开始消退,最长不超过2周;早产儿一般在出生后3-5天出现黄疸,7-9天开始消退,最长可延长至3-4周。

    2. 母婴血型不合:如母亲是O型血,宝宝是A型或B型血,会导致ABO溶血,引发黄疸、贫血和肝脾肿大等症状。

    3. 母乳性黄疸:母乳喂养的宝宝可能出现母乳性黄疸,一般在出生后3-4天出现,可能持续2-3周甚至更长时间。

    4. 药物性黄疸:母亲在孕期使用某些药物,如磺胺类药物,可能导致新生儿出现病理性黄疸。

    5. 新生儿感染:新生儿肝炎、尿路感染等疾病可能导致黄疸。

    6. 新生儿胆道闭锁:新生儿胆道闭锁是严重的肝脏疾病,表现为黄疸、肝脏肿大等症状。

    7. 甲状腺功能低下症:甲状腺功能低下症会导致黄疸、嗜睡、活动少等症状。

    8. 其他因素:新生儿产伤、G6PD酶缺乏、红细胞形态异常等也可能导致黄疸。

    新生儿黄疸的症状

    新生儿黄疸的主要症状是皮肤、黏膜发黄,严重者可能出现呕吐、嗜睡、反应迟钝等症状。

    新生儿黄疸的诊断

    医生会根据宝宝的症状、体征以及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诊断。

    新生儿黄疸的预防措施

    1. 母亲在孕期要注意合理用药,避免使用可能引起黄疸的药物。

    2. 宝宝出生后要注意保暖,保持皮肤清洁,避免感染。

    3. 母乳喂养的宝宝出现黄疸时,可暂停母乳喂养一段时间,观察黄疸是否消退。

    4. 定期带宝宝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并治疗相关疾病。

  • 我的线上问诊经历

    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我,一个普通的上班族,因为脸色暗黄的问题,开始了一段特殊的旅程——线上问诊。

    起初,我对线上问诊充满了疑惑,不知道这种新型的就医方式能否给我带来满意的结果。然而,当我拨通了***医生的电话,那种紧张的心情逐渐被温暖和安心所取代。

    ***医生耐心地询问了我的病情,从脸色暗黄到身体的其他不适,她都细致地了解。她还让我拍了一张舌苔照片,以便更准确地诊断我的病情。

    在了解了我的具体情况后,***医生告诉我,我的症状属于脾虚湿盛,肝郁肾虚。她建议我采用中药治疗,并详细解释了中药的原理和作用。

    我按照***医生的指导,开始了中药治疗。虽然药味有些苦,但我知道这是为了我的健康。在服用中药的过程中,我也注意了饮食和生活习惯,尽量让自己的身体恢复到最佳状态。

    一周后,我再次与***医生进行了线上复诊。她看到我的舌苔有所改善,对我的病情恢复表示满意。她告诉我,只要坚持治疗,我的脸色暗黄问题就会得到解决。

    通过这次线上问诊,我深刻体会到了互联网医院的便捷和高效。在今后的生活中,我会继续关注自己的健康状况,并及时通过线上问诊寻求帮助。

  • 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时期常见的现象,主要是由于新生儿胆红素代谢异常导致血液中胆红素水平升高所致。根据胆红素水平的高低,新生儿黄疸可分为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

    生理性黄疸:大多数新生儿在出生后2-3天内出现黄疸,一般在7-10天内自然消退,不需要特殊治疗。这是由于新生儿肝脏尚未完全发育成熟,胆红素代谢能力不足所致。

    病理性黄疸:胆红素水平升高较快,消退较慢,持续时间较长,甚至出现其他症状,如嗜睡、拒奶、呕吐等。病理性黄疸需要及时治疗,否则可能导致胆红素脑病等严重并发症。

    新生儿黄疸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

    1. 光照疗法:通过蓝光照射,使胆红素分解为水溶性物质,通过尿液排出体外。

    2. 药物治疗:如茵栀黄颗粒等,帮助降低胆红素水平。

    3. 输注白蛋白:增加血浆白蛋白水平,提高胆红素与白蛋白的结合力,减少胆红素对脑细胞的损害。

    4. 手术治疗:对于极少数重症新生儿黄疸,可能需要手术治疗。

    预防新生儿黄疸的措施:

    1. 加强孕期保健,确保胎儿健康。

    2. 产前检查胆红素水平,及时发现异常。

    3. 出生后密切观察新生儿黄疸情况,及时发现病理性黄疸。

    4. 合理喂养,保证新生儿营养充足。

    5. 保持新生儿皮肤清洁,避免感染。

  • 精液发黄呈果冻状是男性常见的生殖健康问题,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以下将为您详细介绍可能导致精液发黄和呈果冻状的原因、治疗方法以及日常保养建议。

    一、原因分析

    1. 尿道炎:尿道炎是导致精液发黄的主要原因之一。细菌感染会导致尿道炎症,进而影响精液的正常分泌和颜色。

    2. 前列腺炎:前列腺炎是男性常见的疾病,炎症反应会影响前列腺液的分泌,导致精液发黄。

    3. 泌尿系统感染:泌尿系统感染会导致尿液颜色改变,进而影响精液的颜色。

    4. 药物影响:某些药物,如抗生素、抗抑郁药等,可能导致精液颜色改变。

    5. 生活习惯:长时间久坐、憋尿、熬夜、饮食不规律等不良生活习惯可能导致精液发黄。

    二、治疗方法

    1. 抗生素治疗:针对细菌感染引起的精液发黄,可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

    2. 中医治疗:中医认为,精液发黄与湿热有关,可使用清热利湿的中药进行治疗。

    3. 改善生活习惯:调整作息时间,避免熬夜;多喝水,保持尿液清澈;适当锻炼,增强体质。

    三、日常保养

    1. 保持私密部位清洁:勤换内裤,保持私密部位干燥。

    2. 饮食调理:多吃蔬菜水果,少吃辛辣刺激性食物。

    3. 戒烟限酒:吸烟和饮酒会影响精液质量,应尽量避免。

    4. 保持良好的心态:心理压力过大也会影响精液质量,学会缓解压力,保持良好的心态。

    四、医院和科室

    对于精液发黄呈果冻状的患者,建议及时到泌尿科或男科就诊,进行相关检查和治疗。

  • 黄疸,这种在生活中较为常见的病症,主要表现为血清中胆红素升高,导致皮肤、黏膜和巩膜发黄。它不仅多发于新生儿和孕妇,还可能由肝脏病、胆囊病和血液病等因素引发。因此,了解黄疸的治疗方法至关重要。

    针对黄疸的治疗,主要应针对病因,消除病因后,黄疸才能减轻或消退。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治疗方法:

    1. 治疗性试验:激素治疗试验、苯巴比妥治疗试验、熊去氧胆酸治疗等,通过药物干预,帮助降低血清胆红素水平。

    2. 针对病因的治疗:如溶血性黄疸,需积极消除引起溶血的病因;肝细胞变性、坏死所致者,进行护肝治疗;肝外梗阻性黄疸,及时行手术治疗或放置引流管。

    3. 药物治疗:常用的药物包括泼尼松、苯巴比妥、熊去氧胆酸、甘利欣、门冬氨酸钾镁等,以及中药茵栀黄、苦参或苦黄等。

    4. 日常保养: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饮食清淡,作息规律,注意个人卫生,保持轻松愉悦的心情。

    总之,治疗黄疸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方法,既要针对病因进行治疗,也要注意日常保养,才能有效改善症状,恢复健康。

  • 脸上出现黄疸是许多患者关注的健康问题。黄疸的形成与胆红素的代谢密切相关,胆红素是一种黄色的物质,主要由红细胞分解产生。当胆红素在体内积累过多时,就会导致皮肤、黏膜和眼睛出现黄色,即所谓的黄疸。

    根据黄疸的形成原因,可以分为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生理性黄疸多见于新生儿,是由于新生儿肝脏功能尚未完全成熟,无法及时处理过多的胆红素所致。生理性黄疸通常不需要特殊治疗,多晒晒太阳,促进胆红素的代谢即可缓解。而病理性黄疸则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如肝细胞性黄疸、溶血性黄疸、阻塞性黄疸等,需要及时就医,进行相应的治疗。

    肝细胞性黄疸是由于肝细胞受损,导致摄取、转化和排泄胆红素的能力下降,常见于病毒性肝炎、药物性肝损伤等疾病。溶血性黄疸则是由于红细胞破坏过多,血液中胆红素产生过多所致,常见于遗传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等。阻塞性黄疸则是由于胆管阻塞,导致胆红素排泄不畅所致,常见于胆管结石、胆管肿瘤等疾病。

    对于病理性黄疸的治疗,需要根据具体原因进行相应的治疗。一般治疗包括调整饮食、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等。物理治疗包括蓝光照射,通过促进体内胆红素的排泄,缓解高黄疸的情况。药物治疗包括还原型谷胱甘肽、腺苷甲硫氨酸等解毒剂和利胆剂,用于改善肝功能,促进胆红素排泄。手术治疗则针对胆管结石、胆管肿瘤等疾病,通过手术或肿瘤切除术取出结石,缓解黄疸。

    患有黄疸的患者在日常生活中需要注意饮食,避免食用油腻、辛辣等刺激性食物,多喝水,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同时,要保持心情愉快,避免过度劳累,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并治疗可能引起黄疸的疾病。

药品使用说明

快速问医生

立即扫码咨询
网站地图

营业执照 Investor Relations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561155 消费者维权热线:4006067733

医疗监督热线:950619(京东),0951-12320(宁夏),0951-12345(银川)

Copyright © 2022 jd.com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88号 京ICP备11041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