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新生儿黄疸的原因、症状、诊断及预防

新生儿黄疸的原因、症状、诊断及预防
发表人:医学奇迹见证者

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期常见的现象,由多种原因引起。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新生儿黄疸的成因、症状、诊断以及预防措施。

新生儿黄疸的成因

1. 生理性黄疸:由于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特点,50%-60%的足月儿和80%的早产儿会出现生理性黄疸。足月儿一般在出生后2-3天出现黄疸,5-7天开始消退,最长不超过2周;早产儿一般在出生后3-5天出现黄疸,7-9天开始消退,最长可延长至3-4周。

2. 母婴血型不合:如母亲是O型血,宝宝是A型或B型血,会导致ABO溶血,引发黄疸、贫血和肝脾肿大等症状。

3. 母乳性黄疸:母乳喂养的宝宝可能出现母乳性黄疸,一般在出生后3-4天出现,可能持续2-3周甚至更长时间。

4. 药物性黄疸:母亲在孕期使用某些药物,如磺胺类药物,可能导致新生儿出现病理性黄疸。

5. 新生儿感染:新生儿肝炎、尿路感染等疾病可能导致黄疸。

6. 新生儿胆道闭锁:新生儿胆道闭锁是严重的肝脏疾病,表现为黄疸、肝脏肿大等症状。

7. 甲状腺功能低下症:甲状腺功能低下症会导致黄疸、嗜睡、活动少等症状。

8. 其他因素:新生儿产伤、G6PD酶缺乏、红细胞形态异常等也可能导致黄疸。

新生儿黄疸的症状

新生儿黄疸的主要症状是皮肤、黏膜发黄,严重者可能出现呕吐、嗜睡、反应迟钝等症状。

新生儿黄疸的诊断

医生会根据宝宝的症状、体征以及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诊断。

新生儿黄疸的预防措施

1. 母亲在孕期要注意合理用药,避免使用可能引起黄疸的药物。

2. 宝宝出生后要注意保暖,保持皮肤清洁,避免感染。

3. 母乳喂养的宝宝出现黄疸时,可暂停母乳喂养一段时间,观察黄疸是否消退。

4. 定期带宝宝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并治疗相关疾病。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黄疸病疾病介绍:
黄疸是指血清胆红素(serumbilirubin,SB)增高致使巩膜、皮肤、黏膜以及其他组织和体液发生黄染(颜色变黄)的现象,是临床上常见的症状和体征。正常血清总胆红素浓度<17μmol/L,当胆红素在17.1~34.2μmol/L(1~2mg/dl)时,肉眼难以发现,称为隐性黄疸或亚临床黄疸;当血清胆红素超过34.2μmol/L(2mg/dl)时,出现肉眼可见的黄疸,称为显性黄疸,即临床上常说的黄疸。黄疸的治疗需要在明确病因后对症治疗,受原发病严重程度影响,预后也会有所不同[1,3]。
推荐问诊记录
推荐科普文章
  • 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常见的一种疾病,主要由新生儿肝功能发育不成熟、胆红素代谢障碍等因素引起。当新生儿出现皮肤、黏膜、巩膜等部位黄染时,通常被诊断为黄疸。那么,新生儿黄疸能否通过药物治疗呢?下面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

    一、新生儿黄疸的治疗方法

    1. 药物治疗:针对新生儿黄疸,目前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以下几种:

    (1)酶诱导剂:如苯巴比妥、尼可杀米等,通过诱导肝细胞滑面内质网中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的活性,降低血清非结合胆红素水平。

    (2)肾上腺皮质激素:如强的松、氢化考地松、地塞米松等,能阻止抗原与抗体反应,减少溶血,并促进肝细胞对胆红素的摄取。

    (3)中成药:如安宫牛黄丸、紫雪丹等,具有清热解毒、利湿退黄等功效。

    2. 日常护理:除了药物治疗外,新生儿黄疸的日常护理也非常重要,包括:

    (1)保持新生儿皮肤清洁,避免感染。

    (2)合理喂养,保证新生儿营养需求。

    (3)适当晒太阳,促进胆红素分解。

    二、新生儿黄疸的预防措施

    1. 孕期预防:孕妇在孕期应注意饮食卫生,避免感染,减少胎儿黄疸的发生。

    2. 产后护理:新生儿出生后,应及时观察其皮肤、巩膜等部位的颜色变化,一旦发现异常,应立即就医。

    总之,新生儿黄疸是可以治疗的,家长不必过于担心。但需要注意的是,治疗过程中应遵循医生的建议,切勿自行用药。

  • 胆道出血的症状及诊断

    胆道出血是一种较为严重的疾病,其病因多样,包括肝动脉瘤破裂、外伤等。不同病因导致的胆道出血,其发病时间间隔也有所不同。例如,肝动脉瘤破裂引起的胆道出血,动脉瘤破裂后很快就会出现胆道出血的症状;而由于外伤引起的胆道出血,从受伤到发病的时间大约为1天至2年,通常为4周左右。

    胆道出血的典型症状

    胆道出血的典型症状主要包括疼痛、黄疸和胃肠道出血,这三种症状常被称为“三联征”。根据Granl等人的研究报告,胆道出血的患者中,有80%会出现胆绞痛,63%会出现大出血,55%会出现黄疸。

    疼痛

    当肝内血肿增大并牵拉Glisson包膜时,患者会出现右上腹或中上腹的钝痛,疼痛可向右肩部和背部放射。当胆道大出血时,胆道内压力会突然升高,或胆道内有凝血块,这可能导致胆管梗阻或括约肌痉挛,从而引发剧烈的胆绞痛。

    胃肠道出血

    在疼痛持续数分钟至数小时后,患者会继而发生胃肠道出血。出血量较大时,既有呕血又有便血;有些病例中,呕血中会带有胆管枝状血块。出血量较小者,可能仅有便血。长期的大便隐性出血可能导致明显的贫血。当胃肠出血时,由于胆道内压力下降,疼痛症状可以缓解。

    黄疸

    当凝血块、坏死的肝组织或结石等阻塞胆总管时,患者会出现黄疸。黄疸的程度深浅取决于胆总管是否完全阻塞。由于胆总管阻塞,胆囊可能会肿大。此外,当胆道感染或胆道内血肿继发感染时,患者还可能出现寒战、发热和肝肿大等症状。临床观察还发现,胆道出血有周期性反复发作的特点,每周期的间歇期一般为5至14天,症状反复发作,持续时间最长者可达36年。

    根据典型的症状,结合有腹部外伤史、肝手术及肝胆疾病等病史,一般来说诊断不会有困难。然而,文献中报告,在术前能够确诊胆道出血的患者很少。通常需要经过一次至数次手术后才能得到确诊。据认为,胆道出血误诊的原因是多方面的:①对本病认识不足;②在分析病情时忽视了外伤史,或认为外伤史与胃肠道出血无关系;③胃肠道出血时经常考虑为溃疡病所致,为确定有无溃疡,常反复作GI检查,因而延误了诊断;GI检查阴性时,则误认为是应激性溃疡;出现黄疸时,则又误认为是大量输血引起的血清性肝炎或溶血所致;④有手术史者,使情况进一步复杂化,如易误认为术后应激性溃疡,维生素K缺乏引起的出血倾向,或胃肠道损伤等;⑤本病出血量有一定限制,而且有较长时间的间期,也是易延误诊断的一个原因。

    胆道出血的诊断与治疗

    胆道出血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影像学检查包括超声、CT、MRI等。治疗方面,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可采用保守治疗或手术治疗。保守治疗主要包括输血、止血药物、抗感染等。手术治疗包括胆总管切开取石、胆总管引流等。

    胆道出血的预防

    胆道出血的预防主要包括:①避免腹部外伤;②及时治疗肝胆疾病;③注意饮食卫生,预防感染。

    总结

    胆道出血是一种严重的疾病,其典型症状为疼痛、黄疸和胃肠道出血。对于胆道出血的早期诊断和治疗至关重要,可以有效地改善患者的预后。

  • 肝脏作为人体重要的代谢和解毒器官,其健康与否直接关系到人体的健康。肝炎作为一种常见的肝脏疾病,其病因多样,主要包括病毒、细菌、化学毒物或药物等。大三阳作为肝炎的一种类型,是指乙肝表面抗原(HBsAg)、乙肝e抗原(HBeAg)、乙肝核心抗体(抗HBC)三项阳性,这三项指标是判断其病情轻重的重要依据。

    一、肝炎的症状表现

    1. 急性黄疸型肝炎:分为黄疸前期、黄疸期和恢复期三个阶段。黄疸前期主要表现为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黄疸期表现为发热消退,自觉症状减轻,出现黄疸、肝区痛、肝大、质软、压痛和叩痛等症状;恢复期表现为黄疸消退、大便颜色恢复正常、皮肤瘙痒消失、食欲好转、体力恢复、消化道症状减轻等症状。

    2. 急性无黄疸型肝炎:症状较轻,主要表现为乏力、食欲减退、恶心、腹胀等症状,体征多见肝大、质软、压痛和叩痛。此型肝炎症状轻常被忽视诊断,病程约2-3个月。

    3. 急性重症型肝炎:又称暴发型肝炎,临床特征为急性起病,10天内出现意识障碍、出血、黄疸及肝脏缩小。病程不超过3周。

    二、大三阳的症状表现

    1. 慢性HBV携带者:多无症状,常处于免疫耐受期,除了为“大三阳”及病毒检测阳性,其它生长指标甚至病理指标均为正常。此期虽然不需要药物治疗,但需要定期检测和观察,及时发现疾病进展。

    2. 慢性乙型肝炎:轻度表现为乏力、纳差、腹胀、尿黄、便溏等症状,伴肝病面容、肝掌、蜘蛛痣、脾大,ALT和(或)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反复或持续升高,白蛋白降低、丙种球蛋白明显升高;中度表现为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居于轻度和重度之间;重度表现为有明显或持续的肝炎症状,如乏力、纳差、腹胀、尿黄、便溏等,伴肝病面容、肝掌、蜘蛛痣、脾大,ALT和(或)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反复或持续升高,白蛋白降低、丙种球蛋白明显升高。

  • 黄疸作为一种常见的疾病症状,其是否会引起发烧,主要取决于引起黄疸的病因。

    一、引起黄疸的常见病因及发烧情况

    1. 溶血性黄疸:溶血性黄疸通常由红细胞破坏过多导致,常见症状包括发热、小便发红、贫血等。此时应及时就医,进行急诊治疗。

    2. 肝细胞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多由肝细胞损伤引起,如病毒性肝炎、药物性肝炎等。引起发烧的情况相对较少,但需警惕。

    3. 梗阻性黄疸:梗阻性黄疸多由胆道梗阻引起,如胆结石、肿瘤等。胆道梗阻会导致细菌增加,引起全身炎症,从而引发发热。

    二、黄疸的治疗方法

    1. 激素药物治疗:如注射玻璃酸、口服泼尼松等。治疗期间,需根据血清胆红素水平调整药物剂量。

    2. 护肝治疗:针对肝细胞病变坏死引起的黄疸,可服用护肝药物,如苦参库房、利胆等。

    3. 免疫抑制剂治疗:如环孢素等。同时,注意饮食调理,避免饮酒,多吃高营养食物,保持良好心情。

    三、黄疸的日常保养

    1.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戒烟戒酒,避免油腻食物,保持心情舒畅。

    2. 注意个人卫生:保持皮肤清洁,避免感染。

    3. 定期复查:定期复查肝功能、胆红素等指标,及时发现病情变化。

    4. 遵医嘱治疗: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治疗,切勿擅自用药。

    总之,黄疸是否会引起发烧,取决于病因。了解黄疸的病因、治疗方法及日常保养,有助于患者更好地应对黄疸。

  • 我的互联网医院问诊经历

    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我带着满心的忐忑,打开了我的手机,点进了京东互联网医院的小儿消化科。自从我的宝宝出生后,黄疸的问题一直困扰着我,虽然县城医院建议住院治疗,但我实在不忍心让宝宝离开温暖的摇篮。于是,我决定通过网络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

    在与医生的对话中,我详细描述了宝宝的症状,医生耐心地询问了我宝宝出生后的情况。从宝宝的黄疸出现的时间、持续时间,到血液检测的结果,我都一五一十地告诉了医生。医生的专业素养让我感到安心,他详细解答了我的疑问,并给出了在家观察和治疗的建议。

    医生告诉我,宝宝的情况在临界范围内,可以先在家观察。他提醒我要注意监测黄疸值,并告诉我了黄疸值上升的临界点。他还告诉我,大部分黄疸是可以自行消退的,让我不必过于担心。

    在医生的建议下,我购买了测黄疸的仪器和蓝光箱,并开始了在家治疗。医生还告诉我,晒太阳是治疗黄疸的有效方法,但要避免太阳直射,以免宝宝中暑。在医生的指导下,我小心翼翼地照顾着我的宝宝,期待着他早日康复。

    这段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了互联网医院的优势。在家就能享受到专业医生的服务,节省了时间和精力。同时,也让我更加信任医生,感受到了医患之间的温暖。

  • 肝脏是人体重要的代谢和解毒器官,然而肝癌作为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据统计,肝癌约占全部恶性肿瘤的1-7%。其中,结节型肝癌最为常见,且恶性程度较高。巨块型肝癌则常侵犯右叶,导致肝脏极度肿大。弥漫型肝癌较少见,肝脏肿大不明显。

    那么,肝癌有哪些症状呢?接下来,我们将从原发性肝癌和继发性肝癌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原发性肝癌的症状

    1. 早期症状:原发性肝癌早期症状不典型,常表现为肝区疼痛、腹胀、纳差、乏力、消瘦等。部分患者可能出现低热、黄疸、腹泻、上消化道出血等症状。

    2. 中晚期症状:随着病情的发展,中晚期肝癌患者会出现肝脏肿大、腹水、黄疸等体征。合并肝硬化者还可能出现肝掌、蜘蛛痣、男性乳腺增大、下肢水肿等症状。

    3. 并发症:肝癌常见的并发症包括肝肾衰竭、上消化道出血、肝癌破裂出血等。

    二、继发性肝癌的症状

    1. 症状:继发性肝癌患者可能出现隐痛、闷胀不适、乏力、食欲不振、消瘦、发热等症状。部分患者可能出现贫血、黄疸、腹水等症状。

    2. 体征:

    (1)恶病质状态:继发性肝癌患者可能出现消瘦、乏力、食欲不振等症状,严重时可出现恶病质。

    (2)呼吸困难:肿瘤或腹水压迫隔肌上升或胸水压迫肺脏及转移等影响呼吸功能所致。

    (3)黄疸:一般较轻,但胆管细胞癌的黄疸,不但早期出现,而且较重。转移而肿大的淋巴结,压迫肝外胆管时,黄疸也较严重。

    (4)腹壁浅表静脉曲张:多在肝癌伴有肝应哈灮癌瘤侵及门静脉或下腔静脉引起梗阻时出现。

    了解肝癌的症状对于早期发现和诊断至关重要。一旦出现疑似症状,请及时就医,以免延误病情。

  • 溶血是一种常见的血液系统疾病,它指的是红细胞在体内过早破坏,导致贫血、黄疸、血红蛋白尿等一系列症状。

    溶血的危害不容忽视,它不仅会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严重时甚至危及生命。本文将详细讲解溶血的危害、症状、原因以及预防和治疗方法,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这一疾病。

    一、溶血的危害

    1. 贫血:溶血会导致红细胞数量减少,从而引起贫血。患者会出现头晕、乏力、心悸等症状。

    2. 黄疸:溶血会导致胆红素升高,引起皮肤和巩膜发黄,称为黄疸。

    3. 血红蛋白尿:溶血会导致血红蛋白降解,释放出大量血红蛋白,通过尿液排出体外,称为血红蛋白尿。

    4. 胆红素增高:胆红素是血红蛋白降解的代谢产物,溶血会导致胆红素水平升高。

    5. 血栓:溶血会导致血液黏稠度增加,形成血栓,可能引发心脑血管疾病。

    6. 脾脏增大:溶血会导致脾脏增大,严重时可能引起脾功能亢进。

    7. 呼吸困难:严重溶血性疾病可能导致血氧能力下降,引起呼吸困难。

    二、溶血的原因

    1. 红细胞自身缺陷:如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地中海贫血等。

    2. 红细胞外在因素:如感染、药物、毒素等。

    3. 免疫性溶血: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药物诱导性溶血等。

    4. 脾脏疾病:如脾功能亢进、脾脏肿大等。

    三、溶血的治疗

    1. 糖皮质激素:用于治疗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2. 免疫抑制剂:用于治疗药物诱导性溶血。

    3. 红细胞输注:用于纠正贫血。

    4. 脾脏切除:用于治疗脾功能亢进。

    四、溶血的预防

    1. 避免接触感染源:如病毒、细菌等。

    2. 合理用药:避免使用可能导致溶血的药物。

    3. 注意饮食:避免食用可能导致溶血的食物。

    4. 定期体检:及早发现溶血性疾病。

  • 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常见的一种疾病,它不仅影响婴儿的外观,还可能对婴儿的健康造成潜在威胁。本文将详细介绍新生儿黄疸的病因、症状、治疗方法以及日常护理措施,帮助家长们更好地了解和应对这一疾病。

    一、新生儿黄疸的病因

    新生儿黄疸的病因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 胆红素代谢异常:新生儿肝脏功能尚未完善,无法有效代谢血液中的胆红素,导致胆红素水平升高。

    2. 母婴血型不合:母婴血型不合可能导致新生儿溶血,进而引发黄疸。

    3. 胎粪排出不畅:胎粪中含有较多的胆红素,胎粪排出不畅会导致胆红素在肠道内吸收过多。

    4. 其他因素:如感染、药物副作用等也可能导致新生儿黄疸。

    二、新生儿黄疸的症状

    新生儿黄疸的主要症状包括:

    1. 皮肤和巩膜发黄:这是新生儿黄疸最典型的症状。

    2. 精神萎靡:婴儿可能表现出食欲不振、反应迟钝等症状。

    3. 腹部疼痛:部分婴儿可能伴有腹部疼痛。

    三、新生儿黄疸的治疗方法

    新生儿黄疸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 光照疗法:通过蓝光照射,促进胆红素的分解和排泄。

    2. 换血疗法:适用于母婴血型不合导致的严重黄疸。

    3. 药物治疗:如使用肝酶诱导剂等药物,促进胆红素的代谢。

    4. 日常护理:保持婴儿的皮肤清洁,及时更换尿布,避免感染。

    四、新生儿黄疸的日常护理

    1. 保持婴儿的皮肤清洁,避免感染。

    2. 及时更换尿布,保持婴儿的臀部干燥。

    3. 注意保暖,避免婴儿受凉。

    4.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空气污染。

    5. 定期带婴儿去医院复查,监测胆红素水平。

    总之,新生儿黄疸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家长们需要了解其病因、症状、治疗方法以及日常护理措施,以便及时发现和应对。如果婴儿出现黄疸症状,请及时就医,以免延误病情。

  • 甲肝,作为一种常见的病毒性肝炎,其症状常常被忽视,导致病情延误。近期,我弟弟就因甲肝症状困扰,面色发黄,恶心呕吐,整个人看起来毫无精神。今天,我将为大家详细介绍甲肝的症状,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这种疾病。

    甲肝的潜伏期一般为1个月左右,此时患者往往没有任何症状。随后,患者可能会出现发烧、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等症状。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腹胀、腹泻、尿色变深、大便颜色变浅等消化系统症状。肝脏检查可发现肿大和触痛,肝功能检查显示谷丙转氨酶(ALT)明显异常。甲肝抗体呈阳性或滴度明显升高,有助于确诊。

    甲肝的主要症状可分为三个阶段:

    1. 黄疸前期:起病急,患者可能出现畏寒、发热、乏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痛、肝区痛等症状。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腹泻、尿色加深等症状。本期持续1-21天,平均5-7天。

    2. 黄疸期:患者自觉症状有所好转,但尿色继续加深,巩膜、皮肤出现黄染。部分患者可能出现皮肤瘙痒、心动过缓等梗阻性黄疸表现。肝肿大至肋下1-3cm,有充实感,有压痛及叩击痛。本期持续2-6周。

    3. 恢复期:患者症状逐渐消失,肝功能恢复正常。

    为了预防甲肝,我们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 注重个人卫生,勤洗手,避免接触甲肝病毒。

    2. 注意餐具、茶具的卫生,避免使用未洗净的餐具。

    3. 甲肝流行期间,避免参加聚餐,以免感染甲肝。

    4. 及时接种甲肝疫苗,提高免疫力。

    5. 如果出现甲肝症状,应及时就医,避免病情延误。

  • 胰腺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起源于胰腺导管上皮和腺泡细胞。其确切病因尚不明确,但与长期吸烟、饮酒、高脂高蛋白饮食、接触化学物质、慢性胰腺炎、糖尿病等因素有关。早期胰腺癌症状不明显,容易被忽视,晚期则表现为消化不良、黄疸、体重减轻等,病情发展迅速。

    对于梗阻性黄疸的胰腺癌患者,超声引导下穿刺引流是一种常见的治疗方法。虽然穿刺引流存在一定风险,但其风险低于外科手术治疗。在穿刺引流后,患者胆红素水平可逐渐下降。

    胰腺癌患者需要采取积极的生活方式,包括多休息、避免过度劳累、适当运动、保持乐观心态等。在饮食方面,应选择营养丰富、易于消化、刺激性小且低脂的食物。富含果胶的水果如桃子、菠萝、杨梅、樱桃等,以及黑芝麻、胡萝卜等食物,有助于改善症状、降低血糖。此外,多吃粗粮、少吃高胆固醇食物,有助于降低胰腺癌发生的风险。

    胰腺癌的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和病理学检查。影像学检查包括CT、MRI、超声等,可以观察肿瘤的大小、位置、侵犯范围等。病理学检查则通过手术或穿刺获取肿瘤组织,进行病理诊断。

    胰腺癌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手术、放疗、化疗、靶向治疗等。早期胰腺癌可以通过手术切除肿瘤,获得较好的预后。晚期胰腺癌则主要采用姑息性治疗,以缓解症状、延长生存期。

    胰腺癌患者应定期复查,密切监测病情变化。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饮食卫生,避免接触有害化学物质,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以降低胰腺癌的发生风险。

药品使用说明

快速问医生

立即扫码咨询
网站地图

营业执照 Investor Relations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561155 消费者维权热线:4006067733

医疗监督热线:950619(京东),0951-12320(宁夏),0951-12345(银川)

Copyright © 2022 jd.com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88号 京ICP备11041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