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肝炎与大三阳

肝炎与大三阳
发表人:扶红根

肝脏作为人体重要的代谢和解毒器官,其健康与否直接关系到人体的健康。肝炎作为一种常见的肝脏疾病,其病因多样,主要包括病毒、细菌、化学毒物或药物等。大三阳作为肝炎的一种类型,是指乙肝表面抗原(HBsAg)、乙肝e抗原(HBeAg)、乙肝核心抗体(抗HBC)三项阳性,这三项指标是判断其病情轻重的重要依据。

一、肝炎的症状表现

1. 急性黄疸型肝炎:分为黄疸前期、黄疸期和恢复期三个阶段。黄疸前期主要表现为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黄疸期表现为发热消退,自觉症状减轻,出现黄疸、肝区痛、肝大、质软、压痛和叩痛等症状;恢复期表现为黄疸消退、大便颜色恢复正常、皮肤瘙痒消失、食欲好转、体力恢复、消化道症状减轻等症状。

2. 急性无黄疸型肝炎:症状较轻,主要表现为乏力、食欲减退、恶心、腹胀等症状,体征多见肝大、质软、压痛和叩痛。此型肝炎症状轻常被忽视诊断,病程约2-3个月。

3. 急性重症型肝炎:又称暴发型肝炎,临床特征为急性起病,10天内出现意识障碍、出血、黄疸及肝脏缩小。病程不超过3周。

二、大三阳的症状表现

1. 慢性HBV携带者:多无症状,常处于免疫耐受期,除了为“大三阳”及病毒检测阳性,其它生长指标甚至病理指标均为正常。此期虽然不需要药物治疗,但需要定期检测和观察,及时发现疾病进展。

2. 慢性乙型肝炎:轻度表现为乏力、纳差、腹胀、尿黄、便溏等症状,伴肝病面容、肝掌、蜘蛛痣、脾大,ALT和(或)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反复或持续升高,白蛋白降低、丙种球蛋白明显升高;中度表现为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居于轻度和重度之间;重度表现为有明显或持续的肝炎症状,如乏力、纳差、腹胀、尿黄、便溏等,伴肝病面容、肝掌、蜘蛛痣、脾大,ALT和(或)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反复或持续升高,白蛋白降低、丙种球蛋白明显升高。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黄疸病疾病介绍:
黄疸是指血清胆红素(serumbilirubin,SB)增高致使巩膜、皮肤、黏膜以及其他组织和体液发生黄染(颜色变黄)的现象,是临床上常见的症状和体征。正常血清总胆红素浓度<17μmol/L,当胆红素在17.1~34.2μmol/L(1~2mg/dl)时,肉眼难以发现,称为隐性黄疸或亚临床黄疸;当血清胆红素超过34.2μmol/L(2mg/dl)时,出现肉眼可见的黄疸,称为显性黄疸,即临床上常说的黄疸。黄疸的治疗需要在明确病因后对症治疗,受原发病严重程度影响,预后也会有所不同[1,3]。
推荐问诊记录
推荐科普文章
  • 那天阳光明媚,我带着宝宝去了京东互联网医院。宝宝出生后不久就因为黄疸住院,照了蓝光治疗。回家后,我发现宝宝的皮肤上出现了一些大片的褐色斑块,心里不禁有些担心。

    在互联网医院,我通过视频与一位皮肤科医生进行了交流。医生非常耐心,首先询问了我宝宝的症状,包括斑块出现的时间、位置以及是否有其他伴随症状。我详细描述了宝宝的情况,医生也认真倾听,没有打断我。

    医生建议我拍照上传,以便更直观地了解宝宝的情况。我按照医生的建议在光线好的地方拍照,然后从手机平台上发送了过去。医生仔细观察了照片,并询问了我一些细节问题,如斑块的颜色、边缘是否清晰等。

    经过医生的诊断,宝宝皮肤上的褐色斑块可能是黄疸后留下的色素沉着。医生告诉我,这种情况通常不会影响宝宝的身体健康,只是影响美观。他建议我保持观察,并注意防晒。

    在与医生的交流中,我感受到了医生的专业和耐心。他没有给我任何压力,只是以最平和的方式告诉我宝宝的情况,并给出了合理的建议。这让我对互联网医院的服务感到非常满意。

    最后,医生还提醒我,如果我对他的服务满意,可以在问诊记录中发起复诊。这让我感到非常贴心,也让我对互联网医院的服务更加放心。

  • 那是2024年的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我带着两个月大的宝宝,踏上了去京东互联网医院的旅程。

    宝宝黄疸一直降不下来,让我这个新手妈妈倍感焦虑。在医生***的耐心指导下,我详细描述了宝宝的情况。***医生仔细聆听,面带微笑,让我感到无比安心。

    医生告诉我,宝宝黄疸降不下来可能是原因不明确的,单纯退黄是没有多大帮助的。但别担心,茵栀黄对于降低黄疸是有帮助的,而且茵栀黄没有数值限制,只要有黄疸都可以吃。

    当我询问茵栀黄的具体用量时,***医生详细解释了宝宝的用量:每天三次,每次三分之一。这让我对宝宝的病情有了更深的了解。

    在京东互联网医院,我感受到了医生的专业和耐心,也感受到了这家医院的便捷和人性化。在这里,我不仅得到了专业的医疗建议,还感受到了家的温暖。

    离开医院时,我心中的石头终于落地了。我相信,在京东互联网医院和***医生的帮助下,宝宝的健康一定会越来越好。

  •   胆结石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主要发生在胆囊内。随着年龄的增长,胆结石的发病率也逐渐上升。然而,许多人对于胆结石的症状并不了解。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认识胆结石,本文将详细介绍胆结石的常见症状,以及如何预防和治疗胆结石。

      

      一、胆结石的常见症状

      1. **胆绞痛**:这是胆结石最典型的症状之一。患者在进食油腻食物、饱餐后或剧烈运动后,会出现上腹部或右上腹部剧烈疼痛,疼痛可向肩背部放射。

      2. **腹痛**:除了胆绞痛,患者还可能出现上腹部或右上腹部的持续性胀痛、隐痛。

      3. **胃肠道症状**:胆结石可引起恶心、呕吐、食欲不振、腹胀、消化不良等症状。

      4. **黄疸**:部分胆结石患者可出现黄疸,表现为皮肤、巩膜发黄,尿色变深。

      5. **发热、寒战**:当胆结石并发感染时,患者可能出现发热、寒战等症状。

      

      

      

      

      

      

      二、胆结石的预防与治疗

      1. **预防**:

      (1)保持健康的饮食习惯,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和富含纤维的食物,少吃油腻、高胆固醇的食物。

      (2)适当运动,避免肥胖。

      (3)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过度紧张和焦虑。

      2. **治疗**:

      (1)药物治疗:适用于症状较轻的患者,可使用解痉止痛、利胆等药物。

      (2)手术治疗:对于症状严重、结石较大的患者,需要手术治疗,如胆囊切除术。

      

      

      

      

      总之,了解胆结石的症状对于预防和治疗胆结石至关重要。一旦出现相关症状,应及时就医,避免病情加重。

  • 胆汁淤积性黄疸是一种常见的肝脏疾病,它会导致胆汁无法正常排泄,从而引发一系列症状。

    一、病因及分类

    胆汁淤积性黄疸可分为肝内胆汁淤积性黄疸和肝外胆汁淤积性黄疸两大类。

    肝内胆汁淤积性黄疸主要由肝炎、毛细胆管分泌受阻等引起,常见的病因包括病毒感染、药物反应等。

    肝外胆汁淤积性黄疸则多由胆管结石、蛔虫、肿瘤等引起,其中胆管结石是最常见的病因。

    二、治疗方法

    针对胆汁淤积性黄疸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

    药物治疗方面,常用的药物包括熊去氧胆酸、腺苷蛋氨酸等,这些药物可以促进胆汁分泌,缓解症状。

    手术治疗方面,针对胆管结石等引起的胆汁淤积,可行胆总管切开、胆管引流等手术。

    三、日常保养

    胆汁淤积性黄疸患者需要注意日常保养,包括以下几点:

    1. 饮食方面,应保持清淡易消化,避免油腻、辛辣刺激性食物。

    2. 生活方面,应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

    3. 心理方面,要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情绪波动。

    四、医院及科室

    胆汁淤积性黄疸的治疗需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建议患者到具有肝脏疾病诊疗经验的医院就诊,如肝胆外科、消化内科等。

  • 新生儿期是人生中最脆弱的时期,各种疾病和健康问题都可能发生。其中,新生儿黄疸和肺炎是最常见的两种疾病。

    新生儿黄疸是由于新生儿体内胆红素代谢异常导致的皮肤、巩膜黄染。如果胆红素水平过高,可能会引起核黄疸,严重时可导致神经系统损害甚至死亡。因此,预防和及时治疗新生儿黄疸至关重要。

    新生儿肺炎是新生儿期最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主要由细菌、病毒或真菌感染引起。由于新生儿的呼吸系统发育不完善,肺炎的症状往往不典型,容易被忽视。家长需要密切关注新生儿的呼吸状况,如出现呼吸急促、鼻翼扇动、口唇发紫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预防新生儿黄疸和肺炎的关键在于做好孕期保健和新生儿护理。

    孕妇在孕期应注重营养摄入,定期进行产检,及时发现并处理妊娠并发症。新生儿出生后,应加强护理,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注意保暖,避免感染。

    对于患有新生儿黄疸和肺炎的宝宝,应及时就医,遵循医生的治疗方案进行治疗。同时,家长也需要做好日常护理,保持宝宝皮肤清洁,定期换尿布,避免感染。

  • 新生儿黄疸是新手父母们常常会遇到的问题,了解其成因和应对方法对于呵护宝宝的健康至关重要。

    新生儿黄疸分为生理性黄疸、母乳性黄疸和溶血性黄疸三种类型。

    生理性黄疸是新生儿时期常见的一种现象,由于新生儿肝脏功能尚未成熟,无法有效代谢胆红素,导致胆红素在体内积聚,从而出现皮肤和巩膜黄染。通常情况下,生理性黄疸无需特殊治疗,随着新生儿肝脏功能的逐渐成熟,黄疸会自然消退。

    母乳性黄疸则是因为母乳中的某些成分抑制了新生儿肝脏中胆红素的代谢,导致黄疸持续存在。如果暂停母乳喂养后黄疸明显改善,可以判断为母乳性黄疸。针对这种情况,可以暂时用配方奶替代母乳喂养,待黄疸消退后再恢复母乳喂养。

    溶血性黄疸是由于母婴血型不合引起的,导致新生儿红细胞破坏过多,产生大量胆红素。溶血性黄疸需要及时治疗,常见的治疗方法包括光照疗法和换血治疗。

    预防新生儿黄疸的关键在于做好产前检查和产后护理。产前,医生会通过检测母婴血型来判断是否存在溶血风险。产后,家长需要密切关注宝宝的健康状况,一旦发现黄疸症状,应及时就医。

    总之,了解新生儿黄疸的成因和应对方法,可以帮助家长更好地呵护宝宝的健康。

  • 新生儿黄疸是一种常见的儿科疾病,由于胆红素代谢异常导致皮肤、巩膜等部位出现黄染。本文将介绍新生儿黄疸的病因、症状、诊断和治疗方法,帮助家长们更好地了解和应对这一疾病。

    一、新生儿黄疸的病因

    新生儿黄疸的病因复杂,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1. 生理性黄疸:由于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特点,约50%~60%的足月儿和>80%的早产儿在生后2~3天内出现黄疸,4~5天达高峰,一般2周内可自行消退。

    2. 病理性黄疸:由多种原因引起,如感染、溶血、胆道闭锁、母乳性黄疸、遗传性疾病等。

    二、新生儿黄疸的症状

    新生儿黄疸的主要症状是皮肤、巩膜等部位出现黄染,严重者可出现嗜睡、拒食、呕吐、发烧等症状。

    三、新生儿黄疸的诊断

    新生儿黄疸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如血液胆红素测定、肝功能检查、B超检查等。

    四、新生儿黄疸的治疗

    新生儿黄疸的治疗方法取决于病因,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1. 生理性黄疸:无需特殊治疗,注意观察黄疸变化,保持新生儿充足的喂养和良好的睡眠。

    2. 病理性黄疸:根据病因进行治疗,如感染性黄疸需使用抗生素治疗,溶血性黄疸需输血治疗,胆道闭锁需手术治疗等。

    五、新生儿黄疸的预防

    1. 加强孕期保健,预防感染。

    2. 产后注意观察新生儿黄疸变化,及时就医。

    3. 对于母乳性黄疸,可暂时停止母乳喂养一段时间,观察黄疸变化。

  •   钩端螺旋体病,一种由钩端螺旋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其肾损害是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本文将详细介绍钩端螺旋体病的肾损害症状、诊断方法以及预防措施。

      一、肾损害症状

      钩端螺旋体病的潜伏期一般为1-2周,最长可达4周。早期症状主要表现为“三症状”和“三体征”,即发热、肌痛、全身乏力、眼结膜充血、腓肠肌压痛和淋巴结肿大触痛。在病程3-10天,患者可能出现器官损害症状,包括流感伤寒型、黄疸出血型、肾功能衰竭型、肺出血型和脑膜脑炎型等。

      其中,肾功能衰竭型是肾损害的主要表现,患者常出现少尿、蛋白尿、尿中有少量白细胞、红细胞和管型等。严重病例可能出现无尿、酸中毒、肾功能衰竭和尿毒症等症状。

      二、诊断方法

      1. 流行病学资料:如在流行区、流行季节有疫水接触史等。

      2. 临床症状:早期出现“三症状”和“三体征”的突出症状。

      3. 实验室检查:白细胞增高、尿异常和肾功能损害等。

      4. 特异性诊断试验:如钩端螺旋体DNA探针技术、DNA基因扩增技术等。

      三、预防措施

      1. 避免接触疫水:在流行区、流行季节,尽量避免接触疫水,如池塘、河流等。

      2. 加强个人防护:在接触疫水时,应穿戴防护用品,如手套、靴子等。

      3. 健康教育:加强健康教育,提高公众对钩端螺旋体病的认识和预防意识。

      四、治疗建议

      钩端螺旋体病的治疗主要包括抗生素治疗和对症治疗。抗生素治疗首选青霉素,对于青霉素过敏的患者,可选用其他抗生素。对症治疗包括纠正电解质紊乱、维持酸碱平衡等。

  • 急性胆囊炎是一种常见的胆道疾病,其特点是胆囊发炎,导致右上腹剧烈疼痛。对于许多患者来说,急性胆囊炎的治疗通常需要住院。

    急性胆囊炎的主要症状包括右上腹疼痛、恶心、呕吐和发热。疼痛通常从右上腹开始,并可能向右肩或背部放射。患者可能会出现阵发性疼痛,伴有恶心和呕吐。在疾病的晚期,可能会出现发烧,但通常为低烧。早期症状通常不伴有黄疸。

    当胆管合并炎症或肝门淋巴结因炎症而肿大时,可能会出现黄疸。局部症状包括右上腹压痛,约25%的患者可触及肿大的胆囊。当患者深吸气或咳嗽时,手指放在右肋下会接触到增大的胆囊,患者可能会因为疼痛而突然停止吸气。右上腹有压痛、肌肉紧张和反跳痛。当胆囊穿孔时,就会出现完全的炎症。

    对于病情较轻的患者,可能不需要住院治疗,可以在门诊接受非手术治疗。然而,如果病情严重,出现剧烈的上腹部绞痛、发热、黄疸、全身感染或中毒等症状,就需要住院治疗。

    急性胆囊炎患者在日常生活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饮食上应避免食用酸性食物,如柑橘类水果、番茄等,因为这些食物可能刺激十二指肠,导致胆囊素大量分泌,加重病情。其次,应避免油腻食物、油炸食物和重口味食物,这些食物可能加重炎症。此外,注意个人卫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饭前便后要洗手。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避免过度劳累。

    治疗急性胆囊炎的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药物治疗通常包括抗生素和止痛药。手术治疗通常用于病情严重或反复发作的患者,如胆囊切除术。

    急性胆囊炎患者在治疗期间应遵循医生的建议,按时服药,注意休息。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饮食卫生,避免油腻食物和刺激性食物,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 丁肝,即丁型病毒性肝炎,是一种由丁型肝炎病毒(HDV)引起的传染性疾病。它主要通过血液和日常接触传播,与乙型肝炎病毒(HBV)共同感染时会导致病情加重。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丁肝的典型症状、治疗方法以及预防措施。

    一、丁肝的典型症状

    丁肝的症状主要表现为消化道症状和黄疸,具体如下:

    1. 消化道症状:食欲不振、恶心、厌食油腻、肝区不适、脘腹胀满等。

    2. 黄疸:皮肤黏膜、巩膜黄染。

    3. 其他症状:急性丁肝可能有发热、乏力等表现;慢性丁肝反复发作,可引起肝功能异常。

    二、丁肝的治疗方法

    丁肝的治疗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 抗病毒治疗:根据病情选用拉米夫定、恩替卡韦、替比夫定、替诺福韦酯及干扰素等药物清除病毒。

    2. 保肝治疗:肝脏损伤较为严重时,应在医师指导下选用熊去氧胆酸制剂、多烯磷脂酰胆碱、还原性谷胱甘肽、辅酶A、肌苷等药物保护肝脏细胞、恢复肝脏功能。

    3. 监测病毒复制情况:定期监测各类病毒的复制情况,以便调整治疗方案。

    三、丁肝的预防措施

    1. 严格筛选献血员,保证血液和血制品质量。

    2. 对HBV易感者广泛接种乙肝疫苗。

    3. 避免使用未经检测的血液和血制品。

    4. 注意个人卫生,避免与丁肝患者密切接触。

    5. 加强健康教育,提高公众对丁肝的认识。

药品使用说明

快速问医生

立即扫码咨询
网站地图

营业执照 Investor Relations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561155 消费者维权热线:4006067733

医疗监督热线:950619(京东),0951-12320(宁夏),0951-12345(银川)

Copyright © 2022 jd.com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88号 京ICP备11041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