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溺水救援可用倒背控水?

溺水救援可用倒背控水?
发表人:胡晓丽

控水法作为一种传统的溺水急救方法,一直备受争议。从牛背马背颠簸、倒挂在树上,到腹部冲击,再到如今网上流传的“倒背着跑”,控水法的形式多种多样。然而,近日福建福州一儿童溺水的案例再次引发了人们对控水法有效性的质疑。

该案例中,一名儿童掉入30厘米的缝隙中,被好心人救起时已失去意识。其舅舅采取倒背奔跑的方式试图颠出肚子里的水,但最终未能救回孩子。这一事件让人们不禁要问:用倒背奔跑控水的方式对溺水者进行救援,这样的方法正确吗?

事实上,溺水后人体主要面临的是缺氧导致的意识消失,而脑细胞在无氧状态下持续3分钟以上就会受到损害。然而,当人体在冰冷的水中时,体温下降会导致脑代谢减慢,需氧量减少,因此即使心脏停止跳动20~30分钟以上,仍有救活的可能。

针对溺水者的急救,应根据其状态采取不同的措施:

1. 溺水者清醒,有呼吸有脉搏:呼叫120,陪伴,保暖,等待救援人员或送医院观察。

2. 昏迷(呼叫无反应),有呼吸有脉搏:呼叫120,清理口鼻异物,稳定侧卧位,等待救援人员。密切观察呼吸脉搏情况,必要时心肺复苏。

3. 昏迷,无呼吸有脉搏:患者喉痉挛,无呼吸,脉搏微弱濒临停止,此时给予开放气道、人工呼吸,脉搏心跳即可迅速增强。恢复呼吸后,可侧卧位,等待救援人员。

4. 昏迷,无呼吸无脉搏:即刻清理口鼻异物,开放气道(Airway)、人工呼吸(Breathing)、胸外按压(Compression),即采用传统的A-B-C心肺复苏急救顺序。同时呼叫120,并持续复苏至患者呼吸脉搏恢复或急救人员到达。

控水法可能造成胃内容物返流甚至误吸,并导致心肺复苏延迟。因此,新的溺水复苏观念中,并不提倡控水。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溺水疾病介绍:
溺水指人体淹没或浸没在液体(多为水)里时,经历呼吸道受损、全身组织器官缺血缺氧的过程。全球每年约有372000人死于溺水,我国每年因溺水死亡的人数约有57000人。溺水好发于儿童和青少年,是14岁以下儿童的主要致死原因。男性溺水是女性的3倍。溺水后,液体可迅速进入呼吸道和食道,从而出现剧烈咳嗽、呼吸困难、头痛、头晕、烦躁、抽搐、昏迷等,甚至呼吸、心跳暂停。发生溺水后,应尽快将溺水者从水中救出,采取头低俯卧位进行体位引流,对心跳呼吸骤停者应立即进行心肺复苏等急救,帮助患者复苏。若急救不及时,可留下脑功能障碍、中枢性四肢瘫痪等严重后遗症,甚至导致患者死亡[1][2]。
推荐问诊记录
推荐科普文章
  • 近年来,关于喝水对健康的益处,各种说法层出不穷。其中,‘每天喝8杯水’的说法深入人心,甚至有人提出‘19岁至30岁的女性每天要喝11杯水,男性要喝15杯水’的观点。这些说法引发了人们对饮水习惯的重新思考,那么,水到底该怎么喝?喝多少才算适量呢?

    事实上,每个人的水分需求量因个体差异、环境因素和健康状况等因素而有所不同。过量饮水可能导致‘水中毒’,出现虚弱无力、心跳加快、痉挛、昏迷等症状。因此,盲目追求‘多喝水’并不利于健康。

    那么,如何科学饮水呢?以下是一些建议:

    1. 根据个人情况调整饮水量:一般来说,成年人每天通过尿液、汗液和呼吸等途径会丢失约2.5升水分,因此,每天补充2-3升水分是比较合适的。但具体饮水量还需根据个人情况(如体重、活动量、气候等)进行调整。

    2. 注意饮水时间:将一天的水分摄入均匀分配到各个时段,避免一次性大量饮水。建议在早晨起床后、餐前、运动前后等时段适量饮水。

    3. 选择合适的饮用水:白开水是最佳选择,其次可以选择矿泉水、茶水等。避免饮用碳酸饮料、含糖饮料等高热量饮品。

    4. 注意饮水温度:喝温开水有助于消化吸收,避免饮用过冷或过热的水。

    5. 饮食中补充水分:食物中也含有大量水分,如水果、蔬菜、汤品等,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满足水分需求。

    此外,以下是一些常见的饮水误区,需要注意:

    1. 水越纯净越好:过于纯净的水(如蒸馏水)中缺乏矿物质,长期饮用可能对健康不利。

    2. 喝水可以减肥:虽然饮水有助于促进新陈代谢,但单纯依靠饮水减肥并不现实。

    3. 多喝水可以排毒:水分主要作用是维持细胞正常生理功能,并不能直接排毒。

    总之,科学饮水对健康至关重要。了解自己的水分需求,养成良好的饮水习惯,才能更好地保持身体健康。

  • 夏季高温,人体出汗量增加,水分流失较多,因此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至关重要。然而,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在喝水方面存在一些误区,以下列举四大喝水误区,提醒大家科学饮水。

    误区一:短时间内大量饮水

    有些人认为大量饮水可以迅速补充水分,但实际上短时间内大量饮水会导致水中毒。水中毒是由于短时间内摄入过多水分,导致体内电解质失衡,引发头晕、眼花、呕吐、乏力等症状,严重者甚至危及生命。正确的饮水方法是少量多次,每次饮用200毫升左右,每小时不超过800毫升。

    误区二:过量饮用冰水

    炎炎夏日,一杯冰水或冰镇饮料可以带来清凉感,但过量饮用冰水会给肠胃带来负担。冰水会使胃肠黏膜突然遇冷,导致毛细血管收缩,引起胃肠不适甚至腹泻。建议饮用10-20摄氏度的温水,既能解渴降温,又不会刺激消化道黏膜。

    误区三:迷信运动饮料

    运动饮料广告宣称可以补充水分和电解质,但实际上,除非从事重体力劳动或大量运动后,通常情况下并不需要专门补充运动饮料。在温凉的白开水中加入少许食盐或饮用淡茶水,就能满足机体对电解质的需求。

    误区四:晚间饮用茶水

    茶水含有咖啡因,具有兴奋作用。夏季由于天气炎热、昼长夜短,本就容易造成睡眠质量不佳,若晚间再饮用茶水,更会影响睡眠。建议晚间饮用温凉的白开水,有助于改善睡眠。

    此外,以下是一些科学饮水的建议:

    1. 早晨起床后喝一杯温开水,有助于预防心脑血管疾病。

    2. 饭前喝水有助于消化。

    3. 睡前喝水有助于美容养颜。

  • 宝宝在水中玩耍时,意外溺水的情况时有发生。一旦发生溺水,及时有效的急救措施至关重要。本文将详细介绍宝宝溺水时的紧急处理方法,帮助家长在关键时刻为宝宝争取生的希望。

    一、宝宝溺水时的紧急处理步骤

    1. 立即抱起宝宝,清除口鼻中的异物和积水。

    2. 检查宝宝意识,如果意识丧失,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

    3. 如果宝宝呼吸停止,立即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

    4. 如果宝宝心跳停止,立即进行胸外按压。

    5. 持续进行心肺复苏,直至救护人员到达。

    二、心肺复苏术的重要性

    研究表明,溺水后4分钟内得到有效抢救的几率最高。因此,掌握心肺复苏术对于挽救宝宝的生命至关重要。

    三、如何学习心肺复苏术

    1. 参加医院或社区组织的心肺复苏术培训课程。

    2. 在线观看心肺复苏术教学视频。

    3. 阅读相关书籍或资料。

    四、预防宝宝溺水的方法

    1. 监督宝宝在水中的活动,避免单独玩耍。

    2. 在家中安装防滑垫,防止宝宝跌入浴缸或澡盆。

    3. 教育宝宝掌握基本的游泳技能。

    5. 遇到宝宝溺水,冷静应对,及时采取急救措施。

  •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医疗行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然而,在一些偏远地区,医疗资源匮乏,许多患者面临着就医难、看病贵的问题。本文将探讨我国医疗行业面临的挑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首先,医疗资源分布不均是我国医疗行业面临的一大挑战。城市与农村、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距。许多农村地区缺乏合格的医生和先进的医疗设备,导致患者难以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

      其次,看病贵也是困扰患者的一大问题。高昂的医疗费用让许多家庭陷入困境,甚至放弃治疗。此外,药品价格虚高、医疗欺诈等问题也加剧了看病贵的现象。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首先,加大对农村和欠发达地区的投入,改善医疗基础设施,提高医疗水平。其次,加强药品监管,降低药品价格,打击医疗欺诈行为。此外,推动分级诊疗制度,让患者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的医疗服务。

      除了政府层面的努力,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医院要加强内部管理,提高医疗服务质量,降低医疗费用。医务人员要关爱患者,提高医疗技术水平,为患者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

      总之,我国医疗行业面临着诸多挑战,但只要我们共同努力,就一定能够克服困难,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

  • 在现实生活中,溺水事件往往不像电影中那样戏剧化。从呛水到真正溺水的过程非常短暂,溺水者很少发出求救声或挥手。家长和成人在岸边玩手机,孩子却可能在眼皮底下溺亡,这样的新闻令人震惊,也提醒我们不要误解真实的溺水状态。溺水是1至14岁儿童意外死亡的第二大原因,尤其1-4岁和11-14岁是高危年龄段。每年约有5.9万人死于溺水,其中未成年人占了95%以上。除了自然水域,游泳池、水上乐园等配有救生员和安全设备的场所也可能成为溺水的高危区域。现实中,很多人对溺水急救的认知存在误区,比如倒挂控水、艾灸肚脐等,这些方法不仅不能有效救人,还可能加重伤情。正确的急救方法是遵循A-B-C原则,即打开气道、人工呼吸和胸外按压。预防溺水比急救更重要,外出游玩时要注意安全,做好监管工作,避免悲剧发生。

  • 在动作电影中,急救镜头常常让观众紧张刺激。然而,这些镜头中的急救方法是否正确呢?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的专家针对最近两部热门电影《红海行动》和《芳华》中的医疗场景进行了点评。

    在《红海行动》中,一位战士被金属锐器穿透,战友将其拔出后获救。专家指出,在院前急救实践中,通常不会当场拔出大型异物,以免造成严重出血或开放性伤口。

    而在《芳华》中,一位同志脚底磨出水泡,队友用针挑破。专家建议,小水泡最好不要挑破,以免感染;大水泡在无脓液的情况下可以挑破,但需消毒后操作。

    此外,专家还对溺水、胸外按压、手臂动脉创伤等场景进行了点评,提醒观众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紧急情况时的正确急救方法。

  • 儿童安全一直是家庭和社会关注的焦点。近年来,随着儿童意外伤害事件的频发,如何保障儿童安全成为了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为了提高公众对儿童意外伤害的认识,9月7日,卫生部发布了《儿童溺水干预技术指南》、《儿童道路交通伤害干预技术指南》和《儿童跌倒干预技术指南》,为家长和医护人员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跌倒,作为儿童伤害的主要原因,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跌倒占全球0-17岁儿童致死性伤害原因构成比的4.2%,是0-5岁和13-15岁儿童的第一位伤害原因。在我国,跌倒也是造成儿童伤害的主要原因。为了避免悲剧的发生,家长需要做好以下几点:

    • 确保家中环境安全,消除安全隐患,如窗户安装护栏、地毯平整、地面无电线等。
    • 加强对5-9岁儿童的安全教育,提醒他们注意安全,避免冒险行为。
    • 当孩子跌倒后,要立即观察是否有意识不清、呼吸异常、出血等情况,必要时及时就医。

    除了跌倒,道路交通伤害也是威胁儿童生命安全的重要因素。据统计,我国每年有超过1.3万名儿童因道路交通伤害而死亡。为了降低儿童道路交通伤害的风险,家长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 骑自行车、电动车或摩托车时,给孩子佩戴头盔。
    • 乘坐汽车时,为儿童配备安全座椅。
    • 遇到交通事故时,不要轻易移动伤者,及时拨打急救电话。

    溺水是另一个常见的儿童意外伤害原因。在我国,1-14岁儿童溺水死亡率为10.28/10万。为了预防溺水事故的发生,家长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 不让孩子单独留在浴缸、浴盆或水边。
    • 加强对孩子的监管,避免他们进入危险水域。
    • 教育孩子不要在不知深浅的水域游泳。

    当孩子发生溺水时,家长需要立即采取以下措施:

    • 迅速将孩子救出水面。
    • 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和心肺复苏。
    • 及时拨打急救电话。

    总之,预防儿童意外伤害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努力。让我们携起手来,为孩子们创造一个安全、健康的成长环境。

  • 随着暑假过半,中小学开学在即,中山市出现了一系列儿童问题事故。小林因父母报了过多兴趣班而感到压力过大,情绪低落;徐先生的儿子因暑假无聊离家出走五日;更有悲剧发生,两名儿童因下河游泳而溺水身亡。专家提醒,暑假期间家长应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和安全教育,避免类似悲剧再次发生。

  • 近年来,儿童安全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小悦悦事件的发生,再次引发人们对儿童安全的担忧,同时也引发了一场关于道德危机的全社会的大讨论。

    小悦悦事件中,18名路人见死不救,引发了人们对道德冷漠的反思。如何让社会停止冷漠?如何让类似的惨剧不再发生?如何让见义勇为者越来越多?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针对这一问题,部分律师、学者建议将见死不救、见危不助等行为入罪,也有很多学者表示,与其立法惩处“见死不救”,不如立法鼓励和保障“见义勇为”。

    关于见义勇为,目前我国已经出台了一系列地方性法规,但各地立法不同,同样见义勇为行为待遇不一。如何完善立法,保障见义勇为者的权益,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此外,政府也应承担起保障见义勇为者权益的责任。除了资金保障外,见义勇为公民的安全保障、劳动就业、医疗和其他救济,都应当是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职责。

    小悦悦事件给我们敲响了警钟,让我们更加关注儿童安全问题,同时也让我们反思社会道德建设。只有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为儿童创造一个安全、健康、和谐的成长环境。

  •   在繁忙的都市生活中,许多人在周末会选择去海边、湖泊等水域游泳、戏水,享受清凉的夏日。然而,溺水事件却时有发生,给许多家庭带来了无尽的悲痛。近日,一名在兰州打工的十六岁少年,在黄河边游泳时不幸溺水,这一悲剧却引发了人们对生命安全、社会道德等方面的思考。

      溺水事故的发生,往往与以下几个因素有关:

      1. 水域安全意识不足:许多人缺乏水域安全知识,不熟悉水域环境,容易发生意外。

      2. 水域环境复杂:一些水域存在暗流、漩涡等危险因素,游泳者容易失去方向,发生溺水。

      3. 个人游泳技能不足:游泳者缺乏必要的游泳技能,一旦遇到危险,难以自救。

      4. 遇险时缺乏救援:一些溺水者遇险后,周围的人没有及时伸出援手,导致悲剧发生。

      为了预防溺水事故,以下是一些有效的措施:

      1. 加强水域安全教育:学校、社区等应加强对水域安全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人们的自我保护意识。

      2. 严格遵守水域安全规定:游泳者应选择安全的水域游泳,遵守相关规定,如不私自下水、不在深水区游泳等。

      3. 提高游泳技能:游泳者应通过学习,掌握必要的游泳技能,提高自救能力。

      4. 及时救援:遇到溺水者时,应立即呼救,并采取科学的救援方法。

      溺水事故的发生,不仅给家庭带来了痛苦,也给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我们应共同努力,提高水域安全意识,预防溺水事故的发生,让每一个生命都能在阳光下绽放。

药品使用说明

快速问医生

立即扫码咨询
网站地图

营业执照 Investor Relations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561155 消费者维权热线:4006067733

医疗监督热线:950619(京东),0951-12320(宁夏),0951-12345(银川)

Copyright © 2022 jd.com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88号 京ICP备11041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