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过量饮酒护心变成“伤心”

过量饮酒护心变成“伤心”
发表人:未来医疗领航员

饮酒一直是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有人认为适量饮酒可以活血化瘀,有益健康。然而,过量饮酒却会对心脏造成严重伤害,甚至引发致命的心血管疾病。

研究表明,适量饮酒可以降低心肌梗死的风险,但过量饮酒则会引发心律失常,诱发其他心血管疾病。丹麦研究人员发现,有3/4的心脏猝死病因为冠心病和心肌梗死。摄入不同剂量的酒精均能降低心肌梗死风险,但酒精和心脏猝死呈U型曲线关系,只有适度的饮酒才能降低风险。

那么,如何判断饮酒量是否适度呢?丹麦和美国都有相关的健康指南,建议健康男性每天不超过2份,健康女性不超过1份。这里的1份酒指的是1瓶啤酒、6钱白酒或1杯葡萄酒。

过量饮酒会导致冠状动脉血流阻力增加,从而使心肌缺血缺氧,引发心律失常。此外,饮酒过量还会使大脑皮层的兴奋与抑制失去平衡,引起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紊乱,从而引发心动过速、心动过缓、早搏、房颤、传导阻滞等心律失常。

除了限量饮酒外,心梗高危患者或具有心律失常高风险特征的人还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饮食要清淡而富有营养,多吃新鲜水果和蔬菜;第二,饮食要适量,应少食多餐;第三,禁食辛辣等刺激性食物;第四,少用浓茶、咖啡;第五,若有器质性心脏病,限制盐和水的摄入;第六,限制脂肪、胆固醇的摄入量;第七,食用有益于大便通畅的食物。

此外,还可以服用参松养心胶囊等中成药,养心安神的纯中药不仅对心律失常患者的心悸不安、气短乏力、失眠多梦等症状具有很好的改善作用,而且避免了西药抗心律失常药的种种毒副作用。

总之,饮酒需适量,过量饮酒会对心脏造成严重伤害。为了自己的健康,请务必控制饮酒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猝死疾病介绍:
猝死,是指外观健康的人突然发生非暴力的死亡,即猝然死亡。引发猝死的原因,主要是心脏骤停,也就是各种心脏病导致的猝死,又称之为心源性猝死;其次还有近2成的非心源性猝死与肺、脑的急性病变有关,比如肺栓塞、急性中毒、触电等。猝死的治疗,主要是进行紧急的心肺复苏,以恢复心跳和呼吸,挽救生命。大部分猝死患者难以救回。
推荐问诊记录
猝死地区推荐专家
推荐科普文章
  • 猝死是导致中青年男性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与不良生活习惯、疾病等因素密切相关。研究表明,饮食对预防猝死具有重要作用。以下12种食品对男性健康有益,建议男性朋友们多多摄取。

    1. 西红柿

    西红柿富含维生素C和钾,能促进胃液分泌,帮助消化,增强血管弹性,降低血压,预防心血管疾病。

    2. 黄豆

    黄豆含有丰富的植物性荷尔蒙,有助于调节男性激素水平,预防前列腺癌,改善骨质疏松,提升记忆力和学习能力。

    3. 南瓜子

    南瓜子含有丰富的锌和维生素E,能预防前列腺肥大,改善尿频等症状,延缓衰老。

    4. 胡萝卜

    胡萝卜富含B-胡萝卜素和钾,能提高免疫力,降血压,预防癌症,维护肠道健康。

    5. 海鲜

    海鲜富含锌,能增强性能力,提高精子质量,预防男性不育。

    6. 大蒜

    大蒜具有强大的杀菌作用,能增强免疫力,预防感冒,预防癌症,改善心血管健康。

    7. 高维生素C食物

    高维生素C食物如奇异果、柳丁、橘子等,能增强免疫力,预防感冒,延缓衰老。

    8. 全麦面包

    全麦面包富含B族维生素,能缓解压力,提高能量代谢,维护神经系统健康。

    9. 水

    保持充足的水分摄入,有助于维持身体水分平衡,预防脱水,提高新陈代谢。

    10. 深海鱼

    深海鱼富含Omega-3脂肪酸,能降低血脂,预防心血管疾病,改善情绪。

    11. 绿茶

    绿茶富含抗氧化物质,能预防癌症,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提神醒脑。

    12. 红酒

    适量饮用红酒,能提高抗氧化作用,预防心血管疾病,延缓衰老。

  • 猝死是一种突然发生的、非疾病原因导致的死亡,它通常发生在心脏疾病患者身上,但也可能由其他原因引起。猝死前可能会有一些征兆,如心前区疼痛、眼前发黑、血压升高和晕厥。了解这些征兆对于早期发现和及时救治至关重要。以下是对猝死的详细说明:

    猝死的定义目前尚没有确切的标准,笼统的说是平时正常的身体就在非常短的时间内并不是因为疾病原因而导致的死亡,猝死非常突然,而且抢救时间非常有限,可以发生在任何时间。猝死的原因包括心源性和非心源性,其中冠心病是心源性猝死的主要原因。非心源性猝死可能由外伤、其他疾病或不良生活习惯引起。

    猝死前的征兆主要有以下四点:1、疼痛,特别是心前区的压榨性或紧缩性疼痛;2、眼前发黑,可能是由于血供不足或血压急剧升高;3、血压严重升高,尤其是主动脉夹层患者;4、晕厥,尤其是由于脑供血不足引起的晕厥。

    为了预防猝死,我们应该注意观察身体变化,及时就医,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并定期进行体检。

  •   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中,频繁发作的疾病似乎更具危险性,因为它们会通过疼痛、咳嗽等症状反复提醒我们疾病的潜在威胁。然而,对于心绞痛患者来说,情况却并非如此。事实上,不常发作的心绞痛可能比频繁发作的心绞痛更具危险性。

      首先,不常发作的心绞痛患者可能对疾病缺乏足够的了解。与那些经常发作的患者不同,他们可能没有形成规律用药的习惯,也没有注意到症状的微小变化。数据显示,约有40%的猝死者之前并没有心脏病史,这表明即使初发的心绞痛也可能带来致命的风险。

      其次,不常发作的心绞痛患者的心脏保护机制可能无法得到充分的发挥。心脏自身具有一定的保护性机制,包括在反复缺血时形成额外的血管,以及心肌细胞对反复缺血的适应。然而,对于不常发作的患者来说,心脏的保护机制可能还没有完全建立,因此在突发心肌缺血时,心脏的保护机制可能无法及时启动,导致心肌梗死、心律失常、急性循环衰竭或猝死的概率更高。

      值得注意的是,这并不意味着频繁发作的心绞痛就是好事。从整体概率来看,频繁发作的心绞痛患者发生问题的可能性仍然较高。然而,对于那些过去没有心脏病史的人来说,一旦出现心绞痛,其危险性可能会更高。

      因此,对于心绞痛患者来说,无论是频繁发作还是偶发,都应当遵医嘱坚持服药。一旦出现突发的剧烈胸痛、胸闷等症状,应及时拨打120,并在家人的陪伴下到有救治能力的医院就诊。

      除了药物治疗外,心绞痛患者还应注意日常保养,包括健康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等。此外,患者应定期进行体检,以便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的健康问题。

      心绞痛是一种常见的疾病,但如果不及时治疗和保养,它可能带来严重的后果。因此,了解心绞痛的病因、症状、治疗和预防方法对于患者来说至关重要。

      以下是心绞痛患者需要注意的一些事项:

      1. 遵医嘱坚持服药,不可擅自停药或更改剂量。

      2. 注意饮食,避免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多吃蔬菜、水果和全谷物。

      3. 适量运动,增强体质,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

      4. 戒烟限酒,避免不良生活习惯。

      5. 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的健康问题。

      总之,心绞痛患者需要认真对待自己的病情,积极采取措施预防和治疗,以降低疾病风险,提高生活质量。

  • 心脏,这个人体的重要器官,负责将血液泵送到全身各个部位,维持着人体的生命活动。然而,心脏的健康并非总是稳定的,心律失常作为一种常见的心脏疾病,常常悄无声息地威胁着人们的生命。

    心律失常,顾名思义,是指心脏跳动的节律出现异常,表现为心跳过快、过慢或跳动不规律。这种异常的心跳可能没有任何自觉症状,也可能出现心悸、胸闷、气促等不适感。然而,严重的心律失常却可能导致眼前发黑、头晕、四肢无力、晕厥甚至猝死。

    引起心律失常的原因有很多,包括酗酒、咖啡因摄入过多、心脏疾病、药物副作用等。事实上,几乎每个人在一生中都会经历不同程度的心律失常,只是轻重程度不同而已。

    恶性心律失常是心源性猝死的主要原因。当心脏无法正常收缩或“无效”收缩时,血液无法被有效地泵送到全身各个部位,导致全身重要器官缺血缺氧,最终引发猝死。其中,房颤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当心房颤动时,心房无法正常收缩,导致心室输出血量减少,引发心悸、憋气、头晕等症状,严重时可能诱发心力衰竭和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甚至导致心脏骤停。

    针对心律失常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药物治疗方面,β受体阻滞剂是预防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减少心脏性猝死的重要药物。手术治疗方面,植入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仪(ICD)可以有效地对恶性心律失常进行监测和除颤,预防猝死的发生。

    为了预防心律失常,我们应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过度饮酒、咖啡因摄入过多、熬夜等不良生活习惯。同时,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和治疗心血管疾病,也是预防心律失常的重要措施。

  •   我们每天都在与人交往,但是你是否曾遇到过这样的情况:明明见过很多次的人,却总是记不住他们的名字和面孔?这种情况可能与脸盲症有关。

      什么是脸盲症?

      脸盲症,又称面孔遗忘症,是一种罕见但普遍存在的认知障碍。患者难以识别和记住他人的面孔,即使是很熟悉的人,也可能形同陌路。

      脸盲症的原因可能与大脑结构和功能异常有关。研究表明,大脑中负责面孔识别的区域——梭状回面孔区受损,可能导致脸盲症的发生。

      脸盲症有哪些症状?

      1. 认识新面孔困难:患者难以记住新认识的人的面孔和名字。

      2. 难以区分熟悉面孔:即使见过多次的人,患者也可能难以辨认。

      3. 记忆力下降:由于难以记住他人的面孔,患者可能难以回忆起与他人的交往经历。

      4. 交际困难:由于无法识别和记住他人的面孔,患者可能在社交场合感到尴尬和焦虑。

      如何应对脸盲症?

      1. 培养记忆力:通过记忆训练,如记忆游戏、图片记忆等,可以帮助患者提高记忆力。

      2. 使用辅助工具:使用手机或笔记本记录他人的名字和面孔,可以帮助患者更好地记住他人。

      3. 社交技巧:学习一些社交技巧,如通过声音、穿着等识别他人,可以帮助患者更好地融入社交场合。

      4. 心理咨询:面对社交困难,患者可以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学习应对技巧。

      总之,脸盲症是一种常见的认知障碍,患者可以通过一些方法应对,提高生活质量。

  • 睡眠打鼾,看似平常,却隐藏着巨大的健康隐患。许多人认为打鼾只是睡眠质量不好,但实际上,长期的打鼾可能是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的早期症状。这种疾病会导致患者在睡眠中反复出现呼吸暂停,从而引起身体缺氧,严重时甚至可能引发猝死。

    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可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轻度患者每小时呼吸暂停次数在5-15次之间,中度患者每小时呼吸暂停次数在15-30次之间,而重度患者每小时呼吸暂停次数超过30次。其中,老年患者由于中枢敏感性较低,更容易出现缺氧,甚至引发猝死。

    为了预防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我们首先要了解其病因。常见的病因包括肥胖、鼻部疾病、口腔结构异常、甲状腺功能减退等。此外,长期吸烟、饮酒、服用镇静剂等不良生活习惯也会增加患病风险。

    针对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目前主要有以下治疗方法:

    1. 生活方式调整:保持健康体重、戒烟限酒、避免睡前服用镇静剂等。

    2. 物理治疗:如鼻中隔矫正术、扁桃体切除术等。

    3. 呼吸机治疗:如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PAP)等。

    4. 药物治疗:如甲状腺激素替代治疗等。

    除了以上治疗方法,我们还应该注意日常保养,如保持良好的睡眠环境、避免过度劳累、定期进行体检等。

    总之,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是一种严重的睡眠障碍,需要我们引起足够的重视。如果您或家人有长期打鼾、睡眠质量差等症状,请及时就医,以免造成严重的后果。

  • 在忙碌的工作生活中,我们常常面临着工作与生活的平衡问题。法官杨先生因工作过度劳累,在家写判决时不幸猝死,引发了社会对于“工作带回家”现象的关注。那么,这种“工作狂”的生活方式是否可取?我们又该如何平衡工作与生活,避免过度劳累带来的健康风险呢?

    近年来,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越来越多的职场人士面临着巨大的工作压力。许多人习惯于将工作带回家,加班熬夜成为常态。这种“工作狂”的生活方式虽然能够带来短暂的成就感,但长期下来却会对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影响。

    首先,过度劳累会导致身体免疫力下降,容易患上各种疾病。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每年约有60万人因过劳死,其中大部分是年轻人。其次,过度劳累还会导致心理问题,如焦虑、抑郁等。长期处于高压状态,容易引发心理疾病。

    那么,如何避免过度劳累呢?以下是一些建议:

    1. 合理安排工作与生活时间,避免加班熬夜。

    2.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规律作息、合理饮食、适量运动等。

    3. 学会调节情绪,保持乐观的心态。

    4. 如有需要,可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

    5. 遵医嘱,积极治疗相关疾病。

    此外,以下是一些与医疗相关的拓展内容:

    1. 疾病预防:了解常见疾病的预防措施,如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

    2. 药品知识:了解常用药物的作用和副作用,合理用药。

    3. 治疗建议:针对不同疾病,了解相应的治疗方法和预后。

    4. 日常保养:了解如何进行日常保健,提高生活质量。

    5. 医院科室:了解不同医院的科室设置和专家团队,方便就医。

  • 近日,有关睡眠时长与健康关系的讨论在微博上引起了广泛关注。一篇题为《每天睡觉超过8小时死得更快?》的文章指出,睡眠过多和过少都不利于健康,并引用了一项研究发现,每天睡6-7小时的人死亡率低于睡眠时间超过8小时或少于4小时的人。然而,广州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周伯荣认为,这一结论过于绝对,并指出个体差异和睡眠质量的重要性。他强调,成年人每天睡6-8小时为宜,尤其重要的是保证5小时的生物钟睡眠。此外,他还提出了关于睡眠的几点建议,包括保证5小时生物钟睡眠、适当补眠、关注儿童睡眠时间等。

  • 近日,英国一位知名喜剧男星在台上突然倒下,经过5分钟的等待,最终抢救无效离世。这位男星在表演前就已感到不适,却依然坚持上台,最终因心源性猝死不幸离世。这起悲剧再次提醒我们,心源性猝死是一种严重威胁生命安全的疾病,我们需要了解其症状,并采取预防措施。

    什么是心源性猝死?

    心源性猝死是指由于心脏疾病导致的心跳骤停,是一种突发性、致命性很强的疾病。据统计,心源性猝死是全球范围内最常见的突发性死亡原因之一,每年约有数十万人因此丧生。

    心源性猝死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1. 冠心病:冠心病是心源性猝死最常见的原因之一,由于冠状动脉狭窄或阻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引发心源性猝死。

    2. 心律失常:心律失常是指心脏跳动节律不正常,如室性心动过速、室颤等,可能导致心脏停跳,引发心源性猝死。

    3. 心肌疾病:如心肌炎、心肌病等,可能导致心肌功能减退,引发心源性猝死。

    4. 高血压:高血压可导致心脏负担加重,引发心源性猝死。

    5. 糖尿病:糖尿病可导致血管病变,引发心源性猝死。

    心源性猝死有哪些症状?

    1. 突发胸痛:胸痛是心源性猝死最常见的症状之一,通常为剧烈、压迫性疼痛,可向左肩、左臂、颈部、背部放射。

    2. 气促、呼吸困难:心源性猝死可导致心脏泵血功能下降,引发气促、呼吸困难。

    3. 头晕、晕厥:心源性猝死可能导致大脑供血不足,引发头晕、晕厥。

    4. 心悸:心悸是指心跳不规则、过快或过慢,可能是心源性猝死的前兆。

    5. 疲劳、乏力:心源性猝死可能导致心肌功能减退,引发疲劳、乏力。

    如何预防心源性猝死?

    1. 健康饮食:保持低盐、低脂、低糖的饮食习惯,多吃蔬菜、水果和富含纤维的食物。

    2. 适量运动:坚持适量的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增强心脏功能。

    3. 戒烟限酒:吸烟和过量饮酒都会增加心源性猝死的风险,应尽量避免。

    4. 控制血压、血糖: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应积极控制血压、血糖,降低心源性猝死风险。

    5. 定期体检: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并治疗心脏疾病,降低心源性猝死风险。

    6. 学习急救知识:学习基本的急救知识,如心肺复苏等,以便在紧急情况下进行自救或救助他人。

  • 随着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压力越来越大,导致很多人忽视了锻炼的重要性。为了弥补这一缺失,许多人选择在清晨进行空腹运动,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达到减肥和健康的目的。那么,空腹运动到底有哪些好处呢?本文将从多个角度为您解析空腹运动的益处和注意事项。

    一、空腹运动的益处

    1. 提高运动效率:空腹状态下,人体会消耗储存的脂肪作为能量,从而提高运动效率。

    2. 增强精力:空腹运动可以刺激神经系统,提高身体活力,使人精神焕发。

    3. 促进新陈代谢:空腹运动可以加速新陈代谢,有助于降低体重和改善身材。

    4. 缓解压力:空腹运动可以释放压力,缓解焦虑情绪,提高睡眠质量。

    5. 降低患病风险:空腹运动可以增强免疫系统,降低患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等慢性病的风险。

    二、空腹运动的注意事项

    1. 选择合适的时间和地点:清晨空气质量较好,适合进行空腹运动。

    2. 适当补充水分:空腹运动容易导致脱水,运动前后要适当补充水分。

    3. 避免剧烈运动:空腹状态下,人体耐受力较差,应避免剧烈运动。

    4. 注意热身:空腹运动前要进行适当的热身,避免运动损伤。

    5. 饮食调整:空腹运动后要注意饮食调整,避免暴饮暴食。

    三、总结

    空腹运动是一种简单有效的锻炼方式,可以帮助人们提高身体素质、降低患病风险。然而,在进行空腹运动时,也要注意相关的注意事项,以免对身体造成伤害。

药品使用说明

快速问医生

立即扫码咨询
网站地图

营业执照 Investor Relations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561155 消费者维权热线:4006067733

医疗监督热线:950619(京东),0951-12320(宁夏),0951-12345(银川)

Copyright © 2022 jd.com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88号 京ICP备11041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