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睡眠时长与健康关系的探讨:每日睡眠8小时是否真的更健康?

睡眠时长与健康关系的探讨:每日睡眠8小时是否真的更健康?
发表人:医疗数据守护者
近日,有关睡眠时长与健康关系的讨论在微博上引起了广泛关注。一篇题为《每天睡觉超过8小时死得更快?》的文章指出,睡眠过多和过少都不利于健康,并引用了一项研究发现,每天睡6-7小时的人死亡率低于睡眠时间超过8小时或少于4小时的人。然而,广州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周伯荣认为,这一结论过于绝对,并指出个体差异和睡眠质量的重要性。他强调,成年人每天睡6-8小时为宜,尤其重要的是保证5小时的生物钟睡眠。此外,他还提出了关于睡眠的几点建议,包括保证5小时生物钟睡眠、适当补眠、关注儿童睡眠时间等。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猝死疾病介绍:
猝死,是指外观健康的人突然发生非暴力的死亡,即猝然死亡。引发猝死的原因,主要是心脏骤停,也就是各种心脏病导致的猝死,又称之为心源性猝死;其次还有近2成的非心源性猝死与肺、脑的急性病变有关,比如肺栓塞、急性中毒、触电等。猝死的治疗,主要是进行紧急的心肺复苏,以恢复心跳和呼吸,挽救生命。大部分猝死患者难以救回。
推荐问诊记录
猝死地区推荐专家
推荐科普文章
  •   睡眠,对于人体健康至关重要。我们常说‘睡得好,精神好’,但你知道吗?睡眠质量不佳,甚至可能与心脏健康息息相关。近日,南方医院睡眠医学中心主任李涛平教授指出,心梗与夜间睡眠呼吸暂停密切相关,这一疾病风险不容忽视。

      在睡眠过程中,人体各器官仍在辛勤工作。尤其是心脏,始终为全身输送血液。然而,很多人不知道,即使在睡眠状态下,大脑也在调节心脏稳态,扮演着‘指挥官’的角色。在觉醒—睡眠周期转换中,大脑参数的动态变化会影响心率、血压、心脏血供、呼吸等,这种波动在正常人可以耐受,但对于心脏病患者来说,却可能增加心律失常、心肌缺血以及心肌梗死的风险。

      据统计,美国20%的心肌梗死和15%的心源性猝死属于夜间睡眠相关性心脏事件。在我国,这一现象也并不少见。夜间或凌晨,我们常常听到救护车呼啸而过,与夜间睡眠相关性心脏事件的高发不无关系。

      睡眠呼吸暂停,更是对心脏健康的‘雪上加霜’。在睡眠呼吸暂停期间,每夜可以发生数百次中枢性或阻塞性的呼吸停止,可能对心肺活动造成严重不良后果。已知,睡眠呼吸暂停与高血压、冠心病、心律失常和心衰等多种心血管事件相关。

      例如,小张,40岁,体型偏胖,患有高血压。尽管服用多种降压药,但血压仍无法降至理想水平。经过医生询问,发现他夜间睡眠打鼾严重,建议进行多导睡眠监测。结果显示,他患有重度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经过1个月的治疗,小张的血压得到明显控制,逐渐开始减少降压药的服用。

      据调查,50%的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患有高血压,而高血压患者中,至少30%患有OSAS。在顽固性高血压患者中,OSAS患者比例更高,达到83%。因此,对于这部分患者来说,治疗OSA才是降压的治本之策。

      2008年,国美心脏协会、美国心脏病学基金会联合发表了《睡眠呼吸暂停与心血管疾病科学声明》,2009年我国也出台了《睡眠呼吸暂停与心血管疾病专家共识》。然而,全社会对睡眠呼吸疾患的重视程度远远没有达到应有的高度。因此,我们需认识到,关注睡眠,也是关爱你的心脏!

  • 冠心病作为一种常见的慢性心血管疾病,严重影响着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健康。除了常规的治疗手段,日常的护理和保健同样至关重要。以下七个要点,帮助冠心病患者更好地控制病情,提高生活质量。

    一、关注气候变化,做好保暖措施

    寒冷的天气会刺激冠状动脉痉挛,导致心肌缺血缺氧,增加心梗的风险。因此,冠心病患者在冬季要特别注意保暖,及时关注天气预报,做好防寒措施。

    二、养成午睡习惯,降低冠心病风险

    午睡有助于降低血压、减慢心率,对冠心病患者来说,午睡半小时可以减少30%的冠心病死亡率。

    三、警惕“魔鬼时间”,合理安排生活

    早晨6-11时是冠心病急性发作的高峰时段,被称为“魔鬼时间”。冠心病患者要避免在这个时间段进行剧烈运动,注意调整作息,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四、遵循“三个半分钟”原则,预防心脑血管意外

    夜间醒来时,冠心病患者要遵循“三个半分钟”原则:先在床上躺半分钟,再坐起半分钟,最后站立半分钟,再缓慢下床活动,以预防心脑血管意外。

    五、适度运动,增强体质

    冠心病患者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如散步、太极拳等,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

    六、定期复查,合理用药

    冠心病患者要定期到医院复查,并根据医生的建议调整治疗方案,合理用药,控制病情。

    七、保持良好心态,预防心理因素影响

    情绪波动是冠心病急性发作的诱因之一。冠心病患者要尽量保持平和的心态,避免情绪波动过大。

  • 心脏猝死,一个看似遥远却时刻潜伏在我们身边的杀手,近年来却越来越青睐于中青年人。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这个“死神”偏爱他们?让我们一起来揭开这个神秘的面纱。

    首先,我们要了解什么是猝死。猝死是指在1小时内,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突然死亡,其中以心脏性猝死最为常见。近年来,心脏性猝死在20-50岁的中青年人群中呈现出上升趋势,每年约有54万人因此丧生,平均每天1500人。

    那么,为什么心脏猝死更青睐于中青年人呢?原因有以下几点:

    1. 压力大:中青年人面临着巨大的工作、生活压力,长期处于紧张状态,容易导致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2. 不良生活习惯:吸烟、饮酒、熬夜等不良生活习惯,会加速血管老化,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3. 缺乏运动:长期缺乏运动,会导致心血管功能下降,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4. 遗传因素:有研究表明,心血管疾病具有一定的遗传性,家族中有心血管疾病史的人更容易发生猝死。

    5. 早期症状不明显:许多心血管疾病早期症状不明显,容易被忽视,导致病情恶化。

    那么,如何预防心脏猝死呢?以下是一些建议:

    1.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戒烟限酒,规律作息。

    2. 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增强心血管功能。

    3. 定期体检,及时发现并治疗心血管疾病。

    4. 保持良好的心态,减轻压力。

    5. 学习心肺复苏等急救知识,以便在突发情况下进行自救或救助他人。

  • 近年来,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猝死事件频发,引发社会广泛关注。据统计,南京市第一医院急诊抢救室今年以来猝死病例数量激增,尤其在年底天气骤冷的时节,疲劳猝死成为高发疾病。本文将为您揭秘疲劳猝死背后的原因,并针对高危人群提出预防建议。

    疲劳猝死为何年底多发?主要与以下因素有关:

    1. 天气骤冷:寒冷天气会导致血管收缩,增加心脏负担,诱发心梗等疾病。

    2. 工作压力:年底工作繁忙,人们容易出现过度劳累、精神紧张等情况,增加猝死风险。

    3. 生活习惯:熬夜、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习惯会损害心脏健康,增加猝死风险。

    以下六类人群尤其要小心疲劳引发猝死:

    1. 冠心病患者:冠心病是猝死的主要危险因素,患者需定期检查,控制好病情。

    2. “三高”患者:高血压、高血脂和糖尿病患者,需积极治疗,控制好血压、血脂和血糖。

    3. 吸烟者:吸烟会损害心脏健康,增加猝死风险,戒烟是预防猝死的有效措施。

    4. 不良饮食习惯者:过多摄入高脂肪、高蛋白食物会导致肥胖、高血脂等疾病,增加猝死风险。

    5. 不良生活方式者:缺乏锻炼、过度劳累等不良生活方式会损害心脏健康,增加猝死风险。

    6. 工作、精神压力过大者:长期精神紧张、焦虑会增加猝死风险。

    如何降低疲劳猝死的几率?以下建议可供参考:

    1.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熬夜、吸烟、饮酒等不良习惯。

    2. 注意劳逸结合,适当休息,避免过度劳累。

    3. 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并治疗疾病。

    4. 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过度紧张和焦虑。

    5. 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

  • 猝死通常与年龄、生活习惯、高血压等因素有关。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身体器官逐渐老化,心脏功能减弱,心跳频率减慢,严重时可能导致心脏骤停,引发猝死。不良的生活习惯,如熬夜、剧烈运动,以及高血压未得到控制,都可能导致心脏负担加重,增加猝死风险。建议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合理饮食,适当锻炼,并遵医嘱使用降压药物。长期吸烟、糖尿病等患者也应引起重视,及时就医治疗。

  • 猝死前10秒的自救方法包括心肺复苏、胸外按压、开放气道、人工呼吸和除颤器使用等。心肺复苏是通过胸外按压来建立血液循环和氧气供应,适用于心跳停止的情况。胸外按压是心肺复苏的一部分,用于帮助血液流动。开放气道是为了确保患者能够自由呼吸以获取氧气,适用于窒息、溺水等情况。人工呼吸用于维持脑部和其他重要器官的氧合状态。除颤器能释放电流消除室颤,恢复正常节律。面对猝死前10秒的紧急状况时,应迅速识别并启动应急响应系统,并普及基本的生命支持知识。

  • 近年来,随着竞技体育的普及,年轻运动员在比赛中发生猝死的案例屡见不鲜。这些悲剧的背后,往往是潜在的心脏疾病在作祟。那么,哪些心脏疾病可能导致运动猝死?如何预防和识别这些潜在风险呢?本文将为您揭开运动猝死的神秘面纱。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运动猝死是指因心脏原因导致的意外死亡,通常发生在运动中或运动后即刻。而导致运动猝死的心脏疾病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 肥厚型心肌病:这是一种心肌肥厚,导致心脏舒张受限的疾病。患者在剧烈运动时,心脏负担加重,容易发生心律失常,从而导致猝死。

    2. 扩张型心肌病:这是一种心肌舒张功能障碍的疾病,患者的心脏扩大,收缩力下降,容易发生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

    3. 冠状动脉畸形:这是一种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冠状动脉的解剖结构异常,容易发生冠状动脉痉挛和血栓形成,导致心肌缺血和猝死。

    4. 长QT综合征:这是一种遗传性心律失常疾病,患者的心脏电生理特性异常,容易发生室性心律失常,导致猝死。

    为了预防和识别这些潜在风险,以下措施可以帮助我们:

    1. 定期体检:特别是对于有家族遗传病史或患有心脏病的人群,定期体检可以及时发现潜在的心脏疾病。

    2. 运动前评估:对于参加竞技体育的运动员,进行专业的运动前评估,包括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检查,可以及时发现潜在的心脏疾病。

    3. 注意运动强度:避免过度剧烈的运动,特别是对于有心脏疾病的人群。

    4. 出现不适及时就医:在运动过程中,如果出现胸闷、心悸、头晕等症状,应立即停止运动并就医。

  • 近年来,有关榴莲与牛奶同食易中毒的说法在网络上流传甚广,让许多榴莲爱好者心生疑虑。本文将针对这一说法进行辟谣,并介绍榴莲与牛奶、酒、可乐等食物的食用禁忌。

    首先,关于榴莲与牛奶同食的说法,目前没有科学依据。牛奶本身并无禁忌,与榴莲搭配也不会产生不良反应。相反,榴莲奶昔、榴莲冰淇淋等甜品在泰国等地十分流行,也没有出现因食用而中毒的案例。

    其次,榴莲与酒同食可能会增加醉酒的风险。这是因为榴莲中含有硫化合物,对体内代谢酒精的酶有抑制作用。但缺乏确凿证据证明,榴莲与酒同食会导致严重后果。

    至于榴莲与可乐,从化学角度分析,这两种物质并不会产生不良反应,不存在中毒的风险。

    然而,榴莲虽美味,但并非所有人都适合食用。榴莲中含有较高的糖分和脂肪,过量食用可能导致消化不良、腹泻等症状。因此,食用榴莲时应注意适量,并注意与其他食物的搭配。

    总之,榴莲与牛奶、酒、可乐等食物同食并不会导致中毒。但榴莲的食用仍需注意适量,避免因过量食用而引发身体不适。

  • 英国77岁老人看恐怖片猝死

    据英国《镜报》报道,7月2日晚,一位来自英国的77岁老人,在泰国芭提雅市看恐怖片时突然身亡。据报道,当时老人周围坐了很多人,当旁边有人发现老人不对劲时及时通知了工作人员,工作人员呼叫了急救服务,但医务人员到达时发现老人已经死亡。目前事件正在进一步调查中。

    这几类人最好别看恐怖片

    作为一种特殊存在类型片,恐怖片一直有着自己的追随者,很多人为了寻求刺激也会选择看恐怖片。但恐怖片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看,有的人由于生理、心理承受力不足,受刺激后容易引起各种健康问题,建议下面这几种类人最好不要看恐怖片。

    1.胆小的人

    胆小的人本来心理承受力就低,而且容易“胡思乱想”,看恐怖片后后续影响很大,建议这类人就不要自己找虐了。

    2.儿童、青少年

    对于儿童和青少年来说,他们的身心未发育成熟,对一些事情还分不清真假,很容易被恐怖片当中描写的情节迷惑甚至误导。对于身体发育还不完全的儿童来说,还可能有心理影响到生理,甚至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

    3.孕妇

    看恐怖片时,一些恐怖的音乐和画面可能会对孕妇心理造成负面影响,而这些恐怖因素引起的不安还可能通过血液以及神经传递给了胎儿,或者孕妇因受恐怖片影响造成睡眠不好等,都会对胎儿造成负面影响。

    此外,当孕妇看到恐怖的刺激画面时,容易出现屏住呼吸以及心跳加快的现象,有的人还会血压升高的情况,情况严重时甚至可能会导致胎儿早产。可见,孕妇看恐怖片的危害是非常大的,建议在怀孕期间时就不要看恐怖片了。

    4.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

    看恐怖片容易引起人神经紧张、心跳加快、血压升高等情况,这对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来说,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情。

    5.老年人

    老年人一般身体健康状况不如年轻人,很多还会有高血压、心脏病等健康问题,看恐怖片时容易因刺激过度引起健康问题,严重者可能危及生命。

  • 近年来,随着手机和网络的普及,年轻人猝死的案例层出不穷,甚至有些患者年仅20岁。目前,医学界对于猝死的病因尚无明确的解释,但普遍认为恶性心律失常是导致猝死的最常见原因,即心源性猝死。本文将结合国外一项针对年轻人猝死的尸检研究,从基因层面探讨猝死的成因。

    该研究由美国进行,纳入了多个种族的猝死患者,数据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和可信度。研究发现,在40岁前猝死的患者中,有10%~25%存在影响心律和心脏功能的致病或可能致病基因变异。

    研究纳入了2015年5月至2019年3月间死亡的103名患者,年龄在1岁到45岁之间。排除患有潜在致命性心脏病、心外死因以及药物或毒素中毒的病例后,最终纳入了103例猝死患者进行分析。

    研究发现,死亡患者的平均年龄为23.7岁,其中33例(32%)的患者年龄在18岁以下。大多数死者为男性,死亡时的活动包括睡眠、休息、剧烈活动、轻微活动等。

    研究共收集了118个与遗传性心肌病和心律失常有关的基因,发现其中13名(12.6%)患者存在致病/可能致病基因变异。这些变异均匀分布于各个年龄段,且所有变异均经Sanger测序确认,并由独立临床遗传学实验室根据ACMG标准判定为致病/可能致病。

    研究发现,猝死患者的后代存在更高的致病/可能致病基因变异体负担和不确定意义的选择变异体。此外,研究还发现了一些罕见变异体,可能与猝死有关。

    总之,这项研究揭示了基因变异与猝死之间的关联,为预防和治疗猝死提供了新的思路。

药品使用说明

快速问医生

立即扫码咨询
网站地图

营业执照 Investor Relations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561155 消费者维权热线:4006067733

医疗监督热线:950619(京东),0951-12320(宁夏),0951-12345(银川)

Copyright © 2022 jd.com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88号 京ICP备11041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