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新生儿谨防“一针致聋”

新生儿谨防“一针致聋”
发表人:康复之路

3月3日,第14个全国爱耳日来临之际,北京市卫生局公布了新生儿耳聋基因筛查示范应用项目的最新进展。数据显示,近20万名新生儿中,有近9000名被检测出耳聋基因阳性,阳性率高达4.55%,位居新生儿疾病筛查之首。

耳聋作为一种常见的残疾,在各类残疾中的发病率最高。新生儿耳聋发病率为1%至3%,且多在2岁以后才被发现,错过了语言快速发育的关键时期,延误了康复的最佳时机。全球范围内,60%的耳聋患者与遗传因素有关,因此,新生儿耳聋基因筛查具有重大意义。

2011年底,北京市启动了新生儿耳聋基因筛查示范应用项目,使用我国自主研发的遗传性耳聋基因检测产品,为超过20万名新生儿提供筛查服务。项目由同仁医院、解放军总医院、协和医院等6家医疗机构承担筛查任务。

截至2023年2月22日,全市共筛查192164名新生儿,检测出8744名常见耳聋基因阳性者,其中54例为先天性遗传性耳聋,522例为药物性耳聋易感者,8168例为耳聋基因突变携带者。

对于先天性遗传性耳聋,医生会指导孩子佩戴助听器或安装人工耳蜗,及早介入治疗。药物性耳聋易感者,如使用庆大霉素等氨基糖甙类药物,则可能导致“一针致聋”。此外,项目还发现了8000多例儿童是基因突变携带者,他们的一级亲属和二级亲属也有耳聋风险。

专家表示,通过新生儿耳聋基因筛查,可以建立北京居民的耳聋基因谱,指导健康生育,降低遗传性耳聋的发生率。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耳聋病疾病介绍:
人体耳部结构分为外耳、中耳、内耳,因为某些原因,如遗传、感染、药物、疾病、环境等,导致声音从外耳传导至内耳的听觉通路发生病变,引起不同程度的听力损害,这种听力损害一般被统称为耳聋,程度较轻时称重听,显著影响社交能力的称为聋。全球大约7%~10%的人口正在承受着明显的听力障碍,主要表现除了听力下降外,通常还伴有耳鸣、耳闷、眩晕、听觉过敏等临床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临床上一般联合药物、手术、高压氧舱等多种治疗方法进行干预,部分类型的耳聋可恢复,部分却会造成永久性听力损伤,预后因人而异,越早治疗,效果越好[1]。
推荐问诊记录
推荐科普文章
  • 服务已开始。

    一位亲切的医生在屏幕的另一端向我打招呼,我感到一丝安心。医生提醒我要完整查看我的病例,并告知我一些诊疗注意事项,这让我对医生的严谨态度有了初步的了解。

    医生询问了我的症状,我详细描述了我的听力下降,并提到除了听力下降外没有其他不舒服。医生温和地告诉我,看起来我的情况可能与神经性耳聋有关,并建议我进行纯音听力检查。

    医生的专业知识和耐心解答让我感到很放心,我对他的信任感在逐渐增强。当医生为我开具处方时,我感到一丝安心,因为我知道有专业的人在为我保驾护航。

    在用药期间,医生还提醒我要注意观察病情变化,并及时进行线下就诊。这让我感到医生非常细心,他不仅关心我的病情,还关心我的健康。

    虽然我来自河南郑州市,但通过互联网医院,我得到了优质的医疗服务。医生的专业态度和耐心解答让我对互联网医院有了全新的认识。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互联网医院将会为更多的人带来便利和健康。

  •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耳聋患者呈现出年轻化的趋势。耳聋是一种常见的听力障碍,其成因复杂多样。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耳聋呢?以下将为您详细介绍。

    一、耳聋的类型

    耳聋主要分为传导性聋和感音神经性聋两种类型。

    1. 传导性聋:主要由于外耳道和中耳的结构异常或功能障碍导致声音无法正常传递到内耳,如外耳道闭锁、鼓膜穿孔、中耳炎等。

    2. 感音神经性聋:主要由于内耳或听神经受损导致声音信号无法正常传递到大脑,如耳蜗病变、听神经瘤、美尼尔病等。

    二、耳聋的常见原因

    1. 先天性因素:如遗传、孕期感染、胎儿发育异常等。

    2. 后天性因素:如噪声暴露、药物中毒、老年性听力下降、外伤、感染等。

    具体原因如下:

    (1)噪声暴露:长期暴露于高强度噪声环境中,如工业噪声、音乐噪声等,会导致听力下降。

    (2)药物中毒:某些药物,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水杨酸等,具有耳毒性,可导致听力下降。

    (3)老年性听力下降:随着年龄增长,听力逐渐下降,这是老年人常见的现象。

    (4)外伤:头部外伤、颞骨骨折等可导致听力下降。

    (5)感染:各种感染性疾病,如中耳炎、脑膜炎等,可导致听力下降。

    (6)肿瘤:听神经瘤等肿瘤可压迫听神经,导致听力下降。

    三、预防与治疗

    1. 预防:避免长时间暴露于高强度噪声环境中,注意个人卫生,预防感染,合理用药等。

    2. 治疗:针对不同类型的耳聋,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如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助听器等。

    总之,了解耳聋的成因,做好预防措施,及时治疗,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耳聋的发生。

  • 那天,我坐在电脑前,心情有些沉重。左耳突然闷闷的,不舒服感让我无法集中注意力。我决定在网上寻求帮助,于是选择了京东互联网医院。医生***热情地与我打招呼,询问了我的病情。

    “请问是哪一侧耳朵?”医生的声音透过屏幕传来,带着一丝关切。

    “左侧的耳朵。”我回答。

    “耳朵里没有啥感觉。”我又补充道。

    “有没有耳痛,耳鸣,耳堵塞感?听力下降严重吗?”医生的问题一个接一个,仿佛在寻找线索。

    “耳不痛,其它针状都有。”我如实回答。

    “有没有鼻涕带血?或痰中带血?有没有颈部肿块?”医生继续追问。

    “没有。”我摇了摇头。

    “有没有鼻塞流涕?”医生关切地问道。

    “没有。”我再次回答。

    “有多久了?”医生的声音中带着一丝焦虑。

    “5天了。”我叹了口气。

    医生没有立即给出治疗方案,而是教我做一个动作:“手指将两鼻翼向鼻中隔压紧,闭口并且同时用力呼气,空气无其它通路可出,就会进入咽鼓管,这时感觉鼓膜突然向外膨出。”

    我按照医生的指示做了,然后询问:“然后呢?”

    医生的回复仅为建议;如您对该医生的服务满意,可在问诊记录中发起复诊;如需诊疗,请前往医院就诊。

    虽然只是线上问诊,但我感受到了医生的专业和关怀。我决定前往医院进行进一步的检查。

  • 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我像往常一样坐在电脑前,等待着那位神秘的医生为我解答我的疑惑。我叫小丽,一个普通的湖北襄阳居民,最近遇到了一些健康上的问题。

    那天,我点击了京东互联网医院,开始了我的线上问诊之旅。屏幕那头,一位来自耳鼻咽喉科的医生,用温和的语气向我询问了我的病情。我详细地描述了我的症状,包括最近出现的头晕、耳鸣和听力下降。医生耐心地听着,不时地点头,偶尔会提出一些问题,让我补充一些细节。

    医生很快就给出了诊断,原来是我最近出现的症状是由突发性耳聋引起的。听到这个结果,我有些惊讶,但更多的是松了一口气。原来,我一直以来的困扰,竟然是有原因的。

    医生告诉我,治疗突发性耳聋需要一段时间,并且需要坚持服药。他还为我开了一处方,包括银杏叶片、甲钴胺和甲磺酸倍他司汀。虽然药物的名字听起来有些陌生,但医生耐心地解释了每种药物的作用和用法。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按照医生的指导,按时服药。虽然头晕的症状并没有立即消失,但我相信,只要坚持下去,总会有好转的一天。

    在治疗的过程中,我也遇到了一些困难。有时候,我会因为头晕而感到焦虑,甚至想要放弃。但每当这个时候,我都会想起那位医生。他总是用鼓励的话语来安慰我,让我重新振作起来。

    终于,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后,我的听力逐渐恢复了正常。虽然头晕的症状偶尔还会出现,但已经大大减轻了。我感到非常庆幸,能够遇到这样一位负责任的医生,为我提供了专业的治疗和建议。

    现在,我已经康复了,但我仍然记得那段经历。它让我更加珍惜健康,也让我对互联网医院有了更深的了解。在这里,我遇到了专业的医生,得到了及时的治疗和建议。我相信,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会继续使用互联网医院,为自己的健康保驾护航。

  •   在新生儿中,先天性听力损失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据统计,每30秒就有一个缺陷儿出生,其中先天性听力损失位居出生缺陷之首。如果听力损失不能及时得到发现和干预,不仅会导致聋哑和言语发育迟缓,还会影响儿童的情感、心理和社会交往能力,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

      先天性耳聋并非完全是遗传因素导致的。据统计,约50%的耳聋是由基因和染色体异常引起的遗传性耳聋。除了遗传因素,孕期和产期因素也可能导致新生儿听力障碍。例如,孕妇在怀孕前三个月感染风疹,新生儿出现耳聋的几率可高达68%。此外,孕期使用耳毒性药物如庆大霉素、奎宁、链霉素等,也可能导致胎儿第七颅神经中毒,从而造成耳聋。

      除了病毒感染和药物因素,孕期接受放射线检查、同位素检查等也可能导致胎儿听觉器官受损。此外,早产、难产、使用产钳不当、母体孕期深度麻醉等因素也可能导致新生儿耳聋。

      为了早期发现和干预新生儿听力障碍,目前常用的筛查方法有耳声发射法(OAE)和自动听性脑干反应法(AABR)。通过这些筛查方法,可以将有听力损失的新生儿筛查出来,并进行进一步的确诊。

      对于正常出生的新生儿,需要进行两个阶段的筛查。出生后48小时至出院前完成初筛,未通过初筛或漏筛的新生儿需要在42天进行双耳复筛。如果复筛仍未通过,需要在出生后3个月龄内转诊到指定的听力障碍诊治机构接受进一步诊断。

      对于具有听力高危因素的新生儿,家长需要特别注意。即使通过筛查,仍需结合听性行为观察,在3年内每6个月随访一次。具有听力高危因素的新生儿包括:新生儿重症监护室中住院超过24小时、儿童永久性听力障碍家族史、宫内感染、颅面形态畸形、出生体重低于1500克、高胆红素血症、母亲怀孕期使用过耳毒性药物、细菌性脑膜炎、Apgar评分低、机械通气时间过长、临床存在怀疑有与听力障碍有关的综合征或遗传病等。

      需要强调的是,即使婴儿被确诊为先天性听力障碍,家长也不必绝望。只要在6个月龄前被发现,并且儿童的认知能力正常,经过医学干预后,语言能力基本上能达到正常水平。

  •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环境污染的加剧,耳鸣、耳聋等耳部问题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北京同仁医院耳科副主任赵守琴指出,耳鸣并非独立的疾病,而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除了耳部疾病如中耳炎、听神经瘤等可能导致耳鸣外,高血压、甲亢等全身性疾病也可能引发这一症状。

    在治疗方面,赵守琴副主任表示,目前临床上主要采用营养神经、扩张微血管的药物进行规范化治疗。此外,佩戴耳鸣掩蔽器也是一项可行的治疗方法,通过外界声波干扰来遮蔽耳鸣噪声,从而减轻患者的痛苦。然而,由于耳鸣的主观性和治疗效果的局限性,赵守琴建议患者在排除器质性疾病的基础上,学会适应耳鸣的存在,采取“习服疗法”。

    对于耳聋的治疗,赵守琴副主任指出,佩戴助听器或进行人工耳蜗植入是弥补听力缺失的有效途径。她强调,突发性耳聋患者应尽快就医,越早治疗听力恢复的可能性越大。而老年性耳聋患者虽然难以完全恢复听力,但合理治疗仍有助于提高生活质量,减少沟通障碍。

    赵守琴副主任还提醒,现代人由于生活压力、噪声污染、慢性病等因素,听力受到严重伤害。因此,我们要在日常生活中注意保护听力,例如控制耳机音量、定期进行听力检查、避免耳部感染等。

    总之,耳鸣、耳聋等耳部问题不容忽视。通过了解相关知识,积极预防和治疗,我们才能拥有健康的听力,享受美好的生活。

  • 耳朵是人体重要的感官器官,它不仅让我们能够听到世界的声音,还承担着平衡和维持身体稳定的重要功能。然而,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接触噪声的机会越来越多,耳朵的健康问题也日益突出。据统计,全球约有3.6亿听力残疾人,其中50%可以通过初级耳科保健预防。为了提高人们对耳朵健康的重视,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如何保护耳朵,避免听力受损。

    一、警惕噪声,远离听力杀手

    长时间暴露在噪声环境中是导致听力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据莱西市人民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科室董主任介绍,嘈杂的环境、耳机使用不当、手机通话时间过长等都可能对听力造成伤害。为了保护听力,建议大家:

    1. 减少在噪声环境中的停留时间,如避免长时间待在嘈杂的酒吧、KTV等场所;

    2. 使用耳机时注意音量控制,避免长时间高音量听音乐;

    3. 尽量减少手机通话时间,并保持通话音量适中。

    二、正确清洁耳朵,预防感染

    很多人喜欢用棉签、火柴棒等物品掏耳朵,其实这种做法并不科学。正确的清洁耳朵方式应该是:

    1. 活动下巴使其自然排出耳垢;

    2. 使用脱脂棉签轻轻擦拭耳道;

    3. 如耳垢过多,可使用耳道勺或请医生处理。

    三、关注听力变化,及时就医

    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听力会逐渐下降,这是正常的生理现象。但如果有以下情况,则提示可能存在听力问题,需要及时就医:

    1. 听力下降,尤其是高频听力下降;

    2. 听觉模糊,听不清别人说话;

    3. 常常需要提高音量才能听清;

    4. 需要别人重复说话。

    四、合理用药,避免药物性耳聋

    部分药物具有耳毒性,长期或过量使用可能导致听力下降,甚至耳聋。因此,在使用药物时,应遵循医嘱,避免滥用抗生素、利尿剂、抗肿瘤药物等耳毒性药物。

    五、健康生活,保护听力

    除了以上几点,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也是保护听力的重要措施。建议:

    1. 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摄入富含维生素、矿物质的食物;

    2. 戒烟限酒,避免接触有害物质;

    3. 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过度紧张和焦虑。

    耳朵健康关乎生活质量,让我们共同努力,保护耳朵,远离听力杀手。

  • 近年来,耳聋耳鸣的发病率呈现年轻化趋势。据市一医院耳鼻喉科统计,去年共收治500名突发性耳聋患者,其中约一半为25-40岁的中青年人。专家指出,这与都市人工作压力大、熬夜、睡眠不足等不良生活习惯密切相关。

    案例:小郑,30岁,因熬夜唱歌导致突发性耳聋,经过一周的治疗,听力基本恢复,但耳鸣症状依然明显。专家提醒,突发性耳聋的治疗越早效果越好,建议发病后7-10天内尽快就医。

    除了突发性耳聋,耳鸣的发病率也在逐年上升。浙江医院中医科姚惠副主任医师指出,耳鸣可能与病变、药物中毒、生活压力大、睡眠不足、噪声污染等因素有关。她建议,间断性耳鸣一般无需过度担心,但持续三天以上的耳鸣应及时就医。

    治疗耳鸣,姚惠副主任医师推荐了一套自我按摩法,包括梳头抹耳法、鸣天鼓法、掌心震耳等,有助于缓解耳鸣症状。

    预防耳聋耳鸣,首先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充足的睡眠,避免熬夜;其次,要减少噪声污染,注意保护听力;最后,定期进行听力检查,早发现、早治疗。

  • 左耳神经性耳聋,顾名思义,是因左耳神经出现异常导致的听力下降,严重者甚至可能发展为耳聋。这种病症的成因多样,包括耳带状疱疹病毒感染、耳爆震性聋、病毒性腮腺炎后遗症、颅底骨折等。因此,对于左耳神经性耳聋患者来说,及时就医、明确病因、接受专业治疗至关重要。

    在治疗过程中,患者应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检查,如耳内镜检查等,以排除病因。此外,药物治疗也是治疗左耳神经性耳聋的重要手段,如抗病毒药物、抗生素等。同时,患者还需注意日常保养,避免耳朵受到外力伤害,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充足睡眠、避免过度劳累等。

    除了药物治疗和日常保养,心理疏导也是治疗左耳神经性耳聋的重要环节。患者往往因听力下降而出现焦虑、抑郁等情绪,此时需要家人和朋友的理解和支持,以及专业心理医生的帮助。

    在日常生活中,预防左耳神经性耳聋的发生也十分重要。以下是一些预防措施:

    • 避免长时间暴露在噪声环境中。
    • 避免耳内进水,保持耳道清洁。
    • 避免头部受到撞击,预防颅底骨折等外伤。
    •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过度劳累。

    总之,左耳神经性耳聋是一种需要引起重视的病症。患者应及时就医,接受专业治疗,并注意日常保养,以降低病情恶化的风险。

  • 随着秋冬季节的到来,早晚温差变化大,各种传染病和儿童疾病进入高发期。儿童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其组织器官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功能也不完善,因此对药物的反应更为敏感。若药物使用不当,不仅可能引发不良反应,甚至会对儿童的发育造成永久性损害。

    那么,哪些药物可能影响儿童的健康呢?以下列举了一些常见的药物及其潜在风险:

    1. 链霉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等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可能损害儿童的听神经,导致耳聋;

    2. 多黏菌素、去甲肾上腺素等药物可能引起儿童的肾脏损伤;

    3. 胃复安可能引起儿童的脑损伤;

    4. 四环素、氟哌酸等药物可能影响幼儿的牙齿和骨骼发育;

    5. 感冒通可能引起儿童血尿;

    6. 鼻眼净(萘甲唑啉)可能引起儿童中毒等。

    此外,以下抗菌药物对儿童不利:

    1. 氯霉素、磺胺药等主要经肝代谢的抗菌药物,可能对儿童肝脏造成损伤;

    2. 氨基糖苷类、万古霉素、多黏菌素类、四环素类、呋喃类等主要经肾排泄的抗菌药物,可能对儿童肾脏造成损伤;

    3. 氟喹诺酮类药可能损害儿童软骨,影响骨骼发育;

    4. 氯霉素类药可能导致再生障碍性贫血、白细胞减少等不良反应。

    此外,氨茶碱在治疗小儿哮喘时需谨慎使用,因为其治疗量和中毒量接近,过量使用可能导致中毒甚至危及生命。

    因此,儿童用药必须谨慎,不能随意使用成人药物。家长和医生应充分了解儿童的生理特点,选择合适的药物和剂量,以确保儿童用药安全。

药品使用说明

快速问医生

立即扫码咨询
网站地图

营业执照 Investor Relations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6561155 消费者维权热线:4006067733

医疗监督热线:950619(京东),0951-12320(宁夏),0951-12345(银川)

Copyright © 2022 jd.com 版权所有

京公网安备 11000002000088号 京ICP备1104170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