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京东健康 >

心脏手术后贫血患者的引产风险咨询

疾病详情
患者是一位未婚女性,曾经做过心脏手术(房缺和三尖瓣修复),并且有贫血和免疫力较差的问题。目前怀有双胎,考虑引产,但担心手术风险。
就诊科室:
医生建议
建议患者与妇产科医生详细讨论引产的风险和可能的后果,同时也要咨询心脏外科医生对此的看法。最终的决定应该由主管医生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做出。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问答详情
问答交流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诊疗建议
医生
您好
患者
图文问诊
医生
您好
医生
请问您做了什么手术?怀孕前和目前是否在服用任何药物?
患者
我做了心脏手术
患者
是药物停用后怀孕的
患者
我想了解引产是否有风险
患者
我贫血比较严重
医生
能否具体说明您做的心脏手术?
医生
为什么需要引产?是医生建议的吗?
患者
我做了房缺和三尖瓣修复手术,未婚,男方一开始说负责,拖到3个月他不负责了?
患者
我怀的是双胎
患者
我的免疫力也比较差
患者
可能是手术的原因
医生
如果心脏手术成功,引产的风险应该不是很大
患者
我和妇产科医生沟通过,风险比一般人要大
医生
心脏术后同时伴有贫血,手术风险确实会增加
医生
具体是否可以做引产,需要您的主管医生来决定
相关问诊

患者为30岁女性,经检查已受孕,为人工受孕,目前出现发热、不愿进食等症状,疑似双胞胎。患者及其家属寻求保胎相关指导。

就诊科室:生殖健康与不孕症科

总交流次数:9

医生建议:建议患者按照医嘱进行保胎治疗,注意休息,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过度劳累,定期复查,如有异常及时就医。

焦旭梅

副主任医师

山西省煤炭中心医院

查看详情

39岁夫妇想生双胞胎,询问如何增加生双胞胎的概率,是否有其他方法可以提高几率?

就诊科室:耳鼻咽喉科

总交流次数:7

医生建议:生双胞胎的概率主要取决于遗传因素和一些外界因素。使用辅助生殖技术如体外受精(IVF)可以增加生双胞胎的几率,但需要权衡利弊并与医生充分讨论。摄入富含叶酸的食物或叶酸补充剂可能会增加生双胞胎的概率。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均衡饮食、适量运动等,也有助于提高生育能力。

顾宝林

副主任医师

宁波市妇女儿童医院

查看详情

我正在进行促排卵治疗,打达必佳2周,之后加上促排卵药物再打2周左右,最后是夜间取卵和胚胎移植。请问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注意什么?

就诊科室:生殖健康与不孕症科

总交流次数:68

医生建议:在促排卵治疗中,需要遵循医生的指导,避免剧烈运动,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同时,注意补充钙片,早睡觉,不熬夜。对于移植问题,新鲜移植的成功率略低于冷冻胚胎移植,但如果有机会,仍然可以选择新鲜移植。

邓敏

主治医师

广东省人民医院

查看详情

我怀的是双胞胎,医生说太重宫颈短,需要减胎。上次怀孕因为晒被子扭了一下导致自然流产,很担心怕保不住。现在21周了,医生说如果不环扎,可能会撑开宫颈口。已经在卧床休息了,但医生说宫颈口从2.4缩短到1.8,情况很严重。想知道如果不减胎,卧床保胎顺利生产的可能性大吗?

就诊科室:产科

总交流次数:68

医生建议:根据超声报告和临床表现,宫颈机能不全是主要问题。我们不建议减胎,环扎是预防流产的有效措施。同时,卧床休息和情绪稳定也非常重要。我们正在用药干预,希望能控制宫颈口的进一步缩短。只要我们及时采取措施,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心态,就有信心顺利生产。

程桂平

主任医师

辽宁省人民医院

查看详情

我现在开了两指,医生给我开了低频脉冲电治疗和电子生物反馈疗法,但我不太理解这些方法的作用,是否还需要打无痛分娩?

就诊科室:产科

总交流次数:38

医生建议:对于分娩疼痛,可以采用多种方法进行管理。首先,无痛分娩是一种常见的选择,但需要麻醉师的参与。其次,低频脉冲电治疗电子生物反馈疗法也可以有效减轻疼痛感。最后,通过深呼吸和放松身体,配合助产士的指导,可以更好地完成分娩过程。

柯可

副主任医师

黄石爱康医院

查看详情
相关文章

文章 间质性肺疾病是缺血性心脏病和心梗的危险因素

作者:丁荣晶  来源:北医人民心脏康复  


 尽管存在许多共同的危险因素和病理生理学通路,但对于间质性肺病(ILD)患者缺血性心脏病(IHD)和心肌梗塞(MI)的风险仍然是知之甚少。缺乏这方面的数据可能会阻碍可能从筛查这些心血管疾病中受益的患者接受治疗。

     近日,心脏病领域权威杂志Heart上发表了一篇研究文章,这项基于人群的队列研究使用了来自临床实践研究数据链的电子患者病例,并链接了医院病情统计数据库,以确定68572例患者(11688例ILD患者,平均随访3.8年)、56884名未暴露的对照者(平均随访4.0年),共进行了349067人次每年的随访。

      研究人员对ILD暴露的患者(肺结节病(PS)或特发性肺纤维化(PF))进行了匹配(按年龄、性别)没有ILD或IHD/MI的患者,并估计了MI和IHD的发生率。研究人员调整了潜在混杂因素后进行多变量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对HR进行建模。

      ILD与IHD(HR为1.85,95%CI为1.56至2.18)和MI(HR为1.74,95%CI为1.44至2.11)独立相关。在所有疾病类别中,IHD和MI的风险均在60至69岁之间达到峰值。PF男性患IHD的风险最高,而PF女性患MI的风险最高。

      由此可见,调整已知的心血管危险因素后,ILD(尤其是PF)与MI和IHD独立相关。该研究的结果表明,临床医生应优先针对ILD患者(尤其是60-69岁的患者)进行心血管风险评估。需要进一步研究以了解这种方法对风险管理的影响。


原始出处:

Elise Clarson.et al.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 is a risk factor for ischaemic heart disease and myocardial infarction.heart.2020.http://dx.doi.org/10.1136/heartjnl-2019-315511




京东医生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高能磷酸盐与缺血性心脏病:从基础到临床

原创作者:郝一丹 杨士伟 周玉杰 胡大一    京东健康 心脏中心

(1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北京市心肺血管疾病研究所,2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心脏不仅仅是一个血液动力泵,它也是一个需要新陈代谢能量的器官[1]。事实上,心脏代谢改变是人类心肌缺血的主要和上游病理生理表现[2]。冠状动脉血流阻断后几秒钟内出现能量代谢紊乱,随后出现心肌的机械、电生理和结构异常。迄今为止,缺血性心脏病(ischemic heart disease,IHD)的标准治疗,包括血运重建(溶栓、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抗凝治疗(抗血小板和抗凝剂)、稳定/逆转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的控制)、以及抑制心肌重塑(交感和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抑制剂),主要针对冠状动脉解剖和心肌代谢变化的结果,而不是针对代谢变化本身[2-8]。此外,几乎所有上述治疗均通过直接或间接影响心率、血压或心肌灌注来发挥心脏保护作用。心肌能量代谢治疗(myocardial energy metabolic therapy,MEMT)通过调节心肌细胞的能量合成和利用发挥保护作用,对心率、血压和灌注无明显影响[9, 10]。由于存在心血管残留风险,MEMT有望成为IHD的上游治疗手段[11]。

自1927年发现磷酸肌酸(creatine phosphate,CrP)[12]和1929年发现三磷酸腺苷(adenosine triphosphate,ATP)[13]以来,高能磷酸盐(high-energy phosphates,HEPs)的生化、生理和药理特性逐渐被发现。与葡萄糖、游离脂肪酸或氨基酸的单一代谢过程不同,HEPs生物合成和降解的途径和调控涉及所有代谢底物。此外,由于HEPs在不同的细胞和亚细胞的细胞器中产生和消耗,HEPs的跨膜转运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许多特殊转运体和催化酶的辅助[14]。因此,尽管HEPs已被发现近一百年,临床医生仍有许多需要学习和研究的内容。近年来,一系列基础和临床研究表明,外源性HEPs对IHD具有较强的保护作用[15-19]。这些结果在我们的前期研究中也得到了证实[16, 20, 21]。

以往的综述要么关注于过于复杂的HEPs的细胞和分子机制[14, 22],要么关注于临床证据过于简单,以至于临床医生无法了解其病理生理和药理作用[15, 16]。这篇文章的目的是在临床和基础研究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一、高能磷酸盐及其转化

人们通常认为能量会集中在含有磷酸基的化学键中,而磷酸基在水解时会产生能量[23]。低能量磷酸盐通常以磷酸酯键相连,释放2-3千卡每摩尔的能量。HEPs包括多种水解能高于7千卡/摩尔的磷酸盐化合物[24]。ATP和CrP被认为是人体的主要HEPs。ATP是细胞内的能量货币,大部分不是从头合成的,而是由线粒体氧化磷酸化(oxidative phosphorylation,OP)和胞浆底物水平磷酸化(substrate phosphorylation,SP)产生的二磷酸腺苷(adenosine diphosphate,ADP)(图1)[25, 26]。因此,在任何给定的时间,ATP和ADP的总量保持相当的恒定,并不断循环[27]。而CrP是能量的储存和运输载体,通过“磷酸肌酸穿梭”将高能磷酸键从ATP产生部位转移到ATP利用部位(图1)[28-35]。正常情况下,人体ATP总量约为0.1 mol(约50g)。然而,人体细胞所消耗的能量需要每天水解100至150摩尔(约50至75公斤)的ATP[36]。这意味着每个ATP分子在一天内循环1000到1500次。ATP和CrP的结合,也被称为磷酸原系统,是最快速可用的能量来源。不幸的是,磷酸原系统储存的能量是有限的,仅能为几秒钟的最大活动提供能量[37]。

ATP是细胞内的能量现钞,主要由线粒体氧化磷酸化和胞浆底物磷酸化ADP合成。CrP是能量的储存和运输载体,通过“磷酸肌酸穿梭”将高能磷酸键从ATP产生部位转移到ATP利用部位。

ADP,二磷酸腺苷;ATP,三磷酸腺苷;CK,肌酸激酶;CrP,磷酸肌酸;HEP,高能磷酸盐;OP,氧化磷酸化;SP,底物磷酸化

CrP,又称磷酸肌酸或磷酸化肌酸,是一种分子式为C4H10N3O5P的小分子化合物,分子量为211道尔顿。化学结构中有一个高能磷酸键(N~P)。相比之下,ATP具有较为复杂的分子结构(C10H16N5O13P3)、较大的分子量(507道尔顿)和两个高能磷酸键(O~P)。然而,CrP的N~P键(10.3 kcal/mol)比ATP的任何一个O~P键(7.3 kcal/mol)具有更多的能量(图2)[38]。因此,CrP可以很容易地提供足够的能量,并通过“磷酸肌酸穿梭”作为ATP重建的高能磷酸键供体[28]。

CrP的化学结构中存在一个高能磷酸键(N~P)。相比之下,ATP具有较为复杂的分子结构和两个高能磷酸键(O~P)。然而,CrP的N~P键(10.3 kcal/mol)比ATP的任何一个O~P键(7.3 kcal/mol)具有更多的能量。

ATP, 三磷酸腺苷; CrP, 磷酸肌酸; HEP, 高能磷酸盐; ∆G, Gibbs自由能变化

不同组织中HEPs含量差异显著。最高水平的HEPs存在于肌肉、心脏、大脑、精子和视网膜[14]。体内HEPs的浓度和分布可以用31P磁共振波谱(31P-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MRS)非侵袭性测定[39, 40]。31P-MRS测得的心肌CrP/ATP比值反映了心肌细胞的活力和能量代谢状态[41]。在大范围的心脏负荷下,CrP/ATP比值基本不变,且与恒定的游离ADP浓度一致[42, 43]。 CrP/ATP比值的临界值(>1.60和<1.60)是回顾性建立的,需要进行前瞻性评估,它是更强的心血管死亡预测指标[44]。心肌缺血时,这一比率降低[45, 46]。

二、 内源性磷酸肌酸的生物合成、降解和代谢

CrP的生物合成始于由三种必需氨基酸精氨酸、甘氨酸和蛋氨酸合成肌酸(图3)[14]。先由甘氨酸分子与精氨酸的氨基合成胍基乙酸(guanidinoacetic acid,GAA),然后在GAA的氨基上甲基化生成肌酸。人们一般认为,肌酸合成的主要途径包括肾脏中GAA的形成和肝脏中的甲基化[47-49]。这些反应分别由两种限速酶催化,即L-精氨酸:甘氨酸脒基转移酶(L-arginine:glycine amidinotransferase,AGAT)和S-腺苷-L-蛋氨酸:N-胍基乙酸甲酯甲基转移酶(N-guanidinoacetate methyltransferase,GAMT)[47-50]。为了完成磷酸化过程,肌酸被一种特定的Na+和Cl-依赖的浆膜转运蛋白运送到肌肉、心脏和大脑等组织[51]。CrP的合成是由肌酸激酶(CK)催化的,它是由不同结构基因产生的M和B(M =肌肉,B =大脑)亚基的二聚体。可能包括三个同功酶:BB、MB和MM。心肌组织中包含大量的CK-MB(约占CK总活性的25-46%,而在骨骼肌CK-MB仅占CK总活性的不到5%),所以在心肌梗死患者血清CK与CK-MB同步上升[14, 52, 53]。

与生物合成不同,肌酸和CrP的降解是不可逆的,经过非酶环化生成肌酐(图3)[54, 55]。每天几乎恒定比例的肌酸(1.1%)和CrP(2.6%)被转化为肌酐,从而使总的肌酸池(肌酸+CrP)的整体转化率为~ 1.7%/天[56]。例如,在一个70公斤的人含有大约120克的肌酸池,大约2克/天转化为肌酐,须通过外源性补充肌酸或CrP进行替代[14]。


CrP的生物合成始于由三种必需氨基酸:精氨酸、甘氨酸和蛋氨酸合成肌酸。肌酸合成的主要途径包括肾脏合成GAA及肝脏的甲基化过程。这些反应分别由AGAT和GAMT催化。然后肌酸通过特定的Na+和Cl-依赖的细胞膜转运蛋白转运到心脏。肌酸和CrP的降解是一个不可逆的非酶催化的环化反应,生成肌酐。降解的肌酸和CrP通过饮食或从头合成补充。

ADP, 二磷酸腺苷; AGAT, L-精氨酸:甘氨酸脒基转移酶; ATP, 三磷酸腺苷; CK, 肌酸激酶; CrP, 磷酸肌酸; GAA, 胍基乙酸; GAMT, S-腺苷-L-蛋氨酸:N-胍基乙酸甲酯甲基转移酶

三、 缺血/再灌注时的心肌代谢变化:底物、通路、代谢中间产物及嘌呤核苷酸循环

冠状动脉血流阻塞后几秒钟内,缺血区氧合血红蛋白迅速耗竭。心肌产生能量的主要途径由线粒体有氧氧化变为胞浆无氧糖酵解。心肌能量代谢的主要底物也由游离脂肪酸变为葡萄糖[57, 58]。然而,糖酵解合成的HEPs远远不能满足心脏的能量需求。在此条件下,缺血心肌优先利用内源性CrP所含的能量,其次为ATP、ADP、腺苷单磷酸(adenosine monophosphate,AMP)(图4)[62-67]。AMP在5’-核苷酸酶的作用下还可以进一步分解成腺苷、次黄嘌呤等(图4)[62, 68]。上述反应最终导致细胞内腺嘌呤核苷酸池(ATP + ADP + AMP)的减少,高能磷酸前体显著减少。如果心肌在短时间内恢复有氧氧化,则可以将AMP再氧化为ADP和ATP来补充能量。如果不能在短时间内恢复有氧氧化,则不可能再氧化AMP到ADP或ATP。此外,糖酵解过程产生的乳酸和其他中间产物蓄积在心肌细胞中(图4)[57, 58]。缺血10分钟后,细胞内pH降至5.8~6.0[69, 70],无氧糖酵解使ADP再磷酸化为ATP的速率因酸中毒而减慢[71]。

继发于代谢变化的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表现为:细胞内Ca2+超载、致心律失常性中间产物和氧自由基蓄积、心肌细胞膜不稳定、心肌细胞电生理变化、线粒体损伤、血小板聚集等。


缺血心肌优先利用CrP所含的能量,其次为ATP、ADP、AMP,而AMP可进一步分解为腺苷和次黄嘌呤,导致细胞内腺嘌呤核苷酸池减少。此外,糖酵解产生的乳酸蓄积累在心肌细胞中,导致细胞内酸中毒。高能磷酸盐合成减少使细胞内维持钙稳态的四种机制中的三种失活,导致细胞内Ca2+超载。最后一种剩余机制——Ca2+螯合入线粒体导致线粒体内Ca2+超载和氧化磷酸化能力下降。细胞内超载的Ca2+诱导黄嘌呤脱氢酶向黄嘌呤氧化酶转化。后者能产生氧自由基,氧自由基氧化膜磷脂并产生丙二醛,导致膜不稳定。此外,细胞内AMP、乳酸、Ca2+、H+等代谢中间产物的蓄积可能会激活膜磷脂酶,使细胞膜降解为溶血磷脂,导致心肌细胞膜不稳定。ADP升高可诱导血小板粘附和聚集。

ADP,二磷酸腺苷;AMP,单磷酸腺苷;ATP,三磷酸腺苷;CrP,磷酸肌酸;HEPs,高能磷酸盐;LPLs,溶血磷脂;MDA,丙二醛

缺血心肌优先利用CrP所含的能量,其次为ATP、ADP、AMP,而AMP可进一步分解为腺苷和次黄嘌呤,导致细胞内腺嘌呤核苷酸池减少。此外,糖酵解产生的乳酸蓄积累在心肌细胞中,导致细胞内酸中毒。高能磷酸盐合成减少使细胞内维持钙稳态的四种机制中的三种失活,导致细胞内Ca2+超载。最后一种剩余机制——Ca2+螯合入线粒体导致线粒体内Ca2+超载和氧化磷酸化能力下降。细胞内超载的Ca2+诱导黄嘌呤脱氢酶向黄嘌呤氧化酶转化。后者能产生氧自由基,氧自由基氧化膜磷脂并产生丙二醛,导致膜不稳定。此外,细胞内AMP、乳酸、Ca2+、H+等代谢中间产物的蓄积可能会激活膜磷脂酶,使细胞膜降解为溶血磷脂,导致心肌细胞膜不稳定。ADP升高可诱导血小板粘附和聚集。

四、 外源性磷酸肌酸对心肌缺血的病理生理和药理作用

ATP在心血管疾病患者中的临床效果已在早期研究中得到评估[72-74]。静脉给药可阻断经房室结的折返环路路,恢复正常窦性心律,同时伴有较多的房室传导阻滞等不良反应。因此,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是ATP的主要心血管适应证[75]。而口服ATP可能导致血浆ATP水平逐渐降低,这似乎非常矛盾[76]。外源性ATP是一种带电荷的分子,含有三个不能自由通过细胞膜的负电荷[77-79]。此外,细胞膜表面有分解ATP的酶,包括ATP酶、腺苷酸激酶和AMP脱氨酶,这些酶可以将ATP分解成ADP、AMP、腺苷和无机磷酸盐[80, 81]。自从Parrat和Marshall[82]首次发表研究结果以来,CrP已被充分证明对缺血心肌具有保护作用。下面我们将重点介绍外源性CrP的病理生理和药理作用,包括但不限于补充细胞能量。

i)补充细胞内ATP

研究发现,外源性CrP的高能磷酸键可以整合到细胞内ATP分子中,提高组织ATP水平[83]。虽然在正常心脏工作情况下,外源性CrP的摄取比ATP转化率低3至4个数量级,但它可能对维持CrP或ATP池很重要(图4)[35, 83]。外源性CrP摄取率在缺血心肌低动力段可明显升高[35, 83-86]。低剂量CrP主要通过底物水平促进细胞内ATP合成。在达到一定浓度10mmol/ L时,它可以显著抑制5 '核苷酸酶和腺苷酸脱氨酶,从而维护核苷酸池水平[62, 68, 87-90]。

ii)减轻心肌细胞内Ca2+超载

正常情况下,细胞外液的Ca2+浓度是细胞内液的1万倍[91] 。此外,由于负的静息膜电位,有电荷驱动力促使Ca2+进入细胞内[91, 92]。然而,除了动作电位外,Ca2+几乎没有泄漏到心肌细胞内。甚至在动作电位期间进入细胞的Ca2+也必须从细胞中移除,否则Ca2+的蓄积将导致细胞功能障碍[92]。维持胞内到胞外浓度和电荷梯度的主要机制包括:(1)通过细胞膜上的Ca2 +- ATP酶将Ca2 +泵出细胞外[93];(2)通过细胞膜上Na +-K+ ATP酶形成的细胞内外Na+浓度梯度进行Ca2 +与Na+的交换[94];(3)通过肌浆网(sarcoplasmic reticulum,SR)上的Ca2+-ATP酶将细胞内的Ca2+螯合到SR内[95];(4)将细胞内蓄积的Ca2+螯合到线粒体内封存[96]。缺血时HEPs的下降导致维持细胞钙稳态的四种机制中的三种失活。剩下的维持机制——将细胞内蓄积的Ca2+螯合到线粒体内封存,导致线粒体内Ca2+超载,最终氧化磷酸化能力下降[97]。此外,磷脂酶和蛋白激酶的激活[98]、生四烯酸的合成[99, 100]和氧自由基[101]都参与了膜完整性的破坏。这进而导致大量的Ca2+快速流入细胞。

多项研究表明,细胞内Ca2+超载是IHD心肌细胞损伤和心功能障碍的主要原因。CrP可以通过向细胞膜上依赖ATP的Ca2+-ATP酶和Na+-K+ ATP酶提供能量来减少Ca2+内流[102, 103]。同时恢复肌浆网上Ca2+-ATP酶活性,Ca2+进入肌浆网,避免心肌僵硬挛缩[104]。此外,CrP通过两性离子相互作用与膜磷脂结合,增强了膜的稳定性[105, 106]。CrP还可为肌动蛋白-肌球蛋白丝的滑动提供能量,促进心肌收缩力的迅速恢复[107]。

iii)保护心脏免受氧化应激导致的心肌损伤

缺血时,ATP水解成AMP的过程导致次黄嘌呤蓄积[108, 109]。细胞内Ca2+超载诱导黄嘌呤脱氢酶向黄嘌呤氧化酶转化[110, 111]。再灌注时,黄嘌呤氧化酶催化次黄嘌呤生成黄嘌呤和超氧化物(图4)[112]。此外,金属催化的Haber-Weiss反应可以产生更多的破坏性自由基[113-115]。上述反应产生的大量氧自由基又会氧化膜磷脂,产生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导致膜不稳定(图4)[116]。Zucchi等[117]发现,补充外源性CrP可通过抑制心肌细胞内ADP/AMP的降解和Ca2+的蓄积,降低磷脂过氧化、MDA的产生。上述机制均可减轻心肌的过氧化损伤。

iv)稳定膜结构

维持磷脂双层膜的完整性是维持细胞整体生存能力的基本要求。ATP合成减少和酸性代谢中间产物的蓄积在缺血-再灌注损伤导致心肌细胞膜不稳定中起着关键作用,尤其是缺血的电生理表现[118]。Hajdu[119]首次报道了溶血磷脂(lysophospholipids,LPLs)可能导致心肌细胞膜不稳定。通常它们的浓度维持在很低的水平,但足够量的LPLs是强效洗涤剂,可以改变膜的一般性质,如流动性和渗透性[120]。此外,LPLs已被证明会影响细胞膜上Na+-K+ ATP酶的活性[121]。心肌缺血时细胞内蓄积的代谢中间产物,包括AMP、乳酸、Ca2+和H+等,可以激活膜磷脂酶使细胞膜降解形成LPLs(图4)。在缺血8分钟后,LPLs的水平增加了60%[121-123]。补充外源性CrP可以为细胞膜上ATP依赖的Ca2+-ATP酶酶和Na+-K+ ATP酶提供能量,减少无氧糖酵解的激活,阻断磷脂的降解过程,稳定细胞膜。此外,缺血时线粒体结构的完整性是再灌注后氧化磷酸化合成ATP的基础。CrP对线粒体膜及其氧化磷酸化功能也有保护作用[124-126]。

v)广谱抗心律失常作用

正常情况下,心肌细胞的电生理特性需要细胞膜的完整性和维持细胞内到细胞外的浓度和电荷梯度。心肌缺血后的代谢变化,包括ATP合成的减少和酸性代谢物的蓄积,导致ATP依赖性转运系统活性的降低。ATP敏感的K+通道(KATP)被正常的细胞ATP水平灭活,在缺血时打开并允许K+离开细胞[127, 128]。此外,Na+-K+ ATP酶活性降低,导致细胞外K+蓄积和快速去极化的Na+通道失活[129]。这些机制导致了心肌细胞的一系列电生理变化,包括:(1)静息膜电位和动作电位幅度明显降低;(2)去极化速度减慢;(3)动作电位时程(action potential duration,APD)缩短;(4)静膜电位到K+平衡电位的距离增大;(5)传导速度减慢[130]。有这些变化最终都会导致心律失常。

研究表明,在心肌缺血再灌注过程中,CrP可通过多种电生理机制发挥广谱抗心律失常作用,包括但不限于ATP的补充[131]。首先,外源性CrP通过向依赖ATP的KATP通道和Na+-K+ ATP酶提供能量,减少K+的胞外蓄积,重新激活快速的Na+通道,具有I类抗心律失常作用[132]。其次,外源性CrP可通过延长正常而非缺血状态下的心室心肌APD和有效不应期(effective refractory period,ERP),防止缺血区与非缺血区之间形成折返环路,发挥III类抗心律失常作用[132, 133]。第三,外源性CrP可通过减轻细胞内Ca2+超载,抑制Ca2+介导的内向电流通道激活和触发活性,发挥IV类抗心律失常作用[134, 135]。此外,外源性CrP还可通过减少致心律失常性溶血磷甘油的蓄积和增加心室颤动的阈值来发挥抗心律失常作用[136-138]。

vi)抑制血小板聚集,改善微血管功能

已知ADP不仅可以诱导血小板粘附和聚集,还可以增强胶原蛋白、凝血酶等诱导剂的聚集作用(图4)[139, 140]。当花生四烯酸途径被阻断时,ADP仍可能影响血小板[141]。外源性CrP可抑制血小板聚集,并通过快速清除ADP和形成ATP来改善微血管功能,而ATP是一种抑制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的物质[19, 142]。

五、 外源性磷酸肌酸在缺血性心脏病中的临床应用:证据与评价

如前所述,能量代谢异常是心肌缺血的上游和主要病理生理表现。而血流动力学、电生理、形态学、临床、生化和影像学改变是心肌能量代谢异常的下游和继发后果。HEPs的耗竭参与了心肌缺血的上下游变化。体外和动物实验表明,CrP可能通过多种机制(包括但不限于ATP补充)对急性和慢性心肌缺血损伤患者有益。大量的临床研究结果显示,补充外源性CrP可以改善进短期生存率[143, 144],增强心脏收缩和舒张功能[145-147],降低CK-MB/肌钙蛋白释放[20, 148-152],减少心律失常的发生率[144, 151, 153-156]等。然而,除了IHD的次要终点或病理生理过程外,给予外源性CrP是否能改善长期预后仍存在不确定性。

根据Landoni等人[16]进行的荟萃分析,虽然筛选了4000多篇文章,但在IHD患者中,将CrP与安慰剂或标准治疗进行比较的研究中,只有12项符合对照或病例对照临床试验的设计要求。不幸的是,这些研究缺乏足够的统计能力获得长期生存的结果,包括:(1)单中心试验;(2)样本量小;(3)短期随访;(4)次要终点;(5)选择标准治疗而非安慰剂作为对照;(6) CrP的给药途径和剂量在各研究中存在显著差异;(7)基线信息不足或基线偏倚[20, 143, 144, 146, 150, 151, 153, 156]。此外,大多数研究发表于“血运重建时代”之前,患者是从接受非血运重建治疗或混合血运重建治疗的患者中招募的,与目前的临床实践存在显著差异[143, 144, 146, 150, 153, 156]。

乍一看,令人惊讶的是,在临床研究中,外源性CrP并没有显示出改善长期生存的作用。事实上,同样的问题也有两面性。一方面,CrP可能在心肌缺血从上游到下游的各个生理和病理生理过程中发挥广泛的作用。另一方面,CrP的心肌细胞内作用缺乏靶点和通路特异性。此外,外源性CrP在体内的摄取和分布缺乏组织和细胞特异性。这种不特异性导致IHD个体化患者外源性CrP的优势药理学机制、最佳给药途径和剂量、治疗窗口等方面存在不确定性。此外,外源性CrP的心脏保护作用可能受到内源性CrP水平的限制。然而,由于生理、病理生理和药理合理性的影响和一致性的外生CrP在多个二级的有利影响,但重要成果和短期生存,有迫切需要高质量的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相关的)确认改善长期生存。

 

参考文献

[1] Opie LH. Proof that glucose-insulin-potassium provides metabolic protection of ischaemic myocardium. Lancet. 1999. 353(9155): 768-9.

[2] Weiss RG, Bottomley PA, Hardy CJ, Gerstenblith G. Regional myocardial metabolism of high-energy phosphates during isometric exercise in patients with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N Engl J Med. 1990. 323(23): 1593-600.

[3] Fihn SD, Blankenship JC, Alexander KP, et al. 2014 ACC/AHA/AATS/PCNA/SCAI/STS focused update of the guideline for the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patients with stable ischemic heart disease: a report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Task Force on Practice Guidelines, and the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oracic Surgery, Preventive Cardiovascular Nurses Association, Society for Cardiovascular Angiography and Interventions, and Society of Thoracic Surgeons. J Am Coll Cardiol. 2014. 64(18): 1929-49.


由于文献较多,暂不一一列举,如需了解可联系京东客服,感谢。

京东医生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饮食健康对心脏的好处有这些

想必大家也听过不少诸如“吃xxx对身体有好处”的养生言论了,今天咱们也来讲讲对心脑血管有益的食物。和他们不一样的点是:咱们用专业且学术的角度,科学阐述这些东西为什么会保护心血管。

 

 

众所周知缺血性心脏病是导致心血管疾病(CVD)的主要原因,但在除了对诸如吸烟、缺乏锻炼、肥胖、高血压等危险因素进行干预之外,药物在预防缺血性心脏病中的作用相当有限。

 

近些年的研究发现,在心肌发生损伤时,在不改变DNA序列的情况下,仅增强内源性适应性应答(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表观遗传学)可以显著延缓或停滞CVD进展。因此,科学家们认为,表观遗传学有望成为影响人心肌细胞命运和功能关键一环。

 

科学家们发现,长期遵循某些饮食方式(如地中海饮食)的人CVD死亡率和心衰发生率会有显著下降。究其原因,是这些食物富含的具有表观遗传修饰的活性物质。也正是这些神奇的物质,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基因表达,暗中保护我们的心血管健康。

 

它们是谁?

 

虽然这些活性物质有着复杂的化学结构式、在体内参与生化代谢和遗传信息表达等多个环节,但富含这些活性物质的食物我们并不陌生,今天我就要狠狠地点名表扬它们!他们分别是:坚果(花生、核桃、开心果、杏仁、榛子)、全麦(大麦、燕麦、黑麦、亚麻籽)、鱼(深海多脂鱼)、蔬果和特级初榨橄榄油、富含多酚类物质的饮料(红酒、啤酒)、可可(巧克力和巧克力饮料)、以及咖啡。

 

总体来讲,坚果类物质具有调节血脂的能力,可以在增加血中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的同时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水平,改善内皮功能、降低动脉血压;

 

谷物可以在增加饱腹感的同时提高胰岛素敏感性、降低体内炎症水平;

 

多脂鱼类富含的不饱和脂肪酸、维生素D和维生素B12可以抑制血小板聚集、改善血管内皮功能,也具有一定的抗心律失常功用;

 

蔬果的维生素C叶酸和核黄素矿物质是大名鼎鼎的抗氧化物质,可以降低体内的炎症水平、特级初榨橄榄油具有降压调脂增加胰岛素敏感性的作用;

 

富含多酚的巧克力和啤酒红酒可以扩张血管、降低血压;咖啡富含的的绿原酸和木酚素可以强效抗氧化、抗炎、抑制血小板聚集。

 

 

什么原理?

 

如果您只是个不明觉厉的吃瓜群众,看到上面的“心血管健康白名单”后就可以关掉这个页面去好好想想明天吃啥了。但如果您想知道这些神奇食物到底是怎么对我们的身体产生影响的话,就跟着我一起往下看吧。

 

表观基因组是在不改变DNA序列的基础上,通过对组蛋白或非编码RNA修饰影响遗传信息的表达。对DNA上的CpG区域进行甲基化通常可以抑制基因活性,而去甲基化则导致基因活化。

 

有研究发现DNA甲基转移酶活性下调与心衰以及动脉粥样硬化和冠心病的发生发展有关,且作为甲基供体的S-腺苷-L-蛋氨酸(SAM)依赖于叶酸和维生素B1进行合成。全麦中富含的维生素B族可为SAM的合成添砖加瓦,增加DNA甲基转移酶的生物活性,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延缓CVD的发展。

 

除了甲基化,乙酰化也是表观遗传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组蛋白的乙酰化与基因高表达相关,去乙酰化则会导致表达下降。而且,乙酰化也通过有氧氧化与人体的能量代谢密切相关:乙酰CoA和β-羟丁酸都是丙酮酸的代谢产物,可分别通过影响HATs和HDAC1增加组蛋白乙酰化水平来诱导抗氧化基因表达。

 

有研究认为心衰的发生与糖异生过程有关,因为糖异生过程会消耗乙酰CoA,使其浓度下降。当乙酰CoA浓度不足以无法激活HATs,机体就会处于一定氧化环境中。食物中的姜黄素、儿茶素、染料木素、白藜芦醇和槲皮素可直接调节HATs和HDAC1,增加机体的抗氧化能力。膳食纤维也可以在肠道菌群的作用下分解发酵增加丁酸盐水平,同时起到抗氧化作用。

 

最后,白藜芦醇、多不饱和脂肪酸等物质也可以通过调节某些非编码RNA的表达,以非编码RNA途径对DNA进行表观修饰,缓解机体的氧化环境并减轻炎症反应。

 

健康食品的下一站该往哪儿走?

 

尽管目前我们已经认识到了某些食物中富含生物活性物质,但毕竟食物不同于纯净物,探求其有效成分的同时也要考虑到诸多混杂变量。如:连续饮食时间、营养成分占比、食物相互作用影响、加工方式等等问题。要准确地评估食物的营养活性更有赖于测序、生信、以及大数据的技术支持。

 

尽管有意义的的临床试验结果不足,但在未来,多中心大样本的临床试验对于饮食在个体间和类似微环境下常见基因变异群体中的异同仍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内科知识精彩讲解

人阅读
查看详情
快速问医生
健康小工具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