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水指数不高,但总羊水量正常,二胎宝宝体重不足8斤,询问是否适合剖腹产。患者女性24岁
就诊科室:产科
总交流次数:15
孕期37周,二胎剖腹产后见红,肚子微痛,疑虑是否需要就医。患者女性31岁
就诊科室:产科
总交流次数:17
二胎瘢痕子宫,有顺产意愿,希望了解顺产可能性和注意事项。患者女性31岁
就诊科室:产科
总交流次数:18
莫利花
主任医师
长沙市第三医院
肚子不疼但感觉像痛经一样,规律腹痛,现在肚子发紧发硬,有点微疼,二胎。患者女性24岁
就诊科室:产科
总交流次数:27
产后两年伤口未恢复好,出现增生,担心对二胎分娩有影响。患者女性29岁
就诊科室:产科
总交流次数:23
26周胎儿有问题,需要引产,二胎预产期在12月4号左右,想了解引产注意事项和待产包准备时间。患者女性22岁
就诊科室:妇科
总交流次数:18
二胎临产,宫缩规律,有破水及见红症状。患者女性20岁
就诊科室:产科
总交流次数:13
备孕二胎,刚开始,想了解相关检查项目和分娩方式。患者女性30岁
就诊科室:生殖健康与不孕症科
总交流次数:15
孕期37+2周见红,伴有不规律腹痛,二胎孕妇咨询是否需要立即就医。患者女性22岁
就诊科室:产科
总交流次数:19
二胎妈妈,隔12年才生第二胎,今天早上打了催生针,宫缩开始了,但时间很短,强度也比较弱。请问这种情况正常吗?患者女性33岁
就诊科室:产科
总交流次数:24
文章 胎盘早剥哪些情况需剖宫产
胎盘早剥是孕晚期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对母婴健康构成严重威胁。本文将详细介绍胎盘早剥的概念、分类、临床表现以及需要剖宫产的情况。
胎盘早剥是指胎盘在胎儿娩出前部分或全部从子宫壁剥离,导致胎盘血供中断,胎儿缺氧。根据胎盘剥离面积,胎盘早剥可分为轻、中、重三度。轻度胎盘早剥表现为少量阴道出血,胎儿生命体征稳定;中度胎盘早剥表现为中等量阴道出血,胎儿可能出现宫缩减弱、胎心率下降等症状;重度胎盘早剥表现为大量阴道出血,胎儿宫内缺氧严重,甚至死亡。
以下情况需要剖宫产:
1. 胎儿窘迫:胎儿出现宫缩减弱、胎心率下降等症状,需尽快结束分娩。
2. 无法经阴道分娩:胎盘早剥导致胎儿无法通过阴道分娩,需剖宫产。
3. 胎儿死亡:胎盘早剥导致胎儿死亡,需尽快结束分娩,避免产后出血。
4. 产后出血:胎盘早剥导致产后出血,需剖宫产止血。
5. 胎位不正:胎盘早剥导致胎位不正,需剖宫产。
6. 羊水栓塞:胎盘早剥导致羊水栓塞,需剖宫产。
预防胎盘早剥,孕妇应定期产检,及时发现并处理妊娠并发症。孕期应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剧烈运动,预防早产。
医者荣耀
文章 胎盘早剥对孕妇有危险么
胎盘是胎儿的生命之源,为胎儿提供氧气和营养,宛如守护神一般。然而,当胎盘在预产期之前提前剥离,就会对孕妇和胎儿造成巨大的危害。
胎盘早剥的危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大出血:胎盘早剥会导致孕妇在分娩前后出现大出血,严重时甚至会导致休克。血液会侵入子宫肌层,削弱子宫收缩力,导致短时间内大出血。在极端情况下,可能需要切除子宫,甚至危及孕妇生命。
2. 羊水栓塞:胎盘早剥时,羊水中的有形成分可能进入母体血液循环,引起肺动脉高压,导致羊水栓塞。这种情况非常危险,死亡率高达60%以上。
3. 急性肾功能衰竭:胎盘早剥可能导致孕妇出现急性肾功能衰竭,原因是大出血严重损害肾灌注,导致肾皮质或肾小管缺血坏死。此外,胎盘早剥还可能伴有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慢性高血压和慢性肾脏疾病等。
对胎儿的危害:
胎盘早剥会阻断胎儿的氧气和营养供应,导致胎儿早产、死胎或胎儿窘迫。
为了避免胎盘早剥带来的危害,孕妇在怀孕期间应按时进行产检,特别是妊娠晚期出现阴道出血、剧烈腹痛等情况时,应提高警惕。
此外,以下措施也有助于预防胎盘早剥:
1.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戒烟限酒。
2. 避免剧烈运动和重体力劳动。
3. 避免接触有害物质。
4. 注意孕期营养,保持体重适宜增长。
5. 定期进行产检,及时发现并处理异常情况。
病友互助家园
文章 胎心波动大是什么原因呢?
怀孕期间,胎心监测是孕妇们关注的重点之一。胎心波动大可能是多种原因引起的,了解这些原因有助于孕妇们更好地应对孕期状况。
首先,孕妇贫血是导致胎心波动大的常见原因之一。由于孕妇需要为胎儿提供营养,容易导致贫血症状加重,尤其是缺铁性贫血。这种贫血会导致细胞携氧能力下降,影响胎儿获取氧气,进而导致胎心率加快。
其次,宫内窘迫也是胎心波动大的原因之一。临产时宫缩是正常现象,但有时会出现宫缩过强或宫缩过频,导致胎儿缺氧,进而引发胎心率加快。
此外,羊水内胎粪堆积、脐带绕颈等情况也可能导致胎心率加快。羊水内胎粪堆积会影响胎儿呼吸,而脐带绕颈则可能导致胎儿窒息。
为了预防和应对胎心波动大的情况,孕妇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1. 定期进行产检,及时发现并处理孕期问题。
2. 注意营养均衡,预防贫血。
3. 保持良好的心态,避免过度紧张和焦虑。
4. 注意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
5. 避免接触有害物质,如烟草、酒精等。
6. 学会自我监测胎心,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中医养生之道
陈慧雁
副主任医师
产科
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
胡翔
主治医师
产科
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
莫利花
主任医师
产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