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铊中毒的治疗方法
铊中毒是一种严重的慢性中毒,其治疗原则是脱离接触、阻断吸收、加速排泄。目前,针对铊中毒尚无特效药物,治疗手段主要包括金属络合剂、含硫化合物、利尿剂等。
对于急性铊中毒患者,应立即脱离污染环境,用清水清洗污染皮肤,经口接触者需进行催吐、洗胃,并饮用牛奶等富含蛋白质的饮品,帮助铊排出体外。慢性铊中毒患者需详细询问接触史,寻找污染源,并尽快移除,避免持续接触。
金属络合剂如普鲁士蓝、二巯基丙酸钠、双硫腙、硫代硫酸钠等可以与体内的铊发生络合,提高排铊效率。含硫化合物则能与铊发生共价结合,促进铊的排泄。利尿剂如氯化钾等也可加速铊的排泄。血液透析可作为辅助治疗手段。
在治疗过程中,还需注意以下几点:
- 催吐:使用手指、压舌板等钝器刺激咽后壁,引起反射性呕吐;或使用盐水、肥皂水等催吐剂;必要时可使用硫酸铜等药物进行催吐。
- 洗胃:患者取坐位,昏迷患者取平卧头侧位。使用洗胃管,反复注入液体并抽吸,直至洗出液清澈为止。
- 导泻:在催吐或洗胃后,使用硫酸镁等泻剂,促进毒物排出。
总之,铊中毒的治疗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手段,并注意患者的个体差异,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医疗故事汇
文章 铊是什么?
铊(拼音:tā)是一种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的金属元素,具有白色、质软、导电性好的特点。铊及其化合物在工业、农业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但同时也存在着潜在的毒性风险。
铊在地壳中的含量约为十万分之三,主要分布在长石、云母等岩石中。由于其性质特殊,铊在工业上的应用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硫酸铊:硫酸铊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可用于制造农药、染料、玻璃等。
2. 铊合金:铊合金具有耐腐蚀、耐磨、导电性好的特点,可用于制造轴承、导电材料等。
3. 铊盐:铊盐在农业上可用作杀虫剂,但由于其毒性较大,使用时需严格控制剂量。
然而,铊的毒性也不容忽视。铊中毒主要表现为急性或慢性中毒,急性中毒症状包括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头痛、乏力等,严重时可导致死亡。慢性中毒症状包括脱发、指甲变脆、视力模糊、听力下降等。
为了预防铊中毒,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 避免接触含铊的物品,如硫酸铊、铊合金等。
2. 在使用含铊农药时,要严格按照说明书操作,避免过量使用。
3. 加强对铊污染的监测,及时发现和处理污染源。
4. 对于铊中毒患者,要及时就医,进行对症治疗。
医疗新知速递
文章 工业毒物中毒性周围神经病症状诊断
工业毒物中毒性周围神经病症状诊断
一、症状
1. 工业毒物引起的周围神经病的一般表现
工业毒物引起的周围神经病多呈慢性、隐袭性发病,少数急性起病(如铊中毒)。部分毒物在急性中毒时并不出现周围神经损害,而在恢复期出现迟发性周围神经病,如有机磷农药和三氧化二砷中毒。
慢性中毒引起的周围神经病多表现为四肢远端对称性运动感觉神经病,出现手足麻木、发凉,手套袜套样感觉减退。急性中毒可伴有肢体疼痛和痛觉过敏,运动功能也可受累,出现肌力减退、肌肉萎缩和足下垂等症状。
不同毒物引起的周围神经病具有不同的临床表现。如丙烯酰胺中毒主要损害震动觉和跟腱反射;氯丙烯中毒主要表现为痛觉和触觉障碍;二甲基氨基丙氰中毒可导致尿潴留;铊中毒可损害脑神经运动纤维,出现眼睑下垂、复视和面肌麻痹等。
2. 常见的工业毒物中毒性周围神经病
(1) 砷中毒性周围神经病
砷中毒性周围神经病是最常见的重金属中毒性周围神经病。急性中毒患者多在染毒后4-6周出现症状,慢性中毒起病隐匿,表现为双下肢疼痛、感觉异常、感觉减退、肌无力等症状,腱反射消失,皮肤损害常见。
神经电生理检查示神经传导速度多正常或轻度减慢,感觉诱发电位波幅降低,尿砷阳性。
(2) 铅中毒周围神经病
铅中毒周围神经病主要累及运动纤维,表现为垂腕、垂指、伸指无力等症状,少数情况下可累及下肢和上肢肌肉,可伴有腹痛、尿酸盐潴留和痛风等症状。
实验室检查可发现有贫血、脑脊液蛋白轻度升高、血清尿酸增加、血铅水平升高、尿铅和尿卟胆原排泄增加。
(3) 汞中毒
汞中毒可分为无机汞和有机汞中毒,有机汞中毒主要损伤中枢神经系统,表现为语言障碍、共济失调、管状视野、听力障碍和精神症状等,感觉障碍表现为口周、舌和四肢远端麻木。
元素汞中毒主要以周围神经损害为主,表现为肌无力和肌萎缩,有时易与ALS混淆。
(4) 铊中毒
铊中毒主要表现为感觉异常、弥漫性脱发、迟发性心血管自主神经障碍等症状。
(5) 有机磷中毒后迟发性神经病
有机磷中毒后迟发性神经病是严重的神经病,表现为腓肠肌痉挛性疼痛、四肢远端手套袜套样感觉障碍、无力、步态不稳、下肢瘫痪等症状,可伴有锥体束受累。
二、诊断
工业中毒性周围神经病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症状和体征,腓肠神经活检和神经电生理检查可鉴别周围神经损害的类型。
了解患者的职业史或毒物接触史,包括接触毒物的品种、数量、时间、症状出现与毒物接触间的关系以及同时接触毒物的其他人是否出现类似症状,对明确诊断极为重要。
最终确诊要依靠对患者接触的环境或患者的血、尿、呕吐物以及毛发内毒物含量的检测。
有些化学物质对周围神经的毒性作用尚未被认识,此时应通过流行病学研究,找出发病人群毒物接触的一致性,再用这些毒物复制出周围神经损害的动物模型,从而明确其神经毒性作用。
老年健康守护者
吴清林
主治医师
中医内科
合肥市精神病医院
谭奇
主治医师
中医内科
岳阳市人民医院
孙锡仕
主治医师
急诊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