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岁半宝宝反复发烧,疑似支原体感染。患者女性
就诊科室:药剂科
总交流次数:51
我想了解急性单纯性下尿路感染的用药方法和注意事项,药品说明书上写着0.75g,应该如何正确使用?患者女性
就诊科室:
总交流次数:22
孩子服用抗生素期间,医生建议同时服用益生菌以维持肠道菌群平衡,询问益生菌的服用时间和注意事项。患者女性
就诊科室:
总交流次数:18
孩子体重36斤,感染了需要用抗生素治疗,询问用药情况。患者女性
就诊科室:药剂科
总交流次数:17
孩子5岁7个月,咳嗽已持续一个多月,之前服用过抗生素。患者女性
就诊科室:
总交流次数:25
13岁儿童想了解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片的使用情况。患者女性
就诊科室:药剂科
总交流次数:15
拉肚子,35岁,无其他疾病史,询问治疗肠胃炎的药物。患者女性
就诊科室:药剂科
总交流次数:11
一岁八个月的孩子,急性腹泻,大便粘液,同时使用头孢和消旋卡多曲颗粒。患者女性
就诊科室:药剂科
总交流次数:23
尿频、尿急,伴有疼痛,疑似尿路感染。患者女性
就诊科室:药剂科
总交流次数:12
喉咙痛,想咨询用哪种抗生素治疗。患者女性
就诊科室:
总交流次数:15
文章 新生儿血小板低的原因及后果
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血液系统疾病,根据相关数据显示,大约有1%~5%的新生儿在出生时患有此症。血小板减少会导致新生儿出现瘀点和瘀斑等症状,严重时甚至可能危及生命。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新生儿血小板减少呢?
1、感染:感染是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的主要原因之一,包括先天性风疹、弓型体病、巨细胞病毒感染、疱疹病毒感染等。这些病毒感染会导致血小板数量下降,从而引发血小板减少症。
2、药物:孕妇在孕期服用的某些药物,如磺胺类药物、奎宁等,可能会破坏血小板,导致新生儿血小板减少。此外,某些免疫球蛋白也可能导致新生儿血小板减少。
3、免疫功能:免疫功能异常也可能导致新生儿血小板减少。例如,新生儿自身免疫性疾病、免疫缺陷病等,都可能导致血小板数量下降。
4、巨大血管瘤:先天性血管瘤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血管畸形,可导致新生儿血小板减少。巨大血管瘤可捕捉和破坏大量的血小板,从而引发血小板减少症。
5、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是一种严重的凝血功能障碍,可导致血小板和凝血因子消耗过多,从而引发血小板减少症。
新生儿血小板减少症的危害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
1、黏膜出血:血小板减少会导致新生儿出现口腔黏膜出血、鼻黏膜出血、胃肠道及泌尿系统出血等症状。
2、月经量过多:对于女性新生儿,血小板减少还可能导致月经量过多,严重者甚至可能出现呕血、便血等症状。
3、手术后大出血:由于血小板数量不足,新生儿在接受手术治疗后容易出现大出血。
4、引发内脏出血:血小板过低时,新生儿容易引发内脏出血,如消化道大出血、颅内出血等,严重危及生命。
5、出现瘀斑和瘀点:血小板减少的患者常会出现瘀斑和瘀点,最常见于腿部。在受到轻微伤害时,受伤的部位会出现小的散在性的瘀斑。
癌症防治先锋
文章 新生儿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病因是什么
新生儿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病因与防治
一、病因解析
新生儿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一种常见的血液系统疾病,其病因复杂,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 免疫性因素
免疫性因素是导致新生儿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主要原因,包括同族免疫、先天被动免疫、药物性免疫等。其中,同族免疫主要由于母婴血小板抗原性不合,导致母体产生抗血小板抗体,进而破坏胎儿血小板;先天被动免疫则多见于母患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性疾病;药物性免疫则与孕期用药有关。
2. 感染性因素
感染性因素也是导致新生儿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重要原因,包括病毒感染、细菌感染、原虫感染等。感染可导致骨髓抑制、巨核细胞破坏、抗血小板抗体产生等,进而引起血小板减少。
3. 先天性因素
部分新生儿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可能与先天性因素有关,如先天性巨核细胞增生不良、遗传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
二、临床表现
新生儿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主要临床表现包括:
- 皮肤瘀点、瘀斑
- 鼻出血、牙龈出血
- 消化道出血
- 泌尿道出血
- 颅内出血
三、诊断与治疗
新生儿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等。治疗方面,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方法:
- 输血治疗:适用于严重血小板减少、出血症状明显者
- 免疫抑制剂:适用于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 抗病毒、抗细菌治疗:适用于感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 支持治疗:如止血、抗感染等
四、预防与护理
预防新生儿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关键在于做好孕期保健,包括:
- 避免接触病原体
- 孕期定期产检
- 避免使用可能引起血小板减少的药物
- 做好孕期营养
五、预后
新生儿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预后与病因、病情严重程度等因素有关。一般来说,多数患者经过积极治疗后可康复,但仍需定期复查,以防复发。
医者仁心
文章 新生儿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西医治疗与护理
新生儿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西医治疗与护理
新生儿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一种常见的出血性疾病,主要表现为皮肤紫癜、瘀斑、鼻出血等。本文将介绍新生儿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西医治疗方法、护理要点以及注意事项,帮助家长更好地了解和照顾患儿。
一、西医治疗方法
1. 病因治疗:根据病因进行针对性治疗,如感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需积极抗感染治疗。
2. 药物治疗:
- 肾上腺皮质激素:如泼尼松、地塞米松等,用于控制出血症状,提高血小板计数。
- 免疫抑制剂:如环磷酰胺、长春新碱等,用于治疗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 输血和输血小板:用于严重出血或血小板计数极低时,可迅速提高血小板计数,控制出血。
3. 辅助治疗:如使用止血药物、抗纤溶药物等。
二、护理要点
1. 严密观察病情:密切观察患儿的出血情况、血小板计数、体温等指标,及时发现病情变化。
2. 皮肤护理: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避免搔抓,防止感染。
3. 饮食护理:给予营养丰富、易消化的食物,保证充足的水分摄入。
4. 休息与活动:保证患儿充足的休息,避免剧烈活动,防止意外伤害。
5. 心理护理:给予家长和患儿心理支持,减轻焦虑情绪。
三、注意事项
1. 定期复查:按照医嘱定期复查血常规、肝肾功能等指标,了解病情变化。
2. 遵医嘱用药:严格按照医嘱用药,切勿自行增减剂量或停药。
3. 预防感染:注意个人卫生,避免去人群密集场所,预防感染。
4. 密切观察出血情况:如出现皮肤出血、鼻出血、牙龈出血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疾病解码者
彭彬
副主任医师
新生儿科
蚌埠市第一人民医院
张国庆
副主任医师
新生儿科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
宓兰兰
主治医师
新生儿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