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脸部被扇肿,有淤血,询问是否可以使用祛瘀青消肿。患者女性
就诊科室:护理咨询
总交流次数:11
30岁蚕豆病患者询问能否服用蛋白琥珀酸铁。患者女性
就诊科室:药剂科
总交流次数:14
患有蚕豆病,想了解有哪些药物不能使用,以及生活中需要注意的事项。患者女性
就诊科室:药剂科
总交流次数:9
宝宝15天大,ABO溶血导致贫血,现只喝奶粉,奶粉转奶及乳铁蛋白奶粉选择有疑问。患者女性
就诊科室:产科
总交流次数:52
溶血症状,乏力,尿液颜色深,求解答。患者女性
就诊科室:全科
总交流次数:10
王彬
主治医师
秀山山外山康美血液透析中心
8岁女孩出现小便隐血,病因不明,寻求用药和生活建议。患者女性
就诊科室:药剂科
总交流次数:35
宝宝一个月大,患有溶血黄疸,想咨询益生菌是否适用。患者女性
就诊科室:营养科
总交流次数:10
G6PD缺乏患者,使用茵栀黄口服制剂有溶血风险,咨询用药安全。患者女性
就诊科室:药剂科
总交流次数:8
患者三次体检均显示尿隐血,其他指标正常,咨询是否需要去医院检查及非溶血的含义。患者女性
就诊科室:全科
总交流次数:39
宝宝12天大,最近拉肚子3次,伴有放屁,大便稀,有黄疸,曾因溶血症住院治疗。患者女性
就诊科室:药剂科
总交流次数:21
文章 新生儿生理性黄疸怎么办 揭秘婴儿生理性黄疸的正确处理方法
新生儿生理性黄疸是一种常见的现象,主要表现为皮肤和眼睛发黄。大部分新生儿在出生后会经历生理性黄疸,这是由于新生儿体内胆红素代谢的特点所导致的。
对于生理性黄疸,通常不需要特别治疗。以下是一些处理方法:
1. 加强喂食:新生儿的喂养量要充足,以促进胆红素的排泄。
2. 多晒太阳:适量的日晒可以帮助降低血液中的胆红素水平。
3. 注意护理:保持新生儿皮肤清洁,避免感染。
4. 预防感染:做好脐带护理,预防脐炎等感染。
需要注意的是,生理性黄疸的严重程度因个体差异而异。在出生后第3天和第4天,生理性黄疸可能会达到高峰,第7天到第10天可能会加重。如果黄疸持续时间超过两周,或者出现其他症状,应立即就医。
生理性黄疸不会对新生儿造成严重危害,但家长仍需关注新生儿的健康状况,及时就医。
如果新生儿出现以下情况,应考虑病理性黄疸的可能性:
1. 黄疸出现时间早,出生后24小时内出现。
2. 黄疸持续时间长,超过两周。
3. 黄疸程度重,血清胆红素水平过高。
4. 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如嗜睡、吸吮力下降等。
对于病理性黄疸,应及时就医,进行相应的治疗。
总之,新生儿生理性黄疸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家长应了解其特点和处理方法,保持关注,及时就医。
数字健康领航者
文章 足月新生儿生理性黄疸消退的时间有哪些
足月新生儿生理性黄疸是一种常见的现象,表现为皮肤和眼睛巩膜发黄。这种黄疸通常在出生后几天内出现,无需过多担忧。生理性黄疸通常在出生后的2-4周内自然消退。
新生儿生理性黄疸的原因主要与新生儿体内的胆红素代谢有关。新生儿体内的胆红素水平较高,而肝脏的胆红素代谢功能尚未完全成熟,导致胆红素在体内积累,从而出现黄疸症状。
治疗新生儿生理性黄疸,首先要注意观察黄疸的程度和进展。如果黄疸程度较轻,通常无需特殊治疗,只需保持良好的饮食和水分摄入即可。如果黄疸程度较重,可以考虑以下治疗方法:
1. 光照疗法:通过蓝光照射,促进胆红素的分解和排出,从而减轻黄疸症状。
2. 药物治疗:使用茵栀黄颗粒、葡萄糖液等药物,帮助降低胆红素水平。
3. 日常护理:保持新生儿皮肤清洁,避免皮肤感染;保证新生儿充足的水分摄入,促进胆红素的排出。
在新生儿生理性黄疸的治疗过程中,家长应密切关注新生儿的身体状况,如出现以下情况,应及时就医:
1. 黄疸症状持续加重。
2. 新生儿出现嗜睡、食欲不振、发热等症状。
3. 新生儿出现呼吸困难、皮肤发紫等严重症状。
癌症防治先锋
文章 新生儿生理性黄疸如何治疗
新生儿生理性黄疸是新生儿常见的一种生理现象,主要由胆红素代谢异常引起。通常在出生后2-3天出现,持续约1周左右,10天左右逐渐消退。主要表现为皮肤、面部及四肢躯干出现黄色,但患儿精神状态良好,饮食睡眠正常。
生理性黄疸通常无需特殊治疗,只需保证新生儿充足的奶量,及时开奶,防止饥饿、缺氧等情况。哺乳有助于促进宝宝肠管蠕动,加速胎便排出,有助于黄疸消退。同时,家长需密切关注新生儿的变化,观察黄疸是否消退。
若新生儿出现以下情况,应考虑病理性黄疸,及时就医:胆红素持续升高、皮肤粘连、黄疸严重等。治疗病理性黄疸的方法包括服用茵栀黄口服液、益生菌,必要时采用光疗法或药物治疗。若药物治疗无效,可考虑停止母乳喂养,待黄疸消退后再逐渐恢复。
对于新生儿生理性黄疸的护理,家长还需注意以下几点:
- 保持新生儿皮肤清洁,避免皮肤感染。
- 适当晒太阳,促进钙质吸收。
- 多喝水,促进排泄。
- 注意保暖,防止感冒。
总之,新生儿生理性黄疸是一种常见的生理现象,家长无需过度担心。只要做好护理,多数新生儿可自行恢复。
医疗趋势观察站
彭彬
副主任医师
新生儿科
蚌埠市第一人民医院
余更生
主任医师
小儿内科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
李小龙
副主任医师
中医儿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