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岁多囊肾术后患者,想了解如何补充蛋白质。患者女性
就诊科室:
总交流次数:24
我患有多囊肾,想了解是否可以使用某种穴位贴剂进行治疗。患者女性
就诊科室:护理咨询
总交流次数:9
患者女性
就诊科室:药剂科
总交流次数:39
72岁女性,患有多囊肾,求预防变坏药物推荐。患者女性
就诊科室:药剂科
总交流次数:21
56岁患者,患有多囊肝、多囊肾、肝纤维化和肝气郁结,肝区胀痛,咨询大黄䗪虫胶囊是否适用。患者女性
就诊科室:药剂科
总交流次数:22
36岁男性,多囊肾,近期眼疲劳,咨询用药。患者女性
就诊科室:药剂科
总交流次数:23
孩子痰湿重,肾阴虚,医生建议用药,现正在服用逍遥丸。患者女性
就诊科室:药剂科
总交流次数:25
胃痛30年,多囊肾,多囊肝,右侧痛,有反酸。患者女性
就诊科室:药剂科
总交流次数:45
多囊肾多囊肝患者,腰疼,寻求治疗建议。患者女性
就诊科室:中医骨科
总交流次数:16
多囊肾,肌酐偏高,长期服用金水宝胶囊。患者女性
就诊科室:药剂科
总交流次数:21
文章 中医痰病治疗方法在先天性多囊肾病中的应用
先天性多囊肾病(ADPKD)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中医认为其肾脏形似巢囊痞块,属于痰病范畴。魏连波教授根据多年临床经验,提出可以从中医痰病的治疗方法探索对ADPKD的治疗,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在中医理论中,痰病是由于外感内伤等病因导致人体气血失调,水谷气化失常,津液败浊,聚而为痰。ADPKD发展成“巢囊痞块”时,病人年龄一般已超过35岁,B超示肾肝脾胰多囊病变,逐渐出现血尿,高血压,肾功能损害。治疗时应注意祛邪不伤正,扶正不碍邪。
针对巢囊痞块,采用健脾化痰法。主方选用朱丹溪的二陈汤和二术丸及苓桂术甘汤合方加减组成。二陈汤是治痰通用方,二术丸为丹溪治湿痰之方。香附为丹溪治痰方中常用的治气药。扶正方面,主要用天然冬虫夏草。虫草性味甘温,能止血化痰,对慢性肾功能衰竭的治疗作用已基本得到公认。
在临证经验中,丹溪提出的治痰病要治气和忌利两个要点对本病的治疗很重要。首先是忌用利尿药。其次,本病常并发结石,常需用疏肝理气促进结石排出,而非利尿通淋排石。中医治痰病有“下出痰核”之说,此是否即“痰核”,与化痰治疗是否有关,有待研究。
运动与健康
文章 先天性多囊肾的多学科联合治疗与管理
先天性多囊肾是一种常见的遗传性疾病,影响肾脏的正常功能。为了提供更全面的治疗和管理服务,一个由多个专业团队组成的联合门诊已经开始运营。该门诊每周三下午开放,旨在为患者提供一站式的诊断和治疗服务。
专家团队包括肾病科、超声科、影像学、普外科和泌尿外科的专家。他们将根据每位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对于需要手术治疗或肾移植的患者,门诊也提供相应的支持。
此外,门诊还提供基因检测服务,以便更好地了解患者的病情和家族遗传情况。通过这种方式,医生可以更准确地评估和预测疾病的发展趋势,并制定相应的治疗计划。
在治疗过程中,医生会密切监测患者的病情,确保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他们也会教育患者如何正确使用药物,避免不必要的风险和副作用。
总之,这个多学科联合门诊为先天性多囊肾患者提供了一个全方位的治疗和管理平台。无论是初次就诊还是长期随访,患者都可以在这里得到专业的医疗服务和支持。
智慧医疗先锋者
文章 什么是先天性多囊肾
邻居不幸被诊断出患有先天性多囊肾,从发现病情到如今仅有三个月时间。目前他的状况令人担忧,身体乏力、食欲不振、面部浮肿,行走也略显蹒跚。面对这种疾病,及时治疗至关重要。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什么是先天性多囊肾。
一、先天性多囊肾的概述
先天性多囊肾是一种累及双侧肾脏的遗传性疾病,也是最常见的遗传性囊性肾病。据统计,其发病率高达1/1000以上,常见的发病率在1/400—1/1000之间。
二、遗传方式
先天性多囊肾遵循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规律,具有以下特点:
- 男性和女性发病可能性相同;
- 父母一方患病,子女有50%的可能患病;
- 父母双方患病,子女有75%的可能患病;
- 未患病的男女与无多囊肾的异性婚配,子女不会患病,也不会发生隔代遗传;
- 由基因突变引起的非遗传性多囊肾极为罕见。
三、患者类型
我国约有150—300万先天性多囊肾患者。患者主要分为两种类型:
- 婴儿型:染色体隐性遗传,常伴有其他先天畸形,出生后不久即发病,多数在数月内死亡;
- 成人型:染色体显性遗传,常伴有肝、脾、胰、卵巢、骨等器官组织内的多囊性病变,以及颅内动脉瘤等,多于中年开始发病。
四、治疗与预防
多囊肾的治疗越早越好,尤其是肾功能尚未受损时。早期治疗可以有效消除囊肿或控制囊肿的发展,避免肾功能不全或尿毒症的发生。
五、日常保养
除了及时治疗,患者还需要注意日常保养,包括:
- 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避免摄入过多的盐分和蛋白质;
- 适当运动,增强体质;
- 定期复查,监测病情变化。
总之,先天性多囊肾是一种严重的遗传性疾病,需要我们引起重视。了解其病因、遗传方式、患者类型、治疗和预防方法,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应对这种疾病。
健康饮食指南
冯浩
副主任医师
眼科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周红梅
主任医师
小儿眼科
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
李川辉
主治医师
眼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