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详情
32岁男性,出现汗多、头晕、耳鸣、腰膝酸软等症状,疑似阴虚。
就诊科室: 药剂科
医生建议
阴虚症状可以考虑使用滋阴补肾的药物,如六味地黄丸等。用药前请详细阅读说明书,如有不适及时就医。生活上注意饮食清淡,适当锻炼,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有助于改善症状。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问答详情
问答交流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诊疗建议
相关文章
文章 一动就暴汗 尤其是在头部 且汗出身凉 要怎么解决
一动就全身暴汗,尤其是在头部,而且一出汗身上是凉的,要怎么解决? 汗病是非正常的全身或局限性津液外泄。多由脏腑阴阳气血失调紊乱,致营卫腠理功能失和开阖失常,津液气失摄外泄为病。 汗病多与感染,免疫、内分泌病,慢性消耗性病,体质功能性汗出相关。 一,《素问 阴阳别论》: “汗者,精气也", “阳加于阴,谓之汗", “五脏化液 心为汗” “炅则腠理开,…汗大泄,故气泄…". 元代朱丹溪:“阴虚阳必凑,发热而自汗。阳虚阴必盛,发厥而自汗",提出:宜敛心气,益肾水,使阴阳调和,水火升降,其汗自止。明代 王肯堂认为内伤之汗多由心肾虚而致,“心之所藏,在内为血,发于外为汗…"。清代王燕昌在《即汗处知其虚处》认为:心虚则头汗,肝虚则脊汗,肾虚则囊汗,肺虚则胸汗,脾虚则手足汗。 二,外感出汗者,病位早期多在肌表,经络。内伤汗病病位多在脏腑。 津随气动,体虚者气不摄津,所以一动就全身暴汗,气为阳头部更容易出汗,而气阴阳失调者,体弱气虚者,温煦产热不足,气又随汗出,更增强了热能加速耗损,因而一出汗身上是凉的。 1.内伤汗病病理辨证以气、血、阴、阳为要点。 1.1.气虚出汗伴呼吸气短,神疲少气懒言,汗出且畏风。 1.2.血虚以睡则出汗,心悸失眠,面色不华。 1.3.阴虚以汗出伴口舌干燥,舌红少苔。 1.4.阳虚以汗出伴肢冷畏寒,便溏…。 类别有自汗盗汗、战汗绝汗、黄汗脱汗等。 时时汗出动则发生发作为自汗。 睡中汗出醒来汗少为盗汗。 汗出色黄染衣粘之为黄汗。 大汗淋漓不止,肢冷息微神变者为绝汗。 2.内伤致汗病多属虚、且兼虚实错杂复杂化。 虚为气虚 阳虚、阴虚 血虚;实则以湿 痰 热瘀 滞;或虚实常相互转化并合。 三,一动就全身暴汗,尤其是在头部,而且一出汗身上是凉的。本病如无外邪传感者,此病可诊为汗病属自汗证型之一,多由脏腑阴阳气血受损,摄气摄津功失调引起。 此症病理为气虚伴随一些正气阳气虚脱虚陷反映特色。 此病不是一般性的营卫不和,当然含营卫失调,主体是精血阴阳失调内容特色。 整体辩证施法,参考调理治疗法则:益气固脱、生津通阳为主,兼补心血固表调营卫为宜。 一动就全身暴汗,尤其是在头部,而且一出汗身上是凉,以生脉饮合玉屏风散及桂枝汤三处方加减治疗调理。 组成:人参、麦冬、五味子、炙黄芪、白术、当归、白芍、防风、桂枝、熟地、煅牡蛎、炙甘草,加少许大枣生姜,并随证加减。 汗出过多易伤津液、阴精、气血及阳气正气,且常互为因果关系。 预防保健 注意身体素质功能锻炼保养,保持良好心情情绪、环境因素保护,避免汗出当风与寒凉,保障机体气血阴阳调和,腠理密固经络和畅,防止汗变。
狄华
主治医师
沧州市中心医院
1245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手背和背后出汗,可能是肾虚?
癌症防治先锋
23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黄汗病:病因、症状及治疗方法探析
医疗星辰探秘
32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推荐医生
王磊
主治医师
中医皮肤科
三甲
中日友好医院
脂溢性脱发(7例)
脂溢性皮炎(3例)
专业擅长:1.毛发疾病:如雄秃(脱发、掉发)、斑秃(儿童斑秃、全秃、鬼剃头)、休止期脱发(产后脱发、减肥脱发)、脂溢性皮炎(头油、头皮屑)等;
2.皮肤疾病:如银屑病(牛皮癣)、神经性皮炎、湿疹(汗疱疹)、荨麻疹、带状疱疹(缠腰龙)、痤疮(青春痘)、白癜风等;
3.皮肤外科:常见皮肤肿物的手术切除。
好评率:99%
接诊量:2287
李颖飞
主治医师
中医内科
三甲
河北燕达医院
脾虚(272例)
肝病(255例)
专业擅长:长期熬夜饮食不规律导致的湿热、大便黏腻不爽、各种口臭、胃肠镜报告解读、前列腺炎、烦躁多梦、心悸、便秘、腹泻、腹胀、乏力困倦、寒湿导致的关节酸痛、咳嗽、头痛、耳鸣、盗汗、阴虚火旺、自汗、溃疡性结肠炎、慢性胃炎、胃溃疡、气血亏虚、肥胖、食欲不振、肠易激综合征、虚劳、性功能障碍等。
好评率:99%
接诊量:84124
李星锐
主任医师
中医内科
三甲
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
脾虚(13例)
肾虚症(11例)
专业擅长:中医及中西医结合诊治:阳萎和勃起功能障碍、性功能障碍、中途疲软、勃起不坚、早泄、少弱精子症、急、慢前列腺炎等疾病;尿路感染、尿路结石等泌尿系疾病;湿热,脾虚,气血两虚,脾胃虚寒,肝气郁滞!
好评率:100%
接诊量:8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