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京东健康 >

腮腺瘤与腮腺炎的区别及治疗方法

疾病详情
我发现耳垂后有肿块,可能是腮腺瘤或腮腺炎?有什么区别?
就诊科室: 护理咨询
医生建议
如果出现腮腺区肿块或疼痛等症状,应及时就医并接受专业医生的诊断和治疗。对于腮腺瘤这个病,需要通过手术等专业治疗方法进行治疗。可以使用一些产品缓解改善不适症状的,但不能代替治疗的药物。建议密切观察,如果症状持续或者加重,建议及时就医,避免延误。同时,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增强身体免疫力也是非常重要的。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问答详情
问答交流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诊疗建议
患者
我最近发现耳垂后有肿块,可能是腮腺瘤或腮腺炎吗?有什么区别?
医生
腮腺瘤和腮腺炎是两种不同的疾病。腮腺瘤通常是良性的肿瘤,而腮腺炎则是由细菌或病毒引起的腮腺感染。它们在病因、症状、诊断和治疗方法上都有显著的区别。如果出现腮腺区肿块或疼痛等症状,应及时就医并接受专业医生的诊断和治疗。
患者
我可以使用这个贴膏来缓解症状吗?
医生
可以使用您咨询的这款产品缓解改善不适症状的。但是不能代替治疗的药物哦。对于腮腺瘤这个病,需要通过手术等专业治疗方法进行治疗。
患者
我现在的症状就是耳垂后有肿块,能否向您咨询一下?
医生
上面描述的是产品的适用范围,您可以参考一下。可以缓解红肿 肿痛 吞咽困难 耳后硬块等。护士只能提供基础健康类答疑。治疗方案的话需要咨询医生。
患者
我现在的症状就是耳垂后有肿块,能否向您咨询一下?
医生
可以使用您咨询的这款产品缓解改善,建议密切观察,如果症状持续或者加重,建议及时就医,避免延误。
相关文章

文章 大人得腮腺炎什么症状?

大人的腮腺炎类型主要包括急性化脓性腮腺炎、复发性腮腺炎、自身免疫性腮腺炎,症状也会略有差异,如皮肤热痛、肿胀、发热等。 1.急性化脓性腮腺炎:经常是单侧发病,患者会有耳前剧烈疼痛,并在几小时后出现肿胀,伴随着局部皮肤发热、潮红、触痛明显等。严重状态下,还会伴有高热及全身中毒现象。 2.复发性腮腺炎:一般儿童复发性腮腺炎青春期即可痊愈,也有少部分患者迁延到成年,起病时体温可达到 39℃,还会有腮腺部位的反复肿胀。 3.自身免疫性腮腺炎:一般多见于女性中老年人身上,除了腺体肿大之外,多数无明显的自觉症状,病期长短不一,也有部分患者会伴有下颌淋巴结肿大。综上所述,不同类型的腮腺炎,症状方面也可能会有所差异。无论是哪种类型的腮腺炎,都应引起高度重视,可尽快前往医院传染科就诊,由专业医师来诊断治疗。

医联媒体

420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化脓性腮腺炎的分类和临床表现

化脓性腮腺炎分为急性化脓性腮腺炎和慢性化脓性腮腺炎,临床表现存在一定差异。 1.急性化脓性腮腺炎:多单侧发病,发病急骤,多数有高热、寒战、全身不适、白细胞增多等全身症状,少数患者上述反应可能不是特别明显,主要表现为患侧腮腺区红肿明显、下颌后凹消失,耳垂上翘,由于腮腺包膜致病肿胀受到约束,内部压力增高,导致疼痛剧烈,触压痛比较明显。 2.慢性化脓性腮腺炎:一般双侧发病,多表现为反复发作的腮腺区肿胀,发作有时和进食有关,并且会伴有轻微疼痛。 出现化脓性腮腺炎,不可盲目处理,及时到医院就诊,由医生检查后遵医嘱选择最合理的治疗方案,以利于病情恢复。

医联媒体

401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春天小心“痄腮”,了解腮腺炎的症状与预防

随着春天的到来,阳光明媚,百花盛开,但同时也意味着各种病毒和细菌的繁殖期。我们是否还记得小时候,小伙伴们一旦出现发烧、脸部肿胀等症状,家长们总会告诫我们要远离他们,因为他们可能患上了“痄腮”,也就是腮腺炎。那么,腮腺炎是否真的会传染?今天,我们就来一探究竟。 腮腺是人体最大的涎腺之一,分为急性化脓性腮腺炎、慢性化脓性腮腺炎和流行性化脓性腮腺炎三种类型。其中,流行性化脓性腮腺炎,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痄腮”,是一种传染性病毒感染性疾病,多见于5-15岁的儿童。其主要症状包括发热、头痛、食欲不振、咽痛、呕吐等,随后腮腺开始肿大疼痛,一般先见于一侧,1-2天后对侧也肿大,或双侧同时肿大。治疗方面,除了全身治疗外,局部治疗也很重要,可以使用一些中药外敷来促进消肿,但需要注意皮肤保护,避免皮肤损伤。 预防腮腺炎的关键在于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首先,应卧床休息,减少体力消耗,多喝温开水。其次,居室要定时通风换气、保持空气流通。再者,生活用品、玩具等进行消毒,合理安排饮食,多吃些富含营养、易于消化的半流食或软食。最后,坚持每天用温盐水漱口,认真刷牙,保持口腔卫生,防止继发细菌感染。 总之,春季是疾病高发期,我们需要做好防护措施,避免感染腮腺炎。同时,也要注意观察自身的身体状况,一旦出现头痛、呕吐、精神萎靡等症状,可能是合并了腮腺脑炎,需要及时就诊。最后,提醒大家,春季家中要定时通风、多户外活动、呼吸新鲜空气,可以减少得病机会。

医疗之窗

25 人阅读
查看详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