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页
  • 详情介绍
  • 患者评价
  • 问诊记录
消化道肿瘤、颈部肿瘤、腹腔镜手术及血管疾病的微创治疗
暂无
普通外科患友问诊
  • 睡眠不足,早起。有时白条精力充沛,有时又感觉浑身无力|你好有什么可以帮你的吗?你以前怎么吃的呢?不客气

    总交流次数

    16

    医生回复次数

    6
    患者:

    男 33岁

  • 你好,今天去医院检查说有乳腺发育症|尊敬的PLUS会员您好,我是普通外科张医生,很高兴为您提供医疗咨询。您好,请问您有什么不适症状?有多久了?主要不适症状是什么呢彩超和抽血都做过了对吗把结果上传我看一下有外观改变明显,或摸到明显硬块么那

    总交流次数

    45

    医生回复次数

    19
    患者:

    男 33岁

  • 勃起障碍|您好,您目前一周几次性生活?每次大概几分钟?嗯,您现在还有性生活吗?嗯,健忘,乏力,盗汗,腰膝酸软,大便溏稀,四肢冰冷,怕冷,怕热,这些情况有哪些症状?这个主要是阴茎海绵体受损,导致充血不足,形成的一

    总交流次数

    109

    医生回复次数

    40
    患者:

    男 30岁

  • 睡眠不足,早起。有时白条精力充沛,有时又感觉浑身无力你好有什么可以帮你的吗?你以前怎么吃的呢?不客气

    总交流次数

    16

    医生回复次数

    6
    患者:

    男 33岁

  • 你好,今天去医院检查说有乳腺发育症尊敬的PLUS会员您好,我是普通外科张医生,很高兴为您提供医疗咨询。您好,请问您有什么不适症状?有多久了?主要不适症状是什么呢彩超和抽血都做过了对吗把结果上传我看一下

    总交流次数

    45

    医生回复次数

    19
    患者:

    男 33岁

  • 勃起障碍您好,您目前一周几次性生活?每次大概几分钟?嗯,您现在还有性生活吗?嗯,健忘,乏力,盗汗,腰膝酸软,大便溏稀,四肢冰冷,怕冷,怕热,这些情况有哪些症状?这个主要是阴茎海绵体受损,导致充血不足,

    总交流次数

    109

    医生回复次数

    40
    患者:

    男 30岁

  • 头皮*多油脂分泌旺盛怎么办呢你好多长时间了看照片考虑脂溢性r皮炎脂溢性皮炎可以用****洗头少吃辛辣,少熬夜不客气

    总交流次数

    16

    医生回复次数

    7
    患者:

    男 25岁

  • 地夸磷索钠,眼部手术尊敬的PLUS会员,您好,我是眼科张医生,非常高兴由我为您提供医疗咨询服务您好是需要开具 ********吗好的,看到了宝宝线下医院的药物处方单为用药安全,请问宝宝有没有药物过敏史

    总交流次数

    38

    医生回复次数

    21
    患者:

    女 3岁

  • 男性的阴茎头有hpv病毒吗您好,请问这种情况出现多久了?有哪些症状呢?没有请问有过高危性行为吗?

    总交流次数

    5

    医生回复次数

    3
    患者:

    男 20岁

  • 胆襄40x6是什么意思您好可以把报告发给我大概的意思 你是描述的胆囊的大小但是您写的数值不正确是您自己的报告吗 应该是60mm所以 您还有其他不适的感觉吗应该是书写的误差 您的意思是 您有乙肝病毒吗乙

    总交流次数

    26

    医生回复次数

    13
    患者:

    男 43岁

  • 四个多月的宝宝止痒的可以用吗您好:感谢您体验京东育婴师育儿咨询服务,如果您有儿童常备药、儿童生长发育、科学备孕相关问题的需要,京东平台为您准备了儿科、妇产科专家一对一服务及专属福利。请稍等一下,我看一

    总交流次数

    15

    医生回复次数

    12
    患者:

    女 0

  • 身上长红色小痘痘您好,我是京东互联网医院医生,非常高兴由我为您提供医疗咨询服务,请稍等,我正在详细阅读您的病情描述。 什么情况?是否有其他疾病? 近期有没有什么用药史, 或药物过敏史? 请说有湿疹病史

    总交流次数

    22

    医生回复次数

    10
    患者:

    男 4个月19天

  • 宝宝19个月,最近喜欢吃纸和餐巾纸,是因为缺乏微量**吗?您好,我是儿科副主任医师石莉医生,非常高兴由我为您提供医疗咨询服务,请稍等,我正在详细阅读您的病情描述。一般情况下需要补充锌和铁。最好查一下血

    总交流次数

    17

    医生回复次数

    10
    患者:

    男 1岁6个月

展开更多

普通外科科普文章
  • 近年来,我国的青少年近视患者呈现低龄化、度数高的特点,严重影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同时也是我国面临的较为棘手的社会公共卫生问题。在临床中我们发现,家长对儿童青少年近视的认识存在很多误区,这些误区对于开展近视防控工作十分不利,有必要一一辟谣和澄清。误区一:假性近视/低度的真性近视是可逆的。在门诊中经常有近视患儿家长问我:“王医生,有没有什么方法让我的孩子恢复恢复?”一项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结果显示,我国7~12岁小学生、13~15岁初中生、16~18岁高中生及19~22岁大学生的视力不良率分别为45.71、74.36、83.28和86.36。而在调查中,居然有近五成的家长不知道近视是不可逆的。需要明确的是,真性近视,无论中低度还是高度近视,都是不可逆的。假性近视实际上是调节痉挛,是由于长时间高强度的近距离用眼导致睫状肌持续紧张收缩不能放松所致,对这种类型的“近视”,通过放松调节,多看远处,必要时辅以睫状肌麻痹药物使用,是可以恢复部分视力的。但是需要指出的是,所谓的假性近视,不过是即将步入近视的一种过渡状态,在我的临床工作中,还从未见过一直能维持住最终不近视的患者。直到目前为止,全世界还没有任何一种方法能够逆转真性近视,或者阻止假性近视转变成真性近视,现有的任何方法,都只能延缓近视发生的时间和进展速度而已。青少年近视的发生和进展并非一朝一夕突然出现的。刚出生的婴幼儿都是远视眼,一般而言,4~5岁的孩子应该具备+2.00D左右的远视储备,6~8岁的孩子应当具有+1.00~+1.50D的远视储备。所有的近视眼的发生,都是从远视储备消失的那一刻开始的,尽管此时双眼的视力可能是1.0甚至更好。当远视储备消失后,由于青少年身体还在生长发育,眼轴会继续拉长,就必然会发展成为近视眼。因此,远视储备的珍惜和维护,在近视防控中至关重要。很多家长不理解这一点,经常说的话是:“我孩子上学期还1.0,才过了半年就0.5了!”视力突然的下降,实际上近视的启动从半年前远视储备消失就开始了。那么导致远视储备被迅速消耗的元凶包括哪些因素呢?原因很多,高强度的近距离用眼(包括手机、iPAD、看书、写作业、练琴)和缺乏日间的户外活动是主要原因。我们推荐的户外活动时间是至少2~3小时/天,但很多时候由于各种原因做不到这一点。课间十分钟的户外活动对于近视防控至关重要,但很多学校为了避免课间学生打闹,索性禁止学生课间十分钟外出活动。误区二:散瞳验光对眼睛有害。青少年的晶状体调节功能往往较强,为了验光准确,临床上常常采用不同种类的睫状肌麻痹药物进行散瞳验光。对于青少年近视患者而言,大多数患者调节功能相对正常的青少年偏弱,因此小瞳孔下验光的结果往往和散瞳验光下的结果十分接近。但是临床上的确能看到不少患儿,其小瞳孔验光的度数明显高于散瞳验光的度数。过矫的近视镜片对于近视控制是十分不利的,会促进近视的快速进展。此外,对于假性近视,散瞳后的结果接近正视,近视度数几乎就没有了,对于此类患者必须进行散瞳验光,这也是鉴别“假性”和“真性”近视的重要手段之一。散瞳验光的药物本身,除了导致眼部轻微刺痛不适以外,对眼睛本身是没有任何伤害的,在很多眼科手术术后,也必须点散瞳药物去减少眼部的炎症反应。青少年近视患者,每半年需要进行散瞳验光检查以判断近视的增长速度。误区三:眼镜不能戴,一旦戴上就摘不下来了,而且越戴越深。这种误区实际上是临床中或者家长观察到的一种现象。很多家长根据自己的经验,的确是眼镜戴上就摘不下来了,而且越戴越深。这里面实际上少了另外一个对照方,就是不戴眼镜的患者会怎么样?由于模糊本身会增加近视加深的速度,青少年近视患者不戴眼镜,度数的增加一点都不比戴眼镜的慢。我经常能见到这样的家长,孩子600度近视了还不给孩子戴眼镜,固执的幻想着这种度数能慢慢回去,或者认为不戴眼镜度数不涨!青少年近视患者长期不戴眼镜或不采用其他矫正方式,有几大后果:首先是生活视力不良,看不清黑板,学习成绩下降,容易撞东西;其次是近视度数的加深速度不慢于戴镜矫正的患儿(甚至更快!);第三是晶状体的调节功能丧失,一旦戴镜后看近看不清,俗称“小花眼”。由于长期不戴镜,晶状体的调节功能丧失殆尽,矫正看远清楚了,看近往往表现为“花眼”状态,对于此类患者,要矫正近视的同时进行调节功能训练。误区四:隐形眼镜不能给孩子戴。目前临床上控制青少年近视进展的方法主要有角膜塑形镜、渐变多焦点软性角膜接触镜、离焦框架镜、低浓度阿托品眼药水等。其中角膜塑形镜和渐变多焦点软性角膜接触镜属于隐形眼镜,其控制效果要优于框架眼镜。隐形眼镜属于第三类医疗器械,需要到正规医院或视光中心找有经验的医生验配。此外,对患者本身的眼部条件也有一定的要求,不是人人都可配戴。很多家长不敢给孩子尝试隐形眼镜,认为会造成角膜感染,会导致严重的后果。这种担忧不无道理,但是隐形眼镜在规范验配、护理得当、按时复查的基础上,发生感染的风险几乎为零。对于近视快速增长的青少年患者,在检查后确定属于适应证范畴,是可以进行验配的。    误区五:采用了全部的近视控制手段就万事大吉了。    目前临床上控制近视进展的最强组合,是角膜塑形镜联合低浓度阿托品眼药水点眼。很多家长以为用上这种方法后就万事大吉了。殊不知,医疗的手段永远都是辅助的,如果不注意用眼卫生,天天玩游戏,不注意多做户外活动,才好的控制手段都会打折扣。因此,行为学控制,仍然是近视防控中最为重要的一环。投稿专家:王凯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眼科主任医师、副教授《我是大医生》推荐嘉宾注:版权归作者所有,授权发布诊室直达>>https://m.healthjd.com/s/EvaluationManage/DoctorDetail?doctorId=235710658824

  • 李先生72岁的老父亲刚查出了喉癌: 喉癌转移到淋巴,脖子左侧中间有鸡蛋大小硬肿块,肿块不痛。现在能正常饮食,就是嗓子疼,声音哑。 或许是出于试一试,问问第二意见的心态,在安顿下老父之后,晚上七点,李先生付了10元钱,咨询了我们平台上的边祥海医生。10分钟后,刚加完班的边医生立刻仔细看了患者的主诉和上传的报告,开始询问用户情况。 点击下方链接,即可问诊 https://www.healthjd.com/teacher?id=201510323212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心脏病目前仍是全球最常见的死亡原因,其致死的人数超过所有肿瘤死亡人数的总和。随时寒露的到来,气温继续下降,早晚温差变大,心脑血管疾病也进入了高发期,因急性心脑血管事件而猝死的情况也常常在这个阶段大大增加。心脑血管意外为什么在秋冬季高发? 应该如何应对? 1气温低导致心跳加快、血管收缩,使血压升高、心脏负荷加大,增加了心绞痛和心梗发生的概率。有研究表明,气温每下降 10 ℃,心脏病发病风险会上升 7。应对策略:注意保暖,尤其是中老年人,秋衣秋裤,毛衣毛裤,该穿就得穿。气温很低或阴冷的雨雪天时,要保证室内温度在20摄氏度左右,外出时记得做好保暖防护。随着室内外温度的变化穿脱衣服,不要让身体觉得忽冷忽热。2 血压波动大可能因为情绪、激素水平的变化、室内外温度的变化造成,特别是对于老年人来说,会加速动脉硬化的形成和发展,容易造成心绞痛或脑血管的问题。应对策略:高血压患者应遵医嘱坚持用药,不要擅自停药或改变用药剂量。有时,与夏季同样剂量的降压药在秋冬季的控压效果可能不理想,所以应该注意做好血压监测,出现血压升高或有头晕、头痛和胸闷等不适及时就诊,咨询医生是否需要调整药物用量。3 血脂升高在秋冬时很常见,气温下降了人们开始管不住嘴,倾向于摄入高热量的食物,这时候如果不能很好地控制血脂,会增加患者心脏病或卒中发作的风险。应对策略: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均衡饮食,戒烟限酒,适度运动。4 维 D 水平下降会影响心肌的收缩功能已被多个研究证实,维生素 D 缺乏会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应对策略:充足的阳光有利于维生素 D 的吸收,在天气适宜时,多出去走走。另外,还可以在每日饮食中选择维生素 D 含量比较高的食物,比如海鱼等。5 静止时间过多是另一个天冷的常见不良习惯。许多人窝在家里不愿出门活动,久坐或者久卧,血流缓慢,增加了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风险。这样的血栓不但会阻断了正常的静脉血液回流,血液淤积导致相应的部位疼痛、肿胀,一旦脱落进入血液循环,将导致中风、心脏病等严重后果。应对策略:在心肺系统能承受的范围内适当动起来,不一定要是运动,也可以在家里走一走,做点家务。6 呼吸道感染在秋冬季发生率上升。感染后,肺组织的氧交换能力降低,心脏负担增加,容易诱发急性心肌梗死、猝死等,心力衰竭也更容易出现。在年轻人中,因为感冒引发心肌炎进ICU抢救的案例也不少,仅从流涕、鼻塞、咽痛、头晕头疼、发热、乏力等早期症状看,难以与感冒区别,但是在2周左右如果出现明显的胸闷、胸痛、心慌就需要引起重视了,这可能是病毒性心肌炎,需要及时就医。应对策略:预防呼吸道感染,必要时注射流感疫苗。7 忽略早期症状,耽误治疗是一个比较常见的令人遗憾的错误做法。大部分突发心脏病都是瞬间感到心脏难受,脸色煞白,满脸虚汗这些普遍症状,但每个人又会表现出一些特有的症状,事实上有病史或高危因素的人群,肚脐以上原因不明的疼痛都应该引起重视。比如有人胸疼,有人感觉憋气、心慌,还有人表现为后背疼,甚至牙疼。应对策略:突发心脏病的病人应立即服用速效救心丸、硝酸甘油等药物缓解症状,一般来说硝酸甘油的药效更明显。同时尽量保持平卧姿势,放松身心,观察症状是否减轻,如果没有明显好转,就要立即联系急救医生了。一定不能抱有侥幸心理,耽误最佳治疗时间。审稿专家:陈牧雷主任,从事心脏内科疾病的诊疗工作二十余年,熟悉危急重症的抢救,成功率达国内先进水平;参与国内、国际多项大规模药物临床试验,对冠心病、高血压、高脂血症的药物治疗颇有心得。点击下图,即可问诊↓

  • 近年来,我国的青少年近视患者呈现低龄化、度数高的特点,严重影响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同时也是我国面临的较为棘手的社会公共卫生问题。在临床中我们发现,家长对儿童青少年近视的认识存在很多误区,这些误区对于开展近视防控工作十分不利,有必要一一辟谣和澄清。误区一:假性近视/低度的真性近视是可逆的。在门诊中经常有近视患儿家长问我:“王医生,有没有什么方法让我的孩子恢复恢复?”一项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结果显示,我国7~12岁小学生、13~15岁初中生、16~18岁高中生及19~22岁大学生的视力不良率分别为45.71、74.36、83.28和86.36。而在调查中,居然有近五成的家长不知道近视是不可逆的。需要明确的是,真性近视,无论中低度还是高度近视,都是不可逆的。假性近视实际上是调节痉挛,是由于长时间高强度的近距离用眼导致睫状肌持续紧张收缩不能放松所致,对这种类型的“近视”,通过放松调节,多看远处,必要时辅以睫状肌麻痹药物使用,是可以恢复部分视力的。但是需要指出的是,所谓的假性近视,不过是即将步入近视的一种过渡状态,在我的临床工作中,还从未见过一直能维持住最终不近视的患者。直到目前为止,全世界还没有任何一种方法能够逆转真性近视,或者阻止假性近视转变成真性近视,现有的任何方法,都只能延缓近视发生的时间和进展速度而已。青少年近视的发生和进展并非一朝一夕突然出现的。刚出生的婴幼儿都是远视眼,一般而言,4~5岁的孩子应该具备+2.00D左右的远视储备,6~8岁的孩子应当具有+1.00~+1.50D的远视储备。所有的近视眼的发生,都是从远视储备消失的那一刻开始的,尽管此时双眼的视力可能是1.0甚至更好。当远视储备消失后,由于青少年身体还在生长发育,眼轴会继续拉长,就必然会发展成为近视眼。因此,远视储备的珍惜和维护,在近视防控中至关重要。很多家长不理解这一点,经常说的话是:“我孩子上学期还1.0,才过了半年就0.5了!”视力突然的下降,实际上近视的启动从半年前远视储备消失就开始了。那么导致远视储备被迅速消耗的元凶包括哪些因素呢?原因很多,高强度的近距离用眼(包括手机、iPAD、看书、写作业、练琴)和缺乏日间的户外活动是主要原因。我们推荐的户外活动时间是至少2~3小时/天,但很多时候由于各种原因做不到这一点。课间十分钟的户外活动对于近视防控至关重要,但很多学校为了避免课间学生打闹,索性禁止学生课间十分钟外出活动。误区二:散瞳验光对眼睛有害。青少年的晶状体调节功能往往较强,为了验光准确,临床上常常采用不同种类的睫状肌麻痹药物进行散瞳验光。对于青少年近视患者而言,大多数患者调节功能相对正常的青少年偏弱,因此小瞳孔下验光的结果往往和散瞳验光下的结果十分接近。但是临床上的确能看到不少患儿,其小瞳孔验光的度数明显高于散瞳验光的度数。过矫的近视镜片对于近视控制是十分不利的,会促进近视的快速进展。此外,对于假性近视,散瞳后的结果接近正视,近视度数几乎就没有了,对于此类患者必须进行散瞳验光,这也是鉴别“假性”和“真性”近视的重要手段之一。散瞳验光的药物本身,除了导致眼部轻微刺痛不适以外,对眼睛本身是没有任何伤害的,在很多眼科手术术后,也必须点散瞳药物去减少眼部的炎症反应。青少年近视患者,每半年需要进行散瞳验光检查以判断近视的增长速度。误区三:眼镜不能戴,一旦戴上就摘不下来了,而且越戴越深。这种误区实际上是临床中或者家长观察到的一种现象。很多家长根据自己的经验,的确是眼镜戴上就摘不下来了,而且越戴越深。这里面实际上少了另外一个对照方,就是不戴眼镜的患者会怎么样?由于模糊本身会增加近视加深的速度,青少年近视患者不戴眼镜,度数的增加一点都不比戴眼镜的慢。我经常能见到这样的家长,孩子600度近视了还不给孩子戴眼镜,固执的幻想着这种度数能慢慢回去,或者认为不戴眼镜度数不涨!青少年近视患者长期不戴眼镜或不采用其他矫正方式,有几大后果:首先是生活视力不良,看不清黑板,学习成绩下降,容易撞东西;其次是近视度数的加深速度不慢于戴镜矫正的患儿(甚至更快!);第三是晶状体的调节功能丧失,一旦戴镜后看近看不清,俗称“小花眼”。由于长期不戴镜,晶状体的调节功能丧失殆尽,矫正看远清楚了,看近往往表现为“花眼”状态,对于此类患者,要矫正近视的同时进行调节功能训练。误区四:隐形眼镜不能给孩子戴。目前临床上控制青少年近视进展的方法主要有角膜塑形镜、渐变多焦点软性角膜接触镜、离焦框架镜、低浓度阿托品眼药水等。其中角膜塑形镜和渐变多焦点软性角膜接触镜属于隐形眼镜,其控制效果要优于框架眼镜。隐形眼镜属于第三类医疗器械,需要到正规医院或视光中心找有经验的医生验配。此外,对患者本身的眼部条件也有一定的要求,不是人人都可配戴。很多家长不敢给孩子尝试隐形眼镜,认为会造成角膜感染,会导致严重的后果。这种担忧不无道理,但是隐形眼镜在规范验配、护理得当、按时复查的基础上,发生感染的风险几乎为零。对于近视快速增长的青少年患者,在检查后确定属于适应证范畴,是可以进行验配的。    误区五:采用了全部的近视控制手段就万事大吉了。    目前临床上控制近视进展的最强组合,是角膜塑形镜联合低浓度阿托品眼药水点眼。很多家长以为用上这种方法后就万事大吉了。殊不知,医疗的手段永远都是辅助的,如果不注意用眼卫生,天天玩游戏,不注意多做户外活动,才好的控制手段都会打折扣。因此,行为学控制,仍然是近视防控中最为重要的一环。投稿专家:王凯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眼科主任医师、副教授《我是大医生》推荐嘉宾注:版权归作者所有,授权发布诊室直达>>https://m.healthjd.com/s/EvaluationManage/DoctorDetail?doctorId=235710658824

  • 李先生72岁的老父亲刚查出了喉癌: 喉癌转移到淋巴,脖子左侧中间有鸡蛋大小硬肿块,肿块不痛。现在能正常饮食,就是嗓子疼,声音哑。 或许是出于试一试,问问第二意见的心态,在安顿下老父之后,晚上七点,李先生付了10元钱,咨询了我们平台上的边祥海医生。10分钟后,刚加完班的边医生立刻仔细看了患者的主诉和上传的报告,开始询问用户情况。 点击下方链接,即可问诊 https://www.healthjd.com/teacher?id=201510323212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 心脏病目前仍是全球最常见的死亡原因,其致死的人数超过所有肿瘤死亡人数的总和。随时寒露的到来,气温继续下降,早晚温差变大,心脑血管疾病也进入了高发期,因急性心脑血管事件而猝死的情况也常常在这个阶段大大增加。心脑血管意外为什么在秋冬季高发? 应该如何应对? 1气温低导致心跳加快、血管收缩,使血压升高、心脏负荷加大,增加了心绞痛和心梗发生的概率。有研究表明,气温每下降 10 ℃,心脏病发病风险会上升 7。应对策略:注意保暖,尤其是中老年人,秋衣秋裤,毛衣毛裤,该穿就得穿。气温很低或阴冷的雨雪天时,要保证室内温度在20摄氏度左右,外出时记得做好保暖防护。随着室内外温度的变化穿脱衣服,不要让身体觉得忽冷忽热。2 血压波动大可能因为情绪、激素水平的变化、室内外温度的变化造成,特别是对于老年人来说,会加速动脉硬化的形成和发展,容易造成心绞痛或脑血管的问题。应对策略:高血压患者应遵医嘱坚持用药,不要擅自停药或改变用药剂量。有时,与夏季同样剂量的降压药在秋冬季的控压效果可能不理想,所以应该注意做好血压监测,出现血压升高或有头晕、头痛和胸闷等不适及时就诊,咨询医生是否需要调整药物用量。3 血脂升高在秋冬时很常见,气温下降了人们开始管不住嘴,倾向于摄入高热量的食物,这时候如果不能很好地控制血脂,会增加患者心脏病或卒中发作的风险。应对策略: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均衡饮食,戒烟限酒,适度运动。4 维 D 水平下降会影响心肌的收缩功能已被多个研究证实,维生素 D 缺乏会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应对策略:充足的阳光有利于维生素 D 的吸收,在天气适宜时,多出去走走。另外,还可以在每日饮食中选择维生素 D 含量比较高的食物,比如海鱼等。5 静止时间过多是另一个天冷的常见不良习惯。许多人窝在家里不愿出门活动,久坐或者久卧,血流缓慢,增加了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风险。这样的血栓不但会阻断了正常的静脉血液回流,血液淤积导致相应的部位疼痛、肿胀,一旦脱落进入血液循环,将导致中风、心脏病等严重后果。应对策略:在心肺系统能承受的范围内适当动起来,不一定要是运动,也可以在家里走一走,做点家务。6 呼吸道感染在秋冬季发生率上升。感染后,肺组织的氧交换能力降低,心脏负担增加,容易诱发急性心肌梗死、猝死等,心力衰竭也更容易出现。在年轻人中,因为感冒引发心肌炎进ICU抢救的案例也不少,仅从流涕、鼻塞、咽痛、头晕头疼、发热、乏力等早期症状看,难以与感冒区别,但是在2周左右如果出现明显的胸闷、胸痛、心慌就需要引起重视了,这可能是病毒性心肌炎,需要及时就医。应对策略:预防呼吸道感染,必要时注射流感疫苗。7 忽略早期症状,耽误治疗是一个比较常见的令人遗憾的错误做法。大部分突发心脏病都是瞬间感到心脏难受,脸色煞白,满脸虚汗这些普遍症状,但每个人又会表现出一些特有的症状,事实上有病史或高危因素的人群,肚脐以上原因不明的疼痛都应该引起重视。比如有人胸疼,有人感觉憋气、心慌,还有人表现为后背疼,甚至牙疼。应对策略:突发心脏病的病人应立即服用速效救心丸、硝酸甘油等药物缓解症状,一般来说硝酸甘油的药效更明显。同时尽量保持平卧姿势,放松身心,观察症状是否减轻,如果没有明显好转,就要立即联系急救医生了。一定不能抱有侥幸心理,耽误最佳治疗时间。审稿专家:陈牧雷主任,从事心脏内科疾病的诊疗工作二十余年,熟悉危急重症的抢救,成功率达国内先进水平;参与国内、国际多项大规模药物临床试验,对冠心病、高血压、高脂血症的药物治疗颇有心得。点击下图,即可问诊↓

  • 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中,抗病毒是关键。然而抗病毒治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许多患者对长期治疗没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常常因为错误的认识而中断治疗,导致治疗失败或病情急转而下。那么抗病毒治疗中有哪四大常见误区呢?1 病毒抑制 ≠ 病毒清除乙肝抗病毒药物的首要目标是抑制病毒的复制。核苷(酸)类药物可以降低血液中的乙肝病毒DNA 会下降,肝功能也恢复正常。这时候患者往往非常高兴。有些患者误认为病毒被清除了,疾病治好了,于是私自停药,或没有之前那么重视,造成漏服、减少服药剂量。 实际上,乙肝病毒侵入肝细胞后,DNA会钻入肝细胞核里“扎根”。用抗病毒药物只能暂时抑制病毒复制。而由于肝细胞核外面坚韧的膜,病毒的“根”很难被彻底清除。一旦停药或减少药物剂量,病毒的“根”就会重新“发芽”,复制出新的病毒。 因此,病毒抑制 ≠ 病毒清除。核苷(酸)类药物治疗的患者必须有长期治疗的心理准备,保持耐心。 2 病毒耐药 ≠ 治疗白做抗病毒需要长线作战,但是长期服用核苷(酸)类药物(尤其是选择拉米夫定、替比夫定等容易耐药的药物)往往会导致病毒变异,产生耐药性,表现为 HBV DNA 数量反弹,甚至再次出现肝功能异常。遇到耐药的患者常常非常沮丧,“治了那么多年,白治了!”其实这个治疗过程,能够防止反复炎症,从而防止肝脏纤维化甚至肝硬化,也能防止肝细胞过度增生诱发基因突变,导致肝癌。 所以,看似“回到原点”的治疗,实际上延缓了肝病的进展。 耐药后,改用其他有效药物,患者仍有可能获得恢复。 3 不能停药 ≠ 吃药成瘾病毒抑制后,停了抗病毒药物之后,病毒可能再度开始复制,并且伴随转氨酶升高,个别病人甚至会发生严重的肝病。这种情况叫做“停药后反弹”,一些患者误认为,这种“反弹”是抗病毒药物“吃上了瘾”,像吸毒的戒断反应一样。甚至因此不敢使用抗病毒药物治疗。 事实上,毒品导致的成瘾是一种精神依赖,跟乙肝抗病毒治疗期间由于病毒未能完全清除而复发的情况完全不同。 4 长期服药 ≠ 终生治疗“吃上药还能停吗?”“是不是就得终生服药了?”“天天吃药,什么时候是个头呀?”我们首先要有明确的阶段性。一期目标:有效地抑制病毒复制,具体指标包括转氨酶指标趋于正常,病毒DNA下降。最终目标: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消失。只有实现最终目标,才能停药。 但是,最终目标的实现是有条件的。 一是要治的早。最终目标的实现与肝纤维化程度相关,如果已经发展到肝硬化,则需要终生服药了。 二是要坚持。为了达到最终目标,往往需要几年甚至十几年的努力。 在“抗战”的过程中,一定不能丧失信心,要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情,也有益于病情恢复。病情判断,用药指导↓点击下图↓,三甲名医低至1元

  • 1、什么是丙肝病毒?丙肝病毒(英文缩写HCV)属于黄病毒科,呈球形,有包膜,含单链RNA基因组。目前分为6个基因型及不同亚型,我国流行的丙肝病毒主要是1b型,其次为1a型。丙肝病毒存在于感染者的肝细胞和血液中,主要在肝细胞中复制。丙肝病毒会使肝细胞受损,部分死亡,并诱发炎症反应。2、如何杀灭丙肝病毒?丙肝病毒在体外环境中抵抗力弱。一般化学消毒剂(如漂白粉)和煮沸都能够杀灭丙肝病毒。3、什么是丙肝?丙肝是丙型病毒性肝炎的简称,是一种由丙肝病毒(英文缩写HCV)引起的,导致肝脏炎症坏死的传染病,对人的健康和生命危害极大。4、丙肝的发展过程是怎样的?丙肝病毒感染初期(2-12周)称为急性期,感染者可无明显症状。只有少数人可自行清除病毒而治愈,多数发展为慢性丙肝(60%-85%)。慢性丙肝是指感染丙肝病毒后半年以上仍可查出丙肝病毒者,患者可无明显症状,但病毒在肝细胞内复制,会持续破坏肝脏,引起肝细胞炎症、坏死,进而发展为肝纤维化和肝硬化。感染20年后,发展为肝硬化的概率为10%-15%。肝硬化后发展为肝癌的概率为每年1%-7%。5、丙肝在我国的流行情况是怎样的?2008年丙肝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我国自然人群丙肝病毒的感染率为0.43%,据统计,我国目前约有760万丙肝病毒感染者。近年来丙肝新报告病例数逐年上升,已经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6、丙肝病毒通过哪些途径传播?丙肝病毒主要通过血液、性传播和母婴等方式传播,其中血液传播是丙肝最主要的传播途径。7、丙肝病毒是怎么通过血液传播的? 1.毒品通过血液传播,目前主要见于静脉注射毒品者。由于静脉注射毒品者常共用针具,极易造成互相感染。在某些地区,因静脉注射毒品导致的丙肝病毒传播占60%-90%。 2.输入被丙肝病毒污染的血液或血制品可能感染丙肝病毒。 3.使用被丙肝病毒污染、且未经严格消毒的医疗和美容器械可能感染丙肝病毒。 4.与别人共用剃须刀和牙刷。文身和穿耳孔等行为都可能造成出血,是潜在的经血感染丙肝病毒的途径。8、怀孕妇女会将丙肝病毒传给孩子吗?丙肝可以通过母婴途径传播,传播概率约为5%-10%。丙肝病毒可通过胎盘或者分娩过程感染新生儿。建议感染了丙肝的妇女在治愈前应尽量避免怀孕。如在怀孕后查出感染了丙肝病毒,应及时咨询专科医生,必要时可对婴儿进行丙肝检测。9、母乳喂养会造成丙肝传播吗?目前没有证据证实母乳喂养可以传播丙肝,但乳头有破损时,要尽量避免母乳喂养。10、工作和日常生活接触会不会传染丙肝?工作和日常接触,如握手、拥抱、礼仪性接吻、共用餐具和水杯、共用劳动工具、办公用品、钱币和其它无皮肤破损或血液暴露的接触一般不会传播丙肝病毒。

  • 1.胆囊结石其症状取决于结石的大小和部位,以及有无阻塞和炎症等。部分胆囊结石患者终身无症状,即所谓隐性结石。较大的胆囊结石可引起中上腹或右上腹闷胀不适,嗳气和厌食油腻食物等消化不良症状。较小的结石每于饱餐、进食油腻食物后,或夜间平卧后结石阻塞胆囊管而引起胆绞痛和急性胆囊炎。由于胆囊的收缩,较小的结石有可能通过胆囊管进入胆总管而发生梗阻性黄疸,然后部分结石又可由胆道排入十二指肠,部分结石则停留在胆管内成为继发性胆管结石。结石亦可长期梗阻胆囊管而不发生感染,仅形成胆囊积水,此时便可触及无明显压痛的肿大胆囊。胆囊结石在无感染时,一般无特殊体征或仅有右上腹轻度压痛。但当有急性感染时,可出现中上腹及右上腹压痛、肌紧张,有时还可扪及肿大而压痛明显的胆囊。2.肝胆管结石肝胆管结石是指肝内胆管系统产生结石,所以,又称肝内胆管结石。常与肝外胆管结石合并存在,但也有单纯的肝内胆管结石,又称真性肝内结石症。近年来,肝内胆管结石的病例越来越多,结石的分类多属胆红素结石。肝胆管结石多有黄绿色块状或“泥沙样”结石的成分,多为胆红素钙。结石中心常可找到蛔虫卵,所以有人认为肝胆管结石系由胆道蛔虫、细菌感染致胆管阻塞所致。肝胆管结石以左叶肝管居多,肝左外叶上、下段肝胆管汇合处的胆管略为膨大、结石多停留在该处,右侧肝胆管结石多见于右后叶胆管内。临床特点多表现为:(1)患者年龄较胆囊结石患者为轻,部分病人与肝内胆管先天的异常有关。患者常自幼年即有腹痛、发冷、发热、黄疸反复发作的病史。(2)肝功能有损害,而胆囊功能可能正常。反复发作期可出现多种肝功能异常,间歇期碱性磷酸酶上升;久病不愈可致肝叶分段发生萎缩和肝纤维化。(3)腹痛、黄疸、发热是主症,但很少发生典型的剧烈的绞痛。(4)并发症多且较严重。较常见的有化脓性肝内胆管炎、肝脓肿、胆道出血等。(5)胆造影可显示肝内胆管扩张而无肝外胆管扩张,肝管内有小透亮。

展开更多

快速问医生

输入你想提问的内容
提交

扫码关注医生

关注邱荣飞医生,方便随时提问

邱荣飞
邱荣飞
主任医师

已认证

南昌市第一医院 普通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