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页
  • 详情介绍
  • 患者评价
  • 问诊记录
暂无
暂无
泌尿外科患友问诊
  • 小女孩来例假浑身不舒服怎么回事|这种情况有可能是孩子刚来生理期不适应,所以全身不舒服呀。如果孩子实在难受的厉害,就要去医院就诊啊。这种情况有可能是孩子刚来生理期不适应,所以全身不舒服呀。

    总交流次数

    6

    医生回复次数

    3
    患者:

    女 14岁

  • 劳拉西泮片|请问您有什么需要咨询的医学问题?可以说得更具体,比如发生的时间?有多久了?和以前有区别吗?睡眠情况或者食欲如何?目前是高三阶段?依据京东健康服务要求,首次开药,需要提供既往病历和处方。我们团队正在参加

    总交流次数

    16

    医生回复次数

    5
    患者:

    女 17岁

  • 糖尿病人喝那种奶粉|您好,我是主治医师申传莱,很高兴由我为您提供咨询服务。您好血糖多少空腹?

    总交流次数

    6

    医生回复次数

    4
    患者:

    女 0

  • 小女孩来例假浑身不舒服怎么回事这种情况有可能是孩子刚来生理期不适应,所以全身不舒服呀。如果孩子实在难受的厉害,就要去医院就诊啊。这种情况有可能是孩子刚来生理期不适应,所以全身不舒服呀。

    总交流次数

    6

    医生回复次数

    3
    患者:

    女 14岁

  • 劳拉西泮片请问您有什么需要咨询的医学问题?可以说得更具体,比如发生的时间?有多久了?和以前有区别吗?睡眠情况或者食欲如何?目前是高三阶段?依据京东健康服务要求,首次开药,需要提供既往病历和处方。我们团

    总交流次数

    16

    医生回复次数

    5
    患者:

    女 17岁

  • 糖尿病人喝那种奶粉您好,我是主治医师申传莱,很高兴由我为您提供咨询服务。您好血糖多少空腹?

    总交流次数

    6

    医生回复次数

    4
    患者:

    女 0

  • **益母草颗粒吃了后九天左右还有月经正常吗您好,非常高兴由我为您提供医疗咨询服务,请稍等,我正在详细阅读您的病情描述。先暂停 服用这个活血的请问您是否还有其他医药问题需要咨询?希望我的建议能够帮助到您

    总交流次数

    6

    医生回复次数

    5
    患者:

    女 0

  • 新生儿快满月了,今天气温34度,室内温度27.5度,孩子吃奶后连吐好几次您好,我是京东健康互联网医院专业育儿师,非常高兴由我为您提供育儿咨询服务。感谢您体验京东育婴师育儿咨询服务,如果您有儿童常备药、

    总交流次数

    32

    医生回复次数

    17
    患者:

    女 0

  • 皮肤起红疙瘩您好,我是皮肤科医生,非常高兴由我为您提供医疗咨询服务收到您上传的图片了,您稍等,我帮您看一下除了图片中其他部位还有这种症状吗最开始出现 哪个部位呢根据您的图片和描述考虑 玫瑰糠疹 可能

    总交流次数

    32

    医生回复次数

    22
    患者:

    女 28岁

  • 你好 **系列的有试用装吗感谢您体验京东育婴师育儿咨询服务,如果您有儿童常备药、儿童生长发育、科学备孕相关问题的需要,京东平台为您准备了儿科、妇产科专家一对一服务及专属福利您好有的不知道是几段您可以选

    总交流次数

    6

    医生回复次数

    5
    患者:

    女 0

  • 厌食症是因为什么引起的你好都有什么症状很多人是心理问题你都有什么问题你都有什么症状?

    总交流次数

    8

    医生回复次数

    5
    患者:

    女 11岁

  • 双耳中耳炎、左耳穿孔、右耳真菌感染、慢性、现在在吃黄连上清胶囊您好,仝(tong)医生为您提供医疗咨询服务。不是AI智能机器人。我正在详细阅读您的病情描述。点击我的头像,可以看到有关信息。回复您慢了,

    总交流次数

    39

    医生回复次数

    25
    患者:

    男 32岁

  • 六味地黄丸没什么副作用吧您好,京东大药房药师工号0493,很高兴为您服务!您说六味地黄丸吗,中成药的,比较安全的药物的,目前还没有严重不良反应的报道的请问您是否还有其他医药问题需要咨询?希望我的建议能

    总交流次数

    6

    医生回复次数

    5
    患者:

    女 0

展开更多

泌尿外科科普文章
  • 这位男生今年17岁,上海籍,是某职业学校二年级学生。在学校与同学发生矛盾遭母亲批评后,趁其驾车途经卢浦大桥引桥处停车时跳下。这起事件的视频在网上流出后,引起舆论广泛关注。有反思家长不该在孩子遇到困难时不支持,反而批评他;有痛斥中国教育给学生的压力太大;还有建议社会要对孩子进行生命教育、爱的教育。 因为职业关系,我接到过不少亲友以及陌生来访者咨询青少年的自杀问题。我发现,相当一部分悲剧产生的原因不在于父母不爱孩子,而是对青少年心理健康、自杀等认识不足,缺乏相关知识预防和处理这类问题。从这个角度,我想和家长们分享几点注意项。自杀问题日益突出在绝大多数家长心目中,青少年自杀非常罕见,不太可能发生在自己身上,对这类问题很少关注。事实上青少年自杀是一个突出的、全球化的社会问题。自杀行为分为自杀意念(认真考虑过自杀)、自杀计划(做过如何自杀的计划)、自杀尝试(曾采取措施自杀)、自杀已遂(因自杀死亡)四类。有调查显示,在我国中学生中,1年内有12.2%的学生想过自杀,8.3的做过自杀计划,4.4的尝试过自杀,2.5%的曾多次自杀。在我们的认知中,美国学生学业压力小、家庭教育开明、社会重视对他们的生命和爱的教育、心理健康服务发达。按我们现有舆论的逻辑,他们青少年的自杀问题应该很少。事实是,美国这方面的问题同样突出,自杀是美国青少年的第二大死亡因素。今年4月份刚发表的一篇文章显示,2010-2015年间美国青少年企图自杀率增长了23,自杀率上升了31。我列出这些数据,一方面是想提醒家长,青少年自杀问题并不罕见,掌握相关的知识非常有必要。另一方面也想提醒舆论,分析问题、给出建议时,应就事论事,有理有据,不宜放大问题,凭空想像。高度重视自杀信号“又来这一套,吓唬谁呢”,曾经有位中学生的母亲,因为孩子在学校被老师批评要跳楼向我咨询,我提醒她尽快采取措施保障孩子的安全时,她向我反馈她家先生是这样说的。“你孩子有自杀想法、计划或行动吗?”在咨询中,遇到因孩子压力很大出现反常行为来咨询的家长时,我会问他们这个问题。多数家长会一脸惊讶,你怎么能问出这种问题?还有的家长会说,不知道啊,没问过啊。 这些现象都反映出家长对孩子自杀信号的关注极少。重视自杀信号是预防孩子发生极端行为的最重要一步。自杀信号是在提醒我们,孩子遇到困难了,需要家长及时提供帮助。中国最权威的自杀干预专家、上海精神卫生中心危机干预研究室主任、国际预防自杀协会中国总代表、加拿大人费立鹏先生曾总结了青少年可能自杀的迹象:✔ 以前有过自杀未遂✔ 说过要自杀✔ 将自己珍贵的东西送人✔ 收集与自杀方式有关的资料并与人探讨✔ 流露出绝望、无助以及对自己或这个世界感到气愤✔ 将死亡或抑郁作为谈话、写作、阅读内容或艺术作品的主题✔ 向人说过如果他/她走了,不要想念他/她✔ 抓伤或划伤身体,或其它自伤行为✔ 最近有朋友或家人死亡或自杀;或其它损失(如由于父母离婚失去父亲或母亲)✔ 急性的性格改变、反常的中断、攻击性或闷闷不乐,或者新近从事高危险性的活动✔ 学习成绩突然显著恶化或好转,慢性逃避或拖拖拉拉,或者出走✔ 躯体症状,如进食障碍,失眠或睡眠过多,慢性头痛胃痛,月经不规律,无动于衷✔ 使用或增量使用成瘾物质家长平时和孩子相处,如果看到他们有以上表现,不要掉以轻心,一定要高度重视,及时采取措施帮助他们:✔ 认真倾听:家长看到孩子出现极端行为时,往往手足无措,或担心、焦虑,或给孩子讲一堆大道理,有的家长甚至指责孩子,这些表现会加大孩子的压力,难以向你敞开心扉。此时家长应该努力平复心情,鼓励他们和你谈心,认真倾听,理解他们的想法和感受。✔ 直接询问:“你有自杀的想法、计划、尝试吗?”直接问孩子这个问题。冲动性自杀的概率很小,自杀者通常会认真考虑如何实施自杀,通过这个问题可以了解他们的想法和计划。有人担心这个问题太直接,反而增加自杀或自杀想法,事实是,了解清楚他们的自杀行为,才能采取针对性的措施。✔ 保证安全:一旦发现孩子有自杀行为,应采取有效的措施保证他们的安全。尽快收走他们的自杀工具,或将其带到安全场所,在得到专业帮助前确保有人陪伴他们。询问自杀计划和保证安全是自杀预防最关键的两步。✔ 求助专家:尽快向有危机干预经验的心理咨询专家求助,请他们指导你如何来应对这种复杂的问题。学校里的咨询师和心理危机干预热线电话(如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800-810-1117、010-8295-1332)都是可靠的咨询资源。这些措施简单易行,也能很好地帮助处于高风险的尝试自杀者。做好日常预防工作即便是孩子没有出现自杀信号,但梳理孩子做出极端行为的原因,提前做好防范工作,是更理想的解决办法。我们社会舆论习惯将孩子自杀问题与单一原因挂钩。上海少年出事后,舆论批评孩子家长的教育方式有问题,引发大家对家庭教育的大讨论。我们还常常会看到,如果孩子的自杀行为发生在学校,舆论又会一边倒地抨击学校教育不当。这些宏大的、针对性相对较差的批评吓得现在不少家长直言,不知道如何教育孩子。也让学校一旦发现孩子有极端行为迹象时,赶紧让家长带回家,以免承担不必要的责任。 青少年极端行为的发生是多种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有些孩子是在家里遇到很大的压力,比如父母间有矛盾、家庭重组或隔代家庭、父母对孩子的要求过高等。有些孩子是在学校中遭遇挑战,比如被老师批评、被同学孤立、欺凌等。还有些孩子是患上精神疾病,没得到及时治疗而出现自杀。预防孩子出现极端行为,首先是要注意营造温暖的家庭氛围,减少孩子在家中的压力。这不仅是指家长间要恩爱,还包括注意家长对孩子的期望是否太高,和孩子交流时要多鼓励、肯定、表扬,少否定、批评。多倾听孩子的感受和想法,少讲大道理,甚至和孩子争得面红耳赤。其次是当孩子在外面遇到困难时,家长要及时给予帮助和支持。孩子在学校遇到学习压力、成绩下滑、同学冲突等困难时,往往需要家人的支持。但有些家长常常注意不到孩子的心理变化,有些家长则是和孩子讲大道理,还有的家长是不问青红皂白一顿批评。这些行为会加剧孩子的心理压力,做出极端行动。无论孩子遇到哪些压力,犯了哪些错,家长都要先认真倾听,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提供相应的支持,和他们一同面对挑战。 有些孩子是因为出现精神心理问题,做出极端行为。一项研究中发现,自杀死亡的青少年中,近34是因为情绪低落或其它精神心理问题。当家长发现孩子的行为表现和往常有很大变化时,比如出现学习成绩下降、情绪低落、脾气暴躁等,应及时去看心理或精神科医生。如果诊断出抑郁症等精神障碍问题,要尊医嘱服药治疗。我常见到的情况是,家长或不了解心理问题忽视了孩子的异常表现,或出于面子等原因,无法接受孩子出现心理或精神问题的客观现实,延误了孩子的治疗。 青少年自杀事件是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希望我的这篇文章能给大家一些启发。参考文献:星一, 乔毅娟, 段佳丽, & 白承续. (2015). 北京市中学生自我伤害行为现状及与自杀相关行为关系的研究.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36(9).张艺阳, 段佳丽, 吕若然, & 宋逸. (2016). 北京市职业高中生自杀行为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中国学校卫生, 37(2).Burstein, B., Agostino, H., & Greenfield, B. (2019). Suicidal Attempts and Ideation Among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in US Emergency Departments, 2007-2015. JAMA Pediatrics.

  • 误区一:谁都可以运动 尽管运动治疗益处多多,但并非所有的糖尿病患者都适合运动。有以下情况的糖友运动时需要谨慎评估,不能盲目运动:①血糖很高(空腹血糖大于16.7mmol/L)或波动很大(一天中经常发生高低血糖);②有活动性眼底出血;③肾功能不全,有大量蛋白尿;④合并不稳定性心绞痛、重度高血压;⑤足部感觉严重减退及足部破损坏疽。建议:糖友在计划开展一项长期进行的运动前,有必要做一次包括血糖、肝肾功能、尿常规及微量白蛋白尿、血压、心电图、眼底、足部以及神经系统检查在内的全面体检,以确定有无并发症及其严重程度如何,再由医生根据体检结果决定患者是否适合运动。误区二:家务劳动也是运动 做家务虽说也是运动,但与运动治疗还是有区别的。运动治疗要满足一定的强度、时间和连续性,而家务劳动往往是一些琐碎的事,不仅运动强度较低而且往往缺乏连续性,实际上消耗的热量并不多,通常达不到治疗所需要的运动量,所以不能代替体育锻炼。误区三:运动只会降血糖,不会升血糖 运动对血糖的影响既可降也可升,这主要取决于你采取什么样的运动。各种耐力性的有氧运动(如快步走、慢跑、游泳、骑自行车等)的确可以降低血糖,但剧烈的高强度的无氧运动(如赛跑、拔河、举重等)反而会升高血糖。因为剧烈运动会刺激机体的应激反应,使交感神经的兴奋性增加,儿茶酚胺等拮抗胰岛素作用的激素大量分泌,导致血糖升高,甚至诱发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误区四:运动强度越大越好 运动强度要量力而行,根据自己的年龄、体重、血糖水平、心肺功能状态等情况而定,太高太低均不合适。运动强度太大对血糖不降反升,还可能诱发心血管意外(如心绞痛、血压升高)等不良后果;运动强度太小则达不到治疗效果。建议:糖友比较适合运动强度中等偏下的“有氧运动”,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耐力性运动”,如步行、慢跑、爬山、做健身操、打太极拳、游泳、骑自行车等。而高强度剧烈运动(即“无氧运动”)不适合糖友。为保证运动效果,运动时的心率应达到“170-年龄”。例如,一名50岁的患者,要求运动时心率为170-50=120次/分才是比较合适的。误区五:能运动就不错了,运动时间没必要讲究 并非所有情况下糖友都适合运动。如空腹(或餐前)运动,容易诱发低血糖或引起血糖显著波动;餐后立即运动,会妨碍胃肠对食物的消化与吸收,并引起胃部不适或消化不良。建议:糖友最好选择在饭后1~2小时开始运动,这个时段体内血糖水平较高,运动有助于降低餐后血糖,而且不容易发生低血糖。另外,运动贵在坚持,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有些糖友生活作息毫无规律,闲暇时连续“暴练”,忙起来完全不练,既不能保证运动效果,又会导致血糖波动,对血糖控制十分不利。一般说来,糖友每周至少要锻炼5次,每次持续30~40分钟。误区六:选择哪种运动都可以 糖友在选择运动项目时,应在充分考虑自身病情的前提下,结合个人兴趣爱好,量力而行,合理选择。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如果心肺功能允许,可选择一些中等强度的运动,如慢跑、登山、骑自行车、打乒乓及羽毛球等;合并心血管疾病的患者,适合低强度的活动,如散步、健身操、太极拳等;老年糖友(尤其是体质较差者),步行是最安全、最适宜的运动方式;合并视网膜病变的糖友应避免跳跃、碰撞或用力憋气等运动方式,可以选择在室内游泳,但不能潜水;糖尿病足高危患者最好选择游泳、划船、骑自行车等非承重性的运动,以避免下肢损伤;糖尿病肾病患者可以选择步行,避免过于激烈的运动或用力憋气、快速升高血压的运动。误区七:热身、放松,这是什么鬼,没必要 有的糖友上来就运动,从不进行热身,结束运动后也不做放松整理,这是不对的。进行运动时,要先做5~10分钟的热身活动,如太极拳、步行、保健操等,逐步增加运动强度,以使心血管适应,并提高关节、肌肉的柔韧性,避免肌肉拉伤。运动结束后不要马上停下来,应进行5~10分钟的整理放松活动,如慢走、自我按摩等。这样一方面有助于缓解肌肉疲劳,减轻肌肉酸胀不适,另一方面可以促进血液回流,防止突然停止运动造成肢体淤血,回心血量下降,引起脑晕厥或心律失常等意外。

  • 现在上了年纪的人,都害怕中风,中国每年新发卒中患者约200万人,科普说得最多的也是警惕几大中风前兆。事实上,等到真的观察到这些前兆了,也只能赶紧送医院,然后医生尽人事,家属听天命了。因为如果脑血管堵塞造成大脑细胞如果缺血超过6个小时,就会发生不可逆性的坏死,现在还没有任何医学手段能够救活这些脑细胞,急性期的一些药物,如脱水药、抗血小板聚集的药物、调血脂的药物,都是为了稳定病情、防止病情恶化,不能逆转脑细胞的损伤。临床的医生做久了,真的看了太多特别倔,过了六十岁也不知天命的老人家,在生死线上走一回才知道改变生活方式,多活动多锻炼才是健康之本。预防真的很重要!预防真的很重要!预防真的很重要!一定要:- 控制体重,拒绝腹型肥胖;- 严密控制血糖血压血脂;- 坚决戒烟戒酒! 我们老百姓称为中风的,是包括脑出血、脑梗塞、蛛网膜下腔出血等一系列脑血管病。如果脑血管病真的发生在了我们自己、我们亲爱的家人身上,最可怕的就是它的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高达70-80的患者因为偏瘫、吞咽困难、言语障碍、认知障碍、血管性痴呆等后遗症留下残疾,丧失独立生活能力。跟大众误区“中风后要卧床休息“相反,长期卧床不活动或者等出现了后遗症才想起来要康复训练,就已经晚了:- 严重影响患者的神经肌肉功能、心血管功能、呼吸功能和免疫功能;- 相关的并发症,如深静脉血栓,关节痉挛等也明显增多;- 影响患者功能恢复潜力,特别是平衡功能的恢复,降低大脑的可塑性和功能重组。 脑血管病情稳定之后应该尽早开始康复训练,这也是经循证医学证实的对降低致残率最有效的方法。脑卒中轻到中度的患者,在发病24小时后就可以进行床边康复但要注意循序渐进,在监护条件下进行。康复训练能够加速康复进程,减轻功能上的残疾,预防并发症,让患者能够回归家庭,回归社会。康复不是简单的活动胳膊、拉拉腿一个经验丰富的康复专家,必须有丰富的神经内科和神经康复经验,必须懂得肢体康复、语言功能康复等。早期开始的康复治疗包括床上关节活动度练习、床上良肢位的保持、床上坐位训练、体位转移训练、站立训练和行走训练等,由医生评估后再进一步增加活动水平。早期康复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鼓励患者重新开始与外界交流。每一项都需要在丰富的医学知识指导下,根据每一位病人的情况具体分析,有针对性地设计,并且每一步都要求专业的评估。避免关节损伤很多来就诊的患者都因为在康复训练中乱来,肩关节和髋关节出现了损伤。比如偏瘫患者由于韧带和关节囊的老化,平时手臂向前抬起时肩关节的活动范围只能达到150度,但由于瘫痪时肌肉松弛,肌肉的反射性收缩消失了,没有了自我保护机制,如果不注意,肩关节就能拉到平时不能达到的活动范围,同时使关节周围的肌肉、肌腱等受伤。而且这种损伤比较隐蔽,从外表看不到红肿、淤血,不知不觉中就引起关节内部的慢性炎症和粘连。一般认为每天的训练还要考虑到患者的体力、耐力和心肺功能情况,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开始阶段每天训练时间至少要达到45分钟,在提高患者的功能目标时,可以一定程度上增加训练强度提高训练效果,但需要医生来评价安全性。训练很重要但又必须循序渐进,不可操之过急。避免肌肉痉挛加重比如大部分偏瘫患者瘫痪侧的肢体会出现肌肉痉挛,适当的康复训练训练肌肉力量和肌肉收缩协调,从而使痉挛得到缓解,但如果一昧地用瘫痪侧的手反复练习用力抓握,则会使患侧上肢负责关节屈曲的肌肉痉挛加重,手指张开困难,反而阻碍手功能的正常恢复形成更严重的阻碍。避免形成划圈步态笨拙的划圈步态也是操之过急的结果。偏瘫患者的各个关节均称僵直状态,足尖下垂,使得患肢“加长”,抬离地面困难,只能借助向对侧倾斜躯干同时骨盆上提的力量很费力地将下肢向上拉起。而这种拉起的幅度十分有限,仍不能是该下肢顺利地向前迈出,还向外侧划弧线后再落回身体前方。这就是人们常见的偏瘫患者所特有的“划圈”步态,是典型的无用综合症表现。若是康复训练后再进行步行练习则可以恢复为接近正常的步行姿态,提高步行效率。点击下方医生名片,定制老人的康复训练↓

  • 这位男生今年17岁,上海籍,是某职业学校二年级学生。在学校与同学发生矛盾遭母亲批评后,趁其驾车途经卢浦大桥引桥处停车时跳下。这起事件的视频在网上流出后,引起舆论广泛关注。有反思家长不该在孩子遇到困难时不支持,反而批评他;有痛斥中国教育给学生的压力太大;还有建议社会要对孩子进行生命教育、爱的教育。 因为职业关系,我接到过不少亲友以及陌生来访者咨询青少年的自杀问题。我发现,相当一部分悲剧产生的原因不在于父母不爱孩子,而是对青少年心理健康、自杀等认识不足,缺乏相关知识预防和处理这类问题。从这个角度,我想和家长们分享几点注意项。自杀问题日益突出在绝大多数家长心目中,青少年自杀非常罕见,不太可能发生在自己身上,对这类问题很少关注。事实上青少年自杀是一个突出的、全球化的社会问题。自杀行为分为自杀意念(认真考虑过自杀)、自杀计划(做过如何自杀的计划)、自杀尝试(曾采取措施自杀)、自杀已遂(因自杀死亡)四类。有调查显示,在我国中学生中,1年内有12.2%的学生想过自杀,8.3的做过自杀计划,4.4的尝试过自杀,2.5%的曾多次自杀。在我们的认知中,美国学生学业压力小、家庭教育开明、社会重视对他们的生命和爱的教育、心理健康服务发达。按我们现有舆论的逻辑,他们青少年的自杀问题应该很少。事实是,美国这方面的问题同样突出,自杀是美国青少年的第二大死亡因素。今年4月份刚发表的一篇文章显示,2010-2015年间美国青少年企图自杀率增长了23,自杀率上升了31。我列出这些数据,一方面是想提醒家长,青少年自杀问题并不罕见,掌握相关的知识非常有必要。另一方面也想提醒舆论,分析问题、给出建议时,应就事论事,有理有据,不宜放大问题,凭空想像。高度重视自杀信号“又来这一套,吓唬谁呢”,曾经有位中学生的母亲,因为孩子在学校被老师批评要跳楼向我咨询,我提醒她尽快采取措施保障孩子的安全时,她向我反馈她家先生是这样说的。“你孩子有自杀想法、计划或行动吗?”在咨询中,遇到因孩子压力很大出现反常行为来咨询的家长时,我会问他们这个问题。多数家长会一脸惊讶,你怎么能问出这种问题?还有的家长会说,不知道啊,没问过啊。 这些现象都反映出家长对孩子自杀信号的关注极少。重视自杀信号是预防孩子发生极端行为的最重要一步。自杀信号是在提醒我们,孩子遇到困难了,需要家长及时提供帮助。中国最权威的自杀干预专家、上海精神卫生中心危机干预研究室主任、国际预防自杀协会中国总代表、加拿大人费立鹏先生曾总结了青少年可能自杀的迹象:✔ 以前有过自杀未遂✔ 说过要自杀✔ 将自己珍贵的东西送人✔ 收集与自杀方式有关的资料并与人探讨✔ 流露出绝望、无助以及对自己或这个世界感到气愤✔ 将死亡或抑郁作为谈话、写作、阅读内容或艺术作品的主题✔ 向人说过如果他/她走了,不要想念他/她✔ 抓伤或划伤身体,或其它自伤行为✔ 最近有朋友或家人死亡或自杀;或其它损失(如由于父母离婚失去父亲或母亲)✔ 急性的性格改变、反常的中断、攻击性或闷闷不乐,或者新近从事高危险性的活动✔ 学习成绩突然显著恶化或好转,慢性逃避或拖拖拉拉,或者出走✔ 躯体症状,如进食障碍,失眠或睡眠过多,慢性头痛胃痛,月经不规律,无动于衷✔ 使用或增量使用成瘾物质家长平时和孩子相处,如果看到他们有以上表现,不要掉以轻心,一定要高度重视,及时采取措施帮助他们:✔ 认真倾听:家长看到孩子出现极端行为时,往往手足无措,或担心、焦虑,或给孩子讲一堆大道理,有的家长甚至指责孩子,这些表现会加大孩子的压力,难以向你敞开心扉。此时家长应该努力平复心情,鼓励他们和你谈心,认真倾听,理解他们的想法和感受。✔ 直接询问:“你有自杀的想法、计划、尝试吗?”直接问孩子这个问题。冲动性自杀的概率很小,自杀者通常会认真考虑如何实施自杀,通过这个问题可以了解他们的想法和计划。有人担心这个问题太直接,反而增加自杀或自杀想法,事实是,了解清楚他们的自杀行为,才能采取针对性的措施。✔ 保证安全:一旦发现孩子有自杀行为,应采取有效的措施保证他们的安全。尽快收走他们的自杀工具,或将其带到安全场所,在得到专业帮助前确保有人陪伴他们。询问自杀计划和保证安全是自杀预防最关键的两步。✔ 求助专家:尽快向有危机干预经验的心理咨询专家求助,请他们指导你如何来应对这种复杂的问题。学校里的咨询师和心理危机干预热线电话(如北京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800-810-1117、010-8295-1332)都是可靠的咨询资源。这些措施简单易行,也能很好地帮助处于高风险的尝试自杀者。做好日常预防工作即便是孩子没有出现自杀信号,但梳理孩子做出极端行为的原因,提前做好防范工作,是更理想的解决办法。我们社会舆论习惯将孩子自杀问题与单一原因挂钩。上海少年出事后,舆论批评孩子家长的教育方式有问题,引发大家对家庭教育的大讨论。我们还常常会看到,如果孩子的自杀行为发生在学校,舆论又会一边倒地抨击学校教育不当。这些宏大的、针对性相对较差的批评吓得现在不少家长直言,不知道如何教育孩子。也让学校一旦发现孩子有极端行为迹象时,赶紧让家长带回家,以免承担不必要的责任。 青少年极端行为的发生是多种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有些孩子是在家里遇到很大的压力,比如父母间有矛盾、家庭重组或隔代家庭、父母对孩子的要求过高等。有些孩子是在学校中遭遇挑战,比如被老师批评、被同学孤立、欺凌等。还有些孩子是患上精神疾病,没得到及时治疗而出现自杀。预防孩子出现极端行为,首先是要注意营造温暖的家庭氛围,减少孩子在家中的压力。这不仅是指家长间要恩爱,还包括注意家长对孩子的期望是否太高,和孩子交流时要多鼓励、肯定、表扬,少否定、批评。多倾听孩子的感受和想法,少讲大道理,甚至和孩子争得面红耳赤。其次是当孩子在外面遇到困难时,家长要及时给予帮助和支持。孩子在学校遇到学习压力、成绩下滑、同学冲突等困难时,往往需要家人的支持。但有些家长常常注意不到孩子的心理变化,有些家长则是和孩子讲大道理,还有的家长是不问青红皂白一顿批评。这些行为会加剧孩子的心理压力,做出极端行动。无论孩子遇到哪些压力,犯了哪些错,家长都要先认真倾听,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提供相应的支持,和他们一同面对挑战。 有些孩子是因为出现精神心理问题,做出极端行为。一项研究中发现,自杀死亡的青少年中,近34是因为情绪低落或其它精神心理问题。当家长发现孩子的行为表现和往常有很大变化时,比如出现学习成绩下降、情绪低落、脾气暴躁等,应及时去看心理或精神科医生。如果诊断出抑郁症等精神障碍问题,要尊医嘱服药治疗。我常见到的情况是,家长或不了解心理问题忽视了孩子的异常表现,或出于面子等原因,无法接受孩子出现心理或精神问题的客观现实,延误了孩子的治疗。 青少年自杀事件是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解决这个问题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希望我的这篇文章能给大家一些启发。参考文献:星一, 乔毅娟, 段佳丽, & 白承续. (2015). 北京市中学生自我伤害行为现状及与自杀相关行为关系的研究.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36(9).张艺阳, 段佳丽, 吕若然, & 宋逸. (2016). 北京市职业高中生自杀行为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中国学校卫生, 37(2).Burstein, B., Agostino, H., & Greenfield, B. (2019). Suicidal Attempts and Ideation Among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in US Emergency Departments, 2007-2015. JAMA Pediatrics.

  • 误区一:谁都可以运动 尽管运动治疗益处多多,但并非所有的糖尿病患者都适合运动。有以下情况的糖友运动时需要谨慎评估,不能盲目运动:①血糖很高(空腹血糖大于16.7mmol/L)或波动很大(一天中经常发生高低血糖);②有活动性眼底出血;③肾功能不全,有大量蛋白尿;④合并不稳定性心绞痛、重度高血压;⑤足部感觉严重减退及足部破损坏疽。建议:糖友在计划开展一项长期进行的运动前,有必要做一次包括血糖、肝肾功能、尿常规及微量白蛋白尿、血压、心电图、眼底、足部以及神经系统检查在内的全面体检,以确定有无并发症及其严重程度如何,再由医生根据体检结果决定患者是否适合运动。误区二:家务劳动也是运动 做家务虽说也是运动,但与运动治疗还是有区别的。运动治疗要满足一定的强度、时间和连续性,而家务劳动往往是一些琐碎的事,不仅运动强度较低而且往往缺乏连续性,实际上消耗的热量并不多,通常达不到治疗所需要的运动量,所以不能代替体育锻炼。误区三:运动只会降血糖,不会升血糖 运动对血糖的影响既可降也可升,这主要取决于你采取什么样的运动。各种耐力性的有氧运动(如快步走、慢跑、游泳、骑自行车等)的确可以降低血糖,但剧烈的高强度的无氧运动(如赛跑、拔河、举重等)反而会升高血糖。因为剧烈运动会刺激机体的应激反应,使交感神经的兴奋性增加,儿茶酚胺等拮抗胰岛素作用的激素大量分泌,导致血糖升高,甚至诱发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误区四:运动强度越大越好 运动强度要量力而行,根据自己的年龄、体重、血糖水平、心肺功能状态等情况而定,太高太低均不合适。运动强度太大对血糖不降反升,还可能诱发心血管意外(如心绞痛、血压升高)等不良后果;运动强度太小则达不到治疗效果。建议:糖友比较适合运动强度中等偏下的“有氧运动”,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耐力性运动”,如步行、慢跑、爬山、做健身操、打太极拳、游泳、骑自行车等。而高强度剧烈运动(即“无氧运动”)不适合糖友。为保证运动效果,运动时的心率应达到“170-年龄”。例如,一名50岁的患者,要求运动时心率为170-50=120次/分才是比较合适的。误区五:能运动就不错了,运动时间没必要讲究 并非所有情况下糖友都适合运动。如空腹(或餐前)运动,容易诱发低血糖或引起血糖显著波动;餐后立即运动,会妨碍胃肠对食物的消化与吸收,并引起胃部不适或消化不良。建议:糖友最好选择在饭后1~2小时开始运动,这个时段体内血糖水平较高,运动有助于降低餐后血糖,而且不容易发生低血糖。另外,运动贵在坚持,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有些糖友生活作息毫无规律,闲暇时连续“暴练”,忙起来完全不练,既不能保证运动效果,又会导致血糖波动,对血糖控制十分不利。一般说来,糖友每周至少要锻炼5次,每次持续30~40分钟。误区六:选择哪种运动都可以 糖友在选择运动项目时,应在充分考虑自身病情的前提下,结合个人兴趣爱好,量力而行,合理选择。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如果心肺功能允许,可选择一些中等强度的运动,如慢跑、登山、骑自行车、打乒乓及羽毛球等;合并心血管疾病的患者,适合低强度的活动,如散步、健身操、太极拳等;老年糖友(尤其是体质较差者),步行是最安全、最适宜的运动方式;合并视网膜病变的糖友应避免跳跃、碰撞或用力憋气等运动方式,可以选择在室内游泳,但不能潜水;糖尿病足高危患者最好选择游泳、划船、骑自行车等非承重性的运动,以避免下肢损伤;糖尿病肾病患者可以选择步行,避免过于激烈的运动或用力憋气、快速升高血压的运动。误区七:热身、放松,这是什么鬼,没必要 有的糖友上来就运动,从不进行热身,结束运动后也不做放松整理,这是不对的。进行运动时,要先做5~10分钟的热身活动,如太极拳、步行、保健操等,逐步增加运动强度,以使心血管适应,并提高关节、肌肉的柔韧性,避免肌肉拉伤。运动结束后不要马上停下来,应进行5~10分钟的整理放松活动,如慢走、自我按摩等。这样一方面有助于缓解肌肉疲劳,减轻肌肉酸胀不适,另一方面可以促进血液回流,防止突然停止运动造成肢体淤血,回心血量下降,引起脑晕厥或心律失常等意外。

  • 现在上了年纪的人,都害怕中风,中国每年新发卒中患者约200万人,科普说得最多的也是警惕几大中风前兆。事实上,等到真的观察到这些前兆了,也只能赶紧送医院,然后医生尽人事,家属听天命了。因为如果脑血管堵塞造成大脑细胞如果缺血超过6个小时,就会发生不可逆性的坏死,现在还没有任何医学手段能够救活这些脑细胞,急性期的一些药物,如脱水药、抗血小板聚集的药物、调血脂的药物,都是为了稳定病情、防止病情恶化,不能逆转脑细胞的损伤。临床的医生做久了,真的看了太多特别倔,过了六十岁也不知天命的老人家,在生死线上走一回才知道改变生活方式,多活动多锻炼才是健康之本。预防真的很重要!预防真的很重要!预防真的很重要!一定要:- 控制体重,拒绝腹型肥胖;- 严密控制血糖血压血脂;- 坚决戒烟戒酒! 我们老百姓称为中风的,是包括脑出血、脑梗塞、蛛网膜下腔出血等一系列脑血管病。如果脑血管病真的发生在了我们自己、我们亲爱的家人身上,最可怕的就是它的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高达70-80的患者因为偏瘫、吞咽困难、言语障碍、认知障碍、血管性痴呆等后遗症留下残疾,丧失独立生活能力。跟大众误区“中风后要卧床休息“相反,长期卧床不活动或者等出现了后遗症才想起来要康复训练,就已经晚了:- 严重影响患者的神经肌肉功能、心血管功能、呼吸功能和免疫功能;- 相关的并发症,如深静脉血栓,关节痉挛等也明显增多;- 影响患者功能恢复潜力,特别是平衡功能的恢复,降低大脑的可塑性和功能重组。 脑血管病情稳定之后应该尽早开始康复训练,这也是经循证医学证实的对降低致残率最有效的方法。脑卒中轻到中度的患者,在发病24小时后就可以进行床边康复但要注意循序渐进,在监护条件下进行。康复训练能够加速康复进程,减轻功能上的残疾,预防并发症,让患者能够回归家庭,回归社会。康复不是简单的活动胳膊、拉拉腿一个经验丰富的康复专家,必须有丰富的神经内科和神经康复经验,必须懂得肢体康复、语言功能康复等。早期开始的康复治疗包括床上关节活动度练习、床上良肢位的保持、床上坐位训练、体位转移训练、站立训练和行走训练等,由医生评估后再进一步增加活动水平。早期康复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鼓励患者重新开始与外界交流。每一项都需要在丰富的医学知识指导下,根据每一位病人的情况具体分析,有针对性地设计,并且每一步都要求专业的评估。避免关节损伤很多来就诊的患者都因为在康复训练中乱来,肩关节和髋关节出现了损伤。比如偏瘫患者由于韧带和关节囊的老化,平时手臂向前抬起时肩关节的活动范围只能达到150度,但由于瘫痪时肌肉松弛,肌肉的反射性收缩消失了,没有了自我保护机制,如果不注意,肩关节就能拉到平时不能达到的活动范围,同时使关节周围的肌肉、肌腱等受伤。而且这种损伤比较隐蔽,从外表看不到红肿、淤血,不知不觉中就引起关节内部的慢性炎症和粘连。一般认为每天的训练还要考虑到患者的体力、耐力和心肺功能情况,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开始阶段每天训练时间至少要达到45分钟,在提高患者的功能目标时,可以一定程度上增加训练强度提高训练效果,但需要医生来评价安全性。训练很重要但又必须循序渐进,不可操之过急。避免肌肉痉挛加重比如大部分偏瘫患者瘫痪侧的肢体会出现肌肉痉挛,适当的康复训练训练肌肉力量和肌肉收缩协调,从而使痉挛得到缓解,但如果一昧地用瘫痪侧的手反复练习用力抓握,则会使患侧上肢负责关节屈曲的肌肉痉挛加重,手指张开困难,反而阻碍手功能的正常恢复形成更严重的阻碍。避免形成划圈步态笨拙的划圈步态也是操之过急的结果。偏瘫患者的各个关节均称僵直状态,足尖下垂,使得患肢“加长”,抬离地面困难,只能借助向对侧倾斜躯干同时骨盆上提的力量很费力地将下肢向上拉起。而这种拉起的幅度十分有限,仍不能是该下肢顺利地向前迈出,还向外侧划弧线后再落回身体前方。这就是人们常见的偏瘫患者所特有的“划圈”步态,是典型的无用综合症表现。若是康复训练后再进行步行练习则可以恢复为接近正常的步行姿态,提高步行效率。点击下方医生名片,定制老人的康复训练↓

  • 25岁的小琪在单位体检时,发现自己左侧乳房有一个肿块(结节),大小0.8x0.5mm(毫米),BI-RADS评级为3级。BI-RADS评级意味着什么?这个肿块可能是恶性的吗?万一得了不治之症怎么办?如果要治疗的话是不是需要手术?能不能吃药解决?找到侯医生的门诊时,小琪忧心得眼泪都快要掉下来。很多女性在无意中触摸或者体检时做彩超会发现乳腺肿块(结节),大部分发现的肿块都是良性的,乳腺癌的几率很小。其实乳腺结节是乳腺增生的一种。乳腺增生本来是周期性生理变化,比如生理期之前的女性的乳房可能会感到肿胀甚至有点疼,生理期过后会自行缓解。而如果长期内分泌紊乱、性激素不平衡,乳腺组织结构发生紊乱,乳腺发生纤维化引发乳痛,就是病理性的增生了。 怎样的女性会内分泌紊乱、性激素不平衡呢?雌激素分泌过多,而孕酮相对减少的女性,主要可能有以下这些情况:1 未婚、已婚未育、已育未哺乳等女性是乳腺增生的高发人群;2 长期高脂肪低纤维饮食,经常饮酒;3 长期精神压抑或剧烈精神刺激;4 盲目丰胸,经常内服、外用丰乳产品或在乳房内填充外来物做乳房整形;5 内衣不合适:过紧的内衣会影响乳腺的血液循环和淋巴回流;6 初潮年龄早,绝经年龄晚;7 常年没有性生活。 不是所有的乳腺增生都会产生肿块,有时候主要表现为乳房疼痛,少数会有乳头溢液。单纯乳腺增生的癌变率为 0.1,并不可怕,所以不必紧张。 乳腺囊性增生的妇女发生乳腺癌的危险性是一般妇女的2~4 倍。乳腺增生虽属于良性病变,然而乳腺增生与乳腺癌存在相同的发病机制,目前通过大量研究证实两者间存在密切关系,即正常→增生→非典型增生→原位癌→浸润癌的这一谱带式发展过程。因此对乳腺增生症应高度重视,争取早期检查,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尤其是具乳腺癌家族史或者属于癌高发家族成员,一定要引起重视。BI-RADS评级医生能够从彩超大判断肿块的良恶性,目前彩超(BI-RADS)”分类评价标准分级如下:0类:评估不完全,需要召回补充其他影像检查进一步评估或与前片比较;1类:阴性;2类:良性改变;3类:良性可能大,恶性率小于2,6个月追踪观察;4类:可疑恶性,需考虑活检,具体又分为:4A、4B、4C三个亚类: 4A:低度可疑恶性(概率2-10),病理报告结果一般为非恶性; 4B:有中度可能恶性的病灶(概率10-50); 4C:恶性可能较大(概率50-95),但不像5类那样典型的恶性。5类:高度怀疑恶性(概率大于95),应立即采取适当措施;6类:已活检证实为恶性,应立即采取适当措施。如果是BI-RADS1类—3类良性的多发结节,理论上不用做手术,定期观察随访就可以了,因为反复手术刺激乳房,反而会增加患乳房肿瘤的风险。但如果到了4类或更高级别,那就要做活检等来及时确诊病情,早发现早治疗。所以像小琪这种情况,是可以不用手术的,也不需要吃药的,因为吃药对控制小琪的乳腺肿块是没有一点帮助的。建议半年左右做一次彩超,动态观察就可以了。如何预防乳腺增生预防乳腺增生症,应保持情绪稳定,乐观开朗,生活劳逸结合,做到充实而有规律。月经不调者,建议及时治疗。分娩后争取哺乳,对孩子和自己都有好处。禁止滥用避孕药及含雌性激素类美容用品,远离保健品,避免人流、药流。合理健康饮食,避免饮用含咖啡因的饮料,含雌激素饲料喂养的家禽、淡水水产,少食油炸食品、过甜的食品和过于刺激的食物。各种乳腺疾病

  • 脑电图是一种用于测量人脑电活动的方法。它通过将电极放置在头皮上来记录大脑产生的电信号。脑电图可以帮助医生诊断和监测一些与大脑活动相关的疾病和症状。 脑电图可以用于检测癫痫发作、睡眠障碍、脑损伤和脑功能障碍等疾病。在进行脑电图检测时,患者通常会被要求静坐或躺下,电极会被粘贴在头皮上,然后记录器会记录下大脑电活动的变化。 通过分析脑电图图形,医生可以判断大脑的电活动是否正常。正常情况下,脑电图应该呈现出一定的规律和特征。然而,当存在某些异常情况时,如癫痫发作或睡眠障碍,脑电图会显示出不规则的电活动。 脑电图检测通常是一项非侵入性的检查方法。它对患者没有任何疼痛或不适感。然而,在进行脑电图检测之前,患者可能需要遵循一些特定的准备步骤,如避免饮用咖啡因或某些药物。 总而言之,脑电图是一种重要的临床工具,可用于诊断和监测与大脑活动相关的疾病。它有助于医生了解患者的脑电活动情况,从而制定适当的治疗方案。 脑电图的功能: 诊断脑部疾病:脑电图可以帮助医生诊断和监测一些脑部疾病,如癫痫、脑炎、脑血管疾病等。通过分析脑电图图像,医生可以观察到异常的电活动模式,从而做出相应的诊断。 评估意识状态:脑电图可以用于评估一个人的意识状态,如清醒、睡眠、昏迷等。不同意识状态下的脑电图表现出不同的频率和振幅特征,因此可以通过分析脑电图来判断一个人的意识状态是否正常。 研究大脑功能:脑电图被广泛用于研究大脑的功能和活动。通过分析脑电图,研究人员可以了解大脑在不同任务和认知过程中的电活动模式,从而揭示认知、情绪和行为等方面的大脑机制。 评估药物效果:脑电图可以用于评估药物对脑部功能的影响。在药物治疗过程中,通过监测脑电图的变化,医生可以判断药物的效果和不良反应,从而调整治疗方案。 综上所述,脑电图是一种非常有用的技术,它在医学诊断、意识评估、大脑功能研究和药物效果评估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 尖锐湿疣是由人乳头瘤病毒(HPV )感染所致的以肛门生殖器部位增生性损害为主要表现的性传播疾病。危害大且发生的概率高,特别是在身体免疫力低下人群更容易发病,为确保治疗效果,尖锐湿疣通常要求及时治疗,而早期尖锐湿疣的症状通常是患者及时就诊的依据。 据了解,很多患者都问过医生类似的问题:尖锐湿疣长啥样的?自己能看出来吗? 相信草莓和菜花大家都见过也吃过吧?表面像有无数的小颗粒,典型的尖锐湿疣症状就是那样,可单发或多发小疙瘩、肉粒,情况严重者可见融合的菜花状赘生物。它们会在短时间内增多增大,表面凹凸不平,湿润柔软,突起像乳头状或菜花样,呈污灰色或红色。 但是,私密处长出来的疙里疙瘩并不全是尖锐湿疣,可能是其他疾病或正常的生理改变。建议大家不要仅凭自己的肉眼做判断,不要自己吓自己,更不要轻易自行用药,应当去到正规、专业的医院,进行专业的检查,明确诊断,对症治疗。 南京优嘉病毒疣医学研究所采用纯中药国家专利配方(专利号 2011101665723 )治疗尖锐湿疣。该专利配方由金蜥蝎、一见消、山甲、蜈蚣等几十种动植物、矿物药组成。通过清热解毒、疏肝燥湿、软坚散结、扶正祛邪等辨证施药,能完全将体内残余病毒排出体外,提高机体免疫力,防止尖锐湿疣复发与恶变,从而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

  • 古人云:“民以食为天”。 营养主要来自于每天的饮食,没有食物就没有营养。 食物,作为营养的物质载体,在维系生命和健康的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获取食物是所有生物的第一生存目标。从远古时期人类祖先获取食物的艰辛和食物来源的单一,到现代食物的五花八门和应有尽有,人类食物来源结构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同样,人类的疾病谱也发生不小的变化,比如食物缺乏时发生的营养不良到现在的肥胖、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的发生。而疾病谱的改变又驱动人类饮食的改变,比如低碳饮食的出现。 低碳饮食,顾名思义就是低碳水化合物饮食,主要注重严格限制碳水化合物的消耗量,增加蛋白质和脂肪的摄入量。由美国人阿特金斯医生在1972年写的《阿特金斯医生的新饮食革命》第一次提出的。低碳饮食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或概念,一般认为入门级别是40的热量来自碳水化合物,比较标准的吃法是每日摄入20-60g碳水化合物低于每日总热量的20。 低碳饮食如果每日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降到20g(大约400ml牛奶的含糖量)以下,就是传说中的生酮饮食。低碳水化合物饮食许多不同的类型。 流行的低碳水化合物饮食方式主要有六种,包括典型的低碳饮食、生酮饮食、低碳高脂肪饮食、阿特金斯饮食、古式饮食、零碳水化合物饮食。低碳水化合物饮食已经流行了几十年。它们曾经引起很大争议,但现在已经获得了主流认可。 在短期内,低碳水化合物饮食往往比低脂肪饮食更容易减轻体重,同时还可以改善血糖、血脂和血压。 低碳饮食目前在国内外无论是科研学术还是商业市场都异常火爆,各大网络媒体公众号平台都争相报道低碳饮食这个概念。甚至有临床医生和营养师都并且开始搞相关培训、低碳减肥门诊等等。但是,一些主流医学社团如美国心脏病协会、美国肾脏基金会反对低碳饮食,称这种饮食方式有害健康;同样,美国医学研究院推荐每日最低的碳水化合物摄入量为130g美国医学研究院、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卫生组织及我国的众多学会均推荐:“膳食中碳水化合物所提供的能量应占总能量的50~65。” 有学者认为不存在完美的健康饮食解决方案。但我们能做的是,尽量做到找到饮食和健康的综合平衡点。就像医生给病人治病的过程中,不仅仅要遵循指南,而且还要坚持个体化的原则。 对于不同的人群,不同的种族,给与不同的饮食解决方案,目前很多研究已经提示,主食依然要吃,而且要摄入正常量,即每天从主食中摄入的淀粉和果蔬中的天然果糖总量约为200-300克,减肥时不低于120克。 更多地选择消化慢、高膳食纤维、低血糖反应的主食,比如燕麦、荞麦、黑米、红小豆、芸豆、干豌豆等各种杂粮,再配合大量蔬菜和少量的鱼肉蛋奶。这种饮食结构,既能避免吃大米白面过度升高血糖的麻烦以及过多摄入麸质的问题,又能减轻肝脏和肾脏的负担。大量研究证明,这种饮食方案有利于减低肥胖、糖尿病、老年认知退化、心脑血管疾病和多种癌症的风险。也正是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中所推荐的饮食方式。本文作者余杰博士点击下图即可问诊

  • 如今间质性肺炎已经是我们在临床上常见的一种疾病了,专家讲述说,间质性肺炎的发病原因很多,并且较为复杂,一旦患上间质性肺炎疾病,主要还是及时的治疗,那么在治疗期间,患者在日常的饮食上要注意些什么才能尽快的康复呢?下面就为大家详细的讲述下间质性肺炎的饮食注意事项。间质性肺炎的饮食注意事项:一、间质性肺炎的病人尽力免得吃一些辛辣和油腻的食物。专家为我们讲解说,辛辣食品易化热伤津,性质温热,肺炎属热病与两热相加,让病况加重。所以,间质性肺炎的病人在膳食中不应加入调味品等胡椒和辣椒、川椒、芥末等。酒也属辛热之品,可刺激气管及咽喉,可导致局部充血水肿,肺炎患者应禁用。大部份油腻食物属温热食品,湿滞为痰,生内热,不利于肺气的尽快好转是间质性肺炎的饮食注意事项。二、间质性肺炎的病人此外要免得吃辛辣油腻食物以外,还需要留意适量吃一些水果。间质性肺炎的病人适量的多进食水果与多饮水对疾病的康复有利。但是不宜吃甘温的水果,如杏、桃、橘子和、李子等,以免助热生痰。一旦寒凉性质的水果吃的过量,可损害到脾胃的阳气,有碍运化功能,不利于疾病的康复。

  • 超过80的II型糖尿病与肥胖的人,都与缺乏运动有关。 实际上,不论是行走还是剧烈运动,均能降低糖尿病发病的危险。一般情况下,运动强度越大,发生糖尿病的相对危险性就越低。每周一次的快走或骑车运动,就能显著改善空腹血糖水平的控制和降低糖尿病的发病率;如果每天都进行规律的体育运动,糖尿病发病的相对危险性更能下降15~60。因此,提高身体活动水平,即运动锻炼,是预防和治疗糖尿病的重要基石之一。 那么,和正常人相比,糖尿病人在运动前,要应做好哪些准备工作呢? 1 到医院做一次全面体检。 检查项目包括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压、心电图、眼底、肾功能、心电图及心功能等等,看看有无心血管、神经以及其它方面的并发症。与医生共同讨论如何适当运动。 2 你的脚,更加脆弱 每次运动前细检查足部并选择合脚的鞋袜。要特别注意鞋底平整,不能有沙、石之类的异物。因为糖尿病的脚,比一般人的脚更加脆弱。 3 随身携带“糖尿病急救卡片” 卡片上应写上姓名、亲友联系方式,写明你是糖尿病病人。如果出现意外,便于他人采取急救措施及帮助联系患者家人。 4 随身携带升糖食品 如糖块、巧克力等,以备发生低血糖时急用。当然,这些产品有一些共同的缺点,就是天热,容易融化,升糖慢。京东商城有一款产品,叫“低糖卫士”,为国内知名糖尿病专家多年心血结晶,易吸收,升糖快,不融化,便于携带,效果极佳。 5 结伴而行 让同伴知道你是一位糖尿病病人,如果出现意外情况应如何处理。 6 有下列七种情况者不宜进行体育锻炼 (1)有急性并发症或急性感染; (2)有增殖性视网膜病变; (3)有严重神经精神病变; (4)有糖尿病足溃疡; (5)近期发生心肌梗死、脑中风、合并心功能不全、糖尿病肾病大量蛋白尿; (6)血压控制欠佳时 (7)血糖控制很差或血糖波动较大时、常发生低血糖症状者。 在国外,针对糖尿病人的运动,如何运动,多大的运动量,等等,是有专业的医生会给糖尿病人开具一段时间内的【运动处方】的,就像给病人开具二甲双胍、瑞格列奈,或者胰岛素一样,是作为糖尿病人诊疗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所以,在国外,糖尿病人是按照医生的【处方】去运动的。点击本文作者名片,立刻咨询五星好评专家助您控糖

  • 高尿酸血症是仅次于糖尿病的第二大代谢性疾病,是由于嘌呤代谢障碍引起的疾病。您看您的体检报告,日常饮食下,不在同一天、如果有两次空腹血尿酸水平的数值大于420,即可诊断为高尿酸血症。 大家一直熟知的是,高尿酸血症会引起痛风,关节疼痛。其实,高尿酸血症不仅仅会引起痛风,还会增加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的风险,引起心脑肾等多个器官损害。 很多患者体检发现血尿酸增高,由于没有出现关节疼痛,便忽视了血尿酸水平升高的危害。 其实,很多患者,血尿酸升高 ,却终身都未发作痛风,但是高尿酸血症的危害却一直存在,使患者并发高血糖、血脂紊乱、高血压、冠心病、心功能不全及卒中等。 血尿酸水平增加60umol/L 糖尿病发病风险增加17 高血压增加15-23 女性心血管病病死率和缺血性心脏病病死率增加26%和30%,男性增加9%和17% 女性冠心病危险性增加48% 高尿酸血症是女性全因死亡和冠心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高尿酸血症促进卒中的发生。 还有一部分患者,高尿酸血症并发痛风,发作后治疗一段时间,便不再继续治疗,导致高血糖、血脂紊乱、高血压、冠心病、心功能不全及卒中风险增加,同时,痛风发作频繁,痛风石增多,肾功能损伤。 如何预防高尿酸血症? 首先、肥胖,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及冠心病,脑卒中疾病患者,应及时检测血尿酸水平,以便及早发现高尿酸血症。 其次、低嘌呤饮食 。避免食用海鲜,特别是带壳的海鲜产品,动物内脏及浓肉汤 ;限制红肉;总体饮酒量男性不宜超过2个酒精单位/日,女性不宜超过1个酒精单位/日(1个酒精单位约合14g纯酒精)。1个酒精单位相当于ABV12的红葡萄酒145mL、ABV3.5的啤酒497mL或ABV40的蒸馏酒43mL,);升糖指数较高的食物(含果糖,蔗糖的食物);建议进食牛奶(每天300ml),鸡蛋(每日一个);足够的蔬菜;多饮水,每日饮水量达到2000ml。 再次、控制体重。对于超重和肥胖的人群通过运动和饮食控制体重,超重和肥胖引起的轻度慢性炎症和胰岛素抵抗,可以增加高尿酸血症和痛风的发生。 第四、很多治疗高血压及心脑血管疾病的药物会引起高尿酸血症,比如 一些利尿剂(噻嗪类),降压药(B受体阻滞剂),小剂量阿司匹林(75-325mg/d);因此,高尿酸血症患者合并这些疾病时应避免使用升高尿酸的药物,换为可以降压,降脂,同时又能降低血尿酸的药物,做到事半功倍,预防高尿酸血症发生。 谈谈预防,我们再说说治疗。 目前,通过药物治疗,如果出现严重痛风石,则需要手术治疗。 很多患者在痛风发作间期,或血尿酸降至正常后,便自行停用降尿酸药物,这是不正确的。这会导致患者痛风反复发作,痛风石不能溶解,变小,增加发生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的风险。 由于不同的患者,降尿酸的起始时间和达标水平不同,建议有高尿酸血症的患者应该长期至内分泌代谢科门诊就诊,在专科医生的指导下,制定适合个体的降尿酸方案,及随访方案。 我们要将高尿酸血症和糖尿病,高血压这些慢性疾病同等看待,打一场持久战,才能获得最后的健康。点击下图,直接咨询本文作者

展开更多

快速问医生

输入你想提问的内容
提交

扫码关注医生

关注刘耀医生,方便随时提问

刘耀
刘耀
住院医师

已认证

温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 泌尿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