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页
  • 详情介绍
  • 患者评价
  • 问诊记录
暂无
暂无
中医内科患友问诊

展开更多

中医内科科普文章
  • 近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儿科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王有鹏教授指出,支气管哮喘一年四季皆可发生,尤以冬春及气候骤变时更易“发难”。其发病年龄以1-6岁为多见,大多在3岁以内初次发作,与小儿肺脾肾不足的生理特点有关。若能接受正确诊治和悉心调护,随着年龄的增长,大多能逐渐痊愈。但若失于防治,极易陷入长时间反复发作的“怪圈”,致使喘息持续,难以缓解。王有鹏在多年的临床工作中发现,由于众多家长对哮喘缺乏科学认知,治疗欠规范,导致许多患儿始终迁延不愈,甚而终生不得控制,乃至危及生命。 为此,王有鹏将日常生活中人们对哮喘的认知误区总结出如下五条——误区一 只要是哮喘都会“喘” 很多家长经常提出这样的疑问,为什么自己的孩子只咳不喘,却被戴上哮喘的“帽子”?王有鹏给出的解释是,并不是所有的哮喘都有喘息症状,有种哮喘叫“咳嗽变异性哮喘”,就是以慢性咳嗽为惟一或主要临床表现,不伴有明显喘息的一种特殊类型的哮喘,其咳嗽持续或反复发作超过一个月,常在夜间或清晨发作性咳嗽,痰少,运动后加重,临床无感染情况,或经较长时间应用抗生素无效,而用支气管扩张剂则能使咳嗽发作缓解。患儿多为过敏体质,多在婴幼儿时期患过湿疹,多数有哮喘家族史。所以,如果孩子长期咳嗽不好,又是过敏体质,家长应引起足够警觉。误区二 混淆感冒和哮喘 哮喘袭来前常有流涕、打喷嚏和胸闷,发作时主要表现为咳嗽、喘息、气促及呼吸困难等,而感冒时也能出现流涕、打喷嚏、咳嗽等症状,两者犹如一对“双胞胎”,很容易相混淆,家长很有必要分辨开来。如感冒通常伴有发热,而单纯的哮喘发作一般不发热。感冒时咳嗽大多是逐渐加重,没有特定的诱发因素,每次咳嗽时间也不会很长,一般不伴有呼吸困难。而哮喘的咳嗽常发生在晨起、夜间、运动后,大哭或大笑后,以及接触刺激性气味、冷空气、过敏原等触发因素后,为反复性或持续性发作,常伴有喘息和呼吸困难,家长可在孩子呼气时听到类似小鸡叫的声音。严重哮喘发作还可表现为端坐呼吸、大汗淋漓、面色青灰。 王有鹏提醒说:值得注意的是,若是患儿反复“感哮喘冒”,每次都发展到下呼吸道,致使呼吸不畅、胸闷咳嗽,或伴有湿疹、变应性鼻炎,同时父母或家族中有哮喘病等过敏史,即应考虑哮喘的可能,千万不能一味按单纯呼吸道感染无休止地使用抗生素及感冒药。此外,对于儿童来说,感冒常诱发哮喘发作,哮喘儿也容易反复感冒,且不易治愈。当哮喘小患者出现上述问题时,应及时去医院就诊。误区三 忽视过敏性疾病与哮喘间关系 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发现,在支气管哮喘病人中,同时患有过敏性鼻炎的占80,而45左右的过敏性鼻炎患者也同时伴有哮喘。有学者甚至提出两病“同一气道,同一疾病”的观点,认为这两个病其实是一个疾病,防与治都应从哮喘来考虑。王有鹏亦认为,在过敏性疾病病人出现气喘或不明原因的干咳、咽痒时,应首先怀疑支气管哮喘在作祟。假如对过敏性疾病及其对哮喘的影响了解不多,重视不够,治疗常常顾此失彼,则严重贻误病情。有相当多的者在哮喘病情发作前有过敏性症状,如能及时对过敏性疾病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哮喘发生的频率。误区四 病情一缓解就立即停药 王有鹏指出,有些家长在孩子哮喘发作时特别紧张,积极寻医问药。而一旦病情得到控制,进入哮喘缓解期后,就立马放松警惕,甚至认为只要不再哮喘,无明显症状就是治好了,也就不必再吃药了。结果是患儿气道的慢性炎症并未得到有效控制,稍有风吹草动,又会使哮喘“死灰复燃”。这是因为在缓解期间,支气管腔内仍有炎症潜伏,只不过是尚未接触到诱发哮喘发作的因素,而未爆发。若是有感冒、运动过量、紧张、兴奋或气温变化、吸入冷空气和刺激性气体(如烟雾、气油味等)或接触尘螨、动物皮毛等诱因,便可能出现明显的哮喘症状。因此,缓解期是需要继续治疗的,其目的是减轻或控制气道炎症,预防哮喘急性发作。误区五 儿童哮喘到成年期自然就好了 王有鹏表示,确实有些儿童随年龄的增长,哮喘发作次数逐渐减少甚至不发作,这与孩子自身发育逐渐完善有一定关系。而事实上,长时间的平稳状态并不等于治愈。根据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显示,哮喘患儿进入青春发育期,虽有30-50的人症状消失,但到成人期仍有“回潮”的可能,约有2/3以上者继续遭受折磨,有的貌似恢复了正常的人,其肺功能仍就异常或持续存在气道髙反应哮喘。这里,轻度小儿哮喘预后良好,仅5演变为严重哮喘,而中度至重度儿童在整个一生常有不同程度的气道髙反应与哮喘发作。重度哮喘,尤其是长期依赖激素、屡次住院和症状不易改善者,约95最终“定格”为成人。这就提示哮喘、须在儿童期给予积极合理的医治,主要原因就在于小儿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具有可塑性。王有鹏强调,如果孩子患上了哮喘,千万不要迟疑,必须早发现、早确诊、早治疗、早预防。

  • 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中,抗病毒是关键。然而抗病毒治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许多患者对长期治疗没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常常因为错误的认识而中断治疗,导致治疗失败或病情急转而下。那么抗病毒治疗中有哪四大常见误区呢?1 病毒抑制 ≠ 病毒清除乙肝抗病毒药物的首要目标是抑制病毒的复制。核苷(酸)类药物可以降低血液中的乙肝病毒DNA 会下降,肝功能也恢复正常。这时候患者往往非常高兴。有些患者误认为病毒被清除了,疾病治好了,于是私自停药,或没有之前那么重视,造成漏服、减少服药剂量。 实际上,乙肝病毒侵入肝细胞后,DNA会钻入肝细胞核里“扎根”。用抗病毒药物只能暂时抑制病毒复制。而由于肝细胞核外面坚韧的膜,病毒的“根”很难被彻底清除。一旦停药或减少药物剂量,病毒的“根”就会重新“发芽”,复制出新的病毒。 因此,病毒抑制 ≠ 病毒清除。核苷(酸)类药物治疗的患者必须有长期治疗的心理准备,保持耐心。 2 病毒耐药 ≠ 治疗白做抗病毒需要长线作战,但是长期服用核苷(酸)类药物(尤其是选择拉米夫定、替比夫定等容易耐药的药物)往往会导致病毒变异,产生耐药性,表现为 HBV DNA 数量反弹,甚至再次出现肝功能异常。遇到耐药的患者常常非常沮丧,“治了那么多年,白治了!”其实这个治疗过程,能够防止反复炎症,从而防止肝脏纤维化甚至肝硬化,也能防止肝细胞过度增生诱发基因突变,导致肝癌。 所以,看似“回到原点”的治疗,实际上延缓了肝病的进展。 耐药后,改用其他有效药物,患者仍有可能获得恢复。 3 不能停药 ≠ 吃药成瘾病毒抑制后,停了抗病毒药物之后,病毒可能再度开始复制,并且伴随转氨酶升高,个别病人甚至会发生严重的肝病。这种情况叫做“停药后反弹”,一些患者误认为,这种“反弹”是抗病毒药物“吃上了瘾”,像吸毒的戒断反应一样。甚至因此不敢使用抗病毒药物治疗。 事实上,毒品导致的成瘾是一种精神依赖,跟乙肝抗病毒治疗期间由于病毒未能完全清除而复发的情况完全不同。 4 长期服药 ≠ 终生治疗“吃上药还能停吗?”“是不是就得终生服药了?”“天天吃药,什么时候是个头呀?”我们首先要有明确的阶段性。一期目标:有效地抑制病毒复制,具体指标包括转氨酶指标趋于正常,病毒DNA下降。最终目标: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消失。只有实现最终目标,才能停药。 但是,最终目标的实现是有条件的。 一是要治的早。最终目标的实现与肝纤维化程度相关,如果已经发展到肝硬化,则需要终生服药了。 二是要坚持。为了达到最终目标,往往需要几年甚至十几年的努力。 在“抗战”的过程中,一定不能丧失信心,要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情,也有益于病情恢复。病情判断,用药指导↓点击下图↓,三甲名医低至1元

  • 有一位我的粉丝朋友在我的一篇文章下面发表评论,她问我,先生上周在天津的另一家三甲医院做胸部CT,发现了6毫米的肺结节,医生让观察,需要多长时间再去复查呢? 首先感谢这位朋友的关注,肺结节大家可能以为是一种,实际并不是,一般可以分为三种,第一种,是纯磨玻璃结节,第二种是混合磨玻璃结节,也就是临床上说的亚实性结节,第三种,就是实性结节。如果是第一种,半年后复查就可以,如果是第二种,三到六个月之间再次复查,如果是第三种,三个月之后先复查一次。当然,这是只是从报告中得出来的大概结论,肺结节复查的间隔期,每位医生会有不同的经验,也需要具体阅读片子才可以,同时还要兼顾患者的心理状态。 如果自己和亲人的六毫米肺结节并不知道具体是什么性质,没法提供片子,从安全起见,三个月后先复查一次肯定没有错。

  • 近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儿科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王有鹏教授指出,支气管哮喘一年四季皆可发生,尤以冬春及气候骤变时更易“发难”。其发病年龄以1-6岁为多见,大多在3岁以内初次发作,与小儿肺脾肾不足的生理特点有关。若能接受正确诊治和悉心调护,随着年龄的增长,大多能逐渐痊愈。但若失于防治,极易陷入长时间反复发作的“怪圈”,致使喘息持续,难以缓解。王有鹏在多年的临床工作中发现,由于众多家长对哮喘缺乏科学认知,治疗欠规范,导致许多患儿始终迁延不愈,甚而终生不得控制,乃至危及生命。 为此,王有鹏将日常生活中人们对哮喘的认知误区总结出如下五条——误区一 只要是哮喘都会“喘” 很多家长经常提出这样的疑问,为什么自己的孩子只咳不喘,却被戴上哮喘的“帽子”?王有鹏给出的解释是,并不是所有的哮喘都有喘息症状,有种哮喘叫“咳嗽变异性哮喘”,就是以慢性咳嗽为惟一或主要临床表现,不伴有明显喘息的一种特殊类型的哮喘,其咳嗽持续或反复发作超过一个月,常在夜间或清晨发作性咳嗽,痰少,运动后加重,临床无感染情况,或经较长时间应用抗生素无效,而用支气管扩张剂则能使咳嗽发作缓解。患儿多为过敏体质,多在婴幼儿时期患过湿疹,多数有哮喘家族史。所以,如果孩子长期咳嗽不好,又是过敏体质,家长应引起足够警觉。误区二 混淆感冒和哮喘 哮喘袭来前常有流涕、打喷嚏和胸闷,发作时主要表现为咳嗽、喘息、气促及呼吸困难等,而感冒时也能出现流涕、打喷嚏、咳嗽等症状,两者犹如一对“双胞胎”,很容易相混淆,家长很有必要分辨开来。如感冒通常伴有发热,而单纯的哮喘发作一般不发热。感冒时咳嗽大多是逐渐加重,没有特定的诱发因素,每次咳嗽时间也不会很长,一般不伴有呼吸困难。而哮喘的咳嗽常发生在晨起、夜间、运动后,大哭或大笑后,以及接触刺激性气味、冷空气、过敏原等触发因素后,为反复性或持续性发作,常伴有喘息和呼吸困难,家长可在孩子呼气时听到类似小鸡叫的声音。严重哮喘发作还可表现为端坐呼吸、大汗淋漓、面色青灰。 王有鹏提醒说:值得注意的是,若是患儿反复“感哮喘冒”,每次都发展到下呼吸道,致使呼吸不畅、胸闷咳嗽,或伴有湿疹、变应性鼻炎,同时父母或家族中有哮喘病等过敏史,即应考虑哮喘的可能,千万不能一味按单纯呼吸道感染无休止地使用抗生素及感冒药。此外,对于儿童来说,感冒常诱发哮喘发作,哮喘儿也容易反复感冒,且不易治愈。当哮喘小患者出现上述问题时,应及时去医院就诊。误区三 忽视过敏性疾病与哮喘间关系 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发现,在支气管哮喘病人中,同时患有过敏性鼻炎的占80,而45左右的过敏性鼻炎患者也同时伴有哮喘。有学者甚至提出两病“同一气道,同一疾病”的观点,认为这两个病其实是一个疾病,防与治都应从哮喘来考虑。王有鹏亦认为,在过敏性疾病病人出现气喘或不明原因的干咳、咽痒时,应首先怀疑支气管哮喘在作祟。假如对过敏性疾病及其对哮喘的影响了解不多,重视不够,治疗常常顾此失彼,则严重贻误病情。有相当多的者在哮喘病情发作前有过敏性症状,如能及时对过敏性疾病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哮喘发生的频率。误区四 病情一缓解就立即停药 王有鹏指出,有些家长在孩子哮喘发作时特别紧张,积极寻医问药。而一旦病情得到控制,进入哮喘缓解期后,就立马放松警惕,甚至认为只要不再哮喘,无明显症状就是治好了,也就不必再吃药了。结果是患儿气道的慢性炎症并未得到有效控制,稍有风吹草动,又会使哮喘“死灰复燃”。这是因为在缓解期间,支气管腔内仍有炎症潜伏,只不过是尚未接触到诱发哮喘发作的因素,而未爆发。若是有感冒、运动过量、紧张、兴奋或气温变化、吸入冷空气和刺激性气体(如烟雾、气油味等)或接触尘螨、动物皮毛等诱因,便可能出现明显的哮喘症状。因此,缓解期是需要继续治疗的,其目的是减轻或控制气道炎症,预防哮喘急性发作。误区五 儿童哮喘到成年期自然就好了 王有鹏表示,确实有些儿童随年龄的增长,哮喘发作次数逐渐减少甚至不发作,这与孩子自身发育逐渐完善有一定关系。而事实上,长时间的平稳状态并不等于治愈。根据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显示,哮喘患儿进入青春发育期,虽有30-50的人症状消失,但到成人期仍有“回潮”的可能,约有2/3以上者继续遭受折磨,有的貌似恢复了正常的人,其肺功能仍就异常或持续存在气道髙反应哮喘。这里,轻度小儿哮喘预后良好,仅5演变为严重哮喘,而中度至重度儿童在整个一生常有不同程度的气道髙反应与哮喘发作。重度哮喘,尤其是长期依赖激素、屡次住院和症状不易改善者,约95最终“定格”为成人。这就提示哮喘、须在儿童期给予积极合理的医治,主要原因就在于小儿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具有可塑性。王有鹏强调,如果孩子患上了哮喘,千万不要迟疑,必须早发现、早确诊、早治疗、早预防。

  • 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中,抗病毒是关键。然而抗病毒治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许多患者对长期治疗没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常常因为错误的认识而中断治疗,导致治疗失败或病情急转而下。那么抗病毒治疗中有哪四大常见误区呢?1 病毒抑制 ≠ 病毒清除乙肝抗病毒药物的首要目标是抑制病毒的复制。核苷(酸)类药物可以降低血液中的乙肝病毒DNA 会下降,肝功能也恢复正常。这时候患者往往非常高兴。有些患者误认为病毒被清除了,疾病治好了,于是私自停药,或没有之前那么重视,造成漏服、减少服药剂量。 实际上,乙肝病毒侵入肝细胞后,DNA会钻入肝细胞核里“扎根”。用抗病毒药物只能暂时抑制病毒复制。而由于肝细胞核外面坚韧的膜,病毒的“根”很难被彻底清除。一旦停药或减少药物剂量,病毒的“根”就会重新“发芽”,复制出新的病毒。 因此,病毒抑制 ≠ 病毒清除。核苷(酸)类药物治疗的患者必须有长期治疗的心理准备,保持耐心。 2 病毒耐药 ≠ 治疗白做抗病毒需要长线作战,但是长期服用核苷(酸)类药物(尤其是选择拉米夫定、替比夫定等容易耐药的药物)往往会导致病毒变异,产生耐药性,表现为 HBV DNA 数量反弹,甚至再次出现肝功能异常。遇到耐药的患者常常非常沮丧,“治了那么多年,白治了!”其实这个治疗过程,能够防止反复炎症,从而防止肝脏纤维化甚至肝硬化,也能防止肝细胞过度增生诱发基因突变,导致肝癌。 所以,看似“回到原点”的治疗,实际上延缓了肝病的进展。 耐药后,改用其他有效药物,患者仍有可能获得恢复。 3 不能停药 ≠ 吃药成瘾病毒抑制后,停了抗病毒药物之后,病毒可能再度开始复制,并且伴随转氨酶升高,个别病人甚至会发生严重的肝病。这种情况叫做“停药后反弹”,一些患者误认为,这种“反弹”是抗病毒药物“吃上了瘾”,像吸毒的戒断反应一样。甚至因此不敢使用抗病毒药物治疗。 事实上,毒品导致的成瘾是一种精神依赖,跟乙肝抗病毒治疗期间由于病毒未能完全清除而复发的情况完全不同。 4 长期服药 ≠ 终生治疗“吃上药还能停吗?”“是不是就得终生服药了?”“天天吃药,什么时候是个头呀?”我们首先要有明确的阶段性。一期目标:有效地抑制病毒复制,具体指标包括转氨酶指标趋于正常,病毒DNA下降。最终目标: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消失。只有实现最终目标,才能停药。 但是,最终目标的实现是有条件的。 一是要治的早。最终目标的实现与肝纤维化程度相关,如果已经发展到肝硬化,则需要终生服药了。 二是要坚持。为了达到最终目标,往往需要几年甚至十几年的努力。 在“抗战”的过程中,一定不能丧失信心,要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情,也有益于病情恢复。病情判断,用药指导↓点击下图↓,三甲名医低至1元

  • 有一位我的粉丝朋友在我的一篇文章下面发表评论,她问我,先生上周在天津的另一家三甲医院做胸部CT,发现了6毫米的肺结节,医生让观察,需要多长时间再去复查呢? 首先感谢这位朋友的关注,肺结节大家可能以为是一种,实际并不是,一般可以分为三种,第一种,是纯磨玻璃结节,第二种是混合磨玻璃结节,也就是临床上说的亚实性结节,第三种,就是实性结节。如果是第一种,半年后复查就可以,如果是第二种,三到六个月之间再次复查,如果是第三种,三个月之后先复查一次。当然,这是只是从报告中得出来的大概结论,肺结节复查的间隔期,每位医生会有不同的经验,也需要具体阅读片子才可以,同时还要兼顾患者的心理状态。 如果自己和亲人的六毫米肺结节并不知道具体是什么性质,没法提供片子,从安全起见,三个月后先复查一次肯定没有错。

  • 不少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认为,心脑血管疾病只在冬季最危险,到了夏天血压能下降不少,可以松口气!其实不然!临床上发现,6月份以后中风住院率明显增加,在35℃以上的高温天气,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明显上升,所以心脑血管患者在夏天依然不能放松。8点建议教您安稳度夏季。1、万不可擅自停药。部分高血压患者进入夏季后血压会比其他季节低一些,有些患者就自行停药,这种做法很危险,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调整降压药物。2、适当多喝水、适当多喝水、适当多喝水,重要的事情说三遍。夏季人们普遍易出汗,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看,流汗过多易引起电解质紊乱,可适当喝点淡盐水或糖水。饮水以少量多次为佳,喝太多或喝太快会增加心脏负担。3、适当运动,增强体质。心血管疾病的患者不宜做剧烈运动,但并不代表不运动,推荐中轻强度的有氧运动,如散步、打太极拳、慢跑等。尽量避免在中午天气炎热时出门。4、切忌贪凉,科学降温。温度较低的空调房并不利于心脑血管患者的健康,建议最适宜的空调温度为27~28℃,不应低于24℃。室内温度还应随室外温度的变化进行调整,以室内外温差小于5℃左右为宜。不要多吃冷食冷饮。5、规律作息,保证睡眠,适当午睡。规律的生活起居有利于血压的平稳,即要按时起床、定时进餐、适量锻炼、按时睡眠、适当休息、注意劳逸结合等等。另外,人们只有在睡眠中才会出现血压下降,所以应保持血压的昼夜规律,睡眠质量下降时,会出现血压升高现象。所以,夏天中午有条件的尽量小睡片刻,有助缓解疲劳。夜间更要做好防暑降温工作,保证正常睡眠。6、调节饮食,提倡“四低一高”。心脑血管患者在夏季饮食要以清淡易消化为原则,多吃蔬菜、水果。提倡“四低一高”:即低热量、低盐、低脂肪、低胆固醇、高维生素,不宜多吃甜食和辛辣刺激的食物。每年夏天,我们都会遇到豪饮啤酒后心梗发作的患者。7、戒骄戒躁,尽量保持心态平和。保持平和的心态,避免忽然的情绪起伏,心血管病患者才能平安度过盛夏。8、及时就医。如有明显不适,需要及时就诊,不要认为抗一下就好了。

  • 早泄和阳痿是一种病吗?是常见的男性病,但早泄和阳痿是不同的两种疾病。因为早泄是从射精的快慢来定的,而阳痿是从勃起的硬度来看的。大家要区分清楚这两种情况,这很重要的。因为这两种病的发病原因不同,治疗方式也不同。 怎样理解射精控制力对早泄的影响?如果你是一个正常男性,你是可以控制自己的射精控制力,可以随时决定自己的射精时间,想要3分钟就3分钟,想要5分钟就是5分钟。但对于早泄患者来说,他的意志力是无法控制自身射精的,因此,有人采用转移注意力的方法来改善早泄,降低龟头的刺激和敏感度,期望达到延时的效果。 采用转移注意力的方法会降低性快感吗?手淫是造成早泄的原因吗?因为性生活是两个人的事情,双方只有在很投入的时候才会有满足的性生活。至于手淫,因为长时间的手淫都是在一个不正常的环境中进行的,希望是越快越好,赶紧射精。这样长时间就会脑中会形成一个兴奋点,只要一过性生活,脑子里面就会催促它快点快点,赶快射精。那么,这个人以后出现早泄的机率就会比较大。即便你把这个手淫的习惯戒掉了,但是兴奋点的消除、刺激的减弱还需要一定的时间,他比那些没有长时间手淫的病人要消除得慢,治疗效果也要差一些。 西医认为,早泄跟大脑神经有关,那么早泄的治疗可以通过神经方面的影响去实现吗?医学上有个专业名词叫五羟色胺,是一个神经递质,神经互相传递信息的中间需要这个东西。如果五羟色胺减少了,对神经的刺激就会受到影响,进而影响性生活。如果产生多了,它就会产生一些转移或者是抑制性的信号,这样抑制了你的性冲动,从而达到延长性生活的时间。 以前用抗抑郁症的药物治疗早泄,为什么现在放弃了?因为采用治疗抑郁症药物时,药的功能不是专一的,医生要多方面考虑。另外,采用治疗抑郁症的药物,药量相对较大,随着药量的增加,药的副作用同等增加,对于患者的损害会很大。 现在出现必利劲这种专门治疗早泄的药,对患者信心会有影响吗?会产生一些积极的影响。以前患者的时间可能是几十秒或者1分钟,但是服用必利劲后,早泄的情况可能大大改善了,信心自然也提高了。另外,我要强调几点:首先,早泄跟不良的性生活习惯有很大关系;第二,早泄并不可怕,一般情况下它并不影响生育所以不必过分害怕;第三,治疗早泄需要夫妻双方配合,要互相理解,这样有助于患者的治疗顺应性。虽然是小小的一个早泄,往小了说事关夫妻生活的和谐,往大了说关乎整个家庭甚至牵涉许多社会问题,因此,早泄的问题一定不能忽视。

  • 糖尿病患者很容易出现饥饿感,不过大部分人都认为,只有低血糖会引起这种饥饿感。但南方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医院心血管科主任医师赵益业教授曾在家庭医生在线“健康十万个为什么”专家答疑平台上表示,糖尿病患者产生饥饿感是由于其他原因。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糖尿病患者有饥饿感就是低血糖吗? 一般说来,健康人在进食后血糖升高,血糖刺激了负责饥饿和饱感的神经中枢-下丘脑,使人产生饱感。如果血糖降低,下丘脑得不到足够的营养,就产生了饥饿感。糖尿病朋友发生饥饿,大多是由于低血糖,但有时却不尽然,因为人体能量的主要来源是葡萄糖和游离脂肪酸,分别以细胞内糖原和甘油三酯的形式储存,其中血液中的葡萄糖(血糖)需要在胰岛素的作用下进入细胞内,才能像汽油进入汽车的发动机一样产生能量,由于糖尿病患者胰岛素缺乏或胰岛素抵抗,导致血糖不能进入细胞内,血液中的葡萄糖虽然浓度很高,但细胞内却缺乏糖,由此出现“细胞内饥饿”,而产生饥饿感。所以,出现“饥饿”的糖尿病患者,如果查一下血糖,血糖结果不一定低,如果此时大量进食,会使血糖更高。 赵益业教授认为,糖尿病患者当感觉饥饿时,如果有条件,最好应先查血糖,以鉴别血糖是低还是高,然后根据血糖结果决定是否加餐。当吃完规定食物后觉得饥饿时,可以适当增加充饥的副食,主要是选用含糖量在4以下的蔬菜。 怎样预防糖尿病低血糖症? (1)老年患者血糖不宜控制太严,空腹血糖不超过7.8mm0l/L,餐后血糖不超过11.1mm0l/L即可。 (2)病情较重,无法预料患者餐前胰岛素用量时,可以先吃饭,然后再注射胰岛素,以免患者用胰岛素后尚未进食而发生低血糖。 (3)初用各种降糖药时要从小剂量开始,然后根据血糖水平逐步调整药物剂量。 (4)1型糖尿病做强化治疗时容易发生低血糖,为了防止低血糖,患者要在每餐前、后测定血糖,空腹血糖控制在4.4~6.7mm0l/L为宜,餐后血糖 (5)糖尿病患者家属及照顾的人员要充分了解患者使用的降糖药,监督患者不误用或过量使用降糖药物。 糖尿病低血糖症的表现包括心慌、出汗、饥饿、无力、手抖、视物模糊、面色苍白、头痛、头晕、定向力下降、吐词不清、精神失常、意识障碍、昏迷。赵教授还提到, 部分患者在多次低血糖症发作后会出现无警觉性低血糖症,患者无心慌、出汗、视物模糊、饥饿、无力等先兆,直接进入昏迷状态。持续时间长(一般认为>6小时)且症状严重的低血糖可导致中枢神经系统损害,甚至不可逆转。 如果糖尿病患者发生低血糖时如何急救? (1)让糖尿病患者卧床,保持安静状态。 (2)病情较轻且神志清醒者,可用25~50克红糖、白糖或葡萄糖,温水化开后喝下,一般十分钟左右症状即可消失。 (3)病情重且神志不很清醒,但能吞咽者,可将糖调成糊状,慢慢咽下,如服糖后仍不能苏醒,应送医院抢救,可静脉注射40~60毫升浓度为50的葡萄糖溶液,或静脉滴注浓度为10的葡萄糖溶液。 (4)患者苏醒后可进食米、面类食物,以防再度昏迷。 另外,赵益业教授表示,糖尿病患者发生低血糖时,迅速补充葡萄糖是决定预后的关键,延误治疗则出现不可逆的脑损害,重症者补糖时应注意误吸食物引起吸入性肺炎。

  • 冠心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它高发于患有高血压、高血脂、肥胖的老年人群体中。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心血管内科的陈筱潮教授告诉我们,冠心病是一种慢性疾病,目前要完全治愈有一定难度。因此医生多主张确诊为冠心病的病人应长期随访和服药。 冠心病患者饮食应清淡 运动注意别太激烈 陈筱潮教授介绍到,冠心病的饮食控制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冠心病患者多有高脂血症、糖尿病、高血压等基础性疾病。因此从饮食结构上应避免太油腻、胆固醇高、盐分高的食品,尽量多食用清淡的蔬菜。 而在运动方面,陈筱潮教授提醒已经确诊为冠心病的患者,尽量不要做太剧烈的运动,更要避免竞争性、对抗性的运动,比如足球、篮球等。建议冠心病病人多做有氧运动,包括散步、游泳等,有助于疾病的治疗。 冠心病可提前预知 运动后胸闷要尽快检查 陈筱潮教授提醒家庭医生在线网友,冠心病的自我监测是非常重要的。对于有冠心病危险因素的人,如肥胖、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或者家族中有冠心病发病史、家族史的人群,要特别注意自我防范。陈筱潮教授为大家提供了一个简单的自我判别方法,方便大家初步的检测冠心病的早期风险。如果经过一定量的运动觉得胸闷或者有胸前绞痛的症状,这就高度提示有冠心病的可能性,特别是存在以上几种冠心病危险因素的人群,要尽快就医,以免耽误病情。 冠心病应常备急救药 发病第一时间打120 冠心病的患者以及家属都应重视患者的急救工作。如果已确诊为冠心病,陈筱潮教授建议患者们家中备用一些急救的药物,最常见的是硝酸甘油片、救心丹等等。一旦自己出现心绞痛发作的情况,应第一时间将药物按医生的建议服用,一般建议放在舌头底部含服,这样起效更快。如果一粒药物还不能解决症状,就需要马上含服第二粒药物。 不少患有冠心病的老人在心绞痛发作的时候都会第一时间打电话给自己的亲人,希望亲人能送自己去医院。但陈筱潮教授建议,这样其实可能耽误急救的时间。如果家中只有患者一个人时,最好的急救方法是马上拨打120,告诉急救医生自己的住址或者自己所在的地点,以及具体的症状。这样才能最大程度的赢得抢救时间,比给家人第一时间到达发病现场更有意义。

  • 为保障用户的服务体验,规范问诊服务,保障医生在平台合法合规提供服务,更好地发挥专业水平,获得更多品牌和口碑收益 长期以来平台重视严格管理违规行为, 根据京东健康的相关规定,将依据违规类型及违规情节,持续对合规违规,专业违规,服务违规等问题严格管理,具体规则详情见【提升中心】-【平台规范】 对违规医生将视严重程度,造成投诉等影响的情况,采取包括医生账号关闭服务或者永久封禁等措施,涉及严重专业错误或者违法等行为平台也将移交有关部门处理,涉及违规名单也将在平台进行定期公示。

展开更多

快速问医生

输入你想提问的内容
提交

扫码关注医生

关注张楠医生,方便随时提问

张楠
张楠
主治医师

已认证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中医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