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页
  • 详情介绍
  • 患者评价
  • 问诊记录
手术治疗乳腺、甲状腺、胃、食道、结肠、直肠等部位肿瘤,乳腺、甲状腺、胰腺肿瘤的治疗,肿瘤病人的手术、放疗、化疗等综合治疗
暂无
肿瘤外科患友问诊
  • 脚扭了,有淤青肿了|您好多长时间了我看足背软组织有肿胀目前建议24小时之内可以进行冰敷24小时之内再行热敷同时可以使用云南白药气雾剂进行涂擦改善循环,**止痛不客气啦,冰敷时候冰袋要用毛巾包裹,不然会冻伤的哦不客气

    总交流次数

    13

    医生回复次数

    8
    患者:

    女 37岁

  • 拉肚子腹泻|您好还在吗

    总交流次数

    3

    医生回复次数

    2
    患者:

    男 4岁

  • 胃胀,消化不好,没有胃口|您好您出现这些症状有多久了?有没有做过什么检查 用过什么药物治疗过?检查和治疗过吗?症状有没有改善?您现在的症状与胃食管反流病比较符合也不排除存在幽门螺杆菌感染可能 如果有可能最好可以先做个呼气试

    总交流次数

    102

    医生回复次数

    55
    患者:

    女 43岁

展开更多

肿瘤外科科普文章
  • 作者:胡大一    来源:胡大一大夫公众号导  语希波克拉底说,“不要在病人身上做得过多”,要学会明智地选择,优化治疗方案。看到一位病人已经七八十岁了,虽然有心血管病,但毫无症状,你觉得他真的需要做支架吗?一个医生走向成熟的标志,是他知道什么时候应该“喊停”。我做心血管病医生已经四十几年了。刚做医生的那些年,全年见到的心肌梗死病人可能也就四五十个,而且绝大多数是老年人。可是做了十几二十年之后,我发现手里的病人变得越来越年轻。自己的技术好了,科技发展了,但病人怎么好像越治越“糟”了呢?现在好多医生,最大的成就感是来自于用支架把病人的血管打开,挽救一个个濒临死亡的生命。我母亲说,做医生是一项需要情感投入的事业有的病人,35岁第一次放支架,放完就把所有药物都停了,没有人提醒他应该怎么做。10年过去了,他又在同样的位置出现了血栓,医生赶紧又加上支架抢救回来。如此循环,我们很多人不是在“等待发病”,就是在“等待复发”。那么,让我们再看看芬兰这个国家。芬兰有一位帕斯卡医生,也是做心血管病的。上世纪70年代,帕斯卡医生不做临床,而转去做了预防。他选择了芬兰一个心血管病发病率最高的省份做示范并推广至全国。通过改变自然和社会环境,影响并改变人们的行为方式,11年后,芬兰的冠心病死亡率下降80,总死亡率下降50。我们看到,预防,绝不是乌托邦,是可以做到的。我们做医生的成就感,不应该仅仅来自于今天抢救了多少病人,而是我能够在怎样的程度上减少公众的发病几率。我曾亲身经历了SARS(非典)。大家知道,那时一个家庭里如果有一人染病,可能所有人都会遭殃。不仅如此,他有没有到过其他城市,接触过什么人,可能都特别关键。所以,疾病不单单是某个病灶、病毒的问题,还是个社会问题。你可能会说这是个个例,那么我们今天运动减少、城市污染、生活压力、垃圾食品……是不是都和心脏病、糖尿病甚至癌症相关呢?而且发病机制更是复杂。我母亲(注:2013感动中国十大年度人物、著名医生胡佩兰)曾经说过,做医生是一项需要情感投入的行业。什么意思呢?治病要看病情,还要看心情,要和他唠唠家常,他的什么事都要知道一点,久而久之,病人就变成了朋友。我建议年轻的医生都要学一点心理学,一方面有助于交流;另一方面,心理症状有的时候会表现在躯体上。医学最核心的有三个问题现在医学的提法很多,循证医学、精准医学、转化医学……但我觉得这个行业最核心的有三个问题,第一个是价值体系,第二是医学的目的,第三是社会责任感。一名医生对某个决策的价值判断来自于他对病人的同理心和责任心。希波克拉底说,“不要在病人身上做得过多”,要学会明智地选择,优化治疗方案。看到一位病人已经七八十岁了,虽然有心血管病,但毫无症状,你觉得他真的需要做支架吗?一个医生走向成熟的标志,是他知道什么时候应该“喊停”——你在手术中打开胸腔,啊,似乎和预想得完全不一样,短暂时间内找不到对的答案。这个时候,你是否宁愿承认自己的失败,关上胸腔,以免造成不能挽回的后果呢?没错,医学的最高目标是“救死扶伤”。但现实是,我们只是“有时在治愈”。从小,大家笃信的是知识可以改变命运。但使用知识的地方要对,不要孤注一掷地放在疾病的最后阶段,反而应该通过研究,获得某种疾病的致病证据,写成指南来培训医生。同时,把这样的健康知识传播开来,群防群治。只有公众参与到自己的健康管理中来,才能把知识转化成行为,把知识转化成提高公众健康的力量。现在,我们的整个医疗体系是一个被动式、碎片化、断裂的医疗服务链,医院和医生的执业模式是坐堂行医,等着病人来,而且很多来的人已经是病程的中后期了,这个阶段往往更需要很大的经济投入,而且每次病情的复发,疗效都会更差。世界卫生组织曾指出,当前医学所经历的迷失,有时不在于手段,而在于目的。所以我想再强调一遍预防的重要性。近几年,我们常说医疗机会的公平性、健康权益的公平性。怎样才能真正做到公平?控烟,治污,为公众作健康宣讲……让所有公民都能享有疾病预防的环境。而在这个过程中,政府和相关机构理应承担主要的牵头作用,但这并不意味着,医生就可以免责。我自己做了几十年的健康教育。其实,真正做好健康教育是非常深的学问,你得懂科学,还得能把科学说得很通俗、有趣味、有实效,而且要处处坚守公益。年轻医生要有这样的观念,就是要为健康服务业出力,要有建设“健康4S店”的意识。什么意思呢?像对待车一样地对待公众。没有生病、没有具体需求的时候,要能实施个性化的服务,根据每个人分析他的社会行为方式,提供运动、饮食等建议,让他们少得病,晚得病;对已经患病的人群,要追踪管理,帮助他康复,并且预防复发。这样一个主动服务的“健康4S店”,还要能培养教育患者的家属,发挥他们自我管理健康的主动性和能力。对于医学,结果最重要我常常觉得,做很多事,只有懂得背后的哲学道理才能成事,医学更是如此。比如共性和个性,事物之间存在的普遍联系等,这些都是最朴素的哲学思想。你看,我们在学校读的医书都是共性的,但在实际中,老百姓来看病可都是个性的,每个人都不一样。有的人发病在胸部,有的在咽喉,有的还会跑到腹部。此外我们在门诊,病人来来往往,我们常常只能根据第一面来进行诊断。但疾病之复杂,初次印象和描述很容易片面,所以我们要经过长期的追踪,有时要长达3年、5年甚至更久以后,才能看出病情发生了哪些变化,变化的规律是什么。正因为忽视了随访和追踪,我们曾经出现过很多误诊。比如患者出现胸疼、呼吸困难,就一定是左心衰竭,或者心绞痛吗?这是有待商榷的。我想说的是,对很多学科来说,结果相对于过程更重要。而对于医学,结果很重要,但作为医生要想提高医术,必须还要重视过程。很多医生曾医治过许多病人,但全都只是量的积累,没有质的飞越,这说明他并不善于观察和联想。医学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它会出现很多的综合征,即一个人症状上会有很多表现,但实际是由某一个特定疾病引起的。但是,也许碍于科技的发展,也许是一些别的因素产生了干扰,你在某个时间点就是查不出确切的病因。比如我们现在说的预激综合征,它是医学团队经过了几十年的病例追踪和调研,从开始的联想到推测再到证实,现在已经能做到对其进行无创开刀治疗了。因此,做临床医生,不要死读书,要像个侦察员一样,依靠实践,敢于联想。遇到病例,不要熟视无睹,要留下资料勤于回访,捕捉细节。从“手中无剑,心中无剑”到“手中有剑,心中有剑”最后,我想借用“华山论剑”的桥段,和大家分享一下我一路走来的感想。我记得自己刚从医学院毕业时的状态,可以用“手中无剑,心中无剑”来形容。那时候,医疗超声不会做,腔镜不会做,技术方面乏善可陈;而对科研、对创新、对医学的理解也都几乎是空白的。后来,会看病了,也掌握了很多技术;但是学术思想方面还是很弱,所以叫“手中有剑,心中无剑”。第三个阶段呢,不但技术上越来越得心应手,也有更多的时间去做学术和创新,这时是“手中有剑,心中有剑”。而最近这些年,我产生了很多对医学的反思,想我们现代医学未来该怎么发展、怎样创新;反而手上对具体的开刀、用药有了节制。所以,这可以叫“手中无剑,心中有剑”。或许到未来,我还会再进入另外一个境界,皓月当空,风平浪静,即“手中无剑,心中无剑”。但对于所有的年轻人来说,前面几个阶段能够有担当,肯努力,才能抵达最后海阔天空的境地。我祝福大家。

  • 看过战狼2的人,肯定对吴京和非洲朋友斗酒的场面印象深刻。吴京喝完几大杯啤酒,又闷头灌一整瓶中国白酒,最后非洲朋友举手投降。吴京酒尽兴处,想起自己的未婚妻龙小云,不禁泪下,铁汉柔情表现得非常到位,是战狼中比较感人的一个片段。 但电影终归是电影,从健康的角度说,吴京啤酒+白酒这样的斗酒,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肝病中心主任彭劼表示,每天喝酒超过20克,3到5年之后,就会患酒精性肝病。酒精肝没有明显症状,很多人发现的时候已经是肝硬化。酒精性肝病造成的损害是不可逆的,一旦变成酒精性肝硬化,再来医院治疗,为时已晚,剩下的选择往往只有换肝了 每天2两白酒 4周后肝脏就会损伤 一天喝2两白酒,4周下来肝脏就会脂肪变性,就是平常我们所说的脂肪肝。如果连续喝上2个月,肝脏就会出现明显的损害,转氨酶就会高。但是等你出现症状不舒服的时候,可能要半年,甚至三五年的时间 对国人来说,就算是每天喝酒超过20克,持续3—5年以上就可能出现酒精性肝病。20克的酒精量仅仅相当一两五十度的白酒。如果你每天喝一两白酒,持续三五年以上,那么基本就有可能会得酒精性肝病。 酒精肝损害不可逆 加大肝癌风险 酒精进入人体后,主要在肝脏进行分解代谢,酒精对肝细胞的毒性使肝细胞对脂肪酸的分解和代谢发生障碍,引起肝内脂肪沉积而造成酒精性脂肪肝。饮酒越多,酒精性脂肪肝也就越严重,进而引起酒精性肝纤维化、肝硬化、甚至肝癌的发生。如果肝炎患者,再大量酗酒,酒精和病毒协同作用,将会大大加快加重肝硬化的形成和发展,促进肝癌的发生。 酒精性肝病造成的损害是不可逆的,一旦变成酒精性肝硬化,再来医院治疗,为时已晚,剩下的选择往往只有换肝了,因为已经形成酒精性肝硬化的肝脏是没有办法再修复的。 遗憾的是,酒精肝平时没有特异的症状,但是人们对此并不重视。酒精肝早期没有明显的症状。很多患者常常在有症状的时候才前往医院,这时候很多已经是肝硬化失代偿,到了晚期肝硬化。 爱喝酒的人注意这些护肝窍门 喝酒是现代社交应酬不可避免的一种方式,很多人的生意都是在酒桌上完成的。那么喝酒应该怎么保护肝脏? 1、尽量戒酒 酒精对肝细胞有较强的毒性,酒精可直接影响蛋白、脂肪的代谢功能,从而降低肝脏的解毒能力,导致酒精性脂肪肝。一旦出现酒精肝,无论处于疾病的哪个阶段,在治疗过程中及疾病康复后,必须绝对禁止饮酒。 2。合理饮食 应以多食素食,谷类为主,粗细搭配,宜清淡,忌油腻,富营养,易消化为原则。多吃蔬菜水果,常吃奶类、豆类,并注意补充含维生素B、C、K及叶酸类较多的食物,如新鲜的水果蔬菜。 3、半年查一次肝功能 大概每半年就要去医院检查一次肝功能,通过抽血、B超等影像学检查,看看你的肝脏是否正常是否健康,看看长期的饮酒对肝脏有没有造成明显的损伤。如果有明显的损伤,就要及时进行医疗上的干预措施来处理酒精性肝病。

  • 作者:胡大一    来源:胡大一大夫公众号导  语希波克拉底说,“不要在病人身上做得过多”,要学会明智地选择,优化治疗方案。看到一位病人已经七八十岁了,虽然有心血管病,但毫无症状,你觉得他真的需要做支架吗?一个医生走向成熟的标志,是他知道什么时候应该“喊停”。我做心血管病医生已经四十几年了。刚做医生的那些年,全年见到的心肌梗死病人可能也就四五十个,而且绝大多数是老年人。可是做了十几二十年之后,我发现手里的病人变得越来越年轻。自己的技术好了,科技发展了,但病人怎么好像越治越“糟”了呢?现在好多医生,最大的成就感是来自于用支架把病人的血管打开,挽救一个个濒临死亡的生命。我母亲说,做医生是一项需要情感投入的事业有的病人,35岁第一次放支架,放完就把所有药物都停了,没有人提醒他应该怎么做。10年过去了,他又在同样的位置出现了血栓,医生赶紧又加上支架抢救回来。如此循环,我们很多人不是在“等待发病”,就是在“等待复发”。那么,让我们再看看芬兰这个国家。芬兰有一位帕斯卡医生,也是做心血管病的。上世纪70年代,帕斯卡医生不做临床,而转去做了预防。他选择了芬兰一个心血管病发病率最高的省份做示范并推广至全国。通过改变自然和社会环境,影响并改变人们的行为方式,11年后,芬兰的冠心病死亡率下降80,总死亡率下降50。我们看到,预防,绝不是乌托邦,是可以做到的。我们做医生的成就感,不应该仅仅来自于今天抢救了多少病人,而是我能够在怎样的程度上减少公众的发病几率。我曾亲身经历了SARS(非典)。大家知道,那时一个家庭里如果有一人染病,可能所有人都会遭殃。不仅如此,他有没有到过其他城市,接触过什么人,可能都特别关键。所以,疾病不单单是某个病灶、病毒的问题,还是个社会问题。你可能会说这是个个例,那么我们今天运动减少、城市污染、生活压力、垃圾食品……是不是都和心脏病、糖尿病甚至癌症相关呢?而且发病机制更是复杂。我母亲(注:2013感动中国十大年度人物、著名医生胡佩兰)曾经说过,做医生是一项需要情感投入的行业。什么意思呢?治病要看病情,还要看心情,要和他唠唠家常,他的什么事都要知道一点,久而久之,病人就变成了朋友。我建议年轻的医生都要学一点心理学,一方面有助于交流;另一方面,心理症状有的时候会表现在躯体上。医学最核心的有三个问题现在医学的提法很多,循证医学、精准医学、转化医学……但我觉得这个行业最核心的有三个问题,第一个是价值体系,第二是医学的目的,第三是社会责任感。一名医生对某个决策的价值判断来自于他对病人的同理心和责任心。希波克拉底说,“不要在病人身上做得过多”,要学会明智地选择,优化治疗方案。看到一位病人已经七八十岁了,虽然有心血管病,但毫无症状,你觉得他真的需要做支架吗?一个医生走向成熟的标志,是他知道什么时候应该“喊停”——你在手术中打开胸腔,啊,似乎和预想得完全不一样,短暂时间内找不到对的答案。这个时候,你是否宁愿承认自己的失败,关上胸腔,以免造成不能挽回的后果呢?没错,医学的最高目标是“救死扶伤”。但现实是,我们只是“有时在治愈”。从小,大家笃信的是知识可以改变命运。但使用知识的地方要对,不要孤注一掷地放在疾病的最后阶段,反而应该通过研究,获得某种疾病的致病证据,写成指南来培训医生。同时,把这样的健康知识传播开来,群防群治。只有公众参与到自己的健康管理中来,才能把知识转化成行为,把知识转化成提高公众健康的力量。现在,我们的整个医疗体系是一个被动式、碎片化、断裂的医疗服务链,医院和医生的执业模式是坐堂行医,等着病人来,而且很多来的人已经是病程的中后期了,这个阶段往往更需要很大的经济投入,而且每次病情的复发,疗效都会更差。世界卫生组织曾指出,当前医学所经历的迷失,有时不在于手段,而在于目的。所以我想再强调一遍预防的重要性。近几年,我们常说医疗机会的公平性、健康权益的公平性。怎样才能真正做到公平?控烟,治污,为公众作健康宣讲……让所有公民都能享有疾病预防的环境。而在这个过程中,政府和相关机构理应承担主要的牵头作用,但这并不意味着,医生就可以免责。我自己做了几十年的健康教育。其实,真正做好健康教育是非常深的学问,你得懂科学,还得能把科学说得很通俗、有趣味、有实效,而且要处处坚守公益。年轻医生要有这样的观念,就是要为健康服务业出力,要有建设“健康4S店”的意识。什么意思呢?像对待车一样地对待公众。没有生病、没有具体需求的时候,要能实施个性化的服务,根据每个人分析他的社会行为方式,提供运动、饮食等建议,让他们少得病,晚得病;对已经患病的人群,要追踪管理,帮助他康复,并且预防复发。这样一个主动服务的“健康4S店”,还要能培养教育患者的家属,发挥他们自我管理健康的主动性和能力。对于医学,结果最重要我常常觉得,做很多事,只有懂得背后的哲学道理才能成事,医学更是如此。比如共性和个性,事物之间存在的普遍联系等,这些都是最朴素的哲学思想。你看,我们在学校读的医书都是共性的,但在实际中,老百姓来看病可都是个性的,每个人都不一样。有的人发病在胸部,有的在咽喉,有的还会跑到腹部。此外我们在门诊,病人来来往往,我们常常只能根据第一面来进行诊断。但疾病之复杂,初次印象和描述很容易片面,所以我们要经过长期的追踪,有时要长达3年、5年甚至更久以后,才能看出病情发生了哪些变化,变化的规律是什么。正因为忽视了随访和追踪,我们曾经出现过很多误诊。比如患者出现胸疼、呼吸困难,就一定是左心衰竭,或者心绞痛吗?这是有待商榷的。我想说的是,对很多学科来说,结果相对于过程更重要。而对于医学,结果很重要,但作为医生要想提高医术,必须还要重视过程。很多医生曾医治过许多病人,但全都只是量的积累,没有质的飞越,这说明他并不善于观察和联想。医学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它会出现很多的综合征,即一个人症状上会有很多表现,但实际是由某一个特定疾病引起的。但是,也许碍于科技的发展,也许是一些别的因素产生了干扰,你在某个时间点就是查不出确切的病因。比如我们现在说的预激综合征,它是医学团队经过了几十年的病例追踪和调研,从开始的联想到推测再到证实,现在已经能做到对其进行无创开刀治疗了。因此,做临床医生,不要死读书,要像个侦察员一样,依靠实践,敢于联想。遇到病例,不要熟视无睹,要留下资料勤于回访,捕捉细节。从“手中无剑,心中无剑”到“手中有剑,心中有剑”最后,我想借用“华山论剑”的桥段,和大家分享一下我一路走来的感想。我记得自己刚从医学院毕业时的状态,可以用“手中无剑,心中无剑”来形容。那时候,医疗超声不会做,腔镜不会做,技术方面乏善可陈;而对科研、对创新、对医学的理解也都几乎是空白的。后来,会看病了,也掌握了很多技术;但是学术思想方面还是很弱,所以叫“手中有剑,心中无剑”。第三个阶段呢,不但技术上越来越得心应手,也有更多的时间去做学术和创新,这时是“手中有剑,心中有剑”。而最近这些年,我产生了很多对医学的反思,想我们现代医学未来该怎么发展、怎样创新;反而手上对具体的开刀、用药有了节制。所以,这可以叫“手中无剑,心中有剑”。或许到未来,我还会再进入另外一个境界,皓月当空,风平浪静,即“手中无剑,心中无剑”。但对于所有的年轻人来说,前面几个阶段能够有担当,肯努力,才能抵达最后海阔天空的境地。我祝福大家。

  • 看过战狼2的人,肯定对吴京和非洲朋友斗酒的场面印象深刻。吴京喝完几大杯啤酒,又闷头灌一整瓶中国白酒,最后非洲朋友举手投降。吴京酒尽兴处,想起自己的未婚妻龙小云,不禁泪下,铁汉柔情表现得非常到位,是战狼中比较感人的一个片段。 但电影终归是电影,从健康的角度说,吴京啤酒+白酒这样的斗酒,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肝病中心主任彭劼表示,每天喝酒超过20克,3到5年之后,就会患酒精性肝病。酒精肝没有明显症状,很多人发现的时候已经是肝硬化。酒精性肝病造成的损害是不可逆的,一旦变成酒精性肝硬化,再来医院治疗,为时已晚,剩下的选择往往只有换肝了 每天2两白酒 4周后肝脏就会损伤 一天喝2两白酒,4周下来肝脏就会脂肪变性,就是平常我们所说的脂肪肝。如果连续喝上2个月,肝脏就会出现明显的损害,转氨酶就会高。但是等你出现症状不舒服的时候,可能要半年,甚至三五年的时间 对国人来说,就算是每天喝酒超过20克,持续3—5年以上就可能出现酒精性肝病。20克的酒精量仅仅相当一两五十度的白酒。如果你每天喝一两白酒,持续三五年以上,那么基本就有可能会得酒精性肝病。 酒精肝损害不可逆 加大肝癌风险 酒精进入人体后,主要在肝脏进行分解代谢,酒精对肝细胞的毒性使肝细胞对脂肪酸的分解和代谢发生障碍,引起肝内脂肪沉积而造成酒精性脂肪肝。饮酒越多,酒精性脂肪肝也就越严重,进而引起酒精性肝纤维化、肝硬化、甚至肝癌的发生。如果肝炎患者,再大量酗酒,酒精和病毒协同作用,将会大大加快加重肝硬化的形成和发展,促进肝癌的发生。 酒精性肝病造成的损害是不可逆的,一旦变成酒精性肝硬化,再来医院治疗,为时已晚,剩下的选择往往只有换肝了,因为已经形成酒精性肝硬化的肝脏是没有办法再修复的。 遗憾的是,酒精肝平时没有特异的症状,但是人们对此并不重视。酒精肝早期没有明显的症状。很多患者常常在有症状的时候才前往医院,这时候很多已经是肝硬化失代偿,到了晚期肝硬化。 爱喝酒的人注意这些护肝窍门 喝酒是现代社交应酬不可避免的一种方式,很多人的生意都是在酒桌上完成的。那么喝酒应该怎么保护肝脏? 1、尽量戒酒 酒精对肝细胞有较强的毒性,酒精可直接影响蛋白、脂肪的代谢功能,从而降低肝脏的解毒能力,导致酒精性脂肪肝。一旦出现酒精肝,无论处于疾病的哪个阶段,在治疗过程中及疾病康复后,必须绝对禁止饮酒。 2。合理饮食 应以多食素食,谷类为主,粗细搭配,宜清淡,忌油腻,富营养,易消化为原则。多吃蔬菜水果,常吃奶类、豆类,并注意补充含维生素B、C、K及叶酸类较多的食物,如新鲜的水果蔬菜。 3、半年查一次肝功能 大概每半年就要去医院检查一次肝功能,通过抽血、B超等影像学检查,看看你的肝脏是否正常是否健康,看看长期的饮酒对肝脏有没有造成明显的损伤。如果有明显的损伤,就要及时进行医疗上的干预措施来处理酒精性肝病。

  • 冬天血糖水平比较高,夏天血糖水平比较低,这种情况临床上很常见。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人体的血糖浓度,在不同季节呈现不同水平呢?答案其实很简单,由于一年四季温度的不同以及环境的变化,人们的生活习惯也随之发生改变。 比如相对于寒冷的冬天,人们更喜欢在夏天进行一些户外的活动,比如散步、打球等,而这些户外活动有助于排汗量的增加和人体内糖的消耗。同时,相较于冬天,夏天天气炎热,人们普遍食欲不振,饮食偏于清淡。因此,夏天人们会从饮食上摄取更少量的糖。 除了外界因素的作用,夏天人体自身胰岛素分泌较多,人体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也增高。综合以上原因,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夏天是一年中血糖最低的季节。 夏季血糖控制的注意事项 夏天血糖值普遍降低,但糖尿病患者不应自行减药 良好的血糖控制能有效地延缓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 糖尿病患者需根据医生建议调整药物剂量 老年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在 7.0mmol/L 左右即可 夏季血糖自然降低有助于维持疗效和加强患者治疗信心 糖尿病患者在夏季仍要密切监测血糖,坚持用药 药物剂量或种类调整需在医师指导下进行,不可随意减药停药 当夏天血糖值普遍降低,有时甚至接近正常的时候,糖尿病者还要不要继续按原量服用降糖药呢?答案是否定的。夏天虽然血糖水平相对较低,但千万不可自行随意减药。自行随意减药或停药导致部分糖尿病患者长久血糖控制不理想。糖尿病的要害是持续高血糖,并由此而引起的各种并发症可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临床研究表明,良好的血糖控制能有效地延缓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目前国际上血糖控制理想的标准是:空腹血糖 4.4-6.1mmol/L,餐后 2 小时血糖 4.4-8.0mmol/L,糖化血红蛋白<6.5,所以,糖尿病患者不能放松警惕,反而要充分利用好夏季,强化治疗,促使轻症糖尿病患者的血糖降至正常,重症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浓度也有较大幅度下降。对于少数患者不仅不能减少药物剂量,甚至还需稍加剂量,待血糖水平降至正常一段时间后,再考虑减药。 当然,即使是可以减药也必须与医生配合,原则是循序渐进,不能骤然停药,以免发生意外或使病情加重。值得一提的是,由于低血糖时肾上腺素分泌增加,使血压上升,易诱发心肌梗死和脑血管意外,而老年患者往往并发糖尿病性血管病变,所以对于老年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在 7.0mmol/L 左右即可。 利用夏天血糖自然降低的规律,将血糖有效地控制在正常或接近于正常水平,这对进一步维持疗效,加强患者治疗信心,都大有好处。 由此,我们再次提醒广大的糖尿病患者:在夏季,仍要密切监测血糖,坚持用药,如需调整对药物的剂量或种类,务必要在医师的指导下进行,切记不可随意减药停药。

  • 十年前,一个 14 岁的女生,因为全身多个关节肿痛,按广告购买了抗风湿的「XX 胶囊」,按照说明用了 3 个疗程,病情越来越严重,最终来到我们医院风湿免疫门诊就诊,经检查确诊为类风湿关节炎,右侧股骨头早期坏死,股骨头坏死原因可能与广告药里含有大剂量的糖激素有关。当小姑娘得知情况后,咬牙切齿地说:「我想把那些造假药的人都给杀了」,她那悲愤的表情至今令我难忘。 作为一个医者,对这种情况,既痛心,又无奈。想避免这种悲剧的发生,只有让大部分人正确认识风湿病。 风湿病,跟「风」「湿」无关 受到传统医学的影响,很多人还认为风湿就是受凉受寒导致的关节炎。现代医学中,风湿病里面的「风」和「湿」,跟传统医学里的风寒、湿气等没有任何关系。 现代医学中的风湿病是指一组与免疫、遗传、代谢等因素相关,发生于骨、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还有血管、神经、结缔组织等部位的一组疾病,包括十大类近两百个疾病。 病因大多是各种因素导致自身免疫系统发生异常,本来该攻击外来入侵者的免疫系统,转而攻击自身的组织。由于风湿病和免疫系统关系密切,所以,好多医院的风湿科也叫风湿免疫科。 症状多样 前面说了,风湿病包括十大类接近两百个疾病,所以表现也多种多样,基本身体上各种不舒服都包括了。 疼痛:这是最常见的表现,包括关节痛、颈肩痛、腰背痛、足跟痛、肌肉疼痛,常常早上起床或休息后加重,还伴有四肢僵硬、不灵活; 皮肤表现:在风湿病中也很常见,像久治不愈的皮疹、口腔外阴溃疡、面部红斑,手、足肢端遇冷或情绪激动时变白、变紫; 其他多种表现:不明原因的口干、眼干,肌无力,胸腔、腹腔、心包腔同时积液,长期反复发热,多次流产、大量脱发等。 凡是出现以上表现,要警惕患有风湿免疫性疾病的可能,应当尽早到正规医院的风湿免疫科就诊。 各种偏方信不得 很多风湿病起病于壮年,且病因不明,迁延不愈,治疗起来见效慢,疗程长。有人甚至将风湿病比喻成「不死的癌症」。 受到这种极端说法的影响,很多患者治疗一段时间后,容易对治疗丧失信心。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心态去寻求一些民间偏方「祖传老中医」等。 这些偏方,没有疗效的还好,有效果的很可能是违规添加了不明剂量的止痛药、糖皮质激素。虽然短期内症状得到了缓解,但由于不知道安全剂量,得不到及时的随访、复查。长期用药风险很大,就像开头提到的那个小姑娘,就是因为服用了大剂量的糖皮质激素导致股骨头坏死。 还有种民间说法是:得了风湿病,「发物」不能吃,比如米酒、牛肉、羊肉、海鲜、动物内脏等。 这种说法也是不可取的,首先,现代医学中没有「发物」的概念,其次,营养均衡是身体健康的基础。 除痛风病人需要限制嘌呤的摄入外,大部分风湿病患者不需要严格控制饮食,如过分控制饮食,造成营养不良,反而对治疗疾病不利。 耐心和信心最关键 风湿病治疗中一个很大的特点是「心态好疗效就好」。患者的耐心和信心很重要。 开始治疗,见效慢,需要及时复诊: 一般需要 1 ~ 2 个月才会见效。部分药物需要严密监测药物副作用,在治疗之初需要每 1 ~ 2 个月到风湿病专科复诊一次。 疾病稳定,停药别着急: 每 3 ~ 6 个月复查一次,和医生保持良好的沟通,在医生的指导下逐渐减量。 病情反复,别灰心: 如果病情反复,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完全可以避免严重的药物不良反应,绝大部分风湿病可以得到很好地控制。 终身用药,别太在意: 需要终身用药的病人,不要太过于在乎自己的病没有「除根」,太过于追求「治本」。只要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用药,把疾病对生活的影响控制在最小,也一样能正常的工作和生活。 很多风湿病目前是没办法治愈的,必要为了虚假的「除根」,去尝试各种偏方、土方,影响正常治疗,还有可能给身体带来不必要的伤害。 风湿病不可怕,只要正确对待,理性就医,积极治疗,遵从医嘱,就一定能拥有高质量的生活,享受快乐的人生。

  •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疾病之一,随着年龄增长发病率不断增加。房颤时心跳频率往往快而且不规则,心房失去有效的收缩功能。其病因包括高血压病、冠心病、心脏外科手术、瓣膜病、心力衰竭、心肌病、先天性心脏病、肺动脉栓塞、甲亢等等,与饮酒、精神紧张、水电解质或代谢失衡、严重感染等有关。此外,不良情绪和因素(长期紧张、情绪激动、过度运动和饮酒等)可能诱发房颤的发生。 房颤的危害主要包括:会诱发血栓和栓塞,导致中风、偏瘫、甚至死亡,还可引起周围动脉栓塞,肺栓塞;长期的房颤会加重心脏负担,最终引发心功能不全,出现心慌、气短、乏力,明显影响正常工作和生活。 目前药物治疗依然是治疗房颤的重要方法,房颤可诱发血栓风险,针对患者具体的缺血和出血评分,由专科医师决定是否给予抗凝药物治疗。另外,部分患者可使用药物恢复和维持窦性心律;部分无法使用药物维持窦性心律的,可以通过药物控制心室率。 房颤射频(冷冻)消融手术对于房颤有显著的治疗效果,绝大多数患者可行射频消融手术治疗。消融手术以后有一定可能发生房颤复发,但仍可以再次进行射频消融手术,成功率也会进一步的提高。 房颤病人生活中的注意事项包括:戒烟,限制饮酒,限制或不用咖啡因,避免摄入含有咖啡因的物质诸如茶、咖啡、可乐以及一些非处方用药。谨慎应用某些治疗咳嗽或者感冒药物,其中可能含有刺激物,这些物质可能促进不规则心律。

展开更多

快速问医生

输入你想提问的内容
提交

扫码关注医生

关注鲍红光医生,方便随时提问

鲍红光
鲍红光
主任医师

已认证

齐齐哈尔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 肿瘤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