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健
杨健副主任医师
执业证:11111111182149
  • 主页
  • 详情介绍
  • 患者评价
  • 问诊记录
恶性肿瘤的三维适形及调强放射治疗。头颈胸腹部肿瘤的同期放化治疗。
暂无
肿瘤内科患友问诊

展开更多

肿瘤内科科普文章
  • 作者:胡大一    来源:胡大一大夫公众号导  语希波克拉底说,“不要在病人身上做得过多”,要学会明智地选择,优化治疗方案。看到一位病人已经七八十岁了,虽然有心血管病,但毫无症状,你觉得他真的需要做支架吗?一个医生走向成熟的标志,是他知道什么时候应该“喊停”。我做心血管病医生已经四十几年了。刚做医生的那些年,全年见到的心肌梗死病人可能也就四五十个,而且绝大多数是老年人。可是做了十几二十年之后,我发现手里的病人变得越来越年轻。自己的技术好了,科技发展了,但病人怎么好像越治越“糟”了呢?现在好多医生,最大的成就感是来自于用支架把病人的血管打开,挽救一个个濒临死亡的生命。我母亲说,做医生是一项需要情感投入的事业有的病人,35岁第一次放支架,放完就把所有药物都停了,没有人提醒他应该怎么做。10年过去了,他又在同样的位置出现了血栓,医生赶紧又加上支架抢救回来。如此循环,我们很多人不是在“等待发病”,就是在“等待复发”。那么,让我们再看看芬兰这个国家。芬兰有一位帕斯卡医生,也是做心血管病的。上世纪70年代,帕斯卡医生不做临床,而转去做了预防。他选择了芬兰一个心血管病发病率最高的省份做示范并推广至全国。通过改变自然和社会环境,影响并改变人们的行为方式,11年后,芬兰的冠心病死亡率下降80,总死亡率下降50。我们看到,预防,绝不是乌托邦,是可以做到的。我们做医生的成就感,不应该仅仅来自于今天抢救了多少病人,而是我能够在怎样的程度上减少公众的发病几率。我曾亲身经历了SARS(非典)。大家知道,那时一个家庭里如果有一人染病,可能所有人都会遭殃。不仅如此,他有没有到过其他城市,接触过什么人,可能都特别关键。所以,疾病不单单是某个病灶、病毒的问题,还是个社会问题。你可能会说这是个个例,那么我们今天运动减少、城市污染、生活压力、垃圾食品……是不是都和心脏病、糖尿病甚至癌症相关呢?而且发病机制更是复杂。我母亲(注:2013感动中国十大年度人物、著名医生胡佩兰)曾经说过,做医生是一项需要情感投入的行业。什么意思呢?治病要看病情,还要看心情,要和他唠唠家常,他的什么事都要知道一点,久而久之,病人就变成了朋友。我建议年轻的医生都要学一点心理学,一方面有助于交流;另一方面,心理症状有的时候会表现在躯体上。医学最核心的有三个问题现在医学的提法很多,循证医学、精准医学、转化医学……但我觉得这个行业最核心的有三个问题,第一个是价值体系,第二是医学的目的,第三是社会责任感。一名医生对某个决策的价值判断来自于他对病人的同理心和责任心。希波克拉底说,“不要在病人身上做得过多”,要学会明智地选择,优化治疗方案。看到一位病人已经七八十岁了,虽然有心血管病,但毫无症状,你觉得他真的需要做支架吗?一个医生走向成熟的标志,是他知道什么时候应该“喊停”——你在手术中打开胸腔,啊,似乎和预想得完全不一样,短暂时间内找不到对的答案。这个时候,你是否宁愿承认自己的失败,关上胸腔,以免造成不能挽回的后果呢?没错,医学的最高目标是“救死扶伤”。但现实是,我们只是“有时在治愈”。从小,大家笃信的是知识可以改变命运。但使用知识的地方要对,不要孤注一掷地放在疾病的最后阶段,反而应该通过研究,获得某种疾病的致病证据,写成指南来培训医生。同时,把这样的健康知识传播开来,群防群治。只有公众参与到自己的健康管理中来,才能把知识转化成行为,把知识转化成提高公众健康的力量。现在,我们的整个医疗体系是一个被动式、碎片化、断裂的医疗服务链,医院和医生的执业模式是坐堂行医,等着病人来,而且很多来的人已经是病程的中后期了,这个阶段往往更需要很大的经济投入,而且每次病情的复发,疗效都会更差。世界卫生组织曾指出,当前医学所经历的迷失,有时不在于手段,而在于目的。所以我想再强调一遍预防的重要性。近几年,我们常说医疗机会的公平性、健康权益的公平性。怎样才能真正做到公平?控烟,治污,为公众作健康宣讲……让所有公民都能享有疾病预防的环境。而在这个过程中,政府和相关机构理应承担主要的牵头作用,但这并不意味着,医生就可以免责。我自己做了几十年的健康教育。其实,真正做好健康教育是非常深的学问,你得懂科学,还得能把科学说得很通俗、有趣味、有实效,而且要处处坚守公益。年轻医生要有这样的观念,就是要为健康服务业出力,要有建设“健康4S店”的意识。什么意思呢?像对待车一样地对待公众。没有生病、没有具体需求的时候,要能实施个性化的服务,根据每个人分析他的社会行为方式,提供运动、饮食等建议,让他们少得病,晚得病;对已经患病的人群,要追踪管理,帮助他康复,并且预防复发。这样一个主动服务的“健康4S店”,还要能培养教育患者的家属,发挥他们自我管理健康的主动性和能力。对于医学,结果最重要我常常觉得,做很多事,只有懂得背后的哲学道理才能成事,医学更是如此。比如共性和个性,事物之间存在的普遍联系等,这些都是最朴素的哲学思想。你看,我们在学校读的医书都是共性的,但在实际中,老百姓来看病可都是个性的,每个人都不一样。有的人发病在胸部,有的在咽喉,有的还会跑到腹部。此外我们在门诊,病人来来往往,我们常常只能根据第一面来进行诊断。但疾病之复杂,初次印象和描述很容易片面,所以我们要经过长期的追踪,有时要长达3年、5年甚至更久以后,才能看出病情发生了哪些变化,变化的规律是什么。正因为忽视了随访和追踪,我们曾经出现过很多误诊。比如患者出现胸疼、呼吸困难,就一定是左心衰竭,或者心绞痛吗?这是有待商榷的。我想说的是,对很多学科来说,结果相对于过程更重要。而对于医学,结果很重要,但作为医生要想提高医术,必须还要重视过程。很多医生曾医治过许多病人,但全都只是量的积累,没有质的飞越,这说明他并不善于观察和联想。医学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它会出现很多的综合征,即一个人症状上会有很多表现,但实际是由某一个特定疾病引起的。但是,也许碍于科技的发展,也许是一些别的因素产生了干扰,你在某个时间点就是查不出确切的病因。比如我们现在说的预激综合征,它是医学团队经过了几十年的病例追踪和调研,从开始的联想到推测再到证实,现在已经能做到对其进行无创开刀治疗了。因此,做临床医生,不要死读书,要像个侦察员一样,依靠实践,敢于联想。遇到病例,不要熟视无睹,要留下资料勤于回访,捕捉细节。从“手中无剑,心中无剑”到“手中有剑,心中有剑”最后,我想借用“华山论剑”的桥段,和大家分享一下我一路走来的感想。我记得自己刚从医学院毕业时的状态,可以用“手中无剑,心中无剑”来形容。那时候,医疗超声不会做,腔镜不会做,技术方面乏善可陈;而对科研、对创新、对医学的理解也都几乎是空白的。后来,会看病了,也掌握了很多技术;但是学术思想方面还是很弱,所以叫“手中有剑,心中无剑”。第三个阶段呢,不但技术上越来越得心应手,也有更多的时间去做学术和创新,这时是“手中有剑,心中有剑”。而最近这些年,我产生了很多对医学的反思,想我们现代医学未来该怎么发展、怎样创新;反而手上对具体的开刀、用药有了节制。所以,这可以叫“手中无剑,心中有剑”。或许到未来,我还会再进入另外一个境界,皓月当空,风平浪静,即“手中无剑,心中无剑”。但对于所有的年轻人来说,前面几个阶段能够有担当,肯努力,才能抵达最后海阔天空的境地。我祝福大家。

  • 疾病会被自己给患上都是因为没有注意正确的对待这种病,也没有注意好的预防,对不同风湿的出现要及时的注意不同的预防方法来应对这种病,患者要注意合理的预防比较重要,那么,风湿病患者的常见心理能有哪些?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一下。 风湿病患者的常见心理一、恐惧和焦虑:由于风湿病是一种比较顽固的疾病,且治疗过程非常漫长,有些患者甚至需要终身服药,严重者还可能导致残疾,这些不确定因素都会使风湿病患者处于恐惧之中,使患者感受到无助和恐慌,当听说其他患者残疾时更会加重恐惧心理,这时需要给予适当安慰。 风湿病患者的常见心理二、抑郁:风湿病带给患者的不仅是生理上的损害,还包括金钱、时间等损失,患者活动受限,生活受影响,自尊心和事业都受到严重损害,面对这一些,患者极易出现消极抑郁情绪,此时可以使用一些抗抑郁药物。 风湿病患者的常见心理三、疲倦:风湿病患者尤其是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常出现疲倦和乏力,并伴随着肌肉疼痛、失眠、贫血等症状,这时不仅需要充足的休息,还要注意心理调节。 风湿病患者的常见心理四、习得性无助:由于风湿病治疗效果不佳,患者会认为疼痛、功能障碍等症状是无法预测和控制的,因此极易造成消沉情绪,不配合医生的治疗。 以上就是风湿病患者常见的几种心理,家属和朋友一定要谨记。只有了解患者的心理,才能体会到其痛苦和无助,这样才能在交往中给予患者需要的安慰和帮助,促进患者病情的康复。

  • “医生,你看我这个疹子是梅毒的疹子吗?”很多人有过一些自己怀疑是不洁的性接触后,就会发起类似的问诊咨询。梅毒感染现在是我国报告病例数中排名前三的性病。这跟人们的疾病知识和预防意识匮乏是有一定关系的。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梅毒知识的科普,”终生阳性“是指不能治愈吗?    1    -1-我得了梅毒吗?I 梅毒的传染梅毒(syphilis)是人类独有的疾病,由梅毒螺旋体(TP)引起,主要通过性接触和血液传播。显性和隐性梅毒患者都是传染源,感染梅毒的人的皮损及其分泌物(精液、乳汁、唾液)、血液中含有梅毒螺旋体。约 95% 患者通过性接触由皮肤黏膜微小破损传染。梅毒螺旋体可通过胎盘传给胎儿,分娩过程中新生儿通过产道时也可于头部、肩部擦伤处发生接触性感染。II 梅毒疹发生高风险性行为之后,很多人精神心理压力比较大,皮肤出现红疹就会非常紧张。但是梅毒疹是有特征的,我们要注意区别。其实梅毒螺旋体侵入人体后,经过 2~3 周潜伏期,即会发生皮肤损害,叫做一期梅毒。首先表现出来的是硬下疳,特点是皮损不产生疼痛,触摸有软骨样硬度。好发部位是外生殖器(90%)和会阴。硬下疳初为暗红色斑疹,后迅速发展为无痛性炎性丘疹,数天内丘疹,直径达 0.5 cm~1.5 cm,表面坏死而形成溃疡。未经治疗的硬下疳一般可持续 3~4 周。硬下疳消退 3~4 周后(感染 9~12 周后),少数可与硬下疳同时出现的二期梅毒,会随着梅毒螺旋体经血流传播全身引起各脏器出现多数小病灶。其中梅毒疹特点为皮疹多发、对称分布,常在四肢、躯干、手脚掌部位,皮疹铜红色,传染性强,不经治疗一般几周后可自行消失。III 何时可以解除警报高风险性行为后多长时间会出现梅毒症状,多久之后就可以彻底放心了呢?患者感染梅毒后,经一定活动期,由于机体抵抗力增加或由于治疗的影响,临床症状会暂时消退,但梅毒血清反应呈阳性,此阶段称为梅毒的潜伏期。梅毒潜伏期大概为 9~90 天,平均 3 周。患者通常在梅毒感染后 2~4 周开始发病。梅毒即使在潜伏期诊断也是可以准确查出的,其中梅毒血清学检查就能包括非梅毒螺旋体血清学试验和梅毒螺旋体血清学试验。前者常用于临床筛选及判定治疗的效果,后者主要是用于判定试验,但是它不能判定治疗效果,一旦患有梅毒,这一试验将终身阳性。所以谈梅毒转阴、终生阳性我们都要知道对应的试验是什么,背后的意义是什么。有过高风险性接触者应及早去医院就诊检查,抽血化验,必要时重复多次梅毒血清学检查,以免错过最佳诊疗时期。但是一旦过了3个月还是阴性,就不需要过度紧张疑病了。-2-并非绝症-早治疗早痊愈其实梅毒是可以治疗好的,但必须做到治疗要早,药物剂量要足。病人如果在生殖器部位出现硬下疳后 1~2 周内,能及时得到正规治疗,其血液中梅毒螺旋体可以被悉数消灭, 临床症状随之很快消退, 即可以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有研究表明,如果在一期梅毒阶段 (感染梅毒螺旋体后 8~10 周内) 得到正规治疗,治愈率可高达 97;即使在二期梅毒阶段 (从出现梅毒疹到感染后四年内) 才得到治疗,治愈率仍然有 90。不过梅毒治愈后,要复查 2~3 年,如果出现复发,则必须再次进行驱梅治疗。梅毒治愈后,是不会影响到下一代的,谨记听从医生嘱托,坚持治疗,做好日常护理。 审稿专家 | 龙振昼点击即可问诊:https://m.healthjd.com/s/EvaluationManage/DoctorDetail?doctorId=179010126818 

  • 作者:胡大一    来源:胡大一大夫公众号导  语希波克拉底说,“不要在病人身上做得过多”,要学会明智地选择,优化治疗方案。看到一位病人已经七八十岁了,虽然有心血管病,但毫无症状,你觉得他真的需要做支架吗?一个医生走向成熟的标志,是他知道什么时候应该“喊停”。我做心血管病医生已经四十几年了。刚做医生的那些年,全年见到的心肌梗死病人可能也就四五十个,而且绝大多数是老年人。可是做了十几二十年之后,我发现手里的病人变得越来越年轻。自己的技术好了,科技发展了,但病人怎么好像越治越“糟”了呢?现在好多医生,最大的成就感是来自于用支架把病人的血管打开,挽救一个个濒临死亡的生命。我母亲说,做医生是一项需要情感投入的事业有的病人,35岁第一次放支架,放完就把所有药物都停了,没有人提醒他应该怎么做。10年过去了,他又在同样的位置出现了血栓,医生赶紧又加上支架抢救回来。如此循环,我们很多人不是在“等待发病”,就是在“等待复发”。那么,让我们再看看芬兰这个国家。芬兰有一位帕斯卡医生,也是做心血管病的。上世纪70年代,帕斯卡医生不做临床,而转去做了预防。他选择了芬兰一个心血管病发病率最高的省份做示范并推广至全国。通过改变自然和社会环境,影响并改变人们的行为方式,11年后,芬兰的冠心病死亡率下降80,总死亡率下降50。我们看到,预防,绝不是乌托邦,是可以做到的。我们做医生的成就感,不应该仅仅来自于今天抢救了多少病人,而是我能够在怎样的程度上减少公众的发病几率。我曾亲身经历了SARS(非典)。大家知道,那时一个家庭里如果有一人染病,可能所有人都会遭殃。不仅如此,他有没有到过其他城市,接触过什么人,可能都特别关键。所以,疾病不单单是某个病灶、病毒的问题,还是个社会问题。你可能会说这是个个例,那么我们今天运动减少、城市污染、生活压力、垃圾食品……是不是都和心脏病、糖尿病甚至癌症相关呢?而且发病机制更是复杂。我母亲(注:2013感动中国十大年度人物、著名医生胡佩兰)曾经说过,做医生是一项需要情感投入的行业。什么意思呢?治病要看病情,还要看心情,要和他唠唠家常,他的什么事都要知道一点,久而久之,病人就变成了朋友。我建议年轻的医生都要学一点心理学,一方面有助于交流;另一方面,心理症状有的时候会表现在躯体上。医学最核心的有三个问题现在医学的提法很多,循证医学、精准医学、转化医学……但我觉得这个行业最核心的有三个问题,第一个是价值体系,第二是医学的目的,第三是社会责任感。一名医生对某个决策的价值判断来自于他对病人的同理心和责任心。希波克拉底说,“不要在病人身上做得过多”,要学会明智地选择,优化治疗方案。看到一位病人已经七八十岁了,虽然有心血管病,但毫无症状,你觉得他真的需要做支架吗?一个医生走向成熟的标志,是他知道什么时候应该“喊停”——你在手术中打开胸腔,啊,似乎和预想得完全不一样,短暂时间内找不到对的答案。这个时候,你是否宁愿承认自己的失败,关上胸腔,以免造成不能挽回的后果呢?没错,医学的最高目标是“救死扶伤”。但现实是,我们只是“有时在治愈”。从小,大家笃信的是知识可以改变命运。但使用知识的地方要对,不要孤注一掷地放在疾病的最后阶段,反而应该通过研究,获得某种疾病的致病证据,写成指南来培训医生。同时,把这样的健康知识传播开来,群防群治。只有公众参与到自己的健康管理中来,才能把知识转化成行为,把知识转化成提高公众健康的力量。现在,我们的整个医疗体系是一个被动式、碎片化、断裂的医疗服务链,医院和医生的执业模式是坐堂行医,等着病人来,而且很多来的人已经是病程的中后期了,这个阶段往往更需要很大的经济投入,而且每次病情的复发,疗效都会更差。世界卫生组织曾指出,当前医学所经历的迷失,有时不在于手段,而在于目的。所以我想再强调一遍预防的重要性。近几年,我们常说医疗机会的公平性、健康权益的公平性。怎样才能真正做到公平?控烟,治污,为公众作健康宣讲……让所有公民都能享有疾病预防的环境。而在这个过程中,政府和相关机构理应承担主要的牵头作用,但这并不意味着,医生就可以免责。我自己做了几十年的健康教育。其实,真正做好健康教育是非常深的学问,你得懂科学,还得能把科学说得很通俗、有趣味、有实效,而且要处处坚守公益。年轻医生要有这样的观念,就是要为健康服务业出力,要有建设“健康4S店”的意识。什么意思呢?像对待车一样地对待公众。没有生病、没有具体需求的时候,要能实施个性化的服务,根据每个人分析他的社会行为方式,提供运动、饮食等建议,让他们少得病,晚得病;对已经患病的人群,要追踪管理,帮助他康复,并且预防复发。这样一个主动服务的“健康4S店”,还要能培养教育患者的家属,发挥他们自我管理健康的主动性和能力。对于医学,结果最重要我常常觉得,做很多事,只有懂得背后的哲学道理才能成事,医学更是如此。比如共性和个性,事物之间存在的普遍联系等,这些都是最朴素的哲学思想。你看,我们在学校读的医书都是共性的,但在实际中,老百姓来看病可都是个性的,每个人都不一样。有的人发病在胸部,有的在咽喉,有的还会跑到腹部。此外我们在门诊,病人来来往往,我们常常只能根据第一面来进行诊断。但疾病之复杂,初次印象和描述很容易片面,所以我们要经过长期的追踪,有时要长达3年、5年甚至更久以后,才能看出病情发生了哪些变化,变化的规律是什么。正因为忽视了随访和追踪,我们曾经出现过很多误诊。比如患者出现胸疼、呼吸困难,就一定是左心衰竭,或者心绞痛吗?这是有待商榷的。我想说的是,对很多学科来说,结果相对于过程更重要。而对于医学,结果很重要,但作为医生要想提高医术,必须还要重视过程。很多医生曾医治过许多病人,但全都只是量的积累,没有质的飞越,这说明他并不善于观察和联想。医学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它会出现很多的综合征,即一个人症状上会有很多表现,但实际是由某一个特定疾病引起的。但是,也许碍于科技的发展,也许是一些别的因素产生了干扰,你在某个时间点就是查不出确切的病因。比如我们现在说的预激综合征,它是医学团队经过了几十年的病例追踪和调研,从开始的联想到推测再到证实,现在已经能做到对其进行无创开刀治疗了。因此,做临床医生,不要死读书,要像个侦察员一样,依靠实践,敢于联想。遇到病例,不要熟视无睹,要留下资料勤于回访,捕捉细节。从“手中无剑,心中无剑”到“手中有剑,心中有剑”最后,我想借用“华山论剑”的桥段,和大家分享一下我一路走来的感想。我记得自己刚从医学院毕业时的状态,可以用“手中无剑,心中无剑”来形容。那时候,医疗超声不会做,腔镜不会做,技术方面乏善可陈;而对科研、对创新、对医学的理解也都几乎是空白的。后来,会看病了,也掌握了很多技术;但是学术思想方面还是很弱,所以叫“手中有剑,心中无剑”。第三个阶段呢,不但技术上越来越得心应手,也有更多的时间去做学术和创新,这时是“手中有剑,心中有剑”。而最近这些年,我产生了很多对医学的反思,想我们现代医学未来该怎么发展、怎样创新;反而手上对具体的开刀、用药有了节制。所以,这可以叫“手中无剑,心中有剑”。或许到未来,我还会再进入另外一个境界,皓月当空,风平浪静,即“手中无剑,心中无剑”。但对于所有的年轻人来说,前面几个阶段能够有担当,肯努力,才能抵达最后海阔天空的境地。我祝福大家。

  • 疾病会被自己给患上都是因为没有注意正确的对待这种病,也没有注意好的预防,对不同风湿的出现要及时的注意不同的预防方法来应对这种病,患者要注意合理的预防比较重要,那么,风湿病患者的常见心理能有哪些?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一下。 风湿病患者的常见心理一、恐惧和焦虑:由于风湿病是一种比较顽固的疾病,且治疗过程非常漫长,有些患者甚至需要终身服药,严重者还可能导致残疾,这些不确定因素都会使风湿病患者处于恐惧之中,使患者感受到无助和恐慌,当听说其他患者残疾时更会加重恐惧心理,这时需要给予适当安慰。 风湿病患者的常见心理二、抑郁:风湿病带给患者的不仅是生理上的损害,还包括金钱、时间等损失,患者活动受限,生活受影响,自尊心和事业都受到严重损害,面对这一些,患者极易出现消极抑郁情绪,此时可以使用一些抗抑郁药物。 风湿病患者的常见心理三、疲倦:风湿病患者尤其是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常出现疲倦和乏力,并伴随着肌肉疼痛、失眠、贫血等症状,这时不仅需要充足的休息,还要注意心理调节。 风湿病患者的常见心理四、习得性无助:由于风湿病治疗效果不佳,患者会认为疼痛、功能障碍等症状是无法预测和控制的,因此极易造成消沉情绪,不配合医生的治疗。 以上就是风湿病患者常见的几种心理,家属和朋友一定要谨记。只有了解患者的心理,才能体会到其痛苦和无助,这样才能在交往中给予患者需要的安慰和帮助,促进患者病情的康复。

  • “医生,你看我这个疹子是梅毒的疹子吗?”很多人有过一些自己怀疑是不洁的性接触后,就会发起类似的问诊咨询。梅毒感染现在是我国报告病例数中排名前三的性病。这跟人们的疾病知识和预防意识匮乏是有一定关系的。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梅毒知识的科普,”终生阳性“是指不能治愈吗?    1    -1-我得了梅毒吗?I 梅毒的传染梅毒(syphilis)是人类独有的疾病,由梅毒螺旋体(TP)引起,主要通过性接触和血液传播。显性和隐性梅毒患者都是传染源,感染梅毒的人的皮损及其分泌物(精液、乳汁、唾液)、血液中含有梅毒螺旋体。约 95% 患者通过性接触由皮肤黏膜微小破损传染。梅毒螺旋体可通过胎盘传给胎儿,分娩过程中新生儿通过产道时也可于头部、肩部擦伤处发生接触性感染。II 梅毒疹发生高风险性行为之后,很多人精神心理压力比较大,皮肤出现红疹就会非常紧张。但是梅毒疹是有特征的,我们要注意区别。其实梅毒螺旋体侵入人体后,经过 2~3 周潜伏期,即会发生皮肤损害,叫做一期梅毒。首先表现出来的是硬下疳,特点是皮损不产生疼痛,触摸有软骨样硬度。好发部位是外生殖器(90%)和会阴。硬下疳初为暗红色斑疹,后迅速发展为无痛性炎性丘疹,数天内丘疹,直径达 0.5 cm~1.5 cm,表面坏死而形成溃疡。未经治疗的硬下疳一般可持续 3~4 周。硬下疳消退 3~4 周后(感染 9~12 周后),少数可与硬下疳同时出现的二期梅毒,会随着梅毒螺旋体经血流传播全身引起各脏器出现多数小病灶。其中梅毒疹特点为皮疹多发、对称分布,常在四肢、躯干、手脚掌部位,皮疹铜红色,传染性强,不经治疗一般几周后可自行消失。III 何时可以解除警报高风险性行为后多长时间会出现梅毒症状,多久之后就可以彻底放心了呢?患者感染梅毒后,经一定活动期,由于机体抵抗力增加或由于治疗的影响,临床症状会暂时消退,但梅毒血清反应呈阳性,此阶段称为梅毒的潜伏期。梅毒潜伏期大概为 9~90 天,平均 3 周。患者通常在梅毒感染后 2~4 周开始发病。梅毒即使在潜伏期诊断也是可以准确查出的,其中梅毒血清学检查就能包括非梅毒螺旋体血清学试验和梅毒螺旋体血清学试验。前者常用于临床筛选及判定治疗的效果,后者主要是用于判定试验,但是它不能判定治疗效果,一旦患有梅毒,这一试验将终身阳性。所以谈梅毒转阴、终生阳性我们都要知道对应的试验是什么,背后的意义是什么。有过高风险性接触者应及早去医院就诊检查,抽血化验,必要时重复多次梅毒血清学检查,以免错过最佳诊疗时期。但是一旦过了3个月还是阴性,就不需要过度紧张疑病了。-2-并非绝症-早治疗早痊愈其实梅毒是可以治疗好的,但必须做到治疗要早,药物剂量要足。病人如果在生殖器部位出现硬下疳后 1~2 周内,能及时得到正规治疗,其血液中梅毒螺旋体可以被悉数消灭, 临床症状随之很快消退, 即可以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有研究表明,如果在一期梅毒阶段 (感染梅毒螺旋体后 8~10 周内) 得到正规治疗,治愈率可高达 97;即使在二期梅毒阶段 (从出现梅毒疹到感染后四年内) 才得到治疗,治愈率仍然有 90。不过梅毒治愈后,要复查 2~3 年,如果出现复发,则必须再次进行驱梅治疗。梅毒治愈后,是不会影响到下一代的,谨记听从医生嘱托,坚持治疗,做好日常护理。 审稿专家 | 龙振昼点击即可问诊:https://m.healthjd.com/s/EvaluationManage/DoctorDetail?doctorId=179010126818 

  • 看过战狼2的人,肯定对吴京和非洲朋友斗酒的场面印象深刻。吴京喝完几大杯啤酒,又闷头灌一整瓶中国白酒,最后非洲朋友举手投降。吴京酒尽兴处,想起自己的未婚妻龙小云,不禁泪下,铁汉柔情表现得非常到位,是战狼中比较感人的一个片段。 但电影终归是电影,从健康的角度说,吴京啤酒+白酒这样的斗酒,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肝病中心主任彭劼表示,每天喝酒超过20克,3到5年之后,就会患酒精性肝病。酒精肝没有明显症状,很多人发现的时候已经是肝硬化。酒精性肝病造成的损害是不可逆的,一旦变成酒精性肝硬化,再来医院治疗,为时已晚,剩下的选择往往只有换肝了 每天2两白酒 4周后肝脏就会损伤 一天喝2两白酒,4周下来肝脏就会脂肪变性,就是平常我们所说的脂肪肝。如果连续喝上2个月,肝脏就会出现明显的损害,转氨酶就会高。但是等你出现症状不舒服的时候,可能要半年,甚至三五年的时间 对国人来说,就算是每天喝酒超过20克,持续3—5年以上就可能出现酒精性肝病。20克的酒精量仅仅相当一两五十度的白酒。如果你每天喝一两白酒,持续三五年以上,那么基本就有可能会得酒精性肝病。 酒精肝损害不可逆 加大肝癌风险 酒精进入人体后,主要在肝脏进行分解代谢,酒精对肝细胞的毒性使肝细胞对脂肪酸的分解和代谢发生障碍,引起肝内脂肪沉积而造成酒精性脂肪肝。饮酒越多,酒精性脂肪肝也就越严重,进而引起酒精性肝纤维化、肝硬化、甚至肝癌的发生。如果肝炎患者,再大量酗酒,酒精和病毒协同作用,将会大大加快加重肝硬化的形成和发展,促进肝癌的发生。 酒精性肝病造成的损害是不可逆的,一旦变成酒精性肝硬化,再来医院治疗,为时已晚,剩下的选择往往只有换肝了,因为已经形成酒精性肝硬化的肝脏是没有办法再修复的。 遗憾的是,酒精肝平时没有特异的症状,但是人们对此并不重视。酒精肝早期没有明显的症状。很多患者常常在有症状的时候才前往医院,这时候很多已经是肝硬化失代偿,到了晚期肝硬化。 爱喝酒的人注意这些护肝窍门 喝酒是现代社交应酬不可避免的一种方式,很多人的生意都是在酒桌上完成的。那么喝酒应该怎么保护肝脏? 1、尽量戒酒 酒精对肝细胞有较强的毒性,酒精可直接影响蛋白、脂肪的代谢功能,从而降低肝脏的解毒能力,导致酒精性脂肪肝。一旦出现酒精肝,无论处于疾病的哪个阶段,在治疗过程中及疾病康复后,必须绝对禁止饮酒。 2。合理饮食 应以多食素食,谷类为主,粗细搭配,宜清淡,忌油腻,富营养,易消化为原则。多吃蔬菜水果,常吃奶类、豆类,并注意补充含维生素B、C、K及叶酸类较多的食物,如新鲜的水果蔬菜。 3、半年查一次肝功能 大概每半年就要去医院检查一次肝功能,通过抽血、B超等影像学检查,看看你的肝脏是否正常是否健康,看看长期的饮酒对肝脏有没有造成明显的损伤。如果有明显的损伤,就要及时进行医疗上的干预措施来处理酒精性肝病。

  • 从小到大我们会与不同的人产生交集,我们成长的过程中会在心理留下各种印记。有的印记是让我们舒心的;有的印记是让我们难过的;有些印记困扰着我们,却不知道该如何改变和处理,那些让我们痛苦、难受的印记会在不经意中被深深的烙印在了潜意识里。当类似情景再次呈现时,那些痛苦、难受的感觉会莫名的再次被唤醒并形成反刍似的精神内耗,将我们牢牢的困住,惯性思维让我们很难挣脱束缚。于是抑郁、焦虑、强迫思维、情绪失控等等便如影随形,挥之不去。那些不良印记还会让我们与成长中的重要关系的人形成固化的关系模式,以代际传承的方式平移到各种关系中: 比如人际关系、职场关系、伴侣关系、亲子关系、自己与自己的关系(接纳、整合等),出现沟通、交流渠道不畅通,甚至出现病态的共生绞杀关系,代际传承给一代又一代。给我们的学习、生活、工作造成严重困扰。那么,如何破除这种状态,走出困境呢? 心理咨询可以非常有效的帮到您!!! 随着疫情和后疫情时代的来临,越来越多的来访者选择线上咨询,一来线上较线下咨询更便捷;二来拉近咨询师和来访者的距离更容易;三来越来越多的人感受到了心理咨询对于自己、孩子、亲人、伴侣、朋友、职场人际关系的重要性。 心理咨询可以通过短程与长程咨询相结合等综合技术有效地帮到您。但是心理咨询究竟是怎样的流程呢?如何才可以有效的地帮到自己呢?让我们一起去了解一下…… 咨询结构 每次 1 个咨询目标,咨询时长为 50 分钟。 来访者自述并确定咨询目标 20 分钟; 围绕咨询目标充分讨论 25 分钟; 总结、归纳讨论结果 5 分钟。 咨询周期 遵守周期循环和固定的时间,咨询效果最佳。周期太短咨询已产生的效果反复打磨的时间不够;周期太长已取得的效果无法得到及时巩固,致使来访者行为会有退行。所以建议来访者: 1-2 次/周,固定时间; >2 次/周,需要视情况加强,周次数不建议太频繁。 从咨询有效性出发,7 天为一个周期,7 天的时间,来访者用来对每一次咨询的内容反复觉察并巩固结果。 咨询次数 来访者的咨询次数视您的目标而定。 短期目标(1-4 次) 中期目标(5-8 次) 长期目标 (9 次及以上) 10 次—20 次及以上的咨询可以协同您看到自己更大的改变,咨询师跟随您做更好的个人成长。 咨询意义 快乐是我们每个人的权利,改变是自我愉悦和身心健朗的关键词。来访者与咨询师协同成长是目标。 遵守心理咨询固定的时间,固定的周期对于咨询来说本身就具有改变的意义。 几十年形成的成长模式与习惯,改变是需要启动自我改变的动力并积极配合心理咨询师做出改变的。 请随同您的心理咨询师,让他们从专业的角度陪伴您,帮您疏导情绪,释缓压力,协同您觉察、放下,并一步步走出困扰。与您协调成长,带您渐入心灵佳境,让您成为阳光的、快乐的、开朗的、喜欢的,那个本该属于您的美好的自己。

  • 几天前,宜宾的郭大爷迎来了73岁生日,恰好也就是这天凌晨,郭大爷的生命戛然而止。而让老人突然辞世的,竟是我们以为“无公害”的保健品。 最近几年,郭大爷痴迷于形形色色的保健品,花光了家中的积蓄。在去世前的一晚,他竟也拒绝去医院治疗,坚持要天亮后,去保健品店铺“拿药吃”。郭大爷原以为,按照“老师”的要求吃保健品、用保健器材,就可以活到120岁。 近些年来,保健品逐渐成为走亲访友地佳品,但是保健品到底能治病吗?我们真的需要吃保健品吗? Q:保健品,到底能不能治病?通俗的说,保健品不能治病,并且不是人人都适合吃。 Q:我应该吃保健品吗?只要大家按时吃饭,不挑食,没处在特殊时期(比如怀孕、疾病),一般都是不需要吃膳食补充剂的。 Q:那么,哪些人适合吃保健品?小编列举了一些适合补充营养的人群,朋友们可以结合自身情况来考虑。 1.婴幼儿:可以补充增加骨密度、调节肠道菌群的保健食品。例如:铁,钙,维生素D、益生菌、益生元2.孕妇可以关注改善营养性贫血、增加骨密度、调节肠道菌群,促进消化、有通便功能、以及促进泌乳的保健食品。例如:铁、维生素C,叶酸,DHA,钙、益生菌、益生元、乳清蛋白3.老年人:适当食用具有抗氧化功能、增强免疫力、改善胃肠道、增加骨密度、促进骨骼健康的保健食品。例如:维生素B12、维生素D、钙、D-氨基葡萄糖、硫酸软骨素、叶黄素、花青素,益生菌/益生元当然,朋友们也要咨询医生的建议,结合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保健食品和器械,合理搭配饮食和营养。

展开更多

快速问医生

输入你想提问的内容
提交

扫码关注医生

关注杨健医生,方便随时提问

杨健
杨健
副主任医师

已认证

沧州市人民医院 肿瘤内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