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页
  • 详情介绍
  • 患者评价
  • 问诊记录
暂无
暂无
急诊科患友问诊
  • 脸部下巴处,嘴部周围不停长痘。|这种情况多长时间了?拍个图片。我上面电子处方里给你开了二瓶中药外用**,****,促进皮肤愈合,包括你的痘坑都能修复,使我们三甲医院治疗你这种情况最好的药,点开电子处方购买京东就给你邮寄了,很快就到货

    总交流次数

    27

    医生回复次数

    16
    患者:

    女 36岁

  • 孩子舌头两侧长了水泡|您好,我是口腔科医生,为您提供医疗咨询。请问这种情况多久了?之前线下就诊过吗?

    总交流次数

    2

    医生回复次数

    1
    患者:

    女 5岁

  • 呼吸难受鼻涕特别多是什么原因引起的|感冒多长时间了这次多长时间了睡觉打呼噜吗平时右上腹部疼吗那就是感冒可以吃***考虑感冒

    总交流次数

    17

    医生回复次数

    8
    患者:

    男 41岁

  • 脸部下巴处,嘴部周围不停长痘。这种情况多长时间了?拍个图片。我上面电子处方里给你开了二瓶中药外用**,****,促进皮肤愈合,包括你的痘坑都能修复,使我们三甲医院治疗你这种情况最好的药,点开电子处方购

    总交流次数

    27

    医生回复次数

    16
    患者:

    女 36岁

  • 孩子舌头两侧长了水泡您好,我是口腔科医生,为您提供医疗咨询。请问这种情况多久了?之前线下就诊过吗?

    总交流次数

    2

    医生回复次数

    1
    患者:

    女 5岁

  • 呼吸难受鼻涕特别多是什么原因引起的感冒多长时间了这次多长时间了睡觉打呼噜吗平时右上腹部疼吗那就是感冒可以吃***考虑感冒

    总交流次数

    17

    医生回复次数

    8
    患者:

    男 41岁

  • 你好,贫血的人,血压低,适合喝生脉饮吗您好,京东大药房药师工号0081,很高兴为您服务!您好,请问您有什么用药问题需要咨询为了您的用药安全,方便药师指导用药,请问患者的性别和年龄?特殊情况请提前告知,

    总交流次数

    71

    医生回复次数

    33
    患者:

    女 0

  • 干性湿疹的症状以前去医院看过吗用药了吗效果怎么样?根据上述情况我可以给您一些用药建议。为用药安全,请问是否有肝肾功能损伤,请问是否有严重药物过敏史或者药物严重不良反应?图片看下湿 疹是过 敏性皮疹,注

    总交流次数

    16

    医生回复次数

    9
    患者:

    女 5岁

  • 痛风可以用吗 您好,非常高兴由我为您提供医疗咨询服务,请稍等,我正在详细阅读您的病情描述。不用于通风的这情况多久了之前医院检查过吗是痛风引起的吗那没事的可以用这个**的不客气 奥

    总交流次数

    17

    医生回复次数

    8
    患者:

    女 0

  • 这个保质期多久您好,我是主治医师胡春燕,很高兴由我为您提供咨询服务。这款常温保存6个月。如果开封后建议冷藏。

    总交流次数

    5

    医生回复次数

    3
    患者:

    女 0

  • 94岁卧床病人您好,我是主治医师刘丹,很高兴由我为您提供咨询服务。您好,感谢您的信任!!!有什么问题帮你转老年科了你点确认转诊

    总交流次数

    9

    医生回复次数

    6
    患者:

    女 0

  • 下面不来大姨妈流血是什么情况月经干净多少天了?怀孕了吗?测过是吧?怎么知道不是月经呢流血流了几天了?奥奥同房痛可能是炎症引起的月经就这一次推迟还是经常会推迟内膜有多厚了月经就这一次推迟还是经常会推迟月

    总交流次数

    36

    医生回复次数

    14
    患者:

    女 29岁

  • 您好医生 六个多月的孩子 **********成**吗 您好,我是京东健康互联网医院专业育儿师,非常高兴由我为您提供育儿咨询服务。感谢您体验京东育婴师育儿咨询服务,如果您有儿童常备药、儿童生长发育、科

    总交流次数

    13

    医生回复次数

    8
    患者:

    女 0

展开更多

急诊科科普文章
  •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加入健身大军,热情是好事,但是如果连有氧运动、无氧运动都分不清,对健身存在各种错误认识,盲目锻炼,这样不但不能达到想要的效果,反而可能引发健康问题。 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这些常见的健身误区,你是不是也有呢? 误区一 想瘦哪里就勤练哪里 “很多女孩健身,都带着很强的目的性,不是想快点减肚子,就是想快点减大腿或胳膊。” 急于减肥的心情可以理解,但练哪儿就可以瘦哪儿的想法比较片面。无论是身体训练还是运动减脂,脂肪是整体代谢的,并不是今天练腹肌,肚子就会变小;明天练胸肌,胸就会变大。 人体内的脂肪是全身分布的,不论是增脂还是减脂,脂肪都是按一定比例全身增加或消耗的,并不存在练哪瘦哪的情况。 曾有试验证明,无论是连续6周只做卷腹训练还是只做单腿蹬踏的力量训练,脂肪的减少都是全身性的,并没有只瘦肚子或者只有一条腿的脂肪变少。因为人体的能量供应系统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当运动量达到一定程度而需要脂肪来提供能量时,是无法做到“就地取材”的,只是通过力量训练加强某个部位的肌肉,让它看上去更加紧致一点。 “减脂减全身,增肌增局部”。因此,瘦下来时究竟是先瘦了肚子还是先瘦了脸,很难说清楚。 误区二 有氧运动30分钟才开始消耗脂肪 很多人认为,有氧运动一定要坚持到30分钟以上,不然就达不到消耗脂肪的目的。 事实上,研究显示,有氧运动的前20分钟几乎不会动员到皮下脂肪,但会消耗血液中游离的脂肪,20分钟后开始动员非游离的脂肪组织。而随着运动时间的增加脂肪分解供能的比例逐渐升高,从有氧40分钟左右开始,脂肪成为供能的主要物质。但这并不能说明有氧运动的前20分钟对于脂肪消耗是无效的。况且糖、脂肪和蛋白质这三大物质在人体中是会相互转化的,也就是说即使你的运动时间不到20分钟也是能消耗脂肪的。 “30分钟”的时间节点是片面的。在单位时间内参与做工的肌肉群越多,训练的效果会越好。比如,在跑步机上,如果调动全身的肌肉群快走,尽管只有10分钟,但代谢的热量并不亚于肌肉群没有收紧的情况下跑30分钟的效果。 当然有氧训练一般建议是在30分钟到40分钟左右。但是,前提条件是让身体的所有肌肉尽量多地参与到训练当中来,这才是最重要的。 误区三 肌肉酸痛,锻炼效果才好 无论是资深健身人士,还是健身小白,都可能有过这样的困惑:运动之后,第二天没有什么感觉,肌肉也没有酸痛感,这是不是表示锻炼没有到位呢? 锻炼后肌肉酸痛在运动医学上被称为“延迟性肌肉酸痛(DOMS)”,通常是在运动结束24小时后出现,24—72小时酸痛达到顶点,5—7天后疼痛基本消失。 DOMS往往是在刚开始进行新的训练或突然做大强度离心运动后产生的。实验和研究显示,人的身体有很强的适应能力,在几次训练后,就会慢慢习惯,不再酸疼,但这并不代表训练效果变差了,只是你的身体渐渐熟悉了新的训练动作和强度了。所以,运动后肌肉酸疼的程度,并不是训练效果好坏的指标。 造成肌肉酸痛的原因有很多,不经常锻炼、提高锻炼强度、在停止锻炼一段时间后重新开始锻炼等原因都可能引起肌肉酸痛。锻炼时需要把握强度,循序渐进加强。 另外,偶发的肌肉酸痛可以帮助我们意识到身体的哪一个部位缺乏运动,从而加强相应部位的锻炼、减少肌肉酸痛。 误区四 肌肉越多越健康 有的男性倾向于把自己练得异常壮硕,认为肌肉越多人就越健康。 事实上,人的正常匹配是骨骼加脂肪和肌肉,肌肉占的比重会大一些。普通人的肌肉比重在30—40,像C罗这种运动员的肌肉比重在50左右,而职业竞技健美运动员的肌肉比重可能会更高一些。肌肉越多基础代谢率越高,对身体来讲是好的。但是,如果长期处于高基础代谢率状态下,对身体也是一种负担。 如果想通过锻炼使身体更加健康,可以应用全美运动医学会出版的《体适能手册》的概念“健康体适能”。健康体适能是指心脏、血管、肺和肌肉能顺利执行日常工作的能力,其中包括能以最低的疲劳与不适,来应付偶发事件的挑战。 而健康体适能包括以下4个要素:有氧适能、肌肉适能、柔韧性以及身体组成。肌肉适能只是体适能的一部分。要达到良好的体适能还需要其他身体功能的锻炼,而不仅仅是练成肌肉男。 误区五 出汗多,脂肪消耗就多 “汗水是脂肪在哭泣”,这句话虽然很励志很热血,但是流汗多少跟减脂效果并不存在正比关系。设想一下,夏天温度高时,在太阳下即便不运动也会出汗,那是不是说明我们的脂肪在燃烧呢? 可见,运动会流汗主要的原因是因为运动时肌肉产生的热量增多,人体为了不让体温过高影响机体的正常运转,就会通过各种方式来降温。这与脂肪的燃烧并没有多大的关系,同样的运动强度,流汗多少并不左右你的脂肪消耗量。 而且运动大量排汗导致的体重下降,减掉的主要成分是水而不是脂肪。需要提醒的是,运动时尽量不要出太多的汗,出汗太多又不能及时补充体液时,不仅会导致电解质紊乱,还会引发肌肉痉挛,严重时会导致中暑,甚至有生命危险。为此,专业人士建议运动中适量补充水分。不同人锻炼有不同的目的如果希望通过运动解决颈肩腰腿疼痛等问题咨询专家,获得个性化意见立即点击下图,限时优惠

  • 作者:胡大一    来源:胡大一大夫公众号导  语希波克拉底说,“不要在病人身上做得过多”,要学会明智地选择,优化治疗方案。看到一位病人已经七八十岁了,虽然有心血管病,但毫无症状,你觉得他真的需要做支架吗?一个医生走向成熟的标志,是他知道什么时候应该“喊停”。我做心血管病医生已经四十几年了。刚做医生的那些年,全年见到的心肌梗死病人可能也就四五十个,而且绝大多数是老年人。可是做了十几二十年之后,我发现手里的病人变得越来越年轻。自己的技术好了,科技发展了,但病人怎么好像越治越“糟”了呢?现在好多医生,最大的成就感是来自于用支架把病人的血管打开,挽救一个个濒临死亡的生命。我母亲说,做医生是一项需要情感投入的事业有的病人,35岁第一次放支架,放完就把所有药物都停了,没有人提醒他应该怎么做。10年过去了,他又在同样的位置出现了血栓,医生赶紧又加上支架抢救回来。如此循环,我们很多人不是在“等待发病”,就是在“等待复发”。那么,让我们再看看芬兰这个国家。芬兰有一位帕斯卡医生,也是做心血管病的。上世纪70年代,帕斯卡医生不做临床,而转去做了预防。他选择了芬兰一个心血管病发病率最高的省份做示范并推广至全国。通过改变自然和社会环境,影响并改变人们的行为方式,11年后,芬兰的冠心病死亡率下降80,总死亡率下降50。我们看到,预防,绝不是乌托邦,是可以做到的。我们做医生的成就感,不应该仅仅来自于今天抢救了多少病人,而是我能够在怎样的程度上减少公众的发病几率。我曾亲身经历了SARS(非典)。大家知道,那时一个家庭里如果有一人染病,可能所有人都会遭殃。不仅如此,他有没有到过其他城市,接触过什么人,可能都特别关键。所以,疾病不单单是某个病灶、病毒的问题,还是个社会问题。你可能会说这是个个例,那么我们今天运动减少、城市污染、生活压力、垃圾食品……是不是都和心脏病、糖尿病甚至癌症相关呢?而且发病机制更是复杂。我母亲(注:2013感动中国十大年度人物、著名医生胡佩兰)曾经说过,做医生是一项需要情感投入的行业。什么意思呢?治病要看病情,还要看心情,要和他唠唠家常,他的什么事都要知道一点,久而久之,病人就变成了朋友。我建议年轻的医生都要学一点心理学,一方面有助于交流;另一方面,心理症状有的时候会表现在躯体上。医学最核心的有三个问题现在医学的提法很多,循证医学、精准医学、转化医学……但我觉得这个行业最核心的有三个问题,第一个是价值体系,第二是医学的目的,第三是社会责任感。一名医生对某个决策的价值判断来自于他对病人的同理心和责任心。希波克拉底说,“不要在病人身上做得过多”,要学会明智地选择,优化治疗方案。看到一位病人已经七八十岁了,虽然有心血管病,但毫无症状,你觉得他真的需要做支架吗?一个医生走向成熟的标志,是他知道什么时候应该“喊停”——你在手术中打开胸腔,啊,似乎和预想得完全不一样,短暂时间内找不到对的答案。这个时候,你是否宁愿承认自己的失败,关上胸腔,以免造成不能挽回的后果呢?没错,医学的最高目标是“救死扶伤”。但现实是,我们只是“有时在治愈”。从小,大家笃信的是知识可以改变命运。但使用知识的地方要对,不要孤注一掷地放在疾病的最后阶段,反而应该通过研究,获得某种疾病的致病证据,写成指南来培训医生。同时,把这样的健康知识传播开来,群防群治。只有公众参与到自己的健康管理中来,才能把知识转化成行为,把知识转化成提高公众健康的力量。现在,我们的整个医疗体系是一个被动式、碎片化、断裂的医疗服务链,医院和医生的执业模式是坐堂行医,等着病人来,而且很多来的人已经是病程的中后期了,这个阶段往往更需要很大的经济投入,而且每次病情的复发,疗效都会更差。世界卫生组织曾指出,当前医学所经历的迷失,有时不在于手段,而在于目的。所以我想再强调一遍预防的重要性。近几年,我们常说医疗机会的公平性、健康权益的公平性。怎样才能真正做到公平?控烟,治污,为公众作健康宣讲……让所有公民都能享有疾病预防的环境。而在这个过程中,政府和相关机构理应承担主要的牵头作用,但这并不意味着,医生就可以免责。我自己做了几十年的健康教育。其实,真正做好健康教育是非常深的学问,你得懂科学,还得能把科学说得很通俗、有趣味、有实效,而且要处处坚守公益。年轻医生要有这样的观念,就是要为健康服务业出力,要有建设“健康4S店”的意识。什么意思呢?像对待车一样地对待公众。没有生病、没有具体需求的时候,要能实施个性化的服务,根据每个人分析他的社会行为方式,提供运动、饮食等建议,让他们少得病,晚得病;对已经患病的人群,要追踪管理,帮助他康复,并且预防复发。这样一个主动服务的“健康4S店”,还要能培养教育患者的家属,发挥他们自我管理健康的主动性和能力。对于医学,结果最重要我常常觉得,做很多事,只有懂得背后的哲学道理才能成事,医学更是如此。比如共性和个性,事物之间存在的普遍联系等,这些都是最朴素的哲学思想。你看,我们在学校读的医书都是共性的,但在实际中,老百姓来看病可都是个性的,每个人都不一样。有的人发病在胸部,有的在咽喉,有的还会跑到腹部。此外我们在门诊,病人来来往往,我们常常只能根据第一面来进行诊断。但疾病之复杂,初次印象和描述很容易片面,所以我们要经过长期的追踪,有时要长达3年、5年甚至更久以后,才能看出病情发生了哪些变化,变化的规律是什么。正因为忽视了随访和追踪,我们曾经出现过很多误诊。比如患者出现胸疼、呼吸困难,就一定是左心衰竭,或者心绞痛吗?这是有待商榷的。我想说的是,对很多学科来说,结果相对于过程更重要。而对于医学,结果很重要,但作为医生要想提高医术,必须还要重视过程。很多医生曾医治过许多病人,但全都只是量的积累,没有质的飞越,这说明他并不善于观察和联想。医学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它会出现很多的综合征,即一个人症状上会有很多表现,但实际是由某一个特定疾病引起的。但是,也许碍于科技的发展,也许是一些别的因素产生了干扰,你在某个时间点就是查不出确切的病因。比如我们现在说的预激综合征,它是医学团队经过了几十年的病例追踪和调研,从开始的联想到推测再到证实,现在已经能做到对其进行无创开刀治疗了。因此,做临床医生,不要死读书,要像个侦察员一样,依靠实践,敢于联想。遇到病例,不要熟视无睹,要留下资料勤于回访,捕捉细节。从“手中无剑,心中无剑”到“手中有剑,心中有剑”最后,我想借用“华山论剑”的桥段,和大家分享一下我一路走来的感想。我记得自己刚从医学院毕业时的状态,可以用“手中无剑,心中无剑”来形容。那时候,医疗超声不会做,腔镜不会做,技术方面乏善可陈;而对科研、对创新、对医学的理解也都几乎是空白的。后来,会看病了,也掌握了很多技术;但是学术思想方面还是很弱,所以叫“手中有剑,心中无剑”。第三个阶段呢,不但技术上越来越得心应手,也有更多的时间去做学术和创新,这时是“手中有剑,心中有剑”。而最近这些年,我产生了很多对医学的反思,想我们现代医学未来该怎么发展、怎样创新;反而手上对具体的开刀、用药有了节制。所以,这可以叫“手中无剑,心中有剑”。或许到未来,我还会再进入另外一个境界,皓月当空,风平浪静,即“手中无剑,心中无剑”。但对于所有的年轻人来说,前面几个阶段能够有担当,肯努力,才能抵达最后海阔天空的境地。我祝福大家。

  • 案例:张女士,27岁,产后1个月出现遇凉或吹风时关节及肢体疼痛,同时有凉风向骨关节里钻的感觉,间断出现肢体麻木感、膝关节周围烧灼感、胸骨周围疼痛,间断头痛、头晕,常有失眠、心悸、胸闷、阵发出汗。这样已有半年多,多项风湿化验均为正常。 西医并没有“产后风湿”的说法 传统上认为的“产后风湿”是妇女生产后,由于碰凉水或者吹凉风,出现的全身疼痛、乏力、怕风怕凉以及容易出汗等一系列症状。但是西医中并没有这个说法。现代风湿病学中所说的风湿病主要包括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纤维肌痛症等疾病,与产后风湿的概念不同。 类风湿关节炎多为两侧对称的关节肿痛,与“产后风湿”大不相同 张女士这种产后的症状基本上不可能是类风湿关节炎。因为类风湿关节炎的症状一般是全身对称性关节肿胀、疼痛,多发生在像手指、脚趾这样的小关节,严重的还会有关节变形、疼痛加重的表现;而且化验检查后,类风湿因子都会出现异常,血沉、C反应蛋白(反映人体炎症的指标)也会有所升高。而张女士产后怕风、关节痛、多汗等表现,与类风湿关节炎不一样。而且她的多项风湿化验指标也正常,因此可以排除类风湿关节炎的可能。 产后吹空调、着凉等原因,导致出现类风湿关节炎的可能性大不大? 实际上,产后吹风、沾凉水与类风湿关节炎的关系不大,一般不会因此导致类风湿关节炎。有的人有产后风湿的症状,类风湿因子也偏高,这能说明是类风湿关节炎吗?如果有明显的关节肿痛症状,类风湿因子也升高,才会有类风湿关节炎的可能。如果没有明显的关节肿痛,仅仅是怕凉、全身疼痛,类风湿因子异常地偏高,不一定是类风湿关节炎。但是,也不排除类风湿关节炎的先兆的可能。 产后风湿三五年都不好,会不会转变成类风湿关节炎? 类风湿关节炎是现代风湿病学的说法,与产后风湿关系并不大。因此,产后风湿三五年都不好,不一定会变成类风湿关节炎。 案例中的张女士出现的怕风、关节痛、多汗等,很多产后女性都会出现,但去医院又查不出什么具体的问题,为什么会这样?很多女性生产后内分泌系统出现很多变化,体内多种激素起伏较大;加上有了孩子后,心理压力也不小,导致精神焦虑、紧张;在产后恢复以及照顾孩子方面,与家人配合不好,也会造成心理焦虑、抑郁。因此,很多女性产后容易出现焦虑、抑郁的症状。这些精神心理上的焦虑抑郁状态,进而导致植物神经功能失调,使得身体上出现怕风、周身疼痛等产后风湿的表现。

  •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加入健身大军,热情是好事,但是如果连有氧运动、无氧运动都分不清,对健身存在各种错误认识,盲目锻炼,这样不但不能达到想要的效果,反而可能引发健康问题。 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这些常见的健身误区,你是不是也有呢? 误区一 想瘦哪里就勤练哪里 “很多女孩健身,都带着很强的目的性,不是想快点减肚子,就是想快点减大腿或胳膊。” 急于减肥的心情可以理解,但练哪儿就可以瘦哪儿的想法比较片面。无论是身体训练还是运动减脂,脂肪是整体代谢的,并不是今天练腹肌,肚子就会变小;明天练胸肌,胸就会变大。 人体内的脂肪是全身分布的,不论是增脂还是减脂,脂肪都是按一定比例全身增加或消耗的,并不存在练哪瘦哪的情况。 曾有试验证明,无论是连续6周只做卷腹训练还是只做单腿蹬踏的力量训练,脂肪的减少都是全身性的,并没有只瘦肚子或者只有一条腿的脂肪变少。因为人体的能量供应系统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当运动量达到一定程度而需要脂肪来提供能量时,是无法做到“就地取材”的,只是通过力量训练加强某个部位的肌肉,让它看上去更加紧致一点。 “减脂减全身,增肌增局部”。因此,瘦下来时究竟是先瘦了肚子还是先瘦了脸,很难说清楚。 误区二 有氧运动30分钟才开始消耗脂肪 很多人认为,有氧运动一定要坚持到30分钟以上,不然就达不到消耗脂肪的目的。 事实上,研究显示,有氧运动的前20分钟几乎不会动员到皮下脂肪,但会消耗血液中游离的脂肪,20分钟后开始动员非游离的脂肪组织。而随着运动时间的增加脂肪分解供能的比例逐渐升高,从有氧40分钟左右开始,脂肪成为供能的主要物质。但这并不能说明有氧运动的前20分钟对于脂肪消耗是无效的。况且糖、脂肪和蛋白质这三大物质在人体中是会相互转化的,也就是说即使你的运动时间不到20分钟也是能消耗脂肪的。 “30分钟”的时间节点是片面的。在单位时间内参与做工的肌肉群越多,训练的效果会越好。比如,在跑步机上,如果调动全身的肌肉群快走,尽管只有10分钟,但代谢的热量并不亚于肌肉群没有收紧的情况下跑30分钟的效果。 当然有氧训练一般建议是在30分钟到40分钟左右。但是,前提条件是让身体的所有肌肉尽量多地参与到训练当中来,这才是最重要的。 误区三 肌肉酸痛,锻炼效果才好 无论是资深健身人士,还是健身小白,都可能有过这样的困惑:运动之后,第二天没有什么感觉,肌肉也没有酸痛感,这是不是表示锻炼没有到位呢? 锻炼后肌肉酸痛在运动医学上被称为“延迟性肌肉酸痛(DOMS)”,通常是在运动结束24小时后出现,24—72小时酸痛达到顶点,5—7天后疼痛基本消失。 DOMS往往是在刚开始进行新的训练或突然做大强度离心运动后产生的。实验和研究显示,人的身体有很强的适应能力,在几次训练后,就会慢慢习惯,不再酸疼,但这并不代表训练效果变差了,只是你的身体渐渐熟悉了新的训练动作和强度了。所以,运动后肌肉酸疼的程度,并不是训练效果好坏的指标。 造成肌肉酸痛的原因有很多,不经常锻炼、提高锻炼强度、在停止锻炼一段时间后重新开始锻炼等原因都可能引起肌肉酸痛。锻炼时需要把握强度,循序渐进加强。 另外,偶发的肌肉酸痛可以帮助我们意识到身体的哪一个部位缺乏运动,从而加强相应部位的锻炼、减少肌肉酸痛。 误区四 肌肉越多越健康 有的男性倾向于把自己练得异常壮硕,认为肌肉越多人就越健康。 事实上,人的正常匹配是骨骼加脂肪和肌肉,肌肉占的比重会大一些。普通人的肌肉比重在30—40,像C罗这种运动员的肌肉比重在50左右,而职业竞技健美运动员的肌肉比重可能会更高一些。肌肉越多基础代谢率越高,对身体来讲是好的。但是,如果长期处于高基础代谢率状态下,对身体也是一种负担。 如果想通过锻炼使身体更加健康,可以应用全美运动医学会出版的《体适能手册》的概念“健康体适能”。健康体适能是指心脏、血管、肺和肌肉能顺利执行日常工作的能力,其中包括能以最低的疲劳与不适,来应付偶发事件的挑战。 而健康体适能包括以下4个要素:有氧适能、肌肉适能、柔韧性以及身体组成。肌肉适能只是体适能的一部分。要达到良好的体适能还需要其他身体功能的锻炼,而不仅仅是练成肌肉男。 误区五 出汗多,脂肪消耗就多 “汗水是脂肪在哭泣”,这句话虽然很励志很热血,但是流汗多少跟减脂效果并不存在正比关系。设想一下,夏天温度高时,在太阳下即便不运动也会出汗,那是不是说明我们的脂肪在燃烧呢? 可见,运动会流汗主要的原因是因为运动时肌肉产生的热量增多,人体为了不让体温过高影响机体的正常运转,就会通过各种方式来降温。这与脂肪的燃烧并没有多大的关系,同样的运动强度,流汗多少并不左右你的脂肪消耗量。 而且运动大量排汗导致的体重下降,减掉的主要成分是水而不是脂肪。需要提醒的是,运动时尽量不要出太多的汗,出汗太多又不能及时补充体液时,不仅会导致电解质紊乱,还会引发肌肉痉挛,严重时会导致中暑,甚至有生命危险。为此,专业人士建议运动中适量补充水分。不同人锻炼有不同的目的如果希望通过运动解决颈肩腰腿疼痛等问题咨询专家,获得个性化意见立即点击下图,限时优惠

  • 作者:胡大一    来源:胡大一大夫公众号导  语希波克拉底说,“不要在病人身上做得过多”,要学会明智地选择,优化治疗方案。看到一位病人已经七八十岁了,虽然有心血管病,但毫无症状,你觉得他真的需要做支架吗?一个医生走向成熟的标志,是他知道什么时候应该“喊停”。我做心血管病医生已经四十几年了。刚做医生的那些年,全年见到的心肌梗死病人可能也就四五十个,而且绝大多数是老年人。可是做了十几二十年之后,我发现手里的病人变得越来越年轻。自己的技术好了,科技发展了,但病人怎么好像越治越“糟”了呢?现在好多医生,最大的成就感是来自于用支架把病人的血管打开,挽救一个个濒临死亡的生命。我母亲说,做医生是一项需要情感投入的事业有的病人,35岁第一次放支架,放完就把所有药物都停了,没有人提醒他应该怎么做。10年过去了,他又在同样的位置出现了血栓,医生赶紧又加上支架抢救回来。如此循环,我们很多人不是在“等待发病”,就是在“等待复发”。那么,让我们再看看芬兰这个国家。芬兰有一位帕斯卡医生,也是做心血管病的。上世纪70年代,帕斯卡医生不做临床,而转去做了预防。他选择了芬兰一个心血管病发病率最高的省份做示范并推广至全国。通过改变自然和社会环境,影响并改变人们的行为方式,11年后,芬兰的冠心病死亡率下降80,总死亡率下降50。我们看到,预防,绝不是乌托邦,是可以做到的。我们做医生的成就感,不应该仅仅来自于今天抢救了多少病人,而是我能够在怎样的程度上减少公众的发病几率。我曾亲身经历了SARS(非典)。大家知道,那时一个家庭里如果有一人染病,可能所有人都会遭殃。不仅如此,他有没有到过其他城市,接触过什么人,可能都特别关键。所以,疾病不单单是某个病灶、病毒的问题,还是个社会问题。你可能会说这是个个例,那么我们今天运动减少、城市污染、生活压力、垃圾食品……是不是都和心脏病、糖尿病甚至癌症相关呢?而且发病机制更是复杂。我母亲(注:2013感动中国十大年度人物、著名医生胡佩兰)曾经说过,做医生是一项需要情感投入的行业。什么意思呢?治病要看病情,还要看心情,要和他唠唠家常,他的什么事都要知道一点,久而久之,病人就变成了朋友。我建议年轻的医生都要学一点心理学,一方面有助于交流;另一方面,心理症状有的时候会表现在躯体上。医学最核心的有三个问题现在医学的提法很多,循证医学、精准医学、转化医学……但我觉得这个行业最核心的有三个问题,第一个是价值体系,第二是医学的目的,第三是社会责任感。一名医生对某个决策的价值判断来自于他对病人的同理心和责任心。希波克拉底说,“不要在病人身上做得过多”,要学会明智地选择,优化治疗方案。看到一位病人已经七八十岁了,虽然有心血管病,但毫无症状,你觉得他真的需要做支架吗?一个医生走向成熟的标志,是他知道什么时候应该“喊停”——你在手术中打开胸腔,啊,似乎和预想得完全不一样,短暂时间内找不到对的答案。这个时候,你是否宁愿承认自己的失败,关上胸腔,以免造成不能挽回的后果呢?没错,医学的最高目标是“救死扶伤”。但现实是,我们只是“有时在治愈”。从小,大家笃信的是知识可以改变命运。但使用知识的地方要对,不要孤注一掷地放在疾病的最后阶段,反而应该通过研究,获得某种疾病的致病证据,写成指南来培训医生。同时,把这样的健康知识传播开来,群防群治。只有公众参与到自己的健康管理中来,才能把知识转化成行为,把知识转化成提高公众健康的力量。现在,我们的整个医疗体系是一个被动式、碎片化、断裂的医疗服务链,医院和医生的执业模式是坐堂行医,等着病人来,而且很多来的人已经是病程的中后期了,这个阶段往往更需要很大的经济投入,而且每次病情的复发,疗效都会更差。世界卫生组织曾指出,当前医学所经历的迷失,有时不在于手段,而在于目的。所以我想再强调一遍预防的重要性。近几年,我们常说医疗机会的公平性、健康权益的公平性。怎样才能真正做到公平?控烟,治污,为公众作健康宣讲……让所有公民都能享有疾病预防的环境。而在这个过程中,政府和相关机构理应承担主要的牵头作用,但这并不意味着,医生就可以免责。我自己做了几十年的健康教育。其实,真正做好健康教育是非常深的学问,你得懂科学,还得能把科学说得很通俗、有趣味、有实效,而且要处处坚守公益。年轻医生要有这样的观念,就是要为健康服务业出力,要有建设“健康4S店”的意识。什么意思呢?像对待车一样地对待公众。没有生病、没有具体需求的时候,要能实施个性化的服务,根据每个人分析他的社会行为方式,提供运动、饮食等建议,让他们少得病,晚得病;对已经患病的人群,要追踪管理,帮助他康复,并且预防复发。这样一个主动服务的“健康4S店”,还要能培养教育患者的家属,发挥他们自我管理健康的主动性和能力。对于医学,结果最重要我常常觉得,做很多事,只有懂得背后的哲学道理才能成事,医学更是如此。比如共性和个性,事物之间存在的普遍联系等,这些都是最朴素的哲学思想。你看,我们在学校读的医书都是共性的,但在实际中,老百姓来看病可都是个性的,每个人都不一样。有的人发病在胸部,有的在咽喉,有的还会跑到腹部。此外我们在门诊,病人来来往往,我们常常只能根据第一面来进行诊断。但疾病之复杂,初次印象和描述很容易片面,所以我们要经过长期的追踪,有时要长达3年、5年甚至更久以后,才能看出病情发生了哪些变化,变化的规律是什么。正因为忽视了随访和追踪,我们曾经出现过很多误诊。比如患者出现胸疼、呼吸困难,就一定是左心衰竭,或者心绞痛吗?这是有待商榷的。我想说的是,对很多学科来说,结果相对于过程更重要。而对于医学,结果很重要,但作为医生要想提高医术,必须还要重视过程。很多医生曾医治过许多病人,但全都只是量的积累,没有质的飞越,这说明他并不善于观察和联想。医学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它会出现很多的综合征,即一个人症状上会有很多表现,但实际是由某一个特定疾病引起的。但是,也许碍于科技的发展,也许是一些别的因素产生了干扰,你在某个时间点就是查不出确切的病因。比如我们现在说的预激综合征,它是医学团队经过了几十年的病例追踪和调研,从开始的联想到推测再到证实,现在已经能做到对其进行无创开刀治疗了。因此,做临床医生,不要死读书,要像个侦察员一样,依靠实践,敢于联想。遇到病例,不要熟视无睹,要留下资料勤于回访,捕捉细节。从“手中无剑,心中无剑”到“手中有剑,心中有剑”最后,我想借用“华山论剑”的桥段,和大家分享一下我一路走来的感想。我记得自己刚从医学院毕业时的状态,可以用“手中无剑,心中无剑”来形容。那时候,医疗超声不会做,腔镜不会做,技术方面乏善可陈;而对科研、对创新、对医学的理解也都几乎是空白的。后来,会看病了,也掌握了很多技术;但是学术思想方面还是很弱,所以叫“手中有剑,心中无剑”。第三个阶段呢,不但技术上越来越得心应手,也有更多的时间去做学术和创新,这时是“手中有剑,心中有剑”。而最近这些年,我产生了很多对医学的反思,想我们现代医学未来该怎么发展、怎样创新;反而手上对具体的开刀、用药有了节制。所以,这可以叫“手中无剑,心中有剑”。或许到未来,我还会再进入另外一个境界,皓月当空,风平浪静,即“手中无剑,心中无剑”。但对于所有的年轻人来说,前面几个阶段能够有担当,肯努力,才能抵达最后海阔天空的境地。我祝福大家。

  • 案例:张女士,27岁,产后1个月出现遇凉或吹风时关节及肢体疼痛,同时有凉风向骨关节里钻的感觉,间断出现肢体麻木感、膝关节周围烧灼感、胸骨周围疼痛,间断头痛、头晕,常有失眠、心悸、胸闷、阵发出汗。这样已有半年多,多项风湿化验均为正常。 西医并没有“产后风湿”的说法 传统上认为的“产后风湿”是妇女生产后,由于碰凉水或者吹凉风,出现的全身疼痛、乏力、怕风怕凉以及容易出汗等一系列症状。但是西医中并没有这个说法。现代风湿病学中所说的风湿病主要包括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纤维肌痛症等疾病,与产后风湿的概念不同。 类风湿关节炎多为两侧对称的关节肿痛,与“产后风湿”大不相同 张女士这种产后的症状基本上不可能是类风湿关节炎。因为类风湿关节炎的症状一般是全身对称性关节肿胀、疼痛,多发生在像手指、脚趾这样的小关节,严重的还会有关节变形、疼痛加重的表现;而且化验检查后,类风湿因子都会出现异常,血沉、C反应蛋白(反映人体炎症的指标)也会有所升高。而张女士产后怕风、关节痛、多汗等表现,与类风湿关节炎不一样。而且她的多项风湿化验指标也正常,因此可以排除类风湿关节炎的可能。 产后吹空调、着凉等原因,导致出现类风湿关节炎的可能性大不大? 实际上,产后吹风、沾凉水与类风湿关节炎的关系不大,一般不会因此导致类风湿关节炎。有的人有产后风湿的症状,类风湿因子也偏高,这能说明是类风湿关节炎吗?如果有明显的关节肿痛症状,类风湿因子也升高,才会有类风湿关节炎的可能。如果没有明显的关节肿痛,仅仅是怕凉、全身疼痛,类风湿因子异常地偏高,不一定是类风湿关节炎。但是,也不排除类风湿关节炎的先兆的可能。 产后风湿三五年都不好,会不会转变成类风湿关节炎? 类风湿关节炎是现代风湿病学的说法,与产后风湿关系并不大。因此,产后风湿三五年都不好,不一定会变成类风湿关节炎。 案例中的张女士出现的怕风、关节痛、多汗等,很多产后女性都会出现,但去医院又查不出什么具体的问题,为什么会这样?很多女性生产后内分泌系统出现很多变化,体内多种激素起伏较大;加上有了孩子后,心理压力也不小,导致精神焦虑、紧张;在产后恢复以及照顾孩子方面,与家人配合不好,也会造成心理焦虑、抑郁。因此,很多女性产后容易出现焦虑、抑郁的症状。这些精神心理上的焦虑抑郁状态,进而导致植物神经功能失调,使得身体上出现怕风、周身疼痛等产后风湿的表现。

  • 一、流口水突然说话不利索或流口水。专家说:“对于原本就有高血压、糖尿病等脑血栓危险因素的老年人来讲,经常流口水很可能是脑血栓的先兆。” 二、突发性眩晕 眩晕是脑血栓前兆中极为常见的症状,可发生在任何时段,尤以清晨起床时最常见。此外,在疲劳、洗澡后也易发生。特别是高血压患者,若1天至2天反复出现5次以上眩晕,发生脑出血或脑梗死的危险性将增加。 三、突发性剧烈头痛 突然发生剧烈头痛且伴有抽搐,近期有头部外伤史且伴有昏迷、嗜睡,头痛的性质、部位、分布等发生了突然变化,因咳嗽用力而加重头痛,头痛剧烈且在夜间痛醒者易发脑血栓。 四、哈欠连连80患缺血性脑血栓病者,发病前5天至10天会出现哈欠连连的现象。 五、视物模糊表现为短暂性视力障碍或视野缺损,多在1小时内自行恢复。 六、步态异常 步履蹒跚、走路无力是偏瘫的先兆症状之一。如果老年人的步态突然发生变化,并伴有肢体麻木无力,则是发生脑血管病的前兆,比如脑血栓。 七、剃刀落地 指自己持刀刮胡子时,头转向一侧,突然感觉手臂无力致剃刀落地,1分钟至2分钟后完全恢复。这是由于转头扭颈时,引起已经硬化的颈动脉扭曲加重狭窄,导致颅脑供血不足所致。 八、血压异常 血压突然升高到200/120mmHg以上时,是发生脑血栓的前兆;血压突然降至80/50mmHg以下时,是脑血栓形成的前兆。 九、偏侧麻瘫 偏侧麻瘫即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严格说来,这已是最轻型中风。据追访观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3年至5年,半数以上的人会发生缺血性脑中风。 十、血压病人鼻出血 这是值得注意的一种危险信号。若高血压病人数次大量鼻出血,再加上眼底出血、血尿,半年内可能发生脑血栓。 除上述先兆症状外,呛咳、吞咽困难、突然出现半身麻木、嗜睡、耳鸣等也是脑血栓的前兆表现。凡出现以上征兆之一者,都应及早检查、早防早治。

  • 疾病会被自己给患上都是因为没有注意正确的对待这种病,也没有注意好的预防,对不同风湿的出现要及时的注意不同的预防方法来应对这种病,患者要注意合理的预防比较重要,那么,风湿病患者的常见心理能有哪些?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一下。 风湿病患者的常见心理一、恐惧和焦虑:由于风湿病是一种比较顽固的疾病,且治疗过程非常漫长,有些患者甚至需要终身服药,严重者还可能导致残疾,这些不确定因素都会使风湿病患者处于恐惧之中,使患者感受到无助和恐慌,当听说其他患者残疾时更会加重恐惧心理,这时需要给予适当安慰。 风湿病患者的常见心理二、抑郁:风湿病带给患者的不仅是生理上的损害,还包括金钱、时间等损失,患者活动受限,生活受影响,自尊心和事业都受到严重损害,面对这一些,患者极易出现消极抑郁情绪,此时可以使用一些抗抑郁药物。 风湿病患者的常见心理三、疲倦:风湿病患者尤其是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常出现疲倦和乏力,并伴随着肌肉疼痛、失眠、贫血等症状,这时不仅需要充足的休息,还要注意心理调节。 风湿病患者的常见心理四、习得性无助:由于风湿病治疗效果不佳,患者会认为疼痛、功能障碍等症状是无法预测和控制的,因此极易造成消沉情绪,不配合医生的治疗。 以上就是风湿病患者常见的几种心理,家属和朋友一定要谨记。只有了解患者的心理,才能体会到其痛苦和无助,这样才能在交往中给予患者需要的安慰和帮助,促进患者病情的康复。

  • 甲状舌管囊肿是指在胚胎早期甲状腺发育过程中甲状舌管退化不全、不消失而在颈部遗留形成的先天性囊肿。本病以男性居多,好发于儿童和青少年,约50的病例发生于20岁之前,绝大多数病人可见颈前肿物,可发生于颈正中线自舌盲孔至胸骨切迹间的任何部位,但以舌骨上,下部位为最常见。 经确诊后如无急性炎症即可手术。但年龄尚小又无症状者,可不急于手术,或待成年后再手术。如有症状可在两岁以后手术。囊肿感染形成脓肿时,应先切开引流,待急性炎症消除,一般在2~3个月后,形成经久不愈的瘘管时,再施行手术。

  • 误区一:谁都可以运动 尽管运动治疗益处多多,但并非所有的糖尿病患者都适合运动。有以下情况的糖友运动时需要谨慎评估,不能盲目运动:①血糖很高(空腹血糖大于16.7mmol/L)或波动很大(一天中经常发生高低血糖);②有活动性眼底出血;③肾功能不全,有大量蛋白尿;④合并不稳定性心绞痛、重度高血压;⑤足部感觉严重减退及足部破损坏疽。建议:糖友在计划开展一项长期进行的运动前,有必要做一次包括血糖、肝肾功能、尿常规及微量白蛋白尿、血压、心电图、眼底、足部以及神经系统检查在内的全面体检,以确定有无并发症及其严重程度如何,再由医生根据体检结果决定患者是否适合运动。误区二:家务劳动也是运动 做家务虽说也是运动,但与运动治疗还是有区别的。运动治疗要满足一定的强度、时间和连续性,而家务劳动往往是一些琐碎的事,不仅运动强度较低而且往往缺乏连续性,实际上消耗的热量并不多,通常达不到治疗所需要的运动量,所以不能代替体育锻炼。误区三:运动只会降血糖,不会升血糖 运动对血糖的影响既可降也可升,这主要取决于你采取什么样的运动。各种耐力性的有氧运动(如快步走、慢跑、游泳、骑自行车等)的确可以降低血糖,但剧烈的高强度的无氧运动(如赛跑、拔河、举重等)反而会升高血糖。因为剧烈运动会刺激机体的应激反应,使交感神经的兴奋性增加,儿茶酚胺等拮抗胰岛素作用的激素大量分泌,导致血糖升高,甚至诱发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误区四:运动强度越大越好 运动强度要量力而行,根据自己的年龄、体重、血糖水平、心肺功能状态等情况而定,太高太低均不合适。运动强度太大对血糖不降反升,还可能诱发心血管意外(如心绞痛、血压升高)等不良后果;运动强度太小则达不到治疗效果。建议:糖友比较适合运动强度中等偏下的“有氧运动”,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耐力性运动”,如步行、慢跑、爬山、做健身操、打太极拳、游泳、骑自行车等。而高强度剧烈运动(即“无氧运动”)不适合糖友。为保证运动效果,运动时的心率应达到“170-年龄”。例如,一名50岁的患者,要求运动时心率为170-50=120次/分才是比较合适的。误区五:能运动就不错了,运动时间没必要讲究 并非所有情况下糖友都适合运动。如空腹(或餐前)运动,容易诱发低血糖或引起血糖显著波动;餐后立即运动,会妨碍胃肠对食物的消化与吸收,并引起胃部不适或消化不良。建议:糖友最好选择在饭后1~2小时开始运动,这个时段体内血糖水平较高,运动有助于降低餐后血糖,而且不容易发生低血糖。另外,运动贵在坚持,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有些糖友生活作息毫无规律,闲暇时连续“暴练”,忙起来完全不练,既不能保证运动效果,又会导致血糖波动,对血糖控制十分不利。一般说来,糖友每周至少要锻炼5次,每次持续30~40分钟。误区六:选择哪种运动都可以 糖友在选择运动项目时,应在充分考虑自身病情的前提下,结合个人兴趣爱好,量力而行,合理选择。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如果心肺功能允许,可选择一些中等强度的运动,如慢跑、登山、骑自行车、打乒乓及羽毛球等;合并心血管疾病的患者,适合低强度的活动,如散步、健身操、太极拳等;老年糖友(尤其是体质较差者),步行是最安全、最适宜的运动方式;合并视网膜病变的糖友应避免跳跃、碰撞或用力憋气等运动方式,可以选择在室内游泳,但不能潜水;糖尿病足高危患者最好选择游泳、划船、骑自行车等非承重性的运动,以避免下肢损伤;糖尿病肾病患者可以选择步行,避免过于激烈的运动或用力憋气、快速升高血压的运动。误区七:热身、放松,这是什么鬼,没必要 有的糖友上来就运动,从不进行热身,结束运动后也不做放松整理,这是不对的。进行运动时,要先做5~10分钟的热身活动,如太极拳、步行、保健操等,逐步增加运动强度,以使心血管适应,并提高关节、肌肉的柔韧性,避免肌肉拉伤。运动结束后不要马上停下来,应进行5~10分钟的整理放松活动,如慢走、自我按摩等。这样一方面有助于缓解肌肉疲劳,减轻肌肉酸胀不适,另一方面可以促进血液回流,防止突然停止运动造成肢体淤血,回心血量下降,引起脑晕厥或心律失常等意外。

  • 心衰病情容易反复,家庭护理非常重要,需多方面注意。尤其是当家里有心衰患者的时候,应当格外注意。另外,急性复发时,急救的对策家属也要掌握。 合理安排作息时间 首先,医生告诉小秦,应该根据患者的心脏功能情况,合理安排每天的作息时间,保证足够的睡眠,每天中午应该坚持休息一小时。患者还要进行适当的活动,比如散步,既可以预防卧床养病引发的褥疮和静脉血栓,另外还可以提高心功能储备力,增强抗病能力,减少感染。活动时,要以不感到疲劳、心率不超过110次为度,一旦有心慌、气急等不适感应立即停下来休息。 减少心衰诱发因素 医生指出,劳累和感染是诱发心衰的常见因素,尤其要注意预防感冒,患者若发生呼吸道感染,非常容易导致病情恶化,因此在感冒流感高发季节以及气候骤变的情况下,患者要减少外出,少去人群密集之处,出门应戴口罩,根据气候适当增减衣物。患者无论做什么,都一定要避免劳累的情况出现,劳累同样会引发心衰病情的恶化。 调整饮食少量多餐 医生告诉小秦,心衰患者的饮食,要以低盐、低脂、清淡、易消化、富含营养为原则,盐的摄入量每天不超过2克,避免隐性高盐食品,比如酱菜、腌肉等;食物应选择富含必需氨基酸的优质蛋白,比如牛奶、瘦肉、淡水鱼等,多吃新鲜蔬菜、水果以及豆制品;不要饮用浓茶、咖啡、汽水等刺激性饮料,同时要戒烟戒酒;尽量少吃多餐,不要暴饮暴食,尤其是晚餐切勿吃太饱,以防增加心脏负担,引发心衰。 注意居室环境卫生 医生提醒小秦,对心衰患者居住的环境也应该提高注意,保持室内的清洁整齐,每天至少通风两次,每次半小时,通风时要注意患者的保暖,避免空气对流直接吹到患者。室内温度要保持相对恒定,冬季是20度左右,夏季使用空调时室内外温差不要太大。 提醒患者按时服药 心衰患者应该严格按照医嘱服药,坚持治疗,切不可擅自停药、减药或换药,否则容易引起病情恶化。医生为小秦妈妈开具了我国具有循证医学研究证据疗效确切的治疗慢性心衰的中成药——芪苈强心胶囊,该药具备目前治疗心衰四类西药的联合用药优势,对心衰可以起到标本兼治的作用,能有效缓解心衰症状,改善心衰患者的长期预后,延缓心衰进程,为患者解除痛苦,且服用安全。 定期监测患者病情 作为家属,医生说还要定期监测患者的病情,要注意观察患者的脉搏、血压、面色、尿量、体重等的变化情况。每天早晨患者排尿后,穿同等重量衣服称一下体重;用容器收集一天的尿量;夜间睡觉前观察患者脚踝是否有肿胀现象;夜间睡觉是否有憋醒的情况。当患者出现体重一天内增加1千克以上,尿量减少,呼吸困难难以平卧,下肢浮肿,恶心呕吐等情况时,则表示心衰病情已经加重,应立即就医治疗。 保持情绪稳定愉快 情绪稳定、精神愉快、心态平和对患者的病情大有裨益。因此医生提醒小秦,对患者的病情要重视,但是不要过分关注,以免导致患者过度紧张,要多开导患者积极面对,生活中不愉快的事情尽量不告诉患者,避免其生气、难过、激动而诱发心衰急性发作。另外,医生还介绍说,便秘往往会引起心衰患者情绪的焦虑和紧张,而且用力排便又会使心衰加重,甚至有引发猝死的危险,因此要保持患者排便的通畅,如果患者出现便秘,可取百合250g加清水炖成糊状,然后加入蜂蜜适量,拌匀后食用,每天一次可有效缓解。 定期到医院去复查 医生说心衰的治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虽然患者目前病情稳定,但是每隔二到三周就要到医院进行复查,比如复查心电图,心功能测定,体重与水肿情况,血钾、钠、镁以及尿素氮、肌酐等项目,以便及早发现异常情况,调整治疗药物。 掌握正确急救措施 如果心衰患者在家里急性发作了,救护车还没有到达的情况下,家属应该实施正确的急救方法:让病人尽量安静,减少恐惧和躁动,解开患者的领扣和裤带,采取坐位方式,将两条腿垂放在床沿边,必要时轮流结扎四肢,左右腿轮流绑5分钟,以减少静脉回流到心脏的血液,减轻心脏的负荷。家里如果有利尿剂,如速尿、双氢克尿噻等,让患者赶快服用,另外还可以服用一些扩张血管的药物,如硝酸甘油片、消心痛等。有条件的家庭常备氧气,发作时让患者立即吸氧。

  • 中国疾控中心昨日(14日)发布2023年6月猴痘疫情监测情况。2023年6月2日至6月30日,中国内地(不含港澳台)新增报告106例猴痘确诊病例,其中广东省报告48例、北京市报告45例、江苏省报告8例、湖北省报告2例、山东省报告2例和浙江省报告1例,无重症、死亡病例。 疫情呈现以下特点:一是绝大多数病例为男男性行为人群,主要通过男男性接触传播。二是其他接触方式传播风险低,除性接触以外的绝大多数密切接触者未发生感染。三是大部分病例就诊时发现,少数病例为密切接触者追踪筛查发现。四是绝大多数病例临床表现典型,主要为发热、疱疹、淋巴结肿大等症状,无重症、死亡病例。 本轮猴痘疫情主要通过男男性行为人群密切接触传播 本轮猴痘疫情主要通过哪些途径传播?是否会造成大范围的传播?国家疾控局今天邀请中国疾控中心相关负责人进行了解读。 中国疾控中心卫生应急中心副主任 施国庆:本轮猴痘疫情主要通过男男性行为人群之间的密切接触传播,我国内地6月份报告的106例病例均为男性,101例明确为男男性行为人群,其中96例明确发病前21天有男男性接触史,猴痘主要局限于男男性行为人群和通过性接触传播,与新冠、流感等呼吸道传染病传播速度相比,猴痘的传播速度比较慢,但也可能出现局部的聚集性疫情。根据6月份病例的密切接触者的流调结果,除性接触以外的密切接触者370多人,其中仅有一个人因与确诊病例同床居住感染,所以提示其他接触方式传播风险较低。 专家介绍,猴痘病毒主要经黏膜和破损皮肤侵入人体,通过广泛宣传普及防治知识,提高公众防护意识,及时有效采取预防措施,能极大地减少感染风险,有效控制疫情扩散。 猴痘疑似病例和确诊病例应隔离治疗 中国疾控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我国猴痘疑似病例和确诊病例原则上应及时转运到医疗机构进行隔离治疗。 中国疾控中心卫生应急中心副主任 施国庆:病人的临床表现好转,病变部位结痂,经过评估可以转为居家隔离治疗,直至这个结痂部位自然脱落解除隔离治疗。对于一些病情较轻且具有居家隔离治疗条件的患者,经过临床和疾控机构的共同评估可以直接采取居家隔离治疗的方式。居家隔离期间病人要单人单间居住,要避免与家人有皮肤黏膜的接触,要对污染物进行消毒,尽量不要外出,如果必须外出的话,要穿上长衣长裤,戴上口罩,不要到人群密集的场所,不要与其他人有皮肤黏膜的接触。 中国疾控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猴痘病例的密切接触者不需要集中隔离,疾控机构判定密切接触者后 ,会指导他做好自我健康监测,健康监测期限为最后接触病例之日起21天,密切接触者自我健康监测期间可以正常生活和工作,要避免与他人发生性接触,避免捐献血液等,坚持每天做好体温测量和症状监测,出现不适症状应当及时前往医疗机构就诊。 中国疾控中心卫生应急中心副主任 施国庆:从境外回国不需要提供(猴痘)核酸检测的证明,预防控制主要是采取健康教育宣传干预,加强重点人员出入境人员医疗机构的监测,这样可以及时发现病例,对病例进行隔离治疗,对他的密切接触者进行追踪管理。 专家:猴痘重症率低 多数可痊愈 有公众担心猴痘感染后出现的疱疹是否会留下永久疤痕,国家疾控局邀请的专家表示,目前从全球来看,总体上重症率低,如果没有继发细菌感染,疱疹多数可以痊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感染综合科主任医师 李侗曾:猴痘是由猴痘病毒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病,是一种传染病,它的病毒叫猴痘病毒,属于正痘病毒,和以前的天花病毒、牛痘病毒、制作天花疫苗的痘苗病毒都是同一个属,它引起的症状主要是发热、皮疹、疱疹、淋巴结肿大,这些皮疹疱疹有可能会痒痛。如果我们出现了不明原因的发热疱疹、淋巴结肿大,尤其是和曾经有类似症状的人密切接触以后,出现这些症状,应该及时就医。 专家表示,目前国外已有猴痘疫苗上市使用,国内猴痘疫苗正在研发中,目前尚无可用于预防猴痘的疫苗,在治疗上主要是采取对症治疗,防治继发感染。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感染综合科主任医师 李侗曾:从2022年5月份开始以来的全球的猴痘病例,发现他的重症率死亡率还是非常低的,目前来看需要住院的比例大概在6左右,需要进入重症监护室的大概在1‰左右。猴痘病例绝大多数是可以痊愈的,但是如果他的疱疹比较深,比较大,治疗又不及时,有可能会留下瘢痕,或者在一定时间内会有色素沉着。对于绝大多数免疫功能正常的人群,在(猴痘)一阳之后他会获得一个持久的免疫力,通常是不会发生二次感染的。 如何预防猴痘感染?避免与猴痘样密切症状者密切接触 如何预防猴痘感染?戴口罩有用吗?专家对公众做出提示。 中国疾控中心卫生应急中心副主任 施国庆:猴痘的预防措施主要是避免直接接触感染者皮肤或者黏膜以及病例的污染物,猴痘的疑似病例和确诊病例外出时需要戴口罩,其他人群无需戴口罩,不要与猴痘样症状患者密切接触,特别是性接触,避免与啮齿类动物和灵长类动物直接接触,要加强个人的手卫生。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感染综合科主任医师 李侗曾:首先是尽量避免和有皮疹、疱疹症状的人发生密切的皮肤接触。另外我们如果是说像医护人员和确诊病例、疑似病例进行接触,尤其是采集标本的时候,还是要戴上口罩。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展开更多

快速问医生

输入你想提问的内容
提交

扫码关注医生

关注庄鸿标医生,方便随时提问

庄鸿标
庄鸿标
主治医师

已认证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粤东医院 急诊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