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页
  • 详情介绍
  • 患者评价
  • 问诊记录
擅长青光眼、白内障、眼底病及感染性眼病诊断与治疗,如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视网膜动、静脉阻塞,视网膜脱离,老年黄斑变性,黄斑前膜,眼内肿瘤及眼部肿物手术治疗等。
暂无
眼科患友问诊
  • 婴儿拉肚子|您好,非常高兴由我为您提供医疗咨询服务,请稍等,我正在详细阅读您的病情描述。建议一疗程 3-5天奥建议不拉了之后 巩固 1-2天用法用量 口服。一次6片,一日3次。发错了 抱歉奥用法发错了 抱歉奥这

    总交流次数

    12

    医生回复次数

    7
    患者:

    女 0

  • 肾结石报告|您好,我是泌尿外科的顾炜医生,您的咨询问题已收到,接下来我需要再了解一下您现在的整体情况,以便给您合理专业的建议。

    总交流次数

    16

    医生回复次数

    6
    患者:

    女 40岁

  • 双耳中耳炎、左耳穿孔、右耳真菌感染、慢性、现在在吃黄连上清胶囊|您好,仝(tong)医生为您提供医疗咨询服务。不是AI智能机器人。我正在详细阅读您的病情描述。点击我的头像,可以看到有关信息。回复您慢了,请不要着急,还有其他人也在咨询。多谢理解*******。消毒*

    总交流次数

    39

    医生回复次数

    25
    患者:

    男 32岁

  • 婴儿拉肚子您好,非常高兴由我为您提供医疗咨询服务,请稍等,我正在详细阅读您的病情描述。建议一疗程 3-5天奥建议不拉了之后 巩固 1-2天用法用量 口服。一次6片,一日3次。发错了 抱歉奥用法发错了

    总交流次数

    12

    医生回复次数

    7
    患者:

    女 0

  • 肾结石报告您好,我是泌尿外科的顾炜医生,您的咨询问题已收到,接下来我需要再了解一下您现在的整体情况,以便给您合理专业的建议。

    总交流次数

    16

    医生回复次数

    6
    患者:

    女 40岁

  • 双耳中耳炎、左耳穿孔、右耳真菌感染、慢性、现在在吃黄连上清胶囊您好,仝(tong)医生为您提供医疗咨询服务。不是AI智能机器人。我正在详细阅读您的病情描述。点击我的头像,可以看到有关信息。回复您慢了,

    总交流次数

    39

    医生回复次数

    25
    患者:

    男 32岁

  • 腿杆上有囊肿挂什么科可有照片在哪地方囊肿在皮下吗

    总交流次数

    9

    医生回复次数

    3
    患者:

    男 71岁

  • 银屑病五个月尊敬的PLUS会员您好,我是皮肤科医生,非常高兴由我为您提供医疗咨询服务。已经是确诊的银屑病了吗?当时有没有做检查疼不疼痒不痒?您这个是要考虑寻常型银屑病如果做检查的话,皮肤镜哺乳期的话用

    总交流次数

    42

    医生回复次数

    18
    患者:

    女 37岁

  • 胆襄40x6是什么意思您好可以把报告发给我大概的意思 你是描述的胆囊的大小但是您写的数值不正确是您自己的报告吗 应该是60mm所以 您还有其他不适的感觉吗应该是书写的误差 您的意思是 您有乙肝病毒吗乙

    总交流次数

    26

    医生回复次数

    13
    患者:

    男 43岁

  • 十四五岁的孩子觉得自己心理有问题怎么办你好都有什么症状抑郁症的症状:情绪低落,兴趣减退,精力下降,自卑,自杀,反应迟钝,不爱吃饭,不睡觉或者睡眠多! 这些症状有几点?

    总交流次数

    7

    医生回复次数

    3
    患者:

    男 15岁

  • 老年人身上有好多湿疹子几天了?痒不痒?之前治疗过吗?有没有照片?以前诊断过什么病用过什么药物首先没有照片我没办法判断病情第二您没法提供药物 不麻烦 下次您最好拍个照片 病历和用药都拍一下

    总交流次数

    18

    医生回复次数

    8
    患者:

    男 75岁

  • 小女孩来例假浑身不舒服怎么回事这种情况有可能是孩子刚来生理期不适应,所以全身不舒服呀。如果孩子实在难受的厉害,就要去医院就诊啊。这种情况有可能是孩子刚来生理期不适应,所以全身不舒服呀。

    总交流次数

    6

    医生回复次数

    3
    患者:

    女 14岁

  • 备孕中妇检你好你的阴道内环境检查结果显示是细菌性阴道炎症彩超检查结果应该是有子宫内膜息肉及宫颈纳囊这个生殖道支原体衣原体感染检查结果显示是正常的宫颈**又叫纳氏囊肿、宫颈囊肿,是发生于宫颈部位的一种良

    总交流次数

    21

    医生回复次数

    10
    患者:

    女 30岁

展开更多

眼科科普文章
  • 作者:胡大一    来源:胡大一大夫公众号导  语希波克拉底说,“不要在病人身上做得过多”,要学会明智地选择,优化治疗方案。看到一位病人已经七八十岁了,虽然有心血管病,但毫无症状,你觉得他真的需要做支架吗?一个医生走向成熟的标志,是他知道什么时候应该“喊停”。我做心血管病医生已经四十几年了。刚做医生的那些年,全年见到的心肌梗死病人可能也就四五十个,而且绝大多数是老年人。可是做了十几二十年之后,我发现手里的病人变得越来越年轻。自己的技术好了,科技发展了,但病人怎么好像越治越“糟”了呢?现在好多医生,最大的成就感是来自于用支架把病人的血管打开,挽救一个个濒临死亡的生命。我母亲说,做医生是一项需要情感投入的事业有的病人,35岁第一次放支架,放完就把所有药物都停了,没有人提醒他应该怎么做。10年过去了,他又在同样的位置出现了血栓,医生赶紧又加上支架抢救回来。如此循环,我们很多人不是在“等待发病”,就是在“等待复发”。那么,让我们再看看芬兰这个国家。芬兰有一位帕斯卡医生,也是做心血管病的。上世纪70年代,帕斯卡医生不做临床,而转去做了预防。他选择了芬兰一个心血管病发病率最高的省份做示范并推广至全国。通过改变自然和社会环境,影响并改变人们的行为方式,11年后,芬兰的冠心病死亡率下降80,总死亡率下降50。我们看到,预防,绝不是乌托邦,是可以做到的。我们做医生的成就感,不应该仅仅来自于今天抢救了多少病人,而是我能够在怎样的程度上减少公众的发病几率。我曾亲身经历了SARS(非典)。大家知道,那时一个家庭里如果有一人染病,可能所有人都会遭殃。不仅如此,他有没有到过其他城市,接触过什么人,可能都特别关键。所以,疾病不单单是某个病灶、病毒的问题,还是个社会问题。你可能会说这是个个例,那么我们今天运动减少、城市污染、生活压力、垃圾食品……是不是都和心脏病、糖尿病甚至癌症相关呢?而且发病机制更是复杂。我母亲(注:2013感动中国十大年度人物、著名医生胡佩兰)曾经说过,做医生是一项需要情感投入的行业。什么意思呢?治病要看病情,还要看心情,要和他唠唠家常,他的什么事都要知道一点,久而久之,病人就变成了朋友。我建议年轻的医生都要学一点心理学,一方面有助于交流;另一方面,心理症状有的时候会表现在躯体上。医学最核心的有三个问题现在医学的提法很多,循证医学、精准医学、转化医学……但我觉得这个行业最核心的有三个问题,第一个是价值体系,第二是医学的目的,第三是社会责任感。一名医生对某个决策的价值判断来自于他对病人的同理心和责任心。希波克拉底说,“不要在病人身上做得过多”,要学会明智地选择,优化治疗方案。看到一位病人已经七八十岁了,虽然有心血管病,但毫无症状,你觉得他真的需要做支架吗?一个医生走向成熟的标志,是他知道什么时候应该“喊停”——你在手术中打开胸腔,啊,似乎和预想得完全不一样,短暂时间内找不到对的答案。这个时候,你是否宁愿承认自己的失败,关上胸腔,以免造成不能挽回的后果呢?没错,医学的最高目标是“救死扶伤”。但现实是,我们只是“有时在治愈”。从小,大家笃信的是知识可以改变命运。但使用知识的地方要对,不要孤注一掷地放在疾病的最后阶段,反而应该通过研究,获得某种疾病的致病证据,写成指南来培训医生。同时,把这样的健康知识传播开来,群防群治。只有公众参与到自己的健康管理中来,才能把知识转化成行为,把知识转化成提高公众健康的力量。现在,我们的整个医疗体系是一个被动式、碎片化、断裂的医疗服务链,医院和医生的执业模式是坐堂行医,等着病人来,而且很多来的人已经是病程的中后期了,这个阶段往往更需要很大的经济投入,而且每次病情的复发,疗效都会更差。世界卫生组织曾指出,当前医学所经历的迷失,有时不在于手段,而在于目的。所以我想再强调一遍预防的重要性。近几年,我们常说医疗机会的公平性、健康权益的公平性。怎样才能真正做到公平?控烟,治污,为公众作健康宣讲……让所有公民都能享有疾病预防的环境。而在这个过程中,政府和相关机构理应承担主要的牵头作用,但这并不意味着,医生就可以免责。我自己做了几十年的健康教育。其实,真正做好健康教育是非常深的学问,你得懂科学,还得能把科学说得很通俗、有趣味、有实效,而且要处处坚守公益。年轻医生要有这样的观念,就是要为健康服务业出力,要有建设“健康4S店”的意识。什么意思呢?像对待车一样地对待公众。没有生病、没有具体需求的时候,要能实施个性化的服务,根据每个人分析他的社会行为方式,提供运动、饮食等建议,让他们少得病,晚得病;对已经患病的人群,要追踪管理,帮助他康复,并且预防复发。这样一个主动服务的“健康4S店”,还要能培养教育患者的家属,发挥他们自我管理健康的主动性和能力。对于医学,结果最重要我常常觉得,做很多事,只有懂得背后的哲学道理才能成事,医学更是如此。比如共性和个性,事物之间存在的普遍联系等,这些都是最朴素的哲学思想。你看,我们在学校读的医书都是共性的,但在实际中,老百姓来看病可都是个性的,每个人都不一样。有的人发病在胸部,有的在咽喉,有的还会跑到腹部。此外我们在门诊,病人来来往往,我们常常只能根据第一面来进行诊断。但疾病之复杂,初次印象和描述很容易片面,所以我们要经过长期的追踪,有时要长达3年、5年甚至更久以后,才能看出病情发生了哪些变化,变化的规律是什么。正因为忽视了随访和追踪,我们曾经出现过很多误诊。比如患者出现胸疼、呼吸困难,就一定是左心衰竭,或者心绞痛吗?这是有待商榷的。我想说的是,对很多学科来说,结果相对于过程更重要。而对于医学,结果很重要,但作为医生要想提高医术,必须还要重视过程。很多医生曾医治过许多病人,但全都只是量的积累,没有质的飞越,这说明他并不善于观察和联想。医学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它会出现很多的综合征,即一个人症状上会有很多表现,但实际是由某一个特定疾病引起的。但是,也许碍于科技的发展,也许是一些别的因素产生了干扰,你在某个时间点就是查不出确切的病因。比如我们现在说的预激综合征,它是医学团队经过了几十年的病例追踪和调研,从开始的联想到推测再到证实,现在已经能做到对其进行无创开刀治疗了。因此,做临床医生,不要死读书,要像个侦察员一样,依靠实践,敢于联想。遇到病例,不要熟视无睹,要留下资料勤于回访,捕捉细节。从“手中无剑,心中无剑”到“手中有剑,心中有剑”最后,我想借用“华山论剑”的桥段,和大家分享一下我一路走来的感想。我记得自己刚从医学院毕业时的状态,可以用“手中无剑,心中无剑”来形容。那时候,医疗超声不会做,腔镜不会做,技术方面乏善可陈;而对科研、对创新、对医学的理解也都几乎是空白的。后来,会看病了,也掌握了很多技术;但是学术思想方面还是很弱,所以叫“手中有剑,心中无剑”。第三个阶段呢,不但技术上越来越得心应手,也有更多的时间去做学术和创新,这时是“手中有剑,心中有剑”。而最近这些年,我产生了很多对医学的反思,想我们现代医学未来该怎么发展、怎样创新;反而手上对具体的开刀、用药有了节制。所以,这可以叫“手中无剑,心中有剑”。或许到未来,我还会再进入另外一个境界,皓月当空,风平浪静,即“手中无剑,心中无剑”。但对于所有的年轻人来说,前面几个阶段能够有担当,肯努力,才能抵达最后海阔天空的境地。我祝福大家。

  • 饮食直接影响血糖,是控糖之路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其实控糖不光与糖友有关,很多空腹血糖正常的人,餐后血糖也会过高,而长期餐后高血糖水平会升高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大幅度提高患糖尿病、冠心病的危险,也会升高患部分癌症的风险。同时,把餐后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里,也是预防肥胖和减肥的重要措施。研究表明,那些餐后血糖控制不好的人,实施同样节食措施时,减肥难度会比别人更大。要想控制好餐后血糖的水平,绝不是一刀切,比如有些科普写的“一旦血糖高,这些食物再喜欢也要戒掉”,或者“这些食物,越吃越降血糖”,而是要搞清楚血糖上升的来龙去脉。1 控制来源:粗粮杂豆虽好,也要注意总量血糖是糖和淀粉,也就是碳水化合物带来的。所以不要吃过多的甜食和淀粉类食物。甜食可能看起来小小的很精致,其实已经碳水化合物超标了。所以戒除对甜味的嗜好很重要。同时,还要限制淀粉类主食的数量,米饭馒头面条之类精细食物要限量。很多人都知道粗粮杂豆如甘薯、土豆、山药、芋头、藕、甜玉米、甜豌豆、嫩蚕豆之类对控血糖好,能够延缓餐后血糖上升,这主要是由于膳食纤维含量高,消化速度慢决定的。这些食物虽好,但是我们也要注意一餐中碳水化合物的总量,如果吃了杂粮就要相应不吃或者扣减主食的量。特别是对于山药、土豆、豆类这些可以做蔬菜的粮食来说,一定要注意适当减少主食。2 注意烹调加工方法:需要细细咀嚼的食物有好处食物加工得越精白、打得越碎、烹煮得越软烂,消化就越容易,餐后的血糖上升速度就越快。所以煮烂的粥、打粉的杂粮糊糊,都不利于控糖。3 注意进食顺序:用其他食材抑制血糖如果先吃一碗蔬菜,配些鱼肉,再开始吃米饭,而且一口饭配一口菜肴,血糖的波动就要比先吃米饭,大口吃饭小口吃菜要小得多。还有很多研究证明,用牛奶、豆浆、坚果等配合主食一起吃,都能有效地降低餐后血糖的波动。因为用其他食材来延缓淀粉消化,减慢消化出来的葡萄糖进入血液的速度,也能有效地平缓餐后的血糖水平。4 注意营养均衡很多人控糖控得饥饿痛苦,甚至导致营养不良,这可不行。人体所需的各种营养素,特别是控制饮食的老人,容易缺乏的蛋白质、钙等矿物质,要格外注意。“五架马车”控糖,预防并发症点下图咨询详情

  •  憋尿会不会让膀胱爆炸,是个很好的问题。大部分的膀胱破裂还是因为严重外伤,如打架斗殴、车祸等造成的,单丝真的有人因为打麻将、术后尿储留等原因导致膀胱过度充盈从而破裂的,所以我劝好奇之士还是不要以身试法!憋尿时我们的身体发生了什么?肾产生尿液→流向膀胱→当膀胱内的尿液积攒到一定量的时候→膀胱感受器发出信号→中枢神经系统收到信号→反馈到大脑皮层→产生尿意→传达给膀胱平滑肌→平滑肌收缩排尿。 长时间憋尿,就是自己在跟自己没有必要地较劲。在这个过程中,膀胱持续极度膨胀,肌纤维长期处于紧张之中,往往会失去原有的弹性,造成本来自然而强有力的排尿反射发生障碍,长此以往,会导致排尿不畅、排尿缓慢,甚至憋出危及生命的问题来。这下大家就听出来了,想尿尿不出来,刚尿完又想尿之类的尴尬问题,如果没有尿急尿痛情况的话,想想自己是不是老憋尿吧。 憋尿有哪些主要危害?1 泌尿系统感染正常排尿不仅能排出身体内的代谢产物,而且对泌尿系统也有自净作用。有研究调查表明,尿流不通畅者,尿路感染的发生率较正常者高12倍。顽固的细菌性膀胱炎有时候还会逆行到肾脏引起更严重的肾盂肾炎。长期反复的慢性感染还会造成肾功能损害,甚至尿毒症。若本身就是肾功能不全的患者,细菌感染的机会大大增多。 2 血压变化、引发心血管事件憋尿时,除了小腹发胀,情绪也会急躁,还可能面色潮红、出汗、口干、心跳加快等情况。这都是因为憋尿使膀胱充盈,使得交感神经过于兴奋所致。正常人尚且如此,患有高血压、冠心病的老人,在生理和心理的双重诱导下,血压升高,心跳加快,甚至出现心绞痛、心律失常、猝死等情况。此外,长时间憋尿后突然用力将尿排空,会让腹内压骤然降低,反射性引起血压下降,让大脑暂时缺血,诱发排尿性晕厥等心脑血管意外。 3 影响性功能膀胱充盈还会压迫周围组织器官,或造成交感神经信号紊乱影响周围组织器官,可能造成女性腰骶部疼痛,小腹部痛经样疼痛,甚至尿失禁、性生活疼痛等,可能造成男性前列腺炎症和一些性功能障碍。 除此之外,有研究认为,憋尿还可能增加膀胱结石、膀胱癌的患病风险。 以前喜欢憋尿现在怎么办?1 科学喝水,天冷的时候注意下半身保暖;2 少饮酒少食刺激性食物;3 睡前/进电影院/上长途汽车等之前,不要大量喝水;4 排尿动作要舒缓,不要突然屏息用力;5 有尿频症状一定要顺其自然,不能嫌麻烦就憋着,因小失大;6 积极治疗原发或继发病症。 总之,憋尿是个很不好的习惯。别为了看电视剧舍不得去厕所而憋尿,也不要为自己创造憋尿条件,比如开会、坐长途车前喝很多水等等。毕竟,成年人了,要管好膀胱。

  • 作者:胡大一    来源:胡大一大夫公众号导  语希波克拉底说,“不要在病人身上做得过多”,要学会明智地选择,优化治疗方案。看到一位病人已经七八十岁了,虽然有心血管病,但毫无症状,你觉得他真的需要做支架吗?一个医生走向成熟的标志,是他知道什么时候应该“喊停”。我做心血管病医生已经四十几年了。刚做医生的那些年,全年见到的心肌梗死病人可能也就四五十个,而且绝大多数是老年人。可是做了十几二十年之后,我发现手里的病人变得越来越年轻。自己的技术好了,科技发展了,但病人怎么好像越治越“糟”了呢?现在好多医生,最大的成就感是来自于用支架把病人的血管打开,挽救一个个濒临死亡的生命。我母亲说,做医生是一项需要情感投入的事业有的病人,35岁第一次放支架,放完就把所有药物都停了,没有人提醒他应该怎么做。10年过去了,他又在同样的位置出现了血栓,医生赶紧又加上支架抢救回来。如此循环,我们很多人不是在“等待发病”,就是在“等待复发”。那么,让我们再看看芬兰这个国家。芬兰有一位帕斯卡医生,也是做心血管病的。上世纪70年代,帕斯卡医生不做临床,而转去做了预防。他选择了芬兰一个心血管病发病率最高的省份做示范并推广至全国。通过改变自然和社会环境,影响并改变人们的行为方式,11年后,芬兰的冠心病死亡率下降80,总死亡率下降50。我们看到,预防,绝不是乌托邦,是可以做到的。我们做医生的成就感,不应该仅仅来自于今天抢救了多少病人,而是我能够在怎样的程度上减少公众的发病几率。我曾亲身经历了SARS(非典)。大家知道,那时一个家庭里如果有一人染病,可能所有人都会遭殃。不仅如此,他有没有到过其他城市,接触过什么人,可能都特别关键。所以,疾病不单单是某个病灶、病毒的问题,还是个社会问题。你可能会说这是个个例,那么我们今天运动减少、城市污染、生活压力、垃圾食品……是不是都和心脏病、糖尿病甚至癌症相关呢?而且发病机制更是复杂。我母亲(注:2013感动中国十大年度人物、著名医生胡佩兰)曾经说过,做医生是一项需要情感投入的行业。什么意思呢?治病要看病情,还要看心情,要和他唠唠家常,他的什么事都要知道一点,久而久之,病人就变成了朋友。我建议年轻的医生都要学一点心理学,一方面有助于交流;另一方面,心理症状有的时候会表现在躯体上。医学最核心的有三个问题现在医学的提法很多,循证医学、精准医学、转化医学……但我觉得这个行业最核心的有三个问题,第一个是价值体系,第二是医学的目的,第三是社会责任感。一名医生对某个决策的价值判断来自于他对病人的同理心和责任心。希波克拉底说,“不要在病人身上做得过多”,要学会明智地选择,优化治疗方案。看到一位病人已经七八十岁了,虽然有心血管病,但毫无症状,你觉得他真的需要做支架吗?一个医生走向成熟的标志,是他知道什么时候应该“喊停”——你在手术中打开胸腔,啊,似乎和预想得完全不一样,短暂时间内找不到对的答案。这个时候,你是否宁愿承认自己的失败,关上胸腔,以免造成不能挽回的后果呢?没错,医学的最高目标是“救死扶伤”。但现实是,我们只是“有时在治愈”。从小,大家笃信的是知识可以改变命运。但使用知识的地方要对,不要孤注一掷地放在疾病的最后阶段,反而应该通过研究,获得某种疾病的致病证据,写成指南来培训医生。同时,把这样的健康知识传播开来,群防群治。只有公众参与到自己的健康管理中来,才能把知识转化成行为,把知识转化成提高公众健康的力量。现在,我们的整个医疗体系是一个被动式、碎片化、断裂的医疗服务链,医院和医生的执业模式是坐堂行医,等着病人来,而且很多来的人已经是病程的中后期了,这个阶段往往更需要很大的经济投入,而且每次病情的复发,疗效都会更差。世界卫生组织曾指出,当前医学所经历的迷失,有时不在于手段,而在于目的。所以我想再强调一遍预防的重要性。近几年,我们常说医疗机会的公平性、健康权益的公平性。怎样才能真正做到公平?控烟,治污,为公众作健康宣讲……让所有公民都能享有疾病预防的环境。而在这个过程中,政府和相关机构理应承担主要的牵头作用,但这并不意味着,医生就可以免责。我自己做了几十年的健康教育。其实,真正做好健康教育是非常深的学问,你得懂科学,还得能把科学说得很通俗、有趣味、有实效,而且要处处坚守公益。年轻医生要有这样的观念,就是要为健康服务业出力,要有建设“健康4S店”的意识。什么意思呢?像对待车一样地对待公众。没有生病、没有具体需求的时候,要能实施个性化的服务,根据每个人分析他的社会行为方式,提供运动、饮食等建议,让他们少得病,晚得病;对已经患病的人群,要追踪管理,帮助他康复,并且预防复发。这样一个主动服务的“健康4S店”,还要能培养教育患者的家属,发挥他们自我管理健康的主动性和能力。对于医学,结果最重要我常常觉得,做很多事,只有懂得背后的哲学道理才能成事,医学更是如此。比如共性和个性,事物之间存在的普遍联系等,这些都是最朴素的哲学思想。你看,我们在学校读的医书都是共性的,但在实际中,老百姓来看病可都是个性的,每个人都不一样。有的人发病在胸部,有的在咽喉,有的还会跑到腹部。此外我们在门诊,病人来来往往,我们常常只能根据第一面来进行诊断。但疾病之复杂,初次印象和描述很容易片面,所以我们要经过长期的追踪,有时要长达3年、5年甚至更久以后,才能看出病情发生了哪些变化,变化的规律是什么。正因为忽视了随访和追踪,我们曾经出现过很多误诊。比如患者出现胸疼、呼吸困难,就一定是左心衰竭,或者心绞痛吗?这是有待商榷的。我想说的是,对很多学科来说,结果相对于过程更重要。而对于医学,结果很重要,但作为医生要想提高医术,必须还要重视过程。很多医生曾医治过许多病人,但全都只是量的积累,没有质的飞越,这说明他并不善于观察和联想。医学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它会出现很多的综合征,即一个人症状上会有很多表现,但实际是由某一个特定疾病引起的。但是,也许碍于科技的发展,也许是一些别的因素产生了干扰,你在某个时间点就是查不出确切的病因。比如我们现在说的预激综合征,它是医学团队经过了几十年的病例追踪和调研,从开始的联想到推测再到证实,现在已经能做到对其进行无创开刀治疗了。因此,做临床医生,不要死读书,要像个侦察员一样,依靠实践,敢于联想。遇到病例,不要熟视无睹,要留下资料勤于回访,捕捉细节。从“手中无剑,心中无剑”到“手中有剑,心中有剑”最后,我想借用“华山论剑”的桥段,和大家分享一下我一路走来的感想。我记得自己刚从医学院毕业时的状态,可以用“手中无剑,心中无剑”来形容。那时候,医疗超声不会做,腔镜不会做,技术方面乏善可陈;而对科研、对创新、对医学的理解也都几乎是空白的。后来,会看病了,也掌握了很多技术;但是学术思想方面还是很弱,所以叫“手中有剑,心中无剑”。第三个阶段呢,不但技术上越来越得心应手,也有更多的时间去做学术和创新,这时是“手中有剑,心中有剑”。而最近这些年,我产生了很多对医学的反思,想我们现代医学未来该怎么发展、怎样创新;反而手上对具体的开刀、用药有了节制。所以,这可以叫“手中无剑,心中有剑”。或许到未来,我还会再进入另外一个境界,皓月当空,风平浪静,即“手中无剑,心中无剑”。但对于所有的年轻人来说,前面几个阶段能够有担当,肯努力,才能抵达最后海阔天空的境地。我祝福大家。

  • 饮食直接影响血糖,是控糖之路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其实控糖不光与糖友有关,很多空腹血糖正常的人,餐后血糖也会过高,而长期餐后高血糖水平会升高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大幅度提高患糖尿病、冠心病的危险,也会升高患部分癌症的风险。同时,把餐后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里,也是预防肥胖和减肥的重要措施。研究表明,那些餐后血糖控制不好的人,实施同样节食措施时,减肥难度会比别人更大。要想控制好餐后血糖的水平,绝不是一刀切,比如有些科普写的“一旦血糖高,这些食物再喜欢也要戒掉”,或者“这些食物,越吃越降血糖”,而是要搞清楚血糖上升的来龙去脉。1 控制来源:粗粮杂豆虽好,也要注意总量血糖是糖和淀粉,也就是碳水化合物带来的。所以不要吃过多的甜食和淀粉类食物。甜食可能看起来小小的很精致,其实已经碳水化合物超标了。所以戒除对甜味的嗜好很重要。同时,还要限制淀粉类主食的数量,米饭馒头面条之类精细食物要限量。很多人都知道粗粮杂豆如甘薯、土豆、山药、芋头、藕、甜玉米、甜豌豆、嫩蚕豆之类对控血糖好,能够延缓餐后血糖上升,这主要是由于膳食纤维含量高,消化速度慢决定的。这些食物虽好,但是我们也要注意一餐中碳水化合物的总量,如果吃了杂粮就要相应不吃或者扣减主食的量。特别是对于山药、土豆、豆类这些可以做蔬菜的粮食来说,一定要注意适当减少主食。2 注意烹调加工方法:需要细细咀嚼的食物有好处食物加工得越精白、打得越碎、烹煮得越软烂,消化就越容易,餐后的血糖上升速度就越快。所以煮烂的粥、打粉的杂粮糊糊,都不利于控糖。3 注意进食顺序:用其他食材抑制血糖如果先吃一碗蔬菜,配些鱼肉,再开始吃米饭,而且一口饭配一口菜肴,血糖的波动就要比先吃米饭,大口吃饭小口吃菜要小得多。还有很多研究证明,用牛奶、豆浆、坚果等配合主食一起吃,都能有效地降低餐后血糖的波动。因为用其他食材来延缓淀粉消化,减慢消化出来的葡萄糖进入血液的速度,也能有效地平缓餐后的血糖水平。4 注意营养均衡很多人控糖控得饥饿痛苦,甚至导致营养不良,这可不行。人体所需的各种营养素,特别是控制饮食的老人,容易缺乏的蛋白质、钙等矿物质,要格外注意。“五架马车”控糖,预防并发症点下图咨询详情

  •  憋尿会不会让膀胱爆炸,是个很好的问题。大部分的膀胱破裂还是因为严重外伤,如打架斗殴、车祸等造成的,单丝真的有人因为打麻将、术后尿储留等原因导致膀胱过度充盈从而破裂的,所以我劝好奇之士还是不要以身试法!憋尿时我们的身体发生了什么?肾产生尿液→流向膀胱→当膀胱内的尿液积攒到一定量的时候→膀胱感受器发出信号→中枢神经系统收到信号→反馈到大脑皮层→产生尿意→传达给膀胱平滑肌→平滑肌收缩排尿。 长时间憋尿,就是自己在跟自己没有必要地较劲。在这个过程中,膀胱持续极度膨胀,肌纤维长期处于紧张之中,往往会失去原有的弹性,造成本来自然而强有力的排尿反射发生障碍,长此以往,会导致排尿不畅、排尿缓慢,甚至憋出危及生命的问题来。这下大家就听出来了,想尿尿不出来,刚尿完又想尿之类的尴尬问题,如果没有尿急尿痛情况的话,想想自己是不是老憋尿吧。 憋尿有哪些主要危害?1 泌尿系统感染正常排尿不仅能排出身体内的代谢产物,而且对泌尿系统也有自净作用。有研究调查表明,尿流不通畅者,尿路感染的发生率较正常者高12倍。顽固的细菌性膀胱炎有时候还会逆行到肾脏引起更严重的肾盂肾炎。长期反复的慢性感染还会造成肾功能损害,甚至尿毒症。若本身就是肾功能不全的患者,细菌感染的机会大大增多。 2 血压变化、引发心血管事件憋尿时,除了小腹发胀,情绪也会急躁,还可能面色潮红、出汗、口干、心跳加快等情况。这都是因为憋尿使膀胱充盈,使得交感神经过于兴奋所致。正常人尚且如此,患有高血压、冠心病的老人,在生理和心理的双重诱导下,血压升高,心跳加快,甚至出现心绞痛、心律失常、猝死等情况。此外,长时间憋尿后突然用力将尿排空,会让腹内压骤然降低,反射性引起血压下降,让大脑暂时缺血,诱发排尿性晕厥等心脑血管意外。 3 影响性功能膀胱充盈还会压迫周围组织器官,或造成交感神经信号紊乱影响周围组织器官,可能造成女性腰骶部疼痛,小腹部痛经样疼痛,甚至尿失禁、性生活疼痛等,可能造成男性前列腺炎症和一些性功能障碍。 除此之外,有研究认为,憋尿还可能增加膀胱结石、膀胱癌的患病风险。 以前喜欢憋尿现在怎么办?1 科学喝水,天冷的时候注意下半身保暖;2 少饮酒少食刺激性食物;3 睡前/进电影院/上长途汽车等之前,不要大量喝水;4 排尿动作要舒缓,不要突然屏息用力;5 有尿频症状一定要顺其自然,不能嫌麻烦就憋着,因小失大;6 积极治疗原发或继发病症。 总之,憋尿是个很不好的习惯。别为了看电视剧舍不得去厕所而憋尿,也不要为自己创造憋尿条件,比如开会、坐长途车前喝很多水等等。毕竟,成年人了,要管好膀胱。

  • 尖锐湿疣怎么治疗完全能治好呢,尖锐湿疣的治疗方法虽然有很多,但是现在仍然是以传统的治疗方法为主,那就是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药物治疗又分为中医治疗和西医治疗,只要治疗方法得当,都是可以取得好的治疗效果的,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尖锐湿疣的治疗办法都有哪些吧。 激光、电灼、冷冻等物理疗法常见的治疗方法,但这些治疗方法只能祛除肉眼所见的疣体,即不能清除 HPV 病毒,亦不能解决亚临床感染及治疗后残留的病毒,所以复发率很高,且往往留下疤痕,而干扰素,白介素等抗病毒的药物也仅是暂时抑制病毒的复制,不能把体内病毒杀灭及清除干净,因此停药就复发。反反复复,给患者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及经济负担。 尖锐湿疣怎么治疗? 冷冻治疗:用冷冻的方法可使尖锐湿疣内结冰,形成组织局部的高度水肿,从而破坏疣体。冷冻治疗好处是局部不留痕迹,治好率约百分之七十左右。适用于疣体不太大或不太广泛的病人。该方法病人比较痛苦,且复发率较高。可进行 1~2 次治疗,间隔时间为 1 周。微波治疗:它是利用微波的高频震动,使疣体内部水分蒸发,坏死脱落。特点是疣体破坏完全.不易复发。缺点是疣体破坏的创而恢复较慢,容易继发感染。适用于体积较大、孤立、散在的疣。治疗同时要注意远离包皮系带.以免损伤包皮系带。 药物治疗:在药物治疗方面,中医的治疗效果比较好。中医治疗以清疣散为主,中医外治,采用清热利湿的中药配方祛除湿热邪毒以治疗疾病,另一方面调理全身气血增强免疫功能以防治疾病复发。西药治疗尖锐湿疣针对疣体下药,有些药物会具有明显的毒副作用,而且容易复发。

  • 围产期母婴传播是乙肝的主要传播途径之一,而且也是危害最大的:因为小孩子的免疫系统还在发展中,如果在出生第一年感染病毒,约80-90婴儿都会转为慢性感染,而这些孩子不进行治疗的话,80-90都将在30-50年后死于肝硬化或肝癌。所以为什么肝癌患者最小的只有两个月大。值得注意是,也有研究报告父婴传播的存在,但其发生率不清,比例不高:父亲HBsAg阳性时,其子女的HBsAg阳性率为17.99。所以一方面我们要认识到这一传播途径的危害,重视起来,积极采取阻断措施,一方面也不能探病色变,认为乙肝妈妈就不能生孩子了。现代医学完全可以帮助乙肝患者怀孕生产健康的孩子。备孕期有乙肝的夫妻,在计划怀孕时,一定要进行检查!有乙肝的夫妻,在计划怀孕时,一定要进行检查!有乙肝的夫妻,在计划怀孕时,一定要进行检查!1 感染的一方要查乙肝五项和HBV-DNA,同时检查肝功能。主要是为了确定乙肝类型,病毒数量是否多,复制是否活跃,传染性是否强,妈妈的肝功能否承担怀孕时加重的负担。- 如果发现肝功能异常,应该先进行保肝降酶治疗,等肝功能正常后再去尝试怀孕。- 如果发现乙肝病毒数量多、复制活跃,则应先进行抗病毒治疗,等治疗成功并且停药后在考虑怀孕。抗病毒治疗可以用干扰素也可以用核苷类药物,干扰素疗程固定,起效快,疗效好,但是干扰素副作用比较大,需要停药后6个月后复查,确认干扰素的副作用完全消失后再怀孕。核苷类药物用药时间比较长,不能轻易停药,要等各项指标达到停药标准才行。停药3个月后再怀孕。也有妊娠B级药物,可以在停药之后立刻进行备孕。抗病毒治疗期间要做好避孕措施,否则除了使用B级核苷类药物的,都需要终止妊娠。 2 没有感染的一方要查乙肝五项和抗体滴度,确认是否有乙肝抗体以及抗体滴度,如果没有抗体或者抗体滴度低,则需要接种乙肝疫苗。 孕期怀孕后要定期检查肝功能,如果出现轻微肝功异常,为了避免对胎儿产生影响,可以暂时不进行药物治疗,等怀孕满6个月后再视情况进行治疗;如果是严重的肝功,需要医生评估处理,可能会出现需要终止妊娠的情况。 产后分娩方式不影响母婴传播的结果,但是新生儿出生后都要接受乙肝强制免疫。1 HBsAg阳性母亲的新生儿出生后24小时(最好12h)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剂量≧100IU,同时在不同部位接种10ug重组酵母乙型肝炎疫苗;在1个月和6个月分别接种第2和第3针。2 HBsAg阴性母亲的新生儿宝宝出生后24h内、1个月、6个月各注射一次乙肝疫苗 哺乳期新生儿出生后进行了正规的乙肝免疫接种后,哺乳不会导致传染。但是妈妈要保护好乳房,防止出血、发炎等情况增加传播风险。如果母亲在服药,需要根据用药情况咨询医生。并且注意一定要休息好。龙主任是三甲医院的感染科主任,在乙肝方面学术造诣很深,著述颇丰。而且回答即时、耐心,是我们平台上的五星零差评医生。正在进行限时义诊。↓ 点击下方名片,即可向他提问

  • 心脏病的隐患众所周知,很多人却弄不明白早期心脏病的症状,因此有的人已经出现了心脏病症状,自己却浑然不知;有的人则整天为子虚乌有的不适感到焦虑。那么,什么症状才是心脏病,人们又该如何正确判断呢?1.有胸闷、心慌、胸痛的症状,就是心脏病吗? 不一定。心脏病的常见症状包括胸闷、心慌、胸痛,但出现这些症状,不代表就是心脏病,也可能是神经功能调节失衡所引起。另外,剧烈运动、过度劳累时也会出现胸闷、心慌,但需要区别的是,非心脏器质性病变引起的胸闷、心慌持续时间不会很长,休息后可能就会好转,而心脏病患者活动量大时会加重不适。因此建议,为了保险起见,出现该症状的人应该去医院进一步诊断,以明确是否有心脏病变。 临床上经常会见到因神经官能症引发的心脏病症状,也就是说患者经过检查,心脏没有器质性病变,却总感觉心慌得很厉害,或者胸口闷、难受、呼吸困难,女性较为常见。这是由于受焦虑、紧张、情绪激动、精神创伤等因素的影响,人体中枢神经兴奋和抑制过程发生障碍,受植物神经调节的心血管系统也随着发生紊乱,引起了一系列交感神经张力过高的症状。这类人要学会减压、放松心情、适度运动,必要时应该进行心理治疗。2.有的年轻人经常心跳加速,这是心脏病变的信号吗? 出现这种情况的年轻人,多数可能不是心脏疾病,尤其是年轻女性。另外,没有基础疾病的人在情绪波动、精神紧张、受到惊吓、运动后、过量吸烟、喝酒后,都可能出现心跳加速的情况,如果在上述条件下出现这些症状,不用太担心。但心率过快肯定不好,如果成人每分钟心跳超过100次,就算心动过速,容易增加心血管疾病发病风险,因此我们应该学会控制情绪、适度运动、戒烟限酒。3.心里经常咯噔一下,感觉像是停跳了,这是得了心脏病吗? 这个问题应该引起重视,可能是早搏。早搏的发生率很高,健康人和有心脏疾病的人均可发生,精神压力大、饮酒、喝咖啡、睡眠差等因素是诱因。早搏有良性和恶性之分,没有心脏病的早搏是良性的,如果症状不明显,对生活没有影响,可不用治疗。但如果是冠心病、高血压等引起的早搏,应该引起足够重视。因此,发现早搏还是应该去医院,让医生检查是否有心脏基础疾病。4.一感冒就不舒服,感到心慌、胸闷、气短,这跟心脏有关吗? 有一定关系。感冒发烧后出现胸闷、气短等症状,建议到医院做心电图,如果发现早搏、传导阻滞等,要警惕病毒性心肌炎。但大家不用紧张,因为大多数人的不适是一过性的,真正发生重型病毒性心肌炎的人很少。生活中,我们应该加强锻炼,预防感冒。5.什么症状应该怀疑是心脏病? 心脏病的表现非常多,例如冠心病、心绞痛患者除了胸闷、心痛、心慌、气短、嗓子发紧等症状外,还可能有胃痛、腹痛、头晕、腹胀等不典型心绞痛的表现。双下肢疼痛、浮肿等,也可能是心衰表现,最好马上去医院,以便及时发现病情。6.预防心脏疾病最有效的方法是什么?简单来说就是两种:一是改变生活方式,戒烟戒酒、适当运动、饮食有规律、荤素搭配、少吃油腻;二是高危人群循证用药,比如有高血压的人一定要按医嘱规律服用降压药,有糖尿病的患者控制好血糖,血脂高的人要管好血脂等。

  • 糖尿病患者除了日常监测血糖,按时服药、控制饮食外,适量运动也是使血糖达标的一个重要手段。那么糖尿病患者应该做哪些类型的运动呢? 糖尿病患者更适合做有氧运动 除了降低血糖、消耗脂肪、控制体重外,适量运动还可以让人心情愉快,这对糖尿病患者增强抵抗力、减少心血管并发症也是很有好处的。此外,对于患有糖尿病的老人来说,适当运动还可以加强骨骼的坚韧性,因为很多老人都存在骨质疏松问题。 从运动方式来看,运动分有氧运动和无氧运动,糖尿病患者比较适合做有氧运动。有氧运动是指强度小、节奏慢、运动后心脏跳动不过快、呼吸平缓的运动方式,运动后人感觉精力充沛。这类运动对于糖尿病患者以及心脏病患者都比较适合。 一般来说,散步、打太极拳、骑自行车(速度不要太快)、慢跑、爬楼梯、舞蹈以及一些不太剧烈的体操,都是有氧运动。建议患者在医生指导下,根据体质及心脏健康等情况,来确定究竟哪种运动比较合适。 有氧运动可以消耗能量,糖尿病人可以开展太极拳、慢跑、广场舞、快步走这样的有氧运动。练哑铃、肌力训练带等抗阻运动能减少脂肪,促进肌肉增长,提高骨骼肌的抗氧化能力,改善胰岛素抵抗,让降糖药物疗效更显著。有些人坚持了一段时间的抗阻运动后发现体重没有下降就觉得没有用,其实是体内的一部分肥肉转化成了肌肉,重量没变,质量提升了,健美的身体对降糖是大有帮助的。 糖友运动有什么注意? 糖尿病患者应避免在太热和太冷的天气运动,要养成每天睡前及运动后检查双脚的习惯,看看足下有无受伤、破皮或长水泡。外出运动应携带识别卡,当糖尿病患者出现增殖性视网膜病变、肾病变、神经病变、缺血性心脏病、严重高血压时,更应避免慢跑、球类、跳跃、有氧舞蹈等高冲击力的剧烈运动,以免病情恶化。运动降糖 3。糖尿病患者运动前,必须要有充分准备,随身携带饮料、食品,以备不时之需;运动时要注意低血糖的防范及足部的保护。为了避免低血糖,糖尿病患者尽量不要在空腹或餐前运动,一般在餐后 1—2 小时运动较佳;使用胰岛素治疗者,宜避免在胰岛素作用巅峰时段运动;运动前后及运动期间不要喝酒,否则有可能导致低血糖;一旦运动期间出现低血糖现象,就应立即停止运动,补充糖分或食物。对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患者,当血糖超过 250 毫克/分升时,运动后血糖反而有增高的可能,因此要注意节制运动。 糖友运动后如何补食补水? 运动补食可根据运动量、运动时间,在运动前、中、后适量摄取一些碳水化合物,如饼干等。也可在运动前饮用一些作用较持久的牛乳类;运动中出现低血糖可饮用糖水、水果汁;对于屡发运动后低血糖的,经医生研究适当减少胰岛素用量。 1、激烈运功 如篮球、快速游泳、快速骑自行车等,运动后血糖低于 4.44mmol/L 的,可在运动前摄入碳水化合物 50 克,如运动时间长,也可摄取含蛋白、脂肪的食物;血糖在 4.44~9.99mmol/L 之间,可补充碳水化合物 25~50 克(可根据运动强度和持续时间调整);血糖在 9.99mmol/L 以上时,不宜补食。如果检查出运动后尿中出现酮体,则应停止运动,至恢复为止。 2、中等强度运动 如网球、慢跑、缓慢游泳、缓慢骑自行车等,血糖低于 4.44mmol/L,运动前可补碳水化合物 25~35 克,运动后,每 30 分钟再补 10~15 克;血糖 在 4.44~9.99mmol/L 之间,运动过程中,每 30 分钟补食 10~15 克;如高于 9.99mmol/L,可在运动前摄入碳水化合物 50 克。 3、轻度运动 步行 800 米,缓慢骑自行车在 30 分钟之内的,血糖低于 4.44mmol/L,运动后每 60 分钟补碳水化合物 10~15 克;血糖在 4.44~5.55mmol/L 之间,必要时运动前摄取碳水化合物 10~15 克;如果血糖超过 5.55mmol/L,则不必补食。 糖尿病患者糖尿病患者应进行有规律、累计时间较长的低强度运动,帮助控制血糖;同时避免大强度的运动,防止血糖的大幅波动。如果出汗量较大,可补充低糖或无糖的饮料,避免血糖快速升高引发的损害。

  • 腹泻,是每个人都经历过的情况。有些坚信“排泄=排毒”或者平时受便秘困扰的朋友偶尔腹泻,甚至会有点窃喜。毕竟大部分的腹泻都是自限性疾病,可以自愈。然而,不日前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急诊科范志伟医生分享了一个案例:一次“普通”腹泻引发的抢救,引发了网友热议。这位65岁的男性患者王先生(化名),距第一次腹泻仅12小时后,停止了呼吸。这样的情况在老人中常见吗?有哪些误区我们本该避免呢? 王先生在妻子的陪同下来到急诊时,主诉是”肚子痛,拉肚子“。医生本来不奇怪,因为季节原因,近来腹泻患者不少。【医生有话说:腹泻不能“随便吃点消炎药”】秋季是腹泻的高发季节,此时天气转凉,昼夜温差较大,容易引起腹部着凉,使肠蠕动增强而导致腹泻。体质弱的人往往首当其冲,特别是卧床或者活动较少的老年人。如果不注意饮食卫生,可能感染多种细菌、病毒,如痢疾杆菌引起的痢疾,沙氏菌或病毒引起的腹泻以及急性肠炎等。这也是医生治疗腹泻,不是简单粗暴用抗生素消炎的原因,必须要化验大便,查查血常规,以便确认腹泻是细菌性的还是病毒性的。 医生在问诊过程中注意到王先生脸色格外苍白,一测血压——非常低,达到了低血容量性休克的诊断标准,要求患者赶紧做心电图检查,并抽血化验。【医生有话说:“不吃就不会拉“大错特错】很多人在面对腹泻时,依然有“吃得多拉得多”的误区,用禁食来应对。这是不科学的,也是危险的。老年人各种生理机能减退, 营养不良比较普遍, 哪怕是在经济发达,老年人体形比较胖的美 国,据调查: 70岁以上相对健康的老年人当中, 约10 患有营养不良, 住院的老年病人中, 营养不良的患病率高达68 。因此腹泻患者要注意营养,同时要及时补充水盐。大量失水,加上低血糖,对于本就体弱的老年人来说,会进一步加重心律失常,增加猝死风险。 本案例中,由于家属不了解腹泻的可能风险,以为只是小问题,医生劝说耽误了一点时间,第一份心电图出来后三分钟,患者出现了室颤。【医生有话说】室颤是一种致死性的心律失常,致死率很高,80以上的心脏骤停,都是由室颤引起的。一旦室颤时不能得到紧急救助,绝大部分患者心脏骤停3-5分钟后都会死亡。 本案例中,尽管医生马上组织了抢救:胸外按压、电除颤、肾上腺素……却没能敌过死神。这个世界上从来没有人会无缘无故地患病,更加不会莫名其妙地突然出现病情变化。大多数情况是人们没有注意到悄悄发生、悄悄积累着的量变,和那些无声的求救信号。比如这位年过六旬的患者,常年患有高血压和糖尿病,很可能心脏早已存在一定问题。而出现腹痛腹泻后,患者出现电解质紊乱,诱发了心脏功能异常,并直接导致患者死亡。实际上,对于中老年人来说,发热、腹泻、呕吐、大量出汗后的电解质紊乱,都有可能诱发严重的恶性心脑血管事件。心脑血管无小病,随着年龄的增加老人或多或少都有慢性的心血管问题,要掌握一定的家庭护理知识。【医生有话说:康复中、康复后这样吃才对】首先,要注意观察老人的精神状态、面容、四肢温度和脉搏等变化,注意脱水是否改善或加重。其次,注意观察患者大便次数、量及性状,并认真做好各项记录,保留一些新鲜大便送附近医院化验,有助于病因诊断,为疾病治疗提供可靠依据。同时,以下几点必须做到:1 坚持进食。常选用稀饭、软面条等清淡饮食,另可给些新鲜水果汁或水果以补充钾,并加些熟植物油、蔬菜、肉沫或鱼沫等,由少到多,逐渐过渡到平常饮食。2 早用口服补液盐。对急性腹泻引发的轻中度脱水,治疗首选是用高效又价廉的口服补液盐疗法。老人每腹泻一次,服口服补液盐约 150~200 毫升, 能起到防治脱水的作用。3 重视食具消毒。 对老年患者来说,食具的消毒特别重要。病人用过的食具,洗净后放入消毒柜内消毒,或用开水煮沸消毒,每天消毒 1~2 次。4 腹泻康复后应加餐。专家强调,腹泻康复之后的老人,在接下来的两周内必须每天加餐 1~2 次。主要理由是,急性腹泻病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呕吐、拉稀水便、发烧等症状,体液大量丢失,造成体重减轻,进而迅速变得营养不良。腹泻康复后老人食欲增加,已无呕吐症状,合理的饮食能保证患者的营养需求,并且帮助老人更快地恢复。5 如果老人出现下列情况,须及时送附近正规医院就诊:患者在 4 小时内发生 5~8 次稀水便或者有便血;患者已发生严重脱水,表现出精神萎靡、两眼窝凹陷、非常口渴、嘴唇干燥、皮肤弹性较差、手足冰凉等。↓ 更多问题,可点击下图进入义诊专场 ↓

展开更多

快速问医生

输入你想提问的内容
提交

扫码关注医生

关注韩淑云医生,方便随时提问

韩淑云
韩淑云
主治医师

已认证

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 眼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