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华
丁华副主任医师
执业证:11111111274312
  • 主页
  • 详情介绍
  • 患者评价
  • 问诊记录
青光眼、泪道、眼睑整形及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等手术
暂无
眼科患友问诊

展开更多

眼科科普文章
  • 近期,流感患者挤爆三甲医院的新闻不断刷屏,占据朋友圈,引得人心惶惶。据北京疾控中心报道,全球每年约有5-10的成人和20-30的儿童罹患流感,导致300-500万重症病例和29-65万例死亡。今年这一数字比往年有所增加!患病人数不断刷新纪录!What??这么多人!! 既然这么多人患流感,那到底要不要接种疫苗预防流感??别着急,听我娓娓道来………流感病毒是RNA病毒,中国常见的是甲型(H1N1、H3N2)和乙型流感,被中国卫计委纳入季节性流感的范畴。流感RNA病毒的复制过程不是完美的,像人一样也会犯错,每复制1万次会出错一次,所以会“漂移”和“转变”而发生变异,产生新的亚型。 而流感季,世界卫生组织会根据流感病毒监测的情况分南北半球给予推荐意见。但是病毒的类型和亚型这么多,而疫苗的种类有限,怎么保证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不出错呢??答案是:没办法保证!!!很遗憾,今年世界卫生组织就押错宝了。目前国内除了甲型流感以外,流行最多的是B型乙型流感的其中一株(Yamagata系),恰好不含在公布的疫苗种类中,这是由于流感疫苗的发展和技术现状造成的。听到这里,有没有绝望的感觉?不过没关系!事实上今年可以接种的疫苗除了无法覆盖B型流感Yamagate系外,对其他流感仍有45左右的覆盖率,虽然没有达到每个人都有效,但是至少有一半的患者可以受益。而且病毒每年的流行菌株会发生波动,今年流行的,近两年都不会流行了。因此,疫苗接种仍然是首选且有效的预防方式!最后,什么样的人适合接种流感疫苗呢?世界卫生组织推荐老年人、儿童、孕妇、慢性病患者和医务人员等流感高危人群接种流感疫苗,6月龄以下婴儿、孕妇和慢性病患者的家庭成员和看护人员也应考虑接种流感疫苗。一旦得了流感,建议立即咨询医生,以避免小病拖成大病。

  • 中国疾控中心昨日(14日)发布2023年6月猴痘疫情监测情况。2023年6月2日至6月30日,中国内地(不含港澳台)新增报告106例猴痘确诊病例,其中广东省报告48例、北京市报告45例、江苏省报告8例、湖北省报告2例、山东省报告2例和浙江省报告1例,无重症、死亡病例。 疫情呈现以下特点:一是绝大多数病例为男男性行为人群,主要通过男男性接触传播。二是其他接触方式传播风险低,除性接触以外的绝大多数密切接触者未发生感染。三是大部分病例就诊时发现,少数病例为密切接触者追踪筛查发现。四是绝大多数病例临床表现典型,主要为发热、疱疹、淋巴结肿大等症状,无重症、死亡病例。 本轮猴痘疫情主要通过男男性行为人群密切接触传播 本轮猴痘疫情主要通过哪些途径传播?是否会造成大范围的传播?国家疾控局今天邀请中国疾控中心相关负责人进行了解读。 中国疾控中心卫生应急中心副主任 施国庆:本轮猴痘疫情主要通过男男性行为人群之间的密切接触传播,我国内地6月份报告的106例病例均为男性,101例明确为男男性行为人群,其中96例明确发病前21天有男男性接触史,猴痘主要局限于男男性行为人群和通过性接触传播,与新冠、流感等呼吸道传染病传播速度相比,猴痘的传播速度比较慢,但也可能出现局部的聚集性疫情。根据6月份病例的密切接触者的流调结果,除性接触以外的密切接触者370多人,其中仅有一个人因与确诊病例同床居住感染,所以提示其他接触方式传播风险较低。 专家介绍,猴痘病毒主要经黏膜和破损皮肤侵入人体,通过广泛宣传普及防治知识,提高公众防护意识,及时有效采取预防措施,能极大地减少感染风险,有效控制疫情扩散。 猴痘疑似病例和确诊病例应隔离治疗 中国疾控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我国猴痘疑似病例和确诊病例原则上应及时转运到医疗机构进行隔离治疗。 中国疾控中心卫生应急中心副主任 施国庆:病人的临床表现好转,病变部位结痂,经过评估可以转为居家隔离治疗,直至这个结痂部位自然脱落解除隔离治疗。对于一些病情较轻且具有居家隔离治疗条件的患者,经过临床和疾控机构的共同评估可以直接采取居家隔离治疗的方式。居家隔离期间病人要单人单间居住,要避免与家人有皮肤黏膜的接触,要对污染物进行消毒,尽量不要外出,如果必须外出的话,要穿上长衣长裤,戴上口罩,不要到人群密集的场所,不要与其他人有皮肤黏膜的接触。 中国疾控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猴痘病例的密切接触者不需要集中隔离,疾控机构判定密切接触者后 ,会指导他做好自我健康监测,健康监测期限为最后接触病例之日起21天,密切接触者自我健康监测期间可以正常生活和工作,要避免与他人发生性接触,避免捐献血液等,坚持每天做好体温测量和症状监测,出现不适症状应当及时前往医疗机构就诊。 中国疾控中心卫生应急中心副主任 施国庆:从境外回国不需要提供(猴痘)核酸检测的证明,预防控制主要是采取健康教育宣传干预,加强重点人员出入境人员医疗机构的监测,这样可以及时发现病例,对病例进行隔离治疗,对他的密切接触者进行追踪管理。 专家:猴痘重症率低 多数可痊愈 有公众担心猴痘感染后出现的疱疹是否会留下永久疤痕,国家疾控局邀请的专家表示,目前从全球来看,总体上重症率低,如果没有继发细菌感染,疱疹多数可以痊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感染综合科主任医师 李侗曾:猴痘是由猴痘病毒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病,是一种传染病,它的病毒叫猴痘病毒,属于正痘病毒,和以前的天花病毒、牛痘病毒、制作天花疫苗的痘苗病毒都是同一个属,它引起的症状主要是发热、皮疹、疱疹、淋巴结肿大,这些皮疹疱疹有可能会痒痛。如果我们出现了不明原因的发热疱疹、淋巴结肿大,尤其是和曾经有类似症状的人密切接触以后,出现这些症状,应该及时就医。 专家表示,目前国外已有猴痘疫苗上市使用,国内猴痘疫苗正在研发中,目前尚无可用于预防猴痘的疫苗,在治疗上主要是采取对症治疗,防治继发感染。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感染综合科主任医师 李侗曾:从2022年5月份开始以来的全球的猴痘病例,发现他的重症率死亡率还是非常低的,目前来看需要住院的比例大概在6左右,需要进入重症监护室的大概在1‰左右。猴痘病例绝大多数是可以痊愈的,但是如果他的疱疹比较深,比较大,治疗又不及时,有可能会留下瘢痕,或者在一定时间内会有色素沉着。对于绝大多数免疫功能正常的人群,在(猴痘)一阳之后他会获得一个持久的免疫力,通常是不会发生二次感染的。 如何预防猴痘感染?避免与猴痘样密切症状者密切接触 如何预防猴痘感染?戴口罩有用吗?专家对公众做出提示。 中国疾控中心卫生应急中心副主任 施国庆:猴痘的预防措施主要是避免直接接触感染者皮肤或者黏膜以及病例的污染物,猴痘的疑似病例和确诊病例外出时需要戴口罩,其他人群无需戴口罩,不要与猴痘样症状患者密切接触,特别是性接触,避免与啮齿类动物和灵长类动物直接接触,要加强个人的手卫生。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感染综合科主任医师 李侗曾:首先是尽量避免和有皮疹、疱疹症状的人发生密切的皮肤接触。另外我们如果是说像医护人员和确诊病例、疑似病例进行接触,尤其是采集标本的时候,还是要戴上口罩。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 61岁的张先生退休后一直跟儿子住在一起,这天,看了一天电视的张先生左小腿突然肿胀得厉害,儿子发现后便按照“拍打法”进行按摩、拍打。随后,张先生腿部肿胀有所减轻,但胸口却突然觉得疼痛,不久便不省人事。儿子赶紧将张先生送往医院治疗,但最终因抢救无效死亡。 在这个病例当中,张先生是由于深静脉血栓引起的腿部胀痛,早期主要表现为患肢肿胀及疼痛。与其他疾病引起的腿部肿胀不同,下肢深静脉血栓大多表现为单腿肿胀,且发生得较为突然。久坐之后突然站立,下肢深静脉的血栓会随血液流到全身各处,并附着在血管壁上,一旦血栓太大或者血管太窄,就会引起堵塞。按摩、拍打反而成了加快血栓移动到肺的一个诱因,最终肺部发生血栓导致患者死亡。 心肌梗塞患者的日常护理 心肌梗塞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造成管腔严重狭窄和心肌血供不足,心肌严重而持久地急性缺血过久而导致的一种疾病。心肌梗塞患者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调整好自身的血脂,因为高血脂是冠心病和心肌梗死一个很重要的危险因素。引发心肌梗塞的病因有因情绪激动、精神紧张、体力劳动过累、饱餐后而发病。那么心肌梗塞患者的日常护理又有哪些呢? 1、心理治疗 平时病人精神上要保持舒畅愉快,应消除紧张恐惧心情,注意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激动。并避免过度劳累及受凉感冒等。因这些因素都可诱发心绞痛和心肌梗塞。 2、急性期需绝对卧床休息 卧床期间应加强护理。进食、漱洗、大小便均要给予协助,尽量避免患者增加劳力。以后可按病情逐渐增加活动量。休养环境应安静、舒适、整洁、室温合适。 3、避免肢体血栓形成及便秘 对于卧床时间较长的患者应定期作肢体被动活动,避免肢体血栓形成。由于卧床及环境、排便方式的改变,容易引起便秘。要提醒病人排便忌用力过度,因排便用力可增加心脏负荷,加重心肌缺氧而危及生命,可给些轻泻剂或开塞露通便,便前可给予口含硝酸甘油片或消心痛等。 4、饮食调养 饮食宜清淡要吃易消化、产气少,含适量维生素的食物如青菜、水果和豆制品等,每天保持必需的热量和营养,少食多餐,避免因过饱而加重心脏负担,忌烟、酒。少吃含胆固醇高的食物,如动物内脏、肥肉和巧克力等,有心功能不全和高血压者应限制钠盐的摄入。同时正确记录出入水量。 5、让患者身心保持平稳 心绞痛和心肌梗塞一旦发生,首先应让病人安静平卧或坐着休息,不要再走动,更不要慌忙搬动病人。如给舌下含硝酸甘油片不见效而痛苦未减轻时,应观察病人脉搏是否规律,若有出冷汗、面色苍白和烦躁不安加重的情况,应安慰病人使之镇静,去枕平卧,有血压表的可以测量血压。然后可请卫生站或地段医院医师出诊,初步处理平稳后再转送医院治疗。如病人发生心脏突然停跳,可在其胸骨下段用拳头叩击,进行胸外挤压及人工呼吸。 6、警惕不典型的发病表现 有时心绞痛或心肌梗塞的症状很不典型,如有的病人可出现反射性牙痛,也有的心肌梗塞先发生胃痛。遇到这种情况,务必提高警惕,凡有冠心病病史的病人,均不可忽视,应尽早就医诊治。在病情平稳恢复期要防止病人过度兴奋,使其保持稳定的情绪,适量的体力活动,以预防病情的反复。 心肌梗塞要怎么吃? 饮食对于任何一种疾病的防治都有不同的效果,对于心肌梗塞的患者来说,饮食要限盐限脂,平时要少食多餐,控制基本的热量摄入。详细可以表现为以下的6点: 1、限制食盐:钠摄人过多,就能增加血管对各种升高血压物质的敏感性,引起细小动脉痉挛,使血压升高。钠还有很强的吸收水分的作用,食盐过多,可使血容量增加,从而直接增加心脏负担。所以,心肌梗塞的患者每日食盐量不应超过4g。 2、少食多餐:细嚼慢咽,三四五顿,七八分饱,不要暴饮暴食,低糖低盐低脂,戒烟少酒戒刺激性食物,辣椒等刺激性的食物当然是不能吃了,心肌梗塞患者平时多食用新鲜的绿色蔬菜、水果,还有胡萝卜、黑木耳、燕麦片、燕麦粉、大枣、西红柿、红薯等、猪肉和海鲜不能吃,炖汤的话请注意把最上面的油层去掉后再喝,适量多喝白开水,睡前醒后大约半个小时都喝上一杯开水。 3、低胆固醇、低脂肪饮食:心肌梗塞日常饮食应以玉米油、菜籽油、芝麻油、花生油、豆油等作烹调用油。上述植物油不含胆固醇、为不饱和脂肪酸、有利于患者的康复。应避免食用含胆固醇高的动物内脏、过多的动物脂肪、同时宜多吃豆制品。每日胆固醇的总摄人量应控制在300mg以下。 4、不要立即起床:早上醒后不能立即起床,停留个4、5分钟后再起床,心肌梗塞患者要保持心情开朗和情绪稳定,多和大家聊天沟通、说说笑笑,情绪不要过于波动,不要经常生闷气,饭后多走走,适量活动身体,以身体微微出汗为最大活动量,记住一句话:管住嘴、迈开腿、情绪稳定多喝水。 5、控制总热量的摄入:临床资料表明,肥胖者患心肌梗塞的机率要大,因为脂肪过多环绕心脏,压迫心肌,导致心肌功能减弱,所以,要控制体重,限制总热量。在休息的情况下,每天供给热量以25-30千卡/kg体重为宜。 6、多吃富含有维生素食物:心肌梗塞患者尽量的多吃些富含有维生素食物。尤其是一些富含有维生素C的食物,这种营养物质具有增强血管弹性的作用,除此之外还可以防止血管出血的作用,同时还可以促进创面愈合。除了维生素c食物之外,还可以适当的多吃些富含有微量元素的食物,这些食物都可以保证血管健康。生活中富含有维生素以及微量元素的食物有很多,最常见的就是各种新鲜的蔬菜水果,比如像猕猴桃、草莓、新鲜大枣、西红柿等。

  • 近期,流感患者挤爆三甲医院的新闻不断刷屏,占据朋友圈,引得人心惶惶。据北京疾控中心报道,全球每年约有5-10的成人和20-30的儿童罹患流感,导致300-500万重症病例和29-65万例死亡。今年这一数字比往年有所增加!患病人数不断刷新纪录!What??这么多人!! 既然这么多人患流感,那到底要不要接种疫苗预防流感??别着急,听我娓娓道来………流感病毒是RNA病毒,中国常见的是甲型(H1N1、H3N2)和乙型流感,被中国卫计委纳入季节性流感的范畴。流感RNA病毒的复制过程不是完美的,像人一样也会犯错,每复制1万次会出错一次,所以会“漂移”和“转变”而发生变异,产生新的亚型。 而流感季,世界卫生组织会根据流感病毒监测的情况分南北半球给予推荐意见。但是病毒的类型和亚型这么多,而疫苗的种类有限,怎么保证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不出错呢??答案是:没办法保证!!!很遗憾,今年世界卫生组织就押错宝了。目前国内除了甲型流感以外,流行最多的是B型乙型流感的其中一株(Yamagata系),恰好不含在公布的疫苗种类中,这是由于流感疫苗的发展和技术现状造成的。听到这里,有没有绝望的感觉?不过没关系!事实上今年可以接种的疫苗除了无法覆盖B型流感Yamagate系外,对其他流感仍有45左右的覆盖率,虽然没有达到每个人都有效,但是至少有一半的患者可以受益。而且病毒每年的流行菌株会发生波动,今年流行的,近两年都不会流行了。因此,疫苗接种仍然是首选且有效的预防方式!最后,什么样的人适合接种流感疫苗呢?世界卫生组织推荐老年人、儿童、孕妇、慢性病患者和医务人员等流感高危人群接种流感疫苗,6月龄以下婴儿、孕妇和慢性病患者的家庭成员和看护人员也应考虑接种流感疫苗。一旦得了流感,建议立即咨询医生,以避免小病拖成大病。

  • 中国疾控中心昨日(14日)发布2023年6月猴痘疫情监测情况。2023年6月2日至6月30日,中国内地(不含港澳台)新增报告106例猴痘确诊病例,其中广东省报告48例、北京市报告45例、江苏省报告8例、湖北省报告2例、山东省报告2例和浙江省报告1例,无重症、死亡病例。 疫情呈现以下特点:一是绝大多数病例为男男性行为人群,主要通过男男性接触传播。二是其他接触方式传播风险低,除性接触以外的绝大多数密切接触者未发生感染。三是大部分病例就诊时发现,少数病例为密切接触者追踪筛查发现。四是绝大多数病例临床表现典型,主要为发热、疱疹、淋巴结肿大等症状,无重症、死亡病例。 本轮猴痘疫情主要通过男男性行为人群密切接触传播 本轮猴痘疫情主要通过哪些途径传播?是否会造成大范围的传播?国家疾控局今天邀请中国疾控中心相关负责人进行了解读。 中国疾控中心卫生应急中心副主任 施国庆:本轮猴痘疫情主要通过男男性行为人群之间的密切接触传播,我国内地6月份报告的106例病例均为男性,101例明确为男男性行为人群,其中96例明确发病前21天有男男性接触史,猴痘主要局限于男男性行为人群和通过性接触传播,与新冠、流感等呼吸道传染病传播速度相比,猴痘的传播速度比较慢,但也可能出现局部的聚集性疫情。根据6月份病例的密切接触者的流调结果,除性接触以外的密切接触者370多人,其中仅有一个人因与确诊病例同床居住感染,所以提示其他接触方式传播风险较低。 专家介绍,猴痘病毒主要经黏膜和破损皮肤侵入人体,通过广泛宣传普及防治知识,提高公众防护意识,及时有效采取预防措施,能极大地减少感染风险,有效控制疫情扩散。 猴痘疑似病例和确诊病例应隔离治疗 中国疾控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我国猴痘疑似病例和确诊病例原则上应及时转运到医疗机构进行隔离治疗。 中国疾控中心卫生应急中心副主任 施国庆:病人的临床表现好转,病变部位结痂,经过评估可以转为居家隔离治疗,直至这个结痂部位自然脱落解除隔离治疗。对于一些病情较轻且具有居家隔离治疗条件的患者,经过临床和疾控机构的共同评估可以直接采取居家隔离治疗的方式。居家隔离期间病人要单人单间居住,要避免与家人有皮肤黏膜的接触,要对污染物进行消毒,尽量不要外出,如果必须外出的话,要穿上长衣长裤,戴上口罩,不要到人群密集的场所,不要与其他人有皮肤黏膜的接触。 中国疾控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猴痘病例的密切接触者不需要集中隔离,疾控机构判定密切接触者后 ,会指导他做好自我健康监测,健康监测期限为最后接触病例之日起21天,密切接触者自我健康监测期间可以正常生活和工作,要避免与他人发生性接触,避免捐献血液等,坚持每天做好体温测量和症状监测,出现不适症状应当及时前往医疗机构就诊。 中国疾控中心卫生应急中心副主任 施国庆:从境外回国不需要提供(猴痘)核酸检测的证明,预防控制主要是采取健康教育宣传干预,加强重点人员出入境人员医疗机构的监测,这样可以及时发现病例,对病例进行隔离治疗,对他的密切接触者进行追踪管理。 专家:猴痘重症率低 多数可痊愈 有公众担心猴痘感染后出现的疱疹是否会留下永久疤痕,国家疾控局邀请的专家表示,目前从全球来看,总体上重症率低,如果没有继发细菌感染,疱疹多数可以痊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感染综合科主任医师 李侗曾:猴痘是由猴痘病毒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病,是一种传染病,它的病毒叫猴痘病毒,属于正痘病毒,和以前的天花病毒、牛痘病毒、制作天花疫苗的痘苗病毒都是同一个属,它引起的症状主要是发热、皮疹、疱疹、淋巴结肿大,这些皮疹疱疹有可能会痒痛。如果我们出现了不明原因的发热疱疹、淋巴结肿大,尤其是和曾经有类似症状的人密切接触以后,出现这些症状,应该及时就医。 专家表示,目前国外已有猴痘疫苗上市使用,国内猴痘疫苗正在研发中,目前尚无可用于预防猴痘的疫苗,在治疗上主要是采取对症治疗,防治继发感染。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感染综合科主任医师 李侗曾:从2022年5月份开始以来的全球的猴痘病例,发现他的重症率死亡率还是非常低的,目前来看需要住院的比例大概在6左右,需要进入重症监护室的大概在1‰左右。猴痘病例绝大多数是可以痊愈的,但是如果他的疱疹比较深,比较大,治疗又不及时,有可能会留下瘢痕,或者在一定时间内会有色素沉着。对于绝大多数免疫功能正常的人群,在(猴痘)一阳之后他会获得一个持久的免疫力,通常是不会发生二次感染的。 如何预防猴痘感染?避免与猴痘样密切症状者密切接触 如何预防猴痘感染?戴口罩有用吗?专家对公众做出提示。 中国疾控中心卫生应急中心副主任 施国庆:猴痘的预防措施主要是避免直接接触感染者皮肤或者黏膜以及病例的污染物,猴痘的疑似病例和确诊病例外出时需要戴口罩,其他人群无需戴口罩,不要与猴痘样症状患者密切接触,特别是性接触,避免与啮齿类动物和灵长类动物直接接触,要加强个人的手卫生。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感染综合科主任医师 李侗曾:首先是尽量避免和有皮疹、疱疹症状的人发生密切的皮肤接触。另外我们如果是说像医护人员和确诊病例、疑似病例进行接触,尤其是采集标本的时候,还是要戴上口罩。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 61岁的张先生退休后一直跟儿子住在一起,这天,看了一天电视的张先生左小腿突然肿胀得厉害,儿子发现后便按照“拍打法”进行按摩、拍打。随后,张先生腿部肿胀有所减轻,但胸口却突然觉得疼痛,不久便不省人事。儿子赶紧将张先生送往医院治疗,但最终因抢救无效死亡。 在这个病例当中,张先生是由于深静脉血栓引起的腿部胀痛,早期主要表现为患肢肿胀及疼痛。与其他疾病引起的腿部肿胀不同,下肢深静脉血栓大多表现为单腿肿胀,且发生得较为突然。久坐之后突然站立,下肢深静脉的血栓会随血液流到全身各处,并附着在血管壁上,一旦血栓太大或者血管太窄,就会引起堵塞。按摩、拍打反而成了加快血栓移动到肺的一个诱因,最终肺部发生血栓导致患者死亡。 心肌梗塞患者的日常护理 心肌梗塞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造成管腔严重狭窄和心肌血供不足,心肌严重而持久地急性缺血过久而导致的一种疾病。心肌梗塞患者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调整好自身的血脂,因为高血脂是冠心病和心肌梗死一个很重要的危险因素。引发心肌梗塞的病因有因情绪激动、精神紧张、体力劳动过累、饱餐后而发病。那么心肌梗塞患者的日常护理又有哪些呢? 1、心理治疗 平时病人精神上要保持舒畅愉快,应消除紧张恐惧心情,注意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激动。并避免过度劳累及受凉感冒等。因这些因素都可诱发心绞痛和心肌梗塞。 2、急性期需绝对卧床休息 卧床期间应加强护理。进食、漱洗、大小便均要给予协助,尽量避免患者增加劳力。以后可按病情逐渐增加活动量。休养环境应安静、舒适、整洁、室温合适。 3、避免肢体血栓形成及便秘 对于卧床时间较长的患者应定期作肢体被动活动,避免肢体血栓形成。由于卧床及环境、排便方式的改变,容易引起便秘。要提醒病人排便忌用力过度,因排便用力可增加心脏负荷,加重心肌缺氧而危及生命,可给些轻泻剂或开塞露通便,便前可给予口含硝酸甘油片或消心痛等。 4、饮食调养 饮食宜清淡要吃易消化、产气少,含适量维生素的食物如青菜、水果和豆制品等,每天保持必需的热量和营养,少食多餐,避免因过饱而加重心脏负担,忌烟、酒。少吃含胆固醇高的食物,如动物内脏、肥肉和巧克力等,有心功能不全和高血压者应限制钠盐的摄入。同时正确记录出入水量。 5、让患者身心保持平稳 心绞痛和心肌梗塞一旦发生,首先应让病人安静平卧或坐着休息,不要再走动,更不要慌忙搬动病人。如给舌下含硝酸甘油片不见效而痛苦未减轻时,应观察病人脉搏是否规律,若有出冷汗、面色苍白和烦躁不安加重的情况,应安慰病人使之镇静,去枕平卧,有血压表的可以测量血压。然后可请卫生站或地段医院医师出诊,初步处理平稳后再转送医院治疗。如病人发生心脏突然停跳,可在其胸骨下段用拳头叩击,进行胸外挤压及人工呼吸。 6、警惕不典型的发病表现 有时心绞痛或心肌梗塞的症状很不典型,如有的病人可出现反射性牙痛,也有的心肌梗塞先发生胃痛。遇到这种情况,务必提高警惕,凡有冠心病病史的病人,均不可忽视,应尽早就医诊治。在病情平稳恢复期要防止病人过度兴奋,使其保持稳定的情绪,适量的体力活动,以预防病情的反复。 心肌梗塞要怎么吃? 饮食对于任何一种疾病的防治都有不同的效果,对于心肌梗塞的患者来说,饮食要限盐限脂,平时要少食多餐,控制基本的热量摄入。详细可以表现为以下的6点: 1、限制食盐:钠摄人过多,就能增加血管对各种升高血压物质的敏感性,引起细小动脉痉挛,使血压升高。钠还有很强的吸收水分的作用,食盐过多,可使血容量增加,从而直接增加心脏负担。所以,心肌梗塞的患者每日食盐量不应超过4g。 2、少食多餐:细嚼慢咽,三四五顿,七八分饱,不要暴饮暴食,低糖低盐低脂,戒烟少酒戒刺激性食物,辣椒等刺激性的食物当然是不能吃了,心肌梗塞患者平时多食用新鲜的绿色蔬菜、水果,还有胡萝卜、黑木耳、燕麦片、燕麦粉、大枣、西红柿、红薯等、猪肉和海鲜不能吃,炖汤的话请注意把最上面的油层去掉后再喝,适量多喝白开水,睡前醒后大约半个小时都喝上一杯开水。 3、低胆固醇、低脂肪饮食:心肌梗塞日常饮食应以玉米油、菜籽油、芝麻油、花生油、豆油等作烹调用油。上述植物油不含胆固醇、为不饱和脂肪酸、有利于患者的康复。应避免食用含胆固醇高的动物内脏、过多的动物脂肪、同时宜多吃豆制品。每日胆固醇的总摄人量应控制在300mg以下。 4、不要立即起床:早上醒后不能立即起床,停留个4、5分钟后再起床,心肌梗塞患者要保持心情开朗和情绪稳定,多和大家聊天沟通、说说笑笑,情绪不要过于波动,不要经常生闷气,饭后多走走,适量活动身体,以身体微微出汗为最大活动量,记住一句话:管住嘴、迈开腿、情绪稳定多喝水。 5、控制总热量的摄入:临床资料表明,肥胖者患心肌梗塞的机率要大,因为脂肪过多环绕心脏,压迫心肌,导致心肌功能减弱,所以,要控制体重,限制总热量。在休息的情况下,每天供给热量以25-30千卡/kg体重为宜。 6、多吃富含有维生素食物:心肌梗塞患者尽量的多吃些富含有维生素食物。尤其是一些富含有维生素C的食物,这种营养物质具有增强血管弹性的作用,除此之外还可以防止血管出血的作用,同时还可以促进创面愈合。除了维生素c食物之外,还可以适当的多吃些富含有微量元素的食物,这些食物都可以保证血管健康。生活中富含有维生素以及微量元素的食物有很多,最常见的就是各种新鲜的蔬菜水果,比如像猕猴桃、草莓、新鲜大枣、西红柿等。

  • 现如今,随着工作压力的加大,生活状态的低迷,许多男性朋友陷入到了早泄的深渊,那么针对于这一问题该如何缓解呢?男性方面的专家指出,首先对于患者来说,夫妻间一定要有和谐的性生活,并且保持心情的愉快。 1、建立美满、健康、和谐的家庭环境。注意夫妻之间的相互体贴、配合,一旦出现不射精的情况,不可相互责备、埋怨,而应找出原因,共同配合治疗。 2、性交前的情绪对射精的快慢有很大的影响,应该避免忧虑,激动和紧张,要树立信心,配合治疗。 3、注意生活要有规律,加强体育锻炼,如打太极拳、散步、气功等均有益于自我心身健康和精神调节。 4、预防男性早泄疾病的发生,患者还应该谨慎用药,现在社会上治疗阳痿、早泄的药物和保健品非常的多,不过还是要对症下药,不易长期使用,不能盲目滥用壮阳药。 5、注意婚前性教育和性指导。掌握一些性解剖及性生活知识,了解和掌握正常的性。 性生活是双方的事情,不是只有男人的责任,女方也会要求高质量的性生活,所以关注男性早泄问题是我们共同的责任和义务,引起总结一些预防早泄的方法,早日解决需要帮助的人的问题。

  • 肝癌,现在已经成为了“癌中之王”,有越来越多的人都得了肝癌。肝癌的出现,与没有一个健康饮食,有很大的关系。能导致肝癌的食物,你知道有哪些吗? 饮水不健康 水是维持人类有机体正常生存的重要物质。水本身当然不会引起肿瘤,但流行病学调查却证明,饮水污染的程度与肝癌发病率呈正相关。水源中存在有致癌物质,还可能是多种致癌物质的共同作用,譬如腐植酸、蓝绿藻毒素等。 长期酗酒 长期酗酒,可明显损伤肝细胞以及导致营养不良,肝脏易发生肝硬化,在肝硬化的基础上可发展成肝癌。 当然,除了上述饮食因素外,乙型肝炎、肝脏内的寄生虫病(如华支睾吸虫)、遗传易感性也与肝癌的发生有密切的关系。这里要指出的是,当上述两种因素起作用时,肝癌更易发生,如乙型肝炎与黄曲霉素的暴露则发病会更快。长期酗酒,酒精中毒还可致酒精性脂肪肝、酒精性肝炎、酒精性肝硬化。在酒精性肝炎或肝硬变时,枯否氏细胞减少,可增加肝细胞癌变的发生。 摄入过多亚硝胺类化合物 从肝癌高发区南非居民的食物中已分离出二甲基亚硝胺。此类化合物也可引起其它处肿瘤如食管癌。所以也将亚硝胺类化合物归为肝癌的病因之一。 食用受黄曲霉菌污染的食物 30多年前,英国有一农场以黄曲霉菌致霉变的花生饼粕喂饲火鸡,致使10万只幼雏很快死亡。流行病学研究 证明,我国肝癌的地域分布与黄曲霉污染分布基本相一致。在那些粮油、食品受黄曲霉素B1污染严重的地区,肝癌的发病率与死亡率也较高。 黄曲霉毒素是一种致癌物,适合在高温潮湿的环境中生长繁殖。如果人类在夏天长期食用了一些发霉谷物的话,就会染上黄曲霉毒素,肝癌就会出现。 摄入过少微量元素 目前在微量元素与肝癌关系的研究发现,肝癌死亡率与环境中硒含量呈负相关,与居民血硒水平呈负相关,动物试验表明硒能阻断黄曲霉毒素诱发大鼠和鸭子发生肝癌。 怎样预防肝癌? (1)乙肝疫苗相当于肝癌疫苗:研制肿瘤疫苗的工作进行得相当艰难,恐怕短期内还不会有效果。但乙型肝炎疫苗的研制成功和用于临床,却部分地起到了代替肝癌疫苗的作用,这是因为肝癌的发生与乙肝的关系太密切了。尤其在发展中国家,肝癌患者血清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率均大于50,而这些癌症病人的非癌肝组织乙肝表面抗原的阳性率就更高。乙型肝炎病毒与肝癌的相关性高达80,乙肝病毒仅次于烟草,是人类已知的第二种致癌因素。因此,乙肝疫苗被看成是第一个抗肝癌疫苗。一位权威人士认为,如果非洲、东南亚和中国婴儿均接种乙肝疫苗,那就意味着每年可减少20万(80)肝癌病人的发生。可见我国从1991年初开始广泛乙肝疫苗接种,也同样是预防肝癌的重要措施。 (2)控制丙型肝炎: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在发达国家,肝癌患者血清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率多低于50,但抗丙肝病毒阳性率多高于50,甚至酒精肝硬化并发肝癌者的抗丙肝病毒阳性率高达76。为此认为丙型肝炎病毒可能是发达国家肝癌的主要病因。日本肝癌研究协会最近报告,乙肝表面抗原阴性的肝癌患者在增多,这些病人多数伴有慢性丙型肝炎和输血史,认为日本57的肝癌与丙型肝炎有关。我国北京医科大学报告,乙肝表面抗原阴性的肝癌病人中,285抗丙肝病毒阳性,这都说明丙型肝炎病毒是肝癌的重要致癌因素。80~90的丙型肝炎是经血液和血制品传播的。所以严格控制输血源,尽量减少输血或应用血制品是减少丙型肝炎、控制肝癌发生的另一有效措施。 (3)防止食物霉变:已知黄曲霉素是超剧毒物质,其致癌作用比亚硝胺类大75倍。它可诱发所有的动物发生肝癌,尽管诱发人类肝癌的问题尚无定论,学者们仍认为它是肝癌发生的启动因素之一,所以,要保管好各种食物不发生霉变,疑有霉变食品,即不再摄入。 (4)其他:饮水污染、药物中毒、吸烟、亚硝胺、微量元素缺乏以及遗传等,都有协同致癌作用,所以采取保护措施、讲究卫生、改善营养、增强免疫功能,杜绝滥用药物和摒弃不良习惯等综合措施,会有效地防止肝癌的发生。

  • 一、宝宝每年要长多少才达标呢? 宝宝长高的两个关键黄金期婴幼儿期和青春期: (一)婴幼儿期: 1. 1 岁以前,大约增长 25cm 左右,这个时期生长速度最快。 2. 1-3 岁,大约增长 20cm 左右,身高增长速度会下降,但仍处于发育高峰期。 3. 3 岁以后每年增幅约 6cm 左右,生长速度逐步下降,到青春期之前。 (二)青春期 正常情况下,男孩从青春期到骨骺线完全闭合,可增高约 29cm 左右,而女孩能长高 23cm 左右。 (三)什么情况需要去看医生呢?: 3 岁前:每年增长小于 7cm 3 岁-青春期前:每年增长小于 5cm 青春期:每年增长小于 6cm 如果孩子每年长不够这个数,是要看医生的,家长们一定要密切关注孩子身高。 二、想要孩子长高,家长们就要做好这 4 方面,缺一不可 日常生活中,家长们可以这样做来能帮孩子长高: (一)均衡饮食,食物多样,水果蔬菜要足 给孩子补钙、多喝牛奶等都没问题,要注意蛋白质的摄入量,并应多吃蔬菜水果。注意:少吃油炸(高胆固醇、高脂肪)食物。 如果宝宝挑、偏食,可以对孩子进行心理辅导,不建议强制宝宝硬吃。 (二)保证充足睡眠时间 生长激素在晚上 10 点到凌晨 1 点和早上 5 点-7 点分泌量比较高。所以,这两个时间段宝宝应进入深睡眠。已经有晚睡习惯的小朋友,需要及时纠正晚睡习惯。 纠正晚睡方法:可以每天让宝宝上床睡觉时间提前 10 分钟。维持 21 天左右,让孩子养成早睡的习惯。 (三)运动足量且要注意运动方式 每天最好能进行 45min 左右中等强度以上的运动(出汗为佳),可以进行跳跃性运动如跑步、跳绳等,也可以进行伸展性运动如篮足球、羽毛球等。但要少做负重运动比如举重等。 (四)心态好,不压抑,长得高 相关资料显示,孩子精神压力大、长期抑郁也会影响身高增长。良好的心情有利于生长激素的分泌,有利于长高。最后,想对父母说一句,身高固然重要,但宝宝的健康和快乐是更重要的,不是吗?别给宝宝和自己太大压力。 提示:本内容仅作参考,不能代替面诊(文中所提及药品,需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使用),如有不适请尽快线下就医。

  • 尖锐湿疣治疗效果受诸多因素的影响,除我们熟悉的尖锐湿疣治好时间的长短与感染时间、感染程度外,另外治疗尖锐湿疣的效果还与治疗方法以及患者自身因素息息相关。 通常情况下,轻者的尖锐湿疣患者可很快治好,而病情较重的尖锐湿疣患者治疗时间相对也就比较长。 常用疗法药物治疗、激光治疗、电灼治疗、冷冻治疗、手术治疗等,去除疣体很快,术后伤口愈合时间需要 15 天,也有的患者的恢复期是在 30 天,恢复周期因人而异的,但是要注意局部在恢复期间保持干燥,但有其自身的局限性,治好率不高,复发率在 60左右,一般在治疗后的半个月到 3 个月内复发。 每一个尖锐湿疣的患者,由于年龄、病程、感染部位和范围、HPV 分型、病毒拷贝量等病情和自身免疫功能的不同,其综合性系统治疗的方案也不同,且随着病情进展变化需要不断调整。 尖锐湿疣患者在治疗期间,症状表面的疣体很容易清除,难的是怎样把黏膜或者是皮肤下面的 HPV 病毒清除干净。患者在治疗没有疣体以后要继续观察,医生叮嘱病人定期到门诊来复诊,一般一个月一次。在临床见不到尖锐湿疣的疣体以后,三个月以内是尖锐湿疣复发的高发期。大概六个月至八个月没有再长出疣体,就算临床治好了。 虽然尖锐湿疣治疗效果的影响很多,但只要及时治疗,同时在专业医生指导下绝大多数的尖锐湿疣通常会取得好的治疗效果,一般尖锐湿疣复发最常出现于治疗后 3 个月内,随着时间的延长,病人传染性降低,复发的可能性亦降低,经治疗 6 个月不复发,就算临床治好,注意提升免疫力,限度避免复发的发生。 随着我国医学工作者对性病诊疗经验的不断积累,已经有针对尖锐湿疣的发明专利中医组方(专利号: 2011101665723),根据个体发病情况合理用药、调配组方。只要患者本身没有同时患有免疫系统疾病,都可以通过该组方得到完全地治好。

  • 谢娜、张杰喜得一对“小棉袄”的消息刷屏了微博,不少明星和粉丝纷纷发来祝福。 不过也有一些朋友注意到,“一姐”谢娜已经算是年龄偏大的产妇了。那么,多少岁才是最适合生孩子的年龄呢? 医生建议,女性受孕的年龄一般在25到29岁,在这个年龄段里都是可以的。最适合的就是26、27岁,这个年龄段最为合适。 因为从女性身体器官的发育情况来看,在23到29岁之间的女性,内部器官的发育已经比较完善,并且经过一段时间的工作,不管是在经济、生理,还是心理上基本都做好了怀孕的准备,因此这个年龄段适宜生育。 从排卵情况来看,二十五岁左右的女性由于发育的情况,她的排卵质量和数量都达到了优质。而在年龄的不断增长中,卵子的质量会有所下降,卵子的年龄过大,受环境污染的影响较多,容易发生卵子染色体的老化,导致畸胎率增高,因此在三十岁以后怀孕对胎儿就不那么好了。 那么孩子的爸爸呢? 有人说,新闻中,有的男人在80岁也可能具有生育能力,对于孩子父亲的年龄没有那么高的要求吧? 医生的回答是,男性生育年龄在25~30岁最为合适。 因为男性年龄过大时生育,精子的基因突变率也相应增高。精子的数量和品质都得不到较好的保证,对胎儿的健康也是十分不利的。 有人认为父亲的生育年龄与唐氏症候群的发生有关系,甚至认为唐氏症候群患者25是由父亲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因此,从优生的角度来看,过早或过晚生育都是不适宜的。根据父母未来的经济、体力、精力等多种因素考虑,男性和女性分别在25-30岁、25-29岁结婚、育儿最为有利,是最佳婚育年龄。如有健康问题,建议咨询专业医生。

展开更多

快速问医生

输入你想提问的内容
提交

扫码关注医生

关注丁华医生,方便随时提问

丁华
丁华
副主任医师

已认证

延安大学附属医院 眼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