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页
  • 详情介绍
  • 患者评价
  • 问诊记录
暂无
暂无
青少年儿童心理科患友问诊

展开更多

青少年儿童心理科科普文章
  • 问题目录: 1.标准、法规对益生菌摄入量的规定 2.益生菌种类和命名 3.哪些食物中含有益生菌? 4.如何才能选到好的益生菌产品呢? 5.益生菌正确的使用方法 6.服用的益生菌会一直存在于肠道中吗? 1.标准、法规对益生菌摄入量的规定 益生菌的健康作用与菌株、目标人群等多种因素有关。标准法规或行业指南中很难统一规定益生菌的推荐摄入量。国内外对于益生菌产品每日推荐摄入活菌数量的要求不尽相同。 国际上益生菌的推荐摄入量主要在 10^7~10^11CFU/d。 国际益生菌和益生元科学协会(ISAPP)专家团队在益生菌应用指南中提出:目前多数研究提出益生菌的推荐量为 10^8~10^11CFU/d。 2017 年, 世界胃肠病学组织益生菌与益生元指南提出: 添加益生菌的产品所需剂量根据菌株和产品不同而有很大差异,在针对成年人或儿童的循证医学的证据中,大部分菌株的推荐摄人量是10^8~10^11CFU/d。少数菌株推荐摄入量为10^6~10^7CFU/d。 2018 年FAO/WHO 食品标准组联合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营养与特殊膳食食品委员会的讨论稿中指出:添加益生菌的食品推荐摄入活菌数要达到10^9CFU/d 。 加拿大对于非特定益生菌菌株在食品中活菌数量的最低要求达到 10^9CFU/份。作为医药配料的特定益生菌菌株建议摄入活菌总量不得少于10^7CFU/d。 2018 年意大利卫生部发布的《益生菌及益生元指南》提出,建议食用的益生菌产品应含有至少 1 个菌株的活菌数达到10^9CFU/d,当有充分的科学依据支持所使用的菌种在肠道中具有定植能力,可以降低微生物的活菌数量。 2020 年中华预防医学会微生态学分会发布的《中国微生态调节剂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20 版)》指出, 益生菌的作用具有菌株特异性和剂量依赖性,益生菌的补充剂量通常限制在 10^7~10^11CFU的范围。 2.益生菌种类和命名 益生菌种类繁多,常用的益生菌种类有:双歧杆菌、乳杆菌、酪酸梭菌、肠球菌以及布拉格酵母菌等。最常见的是属于双歧杆菌属和乳杆菌属的细菌,比如动物双歧杆菌乳亚种、短双歧杆菌、嗜酸乳杆菌、德氏乳杆菌保加利亚亚种等。其他的还有乳酪杆菌属,如干酪乳酪杆菌、鼠李糖乳酪杆菌;黏液乳杆菌属,如发酵黏液乳杆菌等。 我国对益生菌的应用采用比较严格的管理方法,自2010年起国家卫生健康委多次发布《可用于食品的菌种名单》和《可用于婴幼儿食品的菌种名单》的公告,并于2022年8月再次发布更新公告(2022年第4号)。 公告中最新公布的可用于食品的有17种菌属39种菌种,而对用于婴幼儿食品的菌种有更严格的要求,目前批准可用于婴幼儿食品的是14种菌株。 益生菌的名称应包括菌属、菌种、菌株。比如嗜酸乳杆菌NCFM就是乳杆菌属嗜酸菌种NCFM菌株。在我国《可用于食品的菌种名单》中,限定到乳杆菌属的嗜酸乳杆菌种;而在《可用于婴幼儿食品的菌种名单》中,明确限定为嗜酸乳杆菌NCFM。 3.哪些食物中含有益生菌? 在许多食物中都可以找到益生菌,如酸奶等乳制品,还有发酵豆类、泡菜等。目前在全世界食品中益生菌主要应用于发酵乳制品 、配方奶粉、发酵果蔬制品、膳食补充剂 (固体饮料、胶囊、片剂、滴剂等)、焙烤类产品、糖果、巧克力等。 在我国食品中益生菌主要应用于发酵乳制品(酸奶、活性乳酸菌饮料和奶酪)、益生菌类保健食品、固体饮料、压片糖果、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婴幼儿配方食品等。 酸奶是通过将牛奶与产生乳酸的细菌(如保加利亚乳杆菌和嗜热链球菌)一起培养而制成的,故酸奶常含有益生菌。有些酸奶在生产过程中会加入其他的菌株,所含的益生菌成分更多。 有些奶制品,比如用益生菌培养制成的酪乳(白脱牛奶)、发酵乳以及没有经过老化或加热的农家干酪等,也含有特定的益生菌菌株。 由大豆发酵制成的纳豆、味噜和豆鼓等,还有泡菜、传统的用含有健康细菌发酵面粉制成的面包等,也含有一定量的益生菌。 4.如何才能选到好的益生菌产品呢? 在购买益生菌类产品时,认真阅读产品标签可以避免各种坑。 (1)首先要了解益生菌具有菌株特异性。并非所有益生菌的作用都一样,不同的益生菌有不同的特性,购买产品时最好选择含有消费者所需功效的益生菌产品。 (2)我国已获批的益生菌类保健食品的功能主要集中在增强免疫力和调节肠道菌群,常见产品形式包括粉剂、胶囊、片剂等。消费者在购买益生菌类的保健食品时可通过阅读产品标签或说明书了解其功能,选购适合自己的产品。 (3)选择明确标示益生菌菌株的产品和标注活菌数量的产品,而不是含糊其词的产品。尽管目前对于益生菌的具体有效剂量还不很明确,但相对没有标注活菌数量的产品,能明确标注活菌数量的产品显然更靠谱。 (4)在选购时要查看产品标签,明确微生物属、种和菌株, 菌落形成单位数,确定保质期内的每剂产品中含有的活微生其“有效含量”范围通常为10^8~10^11有效活菌数/剂。还需要查看食用量,以及是否具有健康价值。 (5)尽可能选择近期生产的产品,因临近有效期的产品, 活菌的数量可能会减少。 (6)要明确产品储存条件和公司信息。一些标有“益生菌”的产品可能并不包含有效菌株,或在保质期内不能提供足够数量的活性益生菌,建议选择可信任的品牌和经过国际权威临床实验证明有效性及安全性的产品。不同品牌的益生菌,包括不同的生产过程以及销售过程,对益生菌的功效也会有影响。还可以参考医生或育儿专家的建议。 (7) 疾病的患者在使用益生菌之前,应该先咨询医生或制造商,以保证安全性。 (8) 在购买时乳酸菌饮料应注意区分产品类型,我国相关标准规定乳酸菌饮料产品标签应标明活菌(非杀菌)型或非活菌(杀菌)型,选购时可以通过标签标示进行区分。活菌型的乳酸菌饮料,其贮藏、运输过程若脱离冷链会导致乳酸菌活菌数下降且影响口感,在购买后应及时饮用或尽快放入冰箱冷藏保存。 (9)常温酸奶可在室温下存放,但应注意检查产品是否超过保质期,不要饮用出现涨袋现象的产品。低温酸奶应在冷藏条件下销售,购买后尽快放人冰箱冷藏并及时饮用,以保证其中的菌株活性。 5. 益生菌正确的使用方法 (1)益生菌可以任何时间服用,建议在餐后半小时或1小时后服用益生菌,此时食物还在胃中,可以中和胃酸,使胃酸强度下降,适合服用益生菌。每天早上空腹时服用最佳,这时胃内pH值高,可以减少胃酸对益生菌活性的影响。 吃进人体的益生菌需要能耐受胃酸和胆汁,只有保持活性进入肠道并在肠道中定植、繁殖,益生菌才能发挥作用。 (2)若同时口服抗生素,益生菌与抗生素的服用时间最好错开2~3小时。若静脉滴注抗生素时,补充益生菌不需要间隔时间,因为药物已直接进入血液中,对肠道的益生菌没有破坏作用。 布拉氏酵母菌、酪酸梭菌和芽胞杆菌等对抗生素不敏感,可与抗生素同时使用。 (3冲剂冲服时,温度以不超过40摄氏度为宜,因为益生菌不耐热,大多数益生菌在温度超过40°C时活性会降低,并且不可逆的。 益生菌不能用热水、热饮送服。益生菌粉剂应该用不高 40℃的温水冲泡,冲泡后应尽快服用,以免益生菌失活。益生菌胶囊不应拆开服用。益生菌装入胶囊的目的就是帮助益生菌免受胃酸和胆汁的破坏,拆开后就失去了保护,活的益生菌就无法到达肠道。 6. 服用的益生菌会一直存在于肠道中吗? 消化道的结肠是益生菌主要定植部位。益生菌菌株黏附在结肠的黏液层和肠上皮细胞后,进行繁殖和代谢而发挥有益于健康的作用。 益生菌能否长期定植于人类肠道是受关注的话题,目前的观点是,益生菌是外来的细菌,只是短暂定植,随着肠道细胞的脱落而排出体外。 所以,停止服用益生菌数日后,肠道菌群结构则可能再次逆转。

  • 如果把血管看成一条单向四车道的公路,血液是公路上飞驰的汽车,那么动脉硬化斑块就像是堵在公路上的大石头。石头的体积越大,挡住的车道就越多。试想一下,如果司机眼前的道路陡然从四车道变成两车道,甚至单车道,肯定要用比较慢的速度才能通过,一定时间内通过的汽车数量也变少,而且非常容易发生堵车。这就是硬化斑块会导致血流变缓,容易引发梗塞的原因。 斑块体积越大,心脑血管病的发病风险就越高,如果能让硬化斑块稳定缩小,直到消失的话,心脑血管病的威胁自然也消弭于无形了。但怎样才能让已经形成的动脉硬化斑块缩小呢?为达到这一目标,医学界通过手术、药物等多种手段进行了探索。 介入手术是最快捷的缩小斑块的方法,但缺陷也同样明显。早先,人们试图用激光照射来使斑块气化消失,或者用工具高速旋切来把斑块粉碎掉,但这些方法都容易伤及血管内皮甚至使血管穿孔。如今,人们尝试使用更安全的超声消融方法,即通过金属丝探入血管,将超声能量导入至患处,使粥样硬化斑块消融,从而打通堵塞处或者使狭窄的地方内径扩大,但这种方法容易造成微血栓,引发术后血管再闭塞。专家研究认为,不论什么手术,都只能暂时缩小斑块,打通血管,并不能改变血管内容易产生斑块的“内环境”,因此是“治标不治本”的解决方法。 什么样的血管“内环境”容易产生斑块呢?首先就是血脂异常,主要表现为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过高,这种胆固醇可以进入血管壁,沉积在血管内皮下,逐渐形成粥样硬化斑块;其次就是血管内皮受损,研究发现,硬化斑块多在血管内皮受损的位置上形成,另外,血管内皮受损还会引发血管痉挛,从而进一步损伤血管内皮,为硬化斑块的形成长大创造便利条件。可见,只有伴随有效的药物调节血脂、保护血管内皮,才能彻底改善血管“内环境”,从根本上缩小消融硬化斑块。

  • 其实血管堆满脂肪和血管老化,是一种不良生活习惯的两种说法。 长寿的老人可能血管依然相对年轻,而生活习惯差的年轻人可能拥有垂垂老矣的血管。 而决定了血管年龄的就是血脂,不管是过多的摄入脂肪,还是各种原因造成的脂肪代谢问题,如果血脂含量高的话,脂肪就会钻入血管内皮之下,日积月累,本来柔软富有弹性的管壁就会增厚、变硬、弹性差,这就是血管的老化。血管老化会引起如血管狭窄、血压高、血管破裂等问题。 与此同时,血管内皮下堆积的脂肪也会形成大家耳熟能详的“粥样硬化斑块”,成为血管中的定时炸弹,斑块破裂导致血栓、血管,引起心梗、脑中风等各种问题。 这个过程说完了,您就该明白,所谓能清理血管、软化血管的食物和保健品是不存在的! 但是清理血管、稳定斑块的药物是存在的,如果你的医生让你按疗程服用他汀类药物,一定要坚持,不要自作主张地停药哦! 但是注意以下几个原则,预防和及时止损还是可以的。 1 多吃粗粮对保持血管年轻是很有好处的 常吃红薯、土豆、玉米、荞麦等粗粮有助于保持大便通畅,补充特殊维生素和矿物质,调节肠胃内环境,增强免疫功能。 2 多吃绿叶蔬菜 绿叶菜多为碱性,可以中和饮食中糖、肉、蛋及代谢中产生的过多酸性物质,使体液保持健康的弱碱性。常食蔬菜可选萝卜叶、青菜、油菜叶、菠菜、芥蓝、大白菜、胡萝卜、菜花、甘蓝等,特别是含钾元素高的菠菜。平时多吃些蘑菇、黑木耳等菌类也有助于血液清洁。有条件的也可考虑吃些深海鱼类。 3 不可以吃太咸 4 避免吃动物油也很重要。 比如肥肉、煎烤油炸类食物、红肉(猪牛羊肉)、烹调用动物油等 5不吸烟,不过多喝酒 6 多做有氧运动 最后还是推荐几个有利于血管健康的简单食谱: 红薯芝麻粥原料:红薯1000克,大米、芝麻各适量。制法:将红薯洗净后切成片,与洗净后的大米一起煮成稀粥,芝麻加适量的食盐炒熟后碾碎,装入瓶内备用。每次取一汤勺芝麻粉放入红薯粥中拌匀后即可食用。提示:芝麻含有较多的亚油酸及四烯酸,有良好的降胆固醇作用,红薯含有人体所必需的8种氨基酸,还能供给人体大量的黏液蛋白,是预防动脉硬化的佳品。 玉米木耳粥原料:玉米150克,黑木耳10克。,制法:将木耳用冷水浸泡,待泡软后将其撕碎,玉米煮熟,然后加入木耳一起煮成稀粥即可食用。此粥可经常食用。提示:玉米含有不饱和脂肪酸,能抑制胆固醇的吸收,有利于脂类的正常代谢,木耳能防止胆固醇沉积,有抗凝血作用。 香菇冬瓜汤原料:香菇15克,冬瓜500克,食盐、葱白各适量制法:将冬瓜切成小片与香菇一起放入锅内煮汤,再加入食盐、葱白即可食用。香菇可抑制胆固醇上升,具有防治动脉硬化的作用。提示:冬瓜性味甘凉,具有利水消痰、清热解毒的作用,与香菇同用,有补脾益肾、降低血脂的效果。有心血管问题的话可以点击下面这位医生头像↓一次问诊,三天有效。王星医生是心血管疾病预防治疗保健的专家,保持着五星好评。

  • 问题目录: 1.标准、法规对益生菌摄入量的规定 2.益生菌种类和命名 3.哪些食物中含有益生菌? 4.如何才能选到好的益生菌产品呢? 5.益生菌正确的使用方法 6.服用的益生菌会一直存在于肠道中吗? 1.标准、法规对益生菌摄入量的规定 益生菌的健康作用与菌株、目标人群等多种因素有关。标准法规或行业指南中很难统一规定益生菌的推荐摄入量。国内外对于益生菌产品每日推荐摄入活菌数量的要求不尽相同。 国际上益生菌的推荐摄入量主要在 10^7~10^11CFU/d。 国际益生菌和益生元科学协会(ISAPP)专家团队在益生菌应用指南中提出:目前多数研究提出益生菌的推荐量为 10^8~10^11CFU/d。 2017 年, 世界胃肠病学组织益生菌与益生元指南提出: 添加益生菌的产品所需剂量根据菌株和产品不同而有很大差异,在针对成年人或儿童的循证医学的证据中,大部分菌株的推荐摄人量是10^8~10^11CFU/d。少数菌株推荐摄入量为10^6~10^7CFU/d。 2018 年FAO/WHO 食品标准组联合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营养与特殊膳食食品委员会的讨论稿中指出:添加益生菌的食品推荐摄入活菌数要达到10^9CFU/d 。 加拿大对于非特定益生菌菌株在食品中活菌数量的最低要求达到 10^9CFU/份。作为医药配料的特定益生菌菌株建议摄入活菌总量不得少于10^7CFU/d。 2018 年意大利卫生部发布的《益生菌及益生元指南》提出,建议食用的益生菌产品应含有至少 1 个菌株的活菌数达到10^9CFU/d,当有充分的科学依据支持所使用的菌种在肠道中具有定植能力,可以降低微生物的活菌数量。 2020 年中华预防医学会微生态学分会发布的《中国微生态调节剂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20 版)》指出, 益生菌的作用具有菌株特异性和剂量依赖性,益生菌的补充剂量通常限制在 10^7~10^11CFU的范围。 2.益生菌种类和命名 益生菌种类繁多,常用的益生菌种类有:双歧杆菌、乳杆菌、酪酸梭菌、肠球菌以及布拉格酵母菌等。最常见的是属于双歧杆菌属和乳杆菌属的细菌,比如动物双歧杆菌乳亚种、短双歧杆菌、嗜酸乳杆菌、德氏乳杆菌保加利亚亚种等。其他的还有乳酪杆菌属,如干酪乳酪杆菌、鼠李糖乳酪杆菌;黏液乳杆菌属,如发酵黏液乳杆菌等。 我国对益生菌的应用采用比较严格的管理方法,自2010年起国家卫生健康委多次发布《可用于食品的菌种名单》和《可用于婴幼儿食品的菌种名单》的公告,并于2022年8月再次发布更新公告(2022年第4号)。 公告中最新公布的可用于食品的有17种菌属39种菌种,而对用于婴幼儿食品的菌种有更严格的要求,目前批准可用于婴幼儿食品的是14种菌株。 益生菌的名称应包括菌属、菌种、菌株。比如嗜酸乳杆菌NCFM就是乳杆菌属嗜酸菌种NCFM菌株。在我国《可用于食品的菌种名单》中,限定到乳杆菌属的嗜酸乳杆菌种;而在《可用于婴幼儿食品的菌种名单》中,明确限定为嗜酸乳杆菌NCFM。 3.哪些食物中含有益生菌? 在许多食物中都可以找到益生菌,如酸奶等乳制品,还有发酵豆类、泡菜等。目前在全世界食品中益生菌主要应用于发酵乳制品 、配方奶粉、发酵果蔬制品、膳食补充剂 (固体饮料、胶囊、片剂、滴剂等)、焙烤类产品、糖果、巧克力等。 在我国食品中益生菌主要应用于发酵乳制品(酸奶、活性乳酸菌饮料和奶酪)、益生菌类保健食品、固体饮料、压片糖果、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婴幼儿配方食品等。 酸奶是通过将牛奶与产生乳酸的细菌(如保加利亚乳杆菌和嗜热链球菌)一起培养而制成的,故酸奶常含有益生菌。有些酸奶在生产过程中会加入其他的菌株,所含的益生菌成分更多。 有些奶制品,比如用益生菌培养制成的酪乳(白脱牛奶)、发酵乳以及没有经过老化或加热的农家干酪等,也含有特定的益生菌菌株。 由大豆发酵制成的纳豆、味噜和豆鼓等,还有泡菜、传统的用含有健康细菌发酵面粉制成的面包等,也含有一定量的益生菌。 4.如何才能选到好的益生菌产品呢? 在购买益生菌类产品时,认真阅读产品标签可以避免各种坑。 (1)首先要了解益生菌具有菌株特异性。并非所有益生菌的作用都一样,不同的益生菌有不同的特性,购买产品时最好选择含有消费者所需功效的益生菌产品。 (2)我国已获批的益生菌类保健食品的功能主要集中在增强免疫力和调节肠道菌群,常见产品形式包括粉剂、胶囊、片剂等。消费者在购买益生菌类的保健食品时可通过阅读产品标签或说明书了解其功能,选购适合自己的产品。 (3)选择明确标示益生菌菌株的产品和标注活菌数量的产品,而不是含糊其词的产品。尽管目前对于益生菌的具体有效剂量还不很明确,但相对没有标注活菌数量的产品,能明确标注活菌数量的产品显然更靠谱。 (4)在选购时要查看产品标签,明确微生物属、种和菌株, 菌落形成单位数,确定保质期内的每剂产品中含有的活微生其“有效含量”范围通常为10^8~10^11有效活菌数/剂。还需要查看食用量,以及是否具有健康价值。 (5)尽可能选择近期生产的产品,因临近有效期的产品, 活菌的数量可能会减少。 (6)要明确产品储存条件和公司信息。一些标有“益生菌”的产品可能并不包含有效菌株,或在保质期内不能提供足够数量的活性益生菌,建议选择可信任的品牌和经过国际权威临床实验证明有效性及安全性的产品。不同品牌的益生菌,包括不同的生产过程以及销售过程,对益生菌的功效也会有影响。还可以参考医生或育儿专家的建议。 (7) 疾病的患者在使用益生菌之前,应该先咨询医生或制造商,以保证安全性。 (8) 在购买时乳酸菌饮料应注意区分产品类型,我国相关标准规定乳酸菌饮料产品标签应标明活菌(非杀菌)型或非活菌(杀菌)型,选购时可以通过标签标示进行区分。活菌型的乳酸菌饮料,其贮藏、运输过程若脱离冷链会导致乳酸菌活菌数下降且影响口感,在购买后应及时饮用或尽快放入冰箱冷藏保存。 (9)常温酸奶可在室温下存放,但应注意检查产品是否超过保质期,不要饮用出现涨袋现象的产品。低温酸奶应在冷藏条件下销售,购买后尽快放人冰箱冷藏并及时饮用,以保证其中的菌株活性。 5. 益生菌正确的使用方法 (1)益生菌可以任何时间服用,建议在餐后半小时或1小时后服用益生菌,此时食物还在胃中,可以中和胃酸,使胃酸强度下降,适合服用益生菌。每天早上空腹时服用最佳,这时胃内pH值高,可以减少胃酸对益生菌活性的影响。 吃进人体的益生菌需要能耐受胃酸和胆汁,只有保持活性进入肠道并在肠道中定植、繁殖,益生菌才能发挥作用。 (2)若同时口服抗生素,益生菌与抗生素的服用时间最好错开2~3小时。若静脉滴注抗生素时,补充益生菌不需要间隔时间,因为药物已直接进入血液中,对肠道的益生菌没有破坏作用。 布拉氏酵母菌、酪酸梭菌和芽胞杆菌等对抗生素不敏感,可与抗生素同时使用。 (3冲剂冲服时,温度以不超过40摄氏度为宜,因为益生菌不耐热,大多数益生菌在温度超过40°C时活性会降低,并且不可逆的。 益生菌不能用热水、热饮送服。益生菌粉剂应该用不高 40℃的温水冲泡,冲泡后应尽快服用,以免益生菌失活。益生菌胶囊不应拆开服用。益生菌装入胶囊的目的就是帮助益生菌免受胃酸和胆汁的破坏,拆开后就失去了保护,活的益生菌就无法到达肠道。 6. 服用的益生菌会一直存在于肠道中吗? 消化道的结肠是益生菌主要定植部位。益生菌菌株黏附在结肠的黏液层和肠上皮细胞后,进行繁殖和代谢而发挥有益于健康的作用。 益生菌能否长期定植于人类肠道是受关注的话题,目前的观点是,益生菌是外来的细菌,只是短暂定植,随着肠道细胞的脱落而排出体外。 所以,停止服用益生菌数日后,肠道菌群结构则可能再次逆转。

  • 如果把血管看成一条单向四车道的公路,血液是公路上飞驰的汽车,那么动脉硬化斑块就像是堵在公路上的大石头。石头的体积越大,挡住的车道就越多。试想一下,如果司机眼前的道路陡然从四车道变成两车道,甚至单车道,肯定要用比较慢的速度才能通过,一定时间内通过的汽车数量也变少,而且非常容易发生堵车。这就是硬化斑块会导致血流变缓,容易引发梗塞的原因。 斑块体积越大,心脑血管病的发病风险就越高,如果能让硬化斑块稳定缩小,直到消失的话,心脑血管病的威胁自然也消弭于无形了。但怎样才能让已经形成的动脉硬化斑块缩小呢?为达到这一目标,医学界通过手术、药物等多种手段进行了探索。 介入手术是最快捷的缩小斑块的方法,但缺陷也同样明显。早先,人们试图用激光照射来使斑块气化消失,或者用工具高速旋切来把斑块粉碎掉,但这些方法都容易伤及血管内皮甚至使血管穿孔。如今,人们尝试使用更安全的超声消融方法,即通过金属丝探入血管,将超声能量导入至患处,使粥样硬化斑块消融,从而打通堵塞处或者使狭窄的地方内径扩大,但这种方法容易造成微血栓,引发术后血管再闭塞。专家研究认为,不论什么手术,都只能暂时缩小斑块,打通血管,并不能改变血管内容易产生斑块的“内环境”,因此是“治标不治本”的解决方法。 什么样的血管“内环境”容易产生斑块呢?首先就是血脂异常,主要表现为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过高,这种胆固醇可以进入血管壁,沉积在血管内皮下,逐渐形成粥样硬化斑块;其次就是血管内皮受损,研究发现,硬化斑块多在血管内皮受损的位置上形成,另外,血管内皮受损还会引发血管痉挛,从而进一步损伤血管内皮,为硬化斑块的形成长大创造便利条件。可见,只有伴随有效的药物调节血脂、保护血管内皮,才能彻底改善血管“内环境”,从根本上缩小消融硬化斑块。

  • 其实血管堆满脂肪和血管老化,是一种不良生活习惯的两种说法。 长寿的老人可能血管依然相对年轻,而生活习惯差的年轻人可能拥有垂垂老矣的血管。 而决定了血管年龄的就是血脂,不管是过多的摄入脂肪,还是各种原因造成的脂肪代谢问题,如果血脂含量高的话,脂肪就会钻入血管内皮之下,日积月累,本来柔软富有弹性的管壁就会增厚、变硬、弹性差,这就是血管的老化。血管老化会引起如血管狭窄、血压高、血管破裂等问题。 与此同时,血管内皮下堆积的脂肪也会形成大家耳熟能详的“粥样硬化斑块”,成为血管中的定时炸弹,斑块破裂导致血栓、血管,引起心梗、脑中风等各种问题。 这个过程说完了,您就该明白,所谓能清理血管、软化血管的食物和保健品是不存在的! 但是清理血管、稳定斑块的药物是存在的,如果你的医生让你按疗程服用他汀类药物,一定要坚持,不要自作主张地停药哦! 但是注意以下几个原则,预防和及时止损还是可以的。 1 多吃粗粮对保持血管年轻是很有好处的 常吃红薯、土豆、玉米、荞麦等粗粮有助于保持大便通畅,补充特殊维生素和矿物质,调节肠胃内环境,增强免疫功能。 2 多吃绿叶蔬菜 绿叶菜多为碱性,可以中和饮食中糖、肉、蛋及代谢中产生的过多酸性物质,使体液保持健康的弱碱性。常食蔬菜可选萝卜叶、青菜、油菜叶、菠菜、芥蓝、大白菜、胡萝卜、菜花、甘蓝等,特别是含钾元素高的菠菜。平时多吃些蘑菇、黑木耳等菌类也有助于血液清洁。有条件的也可考虑吃些深海鱼类。 3 不可以吃太咸 4 避免吃动物油也很重要。 比如肥肉、煎烤油炸类食物、红肉(猪牛羊肉)、烹调用动物油等 5不吸烟,不过多喝酒 6 多做有氧运动 最后还是推荐几个有利于血管健康的简单食谱: 红薯芝麻粥原料:红薯1000克,大米、芝麻各适量。制法:将红薯洗净后切成片,与洗净后的大米一起煮成稀粥,芝麻加适量的食盐炒熟后碾碎,装入瓶内备用。每次取一汤勺芝麻粉放入红薯粥中拌匀后即可食用。提示:芝麻含有较多的亚油酸及四烯酸,有良好的降胆固醇作用,红薯含有人体所必需的8种氨基酸,还能供给人体大量的黏液蛋白,是预防动脉硬化的佳品。 玉米木耳粥原料:玉米150克,黑木耳10克。,制法:将木耳用冷水浸泡,待泡软后将其撕碎,玉米煮熟,然后加入木耳一起煮成稀粥即可食用。此粥可经常食用。提示:玉米含有不饱和脂肪酸,能抑制胆固醇的吸收,有利于脂类的正常代谢,木耳能防止胆固醇沉积,有抗凝血作用。 香菇冬瓜汤原料:香菇15克,冬瓜500克,食盐、葱白各适量制法:将冬瓜切成小片与香菇一起放入锅内煮汤,再加入食盐、葱白即可食用。香菇可抑制胆固醇上升,具有防治动脉硬化的作用。提示:冬瓜性味甘凉,具有利水消痰、清热解毒的作用,与香菇同用,有补脾益肾、降低血脂的效果。有心血管问题的话可以点击下面这位医生头像↓一次问诊,三天有效。王星医生是心血管疾病预防治疗保健的专家,保持着五星好评。

  • 1型糖尿病是由于免疫系统发育不良或免疫应激引发的糖尿病,又名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IDDM)或青少年糖尿病。那么1型糖尿病有什么症状,日常有什么要注意呢? 1型糖尿病的7个表现要清楚 1、身体倦怠,整天提不起精神,腰膝酸软,两腿乏力,什么事都懒得做,连走路、上楼梯都感到疲惫不堪,饭后困怠思睡。 2、因皮肤抵抗力减弱,经常会发痒,女性患者有时会痒及阴部,如果皮肤受伤,容易感染腐烂,还会长疥疮。 3、视力明显减退,看书、看报眼睛容易疲劳,并经常发生视网膜的病变。 4、患者因体内糖分随小便排出,所以经常感到饥饿而出现食欲亢进,而且有喜好吃甜食的倾向。 5、持续性感到喉咙干渴,饮水量大幅度增加,小便次数一天可有次。 6、女性患者出现月经不规则或闭经等月经失调。 7、手腿出现顽固性的麻痹和阵痛,有时会有剧烈的疼痛,也有人夜间小腿常常抽筋。 糖尿病患者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适量运动很重要 首先要避免阳光的直射,运动地点尽量选择在室内,如篮球、乒乓球、室内羽毛球、游泳等。如果要进行户外运动,最好在清晨或黄昏,运动量不宜过大。另外,运动时最好穿宽松透气性好的衣服,注意水分的及时补充,运动前要做好准备活动,运动结束时做些放松调整活动。 二、冷饮、水果适当吃 对糖尿病人而言,完全禁食水果是不适宜的,因为水果中含有大量的维生素、纤维素和矿物质,血糖控制较好的病人可适量食用。冷饮也不是完全禁止的,不过即使血糖控制较好的病人,也应在餐后两至三小时食用,同时要注意控制量,并扣除正餐中相应主食的量。 三、不要喝大量碳酸饮料 天气炎热,人特别容易出汗,水分的丢失量也大,糖尿病患者需要喝大量的水,防止出现脱水。糖尿病患者宜饮白开水、淡茶水、矿泉水等无糖饮料,而不宜饮含糖饮料如可乐、雪碧等。 据了解,往年总有一些糖尿病患者,因贪喝大量碳酸饮料导致突然昏迷被送医院急诊。如果糖尿病人出汗较多,未得到及时的水补充,或喝了大量的含糖饮料,非常容易导致糖尿病非酮症高渗性昏迷。 四、警惕糖尿病足发生 糖尿病患者,特别是足部有末梢神经炎及外周血管病者,夏季尽量不要赤足行走,走在沙砾、尖石、烫砂、烫石路上时,要特别小心,不要走得太久。最好穿白袜子,当足部有损伤或是出血时易于发现,并且袜子内面不能有较多的线头或接合处,以免摩擦后损伤皮肤。要穿合脚的、不露脚趾的软布鞋。 外出前、返回后,要检查足部,若发现有溃破等问题,要及时就医,以防止病情加重而不可收拾。睡前可用35-38℃温水泡脚、进行足底按摩,保持脚趾间皮肤干燥,既能解除疲劳,又能促进局部血液循环,避免细菌、真菌感染。防止烫伤,忌蚊、虫叮咬,有皮肤搔痒不宜抓挠,以防溃破发炎。糖尿病患者不宜睡凉席,一些凉席的缝隙中易寄生着螨虫等,可导致皮肤红肿、刺痒、疼痛;新凉席也容易擦破皮肤,造成皮肤感染。 预防糖尿病吃这些才有效 1、适量吃糙米 英国大约有230万2型糖尿病患者,而且该数字还在不断攀升。近日,英国科学家建议人们在饮食中将一部分白米替换为糙米,以此降低糖尿病的发病率。哈佛大学的科研人员对19万英国人的饮食进行了调查研究。综合年龄和生活方式等因素后,他们发现,白米升高血糖的本领要远远强于糙米。每周白米摄入量超过5份(约250克)的人和每月摄入量不超过一份的人相比,糖尿病风险增加了17。研究人员认为,每天把50克白米替换成糙米可将2型糖尿病的风险减低16。 2、常吃绿叶菜 英国研究人员发现,那些每天吃菠菜等蔬菜超过120克的人,患Ⅱ型糖尿病的风险比不常吃绿叶蔬菜的人低14。可能是因为绿叶菜中含有大量的抗氧化物和镁元素等,这些都有助于降低患糖尿病风险。研究人员建议人们把绿叶菜作为食物的有机组成部分,而不是单独食用。 3、吃柚子能帮助降血糖 吃柚子有助于降糖。柚皮素是一种抗氧化剂,它让柚子有一种独特的苦味。研究表明,它能提高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还能让糖尿病患者的体重保持在正常范围内。人进食后,柚皮素能让肝脏燃烧更多的脂肪,而不是储存过多的脂肪。最终,柚皮素可以起到类似非诺贝特(一种调脂药)和罗格列酮(一种降糖药)的作用。 4、常喝帝泊洱可控制血糖 帝泊洱中的普洱因子通过人体生物酶反应,调节代谢,清减体内已经“满仓”的脂肪和超标的血脂、血糖、胆固醇、重金属、毒素等有害物质,溶油清浊,吃了油腻的食物之后都可以冲泡一杯帝泊洱进行化解。 有一组实验数据表明,糖尿病患者在不停用药和不改变饮食习惯的情况下,饮用定量帝泊洱,70糖尿病患者血糖下降至7mmol/L以下,血糖值平均下降35;帝泊洱降低糖尿病模型动物空腹血糖的试验结果显示,经过四周后,帝泊洱能有效的降低实验对象的空腹时的血糖含量。 茶叶中含有的茶酸有增强血管柔韧性、弹性和渗透性的作用,可预防血管硬化,还能清脑明目和清除身体内长期服用的药物残留。血糖高,建议每天喝6袋。

  • 生活中导致尖锐湿疣的复发率极高,正如一些患者不注意清洁,关于尖锐湿疣疾病的常识并不清楚,一些患者还认为尖锐湿疣疾病在治疗后就没什么了,不必在意太多,可不见得,正是患者这种心理,直接导致尖锐湿疣再次复发: 尖锐湿疣复发率那么高是因为什么? 再感染,夫妻一方治好了,而另一方却是亚临床感染或病毒携带者,通过性生活又可被传染,形成乒乓球式的传染,导致反反复复。 传统的疗法,如冷冻、激光、电灼、手术、外用药等,仅能去除肉眼所见的疣体,不能解除亚临床感染和 HPV 病毒的携带,当人体免疫力下降,或是受外因烟、酒刺激后,潜伏的病毒就会变成肉眼能见的疣组织。 免疫力低下也是导致尖锐湿疣复发原因,比如说妊娠、艾滋病病毒感染等其他免疫力低下性疾病,都可能导致尖锐湿疣复发。 尖锐湿疣的复发几率要看病情的程度,一般根据病情的程度,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复发率,但是复发率会比较高,只要在做完治疗后的三个月内不出现复发,一年后没有复发,那么很少就会再次复发的,所以大家在这一年之内要抓紧预防,洁身自好,不要乱性生活,也不要把自己平时的衣服和别人的一同清洗。

  • 老公是老烟枪,戒烟喊了很久却老是失败,我知道他压力大,也不忍心说他。老公疼我,从来不在我面前抽。不过最近我们性生活,有点……不和谐,老公虽说人到中年,不过也不至于啪啪啪到一半,居然停下来要喘会儿。而且作为他的枕边人,我可以感觉到他睡觉打呼,早上起来鼻炎都越来越严重。这天我又闻到他身上的烟味儿,就生气了!身体越来越差,啪啪啪都坚持不住,居然还在抽烟? 作为一个常年从事健康科普的女人,我终于切身体会到,烟味对性生活影响真的太大了!特别是对那些已经有点困难的朋友! 1 吸烟使性欲减退 男性的性欲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体内的睾酮水平。睾酮是一种调节性欲和维持生育能力的雄性激素。而吸烟会增加血液中一氧化碳的含量,一氧化碳能够抑制睾酮生成。低睾酮会使人失去“性致”。这种性功能问题可谓是最和平的问题,只要不存在欲望,就什么都无所谓了。 2 吸烟与勃起功能障碍正相关 烟草制品中的尼古丁对心血管系统有很大的影响。它使血管狭窄,减少血液流量。当血液进入阴茎海绵体时勃起。如果血管狭窄,阴茎组织就很难被血液充满。因此,吸烟者比不吸烟者更容易发生勃起功能障碍。吸烟也会使病情恶化。研究表明戒烟会产生深远的正面影响。根据一项研究,75的吸烟者曾经患有勃起功能障碍,但在戒烟后克服了这个问题。这个比起第一条来说就更残酷,属于有欲望,但是不能正常完成性行为,压抑了人的天性和本能,使很多人狂躁、充满破坏欲,背负上比较沉重的心理压力。 3 吸烟减少性快感 性交过程中,男性和女性生殖器充血。这是性唤醒的一个重要因素,它有助于累积更强烈的性快感。如果尼古丁将血管收缩到一定程度,将会使性交过程中的快感大打折扣。一项由吸烟者和不吸烟者观看色情影片的对照组实验表明,非吸烟者比吸烟者更快地达到了更加完全的性唤醒水平。更重要的是,这种高水平的性快感对于非吸烟者来说,持续得更久,而吸烟者达到高潮会相对来说要快。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由于吸烟造成血液循环不良,都会影响性快感的获得。长期来说,还会导致荷尔蒙失衡,慢性压力,肥胖等。 4 吸烟造成不育 正在准备要宝宝?如果是这样,马上戒烟!正在准备要宝宝?如果是这样,马上戒烟!正在准备要宝宝?如果是这样,马上戒烟! 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现代人不良的生活习惯——如不健康的饮食结构,久坐不动的生活方式,环境中越来越多的有害物质,已经让越来越多育龄伴侣面领着孕育困难的问题。我们真的还要往上加一条“吸烟”,或者“吸二手烟”吗?大量研究已经证明,吸烟会造成精子数量减少和精子活力降低。怀孕中的准妈妈或者哺乳中的妈妈如果吸烟或者摄入二手烟,危害更大。 5 吸烟导致耐力下降 吸烟者一般肺功能受损,所以普遍耐力较低。毕竟啪啪啪是一个体力活,需要稳定的呼吸、精力和耐力。耐力降低不可避免影响性生活质量,更重要的是,肺功能受限会影响对于过程的享受。 感觉性生活质量可以提升提升的朋友,赶紧戒烟吧!欢迎扫一扫跟我聊天↓

  • 一、血糖高了,想办法降 首先要区分是空腹血糖高,还是餐后血糖高。空腹血糖高说明基础胰岛素分泌不足,要用控制空腹血糖的药物,如二甲双胍、基础胰岛素等。如果餐后血糖高,先查找原因:饮食控制不到位?运动量不够?用药方法不对?心情不好?生病啦?血糖仪不准啦?如果是上述原因,应加以改正,如果不是,则需要找医生帮忙了。治疗糖尿病,治则达标,不达标等于没治。面对升高的血糖值,不要沮丧,要积极应对。二、血糖低,可以预防 低血糖猛于虎,因为一次低血糖产生的危害可以抵消长期血糖平稳带来的健康益处,可喜的事是:低血糖是可以预防的。首先,做到按时吃饭,定量吃饭。其次,随身携带食物,当不能按时进餐,或出现低血糖症状时,及时用餐,避免低血糖的发生。第三,如果正在使用容易出现低血糖的药物,如胰岛素、磺脲类药物,需要加强血糖监测。第四,外出时,要勤监测,血糖宁高勿低。三、糖尿病并发症是可以预防的 不是得了糖尿病就会发生糖尿病并发症,国内外报道过很多患糖尿病四五十年的病友,都没有糖尿病并发症。预防糖尿病并发症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血糖、血压、血脂都控制在正常范围内,至少每半年查一次糖化血红蛋白。第二,每年给自己做一次体检,包括血糖、血压、血脂、肝功、肾功、糖化血红蛋白、眼底检查、尿微量白蛋白检查、神经检查、心电图、血管超声、牙周检查等,如果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对疾病任何信号都不要姑息。第三,了解糖尿病并发症的症状,出现不适,及时去医院检查。要知道,无论对于任何疾病,都是越早发现越早治疗越好,如果病情严重了,神医或许也没有办法了。四、钱,该花就花,别省着 人的生命只有一次,而钱花了,可以再挣,千金散去还复来嘛。治疗糖尿病和定期监测血糖以及每年体检的钱,每年1万块绰绰有余,如果医保报销比例低那另当别论。如果这样能够不发生并发症,也是值得的。你知道吗,如果发生了糖尿病足,住院费用就是三五万,还不一定能治好。如果发生了严重糖尿病肾病,即需要透析治疗者,除去报销款,每个月的医疗花费不低于2000元,生活质量也会大大降低。如果发生了严重心血管病变,放支架或搭桥的手术费用就更高了。在这笔经济账面前,我选择在预防上多花钱,一来可以提高生活质量,二来也是为日后省钱,为家人减轻负担。

展开更多

快速问医生

输入你想提问的内容
提交

扫码关注医生

关注秦秀德医生,方便随时提问

秦秀德
秦秀德
副主任医师

已认证

深圳市中医院 青少年儿童心理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