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京东健康

找医生

宋晋

青少年心理及行为问题(二)

青少年心理及行为问题(二)

随着数字时代的发展,孩子们首次触网的年龄越来越小,超过 1/3 的小学生在学龄前就开始使用互联网,而且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如何让孩子们不沉迷网络,身心健康快乐地成长,这是社会、学校、家庭共同的责任。

判断是否网络成瘾的一项重要原则,就是看他的学业、社会交往有没有显著下降。世界卫生组织判断网络成瘾的标准,一是无法控制地玩游戏;二是优先地位,除游戏外对其它事物不感兴趣;三是即使社会功能受影响,依然继续玩游戏甚至延长游戏时间。

目前学术界公认物质成瘾是一种复杂、慢性且反复发作的脑疾病。人的中脑边缘多巴胺系统是大脑的“奖赏通路”通过多巴胺兴奋此处的神经元,传递到脑的“奖赏中枢”,使人感到愉悦。而成瘾物劫持了大脑的奖赏系统,最核心的机制是多巴胺的分泌与回收是异常的,久而久之,会引发中脑多巴胺系统的功能和结构异常。一年以上游戏成瘾者的奖赏与认知调控系统会显现出显著的功能上的损伤。从目前的数据和案例来看,大部分的损伤是可逆的。

短视频,手指一滑,就会源源不断地给你推送你感兴趣的内容。基于海量的数据和一些人工智能算法,你可以花最少的精力获得最大的快乐。而游戏厂商在开发时,就有很多专业心理人士参与其中,对人性的弱点有非常深入的研究。一是给孩子带来荣誉感,二是互动比较多,三是树立目标。孩子在现实里找不到自尊,低自尊的孩子更容易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找到自我存在的价值。玩游戏时有成就感、主宰感。躺在那里不需要努力,就能获得足够的快乐。这也是容易成瘾的原因,因为从快乐产生的角度来讲。产出/投入比太高。

家长如何帮助孩子树立良好的用网习惯

一是让孩子尽量晚一些接触触屏类产品。二是越早立规矩越好,在孩子的行为能够被约束前,给孩子建立良好的电子产品使用习惯,每天累计不超过 1 小时,并且严格执行。因为一旦过了这个时期,家长对孩子的影响力会逐渐下降,青春期之后再约束,会非常困难,且容易引发亲子冲突。建议最好不要让 12 岁以下的孩子过多地接触网络游戏,家长要审核把控。特别是一些升级游戏容易上瘾,可以让孩子玩一些益智类、健康环保的游戏。在家庭教育方面要更多地给孩子陪伴和互动,在音体美等方面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积极发现孩子的潜质,让孩子有一技之长。网络游戏里设定了很多目标,完成目标有相应的奖励,不断让孩子获得惊喜。家长不妨给孩子设定能够达到的目标,在日常生活中多给孩子支持,让孩子感觉到温暖和现实生活的意义。且需要家长以身作则,不能当着孩子的面玩手机。家长不要指望孩子自己去控制手机的使用。所有游戏产品在设计时,优先考虑盈利性。要求孩子对抗整个游戏背后的产业设计链,是不可能的。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合理化的限制不会对孩子造成心理伤害,从过度使用到成瘾使用是一个量变的时间过程。

建议家长,一是帮助孩子激发自我管理的内驱力,跟孩子沟通协商。二是要注意控制的方式方法。提前设置使用时间、空间上的规定。让孩子离开这个固定空间后,能够在心理上迅速脱离。三是家长不能把手机作为奖励,这种做法会让孩子认为手机使用是个好东西。单从控制层面本身去调整,不如从影响、控制、失效三个层面来调整会更有帮助。

最后,希望所有儿童和青少年,包括我们成年人都能够科学合理地使用手机,不要沉迷于网络,到真实的社交环境中互动交流,到自然界中发现世界的美好。

本文由作者上传,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有相关事宜请联系jdh-hezuo@jd.com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相关文章

文章 浅谈复发

很多复发是因为精神疾病患者及家属都认为疾病好转,擅自停药,造成疾病复发再次住院治疗。 经常会有家属抱怨,为什么住院次数越多,患者的状态反而越来越差呢? 无论是情感性疾病或是精神分裂,每复发一次,脑部损害就会加重一次,治疗难度也会相应增加。这就是为什么强调精神疾病的临床治疗中一定要尽量减少复发。复发意味着患者康复越来越缓慢、更频繁地入院和更长的住院时间;患者对治疗越来越抵抗,且更难重获之前的功能水平。对患者家庭和社会而言,病情的反复也将增加经济负担,严重影响照顾者的生活和工作。 对疾病的认知和健康教育,对患者及家属而言都很重要,有时候家属自身反而更需要对疾病有清晰的认识。

宋晋

副主任医师

武汉市精神卫生中心

1035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预防春季病情波动,八点建议

1 )不要定下难以达成的目标或承担太多责任。 2 )把巨大的任务区分成好几个小项目,尽力而为。 3 )不要对自己期望太高,这将会增加挫折感。 4 )设法和别人在一起,避免经常独处。 5 )参与能够使你欢愉的活动。轻松的运动、打球、看电影、参加宗教活动或社交活动,不要太劳累。 6 )不要轻易下重大的决定,例如转行、转业或离婚。 7 )当你自己觉得心理问题的现象日走势严重时,不必害臊,要立刻去找心理医生或精神科医生。 8 )家人或朋友出现精神心理问题的现象、且日趋严重时,要鼓励他们去看心理医生或精神科医生。

宋晋

副主任医师

武汉市精神卫生中心

1033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分离焦虑—中国文化

中国的父母大都有这种分离焦虑感,源于文化上,我们大多认为孩子就是我们的全部,是我们自我人生的延续,忘记了自己的人生和孩子的人生虽彼此相关但却独立不同。父母对强加自我意愿到成年孩子的人生中的辩驳,通常是因为我们爱你,才会希望你这样做,才会帮你做这个决定;因为我们经历比你多,才会觉得这样做最好。父母用自己的人生来帮成年孩子定义人生,用爱捆绑孩子成年后的人生,让即使是有独立思考能力的成年孩子也无处可逃。 而另外一方面,父母操一辈子孩子的心,小的时候操心把孩子养大,养大了之后操心孩子工作结婚,结婚有孙辈之后操心孙子孙女,那什么时候才是头呢?那自己人生的意义在那里呢?经常听人说,父母的爱有多么多么的伟大,为了孩子做了多少多少的牺牲。爱是伟大的,这没错;但是为了一个已成年成熟独立的孩子,牺牲自己余下的人生而继续操心他们的人生、照顾孙子孙女,这样的牺牲是我们应该推崇的吗?常常有的例子,子女成家立业有了孩子后,照顾孙子孙女的任务就交给了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似乎也觉得就是为了这个继续存在而乐在其中,不然人生也没有什么其他更加重要的事情了。 人长大到一定的程度,就需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不管有没有父母,不然永远是妈宝爸宝,无法真正成熟;而为人父母,在到了一定程度的时候,就需要学会放手,克服自己对孩子的分离焦虑,这是为了让孩子自己走得更远,毕竟你没有办法陪完他们整个人生。培养每个人的界限感,即使是父母与孩子,才能更尊重每个独立的生命,用爱谱写不同的精彩人生。

宋晋

副主任医师

武汉市精神卫生中心

1032 人阅读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