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京东健康

找医生

刘莎

浑身难受却查不出原因?都是躯体症状惹的祸!-介绍焦虑症的表现

浑身难受却查不出原因?都是躯体症状惹的祸!-介绍焦虑症的表现

 

本期内容:浑身难受却查不出来原因

 

从头到脚头晕头疼,心慌胸闷,甚至恶心头晕耳鸣,甚至是一些胃肠道的不适,包括一些自主神经功能的紊乱,比如说浑身的出汗手抖,背痛腰酸等等,都有可能是焦虑抑郁惹的祸。

本文由作者上传,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有相关事宜请联系jdh-hezuo@jd.com
本站内容仅供医学知识科普使用,任何关于疾病、用药建议都不能替代执业医师当面诊断,请谨慎参阅。
相关文章

文章 “程序化”的生活——强迫症:为何适可而止那么难?

我们偶尔会听说身边的朋友患有“强迫症”,她们会要求各种物件的摆放位置一定要合理,台面要收拾整齐,文件夹要分类,走路的时候要踩格子,进门一定要换鞋…… 那么“强迫症”到底是什么呢? 强迫症(OCD)属于焦虑障碍的一种类型,是一组以强迫思维和强迫行为为主要表现的神经精神疾病,其特点为有意识的强迫和反强迫并存,一些毫无意义、甚至违背自己意愿的想法或冲动反反复复侵入患者的日常生活。患者虽体验到这些想法或冲动是来源于自身,极力抵抗,但始终无法控制,二者强烈的冲突使其感到巨大的焦虑和痛苦,影响学习工作、人际交往甚至生活起居。近年来统计数据提示强迫症的发病率正在不断攀升,有研究显示普通人群中强迫症的终身患病率为1%~2%。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会有强迫思维,只是程度不同,如果你要求对所有的事情都要按照完美和合理的标准去做,你可能是完美型人格,但并不一定是强迫症患者。“强迫症”可能会与幼年时生长教育环境,儿童期经历过创伤性生活事件,长期过度从事高强度脑力工作或生活压力大等有关,并且与性格也有很大关系,强迫症患者平时做事追求完美、墨守成规,性格固执、拘泥细节。强迫症的患者有时并不会享受这种状态,会出现“放过自己”的想法,他们也会觉得大脑中思考的一些问题很荒谬,做的事根本没有必要,违反了自己的意愿,为此深感焦虑和痛苦,但是就是无法控制自己,无法摆脱大脑中的想法。 那么强迫症还会有哪些表现呢? 比如一些患者在出门后总觉得门没有锁上,会反复返回家中确认有没有锁门,甚至有时候检查数十遍也无法安心,明知没有必要,但还是无法克制自己;有些患者会不断洗手,总是担心手接触了脏东西,担心被细菌感染,频繁洗手,每天花费很多时间用来洗手,却仍感觉手没有洗干净,依旧很脏;有的患者站在高处的时候,就有想要跳下去的冲动,走在路上就想撞向行驶的汽车,并且能想象到出车祸的场面,虽然能控制自己不会真的去做,但却难以克制这个想法,为此痛苦不已;有的患者进门一定要先迈左脚,鞋子要头朝东摆放,每晚必须10点上床睡觉,分秒不差…… 强迫症因其起病早、病程迁延等特点,常对患者社会功能和生活质量造成极大影响。目前临床上治疗强迫症的方法有很多,包括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及物理治疗等,都能帮助改善症状。如果发现自己有上述的这些症状,建议及时前往正规医院寻求帮助,以免症状持续发展,干扰正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

刘莎

副主任医师

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

1180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老年人常见的睡眠问题该如何解决?

“年轻时工作的压力、养家的重担和养孩子的烦恼都没有让我失眠,为什么退休后的生活反而使我常常辗转反侧?”这是一位我曾经的门诊患者的自述。纵观当今老龄化的社会,又有多少老年人也在日日忍受着失眠的痛苦呢!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老年人睡眠那些事儿。 似乎失眠对老年人来说是很普遍的现象,身体机能随年龄逐渐退化,睡眠时间也就跟着减少。对于老年人来说,他们也认为这是正常的,都会归结为年龄大了、身体不如从前了等这些原因,且经常自己找些安神的药服用,从而用来缓解自己的睡眠问题,却不轻易选择去医院就诊,这使得出现失眠症状的老年人预后不尽相同,对此我们进行以下讨论。 老年人的睡眠特点为: (1)睡眠时间缩短:60-80岁的老年人实际睡眠时间平均才为5-6小时,较年轻人来说,睡眠能力明显降低。 (2)睡眠结构改变:随着年龄的增长,浅睡眠期增多,而深睡眠期减少,60岁以上老年人深睡眠期占睡眠时间的10%以下,75岁以上老年人的深睡眠基本消失。 (3)觉醒次数增多:老年人松果体钙化,分泌的褪黑素减少,夜间觉醒次数增加。 (4)睡眠效率下降:老年人常常出现日间易困打盹儿、晚间入睡困难、夜间频醒、次日早醒等睡眠问题,总睡眠效率不及85%,此种低质量的睡眠,严重影响老年人的健康。 老年人常见的失眠症状: (1)许多老年人退休后,一时间无法适应新的生活模式,精神状态与年轻时相比相差很大,常出现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有了这些负性情绪的参与,睡眠自然就受到了影响。 (2)步入老年后,老年人因肾脏浓缩功能明显减退、膀胱逼尿肌萎缩导致的收缩力下降等生理功能的减退,而出现频繁起夜上厕所,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老年人的睡眠时间。 (3)伴随年龄的增长,脑部血流相应减少,老年人或多会少都会有一些脑血管疾病,从而易引起脑代谢失调,进而影响老年人的睡眠。 老年人失眠的诊断: 由于失眠的诊断主要依赖于患者或看护者的自我汇报,所以当老年人出现上述情况时,应及时就诊于精神科,或询问相关精神科医师,主动自述自己的症状,以便得到及时的治疗,解除不适。 失眠的应对方法: (1)对症治疗是关键 出现失眠症状的老年人往往还伴随着情绪和躯体的不适,如焦虑、抑郁、头痛、心慌、全身不适等,各种症状常混杂在一起,让人分不清到底是失眠导致的这些症状,还是因为这些不适而引起的失眠。鉴于此,在寻求专业治疗时,应先找出根本原因,对症治疗效果才会更好。 (2)培养良好睡眠习惯 在白天,控制午睡时间,夜晚睡觉之前保持相对平静,减少使神经兴奋的活动,如看喜剧类节目、和子女或朋友讲电话时间太长等,并保持卧室黑暗,因为在光线之中,会让大脑时刻保持清醒 ,建议选择有窗帘的房间或者是使用眼罩。 (3)加强身体锻炼 严重失眠的老年人可以选择在晨间进行锻炼,在早上多做运动。比如太极、慢走,不仅强身健体,也能心情愉悦,心情一放松,晚上就会较好入睡。 (4)调整饮食 常常失眠的老年人,日常饮食应以清淡滋补为原则。抽烟喝酒是大忌,也不能喝浓茶或咖啡,辛辣油腻的食物更不建议多吃。因为维生素C是脑代谢的必需物质,所以多食用富含维生素的食物是非常有益的,如糙米、燕麦、豆类、卷心菜、海藻、动物肝脏及新鲜蔬菜、水果等。 总之,提高老年人睡眠质量和持续时间,有助于老年人整体生活质量的提升。

刘莎

副主任医师

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

1325 人阅读
查看详情

文章 精神科患者常见的服药误区

对于精神科患者来说,定期复诊让精神科医生评估药物疗效,并调整药物剂量,以便对全程治疗进行规范化的指导,这对患者能否痊愈,将来是否复发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尽管医生反复嘱咐,但许多患者往往基于某些考虑,在就诊一次后就不再复诊了,这极大影响了治疗的效果,而阻碍患者复诊的常见误区如下: 误区一:“是药三分毒”,尤其是这种精神科的药物,对大脑刺激性太大,听说能把人吃傻,所以是不能长期吃的。 其实,最伤大脑的是精神疾病本身,长期的抑郁、焦虑和精神分裂症等可以直接引起认知功能的降低,大脑海马体积的缩小,这对大脑的“刺激”是毁灭性的,而药物可改善疾病引起的大脑功能下降。 误区二:吃了几天药后,出现恶心,头晕等,认为自己不适合吃药,还是不吃了。 实际上,少数抗抑郁药服药初期会出现恶心,食欲下降,头晕,头痛,心悸,震颤等副作用,但这些副作用会在服药后一至二周内逐渐减轻甚至消失。如果自觉副作用明显无法忍受,可基于原有医嘱的药量进一步减半或减到四分之一,然后缓慢逐渐加量,这样基本就可以避免明显的副作用了。 误区三:吃了几天精神科的药,感觉症状更重了,看来我得的不是这种病,是医生诊断错了。 这常常发生在焦虑的患者的身上,服药初期症状不缓解反而加重是很正常的,像心悸、惊恐等感觉变得更明显,通常,缓慢加量可以有效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而药物起效最少需要二周,等两周后效果出现,症状加重的情况也就自然消失了。 误区四:我吃了一段时间药,感觉所有症状都消失了,自己恢复正常了,就没必要再治疗了,也不用去医院了。 事实上,精神科的所有疾病都可能复发,而维持治疗可以显著降低复发的可能性。所以无论是抑郁、焦虑、强迫或是双相障碍、精神分裂症,均必须经过维持治疗才能防止复发。刚刚好转就停药是不可取的,这样使得症状很快再次出现。 误区五:吃了药就好,不吃就犯,这药有依赖性,所以不能吃药。 在实际临床中,痊愈后足量维持治疗可以有效预防复发,而维持的时间因病情而异,有的需要3个月,6个月,有的需要12个月,24个月,达到既定疗程后可逐渐减药、停药,这样再犯的可能性就很小了。 误区六:认为西药治标不治本,没法儿去根儿。 上文提到,维持治疗,可以预防复发,把复发几率降到最低,即使这样,但总会有人复发。中药,也许对轻度的抑郁焦虑是有效的,但目前,对很多心理精神疾病并无显著效果,更不要提“去根儿”了。所以这种说法是没有科学根据的。 误区七:吃药后病情好转了,想尽早减少药量。 为预防复发,精神科中多数疾病是需要足量维持治疗的,也就是当诊断为某种精神科疾病后,精神科医生对于此疾病的全程治疗是有一定规划的,所以尽早减少药量的想法多是出于对服药的种种顾虑,也包括在上文提到的误区中。 误区八:吃了一段时间的药,感觉没有任何好转,看来吃药解决不了问题。 首先,起效时间一般需要2周,有时还会延迟到一到二个月,而且抗抑郁抗焦虑药的有效率在2/3左右,总有人会吃某些药无效,但这绝不代表所患的疾病是无法治疗的,一种药物无效,我们常常会合并用另外一种药或直接换其他药物,或合并心理治疗,物理治疗等等,之后往往会出现效果。不要轻易放弃治疗,因为心理精神障碍对人生活的影响是巨大的。我们医生虽然不是万能的,但仍然有很多解决问题的方法。 误区九:抗精神病药物能解决一切。 很多精神科的患者或家属一直认为只要遵照医嘱,就能彻底治好精神疾病,但他们从未认识到心理社会因素在精神疾病,尤其是神经症、应激性精神障碍等疾病中所发挥的作用,这也是精神科疾病有别于躯体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可在就诊过程中,患者或家属常不愿意提供与精神疾病相关的心理因素,认为医生只要给他们用开些药,就可以帮助患者解除失眠、烦恼、紧张、焦虑、抑郁等症状。殊不知,药物虽可缓解一些症状,但必须与心理治疗相配合才能发挥最佳效果。 误区十:频繁更换医生及药物。 精神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有其自然规律,当处于急性期,即使及时地接受治疗,症状可能也不会立即好转,因为药物起效也需要一定的时间,大约为2~4周,此外,医生会考虑患者的年龄、是否合并躯体疾病等。每当这时,因患者家属求愈心切,就会对医生产生怀疑、指责,甚至对治疗进行不合理的干预,频繁的更换医生。当有些家属听说某药对某病有特效时,又会要求医生给病人换用此药。而精神科用药有其规律,一般药物足剂量足疗程应用无效后,才考虑换用其他药物治疗。 ➪详情请到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老年心理门诊-咨询刘莎副教授

刘莎

副主任医师

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

1324 人阅读
查看详情

友情链接